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某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9:2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形势下某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形势下某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新形势下某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站在历史的、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市市积极贯彻中央决策,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新任务。

××区位于城郊结合部,是苏南较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也是全市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主阵地之一,经过多年来乡镇工业的加快发展和城市功能的辐射带动,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快推进和经济社会加快转轨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城市化为依托,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区基础扎实、条件成熟,理应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加快推进××区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就必须立足××实际,找准××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研究具体的对策措施。

一、××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

××区现有行政村63个,其中村居合署3个,社区居委会57个。近年来,全区各级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主体经济实力明显壮大。2005年全区乡镇工业完成纳税销售439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3.4%。5个镇完成三产纳税营收222.7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区三产总量的52.9%。实现镇级可用财力6.54亿元,镇级可用财力均超亿元。全区95个村、社区合作社实现可用财力达2.55亿元,平均268万元,其中村均245万元,社均319万元。引导村级强化经营理念,2005年全区各村集体新建标准厂房18.5万平方米,累计达39.6万平方米,新增加商业用房5.6万平方米。

(二)集聚集约水平提升。

围绕资源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加快推进“三个集中”。确立了以沿山形成区、沿湖组成片的农业集中战略,突出抓好一批都市农业项目,建成了太湖葡萄沟、唯琼生态农庄等都市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4.78万亩,集中率达47.47%,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600亩。通过抓好营造高地吸纳一批,城市拆迁安置一批,进驻标房集中一批,加快提升改造一批,沿湖景观迁出一批,关停并转淘汰一批“六个一批”,加快工业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的步伐,工业集中度达到68%。推进农民居住集中做到“六个结合”,即与市区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与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建设相结合,与地块拍卖改造相结合,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与撤并小规模村巷相结合,与提升改造保留相结合,2005年共拆迁农民住宅3596户、62.7万平方米,整体撤并自然村45个,开工建设农民安置房102万平方米,竣工88万平方米。

(三)规划导向作用明显。

以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为目标,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城乡产业体系、城乡社区体系的新模式等进行全面规划,有力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集聚发展。确定了我区“211+8”二级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总体目标框架,即:两个分区——蠡溪分区和太湖新城分区,一个马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一个外围镇——胡埭镇,8个新型农村社区。同时注重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统筹各类生产要素,着力提高规划水平和可操作性。通过规划来整合优化现有资源,预计到2010年可节约各类用地2000多公顷。

(四)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以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目的,激发农村经济组织加快发展的活力、动力。完成企业改革15家,盘活退出公有资产8404万元,企业改革扫尾工作基本完成。加大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力度,累计成立77家,股东达146113名,量化经营性净资产9.73亿元。2005年度可分配收益1715万元,实现个人股分红1058万元,同比增加223万元。结合实际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2005年共组建10家混合型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5年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家,其中农业专业协会9家、专业合作社1家。

(五)富民保障进程加快。

抓好农村培训就业工作,2005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2230人,其中技能培训5456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指导6774人次;积极挖掘“十个一批”潜力,有效调控政府援助的公益性岗位资源,优先安排农村特困对象就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不断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共完成乡镇养老扩面1.61万人,其中城保扩面1.36万人,农保扩面0.25万人,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9%,全区农保最低年缴费额提高为1000元;将养老补贴享受对象的范围由农村老年农民扩大到全体农村世居户老年人员,发放率达到100%;区级养老统筹人员统一纳入全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农村大病(住院)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26%,原郊区养老统筹人员城镇医保工作政策调整接轨到位;全区农村符合低保条件的778户1585人全部纳入低保,做到低保全覆盖;深入开展了“筹千金、助千户”活动,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济帮扶力度不断加大。

(六)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完善镇村教育管理体制,“双高普九”成效显著,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调优,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加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建设力度。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达标创建活动取得实效,文体市场管理秩序进一步规范。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发放到位率100%。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十星级”文明家庭、“五星级”企业和“三星级”青年爱心服务站、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工作圆满结顶,“民主法制村(社区)”创建活动、“法治××”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二、当前××区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区近几年呼应城市化建设发展要求,加快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从××区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也就无从谈起。

一是规划布局比较零乱。规划是龙头,是建设发展的依据,离开了规划的新农村就不会是科学发展的新农村,必然导致结构布局的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首先是产业布局零乱,全区原9个镇、开发区、街道建设了11个工业园区,包括集中区外共有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4000多家,缺少成规模的大企业集团和大型的服务业商贸区、专业市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现象十分突出。其次是居住布局零乱,全区现有的262.5平方公里区域土地上共有自然村1000多个,“城中村”244个,其中20户以下的小村巷60个,农村住宅分布散乱,配套不完善,环境较差。第三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导向,××的综合发展区规划和区农村规划正在修订完善,次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还未做到全覆盖,许多区域和地块的开发功能尚未确定。

二是经济发展参次不齐。经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要在全区同步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财力作支撑,但是经济发展中镇和街道之间、村和社区之间的不平衡性,成为××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因素,近郊村大多有资产而缺资源,而远郊村有资源却缺少优质经营性资产,村级收入高的如龙山社区、南桥村、溪南股份合作社等,年集体收入超过5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元,收入低的如马山的嶂青村、耿湾村等年集体收入只有50万左右,人均不足500元。各镇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有的财力相对不足,如胡埭镇等;有的债务较多,如太湖镇、华庄镇;有的发展不快,如蠡湖街道等。只有加快发展镇村经济,壮大集体财力,促进稳定增收,才能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三是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当前来看,城乡差别仍然较为明显,社会贫富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农民实际就业率还不高,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不够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提高农村职工工资福利水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此外,社会弱势群体在农村较为集中,农村的社保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的就业率、城保的农村覆盖率、农村保障的标准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扶贫济困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有待于研究解决,等等。

四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新农村应当有新气象,但从当前城乡发展来看,农村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相对突出,特别是农村生活环境、设施配套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较差,与现代化新农村的要求比差距很大。农村安置房建设滞后于城市拆迁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五是文明素质有待提高。文明素质是体现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来看,××区农村社会事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教育、文体等各项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城市的优质公共资源和社会服务有待于进一步同农村对接、向农村拓展,农村居民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加快推进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设想

针对上述薄弱环节,围绕市委、市政府明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区在当前和今后工作中必须通过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一是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促进集约有序发展。规划是建设发展的龙头,要通过科学规划来节约利用资源、集聚集约发展。要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深化完善农村规划编制,统筹安排农村工业区、农业区、居住区、生态区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区域协调的城镇体系,实现有限资源无限发展。特别要加快完成××综合发展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十一五”城乡建设规划、各项次分区规划、重点控制性详规和农村新型社区详规编制。要通过规划的完善和实施,节约土地资源。

二是以都市产业为方向,促进转变增长方式。坚持园区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开发区、胡埭安置区、马山生物医药园、工业设计园等一批特色品牌园区空间。要加快拓展现有园区的可用空间,重点抓好胡埭工业园西拓和工业设计园南扩,提高园区对骨干企业安置、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的承载功能,以空间拓展来“稳心留根”,为××未来发展提供规模支撑和产业基础。要依托现有的12个园区和3个老工业团地,大力发展标房楼宇经济,在原有基础上再建设一批适销对路的标房楼宇,并着力提高租售率和产出率,实现集聚集约发展。要积极引导现有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节能低耗环保、循环型、知识型的都市工业。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有条件的集体和个人抢抓城市化发展机遇,抢滩沿路发展现代商贸,并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实现工业、服务业“两轮驱动”。根据战略农业和过渡农业相结合的思路,依托沿山沿湖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唯琼农庄、九龙湾乡村家园、雪浪山生态园、龙寺生态园等一批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示范园,实现农业生产的园区化、特色化、高效化。

三是以资产经营为纽带,促进财力稳定增长。引导鼓励镇、村(社区)积极抢抓城市化推进机遇,把农村土地出让金、集体资产转让金、自有资金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土地、房屋等优质经营性资产,大力发展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强发展后劲。积极参与胡埭工业园西拓和工业设计园南扩,参与建造适销对路的标准厂房和配套用房,增加集体优质经营性资产。结合老工业团地改造,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拆旧建新,腾笼换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利用区位优势,抢滩沿路发展商业用房,有条件的要发展楼宇经济。抓住“城中村”改造和农村宅基地整理等的机遇,优化一批新的空间进行置换开发。全区镇村要通过强化资产经营,均能增加一块能稳定获利的经营性资产,使村级集体财力年均增幅不低于5%。

四是以富民优先为根本,促进完善社会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富民优先,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积极挖掘就业载体,加强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完善政策配套,促进农民充分就业,鼓励群众创业致富。要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向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并轨,全面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体系,切实落实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各项救助政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切实提高人民的收水平,促进收入的多元化,增加经营性、资产性和股份合作收入。通过政策配套和措施到位,到“十一五”末,力争城镇社会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五是以建设管理为重点,促进优化生态环境。立足于“以建促拆”,切实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按照城市化推进的要求,今后几年全区的29个安置点至少要新建安置房500万平方米以上,逐步实现拆迁安置“零过渡”。要加快城市改造,提升城市品味,高标准推进河埒口地区改造,全面建成核心商务区,打造区域发展新亮点。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农村扎实开展以拆临拆违、环境卫生等为重点的各项专项整治。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发展循环节约型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彻底整治水环境。确保到“十一五”期末每万元GDp综合能耗控制在0.72吨标准煤以内,60%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污染集中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国家生态区创建全面达标。

六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提升文明素质。大力推进农村“三大合作”,在原有基础上再新组建一批村级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深化民主法制村、社区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法治××、平安××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居民素质, 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家庭”、“星级企业”、“星级青年爱心服务站”等文明创建活动,在农村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新风,努力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务实进取、邻里友爱、诚信互助、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协调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加强基层村、社区文体阵地建设,培育家庭、社区特色文化亮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村居民文化生活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事关长远,任务艰巨。各级、各单位、各部门只有不断创新思路,克难求进,奋力开拓,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才能不断开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全新局面,才能更好地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区的宏伟目标。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第二篇:新形势下某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站在历史的、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市市积极贯彻中央决策,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新任务。

××区位于城郊结合部,是苏南较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也是全市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主阵地之一,经过多年来乡镇工业的加快发展和城市功能的辐射带动,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快推进和经济社会加快转轨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城市化为依托,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区基础扎实、条件成熟,理应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加快推进××区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就必须立足××实际,找准××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研究具体的对策措施。

一、××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

××区现有行政村63个,其中村居合署3个,社区居委会57个。近年来,全区各级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主体经济实力明显壮大。2005年全区乡镇工业完成纳税销售439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3.4%。5个镇完成三产纳税营收222.7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区三产总量的52.9%。实现镇级可用财力6.54亿元,镇级可用财力均超亿元。全区95个村、社区合作社实现可用财力达2.55亿元,平均268万元,其中村均245万元,社均319万元。引导村级强化经营理念,2005年全区各村集体新建标准厂房18.5万平方米,累计达39.6万平方米,新增加商业用房5.6万平方米。

(二)集聚集约水平提升。

围绕资源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加快推进“三个集中”。确立了以沿山形成区、沿湖组成片的农业集中战略,突出抓好一批都市农业项目,建成了太湖葡萄沟、唯琼生态农庄等都市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4.78万亩,集中率达47.47%,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600亩。通过抓好营造高地吸纳一批,城市拆迁安置一批,进驻标房集中一批,加快提升改造一批,沿湖景观迁出一批,关停并转淘汰一批“六个一批”,加快工业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的步伐,工业集中度达到68%。推进农民居住集中做到“六个结合”,即与市区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与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建设相结合,与地块拍卖改造相结合,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与撤并小规模村巷相结合,与提升改造保留相结合,2005年共拆迁农民住宅3596户、62.7万平方米,整体撤并自然村45个,开工建设农民安置房102万平方米,竣工88万平方米。

(三)规划导向作用明显。

以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为目标,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城乡产业体系、城乡社区体系的新模式等进行全面规划,有力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集聚发展。确定了我区“211+8”二级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总体目标框架,即:两个分区——蠡溪分区和太湖新城分区,一个马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一个外围镇——胡埭镇,8个新型农村社区。同时注重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统筹各类生产要素,着力提高规划水平和可操作性。通过规划来整合优化现有资源,预计到2010年可节约各类用地2000多公顷。

(四)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以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目的,激发农村经济组织加快发展的活力、动力。完成企业改革15家,盘活退出公有资产8404万元,企业改革扫尾工作基本完成。加大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力度,累计成立77家,股东达146113名,量化经营性净资产9.73亿元。2005可分配收益1715万元,实现个人股分红1058万元,同比增加223万元。结合实际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2005年共组建10家混合型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5年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家,其中农业专业协会9家、专业合作社1家。

(五)富民保障进程加快。

抓好农村培训就业工作,2005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2230人,其中技能培训5456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指导6774人次;积极挖掘“十个一批”潜力,有效调控政府援助的公益性岗位资源,优先安排农村特困对象就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不断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共完成乡镇养老扩面1.61万人,其中城保扩面1.36万人,农保扩面0.25万人,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9%,全区农保最低年缴费额提高为1000元;将养老补贴享受对象的范围由农村老年农民扩大到全体农村世居户老年人员,发放率达到100%;区级养老统筹人员统一纳入全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农村大病(住院)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26%,原郊区养老统筹人员城镇医保工作政策调整接轨到位;全区农村符合低保条件的778户1585人全部纳入低保,做到低保全覆盖;深入开展了“筹千金、助千户”活动,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济帮扶力度不断加大。

(六)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完善镇村教育管理体制,“双高普九”成效显

著,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调优,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加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建设力度。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达标创建活动取得实效,文体市场管理秩序进一步规范。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发放到位率100%。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十星级”文明家庭、“五星级”企业和“三星级”青年爱心服务站、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工作圆满结顶,“民主法制村(社区)”创建活动、“法治××”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二、当前××区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区近几年呼应城市化建设发展要求,加快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从××区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也就无从谈起。

一是规划布局比较零乱。规划是龙头,是建设发展的依据,离开了规划的新农村就不会是科学发展的新农村,必然导致结构布局的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首先是产业布局零乱,全区原9个镇、开发区、街道建设了11个工业园区,包括集中区外共有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4000多家,缺少成规模的大企业集团和大型的服务业商贸区、专业市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现象十分突出。其次是居住布局零乱,全区现有的262.5平方公里区域土地上共有自然村1000多个,“城中村”244个,其中20户以下的小村巷60个,农村住宅分布散乱,配套不完善,环境较差。第三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导向,××的综合发展区规划和区农村规划正在修订完善,次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还未做到全覆盖,许多区域和地块的开发功能尚未确定。

二是经济发展参次不齐。经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要在全区同步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财力作支撑,但是经济发展中镇和街道之间、村和社区之间的不平衡性,成为××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因素,近郊村大多有资产而缺资源,而远郊村有资源却缺少优质经营性资产,村级收入高的如龙山社区、南桥村、溪南股份合作社等,年集体收入超过5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元,收入低的如马山的嶂青村、耿湾村等年集体收入只有50万左右,人均不足500元。各镇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有的财力相对不足,如胡埭镇等;有的债务较多,如太湖镇、华庄镇;有的发展不快,如蠡湖街道等。只有加快发展镇村经济,壮大集体财力,促进稳定增收,才能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三是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当前来看,城乡差别仍然较为明显,社会贫富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农民实际就业率还不高,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不够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提高农村职工工资福利水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此外,社会弱势群体在农村较为集中,农村的社保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的就业率、城保的农村覆盖率、农村保障的标准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扶贫济困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有待于研究解决,等等。

四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新农村应当有新气象,但从当前城乡发展来看,农村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相对突出,特别是农村生活环境、设施配套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较差,与现代化新农村的要求比差距很大。农村安置房建设滞后于城市拆迁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五是文明素质有待提高。文明素质是体现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来看,××区农村社会事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教育、文体等各项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城市的优质公共资源和社会服务有待于进一步同农村对接、向农村拓展,农村居民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加快推进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设想

针对上述薄弱环节,围绕市委、市政府明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区在当前和今后工作中必须通过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一是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促进集约有序发展。规划是建设发展的龙头,要通过科学规划来节约利用资源、集聚集约发展。要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深化完善农村规划编制,统筹安排农村工业区、农业区、居住区、生态区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区域协调的城镇体系,实现有限资源无限发展。特别要加快完成××综合发展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十一五”城乡建设规划、各项次分区规划、重点控制性详规和农村新型社区详规编制。要通过规划的完善和实施,节约土地资源。

二是以都市产业为方向,促进转变增长方式。坚持园区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开发区、胡埭安置区、马山生物医药园、工业设计园等一批特色品牌园区空间。要加快拓展现有园区的可用空间,重点抓好胡埭工业园西拓和工业设计园南扩,提高园区对骨干企业安置、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的承载功能,以空间拓展来“稳心留根”,为××未来发展提供规模支撑和产业基础。要依托现有的12个园区和3个老工业团地,大力发展标房楼宇经济,在原有基础上再建设一批适销对路的标房楼宇,并着力提高租售率和产出率,实现集聚集约发展。要积极引导现有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节能低耗环保、循环型、知识型的都市工业。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有条件的集体和个人抢抓城市化发展机遇,抢滩沿路发展现代商贸,并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实现工业、服务业“两轮驱动”。根据

第三篇: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最近,市委办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我市农村的发展状况以及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目前我市农村发展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在镇级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具有较强实力。村级经济以物业出租、土地出租为主要收入来源,2005年,全市116个村委会中,集体收入最多是沙坪镇中东西村委会,达898万元;100—500万元有6个村委会;50—100万元有8个村委会;大部分村委会年集体收入在10-50万元。二是村委会班子整体上有战斗力,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从鹤山的情况来看,可以说,凡是面貌较好的村庄,都得益于有一批有头脑、肯干事、会办事的村官。有的村委会“两委”成员能在做好村民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筹集资金整治村容村貌。如沙坪杰洲、雅瑶黄洞、鹤城五星等村委会。又如共和莱苏村委会,该村历届班子都十分重视创建文明村活动,目前该村有5条自然村中有两条村已是市级以上文明村。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后,该村委会认真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并结合本村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创建工作思路,充分体现了村委会班子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与时俱进思想。

三是文明村的创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在全市1271条自然村中,建有市级文明村163条(含江门市文明村26条)。沙坪镇郊一些村庄,如仓边新村、赤坎花园、中东西横基村等,这些村庄在一部分土地被征用后,早在十多年前就因地制宜在村中另辟闲地规划建设新村,满足村民的居住需要,既节约了农村土地,又改善了村容村貌。对其他人多地少、邻近城镇或工业区的村庄来说,其建设经验可资学习和借鉴。如沙坪镇仓边村委会自1993年开始,村民就以公开投标的形式认购宅基地,统一规划,建设新村。该村还想办法逐年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使村民全部用上自来水,道路硬底化,文体设施齐备化。现该村正着手研究旧村改造方案,准备通过改造旧村,腾出更多的土地,进一步改善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四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市农村通过镇财政支持一点、村集体出一点、企业、个人捐赠一点等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推进村道硬底化、供水管网、路灯、公厕、垃圾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沙坪镇杰洲村委会筹集建设资金近100万元对村道、下水道及环境设施进行彻底的整治,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双合镇委、镇政府积极发挥村委会和自然村的主观能动性,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通过发动外出乡亲和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等多种途径筹集建设资金,认真做好农村的规划和建设。云乡镇在积极抓好协调联动,多方投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该镇每年都安排一定经费专门用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保证该项工作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到位。全镇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近360万元,除了100多万元是镇财政和上级部门支持外,其余都是群众自筹的,主要是村民捐资、献工、献料,其次是外出打工经商人员的捐助,全镇干部更是实行挂点,带头捐资,组织发动群众,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五是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我市客家文化、醒狮文化和咏春拳等具有丰富内涵和侨乡特色,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农村方兴未艾。如雅瑶黄洞村,该村乡民尤其喜爱粤剧表演艺术,成立有曲艺社。2004年5月,省珠江卫视台和江门日报社专程采访了该村曲艺社,还将曲艺社表演的节目在省卫视台节目栏向全国播放和在江门日报报上刊登。桃源竹朗

举办的文化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底蕴较深厚。近年众多农村还成立了老人协会,组织老一辈村民丰富晚年生活,让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每年举办老人节、敬老宴,并聘请高水平粤剧团献演。从以上几方面表明,我市初步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和基础。但是,当前我市农村在发展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村级规划建设滞后。除镇一级有总体规划外,村一级基本没有统一规划,镇政府对农村建房规划指导不到位,造成农村建设混乱,民居分散、布局不合理,许多农村有新屋无新村,影响了村容村貌。有的农村“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差。农村道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才缺乏,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个别农村道路仍未实现硬底化,如云乡镇的云中坳下、云东马山、云新双冲等村仍存在群众行路难、危桥改造缓慢问题。农村的文化、娱乐、体育、卫生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多数村委会卫生站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三是农村管理维护落后。一些村投入资金创建文明村后,由于管理维护跟不上,两三年就回复原状;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有待改善,个别地方垃圾堆积,污水横流;个别镇由于工业区分布散乱,工业污水、废气等对农村环境影响问题亟待解决。

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城区沙坪镇辖下的村委会经济实力较强,西部山区的农村经济较薄弱;靠近城区和镇区的农村工业、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偏远农村则发展缓慢。村委会集体经济纯收入最多的村(沙坪镇中东西村)与最少的村(双合镇泗合村)之间相差332.6倍。

五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部分农村的社会风气和农村社会治安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黄、赌、毒现象禁而不止,特别是非法“六合彩”赌博活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六是农民增收还存在着较多困难。普遍来说,我市规模农业、现代农业项目仍然缺乏,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相当一部分农民仍然存在小农经济意识,缺乏创新意识;农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幅影响较大,农业效益存在不稳定因素;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任务相当艰巨,农民致富的路子不宽、点子不多,增收缓慢。

二、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德政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为广大农民造福祉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从根本上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改革。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民主、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的全面发展。要克服三种错误论调:克服“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片面论调;克服“经济实力不强,没办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悲观论调;克服“把村容村貌搞好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低要求论调。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划时代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工作中要做到“六个必须”: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以发展农业和农村先进生产力为着力点;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尤其要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培育一代新型农民;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 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不能一哄而上、一蹴而就,而是要立足长远,持之以恒,逐步推进,要防止急于求成,避免一阵风的现象。在创建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推动创建活动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下去。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固定模式。建设新农村没有既定的发展模式,不能照搬照套哪一种模式。要注重学习借鉴和总结各地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规律,紧密结合鹤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农村的实际,充分发挥鹤山自有的优势。在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引导村民建设更高标准的新农村。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坚持资源共享、集约用地的原则,不能搞统一标准,防止一刀切,防止千篇一律,要突出各村的特色。

三、兼顾新农村建设中几个关系

一是兼顾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从一些镇建设文明村的经历来看,一些创建点单纯偏重文化室、篮球场等硬件设施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水平较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村民缺乏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综合创建工作整体质量不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兼顾好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整体推进。

二是兼顾推进村庄建设和城镇发展。建设新农村要依托城镇化和工业化,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发展新农村,统筹兼顾,推进全市的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三是兼顾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搞好示范村建设、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建设新农村,尤其需要规划先行、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农民是最讲究实惠的,好的示范要比单纯的说教管用的多。但示范村要注意真正树起有带动作用的典型,要尊重典型的多样性。在抓示范村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兼顾其他非示范村的建设工作,不能一边倒,把资金和人力都投入到示范村,而对其他基础条件薄弱的村放之任之,要积极想办法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

四是兼顾学习先进经验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委市政府组织参观学习吴川、徐闻建设新农村后,各镇相继组织基层干部前往各地取经,学习先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兼顾学习示范点先进经验与突出自身特色的关系,避免几个误区。一是防止照搬照抄,各镇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二是要防止搞样板工程,防止搞政绩工程。三是要处理好工作指导与突出个性特色的关系。建设新农村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切忌大拆大建、强制拆迁,随意撤村并村。

四、总体工作思路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工作思路应该是:规划先行,示范带动,统筹兼顾,逐步推进。具体的工作措施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抓住“八个重点”。

(一)抓规划先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然后按规划逐步推进实施。农村规划建设主要是确定农村性质、人口、用地规模、规划范围和界限,统筹安排农村建设的各项用地和空间布局,综合协调村民住宅与各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关系,为农村居民提供符合当地实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结合鹤山实际,要重点抓好镇村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要利用一些镇重新修编城镇总体规划的良机,对村镇功能、产业布局、公共基础设施布局等进行科学规划。当前尤其要把各村的道路、水电、排污排水等一系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镇的总体规划,做到全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互相配套,防止重复建设、分散投入。

在规划问题上要注意把握好四项原则:一是城乡统筹发展原则。不能把农村发展孤立起来,要将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统筹考虑。尤其要将农村区域调整、中心城镇建设、工业聚集区和园区建设以及水利、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起来进行规划,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节约资金的效果。二是产业带动原则。如果没有产业为依托,新农村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因此,必须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为龙头,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防止出现忽视产业建设,而热衷于非生产性形象工程建设的倾向。三是特色原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吸取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千村一貌,要充分体现田原风光、自然环境

和乡村风貌,保护当地特有文化,立足实际,发挥本地优势,形成特色。

(二)抓示范引路。在全市100多个村委会中,通过深入比较分析村容村貌、集体经济、干部素质、群众参与程度等因素,市委、市政府初步选定了条件基础较好的鹤城五星村、共和来苏村和沙坪杰洲村作为市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各镇也要选定1至2个村作为本镇的创建示范村,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力量和资源搞好示范村建设,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实行以点带面,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搞示范村,创典型,要注意因地制宜,要用创新精神实现后进变先进,先进的更先进,使之真正成为多数农村学习的榜样。不要急于显示“立竿见影”的工作效果,把个别“文明村”稍加改头换面,贴上新农村的标签,“新瓶装旧酒”,助长形式主义;或者是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距城区近、条件好的少数地区,使得“好村”越来越好,“赖村”越来越赖。

村容环境整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当前我市示范村准备要抓的主要工作之一。在进行农村整治过程中,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注重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各地传统、习惯和风格,保存好鲜明的侨乡特色,突出地域特色,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二是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强行大拆大建大迁。对于新农村建设是实行旧村改造,还是新村重建,政府可以加以引导和指导,科学规划、科学示范,但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对城区附近的农村,地少人多,另辟空地兴建紧凑、节约型的新村,将旧村房屋、空地改作更能产生效益的用途,如连片重新开发后用以出租或招商或开办实业,不失为良策。而一些离城区较远,从事农业的人口仍较多的农村,应着力推进农村“四清”“五改”“六有”工作,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对一些分散的小村落,可考虑先合并再搞新农村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抓宣传发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服务的主体也是农民。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能成为单独的政府行为、干部行为,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理解、积极参与和主动投入。因而,前期首要工作是抓好宣传发动,努力营造建设新农村的新氛围。

当前,要继续抓好“十百千万”驻村干部到农村宣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同时,要多利用宣传栏、横额、宣传车、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大造舆论声势,令党的政策家喻户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广泛的思想基础,掀起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其他优秀村镇(可以是本市的,也可以是周边市的),安排基层干部特别是“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进行参观学习和经验交流,让农民耳闻目睹新农村应该怎样建设,从而振奋精神,投身到自己的村庄和家园的建设中来。

(四)抓资金筹集。资金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建立市、镇、村、民多级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特别是要发挥村集体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侨乡优势,大力向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广泛宣传捐资建设新农村是为农民造福祉的好事,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要积极发动当地热心家乡的个体私营企业老板捐资建设公益项目。并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为加快建设新农村注入动力。有条件的村可运用市场机制走市场化道路。

(五)抓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我市走的是工业兴市之路,目前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抓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要着重抓好以下两方面工作: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继续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加快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蔬菜业、林果业、养殖业、园艺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精品农业和外向型农业,进一步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和领域。一是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要以建设“为港澳及珠三角大城市群提供绿色、环保及无公害鲜活农产品的基地”的目标,继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培育名优产品,因地制宜地发展“一乡一品”、“多乡一品”,继续搞好我市近

郊型蔬菜生产基地、水产生猪养殖基地、水果生产基地等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发展。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技术,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养科技水平,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继续扎实推进农业招商,依托地区优势和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功能结构,以服务城市为中心,加快发展集生产、生态、文化、观光、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型、都市型农业。三是要根据调整农业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改善耕作条件,力保农民增产增收。四是打造品牌农业,打响云乡龙眼、云乡白茄瓜、宅梧无籽西瓜、宅梧荷村桂味荔枝、选田芒果、址山恒香米、址山腊味、古劳茶山素馨针、古劳连北白鸽等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形成品牌效应。五是抓好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搞好农产品流通,扶持现有的农产品流通大户发展壮大,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可考虑抓住双和公路开通的契机,在路旁规划建设一个大型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一个鹤山西部的鲜活农产品流通集散地,解决宅梧、双合、鹤城一带的农产品卖难问题。六是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如鹤城镇的腐竹加工、花生加工业,址山的粮食加工业等。

2、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扩大农民转移就业空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一是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尤其是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建设,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品、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二是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把镇级经济与村级经济发展相结合,工业园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必须在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中要预留村集体发展用地以增加村集体收入,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工业、第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务工、经商和租金等非农收入。三是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由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开展农民工职业(就业)培训,稳步推进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六)抓新农民培育。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最根本、最迫切的是要通过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力量源泉。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当前,鹤山应当做到几个加大投入。

一是要加大投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办学条件。进一步落实免费义务教育,积极开展创建“教育强镇”、“教育强市”工作。

二是加大投入,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组织有关部门向农民提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知识培训等多方面的培训,培育和造就一批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着力培养和建立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和骨干农民3支队伍。三是要加大投入,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一是以建好镇村文化站、阅报栏、宣传栏、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为重点,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二是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积极组织文化艺术下乡活动,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面貌、新风尚、新文明。

四是加大投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积极发动各方,发掘整理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进一步挖掘鹤山客家文化、醒狮和咏春拳文化的内涵。如址山镇凌村兄弟义士坊、古劳镇梁赞故居、云乡镇客家竹板山歌、龙舟竞渡活动、双合镇爱国英雄麦廷章、榕树村敦厚学堂以及合成革命老区等,都应加以挖掘、整理、保护和管理,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弘扬独特的历史文化。

(七)抓城乡统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此,今后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四项配套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支农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

转移支付制度,落实各项支农政策。二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坚决落实张德江书记“三句硬话”,规范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及时足额兑现农民征地款及补偿款,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三是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培育掌握现代技能的新农民,认真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培训、组织和引导,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四是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求助保障、农村合作医疗、低保和五保供养,办好民心工程。

(八)抓农村管理。重点要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抓好农村财务管理,要推行“村帐镇管”、“组帐村管”,不断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要抓好村务公开,重点将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宅基地、村集体债权债务等及时纳入公开内容。另一方面,要抓好村容环境管理,要配备专职人员和经费做好绿化管理、村道清洁和垃圾清理等工作;要加强引导农民群众改变脏、乱、差现象,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五、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

1、完善机构,加强组织领导。要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来抓。成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建立自上而下完整的工作机构和队伍,配备专业人员,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和指挥体系。要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运用行政、经济手段,督导新农村创建活动落到实处,做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市委、市政府要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挂帅,成员由市委办、市府办、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局、市建设局、市财政局等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各镇、村委会都要成立相应机构,统筹协调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有力的组织保障。

2、转变观念,做好农村公共服务。农民需要的是从新农村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政府要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意识,真真正正加强公共服务。市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根据自身职能,认真做好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优先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最盼望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程远。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

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另外,贫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

二、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大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要通过特色资源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正确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改厨、改厕、沼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

近年来,马山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县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个、人饮工程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沼气池1253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2。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要坚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特色基地、经营龙头产业、引入科学技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同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近年来,马山县在培育支柱产业上狠下功夫。一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利用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特色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优势产业群,又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二是采取“公司 基地 大户”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实施养殖业“一十百千”工程(即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全县罗非鱼年产量达1万吨、瘦肉型母猪年末存栏达10万头、马山黑山羊年饲养量达100万只、马山土鸡年饲养量达2000万羽,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翻一番)。通过引进产业化龙头公司、资金扶持、技术培训、成立协会等方式,建立了马山黑山羊种羊和马山土鸡种鸡生产等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以城镇为依托,发展壮大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此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一是要用好用足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扎实做好贫困户的小额信贷、异地安置等多种方式的扶贫工作,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创造增收来源。

近年来,马山县投入资金1.54亿元,实施贫困村道路、校舍、沼气池、人畜饮水、电网改造、通讯光缆等项目建设,解决了9.6万人行路难、饮水难和

第五篇: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

程远。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

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另外,贫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

二、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大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要通过特色资源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正确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改厨、改厕、沼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

近年来,马山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县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个、人饮工程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沼气池1253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2。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要坚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特色基地、经营龙头产业、引入科学技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同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近年来,马山县在培育支柱产业上狠下功夫。一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利用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特色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优势产业群,又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二是采取“公司 基地 大户”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实施养殖业“一十百千”工程(即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全县罗非鱼年产量达1万吨、瘦肉型母猪年末存栏达10万头、马山黑山羊年饲养量达100万只、马山土鸡年饲养量达2000万羽,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翻一番)。通过引进产业化龙头公司、资金扶持、技术培训、成立协会等方式,建立了马山黑山羊种羊和马山土鸡种鸡生产等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以城镇为依托,发展壮大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此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一是要用好用足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扎实做好贫困户的小额信贷、异地安置等多种方式的扶贫工作,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创造增收来源。

近年来,马山县投入资金1.54亿元,实施贫困村道路、校舍、沼气池、人畜饮水、电网改造、通讯光缆等项目建设,解决了9.6万人行路难、饮水难和用

电难问题;发放贴息扶贫贷款2350万元,扶持4500多户群众发展生产;投入500万元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建设,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实用技术培训,智力帮扶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先后解决12736人的温饱问题,全县贫困人口由2002年的24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6.17万人,扶贫攻坚取得了较好成效。

4.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促进城乡协

调发展。一是要抓好农村教育工作。抓好贫困地区的高中和职业教育,着重解决贫困地区农民子弟上高校难的问题。大力实施以“八荣八耻”、热爱家园、遵纪守法和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要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快乡、村两级卫生院改造和标准化建设,争取尽快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医疗救治体制,为农民看病、治病提供保障;三是要加强文化建设。重视抓好重大节日、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积极组织好“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积极发展农村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育,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实现体育的生活化、大众化;四是要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机制,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等,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五是积极探索农村殡葬改革。要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推行以火葬为主的农村殡葬改革,提高贫困地区的文明治丧水平。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一是要实施“三个培养”工程。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了的党员培养成村党支部领导,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带动力和战斗力;二是继续抓好大学毕业生选任村官工作,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2005年以来,马山县以乡、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乡、村领导班子,选派120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委任职;先后培训党员7100多人次;抓好农村党员帮扶工作,已有1237名党员乡土人才与4950个农户建立帮扶关系,创建党员中心户405户,帮带农户3150户;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试点工作,共有2450名农村党员找到了适合的岗位。全县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6.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一是全面启动“农家课堂”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二是实施“示范教育”工程。要以致富带头人为典型,通过言传身教,带动邻里乡亲共同致富;三是大力实施农民转移培训工程。加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组织服务工作;四是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和技术返乡创业。

近年来,马山县加强了对务工人员输出前的培训和返乡后的扶持,劳务输出的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外出务工人员10万多人,年外出劳务总收入4亿多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劳务输出正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马山县已有乔昌玩具厂等30多家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的企业,投资总额2200多万元,安置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00多人,全县共有上万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投入到反哺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贫困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只要我们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立足贫困地区的实际,切实从群众最急切、最现实的实事抓起,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就一定能取得成效,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下载新形势下某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形势下某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新农村建设

    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11月19日,随县理论学习中心组赴邯郸市肥乡县、河南长垣县、山东平原县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学习考察,亲身感受了三个县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doc

    任重而道远路漫须求索 ——山西省交城县会立乡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与科学工程学院调研组 本文以2010年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者服......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单位代码 11660 单位名称 重庆理工大学 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作者:刘瑜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掌握我区当前农......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庆城县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xx镇xx村村委会主任助理正式接触村官工作已经有半个月了,半个月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我正逐渐融入到农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新农村”在五十年代就提出过,人们向往的是耕地不用牛、铡草不低头,点灯不用油;八十年代讲的是三......

    建设新农村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一、基本情况 村座落在皋城以西,蓼城南端,地处新312国道以南,与老105国道相邻,距镇中心5.5公里。宁西铁路穿村而过,东西横跨四个村民组,共14.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