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2 19:3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第一篇: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他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坚持以县为主。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县为单位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省、市各级加强支持和指导。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推进中心村培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

1.推进农村人口集聚。大力培育建设中心村,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通过村庄整理、经济补偿、异地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实施“农村建设节地”工程,鼓励建设多层公寓住宅,推行建设联立式住宅,控制建设独立式住宅。

2.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全面开展“强塘固房”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屋顶山塘和饮用水源山塘综合整治、水库除险加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健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到2015年完成收入在2007年农村低保收入标准150%以下的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任务,提高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3.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到2015年,具备建路条件的行政村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均达到100%;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到94%以上,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55%以上。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施“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

(二)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扩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建设面,提升建设水平,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1.完善农村环保设施。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扩面提升,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建设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环保设施项目。到2015年,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的行政村全域覆盖,每个乡镇建有1个以上垃圾中转或处置设施,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卫生户厕农户达到总农户数的90%以上,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高。

2.推广农村节能节材技术。深入实施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畜禽养殖场(户)沼气利用技术普遍应用,努力推进农村沼气集中供气。推动“建筑节能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农村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综合利用进村入户。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支持农户使用新型墙体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

3.推进农村环境连线成片综合整治。按照“多村统一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结合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实施,编制农村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河网、垃圾处理网、污水治理网一体化建设规划,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成片连村推进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基础上,开展生态村创建工作,到2015年,市级生态村占县域行政村总数的50%以上。

4.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深入实施“兴林富民示范工程”,以增加绿量为重点,大力发展乔木和乡土、珍贵树种,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到2015年,平原、半山区、山区三种类型的村庄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25%、20%、15%以上,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森林村庄。

5.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护制度。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落实相应人员、制度、职责、经费,探索建立政府补助、以村集体和群众为主的筹资机制,确保垃圾、污水等设施正常运行。扩大垃圾分类试点。探索建设村综合保洁站,拓宽保洁范围。

(三)实施“生态经济推进行动”。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到2015年,肥料、农药利用率均比2010年提高5%以上,商品有机肥使用量提高3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面积达8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实施“农家乐加快发展与规范提升”工程,强化“农家乐”污染整治,“农家乐”集中村实行村域统一处理生活污水,推广油烟净化处理等设备,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禁“二高一资”产业到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入户。深入实施“百家升级工程”,推动乡村企业到乡村工业功能区集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推动“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和“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发展农民技能培训服务中心、来料加工服务点和村级物业等,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实施“生态文化培育行动”。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深化开展“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和农村“种文化”活动,开辟生态文明橱窗等生态文化阵地,运用村级文化教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培训活动,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生态消费、理性消费。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全面推行生态葬法。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措施

(一)编制建设规划。结合县市域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现有各类生态专项规划,加快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专项规划向周边农村延伸,进一步提高生态专项规划覆盖范围。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各区块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现有“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专项资金要重点用于

美丽乡村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支持民间资本以BT、BOT等形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污水治理、沼气净化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生态项目特许经营权、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权以及林地、矿山使用权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三)增强科技支撑。加大农村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科研资源,开发和引进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为美丽乡村提供有效技术支持。推广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主的先进适用技术,切实提高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污水沼气净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新型能源利用的水平。

(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华人华侨、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情况,以农村社区为节点,按照农民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分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新模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推进争做“新农村建设先锋”行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六)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年度实施意见。各地要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县乡两级要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力量,发挥各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妥善处理好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村、文明村、平安村、“民主法治”村创建的关系,统筹协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强塘固房”等涉农建设项目,加大建设力度。建立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和奖惩激励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各级党政干部政绩综合考核、生态省考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考核,以引导各地切实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第二篇: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最终版]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他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坚持以县为主。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县为单位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省、市各级加强支持和指导。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推进中心村培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1.推进农村人口集聚。大力培育建设中心村,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通过村庄整理、经济补偿、异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地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实施“农村建设节地”工程,鼓励建设多层公寓住宅,推行建设联立式住宅,控制建设独立式住宅。

2.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全面开展“强塘固房”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屋顶山塘和饮用水源山塘综合整治、水库除险加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健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到2015年完成收入在2007年农村低保收入标准150%以下的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任务,提高农村人居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注重农村建筑与乡土文化、自然生态相协调。

3.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到2015年,具备建路条件的行政村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均达到100%;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到94%以上,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55%以上。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施“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培训、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

(二)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项目建设,扩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建设面,提升建设水平,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

1.完善农村环保设施。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扩面提升,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建设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环保设施项目。到2015年,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的行政村全域覆盖,每个乡镇建有1个以上垃圾中转或处置设施,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卫生户厕农户达到总农户数的90%以上,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高。

2.推广农村节能节材技术。深入实施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畜禽养殖场(户)沼气利用技术普遍应用,努力推进农村沼气集中供气。推动“建筑节能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农村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综合利用进村入户。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支持农户使用新型墙体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

3.推进农村环境连线成片综合整治。按照“多村统一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结合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实施,编制农村区域性路网、管网、林网、河网、垃圾处理网、污水治理网一体化建设规划,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成片连村推进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基础上,开展生态村创建工作,到2015年,市级生态村占县域行政村总数的50%以上。

4.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深入实施“兴林富民示范工程”,以增加绿量为重点,大力发展乔木和乡土、珍贵树种,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到2015年,平原、半山区、山区三种类型的村庄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25%、20%、15%以上,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森林村庄。

5.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护制度。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落实相应人员、制度、职责、经费,探索建立政府补助、以村集体和群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众为主的筹资机制,确保垃圾、污水等设施正常运行。扩大垃圾分类试点。探索建设村综合保洁站,拓宽保洁范围。

(三)实施“生态经济推进行动”。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到2015年,肥料、农药利用率均比2010年提高5%以上,商品有机肥使用量提高3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面积达8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实施“农家乐加快发展与规范提升”工程,强化“农家乐”污染整治,“农家乐”集中村实行村域统一处理生活污水,推广油烟净化处理等设备,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禁“二高一资”产业到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入户。深入实施“百家升级工程”,推动乡村企业到乡村工业功能区集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推动“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和“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发展农民技能培训服务中心、来料加工服务点和村级物业等,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实施“生态文化培育行动”。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深化开展“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和农村“种文化”活动,开辟生态文明橱窗等生态文化阵地,运用村级文化教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培训活动,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生态消费、理性消费。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全面推行生态葬法。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措施

(一)编制建设规划。结合县市域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现有各类生态专项规划,加快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专项规划向周边农村延伸,进一步提高生态专项规划覆盖范围。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各区块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现有“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专项资金要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支持民间资本以BT、BOT等形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污水治理、沼气净化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生态项目特许经营权、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权以及林地、矿山使用权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三)增强科技支撑。加大农村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科研资源,开发和引进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为美丽乡村提供有效技术支持。推广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主的先进适用技术,切实提高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污水沼气净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新型能源利用的水平。

(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华人华侨、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情况,以农村社区为节点,按照农民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分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新模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推进争做“新农村建设先锋”行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六)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各地要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县乡两级要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力量,发挥各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妥善处理好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村、文明村、平安村、“民主法治”村创建的关系,统筹协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强塘固房”等涉农建设项目,加大建设力度。建立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和奖惩激励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各级党政干部政绩综合考核、生态省考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考核,以引导各地切实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第三篇: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

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

为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迭代升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进一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千万工程”,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建设目标

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新提升,农村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高质量全覆盖,形成完善的长效管护机制;美丽乡村示范取得新成效,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实现全覆盖,三分之二以上行政村建成精品村,70%以上的乡镇创成美丽乡村示范乡镇;乡村公共服务迈出新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共同富裕样板迎来新突破,建成1条以上省新时代共同富裕示范带,10个以上功能布局合理,共同富裕坚实的省级未来乡村。基本形成全域美丽乡村脉络体系,达到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建设要求。

二、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融合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底线,以绿色发展引领全域乡村振兴。

(二)数字赋能、创新驱动。

突出数字化在美丽乡村中运用,完善基础设施数字化、产业数字化,全面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三)产业为基、共同富裕。

健全乡村产业体系,优化乡村经营结构,探索共同富裕的科学路径和模式。

(四)文化铸魂、全面发展。

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五)以人为本、完善基础。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激发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规划引领、循序渐进。

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久久为功。

三、工作措施

(一)开展“十美联创”“风貌整治”行动,实现农村宜居宜业

1.优化美丽乡村整体规划。加强村庄规划设计,推进多规融合在村一级落地实施。建立规划留白机制,加强规划管理和农村土地用途管制,留好乡村发展空间。结合“红蓝绿、古文农”特色,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做大做强中心村,深入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建设美丽城镇。

2.深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照《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指标要求,一体化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纵深推进建制村通双车道和百人自然村通等级路,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巩固提升城乡同质饮水,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积极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动管道燃气向西部乡镇、中心村延伸。新增村级(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5个、农村百姓健身房4个。建好美丽乡村标识系统。开展农村杆线有序化工作。

3.微改造塑造乡村风貌。健全农村危房常态化治理机制,落实农民合规建房用地保障,保留村庄原有纹理上,科学植入现代功能,有序推进乡村风貌提升,构建镇域特色风貌总体设计─村庄设计─农房设计三级设计体系,建设一批具有乡土气息、韵味的浙南民居。建成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5个。

4.健全村居环境长效运行模式。深入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以“三清三整三提升”为重点,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确保乡村整洁有序。推动农户自觉承担起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等责任,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进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建设健康乡村。厘清政府和农民管护职责,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精细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农村厕所“所长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农污出水水质达标率95%以上,建成一批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村、省级星级公厕,普及无害化卫生户厕。

5.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按照“村点出彩、沿线美丽”的总体要求,把庭院建成精致小品,把村庄建成特色景点,把沿线建成风景长廊,着力形成县域内横贯东西、联接城乡的美丽大格局。新增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15个,美丽庭院比例达到35%以上。建设美丽山塘20座,开展新一轮“一村万树”工作,建成示范村10个以上,建设古树名木主题公园2处。大力推进“百江千河万溪水美”工程,基本实现全域美丽河湖。全面投用红都绿野精品带和1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高品质提升9条美丽风景线,建成1条以上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

6.开展未来乡村试点建设。围绕“未来乡村”十大场景,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拓展乡村多业务协同应用。推进农村三网融合,加快乡村5G基站建设,实现乡镇和重点行政村基本覆盖。加快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城乡公共充电网络。推动跨部门协同、多层级共建、跨地域共享、政企间合作,构建“1+10+N”体系,建立乡村地理信息“一张图”,打造运行规范、决策科学、提质增效、全民受益的未来乡村样板,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标准。到2025年,建成10个省级未来乡村。

(二)开展“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

7.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主体,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组成的社会化服务基地为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集成与转化,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工艺广泛应用,建成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打造一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8.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以农业全产业链数据为纽带,全面建成“一中心、一张图、一张网、一系统、一朵云”的“三位一体”农业大数据中心,把数字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各个产业链环节中,实现现代农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到2025年,累计建成4个数字农业工厂,完成20个规模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

9.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提升一批特色鲜明、运作规范、经济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深入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发掘培养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非遗传承人”、农村带头人和能工巧匠。到2025年,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精准培训5000人以上。力争新创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力争新创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0家。

10.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品牌。结合“月亮工程”“乡村振兴示范带”等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按照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的理念,制定县美丽乡村品牌发展计划,构建以县域公共品牌等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品牌体系。建设一批休闲度假、创意农业、游学寻根等主题村庄和风景线,开展一系列农事节庆、美食节、音乐节等活动,提升美丽乡村品牌影响力。

11.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持续打造“五个鲜”品牌,建立“五个鲜”营销体系,聚力实施“5+X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推进“百县千碗”工程,加大对特色美食的挖掘和推广,打响特色美食品牌。到2025年,新增“五个鲜”品牌综合形象店和专卖店20家。统筹乡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产村融合,新培育省级休闲乡村2个。鼓励引进“剧本杀”、“流动酒吧”等新兴业态,借助网络平台推广宣传,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改善乡村产业发展整体环境、拔高品质,建设景区村庄2.0版。

12.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立足本县实际,大力推广设施农业装备、小型耕作机械、高效植保机械以及节水灌溉设备,加大农用无人机和山区轨道运输机推广力度,积极引进推广水果罗幔、分拣机械和采摘平台、旱粮收获、蔬菜种植机械示范应用范围。推进特色农产品的贮藏、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机械化,加快渔业畜牧养殖、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进程,积极探索名茶采摘机械化。到2025年,建成省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5个、农业专业服务中心4个、农机示范基地6个,创成省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

13.深化“两进两回”机制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建立高效完善的“两进两回”机制,进一步畅通人才、科技、资金、乡贤等下乡通道。积极搭建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等投融资平台,建立农业领域科技人才智力资源库,健全科研院所技术团队联系县、乡、基地机制,完善大学生农业定向培养、青年返乡创业就业引导和重点乡贤联系机制。培育一批懂乡村、爱乡村的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吸引各类人才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三)开展“乡韵”“共富共享”行动,实现农民富裕富足

14.培育乡村文明风尚。加强优秀传统礼仪传承弘扬,深化移风易俗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建设农村文化礼堂2.0版,实现常住人口500人以上行政村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建设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公益广告宣传提质增效,推进现代文明礼仪规范普及。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性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15.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深入开展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调查,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做到应入尽入、应保尽保。科学编制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扎实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建设。推动3个以上历史文化村落完成重点村建设,创成3个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示范村。

16.弘扬优秀乡土文化。结合全省“千村故事”编撰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全面挖掘和整理记载着历史文化村落里的文化遗存及乡村故事,理清详图文化脉络,倡导文化融合交流,培育一批优秀民间文化,建设一批乡土文化展示馆,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办好农民丰收节、跟着节气游乡村等系列活动,塑造特色乡土文化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把乡土文化传承好、展示好,让乡土文化走出市、走出省。

17.夯实共同富裕基础。紧扣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健全“两不愁三保障”长效机制,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深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等系列工程,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60%以上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大力推进农合联建设。

18.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覆盖面和群众受益率。以教育共同体、医共体、帮共体和“互联网+”等方式,推进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可达可感,逐步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稳步完善城乡居民住房保障体系,着力提升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水平。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困境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关爱服务。

19.推进四治融合建设。贯彻落实“百县争创、千乡晋位、万村过硬”工程,深化万村善治工程,健全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好农民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乡村防汛防台、地质灾害防治、疫情防控、森林防火、农村消防等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应急广播和“雪亮工程”全覆盖,建设平安乡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机制,加强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职责。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落实专人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大要素保障。

一是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整合多方资金助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林水相关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县级财政资金投入,助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乡镇、村(社区)各方积极性,加大社会资本招引力度,全面加强美丽乡村工作的资金保障。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二是统筹用地保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节余指标调节收益优先支持腾出指标的农村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土地综合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经济发展。优先保障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安置建房用地指标。三是加强人才保障,充实基层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力量。

(三)营造建设氛围。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提高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群众参与率,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作为新农村宣传重点,系统化、经常化、深度化报道一批美丽乡村建设成功案例,不断提高群众认可度、满意度。

第四篇:美丽乡村行动计划

中共义乌市委(通知)

市委 „2011‟20号

关于印发《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 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各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市机关各单位:

《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义乌市委

义乌市人民政府

2011年3月22 日

抄送:市诸领导 中共义乌市委办公室 2011年3月23 日印发

(共印240主题词:农村工作 美丽乡村 行动计划 通知 份)

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实施《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立足城乡统筹发展,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扎实的成效。为深入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根据《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和《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特制定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化”同步推进为导向,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经济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突出重点、连片推进、打造精品,着力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2、总体目标。力争至2015年,全市80%以上的农村创建成为美丽乡村。2011年全市20%以上的农村创建成为美丽乡村。总体实现以下目标:---农村经济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显著发展,形成一批特色农业示范村。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民实现充分就业、村域经济日益发达。“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农村环境不断改善。村庄建设水平全面提升。至2015年,创建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1个以上,建成一批有特色、效果好的森林村庄。完成农房改造60000户,完成“异地奔小康”工程3000户。

---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至2015年,建成609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创建280个市级示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98%。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0%。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自来水管网覆盖区农村自来水接水率达到100%,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

---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农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一步提升,民主法制、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科学、文明。村民自治不断深化,村级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3、工作要求。——坚持统筹规划、梯度推进。坚持市域一体规划。在空间布局上,根据村庄区位、人口、产业、生态、历史、文化等不同条件,因村制宜地确定创建重点,力争各个村庄形成独特魅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村一品”。在工作步骤上,设立达标村、示范村、精品村的梯次培育体系,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基础上,城中村、镇中村、园中村着力推进旧村改造,突出产业发达、高度融入城市文明的特点;中心村着力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突出要素集约、基础完善、群众生产生活便捷的特色;山区村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的特色。

——坚持项目推动、重点突破。重点选取连线连片的风景秀丽区块,以建设重点工程的办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实施,努力打造一批独具魅力、令人向往的精品区块。通过“点”上的重点突破,带动“面”上的整体提升,逐步形成点上有特色、面上成规模、整体大变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坚持以人为本、幸福优先。始终把和谐幸福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突出把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着力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1、实施市域一体规划。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立足市域一体全覆盖,高起点、高标准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各类专项规划,筛选确定一批市级连线连片重点推进区块,加以重点扶持推进。切实加强各项规划之间的协调与衔接,提高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的整体配套和可操作性。2011年筛选确定市级连线连片重点推进区块并做好规划。

2、加快编制各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已编制过全拆全建旧村改造规划的村庄,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着重做好旧村改造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工作,提高规划品位,防止千村一面。未计划开展旧村改造或短期内不具备条件全拆全建的村庄,按照“突出亮点、彰显特色、精打细算、打造精品”要求,精心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明确本村工作重点和分阶段实施步骤。2011年,建设局、旅游局等单位及各镇街要切实加强对村级的指导,力争完成全市各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二)扎实推进农村生态人居建设。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特色,因村制宜,扎实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活居住条件,着力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

1、深入推进城乡新社区建设。科学规划城乡新社区布局,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促进多村联建集中安置和人口集聚。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加快实施“空心村”改造和异地奔小康工程,加快功能分区建设,加强对农村建房的规范和引导。制定农村高层建设项目“代建制”政策。2011年力争完成苏溪镇月白塘村标准厂房及稠江街道象山、上溪镇塘西、北苑街道下里角塘、城西街道夏演等村高层公寓的主体工程建设;完成9个集中安置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7个集中安置区建设及20个村的高层公寓或功能分区建设。全年力争实施农房改造10000户以上、竣工8000户,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00户,启动“空心村”改造29个、“异地奔小康”新房建设1000户以上;拆除农村危旧房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以上。加强中心村培育,2011年启动佛堂镇塔山等10个中心村(社区)规划建设。

2、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按照“宜垦则垦、宜整则整、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对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未利用地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2011年启动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庄12个,完成新增耕地5000亩以上。

3、打造连线连片综合整治精品区域。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对自然景观优越的风光带,积极开展连线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和提升,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美丽乡村精品区域。市农办、发改局、旅游局等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开展全市美丽乡村连片连线综合整治提升项目的筛选确定,主动做好项目衔接,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对于列入市级重点培育的实施项目,财政投入“三农”资金将予以重点扶持,具体的实施意见另行制订。2011年重点培育上溪镇上新塘区块、城西街道何斯路区块、赤岸镇羊印区块、廿三里街道华溪区块建设。

4、大力推进农村生态建设。深化“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加快创建生态镇街、生态村,加快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及管网配套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鼓励使用节能产品。加大农村大气、噪声等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严格实施畜禽养殖区域控制,开展畜禽养殖业生态化改造。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加大农村河网水系综合整治力度。推进“212”平原绿化行动计划,提高农村绿化水平,建设森林村庄。2011年江东、北苑、稠城3个街道争创金华市级生态街道,全市创建生态村38个、义乌市级森林村庄30个以上,完成7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5、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管体系。扎实推进农村联网道路、“强塘固房”工程、农民饮用水等项目建设。引导鼓励农民实施“穿衣戴帽”工程。逐步探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按照建设与管理并重原则,深化农村基础设施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资金筹集办法,因地制宜实施镇街统一管护、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村民自行管护等不同管理模式。2011年实现自来水管网覆盖区农村自来水接水率达到92%,解决50个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90%。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强化农村产业规划引导,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创业增收,着力构建高效生态的农村产业体系。

1、大力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建设。以“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为主要平台,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7.5万亩,规划建设义亭、佛堂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病险水库山塘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着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走出去”扶持力度,借助品牌展会带动效应,积极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有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市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2011年实现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000亩,完成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建设以及25座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2、全面拓展农民创业就业领域。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连片开发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大力创建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镇街和农家乐特色精品示范区,规范提升农家乐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培育农村旅游节庆活动,全力办好红糖节、莲藕节以及大红桃、葡萄、杨梅等产业的采摘节、鉴品会等一批农村旅游节庆品牌。深入实施“市场带百村”活动,着力培育一批来料加工专业村。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修理服务和废旧物资回收等社区服务业,增强农村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注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导发展农村集体物业经济。2011年推动上溪镇争创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何斯路、莱山等村争创省级农家乐特色村,佛堂福劳尔、悦农园、大陈鹿义山庄等3个重点项目争创省市级农家乐精品示范点,全力办好第三届农家乐休闲旅游节。

3、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扶持一批产业带动性强、市场竞争力强、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支持工商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科技人员联基地、联龙头企业的措施,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创新完善农民素质培训机制,加快推动农村劳动力培训转型升级,加大在岗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以及来料加工经纪人、电子商务等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力度。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民生保障。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体等各项社会事业。

1、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待遇。实现社会保障卡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一卡通”,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社会福利体系,加大对低保、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大学生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力度,积极开展“农村老年人福利服务星光计划”。2011年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60%,全年新增养老床位500张,建设“农村星光老年之家”50家,建立80周岁以上老年人养老福利补贴。

2、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定期进修制度。积极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完善普通高中布局,加快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深入实施“幼儿园等级建设工程”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计划”。

3、着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农民健康体检制度,全面推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积极推进全科教育、社区责任医生临床模块培训、基层医师规范化培训、乡村医生培训,提高基层医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健全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按20分钟医疗服务圈或以1500左右人口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全面推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2011年力争100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投用。

4、不断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积极创建文明镇街、文明村和文明家庭,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明素养。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做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深入推进镇街综合文化站、农村书屋建设。积极引导镇街举办一年一届的特色文化艺术节,扎实推进小康健身工程建设。2011年建成200家农村书屋、15个健身示范点、100个篮球场,组织送戏60场、送电影3000场,培育1-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5、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健全新型社区服务体制,统筹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定期开展重点村集中整治,大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

三、工作保障

各镇街、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和抓手,抓紧抓实抓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实施工作,市农办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镇街、机关各部门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力量,落实责任,加快推进。

2、完善投入机制。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定增长的要求,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三农”的增长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土地出让收益重点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创新财政支农扶农机制,突出重点,对带动性强、受惠面广的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3、深化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农民参与积极性。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社员合法、平等权益。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权属处置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4、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对新一届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的教育培训,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认真落实“五步法”和“四议两公开”制度,整合村务监督委员会、农村经济合作社等农村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其在村务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全面开展“立足岗位当先锋”活动,通过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双承诺”先锋行动等形式,引导农村(社区)党员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5、注重宣传引导。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积极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建设美丽家园。村级组织要研究制订村民投工投劳补助机制,切实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通过规划公示、项目共建等活动,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附件

1、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及考核分值 2、2011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表

第五篇: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黑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5-2017年)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拓展提升,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求。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着力加快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以“百村示范千村达标”活动为载体,努力建设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生态优良、公共服务均等、龙江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用成千上万个美丽乡村共筑美丽龙江。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分步推进。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以全省十三个市(地)城郊和主要公路沿线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实现全覆盖。——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民俗文化差异,区别定制各类村庄建设目标,做到面上干净,点上美丽。坚持务实推进,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

——坚持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在提高农民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度的前提下,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注重实效,多做实功。不整景造势、不刮风浮飘,真正从百姓长远生活和发展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完善机制、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三、总体目标

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设施完备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身心美、创业增收致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六美”要求,全面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墙、改圈等“六改”工程,集中治理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五乱”现象,扎实开展净化、硬化、绿化、美化等“四化”工作,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百村示范千村达标”。

四、主要任务 加快全省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在全省农村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抓好村容整洁,街道净化、庭院美化。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要实施好美丽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完善、农业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创建等六个方面建设,重点完成19项任务。

(一)美丽乡村规划

1、制定建设标准。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制定工作,制定出台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在建设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指导全省范围内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省级责任部门:省质监局、住建厅、省委农办、文明办)

2、编制建设规划。由县(市、区)政府牵头,结合县(市、区)域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县为单位,按照“科学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编制完成本区域内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划内容要涵盖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村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细化明确住房、道路、污水垃圾、改灶改厕改圈、围栏、绿化美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同时,省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指导和服务。(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省委农办、环保厅、卫生计生委、文明办)

(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3、改造农村住房。继续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重点对农村危房进行改造,消灭D级危房,建设砖瓦房,泥草房改造率达到90%以上;对中心村的旧砖瓦房,有条件的要通过粉刷外墙、更换屋顶和保暖门窗等方式进行改造;同时,加强对赫哲族、鄂伦春族等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庄传统建筑的修复、整治,保护我省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貌。(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民委)

4、实现村内道路硬化。加强村内道路建设,提高村内道路硬化率,中心村主街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加大路肩建设力度,采用石砌、砂石铺筑等多种方式,实施路肩硬化,中心村主街道路全部铺装路肩,路肩硬化率达到100%。(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交通厅、财政厅)

5、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供水管网建设,推进城市和县城供水管网向城郊村延伸,中心村自来水供水管网工程全覆盖,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及周边保护,升级改造供水处理设施,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省级责任部门:省水利厅、发改委、住建厅、环保厅)

(三)村容环境整治

6、开展污水治理和河道整治。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向城郊村延伸,解决城乡结合部村庄的污水处理问题,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达到50%以上。加强村内道路边沟建设,通过清淤疏浚、恢复加固、改造升级等多种方式,全面治理建设道路边沟,中心村主街边沟硬化率达到100%,形成网络化的雨污排放体系。鼓励采取沉淀池等方式开展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达到30%以上。加大村内河道沟渠的整治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的村庄水环境。(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环保厅、水利厅)

7、完善垃圾处理。因地制宜进行垃圾处理,村庄内垃圾箱设置率达到100%。对交通便利且距离城镇较近的中心村,推行村收集、镇(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方式;其他中心村可通过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的方式,采用集中填埋方式就近处理,做到垃圾及时清运填埋。推行村内垃圾专人清扫清运,确保村内环境整洁卫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环保厅)

8、推行改灶、改厕、改圈。大力推进节能改灶工作,推广使用电能、液化石油气、沼气等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城市供热管网向城郊村延伸,具备条件的中心村实施集中供热、新型清洁能源供热。大力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建设,支持农户按照统一标准建设室外卫生厕所,中心村室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支持广大农户建设室内厕所,新建房屋室内厕所入户率达到100%,鼓励原有房屋室内改厕工作。积极推进改圈工作,倡导规模化养殖,鼓励养殖大户在生活区外规划建设养殖区域,实现人畜禽分离,有效降低疫病发生几率,改善村内居住环境,中心村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卫生计生委、畜牧局、农委)

9、加强柴草堆放治理。积极引导村民,在村外指定地点集中合理存放柴草垛,支持村民在院内建设封闭小规模柴草存放设施,确保村内、院内干净整洁。(省级责任部门:省住建厅、环保厅、省委农办)

10、改造农户庭院围栏。大力推进庭院美化工作,以中心村为重点,引导农户建设美观整齐的庭院围栏,全面美化村容村貌。(省级责任部门:省委农办、财政厅)

11、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加强村旁、宅旁、水旁、路旁、院内以及零星闲置地块的绿化、美化工作,以村为单位,按照统一标准在村内文体活动广场、村内主街以及农户的房前屋后建设绿篱、花池、树带,大规模栽植花草树木,中心村树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保护山、水、土地、植被等自然资源,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突出农村田园风貌特色,打造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省级责任部门:省林业厅、环保厅)

(四)公共服务完善

12、完善农村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开展农村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对村卫生室进行达标改造,中心村卫生室设置率达到100%,卫生室建筑面积达到60平方米以上。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心村农家书屋设置率达到100%,文化活动室设置率达到80%以上。利用村边空地建设农村体育活动场所,文体广场设置率达到80%以上。(省级责任部门:省卫生计生委、发改委、文化厅、新闻出版广电局、体育局)

13、加快通信、网络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工程,中心村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快农村通信等村村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中心村电话、宽带网络普及率均达到100%。(省级责任部门:省通信管理局、新闻出版广电局)

(五)农业产业发展

14、推进农业产业建设。依托各地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在具备条件的村庄,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推行特色养殖、规模化养殖,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对设施农业、棚室蔬菜的投入,鼓励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加工和山特产品就地加工,打造“一村一品”,增强乡村就业带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省级责任部门:省发改委、农委、畜牧局)

15、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农产品采摘、农家乐体验等集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因地制宜地建设家庭旅馆、特色餐馆,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打造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的乡村旅游产业。(省级责任部门:省旅游局、扶贫办)

16、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省级责任部门:省农委、财政厅)

(六)精神文明创建

17、着力提升乡风文明。以乡村文明提升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德礼满龙江”文明礼仪普及活动、“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活动、“家在龙江•践行五好”活动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活动,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农民主动参与社会事业建设。扎实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中心村文明户比重达到60%以上。(省级责任部门:省文明办)

18、强化农村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民对村两委班子满意率90%以上。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全面施行村务、财务、政务工作透明公开。(省级责任部门:省委组织部、民政厅、文明办)

19、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专门治安队伍,促进社会治安更加平稳有序,社会治安满意率96%以上。坚持建管并重,抓好中心村社区综合管理。制定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落实农民主体责任,化解社会矛盾,抵制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省级责任部门:省文明办)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切实将这项工作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省委、省政府成立以陆昊同志为组长,有关省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导、组织、实施和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牵头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推进和综合考核工作,制定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考核方案,并根据各地上报情况,确定全省重点工作任务,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发挥市县政府主导作用。各市县政府要按照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当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各市县政府要切实发挥主体作用,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工作,落实好配套资金,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对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农民的知晓率,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

三是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指导,结合部门职能,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具体推进方案,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细化落实支持政策,确保资金投入,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强化服务的有效性。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要求,自行组织本系统的美丽乡村建设。

(二)整合各类资源,加大投入力度

改革创新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政府财政投入、农民自筹、帮扶共建、社会参与四位一体的投入机制。

一是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力度。要充分利用国家赋予“两大平原”改革试验先行先试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把县(市)作为统筹使用涉农资金主体,把责权利下移到县(市)一级,省里不再将资金直接下到乡村具体项目上,由县一级统筹安排使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大使用效益。

二是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对象是广大农村,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美丽乡村建设要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房屋修建、厕所改造、围栏美化、改炉改灶、庭院绿化等项目建设中,按照省政府支持一块,市县政府拿出一块,农民自筹一块,金融部门贷一块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压力大的问题,鼓励农民出工、出劳,积极参与,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聪明才智。

三是做好帮扶共建工作。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帮扶共建工作,各市(地)、县(市、区)政府和省直各部门要开展结对帮扶共建活动,有针对性的制定帮扶共建计划,在编制建设规划、开展技能培训、加强政策指导、扶持产业发展、健全基层两委、加强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帮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营造关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以乡镇为单位,将各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项目打捆,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以BT、BOT和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安全饮水、污水治理、沼气开发等基础设施工程,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

(三)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督查考核

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监管,规范项目建设过程中决策、招投标、物资采购、质量监管、验收竣工等各环节,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保质保量。加强管理维护和监督,解决“重建设、轻管理”问题,日常管理做到有制度、有经费、有专人,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管理。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建设住户付费、村集体补贴、省市县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扎实开展好新型农民的培训活动,大力培养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头人、现代农业技术带头人、文化活动带头人,为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实惠。

三是加强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奖励激励机制和退出补充机制,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进行考评,引导各地切实抓好美丽乡村建设。

分享:

下载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ABC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1

    ABC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根据《AAA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一安排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实施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深入推进全市社会主......

    “美丽校园”建设行动计划

    XX学校“美丽校园”建设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落实嘉教办基〔2017〕114号《关于开展市属学校“美丽校园”创建工作的通知》,对照市属学校“美丽校园”创建标准,补齐各......

    美丽乡村建设

    东亭乡美好乡村建设经验及基本做法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1-07 11:47:01 阅读次数:3707 一、基本情况 广德县东亭乡地处皖浙交界,与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接壤,面积 98平方公......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与蜜源植物种植相结合,让生态更美,精准扶贫路更宽的提案 案由:我县扶贫攻坚已到决战阶段,极大部分贫困户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老弱病残多,劳动力欠缺......

    美丽乡村建设材料

    牢记宗旨服务百姓 ———记富裕县忠厚乡农乐村党支部的先进事迹 农乐村坐落于富裕县忠厚乡北部,北临讷河,东接依安,全村共有3个自然屯,6个村民小组,339户,1495人,有党员23名。全村......

    建设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文化强乡 自开展“学习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促发展”主题教育以来,上下学习讨论的热情高涨。开展这场教育活动事关肥东经济的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的根本利......

    浙江省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实施办法

    附件4: 浙江省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实施办法为全面提升我省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就实施“浙江省县级骨......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制定本计划。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