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国家时事政治-赋予更多财产权 不能让农民流离失所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
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
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中央农村工作领
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创造更好的制度使农民的财产权利得到
更好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既不能损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也不能让农民流
离失所。
农民财产权
改革不能损害集体土地所有制
《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参加《决定》起草工作的陈锡文认
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法律已经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保障。要通过一系列政策
措施让农民合法的财产权利得到保障,这是最基本的。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等举措,就是为保障农民的财产权利奠定重要
基础。
二是创造更好的制度使农民的财产权利得到更好的运用。为此,三中全会决
定要求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等,就是为保障和实现农民财产权利而
提出的重要举措。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既不能损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
制,也不能让农民流离失所。
【焦点】 土地利用严格按照规划管制
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
要求: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
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陈锡文认为,这些是推进农村土地
管理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举措。
陈锡文强调:“我国是人均耕地非常稀缺的国家,土地制度再怎么改,也不
可能、更不可以随便让耕地变成非农建设用地。”陈锡文说,“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必然要占一部分农村土地,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农民权益,让农民失去
土地后能得到合理的补偿。”
在陈锡文看来,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一是土地是谁的就要尊重谁的权
利。过去征地制度对农民的财产权益尊重不够,所以矛盾纠纷不断。二是要严格
保护耕地,对土地利用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用途管制。
陈锡文说,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认真总结农民的诉求,使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时俱进。
城乡一体化
让广大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
陈锡文说,《决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是跳出“三农”,从全局角度,为农民构建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制度保障。
“需要看到,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固定为一种制度,成为制
约城乡发展一体化主要障碍,所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破除。”陈锡文说,“为
此,《决定》要求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一是指推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这些生产要素在城乡平等交换。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农村
土地征用中农民补偿过低、农民工同工不同酬、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二
是指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对农村的均衡配置。近年来,我国
农村已经建立了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但是待遇和保障水平与城镇居民有很大的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就
是今后要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焦点】 使大批农民工在城镇落户
陈锡文说,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
城镇居民,是我们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决定》对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作出了
部署,明确了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放开落户限制的各项要求。今后随着这一
改革的推进,将使大批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真正的“人口城镇化”。《决定》还要求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
覆盖,那些在城镇常年务工的、暂时不能或者不愿落户的农民工也要提供基本公
共服务。
陈锡文最后表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携手几
亿农民一起奔小康。三中全会的《决定》为解决这一难题指明了方向。
■ 数说
2003年中央财政对于“三农”的全部支持是2300多亿元,2013年则是1.3
万亿元以上,增加了4倍多。
到今年9月底,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有1.7亿人,在本乡本土从事非农产
业的超过1亿人,农村劳动力中有一半左右不依赖土地就业。今年农民的工资性
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的占比将会超过家庭经营收入。
第二篇:改革土地制度赋予农民更多土地权益
改革土地制度赋予农民更多土地权益
从60年农村制度变迁看,我国土地制度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一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实行了土地改革。这次制度变迁,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和保障了解放初期的农产品供给。二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通过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将农民土地个人私有制改造为土地集体所有制。由于这次制度变迁操之过急,违背农民意愿,抑制了农村生产力,伤害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乃至国民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三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将土地的使用权承包给农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由于这次制度变迁是农民自主选择,重新释放了农村生产潜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大丰富了农产品的供给,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开放。谨防出现“三无”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制度变迁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农村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现有的土地制度安排下,农民的土地权利仍然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农民还没有完全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交易权、收益权。在土地的征占用方面,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必须通过国家征用转为国有后才能进入一级市场,农民虽然是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被虚化,农民人人都是所有者,但人人实际上都不是所有者。在此情况下,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不是农村集体土地市场交易的主体,根本无法进入土地交易市场。因此,土地卖给谁,价格是多少,收益如何分配,完全不由农民说了算。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农民的大量土地“被交易”和收益“被分配”了。在土地的征占用过程中,国家征地范围过宽,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对失地农民安置人数过少,土地收益大部分流入各级政府和开发商手中,农民所得只有很少一部分;另外,由于土地开发增值利益的极大诱惑,许多地方还出现了先占后批、少批多占、不批乱占土地的现象。这样的结果是,大量农民失地后,一方面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阻碍下难以顺利转化为市民,另一方面又难以获得应有的土地损失补偿,导致这部分人变成真正的“三无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宅基地及地上资产不能跨社区交易,承包地以及宅基地也不能抵押,一些地方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组织违背农民意愿,为了招商引资还强制推行土地流转。在近几年的“增减挂钩”试点中,一些地区任意扩大试点范围,超额使用“增减挂钩”试点面积,还有的地区以损害农民权益搞“增减挂钩”。所有这些都侵害了农民应有的土地权利。
不同的改革主张
面对当前农村土地征占用和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各界提出了不同的改革主张:有国有化主张的,有私有化主张的,也有主张保持现有土地集体所有产权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利。不少主张国有化的研究者认为,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并使土地所有权纯粹形式化,在此产权架构下实行“国有民营”,明确界定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经营者的不同权益。他们认为,在土地国有民营制度下,只要土地租赁期限长,经营者就不会因为没有土地所有权而在经营上受到限制。主张土地私有化的人认为,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在世界历史上并没有影响工业化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也没有造成农村的动荡。如果土地私有化了,如果农民要弃农进城或从事他业,可以卖掉土地,不但是一笔收入,而且也是一笔资本。主张保持现有土地集体所有产权不变的人认为,土地集体所有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即使实行了土地私有,也无法有效解决当前土地经营中存在的诸多难题。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土地改革必须进一步强化农民的土地权利,赋予农民明确的、永久的、完整的土地用益物权。土地利用制度改革重点
笔者持有另外一种观点,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土地利用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保障农民对土地享有更加充分的权利。尽管现有法律法规和文件政策对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了许多改进,但在土地征占用、土地流转、宅基地及其房产等方面还留下需要改革探索的空间。今后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应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改革土地征占用办法严格界定、区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用地界限,一方面要不断缩小公益性征地范围,将那些本该是非公益性并具有明显盈利性质的土地坚决划出剔除公益性范围;另一方面公益性征地也要尊重农民意愿,按市场价格补偿农民。不能打着公益性用地的旗号,人为压低土地补偿价格,以牺牲弱势群
体—农民的利益搞建设。为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应初步放开土地交易市场,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要将农民逐渐培育为土地市场交易的重要主体之一。积极探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参与土地市场交易的办法,农村土地转为建设用地并不必需都要变更为国有土地,经批准农业用地也可转为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城镇土地交易市场。无论是公益性还是非公益性土地交易产生的收益应按市场原则进行分配。在土地交易过程中是农民应得的收益一定要全足额及时归还农民。严禁各级政府利用各种手段,变相剥夺农民的土地收益。归农民所有的土地收益,怎么使用应由农民自己说了算,政府不能越俎代包。
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随着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大量流向城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既要允许也应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在完善荒地、林地使用权抵押制度的基础上,还要探索耕地、草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办法,允许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将极大地提高农村土地的价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获得银行贷款,能增加对土地的长期投资,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要严禁一些地区利用各种形式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并侵蚀土地流转收益。即使是已经进城落户的农民工,也不能强制收回他们的承包土地,一定要按市场办法在自愿原则下鼓励他们转让出承包土地。
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对农民实行“一户一宅”政策的基础上,可考虑从法律上实行农村宅基地私有化,并允许农村宅基地及其建筑物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出租、互换、继承、抵押等,使农村宅基地及其建筑物真正市场化。实现农村宅基地及其建筑物的市场化,如果农民进城就业,就可以依法将自己的房产及其宅基地卖掉,获得一笔资金,将其作为进城的资本。当前各地正在进行的土地“增减挂钩”和“并村上楼”,实质上是地方政府借用公共权力对农村集体所有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一种变相侵蚀,其目的就是牺牲农村集体利益和农民利益,以保证地方政府在“增减挂钩”中利益最大化。
建立健全土地市场体系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建设用地交易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培育土地市场。今后土地市场发育不能把农民排斥在外,农村集体土地说到底是农民的,而不是地方政府的,各级政府不应替代农民更不应替代市场包办一切。今后,政府在土地市场上主要是健全土地法规,加强监督和监管,维护土地市场的公正和公平性,坚决禁止各级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上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以损害农民利益为本级政府牟利。
第三篇:我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认识
我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认识(农民的福音)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所以在三中全会中我更关心关于农民的一些改革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我认为,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为新型城镇化进程找出了一条道路,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当前乃至今后农民朋友的最大福音:不仅为下一步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还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走向“富裕”,进一步激发农民积极性传递了重要信号。
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就是要把GDP放进老百姓的腰包里,增加农民纯收入,让他们分享到社会发展的红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要推进农业现代化,体现规模经营,加大农业工业化、信息化程度,开展农业合作社等各种新型组织,将当前农业的小、散状况彻底转变过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就是要保证农民在有耕地有宅基地的基础上,还要有其他收益。
众所周知,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有的还奔上了小康。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我们还不富裕,尤其一些边远山区的经济还很落后,贫富差距较大。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也日渐明显,具体表现在土地产权不明晰、农民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低、难以形成规模经营、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与土地资源市场配置与效率的提高、农民富不起来等。按照现行的土地政策,农民只能得到在强制征收下的补偿,而不是土地的实际价值,也得不到土地开发后取得的收益。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为了让农民富裕起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个概念。在去年召开的十八大上,报告再次明确了“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此基础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决定。这些充分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这也是咱农民的最大福音,也很值得广大农民期待。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实干托起梦想。尽管“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落实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以振奋的精神、昂扬的斗志、扎实的作风、勤奋的工作、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的精神,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相信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的壮丽蓝图一定会变成美好的现实
第四篇: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1)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 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用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权利。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
宅基地用益物权:对宅基地进行使用,收益的权利。
用益物权,是物权的一种,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权利。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自然资源使用权(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
房子及宅基地的使用权等于用益物权吗?区别在哪里?
使用权属于所有权的一个权能,所有权的四大权能是: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用益物权分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役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对像是他人所有的动产或不动产,而使用权可以是自己所有的物,也可以是他人所有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