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思考
基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思考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2-01-18 10:50:00 ]作者:王颖(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关心和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有效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是一项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因此,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并对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的原因进行分析,探求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此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他们共享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务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农村发展、城市繁荣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42亿,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这一群体在创造城市繁华的同时,却无时无刻不品尝着陌生的城市给他们带来的寂寞。他们虽身在城市,心灵却无处栖息。因此,关注农民工文化生活,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民工文化权益的保障,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以文化的力量为新生代农民工架起一座融入城市的桥梁。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
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生活方式、城市认同感、文化程度、精神需求等方面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拥有着较高学历或是多方面的文化教育背景。他们不满足“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生活,他们渴望享受都市的生活,他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意愿相对强烈,文化生活需求的层次也相对较高。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文化生活还不尽人意,存在许多问题。
1.1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文化需求处于“饥饿”状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资源匮乏,文化娱乐生活单调。虽然从事的职业不同,但文化生活基本一致,看电视是他们从事最多的文化娱乐活动,其次是读书看报、上网、聊天、睡觉,而看电影、看录像、去歌厅是少之又少。农民工文化生活单一,基本处于文化生活饥饿状态。
1.2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处于边缘化状态。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工作、生活在城市中,但在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下,他们既得不到农村政府提供的相应文化服务,同时也享受不到工作所在城市提供的服务,他们处于尴尬的边缘化境地,文化需求体现为一种自发的存在状态。无论是国家主渠道,还是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关注严重不足,与城市居民所享受到文化权益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文化生活需求和文化供给上都处在文化边缘化的困境,使农民工生活在城市的“文化孤岛”上。
1.3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消费水平低。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更渴望留在繁华的都市,享受城市的文化生活。然而,低学历低技能,迫使他们只能从事那些环境恶劣、工资低、待遇低的工作。“文化素质低”与“劳动技能低”造成他们“劳动收入少”、“就业机会少”。因此,农民工参与和享受城市文化生活的比例、程度还非常低,城乡二元结构形态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推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称,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保障该群体的各种权益,尤其是他们极度匮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探求解决问题的措施。
2.1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普遍偏低。经济因素决定和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由于所受的文化教育有限,从而限制了自身的就业环境,他们在城市的就业岗位多在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的岗位工作,他们每月所得仅能够维持其本人最低生活水平,即使他们处在旺盛的消费阶段,也只能拼命挣钱,精打细算、节俭度日,维持日常生活。每月用于支付文化生活的费用所剩无几,也就是说,物质基础尚未达到精神需求的高度,文化消费对他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奢侈。
2.2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缺乏制度保障。长久以来,我国公共物品分配重城市、轻农村。农民工群体的文化需求没有纳入政府管理系统,企业或社区组织对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也采取漠视的态度,被排斥在社
会保障体制之外,这与制度的缺失密不可分。如果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在文化生活方面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较多的服务和设施,从制度层面将新生代农农民工纳入到政府公益文化服务系统,建立稳定的农民工文化工作保障机制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一样的文化发展权、文化参与权、文化创造权和文化享受权,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进入主流文化圈将起决定作用。
2.3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大于社会供给。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个体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他们不满足自己的处境,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想充实自己,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劳动技能。而各级政府及企业为农民工提供的文化服务多包括:阅报栏、图书、电视、就业信息、免费看电影等,这就与农民工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他们希望政府和企业能够提供一些基本的、必须的文化服务外,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满足企业对其技术的要求,从而改变窘迫的经济状况,融入城市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丰富和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对策
3.1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主力军,各级政府有责任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满足他们的文化生活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2增强企业文化活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由于农民工文化生活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企业就不会对农民工文化生活进行经济投入,关心员工的文化生活需求。企业要发展,就要以人为本,从农民工需求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增强企业文化活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3.3加大政府职能的深入,为农民工提供文化交流平台。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需求,需要通过一种权利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的结合互动。政府文化部门的职能如何更好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将工作深入基层,针对需求,“投其所好”,即要急农民工之所急,想农民工之所想,切忌提供无效的文化服务,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实现文化资源的最大效益。政府除了对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还应该帮助农民工在主动参与和创造文化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3.4发挥图书馆等公益性信息服务职能,保障农民工基本文化权益。2011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包括多媒体阅览室在内的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让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享受到现代文化发展的成果,发挥图书馆文化主渠道的作用。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和期待。因此,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他们共享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成果,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几点思考
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1-12-31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11月下期供稿作者:胡国庭 曹力元
[导读]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
胡国庭1曹力元
2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1-0364-0
1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仙居县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实际调研,从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社会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社会各界重视程度等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并从政策层面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精神文化生活的资金和时间、正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使其进一步融入城市生活、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基本职能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几点建议,对于社会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改善对策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有特殊身份的群体,他们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关爱农民工群体,丰富农民工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爱农民工群体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为代表的第一代农民工由于年龄等原因已陆续离城返乡,出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而且在今后二十年间,他们将成为我国各大产业工人的主体人群。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较高,对物质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较高。从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来看,依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调研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研究并寻找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生产积极性和劳动创造性的有效方法,是眼下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分析
仙居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位于台州与温州、丽水、金华三市的交汇处,全县经济主要以手工业、化工、旅游等几大产业为支撑。这些年,随着手工业、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这批人员主要来源于江西、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村,且年龄不断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由于受到自身收入来源少、社会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不足、社会各界重视程度不够等种种因素的限制,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依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经过走访、摸底调研,我们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劳动收入低,适合需求的文化产品超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能承受的经济范围。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与他们从事的职业及收入来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工作年限短、财物方面原始积累少,加之他们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低的服务行业工作,平均月收入基本集中在1310-2000元之间,工资收入低,因此能用在文化生活消费方面的开支就不足,限制了他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比如报纸、书刊、杂志等文化消费,除了公司、企业免费赠阅外,他们很少会掏钱去主动购买。另外,城里大部分先进的文化娱乐设施,是为了适合城市居民需求而建设的,消费成本高,像影院、茶座、酒吧等文化娱乐场所,游泳馆、美容美体俱乐部等健身场所,消费动辄数十元甚至上百元,处于低收入人群的新生代农民工一般都会望而却步。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滞后的现状。
(二)居住分布边缘化、劳动时间长,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居住地是新生代农民工除劳动场所以外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居住的地点及其所在的周边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及文化生活影响较大。以仙居县为例,在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居住场所上,以用工单位宿舍、建筑工地工棚和城郊农民房为主,周围环境文化氛围较弱、文化活动氛围不强;在新生代农民工区域集聚上,大部分集中在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几个板块和县城城郊的一些工厂工地,而这些区域相对于市区而言文化设施配套落后,文化活动场所少、而要在这些集聚区内建设配套的文化娱乐设施,也无法一撮而就。另一方面,劳动时间的长短和劳动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和精力。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含量低的服务行业工作,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较大,有时为了赶进度和工程,甚至连双休日的时间都占用了。以上两个方面,直接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文化活动相接轨的机会减少,间接导致了他们对于城市文化活动的陌生感和脱离感,降低了他们参与城市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三)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够,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农村青年,较之第一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较高,贴补家用和养儿育女的压力较小,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和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的愿望更为强烈,因此他们对自身精神文化生活也尤为重视。一方面,虽然党政部门和社会组织这些年在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帮助农民工子女上学等方面做出了不少的成绩,社会各界媒体对这几块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关注程度依然不足,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缺乏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企业老板和雇主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及其精神文化的需求关注程度也不够,新生代农民工现还无法从其所在企业获取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大
部分企业除了给农民工提供劳动场所外,没有为职工提供文化活动场所及文化娱乐设施,即使是有提供,也是非常简陋。
文化活动场所大多无人经常管理,图书资料无人整理更新、环境卫生差,在文化娱乐设施上,提供的大多是象棋、麻将、电视等常规设备,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设施明显不足,比如乒乓球、台球、篮球场、电脑等设备。另外,针对农民工的各类民间团体组织发展迟缓也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重要原因。比如**老乡会,**兴趣小组、**青年联谊会等团体组织建设不足,无法有效的聚集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文化活动。
二、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几点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和市民的融合,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政策上应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精神文化生活的资金和时间。农民工群体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如何提高他们的收入和待遇,使他们不断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是党和政府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我们认为党政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同时,还要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不断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可支配收入。
2.各级政府部门、群团组织应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文化支出。如送电影送歌舞近企业、流动书库进企业等等。
3.制定出台保障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法律法规,如保障农民工休息时间、要求企业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等等,并依据实际成效对专门设置农民工文化消费项目支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和补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生代农民工在收入上能有一定的资金用在文化消费上,在时间上能有一定的空闲参与到文化活动中,企业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性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文化活动。
(二)正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使其进一步融入城市生活。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成长经历、文化素质、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他们中有一大部分人向往城市社会,有强烈的市民化愿望,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利用好各种资源、通过各种途径留在城市,寻找与父辈们不一样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契机,正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工作技能,主动适应城市文明,融入城市生活。我们认为党政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在保障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
2.开班“文化夜市”,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整合利用好社会各方资源,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实际需要,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法律常识、计划生育、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及劳动技能培训,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3.评选先进,树立典型。积极开展“新仙居人”、“外来务工青年形象使者”等评选活动,树立典型,展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形象和风采。
4.以团体组织为纽带,建设本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感兴趣的社团组织,如**兴趣小组、**俱乐部、**青年联谊会等团体组织,达到有效聚集和带动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目的,通过交流活动,进一步促使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
(三)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作用。共青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外来务工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部分也是团员青年,这部分人对团组织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团组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引导作用,尤其是要在正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做好结合文章。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开展外来务工青年群体团建。一是在新生代农民工集聚区地(经济开发区)建立团工委,配强配好班子成员,具体负责组织、引导和服务外来务工青年。二是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团组织,通过团组织和团干部引导外来务工青年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2.利用网络开展交流互动,正确引导外来务工青年精神文化生活。各级团组织充分利用新媒体,通过QQ群、微博等网络平台,加强与外来务工青年的交流互动,并可以借助平台适时发布活动信息和组织活动。
3.整合社会资源,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团属文化活动阵地的作用,努力丰富外来务工青年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比如开展青年文化周、企业文化大联动、单身外来务工青年联谊会等活动。另外,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建立青年服务中心和外来务工青年图书馆,为青年创建娱乐、交流、学习活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苗密,孙金海.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必然性及现状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5)。
[2]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10,(3)。
[3]夏国锋.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分层现象与对策——来自安徽农民工的调查[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作者简介:
1.胡国庭(1983-),男,浙江财经学院助理研究员,共青团仙居县委副书记(挂职)。
2.曹力元(1984-),男,仙居县白塔镇团委书记。
第三篇: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2011
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其融入社会成长与发展
府山街道政协工委邱雪萍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的“更新换代”,新生代农民工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对他们进行了这样描述: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存、工作等基本的权益问题,也要关心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等更高层面的需求与权利。现以府山街道为样本,对这一群体的精神生活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分析
府山街道地处衢州市老城区,辖区共有青年人数为13679人,其中户籍青年5798人,外来青年7881人。此次调查以发放调查问卷为主,同时辅以“共青团与代表委员面对面”座谈和个别访谈形式。样本采集对象为18至35周岁的外来青年,本次调查行业涉及小型工业、服务业等。
(一)调查结果与现状
1、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相对枯燥单一。
调查显示,在所提供的业余生活的10多种选项中,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看电视、无事睡觉休息、读书看报、听音乐、逛街购物、上网。从调查中可以发现,现代生活对他们影响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已经带上了一些城市色彩,生活较之以前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比如上网、听音乐、旅游等。但就其整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相对单一。虽然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已经比较丰富,但由于业余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无法享用。
2、主观感受普遍认为对现状不满意。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业余生活内容“不太丰富”或“很单调”,其中31%的人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很不满意”,36%的觉得“不太满意”,而只有4%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调查显示,84%的人明确表示愿意参加单位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作为新生代的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理想信念等较之第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二)原因分析
1、经济收入低,文化消费能力不强。
农民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与他们的职业、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职业、收入稳定的群体,在时间与金钱方面有着更多的支配权,他们的业余生活相对丰富,可以从事看电影、K歌、旅游、健身等消费性的娱乐项目。在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除去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费用,他们每月可用于文化娱乐等消费的费用几乎所剩无几。对于城市里动辄数十元上百元的娱乐休闲场所,他们一般都会敬而远之。虽然调查显示农民工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很少,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相反,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2、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近年来,对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子女上学等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但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却还缺少足够的关注。政府、各群众性社会团体、非政府民间组织、企业雇主以及各种社会主流媒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精神生活问题的关注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二、对策与建议
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关注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确保社会稳定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调动起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
政府部门作为第一推动力,应该充分发挥作用,适当进行一些投入。在农民工相对集聚的工业园区,建议考虑由政府投资建设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中心,低成本或者免费对他们开放。同时加强城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建设,改进服务形式,让城市文化设施进一步向他们开放。此外,还可以发挥各社会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各类评选活动,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取得社会认可的精神需求,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需求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二)加强引导,让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要对企业加强引导,让他们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企业要处理好企业效益与企业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一定意义上讲,发展企业文化,进而改善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质量是对企业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组织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三)农民工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较之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追求城市生活,融入现代城市的愿望比较强烈。其本身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勤于学习,积极参与政府及企业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技能,提升自身素质,逐步改变自己原来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到遵纪守法,主动适应城市文明,进一步促进自身融入城市文化。
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当好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利益的代言人和权益的维护者,是共青团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围绕“关爱新生代农民工”这一主题我们已经开展了非公企业团建,企业青年中心、社区青年中心、进城务工青年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等工作。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关爱新生代农民工行动,不断创新形式扩大“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的影响,努力使“面对面”活动成为共青团服务党政大局和维护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有效载体。并通过这一载体更加准确的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普遍性利益诉求,努力为全社会关注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做出积极贡献,让他们感受现代文明的丰富多彩,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四篇: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
一、研究背景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
2010年,轰动一时的“富士康跳楼事件”,新生代农民工以跳楼自杀极端方式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缺失,为我国的社会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党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
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依法保障其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权利,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提成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一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共青团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于2011年在北京召开,共青团中央与19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数量庞大的青年群体,是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支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事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人口素质和国家长远稳定发展等重大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要顺利实现在城市稳定就业、逐步融入城市生活,并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合理有效衔接,其系统性、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陆昊强调,各级团组织要深刻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的极端重要性,从一个青年组织要真心联系,关心帮助重要而又遇到一些困难的青年群体的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在向政府和社会积极呼吁的同时,要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深入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大力加强非公企业团建和驻外团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关爱农民工子女等工作,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切身利益问题,重点围绕人格塑造、信念养成、能力提高等方面,为他们在学习成才、情感婚恋、身心健康、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普遍需求提供更多帮助。
交流活动中,与会代表、委员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代表、委员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力量,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他们表示,要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带上“两会”,积极呼吁并提出提案、议案,推动逐步消除制约因素,改善融入环境,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
(二)、研究对象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35岁以下,来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暂居半年以上,未取得工作地城市户籍或居住证的农村户籍的青少年。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就业观、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出现较大差异,他们的权益诉求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此次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新浜、小昆山两镇的新生代农民工,从两镇的工业区的几十家企业中抽取了480名外来务工青年作为抽样对象。
(三)、研究方法
1、问卷法
问卷调查是课题研究小组开展研究的主要途径,根据两镇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7月份两镇团委课题研究小组多次开展座谈交流,专门设计了调查的问卷,其中国共产党有34道选择性问答题和1道开放式问答题。所调查的问题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生活工作状况、休闲娱乐和对精神文化生活渴望追求,并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完成调查问卷后,各镇团委召开了“两新”团支部工作例会,分别向两镇工业区内的“两新”团支部部署了问卷调查任务,要求各团组织积极发动和号召外来务工青年积极参与,认真答题,要实事求是,确保样本采集信息的准确性、可信性和具有参考价值。
2、访谈法
课题研究小组分两组分别对新浜镇和小昆山镇工业区内的14家“两新”企业的青年员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度访谈6名务工青年,每人每次访谈时间在20-30分钟时间,从他们的个人基本情况、工作生活状况、娱乐休闲,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进行全面的、深入访谈。同时,与“两新”团组织、企业负责人和各村(居)企事业单位团支部进行了交流,了解目前整个社会对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并征询了很多独到意见和建议。
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分析
1、性别及年龄状况
在此次随机问卷调查中,共发放480份问卷,收回470份,回收率达97.9%。在问卷中男性占总问卷调查总数的47%,女性占53%。年龄分布1970年至1979年出生的“70后”为30%,1980至1989年出生的“80后”为61%,1990后出生的“90后”比例为9%。
2、受教育状况
在学历方面,小学及以下比例为0,初中学历为9%,高中比例为16%,中专比例为22%,大专比例为40%,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13%,从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比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要高很多,中专以上学历占大多数。
3、政治面貌
从年龄分布来看,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约为30岁,政治面貌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比例为13%,共青团员的比例为33%,民主党派为0,群众比例为54%。由此看来,54%被调查者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团体,缺乏政治资源和组织资源仍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劣势之一。
4、婚姻与拥有子女情况
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有配偶的比例为65%,未婚比例为27%,离异比例为8%,丧偶为0。从被调查者的子女状况来看,育有一子的比例为58%,无子女的比例为29%,育有两个孩子的比例为13%,育有两个以上孩子为0。在是否愿意与子女同住方面,愿意同住的比例为45%,不愿意同住的比例为38%,暂无子女比例为17%。从中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有家室的占多数,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在优生优育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而且在与子女的相处中更注重自由民主。
5、居住情况
从居住情况分析,单位或雇主提供的工人宿舍的占46%,独立租赁住房的占23%,直接在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占13%,自购房占8%,与他人合租住房占1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主要以工人宿舍和租赁住房为主,自购房的比例占8%,较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经济条件要好很多,对生活舒适和生活质量追求更高。从集体宿舍和生产经营场所转向群租、独立租赁房屋或和购房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而融入社区对社区的安全等各方面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
6单位类型
从工作单位类型分析,在私营(民营)、个体企业工作的为360人,在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作的为116人。由此来看,被调查者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大多数以私营(民营)、个体企业为主。
7、工作类型及月收入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都是一般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普工占少数,其他工种几乎很少。他们的月收入大部分都在1200-1600元之间。由此可以看出,虽然75%以上农民工已经纳入了管理者岗位,但是普遍工资都不是很高。
8、打工目地
从打工目的分析,赚钱养家和寻找发展机会站的比例最多。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和老农民工相比,他们不再把纯粹的养家糊口作为打工的目标,在价值观上已经开始考虑精神需求。
9、获得工作途径及困难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通过自己直接到单位应聘及亲友或同乡介绍这两种方式获得工作;他们自我保护意识普遍提高、可以通过多种途经获得信息源、有一定的能力支付押金。寻求工作的主要困难是没有技术、学历太低、受户口限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10、务工时间及城市定居
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内心需求来说,有60%外来务工出来打工是为了赚钱养家,他们相对文化水平也不高,不过大部分外来务工在这里的时限还是相对时间挺久的,很大比例都是在这里已经有四年以上。他们平均都是一年回去一次,大部分也是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机会,才离乡背景来到这里打工。
11、生活状况满意度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持一般的态度,大部分农民工的每周工作时间在40-50小时,差不多5到6天;在农民工的第一选择者有27%的农民工都认为子女在城里的就学困难,是他们面对的难题。
12、休闲情况及文化消费减压方式
根据休闲情况调查分析,农民工大部分打发自己闲暇时间的时候会选择看电影和电视。农民工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数额,0元的占12%,30元以下占40%,30-50元占7%,50-100元占10%,100元以上占31%,由此可见,文化消费基本成两级分化状态,各占50%左右。新生代农民工缓解压力的第一选择最多的是选择听音乐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金额较低,因经济收入的制约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
13、维权情况
根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方式的调查分析,当新生代农民工遇到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大部分人会选择自己解决的方式。
14、组织加入及活动参加情况
调查显示,在各种组织中,新生代农民工加入老乡会、同学会的人占74%,他们主要参加文体休闲学习等兴趣爱好团体,老乡会、同学会这两个组织举办的活动,在维权方面意识普遍很低。
15、文娱活动
在文娱活动方面,偶尔参加工作或生活所在社区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比例为60%,根本不知道社区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的比例为21%。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有组织的文化活动中,第一选择最多的是看电影、看演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人数最少。由此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文娱活动主要以满足个人需求为主,社会团体意识不高。
16、企业文化活动
根据调查分析,企业在文化活动的举办上,主要以提供一些、基本满足农民工需要为主,其中大多数农民工不参加、不知道共青团组织提供的活动;农民工在参加企业文化活动方面,每年1-2次的占45%,没参加过的占35%。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活动内容比较简单大众化,共青团组织形式主义、切实落实度不强,因此农民工的参与度普遍不高。
(二)、访谈调查分析
在和多位青年的交谈中发现因工作时间长、经济收入低、社会资源制约等原因限制其参与文化活动的比例较大。受访谈的对象每周工作时间基本在50小时左右,因工作强度较大,难得休息时间基本是在家睡觉休息、上网、打麻将和大部分女性选择逛街的方式调节工作劳累,在参与文化活动比较单一性。同样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青年表示渴望有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选择,但因经济收入不高,每月在吃穿住等基本开销后希望能有存款或寄回老家,对高消费的文化追求望而却步。更多的青年则表示企业和社会为外来务工青年提供的文化设施和服务较少,很少企业注重员工的文化福利,而很多社区文化设施将他们排斥在外。
三、目前两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通过对新浜、小昆山两镇工业区企业和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的调查,发现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注重员工精神文化福利的建设,愿意投资建设诸如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桌球室,多媒体室和图书馆,定期在团支部组织下开展各类联谊、节日晚会,开展各类文艺竞赛,丰富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大部分企业仍不愿加大对员工精神文化活动设施的投入,造成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经济发展不成熟和负责人对文化福利重视程度不够。在两镇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开始注重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两镇的农民运动会参加队伍中企业参赛队比以前要多。如已建成的文体活动中心也已成为青年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之一,开设的农民工免费电影吸引了很多务工青年。在各村居委会的农家书屋、图书室和活动室也经常出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影。
四、建议与对策
1、建议政府公共文化支出更多倾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①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在郊区、城乡结合的街镇,缺少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剧院、电影院、公园等较亲民的公共消费场所,更不用说可供新生代农民工的低消费精神文化设施。所以,政府首先应加大各街镇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预算和投入,要兼顾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需求。
②加大群团组织关心新生代农民工力度。作为基层的群众组织,在工作和生活中更能接近新生代农民工,所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心,要将引导和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通过举办各类技能知识培训,学习通用的劳动技能,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色和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各类培训。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妇联、工会联合开展结对帮扶新生代农民工活动,从精神文化、心理咨询、维权等方面进行关心和帮助。
③加大各类机制的建设。一是政府应当对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不得将他们拒之门外。成立相应的管理和收费优惠制度,积极鼓励他们前来休闲娱乐。二是建议政府和群团组织定期开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活动并形成长效化,如开展各类文艺、体育等竞赛,积极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与,丰富其业余生活。三是各村居委会要建立和完善供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活动的场所。在调查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大部分以租房方式居多,大都生活在各个村居委会。他们的时间基本是在企业和居住地居多。所以,加大村居委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力度和强度,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便于村居委会对各类群租等安全隐患排摸和掌控。
2、呼吁企业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福利的投入。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企业的职工的一大群体,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的建设应作为企业给予员工的一项福利之一。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意义,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是的精神文化,让其对工作生活更具幸福感,对企业更具忠诚。同样可以减少或者消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压力,避免类似“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发生,使一方能够平安和谐。
①企业应加大本企业的精神文化硬件建设。企业应充分利用企业区域内的资源,建立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设施建设,例如提供专门的青年之家、体育建设房、篮球场、足球场、图书馆等。
②企业应加大对农民工精神文化的专项补贴。例如定期发放电影票、健身点的门票和其它福利,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特别是要开展各类竞赛、拓展训练和外出学习和旅游等活动。
③企业“两新”党团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协助企业开展各类活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3、呼吁社会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①在全社会要形成良好的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氛围,加强宣传引导市民要关心他们,特别是不能对他们带有歧视。要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为当地经济、城市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巨大的贡献,市民应身怀感激,真诚地接纳他们融入城市,让社会更加和谐,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城市人民的关怀和亲情。
②除了村居委会和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开放外一些社会商业休闲娱乐场所也要积极参与,定期开展一些优惠和促销,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消费。
第五篇: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其融入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的“更新换代”,新生代农民工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近期,我们通过对安定区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发现:安定区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基本上在18岁到35岁之间,以“三高三低”为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技能素质低,社会地位低,社会保障低。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存、工作等基本的权益问题,也要关心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等更高层面的需求与权利。
一、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与现状
1、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相对枯燥单一。调查显示,在所提供的业余生活的10多种选项中,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看电视、睡觉、读书看报、听音乐、逛街、上网。从调查中可以发现,现代生活对他们影响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已经带上了一些城市色彩,生活较之以前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比如上网、听音乐等。但就其整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相对单一。虽然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已经比较丰富,但由于业余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无法享用。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具体有:第一,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文
化作为一种符号传递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由生存理性转变到社会理性,物质已经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需求,他们的文化精神需求同样迫切。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农民文化消费能力不强;另外,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把农民工的需求排斥在外,其文化娱乐生活极其单调。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休闲娱乐方式主要停留在睡觉、看电视等较为原始、低级的娱乐方式上。即使有的农民工开始接触网络等较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他们也大多把网络作为打发时间的工具(聊天、看电影等),而没有意识到利用网络在信息传递、文化提升、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新生代农民工相对单调的文化生活致使他们在价值观上也呈现出保守、落后的特征,大大不利于其市民化进程。第二、新生代农民工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学好一门过硬的技术是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最强烈的愿望。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比传统农民工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即使有心摆脱出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个“坎”,就是求职过程中的技术门槛,他们普遍陷入一种“技术困境”。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意识,但由于学习成本较高以及收益的不稳定性,对于学什么、怎么学,却还存在着很多迷惘和认识上的误区。第三、新生代农民工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传统农民工文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但是其平均受教育年
限却远远低于城市从业人员,这种差距与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相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就要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从根本上适应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变。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要想顺利地争取自己的权利,必须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与之相匹配,他们的实践需要决定了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另外,许多农民工在城市遭受到了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带来的困惑和失望,有些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希望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2、主观感受普遍认为对现状不满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内容不满意,调查显示,84%的人明确表示所在单位提供的文化活动内容单
一、贫乏,不能满足需要。作为新生代的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理想信念等较之第一代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二、原因分析
1、经济收入低,文化消费能力不强。农民工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与他们的职业、收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除去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费用外,他们每月可用于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就所剩无几。对于城市里数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娱乐休闲场所,他们一般都会敬而远之。虽然调查显示农民工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很少,但这并不表明他们不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相反,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
渴望。
2、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但对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却还缺少足够的关注。政府、各群众性社会团体、非政府民间组织、企业雇主以及各种社会主流媒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精神生活问题的关注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3、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学习欲望强烈,但现有的文化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文化水平都比较高,基本上是初中以上,还有一部分是高中生,甚至有些接受过中专或高等教育培训,知识面、信息来源比较广。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热情较高,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种观点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他们不仅仅自己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对下一代也寄予很大的期望。对知识的渴望使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文化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
4、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值较高,立足长远发展,但政府和社会没有足够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渴求,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谋求发展。他们有较强的拼搏意识和进取精神,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挣钱来改善家庭 生活,而是要求有所发展。他们更 看重个人的能力和机会,相信只要通过个人努力拼搏就能获得成功。在争取待遇、谋求更大发展空间上,这一代农民工要求更加直接。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刻苦学习专业技术,以提高就业的竞争能力。他们 把务工当做学习、提高、适应的过程,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从农民到工人到更高社会层次的生存方式与人生道路的转变。这要求政府和社会必须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渴求,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