第一篇:假期社会实践论文: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发展[定稿]
xxxx学院假期社会实践
论文
题目: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发展系别:计算机科学系班级:xxxxxxxxxxx姓名:
完成日期:20xx年xx月xx日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村文化经济发展发面尤其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供求呈现新格局
我国农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对种粮农民进行“四补贴”(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
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10032亿斤),比1978年增加近20000万吨(近4000亿斤),增长65%;棉花产量达到762万吨,增加了2.5倍;油料产量达到2569万吨,增加了3.9倍;糖料产量达到12188万吨,增加了4.1倍。肉类总产量达到6866万吨,增加了6倍多;水产品产量达到4748万吨,增加了9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2007年粮食人均占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长1.5倍;油料19公斤,增长2.5倍;糖料93公斤,增长2.7倍;水果138公斤,增长19倍;肉类人均占有量52公斤,增长4.3倍,水产品36公斤,增长6.3倍。粮、油、棉、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农产品品种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69%、55%、42%和66%,“双低”油菜籽的种植面积占到75%以上,畜禽、水产、果菜等鲜活农产品的优质率也有很大提高,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迅速。
(三)主要农产品供求总体基本平衡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基本格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影响,农产品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要的阶段性变化。粮食的需求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商品流通增加,商品粮需求上升。目前在主要农产品中,小麦和大米等口粮供求基本平衡,玉米正在从供求平衡向供不应求转化,棉花产销均大幅增长。蔬菜和水果产销两旺,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二、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全国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的11750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6590万千瓦,增长了5.5倍。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小麦、稻谷、大豆等大宗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二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到2007年末,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518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25.7%。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温室面积为81千公顷,大棚面积465千公顷,中小棚面积231千公顷。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三、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就
为了适应新阶段变化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更加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
(一)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农业比重不断减少,林业、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中的比重分别为52.3%、4.0%、34.2%、9.5%,与1978年相比,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了27.7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则分别上升了0.6、19.2和7.9个百分点。
(二)主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在资源比较优势的驱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种植业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河南、黑龙江等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80%以上;全国已经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的棉花产业带。畜牧业生产也更加向区域化集中发展。四川、湖南等13个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到全国的75%以上。内蒙古、黑龙江等7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
四、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
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收入结构呈现新的特点
1978-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增长7.1%。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全新特点:一是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二是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三是现金纯收入比重不断增长。
(二)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收入的不断增长为农村居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坚实基础。1978-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6元提高到3224元,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二是发展和享受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三是农村居民家庭生活逐步进入电气化、信息化时代。
(三)农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
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增长,为国家不断强化反贫困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国家先后实施了开发式扶贫规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放力度,完善扶贫措施,并确定了592个国家贫困县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到2000年,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320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5%,农村扶贫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国家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务输出为依托,整村推进缓解贫困,扶贫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到2007年,贫困人口减少到147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
五、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百废待兴。经过30年的发展,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
(一)农村交通、电力和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文化教育等关系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建设,农村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通公路、电话、通电和能接收电视信号的行政村的比重均已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乡镇有邮电所。文化教育、环境卫生和医疗机构也得到大幅改善,目前85%以上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98%以上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72%的镇实施集中供水,37%的镇有垃圾处理站。
(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30年农村改革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取向。农村市场化改革突破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后,经过多次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市场主体已经从单一经营发展为农民、各种中介组织、国有流通企业等构成的多元化经营;流通渠道逐渐形成了零售、批发、期货等多层次并进;信息服务也正朝着不断满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多方需要的方向发展。市场基础设施也取得显著成效。
(三)农村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教育、卫生、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使1.5亿学生受益;在卫生方面,改造和新建1.9万所乡镇卫生院,为1.2万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医疗设备。在社会保障方面,2007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扩大到全国86%的县,惠及7.3亿的农业人口;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566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自胡锦涛主席提出科学发展观,农村也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尤其重视,出现许多教育重镇。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竞争市场,只有好的素质文化才能迎接明天的挑战。相信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农村的建设会更加完备,祖国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发展:推进农村发展的好路子
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国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农村、农民、农业作为一个基础产业,始终是最受关注,也是中央投入精力、力量最多的,可不可以这样说,农业强则国强,农民富则国富,农业发展的水平成为衡量国家发展实力的最重要的指标。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改革发展面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参加市场竞争、抵御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致。作为农村工作的带头人,如何尽快实现职能转型,提高领导经济发展能力,带领农增收致富,成为摆在农村班子和农村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随着蔬菜、畜牧、劳务经济和乡村企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产业特色的特点逐渐凸显,农村经济发展亟需能人的引领、行业规范和管理服务手段的相应跟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乡土能人、民间专业协会、行业工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这些新生事物的出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不能替代的任用。实践出证明,凡是能人多,协会、工会运作好的村,结构调整的力度就大,农民增收的步伐就快。
如何把这些新生事物与当前基层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协会、工会、能人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河北饶阳推行“三个加法”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支部加协会”,就是在种、养、加等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村建立各种专业协会,将协会组织负责人纳入农村干部序列,使协会成为农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党支部通过制定协会章程、强化制度约束对协会给予支持、规范和指导,协会则在确定发展思路上为党支部出谋划策,在发动群众、解疑释惑上帮党支部搞好宣传,在生产技术、品种改良、产品销售等方面给会员提供统一服务,从而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由直接指挥向引导服务的转变。
“支部加工会”,就是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劳务输出专䘚村建立工会组织,积极开展“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活动,工会组织负责人由村党支部领导成员兼任,成员由民营企业负责人、职工代表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家属代表组成。工会组织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按照既定的各项制度和章程,认真履行搜集发布用工信息、教育培训农民工、维护职工权益、搞好帮带服务等项职责,积极引导企业家依法经营,教育职工爱岗敬业,实现企业与职工双满意、劳务输入地与输出户双放心。
“支部加能人”,这里的“能人”指的是有一定科技文化素质和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带头致富,且具有奉献精神,愿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乡土人才。党支部把这些能人吸引到村党组织周围,建立人才储备库,明确专人分包联系,定期不定期开展联谊活动,积极引导他们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对致富本领高、带富能力强的,通过一定程序安排到专业协会、工会组织中任职,表现突出的,纳入后备干部或入党积极分子序列,加强教育培养,待条件成熟后吸收为预备党员或村“两委”成员,使“能人效应”扩大为“能支部”效应。
第三篇:假期社会实践论文:科技发展三十年历程
xx学院假期社会实践论文
题目科技发展三十年历程系别___计算机科学系 ___班级_xxxxxxx_
姓名_xxxxx____
完成日期_20xx年xx月xx日__
科技发展三十年历程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于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中有两句话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这两句话不仅旗帜鲜明地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坚定性,而且也明确了下一步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由此可见,今后,中央对改革开放只会加强、只会扩大、只会深化,不可能倒退,不可能停滞。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实际上也是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阐明的一个全面的、发展的、深刻的改革论和开放论。
改革开放30年,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科技的发展,也许是所有领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回顾我国科学技术这30年来的发展变化,其速度之快实在令人惊叹。
1978年,改革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人们的脸上洋溢起灿烂的笑容,科学界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1987年11月,中国第一个移动商用网络在广州投入运营,爱立信为供应商,在网用户150人。网络总投资为3730万元,其中引进
设备900万美元。第一代移动电话是基于tacs技术的网络,属模拟通讯。
炫耀式消费的大哥大
开通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服务后,在随后的几年里大哥大风靡一时。它体积大、重量沉,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还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2001年6月,中国移动完全关闭模拟移动电话网,大哥大方才退场。
BP机:有事CALL我1991年11月15日,上海首先用150MHz频段开通了汉字寻呼系统,这种以汉字直接显示信息内容的“汉显”BP机,没有查代码的麻烦,查看信息时一目了然。从此BP机开始风行,“有事CALL我”也成了当时的流行语。
第一个168自动声讯台
1992年7月,我国第一个168自动声讯台在广东南海开通。这在当时是一项高科技电信业务,最受欢迎的是股票查询、星座运程、点歌等娱乐与金融类信息。也是早期中国电信业向综合信息服务转型的一次尝试。
89年联想集团成立,后成为中国IT业的标志性企业。90年王文京率用友UFO通用财务报表管理系统,打破此领域依靠国外产品的局面。91年史玉柱成立巨人公司,至今书写了一段IT+保健品的巨人传奇。浪潮93年开发出首台国产服务器,成为我国高端计算机技术领域厂商代表。那个时期两通两海时代还未消退,四通伺仍当时是打字
机的代名词,今日中国IT巨头公司在那次繁荣期大量崛起。
联想微机事业部成立
1989年联想集团成立,而后1994年联想微机事业部成立是联想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杨元庆首次走上前台,第一次实现了“新老交接”。联想从此开始了持续数年的高歌猛进的历史。
史玉柱巨人沉浮
1991年巨人公司成立。1993仅中文手写电脑和软件销售额即达3.6亿元,成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1994年中国第一高楼巨人大厦动工让史玉柱遭遇滑铁卢,但保健品+IT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浪潮打碎IBM玻璃屋
80年代,我国购买的IBM服务器要放在专门的“玻璃房子中”被厂商作为技术机密看管。1993年浪潮终于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服务器,同时浪潮也找到PC之外的利润增长点,并延续至今。
“中国第一表”问世
1990年用友公司的UFO通用财务报表管理系统问世。这个被称誉为“中国第一表”的系统,改变了我国报表数据处理软件主要依靠国外产品的局面。用友成为中国最大的财务软件公司。
从第一家科技民营企业成立到第一支科技股上市,从第一次成功培育出超级稻到第一次实现载人航天梦想……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进步惊人。
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
2000年11月29日,由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
特征、可以模拟人类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类人型机器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类人型机器人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这台定名为“先行者”的类人型机器人,高1.4米,重20公斤,不但具有类人一样的头部、眼睛、脖颈、身躯、双臂与两足,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功能。与国防科技大学1990年研制的我国首台两足步行机器人相比,这台类人型机器人实现了多项关键性技术的突破:从只能平地静态步行,到快速自如的动态行走;从只能在已知环境中行走,到可在小偏差、不确定的环境中行走;行走频率也由每6秒1步,提高到每秒2步。
类人型机器人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不仅可以在有辐射、有粉尘、有毒等环境中代替人们作业,而且可以在康复医学上形成一种动力型假肢,协助截瘫病人实现行走的梦想。
第一个互联网交换中心
2000年3月30日,中国第一个互联网交换中心在北京开通。2000年之前,中国计算机互联网事业迅速发展,已批准建设5个经营性的互联网络以及4个非经营性的互联网络,其中5家已开始对外服务。虽然几大网络间自1997年底已初步实现互联互通,并陆续进行了互通带宽扩容,但是由于用户、信息、网站和应用的激增,几大互联网络间互通带宽越来越不适应业务量的增长,造成用户网间互访困难,给上网用户带来了极大不便。
中国第一个互联网交换中心的开通使中国主要互联网网间互
通带宽由原来的不足10兆比特每秒提高到100兆比特每秒,这意味着制约网络速度的重要“瓶颈”之一———跨网间访问速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第一台每秒运算上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1983年12月,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它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的空白。
这些成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显示了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正在逐步增强,同时引领着我国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
三十年光阴,在岁月的记忆中或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所发生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沧海桑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归结为一句话,就是生产力的大发展。中国人在三十年里完成了西方国家以往需要一百年时间才能实现的经济飞跃,这就是改革开放的实践对“生产力标准”的检验。同时也检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十年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调研报告
——从我家乡的变化谈起
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班级:化学类1班 编辑小组:张福庆、邱成伟、何政、王静、蒋安南、朱凯帅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二、改革开放期间的措施
三、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四、改革开放的意义及未来之路
目录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
中国从1956年选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党的八大对于如何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很好的思路。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从1957年开始,我们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开始了‘长达二十年左的错误’。到1976年后,我们来看一下文革结束后的中国是一个什么图景。
(一)“文革”结束时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图景
“文革”结束时的中国,是一副怎样的图景呢?
1.政治上,“文化大革命”严重混淆敌我,严重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造成冤假错案堆积如山。据统计,“文革”十年中,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高达230万人,占“文革”前夕全国1200万干部的19.2%。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
2、经济上,“文化大革命”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1977年12月,据李先念在全国计划会议上估计,“文革”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1978年2月,华国锋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由于“文革”的破坏,仅1974年到1976年,全国就“损失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钢产量2800万吨,财政收入400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3、文化上,这场由文化领域肇始的“大革命”,对教科文的摧残尤其严重。无数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遭受浩劫,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
4、思想上,“文化大革命”还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
二、国际背景:中外经济科技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中国面临沉重压力
(一)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
新科技革命,也称作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兴起于二战以后的美国。这次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二战期间积累的本来服从于战争需要的军事技术转移到民用上来,使得原子能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尖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使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美欧日经济实力的大发展、大提升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欧洲、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持续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在这期间,中国周边原来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等,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起飞。
二、改革开放期间的措施
一、1978年12月,具有战略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根本上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及重大调整。经济建设取代了阶级斗争,改革开放取代了闭关自守。
二、1979年,在中国首创经济特区。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试验田和向世界展示的窗口。
三、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
四、1984年,提出并实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商品意识、商品经济得到宣传和落实,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多元所有制主体纷纷出现并得到中国法律的承认与保护。“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破茧而出,极大地改变了国营、集体经济大统大独的局面。
五、1986年,以税制改革及政府分权、放权为契机,全民所有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全面推进。
六、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执政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策、路线正式确立,成为10年改革最成功的经验和法宝。“
七、1988年,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再次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向社会、世界传递了重要的信息: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建设中,务必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要在世界高科技、尖端科技占有一席之地、重要之地。
八、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已逾古稀之龄的邓小平再一次南巡,组织和倡导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第二次“大讨论”与思想“大解放”,结束了“姓社姓资”毫无意义的争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九、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香港国归祖国,“一国两制”成功实施,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先例。
十二、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
十三、2005年,在中国延续并实施2600多年的农业税被取消,建国后的《农业税条例》废止,农民在封建社会期盼的轻税薄赋终于得以部分实现,农民种地从此不但不交税、不交费,反而得到多种补贴。
三、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1、农业篇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更能感受到改革 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因为新的 事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改变就是发生在眼前的,是肉眼可见的。下面以农村农业的变化谈谈改革开放对我家乡的影响。
把思绪拉到2013年的夏天,那时小麦刚从地里收裝完毕,望着那摊了一地的麦粒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不是因为我的任务就是负责摊晒和装收而是感慨这变化的差距之大,有点令人不可思议。去年在全国小麦遭受干旱和虫害的情况下我家小麦的亩产仍维持在1200斤左右,在一个普通家庭如果有十亩出去的田地的话,不出意外 一年的小麦产量应该可以达到一万五六千斤左右,除去化肥农药及其他方面的投入,这个收成让一个家庭一年的温饱是没有问题,况且国家每年还有相应的地亩及其他补贴政策,这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和解放了生产力。
自1978年三中全会以来,农村作为改革的先锋军为全国经济作试探点取得了良好的模范作用。从农民公社到责任制承包到户,这是百废俱兴后思想和行动的巨大跨越,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且在2003年我国结束了已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的“皇粮制”,依稀记得那年全村老人露出的那前送所有的笑容,出门走到哪里都是笑容,那笑容永远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是他们遇到了祖祖辈辈都没遇到的时代,这巨大的福音让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感谢和对明天抱有了更大的希望。
虽然说土地是国之根本不能有太深的变革,但它的一点改变就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就现在的农村而言无论是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是在农业结构上都不是当年可以比拟的,也许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受到了严格地要求,这就促进了一大批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拉动了农用机械的消费,就拿我们村而言,以前很少人知道用技术都是人工耕作靠天收,而现在都比着讲技术,其中就包括种子的种植密度、农药的搭配,就连生物方面的什么插扦、稼接、打顶等等技术在农村基本上是家喻户晓,而在农机方面的使用更是快速更新和换代,极大的改变田地耕种的新面貌和提高了农民工作质量。目前,基本上家家都有农用现代化机械,就连私家车也有很多。
农业的改变不仅体现在技术上,在结构上也有很大的改变,以前都是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若是谁家种了一分地的西瓜那绝对是叫做奢侈,而现在似乎相反,农家人越来越注重对副产品的种植而对小麦大豆一些主产品有所偏低。就拿我家而言吧,在西瓜、红薯、玉米方面的种植逐年提高,当然大豆的种质量就会下降。更有甚者有的人家会大量种植蔬菜,尤其在冬季舍弃小麦而利用大棚种植大量芹菜 青椒等。还有很多在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的东西现在就出现在我的家乡。从这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不仅在生产劳动上改变了劳动人民更在思想观念上影响了他们,使他们从传统的朴实劳作中更为灵活的劳作,这也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和提高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在此仅希望改革的春风能给辛苦了几千年的劳动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能让更多农民的笑脸出现在田间地头。
2、经济生活篇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3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3.文化教育篇
不可忽视的是,改革开放,不但让民众单纯的解决了温饱,更在文化教育的进步上取得质的飞跃。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文化事业的发展变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有了根本转变。电影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象征活动。有人曾经把电影比作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对待特定社会和时代变迁的想象和记忆。在电影方面,引起的文化传媒的变革,足以折射出文化事业发展文化的历程。
改革开放前及初期,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比较枯燥,方式单一。城里有为数不多的电影院(或影剧院),而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途径之一是看露天电影。听奶奶讲:一九七八年前,老家的农村生产队每月一次或两月一次放露天电影。晚上天还没怎么黑,(公社)电影放映队的车子就拉进了村庄的打谷场或小学校的操场上,村民收工后,早早地吃完晚饭,大人带上小孩,自带小板凳。上自老人,下至小孩,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有说有笑,陆续赶到现场。有的社员不顾白天下地干活的劳累,甚至从好几公里外的村庄赶到放映点来。近千名村民聚集在放映点,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当时露天电影放映的多是一些科教片,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故事片,片头还会插播一些时政新闻。这在当时可是农民最好的文化享受,它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带给了农民卫生知识,科技知识„
而如今,电影行业蓬勃发展,各类新的贺岁大片,好莱坞大片充斥着全国各地影院。
改革开放前,“国产电影”大都是样板戏,故事片,戏剧色彩浓厚,披着一层社会教化功能的外衣。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最重要的变化和转变就是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和样式方面的突破和创新,其突破口就是人物形象从符号变化到“人”,其创新不再简单地体现人物,而是从思维上创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不仅如此,影片内容题材也更加丰富,出现了百花齐绽放的景象。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改革发展可划为四个时期:1977—1984年,拨乱反正,恢复整顿的阶段;1985—1989年,全面开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3年,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时期;2003年至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的时期。邓小平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也是这一时期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方向的奠定者。1977年5月,他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著名讲话,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价值:“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为中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父辈那一代,只要是能够本科毕业甚至是专科毕业就能分配一个好工作,成为一辈子的铁饭碗,而如今,就算你是个硕士毕业也未必一定能找到称心的工作。从中不难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学历水平的提高,当然人们的知识素养也提升了一个层次!尽管更有人会说现阶段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不能更好的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但是任何事物发展不可能全是十全十美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得到提高!
30年的非凡历程,教育事业改革的每一次努力,都在为国家和民族书写着更加辉煌的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固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钱老的“世纪之问”仍在耳边回响。我们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还要坚持不懈的推行教育改革。
四、改革开放的意义及未来之路
一、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出来,逐步形成了求真务实、勇于变革、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党的思想路线变化深刻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轨迹。世界现代文明中各种先进元素不断被中国人民所接纳。人们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从束缚、封闭到解放、进步、务实,再到开放、科学、创新的历史性跨越。人们的价值观向多元多样转变,科学、民主、文明、生态、公平等新的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尺度。
二、、思想解放的结晶——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从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中国未来的改革开放之路
现在的中国不管是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难道我们就满足了吗?这肯定是否定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
今年秋天我和爸爸、妈妈回东北农村的爷爷家,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爷爷乐得合不拢嘴,说:“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前,爷爷所在的村子是有名的贫困村,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现在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楼房了,就连平房也逐渐变少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千百年来农民头顶烈日收割庄稼的情景,深深烙在我们心里。而今,秋收时节,耕牛马匹在田野上已经不见了踪影,到处都是农业机械化忙碌的身影。以前窄小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变成了“水泥路”。现在变成了真正宽阔的水泥马路,中间三四辆车可以并派通行,在街道上畅通无阻,路两边的人行道载满了高大的树。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了。现在农业税等好多要交的税都取消了,国家还给每亩地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至少60元钱。并且农民孩子上学的学杂费也免了,以前村里那些穷孩子上不起学,现在都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了。村民们得到了实惠心里美滋滋的。
看到这些变化,我下定了决心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为我们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年级(4)班陈柳
指导教师:郑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