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理性及其更替

时间:2019-05-12 19:4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存理性及其更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存理性及其更替》。

第一篇:生存理性及其更替

生存理性及其更替——两代农民工进城心态的转变

发表日期:2008年3月28日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作者:刘成斌编辑:fjskyfass阅读:1292【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文章结合文献分析,认为第一代农民工的进城务工心态主要是生存理性,而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心态转变为以发展理性为主;发展理性在社会需求、实现自我层次上高于生存理性,而在贫富分化、社会排斥的容忍度上低于生存理性;由此两代农民工社会心态的变化,亟需国家与社会的回应。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心态;生存理性;发展理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困难,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目前农民工权益保护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三令五申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思路:这些政策是不是顾及到了农民工自己的真实想法,已往我们过于注重外在的视角,现在我们应该更好地探究农民工自身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想法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这种变化趋势意味着什么,这些思考更有助于我们理清农民工问题的现状与出路。

本文探讨的目的在于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入手,探讨两代农民工行为及其心态的变迁所形成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压力及在这种压力下国家必需进行相应的制度回应,以促进时代发展。为了叙述的简便,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经验感受,我借用黄平在《寻求生存》中对农民外出务工的分析,以生存理性来概括第一代农民工的行为及其心态,以发展理性来概括第二代农民工的行为及其心态。生存理性曾为中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存在基本的局限;发展理性是对生存理性的更替及这一背景下国家必需在制度变迁上做出回应。

一、生存理性的界定及其功能

黄平在《寻求生存》中运用八个村的调查资料分析农民外出务工的动机是为了增加收入,因为农业收益低,不足以维持日常开销。他把农民工这种外出动机称为“生存理性假设”,并认为,生存理性假设不同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理性人”假设,是生存策略,是“糊口策略”,用最极端的解释就是“不饿死就行”的底限逻辑?眼1?演。

从理论上说,生存理性指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农民工的行为是理性的;其二这种理性是生存性质的。所谓理性就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考虑(或计算)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处于“传统主义”下的农民,其追求的并不是得到最多,而只是追求为得到够用而付出的最少,用现代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即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只是追求代价的最小化。

传统型中国农民的生存理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显示了两大功能,其一是利于工业资本积累;其二是社会秩序的暂时稳定。就第一个方面而言,建国后由农业国向工业化转变过程中借农民的生存理性让农民做出牺牲,为工业资本积累奠定了基础。具体表现在三点:

第一,对农业剩余通过公开的或陷落的手段过度地长期抽汲,使农业部门成为工业部门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工业从农业取得资金方式主要有三种,即通过征税从农业取得一部分剩余;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通过农村信贷偏向工业。农业支持工业与农村支援城市可以说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政策特点。

第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低度吸纳能力,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积聚在农业领域。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严格的户籍制度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的对比,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固化。

第三,国家长期偏重城市,忽视农村。一直到2000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仅占全国教育经费的23.9%,而农村义务教育人数却占全国的63%,“占人口70%的农民仅占有20%的卫生资源”,农民工的实际劳动小时工资,只相当于城镇职工的1/4?眼2?演。

在这种严重倾斜的政策运作下,中国社会仍然能够保持基本秩序的稳定,应该说主要归功于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但我们也不可不论另外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石———农民的生存理性———它是一种只求最基本温饱的生存观念,即只要“不饿死就行”。今天的农民工没有保险,没有享受福利仍然是在为资本积累做贡献。而且第一代农民工认为他们的根不在城市,“我们怎么能跟城市人比呢?”是他们普遍的自卑心态,他们的“根”在家乡,在农村。家乡与农村依然是他们认同的归属地,也是他们在城市遭遇白眼的时候内心平衡的情感依托,也是他们在面对安全与利益冲突时选择“安全第一”而规避风险的精神保障,也是他们在面对各种生存危难时仍然支撑而不倒下的动力支柱。农民个人的生存理性在社会层面形成的结果就是秩序稳定。

二、生存理性是公平的底线

生存理性虽然是很低的理性层次,但不是没有底线。什么是底线?斯科特是这样描述的,就像“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齐脖深的河水中,只要涌来一阵细浪,就会陷入灭顶之灾”;“把生存作为目的的农民,在规避经济灾难而不愿冒险追逐平均收入最大化方面很有代表性”?眼3?演。以生存为目的的农民家庭经济活动的特点在于“以稳定可靠的方式满足最低限度的人的需要”,“濒临生存边缘的失败者的代价,使得安全、可靠性优先于长远的利润”。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黄宗智在研究华北小农家庭经济中所提出的“内卷化”概念是农民生存理性的反应,是农民在特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技术安排,以此获得最稳定、最可靠的产量,用以免于“陷入灭顶之灾的细浪”。

卢晖临借鉴杜赞奇在《文化、权力与国家》的“权力的文化网络”分析提出“社会分化的文化网络”概念,他用这一概念来分析中国解放前社会中“公平底线没有被突破”是中国传统农民认可当时社会分化机制及其结果、进而是保存社会秩序稳定的基本前提。卢晖临认为传统乡村社会是“习惯”的海洋,这些非制度的习惯组成了社会分化的文化网络,保障了社会公平的底线。

而在当下,我们发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旧有的农民乡村习惯被打破,宗族联系解体,血缘联系弱化,地缘联系破坏,新的制度保障又没有覆盖到农民,缺乏社会关联的农民呈现“一袋马铃薯”的原子化状态,进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管是缺乏农业保护的在家务农的农民或是外出寻求生存的农民工,他们都被暴露在赤裸裸的经济利益的理性算计之中?眼4?演。在此背景下,农民的生存理性时而被突破,生存理性作为社会底线,一旦突破就是悲剧的必然发生。这就证明了我们必须关怀“民生”。关怀民生是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话题。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这种初期性在较短的时间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比较严重的贫富差距,这是市场必须迈出的一步;但是发展市场经济更需要看得见的手对看不见的手进行干预与调节,尤其是在贫富差距及其社会后果层面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并落实到社会成员的具体生活细节。如果社会成员的普遍富裕尚现阶段不可求,但是,使贫弱者得到基本的制度保障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重中之重的是政府不能让农民工失去希望———他们的下一代,他们的子女教育,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三、生存理性到发展理性的转向

二代农民工逐步走向以发展理性为导向的思维方式。所谓发展理性是与第一代农民工相对而言的,就是把“根”从农村拔出来了,生活方式趋于“城式化”,情感认同偏向城市,价值取向背离“乡土”。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理性是一个有别于并且高于生存理性的层次,是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体现。比如,生活方式改变———必须有生活质量的观念,摒弃“赖活着”的思想———我们在青年农民工的身上已经看到这种变化,对他们来说,传统的“乡”、“土”观念已不再具有原来他们的父辈那样强烈的文化意义了,他们已经有了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横向比较———更重要的他们认同城市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而不是父辈认同的乡土文化中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他们青年一代对乡土生活方式全面背离,显示出一种向现代社会急剧变迁时特有的文化断裂现象———与传统农民生活方式断裂?眼5?演。限于篇幅,笔者在这里不再罗列相关的实证数据,仅根据相关文献及笔者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感受,我们把新一代农民工的社会特征用表1来表述。

生存理性的超越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农民工与农民不能一直停留在生存理性的边缘上,他们必须走出贫穷,超越生存,寻求发展。如此一来,新生代农民工的整合问题就彰显出来了:新生代农民工在行动选择上宁愿成为城市里的流浪汉,不愿回到农村生活,与父辈仅仅为赚钱而打工、对城市并没有价值认同,也更没有生活依赖,只有回归农村才有归属感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制度与城市运作机制上是否被吸纳、生活系统与方式是否被接受、价值情感是否被排斥将是新生代农民工关注的焦点,如果这一切顺理成章,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生活基本保障、医疗甚至教育等方面不遭遇较大的障碍,结果将是农民工顺利融合入城市的发展过程。但是如果走向反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会成为社会秩序和谐的“不定时炸弹”,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必须认真面对并真正关怀新生代农民工发展———这一“秩序和谐”的瓶颈问题。甚至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理性的形塑与张扬,公民思维的孕育与磨练已经对国家制度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国家迫切需要在行动上给予“关怀”的回应,做出相应的制度变革———包括就业、教育及医疗等各种福利保障在内的城乡二元户籍体系。

工厂生产、城市生活的体验与文化领域培养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性”———正如英格尔斯在《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一书中主要就是论述了工业与城市对传统人向现代性转变的功能一样。城市与乡村的不同对于从乡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化力量,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到角色群体的多样化,再到生产过程的科层制,要求农民工适应城市里的一切,并与新的组织与人群相互适应。拔高一点说,进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的全新的社会化力量构成了一种“现代性”力量。

“现代性可以用于社会,也可以用于个人”,我们这里关注的是后者,是一个社会中的个人所具有的与传统相对应的现代属性。具有现代性的个人常常表现为见多识广、积极参与,具有明显的个人效能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乐意接受新观念和新经验?眼6?演。“也可以表现为具有平权开放、独立自顾、乐观进取、尊重感情和两性平等”等方面的意识?眼7?演。总而言之,是指一个具备了现代素质或现代性的人应该具有一整套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比较顺利地顺应生活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眼8?演。

随着第二代农民工现代性的增长,他们回农村是“回不去”了———无论是从主观或从客观。同时,他们在体制上讲暂时还无法融入城市。由此构成了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由此必须产生相应的体制改革上的制度变迁,以使不愿意也不可能再次上山下乡的青年农民工整合入城市,进而实现全社会的进步。

四、结语:和谐的展望———制度变迁与社会进步

无论是公平底线的突破或是发展的障碍带来的结果都是社会秩序与进步的“逆流”———使社会不再和谐。

社会学的宗旨是关注秩序与进步,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到自杀论,再到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都是在围绕社会整合的主题进行,而整合的目的当然是使社会秩序和谐。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从文化内在性的主观角度探讨西方何以兴起资本主义这一“进步”现象,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史》从客观环境角度探寻人类进步的轨迹;马克思通过《资本论》来分析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遭遇的劳动的异化———表面看是人性进步的倒退,实乃人性进步的曲折性。这些主题均凸显了秩序与进步的主题,而历史一再证明,秩序的和谐要有公平地发展才能得以保障。

现在针对二代农民工彰显的发展理性,国家与社会必须从生存关怀的视角转向发展关怀的视角———不但要保证农民工的温饱,还要支持他们的发展,让他们对明天、对未来充满希望。具体体现在制度层面上,就是国家应该承认、顺应、改革。承认农民工是国家的主体公民,与城市居民享有一样的居住、就业、受教育、福利保障等权利;顺应农民工的需求与社会转型的形势,改革和健全现有制度更加关注公平。这样生存理性的超越才有可能,农民工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真正的现代化才会到来。注释略。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第二篇:四季更替 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四季更替》 燕崖中心小学 张玉刚

一、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四季循环的现象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四季循环的变化现象作假设性解释。会想办法做四季循环的模拟实验。

2、通过观察,知道四季的不同特征。知道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是有规律的。

3、喜欢大胆想象。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四季更替产生的原因。模拟实验验证四季更替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依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相关内容,通过模拟实验等方法,研究地球的公转特点及所带来的影响,及四季的形成。

2、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3、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情境,使课堂更形象更直观,也能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习方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四季变化,大胆猜想四季更替的原因,通过相互协作讨论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课件展示不同季节图片)

图片展示的分别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现在是什么季节,接下来呢?然后呢?再后来呢„„冬天以后呢?(又是春天)这叫什么?(循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是按照规律循环的,这就是四季更替。

(二)了解四季更替带来的变化,提出问题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知道的有关知识,回忆一下,在不同的季节,各种事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指名回答,学生各抒己见)

2、根据学生回答,归纳问题: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为什么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长? 为什么四季会更替?

师小结: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这都是和四季有关的问题,对吗?那我们只要解决了四季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呢?下面我们就从研究这个问题入手好吗?

(三)探索四季更替的成因,大胆猜想

1、学生分组讨论。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科学知识猜想一下四季更替的原因,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最后达成小组意见。

2、小组交流。学生交流出四季更替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自己阅读的相关资料或听他人说,猜想四季更替可能与什么有关。让学生经历猜想、表达、倾听、交流的科学学习过程。)

3、师:大家都认为四季更替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有关,那地球公转怎样产生了四季更替呢?让我们先来看相关资料。

(课件展示有关地球公转资料)。

(四)引导学生推理 ①通过资料片你发现了什么?

地球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师提示讲解: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②一年四季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温度不同)——温度不同说明我们获得的热量不一样,地球上的热量是怎样获得的?(太阳的照射)——直射获取的热量多还是斜射获得的热量多?

③仔细观察,地球转到不同的位置,对于地球上某一个地方来说,太阳光照的情况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四季的形成可能与太阳光照不同有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有关资料、联系事实,通过推理,初步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索方法。)

(五)模拟实验。

看来仅靠猜想和推理还是不够科学的,如果我们能亲眼看一下就好了,那有什么办法才能看一下呢?(做实验)怎么做实验?具体地说说。(模拟实验,模拟地球运动)地球在宇宙中是怎么运动的呢?(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1、根据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我们来做一下模拟实验,具体探究一下,四季更替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1)老师介绍实验器材:地球仪(重点介绍南北半球、赤道),手电筒,各自的作用。

(2)实验注意问题:

A、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可在北半球某处做个标记,观察地球转到不同位置时的光照情况。(直射和斜射)

B、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角度约为23.5度,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

C、因为太阳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在地球上看太阳很小,手电筒的光就好比是太阳的光,地球上有些地方不能被直射到。

D、太阳的光线是向四周发射的,实验时,要让手电筒的光始终照到地球仪上。为了转动方便,同学们可以下位做这个实验,转动时要注意,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手电筒和地球仪应在同一个平面内转动。

2、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六)师总结四季形成的原因:

地球在公转轨道面运动时,地轴并不垂直于轨道面,而是有一定的倾斜度,它是斜着身子绕着太阳跑的。

太阳直射点不总在赤道上,在南北23.5度之间的区域内来回摆动。当直射点偏到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和热多,被太阳照射的时间也长,这时北半球就是夏季了,同时,相对的南半球上被太阳斜射着,南半球便是冬季。

地球不停地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便产生了四季更替。因此说,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和地球倾斜形成的。

(板书: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和地球倾斜形成的)

(七)拓展活动。

实际上古代的劳动人民已经通过观察地球和太阳的运行知道了这些奥秘,并且把将四季分成了二十四个节气,并编写了二十四节气歌。

(课件出示二十四节气歌)。知道每句歌词反映的是哪些节气吗?知道在二十四节气是怎样反映农时季节的吗?比如说,我们这里一般哪个节气开始播种小麦?什么节气收割?你还知道哪些这方面的知识?要了解更多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去研究一下吧!

七、板书设计

23、四季更替 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

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和地球倾斜形成的

第三篇:团支书的选举和更替

关于团支书的选举和更替

发布日期: 2011-6-10

关于团支书的选举和更替

一般任期是一年,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在一学期之后进行改选,但要通过上一级的审批。

团支部书记候选人选举办法:

1.团支部会议的到会人数要超过应到人数的95%,方可以进行选举。

2.选举设监票人,负责对选举全过程进行监督,监票人一般是团委组织部的干部,如有特殊情况可由团委其他干部代替.3.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4.每次选举收回的选票,等于或少于投票人数,选举有效,多于投票人数,选举无效,应重新选举。每一选票所选的人数等于或少于应选人数的为有效票,多于应选人数的为无效票。

5.侯选人数一般为2—3人。

团支部书记候选人选举程序:

1.采取自愿报名和同学推荐的两种相结合。

2.召开团支部大会,有意者上台进行八分钟的演讲稿,内容包括:本人基本情况、工作设想、工作决心等。

3.推选最佳人选。

4.前任团支部书记上交名单、票数和联系方式到团委组织部的文件夹,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到组织部的邮箱。

报批手续:

团支部大会的召开必须提前向团委组织部的干部请示,经批准同意后,方可以筹备召开大会。

大会选举结果产生后,向团委组织部递交选举结果报告,及填写新一任团支书登记表。

来源:团委

第四篇:浅谈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

浅谈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

一、王朝兴衰的历史体现

古人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沉浮。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除汉、唐有些个别,其他各代都概莫能外。其实就是汉、唐两朝其实也是没有脱离这个轨道。

汉朝第五任皇帝是汉武帝,汉武晚年昏聩残暴,不但民间反对情绪溢于言表,就是统治阶级上层也被汉武的胡作非为所激怒。不过,汉武毕竟不同一般的帝王可比,他很快察觉了自己的危险的处境,他一面收买人心,一面洗刷罪行。让汉朝没有一蹶不振,通过汉昭帝、汉宣帝的两朝努力,汉朝居然维持到了破纪录的七任不败。

唐代,从唐高祖、唐太宗到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再到唐玄宗,这里面经历了七任统治者。但唐中宗、唐睿宗的统治时间不但短暂而且了无新意,所以,唐代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五任皇帝就是唐玄宗。也就是在唐玄宗这一代,唐朝走向衰落。从这个角度上说,唐代其实也没有逃过五世(五任)而斩的周期律。

五代十国结束,中原以北宋为正统,北方则先后有辽、金崛起,西部则以党项贵族建立的西夏为主。北宋前五任皇帝分别是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到了宋英宗执政期间,北宋的衰落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宋英宗一死,宋神宗就公开打出改良的旗号。

而少数民族政权如金国也一样没有走脱这一规律,金的前五任皇帝分别是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海陵王、金世宗,金到了金世宗末造,衰败的

现象已经露出端倪,金章宗即位后不仅没有纠正金世宗弊政,反而掩耳盗铃,坐视蒙元的尾大不掉。

元、明、清三朝是中国封建文化走向顶峰的最后阶段,其中元世祖改蒙古为“大元”,这是元朝名实俱在的开端。忽必烈一死,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居然先后有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泰定帝、天顺帝、元明宗、元文宗、元宁宗、元顺帝等十个统治者登场,可见政局之乱。

明朝前五任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其中明惠帝在以明成祖为法统的这一支派中并不得到承认,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即便是这样,明朝的衰落从朱瞻基时代也开始了它的前行路程。朱瞻基死后,明英宗即立,土木之变不久发生,明朝就此步入中衰。

清朝如果从第一代算起(即清太宗,因为努尔哈赤的国号是金),第五任皇帝恰好是清高宗也就是乾隆帝,此人对于满清的全面衰落所作出的贡献自不必多说。

二、王朝兴衰的必然原因

总的来说一个王朝走向衰落可以概括为下几点原因: 1.土地不断集中的趋势2.官僚组织机构的扩张3.统治者消费扩张天性4.赋税增加的必然趋势5.人口增加的自然趋势6.各个因素的综合机制

中国古代盛极而衰, 衰而复振,治乱兴衰, 周而复始, 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虽然每个朝代、每个政权兴衰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 但客观地看, 仍然有规律可寻。如同司马光说的那样:“治乱之道, 古今一贯” , “治乱之源, 古今同体”。影响政权治乱兴衰的, 不外乎两大基本矛盾:一个是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 一个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这两大矛盾相互影响, 相互交织, 相互作用。如果统治阶级没有处理好与劳动人民的矛盾, 双方则都不能按旧的方式继续统治下去, 于是,就会引起劳动人民的起义造反, 带来战乱, 兵连祸结, 社会动荡不已,甚至推翻旧王朝。

如果统治阶级没有处理好内部的矛盾, 也会引起朝廷政局的动荡, 以致整个社会的**, 带来旧王朝的崩溃, 新政权的诞生。

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是表现为平稳、缓和、非对抗状态, 还是表现为紧张、尖锐、对抗状态, 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思路, 取决于统治阶级如何处理与劳动人民的利益关系。如果统治阶级严刑苛法, 刻剥过度, 就会使劳动人民无法承受, 导致矛盾激化, 转为尖锐的对抗;如果统治阶级与民休息, 轻摇薄赋, 劳动人民就能安居乐业, 顺从统治, 矛盾缓和。而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治国思路, 是否尊重劳动人民的利益, 又取决于最高统治集团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以及对自己贪欲的约束, 对吏治的整顿。

商亡周兴, 秦亡汉兴, 隋亡唐兴, 都从一反一正两个方面证明了这个规律。商朝末帝、秦朝二世、隋朝末代, 其最高统治集团莫不凶残暴虐, 贪得无厌, 极尽奢靡, 酒池肉林, 醉生梦死。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被榨尽, 连起码的温饱都不能维持,生命财产也得不到保障。

代之而起的周朝、西汉、唐朝, 初期的统治者一般都能总结前朝覆亡的教训, 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君舟民水,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的道理, 亲身感受到民众造反的巨大力量, 因而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约束、克制自己的享乐欲望, 采取安民、利民、养民、富民的措施, 缓和与劳动人民的矛盾, 力争社会的和谐稳定, 以求长治久安, 国祚永延。

但是,这种稳定的局面, 甚至是某种“盛世”(诸如成康之治、开皇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 随着时间的推移, 因后来统治者的昏聩残暴, 而逐渐被破坏。他们为满足自己的享乐,不惜横征暴敛, 加重民众的赋税负担;大兴土木, 加重民众的徭役负担;好大喜功, 征战不已, 加重民众的兵役负担。由于上层的腐败, 又导致纲纪废弛, 中下层官吏竞相贪污受贿, 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 导致民不聊生, 逼上梁山,只好拼个你死我活。

无数史实证明, 一切弊政的产生, 大多源于统治者贪图享乐、奢侈无度。统治者追求享乐奢侈, 加重对人民的剥削, 民力不堪, 民心不服,于是用严刑苛法逼之, 逼之则导致矛盾激化。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历朝都有, 表现为争权夺利, 特别是围绕皇位的继承, 牵连进众多的皇后皇妃、太子王子、文臣武将、宦官外戚。他们勾心斗角, 玩弄阴谋, 往往兵戎相见, 骨肉相残, 有你无我, 不共戴天。不论是皇家内部的斗争, 还是宦官与外戚的斗争, 抑或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藩镇的斗争, 他们为了争夺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 对抗起来, 彼此仇恨并不亚于起义时期官府与农民军的仇恨。皇室内部及其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剥削人民的权利而厮杀, 伤害的往往不仅是统治者自身, 还殃及大量平民, 牺牲众多无辜。如西汉初期的“ 吴楚七国之乱” , 东汉时期宦官与外戚的斗争,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 不胜枚举。

西晋统治集团几乎集中了封建剥削阶级的所有恶习和特性, 他们见权利必争, 以杀取胜, 愈杀愈烈, 导致了史称“ 八王之乱”。这场混战长达十六年之久, 外加连年天灾, 迫使人民大量流亡, 总计流民达三十万户, 占西晋总户数的十二分之一强。“ 八王之乱” 又引起流民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与统治阶级同劳动人民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又给北方少数民族贵族以可乘之机, 攻灭了西晋, 北方陷入十六国的分裂局面, 把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还表现为这一集团与另一集团的兼并战争。例如, “ 春秋无义战”。当时诸侯们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侵占更多的土地和民众, 为争当霸主, 不断发动战争, 驱使本国民众当炮灰。据记载, 齐吞掉了三十个小国及一些部落;楚灭掉了四十余国及一些部落;晋灭掉了二十余国, 征服了四十余国;秦灭掉了二十余国, 等等。这些战争一方面有利于民族走向统一, 另一方面又造成社会的大**, 造成民众的苦难与牺牲。孟子批评这些诸侯, “ 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 认为他们是“ 率土地而食人肉, 罪不容于死”。

历史事实告诉人们, 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往往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例如秦朝末年, 由于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增多, 危及秦王朝的统治, 于是引发了垂相李斯和近臣宦官赵高之间的矛盾, 李斯因谗言被腰斩。赵高指鹿为马, 独断专行, 恶化了他与众大臣的关系。上层的分裂加速了秦王朝的崩溃, 最后都逃不脱悲惨的下场。再如隋场帝, 开运河, 修龙船, 建离宫别馆, 三征高丽, 弄得天怒人怨, 社会矛盾趋于白热化。广大民众极度厌恶无休止的兵役、摇役, 爆发了以王薄为首的农民起义, 当农民起义军迅速发展, 规模强大后,诱发了隋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公开分裂。对隋王朝统治早就不满的世家豪族趁机起兵反隋。这大大削弱了隋王朝的统治基础, 又大大鼓舞了农民起义军的发展, “ 百姓从乱者如归市” , “败而复聚, 其势益盛”。在农民起义的连续打击下, 隋王朝摇摇欲坠。此时, 炀帝派驻太原的留守李渊, 起兵反隋, 迅速发展。强大的隋朝就是在两重矛盾 的夹击下短命而亡的。其间, 两重矛盾相互推动, 交织作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 还有一大矛盾, 即民族矛盾, 也就是中原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当中原地区强大时, 边务纠纷较少;当中原陷入分裂、割据、战乱状态, 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就可能“ 趁火打劫” , 促使中原政权的衰亡, 如宋代。民族矛盾是随国内矛盾的变化而变化, 也就是说, “ 国必自伐, 而后人伐之。” 只要统治阶级处理好了与劳动人民的矛盾, 同时处理好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国内政通人和, 民族矛盾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就不大, 即使有外敌侵犯, 也能同仇敌忾, 抵御外侮。正如张居正在《陈六事疏》中说的那样:“《书》曰:‘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自古虽极治之时, 不能无夷狄、盗贼之患。唯百姓安乐, 家给人足, 则虽有外患, 而邦本深固, 自可无虞。唯是百姓愁苦思乱, 民不聊生, 然后夷狄盗贼, 乘之而起。”所以, 归根结底, 决定治乱兴衰的还是上述两大基本矛盾。

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跳不出“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 , 治乱兴衰、周而复始的周期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专制社会, 是人治社会,缺乏民主与法制。在这种人治的体制下, 如果能遇上一个好皇帝, 好皇帝又能起用一批有德性、有才华的文臣武将, 处理好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 轻摇薄赋;处理好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利关系, 防止大的腐败和窝里斗;没有大的灾害和战争, 政策没有大的失误, 这样也能使少数王朝创造盛世, 一度辉煌。但是, 这种盛世总是难以持久, 不久就走向衰落, 走向**与败亡, 将盛世辛辛苦苦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一点财富毁于一旦。由于最高权力的绝对化和世袭制, 又很难出现一个好皇帝。即便是百年一遇出现了一个好皇帝, 这个好皇帝也难以做到慎终。唐玄宗便是一个代表。

为什么走向**衰亡? 因为腐败;为什么出现腐败?因为对权力没有监督和制约;为什么没有监督和制约;因为是专制和人治。事情的逻辑似乎就是这么简明, 这么朴素。历代王朝的创立者栉风沐雨、艰苦倍尝乃有天下,所以经营起来无不万分小心,像唐太宗、朱元璋都是一生勤政、宵衣旰食,至少在他们统治前期是这样的。然而到了第三代或者第四代,这种作风已经渐行渐远。

几千年来虽然许多思想家、政治家, 寻找救治社会弊病的良方,设计诸多避免**衰亡的方案, 提出种种长治久安的思路, 但是, 都未能走出人治的体制。虽然有少数思想家看到了君主专制是祸根, 甚至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了“ 无君论” , 有过民主的设想, 但毕竟未能成为朝野的共识, 未能成为主流思想, 未能成为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倒是儒家“ 内圣外王” 的人治思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成为代复一代不懈追求的理想。说到底是体制的原因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五篇:科学六年级上册《四季更替》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四季更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月亮”中的第3课《四季更替》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四季更替的形成原因进行猜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经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并能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

2、保持和发展想要了解新事物、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在生活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回忆太阳光照与气温的关系;探究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关四季更替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交流:

师讲一个笑话,在一个偏远的学校,来了一个教育检查团,检查团的人来到一个班,指着班里的一个地球仪问一个学生:这地球仪为什么是斜着的?“不是我弄得。”学生怯生生地说。再问另一个学生也说不是他弄得。班长急了:“确实不是我们班同学弄得。”(本环节在于让学生笑的时候有所思考,确定地球在斜着身子自转的事实,为本课的探究埋下伏笔。)

一、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四幅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四幅图片,你能想到什么?(四季变化、春夏秋冬等)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季)冬季过后呢?(春天)春夏秋冬又一个轮回开始了,就这样春夏秋冬在不断地……?(循环、变化、更替)板书课题。

二、猜测推理,实验探究

1.结合图片和生活经验谈谈四季更替带来了哪些变化?(昼夜长短、温度等)你认为四季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温度变化)

四季的变化既然主要表现为温度的变化。那么,地球温度的变化又与什么有关系呢?(太阳光照)板书:光照

那么就这一个太阳,怎么南北半球光照却不同呢?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跟太阳的照射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猜想:

1、可能与太阳与地球的远近有关

2、可能与地球运动有关)

学生自主解疑,师出示资料帮助解疑。

2、科学知识仅靠猜测和推理是不行的,那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验证猜想吗?(做实验)

怎么做?(指名说说)模拟地球的运动,那么地球在宇宙中是怎样运动的呢?(一边自

转一边绕太阳公转)

3、教师提供地球公转的视频资料。仔细看,谁明白了,谁上来演示。指名演示。

怎样保证北端指向北极星呢?提示:可以让支架一直朝北。

4、现在想不想模拟一下?模拟得有目的呀,模拟地球公转是想干什么呢?(四季的形成;太阳照射到南北半球有什么不同?看看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照射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呢?(方向自西向东、地轴是倾斜的,保持不变)出示温馨提示,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地球公转的时候,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一样吗?哪个小组具体说说?

学生交流地球公转过程中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照射情况发生的变化并推理当时的季节。引导发现太阳直射光线强、温度高;斜射光线弱、温度低。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四季成因: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照射的程度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有时候南半球接受阳光直射,有时北半球接受阳光直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公转、倾斜)相机板书。

6、出示四季更替视频、文字资料。看了视频你又明白了什么?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谈)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不少,我想同学们收获知识的同时,进行的大胆猜想、积极推理、模拟实验的经历,也是一种收获。

师:老师上小学时学过一首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今天我们探究了地球绕着太阳跑,带来了四季更替,那么月亮绕着地球跑又会带来什么呢?下一节课我们将研究这个问题。

其实关于四季的话题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长期劳动中,积累了许多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的丰富经验,并编写了《二十四节气歌》。(播放节气歌)课件出示课后探究问题:《节气歌》中有哪二十四个节气呢?《节气歌》是怎样反映农时季节的呢?课下大家可以带着问题继续开展研究。板书:

四季更替

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光照——温度

下载生存理性及其更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存理性及其更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6.四季更替》教学设计

    《16.四季更替》教学设计 万德镇中心小学蒋玉岱2012.11.13 【教材简析】 《四季更替》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月亮”中的第3课。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

    理性---人生哲学

    理性——人生哲学 ——读《常识》后有感 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从五千年王侯将相的繁盛中来,遭受了近代血雨腥风的欺凌,终于走上了蒸蒸日上的正轨。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人不再......

    闲谈理性

    《闲谈理性》读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时,他的第一篇文章《生命的尽头》一开头是一则笑话,我全文录下:有那么一个精神病人,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穿一身黑雨衣举着一把花伞蹲......

    爱国理性

    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热情如何表达?中国走向世界之后,爱国主义如何更有力?激情与理性怎样结合,才能对国家更有利? 爱国是一个最常被提到的话题,究竟什么是爱国?站在什么立场上爱国?用......

    理性爱国

    理性爱国 —弘扬国威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价值,是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内容和思......

    理性爱国

    由钓鱼岛事件浅谈大学生理性爱国 ——学习团刊有感 今年9月7日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引发了海内外人民的激烈讨论,甚至在有些地区还出现了反日游行示......

    理性爱国

    10月份团日活动策划书 活动主题:理性爱国,知识报国 活动背景: 面对目前复杂的国际环境,特别是近日因为日本政府“购岛”事件引发全国各地民众抗议示威活动,全国掀起了阵阵爱国热......

    理性爱国

    理性爱国 自古以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就和台湾一样,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在16世纪就已经发现了钓鱼岛,并记载在了海图中,到1895年止一直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