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更多请登录淘学谷在线学习网
摘 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一致的,是解决“三农”问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中国实际,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制度安排主要有: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农业市场体系,做好三大保障工作等。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用仅占世界9.1%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0.8%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农业发展基本沿用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农业的发展伴随着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最终导致农业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放在重要的地位,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根据“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这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实行集约化经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污染、保护农村环境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要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遵守生态规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了农产品污染问题。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利益,频频设置“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尤为苛刻,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境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此,我们通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三种发展模式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农业循环经济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类型的发展模式:一是以多产业复合的大农业发展模式;二是以生态农业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三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
1.大农业复合型发展模式
大农业复合型发展模式,就是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一体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具体模式:农林型模式;农渔—农畜型模式;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模式。
农林型模式是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栽培作物或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如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实现多级生产、稳定高效的复合循环生态体系。农渔—农畜型模式,是将人工养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匹配组合,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环状食物链(如稻田养鱼),这既能有效地利用多种可饲资源,使低值的自然资源转化为高值的畜产品,又能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综合型模式,则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组合。在山区或半山区,可以实施“牧、能、林”一体化建设,如以沼气利用为主的林果种植及养殖业并举的“围山转”生态农业工程;在平原地区,可以实施“农、渔、能、商”一体化建设(如桑基鱼塘),及以沼气为纽带的蔬菜花卉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并举的生态农业工程等。
2.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
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是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在理想的状态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主要包括:
(1)生态种植模式是利用当地现有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高效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成为今后种植业的一个发展重点。比较成熟的种植模式有三种:“间套轮”种植模式是指在耕作上利用生物共存、互惠原理,采用间作套种和轮作倒茬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生产力来提高产量,还可以调剂用工、用水和用肥等矛盾,增强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是通过工程、生物、农艺、化学和管理技术的集成,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消除或缓解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提高经济效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就是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推广农作物清洁生产和无公害生产的专用技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形成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2)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达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生产优质的畜产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品。如在畜牧业生产中构建生态养殖场,养殖场中配备相应规模的饲料粮(章)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场所,在实现畜牧业绿色生产的同时,减少废气物的排放,实现良性循环。
(3)生态渔业生产模式是遵照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按生态规律进行生产,保持和改善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保护水体不受污染,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的合理结构,确保水生生物、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有:基塘渔业模式和“以渔改碱”模式。这种模式将渔业生产和土地综合治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比单一养殖或种植更高的经济效益。
3.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再利用,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秸秆利用、“三沼”利用等。秸秆利用是将秸秆加工处理,使其变成肥料、饲料、原料、能源等,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原料化、秸秆能源化几个利用模式。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等,可以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保持土壤养分平衡。秸秆饲料化是将富含较高营养成分的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粉碎氨化,加工成便于畜禽消化吸收的饲料。秸秆原料化包括利用小麦秸秆制取纤维素,用稻壳酿酒,用稻草制作板材;作为造纸原料及制作秸秆餐具;编织草帘、草席;用于蔬菜产区的温室大棚等。秸秆能源化主要是指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生产生活。
三、制约我国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不利因素
近几年来,我国在农业循环经济应用以及三大发展模式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形势并不乐观,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我国农业资源匮乏,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开展
我国的农业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水资源不足。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627m,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是农业大国,是世界主要产粮国之一,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80%。第二,耕地资源不足。据国土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 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耕地面积每年仍在减少。第三,森林资源严重不足。国家林业局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公布,我国目前森林面积为15894.1万km,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蓄积量分别为0.128km和9.04.8km,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和1/8;这种现状极不利于我国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的匮乏使得农业生产很难实现生态系统内物质能源的自我循环,不利于循环农业的开展。
2.我国农业发展比较落后,对循环经济的投入有限
农业生产在我国虽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村经济现代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农民收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农村还无力对循环经济给予经济支持。而政府财政的大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设施的投入不多。
3.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污染严重
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222
3长期的粗放式农业生产,采用了不科学、粗糙的甚至是掠夺性的资源利用方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第一,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农药产量居世界第2位,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毒品种过多,再加上使用方法单一,因而对人畜、水体、土壤及农产品的污染十分严重。而化肥的大量使用则导致了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大减。第二,畜禽饲养对环境的污染严重。我国是畜禽养殖大国,畜禽粪便和废物每年达到17.3亿吨,是工业废物的2.7倍。目前畜禽排泄物主要是直接返田,严重污染周边水域、土壤、空气等环境,最终影响人体健康。第三,大量秸秆的不科学处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大部分秸秆当作燃料或是在地头直接烧掉,这不仅浪费了能源,降低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导致了土壤功能的衰退,也污染了大气。
4.科技力量薄弱,农户循环经济意识淡薄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总的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技术水平偏低。如以不烧秸秆、取消翻耕等为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较为普遍,但我国仅处于起步阶段;又如我国的农业灌溉,仍然以漫灌式补水为主,水的利用率很低。加上沟渠河道的渗漏,以及工业废水、化肥、农药污染,使我国水资源更加紧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文化层次较低,对清洁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对农副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所产生经济效益的关注也不够,使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得的经济效益流失,这也妨碍了循环农业技术的推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制度安排
1.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从农业产业和农村消费的可持续与整体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的思路,推动农业生产技术范式的变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实行节约化利用,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农业投入利用效率为切入点,从节水、节地、节能、节肥、节药、节劳等方面赋予传统型农业新的成本节约理念,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尤其对秸秆的副产品除传统的沼气利用外,要探索生物质能、微生物资源经济利用的新思路,实行循环利用和资源化开发。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条,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清洁化”消费。
2.加快循环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一方面,要加快循环农业产业化步伐。发达地区的经验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保证农民按照绿色无公害标准生产特色农产品的有效机制,也是使特色农产品生产上规模、上档次、确保农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循环农业产业化可以通过“公司+农户”为主的产业化形式,实行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租赁经营,使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以保障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农户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快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化步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伐。首先,要建立循环农业产品的认证机制。循环农业产品是按照特定的质量标准体系进行生产的,实行循环农业产品认证制度可以提高循环农业产品的信任度和透明度,给消费者提供巨大的便利;其次,要进一步拓展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市场对生态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农产品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因此,循环农业产品应紧跟市场步伐,在满足国内市场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3.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我国农业生产科学力量薄弱已成为制约循环农业推广的重要因素。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第一,建立循环农业技术开发与创新机制。以国家财力为支持,依托于国家农业研究中心以及大学的科研机构,充分发挥企业的科技力量,增加对循环农业新技术的研究;结合中国实情,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第二,重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拓展农业空间的技术集成与创新。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农村生活消费绿色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4.做好技术、资金、政策等三大保障工作
(1)技术保障。我国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做好技术保障,在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加强农民的理论培训和技术支持,构建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对区域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套种、节水农业等技术推广给农民进行培训等。
(2)资金保障。循环农业建设的启动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沼气池的建设、节水工程建设、规模化养殖场的建造以及优良畜种的引进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构建完备的资金支持体系。一是要加强政府财政支持。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的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以及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等方面开展若干个示范工程建设,促进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基层和农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二是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群众自筹,积极引进外资及民间资本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广开财路,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3)政策支持。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一方面,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建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近期应尽快启动循环农业促进法的前期工作,从税收、金融保障、财政补偿等方面制定循环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切实有效措施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制订并颁布农业清洁生产管理办法,制订乡村环境清洁标准和农业清洁生产标准,把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节约型农村社会依法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学习第一网才能船员招聘网
第二篇: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确立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实行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而农业机械化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助推和基础作用。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十一五”规划中都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普及农业机械化程度,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湘西自治州在发展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提出了到2010年要基本实现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80%的奋斗目标。作为农机工作者,我们必须转变服务方式,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推进湘西山区农机化事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贡献。
一、建设新农村,农机化必先行[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生产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主导因素。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生产的发展靠什么,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起着最重要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划分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不是看它生产什么,而是看它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生产。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20世纪末,美国工程技术界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列第7位。这一评价基于100年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力地保障了世界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客观地反映了农业机械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湘西州在建设具有湘西山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中也把农机户数、农机增长比例、农机手培训人数等指标作为重要内容跟其他项目一起推进、一起考核,是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决定的。
(二)生活宽裕,农业机械化起保障作用。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农民收入是否提高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社会进步、产业结构和贫富状况的重要指标。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小于8,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5之间,现代农业生产不仅能用很少的人力生产出保障社会需求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保障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食物安全,还可转移出很多的农业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经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使经济更加繁荣,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目前,湘西地区的各类农机服务组织有517个;从事农机行业人员已达2.83万人;农机经营作业服务总产值突破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006年1-9月,全州使用农机转移劳动力1.5万人;全州使用农机减少劳动力和节约成本增加效益近8000余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机部门积极组织跨区作业每年增加机手收入近100万元,组织农机具帮助外出打工户抢收抢种,让绝大多数打工者不必回家农忙,使他们减少路费和工资损失近千万元。农民机手不仅自身致富,而且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诞生了大批新的市场载体,有利于农业从各个环节实现市场化,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强有力的发展。
(三)村容整洁,农业机械化是重要保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将推动农村机耕道及乡村道路的硬化建设,农村的整体村容必将焕然一新。二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将减少农村耕牛的饲养量,从而净化了乡村便道和改善了村民庭园卫生环境。三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将推动农村养殖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以前村民单一地附带放养猪、羊、鸡等畜禽不划算,所以这将大大地改善和净化乡村便道及村民的庭园卫生环境,为农村保持村容整洁创造了坚实的条件。四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增加有了保障,农民就有条件改善自己的住房、设施和美化自己的庭园环境。五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推动秸杆粉碎还田、打捆回收、秸杆粉碎做食用菌基料等技术的应用;同时也能推动农村沼气、煤气、电力、太阳能等能源的使用,从源头上解决了因杂柴、杂草、秸杆等乱堆乱放和焚烧带来的污染源及对田野、庭园等环境卫生的影响。
(四)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农业机械化是有机载体。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使用,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和减少劳动力数量,从而使农业生产过程得到大大简化和纯化,减少了农民因劳动、体力、人数、农时等等引发的各种矛盾和磨擦;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使用,可大大减少农村耕牛的数量,由此也可减少农村因耕牛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磨擦;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使用,能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中解救出来,使农民有机会主动地、自觉地去安排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和产业,从而使村民之间有形成一种相互商量、观摩学习和相互帮助的氛围基础;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和使用,需要规范化、规模化经营,也能促使村民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理让和支持的态势等等。所以农业机械化可以改善和协调农村中农民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生活,使农民有精力和时间从事业余文化活动,开发和发展其它行业和产业,有效地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乡村的管理民主化也会得到推进。
从以上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起着主导性、保障性、保证性和载体性的巨大作用,所以,建设新农村,必须发展农业机械化。那么,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特别是如何发展边远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笔者通过十来年的农机工作经历,结合贫困山区实际所作的调查研究,就如何加快发展贫困山区农机化,提出几点初浅建议。
二、加快湘西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近年来,湘西州委、州政府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职能作用,不断引进新机具、新技术,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围绕特色农业推进特色农机化项目建设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为减轻农民负担,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创出了路子。今后,我们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条主线,着力解决边远贫困山区的地理环境、人为因素、单一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等问题和缺陷所造成山区农机化作业含量普遍较低的现状,从加强农机组织自身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加强科研、推广、生产有机结合和政府引导等几个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山区农机化发展规律,努力改善农机作业环境,进一步加快发展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建设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获良机。
1.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在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非常关注农机化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生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二是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三是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四是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深受欢迎,效果明显,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五是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六是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七是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找材料到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2.国家农业部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投入。2006,农业部在为农民办15件实事中,把“建立50个水稻栽植和收获机械化示范县”作为其中的一件大事来抓。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专项资金规模从去年的3亿元增加到今年的6亿元,实施范围从去年的500个县扩展到今年的1080个。并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对购置农机具实行财政补贴。6亿元的中央农机补贴资金,表明了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地区农业机械化工作。湖南省级高度重视湘西地区农机化工作,于2006年给湘西地区配置了15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并将继续加大对该地区的农机购置补贴额度。湘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地区农机化工作。于2005年10月9日,在农机化现场办公会上形成的《州长办公会议纪要》中明确提出:从2006年开始,州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资金,用于对全州的购机补贴,同时要求各县市进行配套补贴。对各县市农机化工作实行目标管”。湘西州农机化工作,在湖南省市州中,率先被列于市中政府的主要目标管理。其它地区纷纷来我州咨询取经。湘西州农机局吴振文局长在全州农机化工作会议上要求纳入补贴项目的八县市农机局,必须严格按照上级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有关程序规范操作,确保农民购置农机具的补贴资金落到实处。在2006,湘西州本级财政直接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0万元,农机局向上争取中央及省财政补贴150万元,加上各县市配套的资金,全州投入500万元资金用于农机购置补贴,惠及到2万农户,拉动农民直接投入购置农业机械资金达2000万元。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5.1万千瓦/88431台,比上年增长9.8%;农业机械总值(原值)达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农机化综合作业面积达150万亩次,比上年增长10%;涌现出了何世刚、颜建斌、田万宏等农机大户102户和农机专业户3646户。
(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依法治机。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优惠政策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机化工作已经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很缓慢。各级政府要把农机化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明确农机职能。并把农机化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进一步完善农机法规,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轨,加快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
当前,湖南省各市州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正在修订《湖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草案,将递呈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湘西地区各级人大也加大了对各县市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执法检查,特别是永顺县人大对《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在该县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2006年8月23日,在该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上,各位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们听取并审议县人民政府关于《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汇报,对此总的评价是领导重视、工作扎实、效果显佳、不误时机,并根据此法律的相关条款,结合该县实际向县政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县财政每年将“培训、推广、安全管理”经费纳入预算,支持农机局搞好综合管理工作。二是尽力增加购机补贴,下力解决好农机的补贴,提高山坡区域的生产能力。三是增加农机购置金额,扩宽购机补贴产品目录,增加财政扶持和信用贷款力度,鼓励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2.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山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不能得到正常发挥等都是与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差有着直接的关系。对贫困山区的乡村公路,机耕道,水渠网路,田土改造(主要是小块改大块)山塘沟坝等要进行重点建设和完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机作业的完全系数和机动性,充分发挥农机应有的效力,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贫困山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有明确条款规定,关键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具体落实到位。
3.推动和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在贫困山区,由于自然条件、经营方式、品种差异等因素,再加上农户的土地纠纷等,不利于机械的连片作业。所以,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期待土地的规模经营。先采取办点示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加快土地流转,推行土地托管模式,扶持和培植种植大户,大力发展庄园式农业。并尽快出台相关法规予以规范。这样更有利于田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先进农艺及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有利于优化配备农业机械和合理配置劳动力,可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效力,从根本上转移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三)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机制,准确掌握和运用法律的各项规定办事,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二要切实规范山区农机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努力降低农机事故发生率,确保山区农机安全生产。三要进一步强化农机产品试验鉴定,完善检测手段,进一步提高鉴定检测能力;同时,认真做好政府补贴机具的鉴定选型工作,为农民购买先进适用农机具提供依据。四要加大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体系,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的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同时要维护好农机作业市场秩序,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积极引导。实施购农机具购置补贴,是促进农机化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依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各级财政要设立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湘西地区的购机补贴工作必须要做到“四突出”:突出特色区域,强调对正规化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和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突出适宜山区的机型配备,强调合理的农机动力结构,合理的主机与配套农具的比例;突出补贴标准,强调对各类农业机械的补贴额度,提高对先进新型农机具和山区特色产业区域农机具的补贴标准,鼓励先进新型农机具的使用;突出综合配套,强调农机配备数量与农业生产量的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地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充分体现政府对农机化发展方向的宏观指导和导向作用。
农业部通过发布农机购置补贴中选产品及生产企业目录,引导农机企业更好地根据农业生产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去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在公平竞争中健康发展,保护了农民购机用机的利益,也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使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投入型增长转向效益型增长,对农业和农村的长期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购机补贴是一个利国、强农、富民的好政策。“十一五”时期农机化发展真正进入了战略机遇期。
(五)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兴机富民。建设新农村,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尤其是对机操作手的培训,让农机手不仅会操作农机、而且会经营农机。围绕农民培训工程,强化农机培训机构硬件建设,充分发挥山区农业机械化学校培训基地优势,切实开展驾驶员、车工、电工、焊工等工种的农机技能培训。通过兴办各类农机化技术培训班、现场演示会、发放技术明白纸等形式,让农民了解农机、热爱农机,普及推广农机节本增效新技术。积极倡导以专业化思路完善社会服务水平的理念,通过服务组织专业化、服务项目专业化、服务技术专业化和服务人员专业化,拓展农机服务领域,迅速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各种农机专业服务。并重点培育一批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实行政策倾斜,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组织他们参与跨区作业和订单作业服务,积极开展农机大户致富带动工程,让他们尽快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实现小康目标的服务能手及科技示范的带头人和农村致富的领跑者,真正实现兴机富民。
(六)拓宽渠道、多元融资、增加投入。资金投入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家和地方限于财力,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还不多,对农机化的投入更少,贫困山区更少之又少,造成了农机及相关产业投资比较效益差,很难得到金融信贷的有力支持,也很难吸引社会投资者。因此,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形势要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户个人和农业生产组织投入为主体的农机化发展投入机制;同时积极吸引二三产业的企业资金和社会法人以及群众手中闲散资金投资兴办或直接进入农机作业市场。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鼓励金融部门积极对农机制造企业或购置农机具开展贷款业务,政府采用贴息方式等优惠政策支持金融部门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或生产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供贷款。例如“永顺县正福农用机械有限公司”,目前就是因缺少金融部门的支持,而处于半停业状态。该公司法人王正福多方筹资50多万元创办了以生产山区拖拉机为主的企业,并拥有职工20人,其产品也通过了省级鉴定,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证书,按说该企业的前景应该是一片大好,然而该企业法人王正福由于自身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支持力度太小,导致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必须依靠政府多加以引导,金融部门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信贷支持,方能盘活该企业,促其产品完全走上市场。从而带动一方经济。
(七)以市场化机制抓好推广体系建设。尽快建成以农机部门为主导,农机企业为主体,农机大户为示范的新型农机推广体系,进一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推广队伍,增强农机推广实力,强化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加快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速度。实现农机推广公益性与市场化运作的有机结合,达到农机推广、生产、经营和使用者共赢的目的。要培植农机龙头企业、支柱企业,支持开发具有市场需求的农业机械新产品,提升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贫困山区的园林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发展速度很快,但这方面的机械投入和引进、推广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开发,我们要开展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鼓励兴建各具特色、不同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示范园区。
各项优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促进了农机化事业发展,会使整个农业、农村形势以及农机工业得到更大、更好的发展。只要我们山区农机人围绕湘西州农业建设的总目标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湘西州农机化事业就会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从而为建设有湘西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积极贡献。
《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编辑:admin 时间:2008-7-4 12:33:00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应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地方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 的宣传力度,使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扶持一批农民率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搞好典型示范带动,激励更多的农民自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切实加强领导,通过制定规划、科学分工、明确责任,有序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做好跟踪问效抓落实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避免走弯路和浪费资源。
完善政策法规。政策法规具有规范性、保障性。农业循环经济要得到长期健康发展,必须有完备的政策法规作保障。应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尽快建立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制定政府奖励政策,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强化科技支撑。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应认真总结推广传统农业生产中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投资小、易操作、实施面广、增收明显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农相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体系,重点研究开发无污染、无公害以及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材、节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同时,建立健全以技术服务部门为骨干、各种专业队伍与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网络,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大资金投入。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农业循环经济的飞跃,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应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导农民和村集体进行投入,积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
促进公众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而且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应系统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干部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自觉性;积极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引导涉农企业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宣传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公众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加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使其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作者:杨 文 李世平
来源:《人民日报》
第四篇:论循环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其双赢互动性是极富有成效的。农业循环经济是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其有效的实施,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全面强化村容整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实现持续发展,建设新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生产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内容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是产业化的生产,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业就业机会。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资源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经济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保护,它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美”的思路,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坚实基础。
二、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的观念缺乏。农民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些地方领导对农村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甚至还提出一些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口号和建议。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舆论宣传缺乏力度,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环境。„这种观念的缺乏致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缺乏系统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虽然我国已颁布《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一系列促进企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但我国的环保法律仍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于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专门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还没有制定,不能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
(三)技术研发滞后。科学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支撑,而且循环链越长,所需的技术就越复杂、越精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仅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已有的技术推广应用也很不到位。总体看,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而且推广应用效率低。
1
(四)市场需求不足。由于宣传深度与广度不到位,消费者对农业环境污染程度的了解不足,对农产品是否含有有害物质,含量有多少,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危害等许多问题,消费者都不得而知。因此,在选购时他们很少会从产品是否受到污染的角度来考虑,往往以产品的外表及价格为标准,而由化肥、农药、饲料、温室等培养出来的农产品都有很好的外表及较低的价位。另外,无污染的农产品标志体系不健全,无法判断产品的品质是否达到生产要求。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足,也使循环农业发展缺乏市场需求。
(五)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民素质是影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担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任。但我国的农民素质还远达不到这一要求。农民素质低下将会影响循环农业的发展。
(六)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表现为:一是财政补贴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政策中考虑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财政补贴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如,利润不上缴、减免税收、先征后返等,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影响补贴的效果。缺乏明确的立法来实施农业支持政策,致使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不系统、不稳定,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二是政府投入有限。资金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血液”。尤其在发展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满足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但我国循环农业与循环工业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循环农业的施行者和受益者大多是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农户,不仅投资基础薄弱,而且以个人力量难以满足中长期循环农业发展对大量资金源源不断的需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但我国财政资金投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数额还很有限。
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措施
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广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农业循环经尽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并且面临着许多因素制约,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的共同努力,以求有效推进农村经济的有序而快速发展。
(一)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一是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科学揭示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及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是当前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传播媒介,使广大农民进一步认识和明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树立和强化农业循环经济观念。二是树立全民的循环经济意识和新的发展理念。增强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发展观、新价值观、新生产观和新消费观,尽快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
(二)完善政策法规,建全长效机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必须有政策引导、法律支撑和加大资金投入。应在现有的法律的基础上,加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特别是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法规。同时,政府还要建立一系列促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办法,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三)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一是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不足,特别是人员知识水平不高,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研究造成严重的制约。因此,必须加大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农业循环经济人才培养规划,力争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二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推广体系。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完善推广体制,建立全社会、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2
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调动各类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示范和技术扩散作用。
(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尽快把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培养成新型农民;要尽快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完善免费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大批生产经营能手和能工巧匠,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以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到农村地区就业;鼓励城市下岗、内退、退休干部和科技人员到农村服务。这样,才能为新农村提供新生力量,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尽快适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
(五)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体系。在农业税收制度创新方面,要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新型的税收制度,为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方面,要改革和调整国家财政分配结构,使之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制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要适当安排生态农业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生态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小型试验示范活动的补助。对规划中选定的建设项目,各级政府及银行在资金上应有选择地给予必要支持。另外,要立足本地,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集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
(六)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市场体系建设,使其依照市场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农业循环经济要真正获得普及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加快循环农业产业化步伐。另一方面,加快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化步伐。市场对生态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农产品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因此,循环农业产品应紧跟市场步伐,在满足国内市场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3
第五篇: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建设
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设单位:中鼎大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农科院
中国生态有机门户网www.xiexiebang.com 编制日期:二О一一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
总论..........................................................错误!未定义书签。1.1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错误!未定义书签。1.2建设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1.3建设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1.4项目总投资.........................错误!未定义书签。1.5资金筹措...........................错误!未定义书签。1.6投资使用计划.......................错误!未定义书签。1.7建设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1.8项目效益...........................错误!未定义书签。1.9可行性研究的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1.10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1.11结论与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错误!未定义书签。2.1项目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错误!未定义书签。2.2.1项目建设是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需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项目建设是增强辐射带动,促进农民群众增收的需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2.2.3项目建设是提高现代农业水平、促进产业调整的需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2.2.4项目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保障食品安全供应的需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3.1建设单位名称、性质、及法人代表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3.1.1建设单位名称..........................................错误!未定义书签。3.1.2单位性质..................................................错误!未定义书签。3.1.3法人代表..................................................错误!未定义书签。3.1.4法人代表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3.2单位发展简介、主要业务范围和业务能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3.3人员及其构成.......................错误!未定义书签。3.4主要资质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3.5产业链建设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3.5.1 产业链建设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3.5.2关联单位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3.6资产与财务状况.....................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
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4.1肉牛产业生产现状及市场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4.2粮食及原料种植产业生产现状及市场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4.3粮食加工产业生产现状及市场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4.3其他产业生产现状及市场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
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5.1 选址原则与选址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项目建设总用地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5.3 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
5.3.1自然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5.3.2资源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5.3.3交通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5.3.4社会经济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5.3.5水电供给及通讯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5.4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5.4.1项目建设单位具备基础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5.4.2国家政策支持产业链建设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5.4.3项目建设符合当地农业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6.1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和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6.2建设规模和任务.....................错误!未定义书签。6.3产品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
项目技术方案与设备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7.1工艺技术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7.1.1建设项目工艺技术选择的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7.1.2 技术措施来源.........................................错误!未定义书签。7.1.3产业技术方案及规程..............................错误!未定义书签。7.2设备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
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8.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8.2项目建设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8.3项目建设总体思路、总体规划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8.4建设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8.4.1项目建设性质及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8.4.2土建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8.4.3农户培训..................................................错误!未定义书签。8.5设备选型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8.5.1 项目购置设备及仪器.............................错误!未定义书签。8.5.2 现有的设备仪器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
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错误!未定义书签。9.1环境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9.1.1环境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9.1.2污染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9.1.3处理方案及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9.2安全生产...........................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 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错误!未定义书签。10.1项目实施组织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10.1.1项目建设组织机构................................错误!未定义书签。10.1.2项目建设管理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10.1.3工程招标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
10.2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10.2.1人员编制................................................错误!未定义书签。10.2.2人员配置和培训....................................错误!未定义书签。10.2.3运行管理机制方案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10.2.4运行经费的解决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10.3项目实施进度......................错误!未定义书签。10.3.1实施年限................................................错误!未定义书签。10.3.2进度安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错误!未定义书签。11.1估算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11.2投资构成..........................错误!未定义书签。11.3投资估算..........................错误!未定义书签。11.4资金来源..........................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章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12.1经济效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12.1.1分析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12.1.2销售收入和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3生产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错误!未定义书签。12.1.4财务效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12.1.5不确定性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12.2社会效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1提高了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12.2.2增强生产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农民增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3生态效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三章
结论和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13.1项目建设符合产业政策..............错误!未定义书签。13.2建设单位具有产业基础,产品市场具有一定空间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项目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良好错误!未定义书签。13.4问题和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