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自建房安全监管亟待加强
农民自建房安全监管亟待加强
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近几年来农民自建房骤增,造成的伤亡事故也不断出现,加强对农民自建房的安全监管已刻不容缓。
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当前农民自建房安全管理存在六个问题:一是缺乏规划审批;二是由低层向高层发展;三是没有施工设计;四是施工人员无资质;五是建筑施工安全和建筑质量安全监管空白;六是不经质量检测即入住和使用。这种无序状况确实令人担忧。
为此,应从五个方面加强管理:一要严格建房审批。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规划法》的要求,对农民自建房实行统筹规划,严格审批。要切实解决分散建设的问题,相对集中规划,统一施工建设。二要明确监管主体。乡镇有关部门应对农民自建房的安全,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由审批部门跟踪监管。三要强化质量监督。农民自建房大都是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象,不搞设计,随意建设,更没有质量监督,往往由于质量问题导致坍塌等事故。应当先规划后审批,先设计后施工,应由质量监管部门进行质量监管。四要加强队伍建设。有关部门应对农民村建筑施工人员特别是“土木工”进行专业培训,施工人员要进行资格认定和审查,对符合资格要求的发给合格证,持证上岗;对不符合资格要求的严禁施工。要加大对“土木工”的清理和整顿力度,规范农村建筑施工队伍管理,违反者要给予一定的处罚。五要实行依法管理。有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深入调查和研究,尽快制订有关农民自建房安全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依法管理。(作者:李永华 安徽省阜阳开发区安监局)
第二篇:关于农民自建房问题考察报告
关于农民自建房问题考察报告
随着我市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大量农村区域逐步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农村自建房大量增加。这些农民自建房,大都无规划、无设计、无监理、无正规施工队伍,导致建成房屋建筑质量差,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建筑布局零乱、居住环境较差,严重影响我市的城市化建设和发展。
为此,市规划局组织相关人员到山东省烟台市学习考察,关于农民自建房及城中(郊)村改造的成功经验。通过与当地规划城建部门同志座谈,及参观新建农民集中区。使我们对农民自建房管理及城中(郊)村改造问题有了崭新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管理、监督机制
(1)对于城市规划区的农村规划,采取与城区规划相同的管理模式,实行统一规划,采取招投标、监理制度。(2)对现状建筑进行现场摸底录像,由镇街道办管理,城管监督。
(3)对农民违章突击抢建的房屋,拆迁还原时不予补偿。对于未建房屋的宅基地一律不许再建。
二、农村住房建设模式
(1)社区集中居住区建设模式。
为解决城市社区无宅基地居民特别是大龄青年的居住问题,采取经济适用住房相关政策,按照地域就近、利于生产的原则建设集中居住区。
组织建设:选址所在的街道办事处作为建设主体,负责组织实施。街道办事处成立相应的房地产运营公司,负责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公共设施配套和建成后的小区管理。
申请条件:只有集中居住区所辐躬社区的居民,并且尚未享受过宅基地政策建房的才可申请购买。
审批程序:首先向所在社区提出申请,社区将初审结果公示无异议后报街道办事处审查,街道办事处审核公示无异议后报国土局审核。
预售价格:由市物价局核定,以优惠的价格向社区居民销售,80千米以下的按成本价销售,超过80平米的部分按照高于成本价低于市场价的价格销售。
房屋权属管理:房屋所有权证直接办到购房居民名下,注明“居民集中居住区房屋”,可以继承和在符合购买条件的社区居民范围内转让,不得向社会出售。
后期管理:由街道办事处牵头,成立小区管理办公室,参照物业管理有关规定,负责小区物业管理.管理费实行优惠,前五年由房地产运营公司承担,5年后由物价、建设部门按相关规定核准,向住户收取。(2)城中(郊)村改造模式。
以改善城中(郊)村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引导经济实力强、建房积极性高、具备集中成片改造条件的村庄,采取原址改造、项目带动整利搬迁等方式,拆除旧居,以公开出让方式取得土地后分期分批进行综合开发改造。新建设居住区,优先保证拆迁村民安置,同步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农民居住条件和区域环境的双改善。社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出让,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旧城改造方针,采取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安置房建设和房产开发。(3)园区及镇驻地建设模式。
发挥园区及镇驻地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配套全、公共服务设施好的优势,通过实施村庄建设改造,逐步取消小城镇自建民宅,市场化运作建设农民新居。使农民生活居民化,农村生活管理社区化。
三、配套政策,大力支持农村住房建设工作开展
(1)给予土地支持。在全市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重点保障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用地需要。所有项目用地全部实行国有土地出让形式供给,过去属集体土地的,逐步调整为国有用地。同时鼓励通过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整村改造搬迁与合并。(2)给予收费减免支持。.对城中村、城郊村实施改造的,改造区域的土地以“招、拍、挂”方式进行出让,政府纯收益部分全额奖励实施单位,用于旧区拆迁安置建设。建房过程中涉及的行
政事业性收费,除供水、供热、供气费用外全部免收,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大部分减免。
(3)是给予信贷融资支持。引导具备条件的镇街成立房地产运营公司,通过自筹一部分,以项目资产及其收益作为担保和质押,向金融机构贷一部分,鼓励建设企业垫资一部分,收取预售款一部分,满足项目运作的资金需要。
四、以人为本,努力把农房建设改造建成民心工程
(1)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对各种形式的农村住房建设和改造项目,牢牢坚持农民自愿这一原则,决不搞强制推进。(2)是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为让农民住的舒心、方便,在规划细节上下功夫,尽量符合群众生活习惯和生产需要。(3)全部公开透明操作。在拆迁、用地、引偿、安置、福利等方面,坚持阳光操作,公开、公正、透明,确保不引发内部矛盾。
(4)充分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所有实施项目村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居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费实行优惠,前5年费用由房地产运营公司承担。引导村集体将开发利润重点用于改善民生。附图:
司家庄社区位于蓬莱市区西南城郊,社区内居民已不满足现有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在政府的指导下,该社区启动社区改造工程,实施了“杏花苑”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建设住宅楼81栋、2094户,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建设住宅990套,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市政府将其作为旧村改造试点。
原水城社区位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蓬莱阁水城风景区内,原社区缺乏发展空间,又不符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日益滞后。将居民整体异地搬迁至沙庄水城新区。新区建设住宅楼
28栋,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提供住宅899套。拆迁居民现已全部搬至新区居住,人均增加居住面积9平方米。新区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保护了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
北王绪村位于蓬莱市西城临港工业园内,村庄布局较为分散,土地利用率低且村庄与工业混杂在一起。政府按照园区规划,启动了环峰碧海豪庭小区建设,小区一期建设住宅楼43栋、1416户。下步紧抓二期工程建设,争取三年内实现村庄整体搬迁,早日使农民生活居民化,管理社区化。
第三篇:新形势下农民自建房情况调研报告
精
新形势下农民自建房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热情也随之高涨,绝大多数农村村庄的规模正迅速向外扩展,趋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国家、省、市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落地,大量的征收集体土地拆迁农村村民房屋,农村村民需重新择址新建,拆迁安置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由此引起的民间纠纷和群体上访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我县社会稳定,成为当前我县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障碍。
一、我县农村村民建房的现状
1、城镇规划区内建房。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框架的拉开及工业园区的建设,这些街道和村都有大量的土地被征收,好多村民点已被城市所包围或被城市所逼近,城市规划区范围,已与城区联成一片,成为建成区的组成部分。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逐渐被打破,村民建房面临重新选址,好多还需要改革建房方式,在形态上接轨城市、融入城市。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村民建房受城市规划、土地利用、重点项目建设等的制约较大。对这些街道、社区而言,村民建房不再象其它农村那样方便、随意,这样日积月累下来,矛盾暴露得十分明显,如紫巾社区9、10、11组,先农社区3、4组等因城
精
精
市规划原因近十年了未能办理居民建房手续。
2、圈外选址的重点工程项目用地征地拆迁,农村村民需重新择址新建。据统计,我县近年来武广高速铁路、潭衡西线高速公路、南岳高速公路在我县境内共计路程106.8公里,共计征收土地8237.4亩,途经累计17个乡镇、84个村、371个村民小组,拆迁农村村民房屋1231栋,造成拆迁户60%需占用耕地建房。像武广高速铁路拆迁开云镇新坪村滂湖组17户、师古村群力组19户,潭衡西线高速公路拆迁白果镇建筑村38户、岳北村21户、马迹镇牌楼村34户、贯塘乡新塘村47户,南岳高速公路拆迁店门镇桂花村万工桥组35户、康家湾组34户他们全组原宅基地需拆迁而跨村组安置。近三年来我县按村民建房批次上报市人民政府批准317户,批准面积41201平方米,因我县建设用地指标和占补平衡耕地补充指标的不足,尚有477户、58624平方米(其中卫片执法208户、26197平方米)未能上报市局。村民建房实际情况是一部分未占耕地的村民建房由国土分局、中心所把建房用地手续办理到位,未出现上访现象;另有一部分属重点工程建设征地拆迁户、卫片执法占耕地的已建房,对超出法律政策的面积又不能为其办理用地手续。近年来村民建房,受选址、批次建房、耕地补充指标、乡村规划及村组户界线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村民建房无法审批。
精
精
3、妥善处理
村级组织和国土分局、中心所管理关系。其他正常性农民建房,村民建房顺利与否,村级组织和分局、中心所起着关键作用。哪个地方的村班子团结及国土分局、中心所管理工作抓到位的,哪个地方的村民建房落实得就快就好,反之村民建房的矛盾也就相对突出。
二、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浪费较为严重。近一些农民混淆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区别,把土地看成私有财产,误认为集体分给自己的责任田,想拿来种田就种田,想用来建房就建房,谁也干涉不了。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新房的愿望越来越高,很多农户都有两处或多处以上的宅基地或房屋。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建新房屋时不考虑实际的需要,建房往往选在公路旁,建在农田中,一味图大求宽,又不拆掉旧房,致使老宅闲置着,又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上建新房,>
2、影响社会和谐隐患增多。一是邻里纠纷增多,部分村民常常与邻里比台阶、争柱顶的高低,占用道路等公用地邻里之间纠纷不断;还有不少因宅基地权属问题而引发各种矛盾纠纷。二是安全隐患增多,精
精
农村建房工程一般由当地施工队伍承建,无资质、无图纸、无完整安全设备的三无型施工队是农村住房建设的主力军。建房中所使用的建筑工具多是一些原始或比较简陋的建筑工具,建筑用料全凭施工经验测算,建房、承包人和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在农村建房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3、村庄、居民点布局散乱。农民原来建房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选址多数选择在自家的自留地、承包地或交通较为便利的县乡村道两侧,绝大多数的农民新房建设见缝插针,哪里地势好、风水好就在哪里建,造成新房旧宅斑驳错杂,房子大小、高矮参差不齐,极为混乱。既影响了村容村貌,又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
三、农民建房无序管理的原因及分析
1、农民自身的法律意识、房屋安全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农民在兴建房屋时往往仅满足于居有其屋,对于房屋是否需要规划、设计、验收等,均未能有足够的认识,又由于相关政策法规宣传落实不够,农民自身的法律意识、房屋安全意识淡薄。
精
精
2、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难。>。长期以来,一户一宅政策未执行到位,一户多宅现象普遍,空置住宅难拆除。
3、建房审批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一是农民建房的正常审批程序,从村民个人提出申请,村组召开村民(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由行政村签署意见送到乡镇国土分局、国土所,乡镇国土分局、国土所现场勘察后符合建房条件的再由乡镇政府审查后送到县国土局审核,县国土局审核后报县政府审批;二是而占用耕地的报批方式单一,各区县国土资源局不能一宗一报,而是按乡镇汇总后,以批次的形式向市人民政府申报,还受农村个人建房用地指标分配和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的约束,其时间跨度比较长,许多农民耐不住长时间的等待,便先行建房,造成未批先占现象的发生。
四、农民建房管理的对策建议
1、加大《土地法》和《城乡规划法》的贯彻力度。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既要合理开发利用,又要对耕地进行保护。乡镇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占补平衡措施的实施、土地用途的管制、建设用地面积的精
精
控制、宅基地审批的流程等方面,进行重点监控。真正深入到农村一线,与农民面对面地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做到土地管理的政策法规家喻户晓。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国土部门,都要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搞好村民建房管理工作,多手段、多途径帮助群众了解自已有关土地的权益,在发现群众可能丧失自已权益的情况,应主动帮其了解实情,并告之相关政策。发扬民主促管理,村务真公开。对宅基地审批等重大事项做到公开、公平,发扬民主。及时搞好村务公开,主动让群众参与监督,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要结合旧村改造,鼓励村民拆旧建新,要严格控制村民超标准占地建房,对超标占地的,要严肃查处。
2、处理农民建房历史遗留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本着尊重历史、方便群众、妥善处理、逐步规范的原则,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建房申请资格的建房户及时补办用地手续,经地类确认为农用地(耕地)的应先补办农转用报批后,再补办用地手续。对历年来的城市拆迁、重点项目拆迁等符合建房条件未批先建的,属符合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并补办相关手续;对其他正常性农民建房,在补办用地手续前,必须按现行规定立案处理。农民建房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有关部门、各镇人民政府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处理工作,以保证该项工作顺
精
精
利开展,以免留下后遗症。
3、严格用地条件,切实保护土地资源
农村村民占用集体土地建房严格实行一户一宅,即一户村民只能拥有一处不超过标准的宅基地。宅基地面积包括附属用房、庭院用地等场地,属于拆旧建新的,必须先拆后建。新建、扩建、改建个人住房的,必须符合下列土地和建房条件:(1)每户原有住宅占地面积超过140平方米的,原则上不予批准新宅基;人均占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或人均建筑面积达到50平方米,不予批准新宅基。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2)农村村民新建房屋(包括危房户、受灾户和无房户)使用农用地的,每户不得超过140平方米(含附属设施);使用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的,每户用地不得超过200平方米(含附属设施)。超过标准的不得审批。(3)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租用、征用、购买、占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
4、依法报批用地,规范建房审批程序
精
精
各乡镇要按照《县村镇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科学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集镇和村庄建设规划,指导和引导农民依法依规科学建房,合理布局,节约集约用地。对农民新建(翻建)住宅的,必须选址建造在村庄建设规划划定的区域内,并严格落实拆旧建新、一户一宅的要求,把好农民建房的统一规划关、建筑设计关、审查批准关、实地放线关、跟踪管理关和复查验收关。对符合规定批准建设用地的个人建房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审批:(1)申请建房的农村村民向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建房申请,并提供现有住房、家庭成员、户籍关系等情况。(2)村民委员会集体讨论建房申请,并予以张榜公示。期满后无异议、且符合本文件规定的,由村民委员会签署意见,同时附具村民委员会与申请建房农村村民签订的原有住房拆除协议或无偿交由村民委员会统一管理的协议,报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国土资源管理所现场核实,并踏勘用地现场是否符合村镇规划,绘制建设地点图,填写农村个人建房用地呈报表并提出初审意见。(3)农村个人建房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对符合规划的,乡(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国土资源管理所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由分管领导审核并签署初审意见后报乡(镇)长审批。严格使用《县村镇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全县农村个人建房统一审批表,发放一书一证。国土资源管理所依据一书一证下发用地通知书。(4)建房户取得用地审批手续和其他相关审批手续后,在规定时间内自行确定日期报请乡(镇
精
精)建设管理办公室放线动工。乡(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接到农户申请后,组织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等相关单位参加放线。
5、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乡镇人民政府是农村个人建房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实行乡镇一把手负总责制度,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兼任乡(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在现有干部中配备2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农村建筑市场监管工作。
(2)严格审批程序。各乡镇要制定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村个人建房的具体规定,加强房屋式样、规划、土地、建设批前、批中、批后的管理,杜绝违法占地行为。要严格坚持户报、村评、办(乡建办)审、乡镇长批和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认真执行审批一支笔制度,切实规范我县农村个人建房秩序。
(3)加大违法查处。各乡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国土资源管理所要认真执行政策,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引导,强化依法用地意识,加大对违
精
精
反村镇建设规划、道路交通建设规划、私下买卖土地、未批先建、乱占滥用土地、乱搭滥建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制止未批先建、批少建多等违法行为,从源头上遏制违法违章等突出问题。对违法修建和不服从管理的建房户,乡(镇)建设管理办公室要报请乡镇人民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违法建设。
(4)严格责任追究。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及乡(镇)建设管理工作人员要廉洁勤政,秉公执法,严格农民建房审批,有效控制农村建房用地,切实保护土地资源。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越权审批建房、违规收费、纵容违法建设的乡(镇)直单位、乡镇、村干部,纪检、监察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对辖区内村民违法建设行为放任不管、制止不力、玩忽职守而造成违法建筑多发、信访问题不断的,要严肃追究乡镇单位、乡镇干部、村级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对因工作措施不力、监管审批不严造成违法占地、违章建筑、房屋建设式样混乱的,乡镇主要负责人要向县政府做出书面检查,并在规定时间内整改。违法建设主体是公务员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由其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县国土资源局每季度要对各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进行检查和自查,及时抓好整改;县政府每半年组织对各乡镇农村个人建房管理情况进行一次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严肃追究相关单位、个人的责任。
精
精
精
第四篇:基层反映: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亟待加强
基层反映: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亟待加强
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当前,随着农民饮食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农村食品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做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多数消费者安全常识缺乏,在购买商品时只看包装,计较价格,忽视质量,尤其是一些儿童,看外形、重口感,辨识能力差。
无证经营现象突出。一些食品小贩利用逢集日,摆摊设点制作销售凉粉、油糕、麻花、面皮等小吃,没有固定的经营门店,流动性大,卫生部门无法核发“健康证”,市场管理部门无法核发“食品摊贩备案登记证”,普遍存在无证经营现象。
食品安全监管难度较大。很多农户都是利用自家一两间房屋,随意搭几张桌子就是一个小餐馆,摆几十包小食品、几包糖果、几样日用杂货就是一个小卖部,职能部门监管难度较大。
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目前,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只有监督职责,没有执法权力,加之人员配备少,专业人员更少,他们除了监管辖区食品安全外,还需承担乡镇其他日常工作,监管力量明显不足。
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各级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采用灵活有效、针对性强的措施,经常深入农村开展各种食品法律法规、卫生安全知识讲座,运用电视、农村广播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引导群众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加大整治力度,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行为。要建立派出所与市场管理所联合执法机制,加大联合巡查整治力度,彻底整治食品行业违规生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制假、掺假、贴牌等违法活动,规范市场秩序,杜绝无证经营,严查重处违法经营行为。
畅通投诉渠道,建立健全食品监督网络。在乡镇设立举报投诉站,公布投诉电话,鼓励群众对购买食品及用餐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予以举报。各级新闻媒体要对违法经营户定期公布,把问题经营者、问题食品晒在“阳光”下,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食品安全的氛围和态势。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打造专业管理队伍。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充实基层执法队伍,为基层食药所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在各村配备食品协管员,承担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食品监管人员业务素质,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监管队伍。
(唐村镇 韩涛)
第五篇:基层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亟待规范
基层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亟待规范
国家确定鼓励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连年高速增长的背后,合作社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财务和民主管理混乱等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空壳合作社”。出现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成立门槛过低。农民成立合作社时,免评估验资、免收登记费,仅要求象征性出资,这实际上导致了许多合作社的成立是一哄而起,形同虚设。其次是日常监管不到位。合作社不实施年检,不设行政罚款处罚,这导致合作社的规范主要依靠内部治理和自律,即使出现农民成员比例不足、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也难以纠正。第三是出资方式不合理。单位成员与农民成员在合作社的出资比例上没有明晰规定,出资方式全由章程约定,这导致一些涉农企业将农民、合作社作为争取项目扶持、信用优惠等政策的“幌子”,农民难获实际好处,国家惠民投入效果打了折扣。
对此基层建议:一是提高合作社成立人数下限。要求凡是成立合作社的社员人数要达到50户以上,(《合作社》现在的要求是5户以上),并对其资产进行评估验资。二是实施年检和日常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工商、财政、农业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模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情况进行不定期巡查,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督促整改,整改无效的予以撤销。三是明确农民出资比例。对农民出资比例作出限制性规定,尽可能地引导农民逐渐占到51%的出资比例,以更好地保障农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