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但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我省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
(1)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户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绿色与环保在规划中缺位。在不少农村,新村建设往往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但大多空有外观美丽的外表,新村的内核缺少绿色和环保的理念、缺少生活污水和
第二篇: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当前,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但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我省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
(1)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
山区,农户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绿色与环保在规划中缺位。在不少农村,新村建设往往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但大多空有外观美丽的外表,新村的内核缺少绿色和环保的理念、缺少生活污水和
粪便污水的处理设备和设施,一些新村建设点的房屋外观美丽,屋后却污水横流,不忍目睹。绿色、生态、环保原本就是新农村最大的资本,但不少新农村规划中最缺少的就是农村适用的廉价和环保的污水处理设施和设计方案,并未考虑将污水处理洁净才予回归自然,没有考虑将生活污水、家庭养殖业的排泄物和污水的处理列入规划部门的设计范畴,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缺憾。
2、乱占耕地和轮番拆建现象有所抬头。近年来,各地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监管不力和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等原因,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不经批准就直接占用耕地、农保田盖房,个别村干部甚至公开在农保田挖坑取土、开采矿藏,一些农民借用建烤烟房的名义直接占用耕地变相盖房的趋势已经有所抬头。目前中央出台了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一些农民更是错误地认为,现在可以在过去禁止占用的耕地、农保田上盖房了;一些农民未经审批直接在原宅基地上拆旧建新;个别干部更是不顾人文景观与历史遗址的保护,一味追求建设速度。这些均与中央倡导的新农村建设要做到“既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在建设中破坏、更不是在破坏中建设,更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原有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要注意保护和保留”的精神是相悖的。
3、规划中节能与节约意识缺失,资源浪费严重;不少地震带上的居民点缺少抗震设计。在相当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缺乏节水、节电、节能、节地等节约资源方面的总体规划和方案设计。而当前,全球的能源危机已经给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敲响了警钟,农村的新建房屋中保温和隔热性能的设计方面大多没有太大的改进,大多沿用城市建设的图纸和样式,大多还停留在关注户型格局合理、外观美丽等方面,对于节能、节水、节电、节地等方面的节约设计基本上是一片
空白。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有全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强,如果新农村的建设再走高能耗的老路,即便是农村农民短时间内有能力消费,我们国家有限的资源也承担不了高能耗消费之重负。此外,在一些地处地震带上的农村,例如××的小陶、洪田等乡镇,新村设计大多缺乏抗震设计,难以抗拒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4、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目前各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产业规划基本上是由乡镇的挂村干部参照某个示范村“依葫芦画瓢”或“闭门造车”的,不少农村的产业规划缺少确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其显著特点是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究其原因,这些规划中的大多数方案是由基层干部根据自己的责任心和自己所掌握的乡情而编写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人力、地力等资源条件,产业规划没能结合当地的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且往往缺乏农民朋友群体的参与,缺少上级行业专家的指导,因而产业发展规划大多显得乡情有余,前瞻性不足,纸上谈兵的多,可操作性不强。
二、关于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克服形式主义
新农村的新应该新在群众和政府的关系上,新在群众的素质上,新在农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其次才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新。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攀比,不搞面子工程和半拉子工程。
(二)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明确投入责任同时,要突出农民的主题意识。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布实施,扎实推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大力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户用沼气、村内道路硬化、医疗卫生、农民安全饮水工程、改水该厕及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力度,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新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让农民收入增加,结合我县实际,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经营规模和方式上有新突破,科技、农业部门要继续推广农业现代科技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种植效益;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使土地经营权向种植大户转移,形成规模效益。水寨镇南申村的张强,今年种植烟叶50亩,依靠科技支持,通过精心管理,今年总收入达16.5万元。二是要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步伐,以特色农业占据市场份额,增加收入,鸣皋镇的马良寨、中、下章屯等地最近几年种植的西瓜名扬全县,非常受县城居民欢迎。通过示范带动,今年全镇在坡岭地种植西瓜达3000多亩,亩均收入在700-800元左右;三是要尽快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在组织生产、连接市场、参与竞争方面发挥作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四是要鼓励更多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可以说这是我县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最直接最见效的途径,一个家庭外出一个劳动力,每年带回8000元,人均收入就有大幅度提高。五是要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推广秸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资源,发展适合我县实际的节地、节水、节费、节约、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提高农业综合效率。六是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为农民提供启动资金、创业基金,帮他们把事业做大做强。
(四)完善政府职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聚民心、凝民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革命,要把这件事情办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在政策的制定方面要尽快建立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各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关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统筹协调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改革;资金的投放方面要尽量向农村倾斜,妥善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加大在村镇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农村污水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于农民直接可以受益的小型建设项目,可以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上,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逐步改善农村基本面貌,(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当今社会,人才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源,未来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不断地提供合格的产业工人,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更高的竞争力;只有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城市输送文明合格的新市民;只有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才能满足未来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县教育现状,每年小学毕业生平均15000人,初中毕业生平均12000人,而升入高中的只有6000人左右,其他的除了一部分上各类师范、技校等学校外,很大一部分流落到社会上。实际上他们还没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很难有立锥之地,一方面是大批的青壮年劳力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合格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今年在我国南方甚至出现了年薪10万元招聘技术工人的现象。因此,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劳动力技能。
(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建设一个内外全新的新农村
当前,城市环境保护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也越来越引起政府的重视。而在农村,环保意识从政府到民众都比较淡薄,这是造成当前农村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要遏制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的势头,另一方面要大力搞好宣传教育活动,改变过去不文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通过引导农民兴建沼气池、改水改厕、加快农村整体规划建设、采取垃圾集中堆放等措施,彻底改善农村卫生面貌,使农村真正的富起来新起来。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调研报告
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但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
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我省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
(1)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户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绿色与环保在规划中缺位。在不少农村,新村建设往往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但大多空有外观美丽的外表,新村的内核缺少绿色和环保的理念、缺少生活污水和
粪便污水的处理设备和设施,一些新村建设点的房屋外观美丽,屋后却污水横流,不忍目睹。绿色、生态、环保原本就是新农村最大的资本,但不少新农村规划中最缺少的就是农村适用的廉价和环保的污水处理设施和设计方案,并未考虑将污水处理洁净才予回归自然,没有考虑将生活污水、家庭养殖业的排泄物和污水的处理列入规划部门的设计范畴,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缺憾。
2、乱占耕地和轮番拆建现象有所抬头。近年来,各地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监管不力和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等原因,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不经批准就直接占用耕地、农保田盖房,个别村干部甚至公开在农保田挖坑取土、开采矿藏,一些农民借用建烤烟房的名义直接占用耕地变相盖房的趋势已经有所抬头。目前中央出台了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一些农民更是错误地认为,现在可以在过去禁止占用的耕地、农保田上盖房了;一些农民未经审批直接在原宅基地上拆旧建新;个别干部更是不顾人文景观与历史遗址的保护,一味追求建设速度。这些均与中央倡导的新农村建设要做到“既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在建设中破坏、更不是在破坏中建设,更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原有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要注意保护和保留”的精神是相悖的。
3、规划中节能与节约意识缺失,资源浪费严重;不少地震带上的居民点缺少抗震设计。在相当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缺乏节水、节电、节能、节地等节约资源方面的总体规划和方案设计。而当前,全球的能源危机已经给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敲响了警钟,农村的新建房屋中保温和隔热性能的设计方面大多没有太大的改进,大多沿用城市建设的图纸和样式,大多还停留在关注户型格局合理、外观美丽等方面,对于节能、节水、节电、节地等方面的节约设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有全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强,如果新农村的建设再走高能耗的老路,即便是农村农民短时间内有能力消费,我们国家有限的资源也承担不了高能耗消费之重负。此外,在一些地处地震带上的农村,例如**的小陶、洪田等乡镇,新村设计大多缺乏抗震设计,难以抗拒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4、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目前各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产业规划基本上是由乡镇的挂村干部参照某个示范村“依葫芦画瓢”或“闭门造车”的,不少农村的产业规划缺少确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其显著特点是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究其原因,这些规划中的大多数方案是由基层干部根据自己的责任心和自己所掌握的乡情而编写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人力、地力等资源条件,产业规划没能结合当地的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且往往缺乏农民朋友群体的参与,缺少上级行业专家的指导,因而产业发展规划大多显得乡情有余,前瞻性不足,纸上谈兵的多,可操作性不强。
二、关于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内容说明中,将建设新农村、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等六个方面纳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应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一致,认真贯彻实施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为此,民盟福建省委组织盟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上述这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困难,深入各地农村实地调研,就如何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供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做好规划工作,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
1、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有更广阔的视点和视角
新农村规划不能简单理解为盖几栋新房,更不能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村建设。新农村的建设应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提升、政治改善、文化进步等等方面。党中央所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包括美好的居住环境,更包括发展农村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只有发达的农村经济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角。
广义上来讲,新农村的建设规划还应包括新农村的产业规划,当地政府要有相对应的信息、技术、政策、资金等多个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与之配套,规划要充分用好、用活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议各县(市、区)专门抽调一批不同专业的高层技术人才分赴乡镇,协助乡镇基层干部与各村农民朋友共同完成产业规划,做到既结合基层的产业特点,又高瞻远瞩,真正为农村做好切实可行的规划。在产业发展规划的布局和安排上,要尽可能与当地农民的种养习惯、技术特长、经济地理条件相结合。只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才能最终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目标。
2、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应注意生活与生产统筹安排、经济与文化并重并举、人居与自然和谐、节约与集约相辅相成有关专家指出: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几方面要引起重视,一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相互协调,二是要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三要加强农村体制改革,还要更加重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新农村规划应当根据生活、生产需要统筹安排,建设既有利于生产、又方便于生活的新农村。规划应布局合理,功能区切块清晰。生活住宅区、公共福利设施区、办公区、农田区、村办企业区、林木绿化区等定位合理,各得其所。要让农村逐步朝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目标迈进。特别是,猪、牛、鸡等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建设,要考虑防疫、环保、厩肥就近到田等因素,选址应离开居民住宅区。同时,要加大村容村貌的改造力度,在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上可推行“一建三清四改”(建沼气池,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圈、改厕、改厨),提倡农户对门前、院落实行“四包”(包硬化、包绿化、包净化、包文化)。通过设施改造和建设,改善和提升农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引导他们与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决裂,树立新风尚,营造新环境。
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和谐方面,新农村规划中规定的各种功能区之间的界限要划出“红线”,不能随便改变,除规划的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项目外,原来的地形地貌、附着的植物群落、繁衍的飞禽走兽要严加保护。不准随便开荒、挖坑取土、伐砍树木,尽力保护山川自然的原生态。对于农村原有的历史遗址、人文景观要予以保护。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民居,如四合院、店铺及祠堂、庙宇等,要予以有选择的保留。对确有价值的、标志性的古居群、名人居、老宅要整体保留,新农村同样要给历史留下记忆与参照。要特别注意防止“大拆大建、在破坏中建设、在建设中破坏”现象的发生。
新农村建设要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起,达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节约目标。许多地方扩建新村,中间旧村尚未改造,四周新村却不断向外扩展。新农村建设要严格控制土地的审批和使用,村办厂(场)占地和村民用地都要精打细算,集约使用土地。农村建筑一定要推广和应用节材、节能、节水的设计方案,建筑材料的应用上要逐步推广使用非粘土空心砖、新型墙体材料等技术,外墙建筑要有隔音、保温、隔热设计,节约土地、木材等短缺资源。改造旧房或新建住宅时,要在朝向、结构、用材、燃料、照明、保温等方面全面推行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我省新农村建设在推广沼气工程的同时,要增加抗震性能的设计、生活污水处理的设施,要争取在推广节能住宅、环保型住宅等节约户型的设计上有新的突破。
新农村建设要在文体、卫生、娱乐的设施建设上有所突破,改变农村文化生活极度缺乏的现状。要从村建规划上入手,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首先要建好一村要建一座甲级卫生所,为农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建好农民文体活动中心或文化夜校,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有条件的村要建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敬老院、篮球场、舞台以及健身房等,并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要使百姓逐步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随着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使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得以大大拓展,从而不断丰富精神生活。
3、要从程序和制度上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确保长期规划,能分期实施
首先,要从程序上、制度上解决“权比法大,村官权利比规划还大”的问题,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新农村建设规划依程序应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经支委、村委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制订以后,由村民大会通过,报乡人大批准,报县(市、区)建设规划部门备案。这样的规划既不能随便弃之不用,也不能任意更改;需要修编时还应按原制订程序进行。并参照城市建设的“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做法,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其次,要做好村两委换届衔接工作,实现村支部、村委换届不换规划。第三,要按照“规划先行、抓点示范、分类指导、基础突破”的原则,立足长远,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长期规划,分期实施。第四,要认真抓好村镇的整体建设规划,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要按照“工农商建运服协调发展,山水林田路屯综合治理”的要求,抓好科学规划,分步推进炊事沼气化、热水太阳能化、饮水自来水化、电视有线化、网络宽带化、道路柏油化、出行公交化、垃圾日清化、排污专管化、环境生态化。
(二)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一个团结而有战斗力的好的领导班子。加强对农村班子的教育和指导,提高乡村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为此,要通过建立工作责任机制、争先创优机制和村务管理机制,使全省各县(市、区)的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1、要建立起工作责任机制,明确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充分发挥三级党组织的“联动”作用,提高各县(市、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为此,可建立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落实领导干部责任,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要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科学决策、宏观谋划、驾驭市场、统筹协调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按照突出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的原则,推行“优差排位法”,通过“两推一选”择优配齐配强乡、村领导班子,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和战斗力。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扎实抓好先进村的巩固提高和后进村的集中整建,努力把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一些未配套领导机构的市、县应尽快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将新农村总体规划和村级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列入市、县工作的考核目标,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整体推进。
2、要建立创先争优机制,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可在全省各县(市、区)农村党员中开展理想信念星、遵纪守法星、履行义务星、勤劳致富星、先锋模范星“五星”党员之类的评比活动,激励他们争先创优,吸引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同时,继续深化党建“三级联创”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工程,对50岁以下的党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人掌握1门到2门实用技术。从乡镇机关和农业、林业、畜牧等单位选派一批名科技人员,与农村党员结对帮扶,增强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3、要着力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基础,创新村务管理机制,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得到加强。各县(市、区)要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并完善党员议事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以及村“两委”议事规则、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村民代表议事程序等一系列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成立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完善相关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实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最终实现村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监督程序化,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同时,要加大普法力度,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发展节约型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通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显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现阶段,要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基础工作来抓。各地要立足本土实际,区别发展。对沿海经济基础好、第二、第三产业发达的农村,要大力整合现有产业,争取做大、做优、做强,逐步形成规模;对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还是要靠抓第一产业,要从农业内部挖潜,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不断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以“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抓好市场流通环节,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此外,各地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搭建农村科技信息交换平台,提高科技信息的入户率,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二是要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通过培训引导,促使劳务输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巧型、自发型向组织型转变,大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新农村建设要以“工”促“农”,留住青年农民精英。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有关专家认为,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金和精英人才流入到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去,这就造成了农村地区的大面积“失血”,也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但是,我省相当地方的农副产品丰富、劳动力充足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打造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就容易形成以“工”促“农”的局面。对我省多数农产区而言,当务之急是发展“涉农产业”,立足本地特色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支撑,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民钱袋子满起来,腰包鼓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留住农民精英,尤其是青年农民精英。
(四)大力培养教育新型农民,激活新农村建设的内部活力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涵就是发展壮大新产业,依靠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为发展新产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这是富乡富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基础和保证。有关专家表示,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必须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当前,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还要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1、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
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角,培养新型农民是我省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新型农民内涵丰富,培养要求高,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关键在于教育培训。
(1)加快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在继续抓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力度,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村青少年必须接受初中、高中文化教育或职专、职高、技校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要接受扫盲教育,做到青壮年人人达初中生,老百姓家家有高中生,新农村村村有大学生,整个村没有文盲,没有失学生。
(2)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通过各种形式,既要加快培训现有产业所需要的技能,又要培训农民“走出去”所需要的技能,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目前,可把世界上最大的农村远程教育机构――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我省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基地。
(3)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扎实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农户、信用等级户、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创建活动;加强乡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经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4)要对农民全面开展农业、林业、养殖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及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我省农情、省情决定,培养新型农民不能齐头并进,必须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注意点面结合,示范引导。一方面要抓好面向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另一方面要重点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培养新型农民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2、对于农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重点是要抓好乡村干部的分期分批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其带领农民群众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3、今后几年,省委省政府要考虑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将农村教师工资全额列入预算,地方各级财政要逐年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此外,还要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外部活力
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拓宽经费投入的渠道,要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加快村镇的水、电、路、讯、校、医疗、集镇等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落实新农村规划和村级规划建设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建设、土地、交通、水利等部门以及金融单位应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有关部门在政策范围内应简化办证审批程序,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国债等国家现有的扶持资金,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要从多渠道、多角度出发,切实把党中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研究落到实处。建议我省在“十一五”期间,适当增加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扶持新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农口部门的责任,各个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对新农村建设都负有责任。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要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识,有效促进政策的集成、资金的整合,建立横向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此外,由于目前农村资金大量流出、金融“失血”严重,政策性银行职能弱化,国有商业银行悄然退出,农业保险严重萎缩。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的贷款余额不到6%。因此,省委、省政府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要与农村金融机构沟通协调,适当放宽对农户小额贷款的担保条件和期限,大力扶持农业生产。
(六)新农村建设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乡村干部要认真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形成共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每个农民自身的事,是事关子孙后代的大业。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有“等上面拨款、等上级立项”才干的思想,不能一味“等、靠、要”,要用好、用活、用足党中央的政策,依靠好的领导班子,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全体村民自己的努力,自强不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富民产业,切实增强农民经济实力,从而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在工作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进一步营造建设新农村的舆论氛围;要防止以新农村建设为借口、大量违规占用耕地和农保田盖房、侵占子孙利益的现象发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搞盲目攀比,更不能患幼稚病,避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如一些不适合集中搞新村建设的山村,不强调“屋成列,树成行”,事实上,白墙黛瓦与绿树错落有致也是新农村的一景。
(七)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建设模式不能搞“一刀切”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处于同一阶段和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也不平衡,新农村建设会存在快慢、高低之分,因此,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在建设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建设模式。
1、资源型新农村。所谓资源型,就是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
2、工业型新农村。所谓工业型,就是在经济较为发达、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农村,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体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趋势。
3、生态型新农村。所谓生态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的提高。
4、城镇型新农村。所谓城镇型新农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
5、农庄型新农村。所谓农庄型新农村,就是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任意“点宰”、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我省各地的农庄型新农村建设开发,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并有效带动“农家乐”经济的迅猛发展。它的发展,对促进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6、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所谓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也即城郊型新农村,就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靠近各大中小城市的农村,要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四通八达等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
(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注意和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各方努力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制定规划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正确处理中心任务和农村发展的关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必须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把握“三个理念”,抓好“三个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能也不应该一蹴而就,要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一是用现代理念教育农民,抓好培育造就新农民的建设。“要想富口袋,须先富脑袋”,“要想实现现代化,农民必须知识化”。二是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抓好优化发展新产业的建设。三是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抓好整治营造新环境的建设。
(3)必须正确处理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有效推进。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只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照搬照套,更不能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以此来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农村干部必须要多做“工程师”,少做“设计师”,按照中央和国家的政策和新农村规划,去组织广大群众去施工,才是领导干部的本职所在。
(4)必须正确处理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受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既应是建设者,更应是受益者,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处理好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为此,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社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区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社区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因此,新农村建设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示范引路。
2、要注意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并要明确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来完成。因此,在建设新农村中大显身手,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1)必须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是一个短期活动,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必须树立长期建设、扎实建设的思想,要克服急躁心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必然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指望一步实现,也不要指望跑步实现。每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立足实际,着眼实效,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摒弃“工程性”、“运动式”、“跃进式”的心态,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需要,千万不能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2)必须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模式,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华西村的经验昭示:党员强化责任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新农村建设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20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无论是哪个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
(3)必须积极进行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各地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会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党员“创业富民”工程和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不仅使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找到有效载体,更重要的是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进市场奔小康能力。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急功近利,要合理把握时间和进度问题
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一个浮动、长期、水涨船高的目标。但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着手点的新农村建设既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内容,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时,应该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因此,我省相关部门应把握大局,群策群力,力争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前,完成我省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任务。
总之,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迈向下一个更高目标的基础和起点,面对这一共同课题,需要我省各级领导和基层干部与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去学习、探讨、实践和总结。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调研
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完美结合——江油市新安镇“农业公园”发展模式调研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29030223
3姓名:唐敏
任课教师:王音
选课班序号:*7
二0一0年八月
江油市新安镇“农业公园”发展模式调研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理解,提高运用其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以小见大、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立即问题的思维。在暑假期间,我积极响应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对所在乡镇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分析后写下了此次社会实践的收获,主要是关于新安镇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新安镇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实现机制以及新安镇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启示等三方面的内容。
新安镇位于江油东部,绵广高速公路江油北出口,是四川省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素有“梨花之乡”的美誉。2008年以来,新安镇党委、政府学习借鉴观光农业理念,充分利用新安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变貌”为目标,以“农业现代化、观光公园化、环境城市划、农民人工化”为途径,着手规划,积极打造“万亩生态农业公园”。近期将建成5000亩农业公园生产基地,500亩梨园、200亩葡萄园和1000亩猕猴桃园已建成,修建了农业公园环形公路。远期规划将建成10000亩梨园,10000亩猕猴桃园。
一. 新安镇“农业公园”发展模式
新安镇“农业公园”发展模式,是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农业公园”坚持把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把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把庄园式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注入现代农业、大农业理念,重视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农业公园”在基地建设初期,就把平整土地、沟渠修建、道路布局、排灌设施布局、水、电灌网布局统筹规划,把第一产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第三产业的旅游观光、体验农业统筹考虑,及早安排,并把农户的生产、生活统筹安排。目前,新安镇“农业公园”已建成了观光休闲梨园、体验式葡萄公园、精品猕猴桃公园三大主体公园,正在建设的配套设施和辅助设施有:8个生态休闲渔场、狼山鸡养殖场、云南虫草香鸡养殖场、营养蛋鸡养殖场3个养殖场、3个生态酒店、两个购物超市等。在新安镇农业公园中,既有农业生产基地,游客观光、休闲及体验农业的通道、座椅、场地、标的,又有餐饮、娱乐配套设施,还有水、电、气、有线电视、互联网齐全的农户集中居住区、接待区,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的庄园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
农户集中居住区
农户接待区的洋房
(一)观光休闲梨园
该园区由开心农业公司投资建设,第一期投资200万元,已建成500亩梨园的沟渠建设,园区和院内水泥路建设,梨园网架建设,土地平整,地下施肥,梨树苗栽培等生产建设项目。梨园远期规划建设将达到10000亩规模,通过开心农业公司扩大规模、引导水果种植大户栽种梨树的途径,使梨园规模达到万亩。观光休闲梨园种有早熟、中熟、晚熟水晶梨、黄金梨等优质梨,有香梨、低糖型梨等满足不同人需要的梨。这样的产业结构和时间布局,既有利于梨园分期分批出产品,占领不同时节的水果市场,又有利于游客在多个季节来梨园观光、赏花、摘梨、品梨、购梨,从春天到夏天、秋天,游客都可以来梨园观光旅游和体验式畅游。
已投产的梨园
(二)体验式葡萄园
该园区由金蓉农业公司投资建设,第一期投资200万元,已完成200亩葡萄园的沟渠建设,道路建设,平整土地,地下施肥,葡萄苗栽培等生产建设项目。园内种有190
余种葡萄,早熟、中熟、晚熟葡萄均有,一年多季都可以供游客观赏、体验、采摘、购买。葡萄园内建有观赏通道,便于游客光顾游览。葡萄种植业主与四川省农科院和四川、新疆多家果品公司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保证了葡萄生产技术和葡萄的销售渠道。葡萄园内也同梨园一样,配置了多种葡萄宣传介绍图片资料,葡萄鲜果及加工产品,供游客品尝,学习、体验葡萄文化。
(一)精品猕猴桃公园
该园区由伊顿农业(中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第一期投资900万元,已完成1000亩猕猴桃公园的沟渠建设,道路建设,土地平整,地下施肥,猕猴桃树苗栽培等生产建设项目。伊顿农业拥有猕猴桃研究——生产——加工——销售完整的生产链和畅通的国际国内市场网络,运用企业集团的市场体系和管理体系,推动猕猴桃鲜果产业、猕猴桃果酒加工产业、生物肥料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这四大产业快速发展。伊顿公司设有“四川伊顿(江油)新安猕猴桃开发有限公司”,使精品猕猴桃园所产猕猴桃鲜果及其加工产品除了在中国国内销售外,还批量销售到欧盟、日本等地。
(一)农业配套项目
新安镇“农业公园”以三大水果公园为主体,同时配置有生态休闲渔场,供游客休闲钓鱼,还为游客加工鲜鱼,供游客品尝。建设了年产3万只鸡的狼山养殖场,年产2万只鸡的云南虫草香鸡养殖场,年产200万枚营养鸡蛋的安心鸡蛋养殖场等3个生态养殖场,供游客参观、购买及为游客加工营养鸡、营养蛋。建设了3个生态酒店、农家乐休闲庄,供游客休闲、住宿,休闲庄内配置农产品挂图展示供游客欣赏。建设两个超市,供游客选购土特产品。还建设了农户集中居住的别墅式住宅区,供游客参观访问,体验农家生活。
二.新安镇“农业公园”发展模式实现机制
新安镇“农业公园”发展模式通过政府搭建平台,投资者唱戏,农户参与的机制来实现。党委、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做好牵线搭桥、协调服务,促成土地流转,推进项目建设,市场开拓,在“农业公园”建设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平台搭建机制
新安镇党委、政府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利用部分灾后重建中的产业重建资金修好了“农业公园”园区内的水泥公路,为园区的产品运输和游客游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利用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平整、改良了土地,修建了园区排、灌沟渠。这就为投资者来园区进行“农业公园”项目开发搭建了基础平台。
(二)招商引资机制
为了使新安镇“农业公园”规划能够顺利实施,新安镇党委、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大户来投资开发“农业公园”项目。先后引进了“开心农业”公司来建设观光休闲梨园,引进金蓉农业公司投资建设体验式葡萄公园,引进伊顿农业(中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精品猕猴桃公园,积极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大户来投资开发生态休闲渔场、养殖场、生态酒店、农家乐休闲庄、购物超市等“农业公园项目”。
(三)土地流转机制
新安镇党委、政府积极进行动员,做好了广大农户的土地流转协调工作。按照灾后重建有关政策规定,利用部分河南产业援建资金对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补助,投资者以每年每亩田500元,每亩地400元的价格取得了土地开发使用权,以后每年按现价折合的黄谷价格支付租金。通过这些政策投资者顺利进入园区进行建设,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支持。同时转出土地的农民便在“农业公园“内,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生产劳动。初步形成了“生产规模化、观光公园化、农民人工化”的现代农业模式。
(四)项目推进机制
为了快速推进项目建设,新安镇党委、政府成立了“农业公园”项目推进办公室,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业公园”项目建设。一是在四川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农业公园”项目初期规划;二是利用灾后重建优惠政策对外进行“农业公园”项目招商。成功引进了总投资过亿的“伊顿农业”进驻新安,并陆续引进了“开心农业”、“金蓉农业”和其他农业生产大户;三是积极做好项目推进的各种协调、服务工作,包括帮助投资者办理“农业公园”有关手续,帮助投资者做好用地、用水、用电、劳动力以及大型机械进场等的协调、服务工作;四是积极督促、检查“农业公园”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
(五)市场开拓机制
新安镇“农业公园“的市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农产品市场和观光旅游市场。新安素有“梨花之乡”的美誉,新安梨子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网络。开心农业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梨园上布满钢丝网格,梨树枝条将分布在网格上,充分吸收太阳光热,可实现新枝挂果。达到了品质最优化,营养含量高,市场销售好。同时,梨园铺满梨树枝的钢丝网格下也是观光、纳凉、聊天、品茗的休闲场地。体验式葡萄公园,和新疆多家果品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拥有广泛的市场基础。而由伊顿公司投资建成的猕猴桃园,更是拥有广泛的国内国际市场。“农业公园”的渔场、鸡场,其产品除了满足园区酒店、休闲庄消耗和游客购买之外,主要销售到江油、绵阳、成都等地的餐馆、农贸市场和超市。同时,新安镇党委、政府大力做好农业观光旅游的市场营销工作,开展形式丰富的“新安梨花节”宣传活动,到目前为之,新安镇已经举办了六届梨花节活动。
(六)村民住宅集中制
新安镇在建设“农业公园”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建设好了村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实现了水、电、气、路、有线电视、宽带上网等六通,达到了文化室、警务室、医务室、幼儿园、超市、休闲广场六配套,实现了农户“居住环境城市化”。在这里,民宿除了自己居住外,还用来接待游客,为农民增收。
三. 新安镇“农业公园”发展模式的启示
新安镇“农业公园”发展模式是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的创新探索,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有机结合,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融合,是农庄式现代农业的积极探索,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新安镇“农业公园”的发展模式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最佳模式。“农业公园”的主体是农业,投资者的主要产品和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产品,这就体现了“农业公园”的主业是第一产业。由于我国人均耕地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人多地少”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不适宜把大片的土地拿去建设人工风景旅游区,也不适宜把大片的土地拿去种花卉、苗木,搞完全脱离第一产业的乡村旅游,新安镇“农业公园”发展模式既突出了主业是农业,主产品是农产品,又在不脱离农业的情况下开发了休闲观光的第三产业,顺应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同时,这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用第三产业的开发,弥补了单纯第一产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的弱点。又以主业是农业的特色,弥补了单纯第三产业闲置土地、水域等农业资源的缺点,实现了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综合和充分利用。因此,它是一种在我国具有推广价值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二)新安镇“农业公园”发展模式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融合。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向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划生产、规模划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上就是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的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化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手段,它在形式上表现为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等过程和手段。新安镇“农业公园”发展模式,突出了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特点,在区域建设的基础上,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园区开发“农业公园”项目。这些较强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使用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的农业现代化手段。因而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三)新安镇“农业公园”发展模式是庄园式现代农业方式的积极探索。庄园式现代农业是欧洲地区、日本、韩国等地区的一种中等规模的农业发展方式,它即区别于美国、俄罗斯的大规模、大农场的农业方式,也区别于目前我国小规模农户分户经营的小农经济发展方式。新安镇“农业公园”是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基础上,由投资者转包、承包。有序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经济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所调查单位:江油市新安镇
调查人:唐敏
调查时间:2010年8月20日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由城市转入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为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召开座谈会2次,走访村庄10个,访谈群众30人。
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政府层面。县乡重视,高位推进。从县级层面来讲,新农村建设作为县级对乡镇三农工作考评的重要方面,每年乡镇精心打造一至两个精品示范点,且县四套班子及县直相关部门对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现场观摩、评比,设定单项奖。新农村建设的好,作为乡镇领导干部在评比中有荣誉,在群众心中有份量。从乡级层面来讲新农村建设“书记工程”,高位推进。作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挂帅负责的工作项目,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资金调度投入,都会得到有效的保障。新农村建设从开始之初就作为乡镇像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综治等几个重点工作之一,而新农村更是列为书记工程,由乡镇党委书记主管、主抓,到一线指导、调度,从人财物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倾斜,建设得到了充分保障。
2、群众层面。在之前,国家建设主战场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基础建设日益优化完成,而农村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投入相对有限。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群众对生活环境改善的期望要求越来越强烈。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广大群众期盼,群众建设家园积极性高涨。在前几年新农村建设点有限的情况下,村民想方设法到乡镇争取新农点,都想尽早改变村民环境,有时乡镇因为选点还要协调村庄先后顺序,做好工作,逐年解决。在建设中,群众主动拆除破猪栏、厕所,主动筹资筹劳,有的建设要占用群众老宅基地、祖业,都积极主动配合工作,与乡村一起共建家园。
3、成效明显,村庄环境大大改善。农村建设,规划先行。建设前,乡村组共同商讨,拿出规划方案,从“三清八改五普及”到现在的“七改三网”都是着重围绕“拆、改、建”,围绕群众最期盼的建设项目开展,从路、塘、沟、渠、厕、房等最基本的要求必须达标做起,到后来的精品点打造,像文化广场、健身步道、路灯、绿化等环境提升,农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成为让城里人羡慕的一方乡土。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也逐渐显露一些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问题。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点大面积铺开,建设从上到下变成必须全面完成的工作,群众积极性有所降低,从“我要建”变成“你要建”,从“主动拆”到“谈条件”,思想变了,问题随着而来,建广场要拆成旧猪栏厕所腾场地,村民提各种要求。从主动筹资酬劳到不闻不问,甚至指手画脚,家家提要求、户户不买账,作为乡村,为了推进工作,有时只有做出让步。
2、资金问题。一是成本增加。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从开始10万到现在的30万,看似增长不少,但是现在的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更是翻番增长,能做的工程量较前几年大幅减少。二是建设要求提高,筹资酬劳逐年减少甚至没有。精品示范点建设开展后,村庄之间的攀比心理严重,总认为精品点做的好,本村庄投入不够,而且村民筹资酬劳这一块建设逐年减少,无形增加了政府的建设资金压力。三是程序成本增加。现在新农村建设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要求招投标,但是一些不明情况群众总是认为乡村有“猫腻”,本可以作为奖补资金的建设变成项目资金,走程序招投标,要有公司资质,实际上一个有市政资质的建设公司根本不会去参与一个3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招投标,最后施工的仍然是个体老板,无形中增加了一些列费用,最终买单的还是政府,受损的还是群众。四是统筹资金困难。作为乡镇本可以争取像水利、一事一议、扶贫、交通等项目资金,但是上级部门并不能与乡镇按一个节拍走,乡镇为配套新农村建设给甲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结果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到乙村,对上级资金根本统筹使用不了,资金压力巨大。
3、土地问题。土管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的规定,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所谓的老宅基地、老业根本就清理不了,即使要拆有的村民要求乡村给他出证明,拆可以,但地方是我的,建其他设施就不行。碰到这样的村民实在不行的要不就回避改变规划,要不就只有强拆,干群矛盾激化,做好事变成了做“坏事”。
4、后期维护问题。新农村建成后,交由村庄管护,但是大部分村庄无集体收入,即使有,也存在等靠要思想,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有的村民连自家门口的苗木干旱了一桶水都不愿浇,更不用说其他的管护,绿化无人修剪、路灯停电、公厕无人清扫,往往是两三年之后又回来的杂草丛生。
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年初,我乡就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由我任副组长,各村“两委”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通过督促、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听取干部群众意见,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动和运转。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9全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预计总投资242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40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硬化组户路约4.5公里,受益455人。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
三是加强村庄整治,美化人居环境。我乡邀请规划部门进行了专业规划设计,并按照新村要求,全面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绘制文化墙绘,制作固定宣传牌1面,新建花坛6个,完成绿化美化工作,改善全村的人居环境。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群众多层次、多渠道的了解和认识新农村的建设内容和成果,提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合理利用各种载体,营造良好建设氛围。利用宣传栏、党员远程教育、标语、横幅等多种载体和宣传方式,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定期组织村民学习实用技术,拓宽增收渠道,提升致富能力,积极巩固平安创建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