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农业科技园建设为契机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
以农业科技园建设为契机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
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
2009年底,全县机耕、机插、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0.8%、0.2%、3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家,农机从业人员超过4000多人。根据有关发展阶段的评价标准,我县农业机械化总体上还处于中下级阶段,必须加快向着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快速度、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农业机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有利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二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县现有4000多农机手,他们思想解放,市场意识强,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其中不少人正在成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2010年中央、省、市对我县购机补贴资金规模保持在100万元,这是提高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有效措施,今年我县加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这对于加快我县农机化发展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对于解决我县果园机械化建设、水稻生产机械化建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科技园区建设的示范效应对农民来说是最好的借鉴案例。农民有一个全新的示范园区的试验,能有效地消除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风险危机感,能有效的带动农民使用新技术、新机具发展农业生产和果业开发,同时带动我县农机经济的发展,涌现一批农机科技致富带头人。如何抓住当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机遇加快我县农机化发展?
第一,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县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仍不能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要坚持全面发展,不断拓展农业机械化工作领域。不仅要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要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升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要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要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
二要坚持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在推动农机动力总量增长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在扩大作业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效益,更加重视安全生产。三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推广经济适用、节本增效的农业机械,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建立效益促发展的新机制,努力让农民在农机作业中实现增产节支,让农机手在农机作业中获得较好的经济回报。
第二,积极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目前全县已有近4000多农机户,但其中农机专业户仅5户,存在机具设备少、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要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使之成为引领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落实有关税费减免、信贷优惠、购机补贴、作业补助等扶持政策,逐步建立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体系。鼓励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组建农机服务组织,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要引导创新发展。大力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创建服务品牌,积极推动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作业、一条龙作业等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
三要规范市场秩序。逐步建立规范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机作业市场。
四要强化服务指导。以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咨询等体系为支撑,积极为农机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指导、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服务,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第三,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基层农机事业单位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日渐突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日趋薄弱,特别是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远不能适应农机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提供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
一要推进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构建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二要加快农机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
三要强化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
制。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建设,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和创建“平安农机”活动。
第四,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农机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艺与农机结合不够紧密,技术推广机制不活仍是我县农机化科技进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五,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县大中型、高性能的农机装备增长很快,但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有机无处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问题突出。加大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促内需、保增长的大事。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乡村道路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规划中安排机耕道路建设内容,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依托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维修服务网络,积极吸引生产企业加盟,建立高性能农机具维修站点和区域骨干维修站点。
第六,重视和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随着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要造就一支技能娴熟的农机化实用人才队伍。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要造就一支业务精通的科技人才队伍。要造就一支素质全面的农机化管理人才队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管理干部队伍。
二
0一0年四月
第二篇: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努力实现我省乡镇财政工作新跨越
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努力实现我省乡镇财政工作
新跨越
在全省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石建辉
2006年8月29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会议,是我省乡镇财政建立以来20多年首次召开的专题研究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会议。厅党组之所以决定召开这次会议,是因为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化,和农村公共财政的建立,乡镇财政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和新的任务,亟待实现新的转变。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我省乡镇财政建立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取得的成绩,分析研究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部署安排今后一段时期的乡镇财政工作。厅党组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友志同志亲自决策召开这次会议,并在会前专门听取了乡财处的工作汇报,对召开好这次会议作出重要指示。今天友志厅长亲自参加会议,等会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按照友志厅长的讲话精神,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努力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乡镇财政工作。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乡镇财政所发挥的职能作用,高度评价乡镇财政所取得的工作成绩
从1984年起,我省全面建立了乡镇一级财政。乡镇财政的建立,使乡镇政府成为一级完善的政府,乡镇能够自行组织收入、安排支出,履行一级政府的职能。2000年,《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出台,乡镇财政的职能地位得到法律的保障。乡镇财政建立以来,收入规模不断扩大,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到农村税费改革之前的2001年,我省乡镇财政收入达到历史最高值81.75亿元,是乡镇财政建立之初1984年10.89亿元的7.5倍;财政支出78.21亿元,是1984年的9.73倍。乡镇财政在调动乡镇政府生财理财积极性,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全省乡镇财政干部为了充分发挥乡镇财政的职能作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开拓创新,努力拼搏,做了大量的工作。
1、狠抓税收征管,壮大财政收入规模。农村税费改革前,农业税收是县乡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税征管是乡镇财政的主要职能。2003年,全省完成农业税收40.58亿元,为当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5%。全省农税机构创新管理方法,强化征收措施,确保了应收尽收。一是加强税法宣传,增强群众依法纳税意识。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乡财网络、简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税法宣传活动。二是坚持以民为本,实行公开办税。在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征管上,坚持“三公开、四到户”(即税收政策公开、计税依据公开、办税程序公开,政策宣传到户、纳税通知到户、税票填开到户、减免落实到户);全面推广了定点办税、定时纳税、定额征税的“三定”征收方式;建立农税征管信息网络系统,对农户纳税情况实行计算机管理。三是创新机制,探索耕地占用税征管新模式。采取“财政部门直征,国土部门协征”方式,理顺了征纳关系,规范了征管秩序。2005年我省耕地占用税收入达8.37亿元,收入总额在全国列第六位。四是培植新的税收增长点,强化契税征管。过去契税一直由房产、国土部门代征。从2004年起,全面推行财政部门直接征管,加强部门协税,以证管税,有效控制了税源。去年全省契税收入达19.45亿元,收入总额在全国列第九位。契税一跃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税种。在加强农业税征管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广大乡镇财政干部还主动承担了协助工商税收征管的任务。
2、加强支出管理,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为了促进乡镇财政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在多年努力的基础上,我省于2000年出台了《湖南省乡镇财政管理条例》。为了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实现预算内外统筹,全省乡镇财政大力推广了“两无一统”的管理办法,乡镇所属站所取消会计和收入账户,由财政所统一管理。“两无一统”管理办法的推行,有效地加强了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提高了乡镇政府调控能力。2005年,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措施,我省开始探索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改革,选择汝城、隆回、武冈、岳阳、靖州五个县市开始试点。今年试点范围扩大到40多个县市区,对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乡镇财政监管、控制乡镇新增债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从乡镇财政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完善财政体制。全省乡镇财政建立以来,先后经历了统收统支、收支包干、分税制等财政体制模式。1994年,中央实行分税制财税体制后,我省积极探索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大部分地市实行了“划分收支、核定基数,收支挂钩,超收分成”的分税包干制模式。通过体制完善,激发了乡镇政府的理财积极性,促进了乡镇财政的快速发展。到2002年底,全省实行分税制或分税包干制财政体制的乡镇达1800多个,占乡镇总数的76%。为了缓解乡镇财政困难,中央从2004年起提出一系列措施,对乡镇通过撤并机构分流人员精简支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自身财力等给予奖励。各地也加大了对乡镇转移支付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镇财政困难。
4、认真贯彻中央支农惠农改革,加快转变财政职能。在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乡镇财政干部始终站在改革的最前列。早在1995年,我省按照财政部的部署,开展“费改税”试点,将向农民收取的各项统筹提留归并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税”,纳入乡镇财政统一管理。2000年,我省率先在长沙、永兴、津市等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为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打下了基础。在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全省乡镇财政系统承担了政策制定、方案测算等繁重工作任务。2004年和2005年,中央决定降低农业税税率直至全面取消农业税,由中央全额予以转移支付。广大乡镇财政干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决策,不断反映湖南农税征管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转移支付方案,创造性地完成了工作任务,确保了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
5、注重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从2004年起,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财政对农民的补贴逐渐增多。为了降低补贴发放的行政成本,使各项涉农补贴及时安全发放到农户手中,我们尝试在农税征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涉农补贴发放信息管理系统。当年在浏阳市开展财政对农民补贴发放信息化试点,取得初步成效。近两年来,我们大力加强乡镇财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全省已全面建立了信息网络,实现了粮食直补资金、水稻良种补贴资金的“一卡通”信息化发放。不少县市还实现了退耕还林补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农村低保金、村干部工资及补助等涉农补贴的“一卡通”信息化发放。一些县市在此基础上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实行乡镇财政资金“网上审核、网上拨付、网上结算、网上查询”的新型管理模式。乡镇财税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乡镇财政管理的一大创新,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和肯定。
6、注重队伍建设,乡镇财政干部形象不断提升。繁重的工作任务需要强有力的机构队伍来完成。多年来,我们一直注重乡镇财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素质。省厅建立了规范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培训内容涵盖财政财务管理、财经政策法规、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知识等。2005年全省举办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乡镇财税信息化管理和财政业务知识培训班200多期,培训人员达1.5万人次。许多县市乡镇财政干部培训面达到100%。全省乡镇财政干部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文化业务素质显著提高,为推动乡镇财政管理规范化打下了基础。1989年以来,全省开展创建文明财政所和先进财政所活动,先后有729个乡镇财政所被授予省级“文明财政所”或“先进财政所”称号,9个乡镇财政所、9名乡镇财政干部被财政部分别评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二、深刻分析乡镇财政的困难状况,准确把握乡镇财政的发展机遇
在充分肯定乡镇财政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乡镇财政系统所做的大量工作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乡镇财政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情况和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乡镇财政正常运转、乡镇政府职能履行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当前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综合改革等又为乡镇财政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只有实事求是地看待存在的问题,认清和把握发展的契机,才能顺应形势,促进乡镇财政的健康发展。
当前乡镇财政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变化了的情况和问题:
一是税收征管职能弱化,收入结构发生变化。税费改革前,农税征管曾经是乡镇财政的主要职能。乡镇财政承担着“三提五统”和农业四税的征收任务,2001年,全省乡镇财政系统组织的收入达到62.17亿元。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 “三提五统”、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取消,乡镇财政自行组织的收入大大减少。2002年税费改革取消 “三提五统”并入农业税,实际减少乡镇收入29.4亿元。2004年降低农业税税率三个百分点,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和除烟叶外农业特产税,乡镇财政自行组织的收入又减少了28.91亿元。虽然近几年大力加强契税、耕地占用税的征收管理,两税增长很快,年均增长64%强,但到去年底,全省乡镇财政系统组织收入仅33.87亿元,只及2001年征收收入的54.48%。由于农税征管职能弱化,农税干部一度面临何去何从的尴尬境地。乡镇财政组织的收入减少,还直接导致乡镇本级预算收入减少,乡镇财政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去年全省乡镇本级收入58.37亿元,只及我省乡镇财政收入最高年份税改前2001年收入规模81.75亿元的71.40 %,占当年乡镇财政支出的 74.68%。一大批乡镇收入规模锐减,沦为靠上级转移支付过日子的补助乡镇。去年全省乡镇财政收入100万元以下的达到1389个,比2001年增加325个,增长30%多;靠上级补助维持本级支出的乡镇达到1386个,比2001年增加584个,增加73 %。
二是支出结构变化,财政功能弱化。在收入功能弱化、收入结构变化的同时,乡镇财政支出也在收缩,支出功能也在弱化。近几年由于乡镇财政困难,一大批乡镇财政入不敷出,日益难以维持运转,保证不了乡镇最基本的支出需要,逐步影响到乡镇政府的运转和乡镇范围内社会事业的发展。为了保障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上级不得不把一项项的支出职能上收。近几年教育经费上收、乡镇干部工资支出上收,一个个的事业站所逐步改为垂直管理。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受益范围在乡镇的公共产品应由乡镇一级提供。乡镇支出职能的不断上收,无疑弱化了乡镇财政功能,影响了乡镇范围内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
三是赤字负债沉重,财政风险增大。由于乡镇财力不足,而一些刚性支出无法削减,不得不通过举债来弥补收支缺口。2005年,全省乡镇财政负债总额达到上百亿元,全省赤字负债乡镇2200多个,占乡镇总数的97%强;没有赤字负债的乡镇不到60个,不及全省乡镇总数的3%。乡镇赤字负债增长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原因。从体制上看,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权不断上收,导致最基层的乡镇一级财政空间受到挤压。从财源来看,取消农业两税后,乡镇财政收入增长只能依靠工商税收。但我省相当大部分乡镇为纯农业经济结构,工业财源匮乏。从管理上看,上级财政每年不断下达税收增长指标,相当大部分乡镇税收征收任务达到实际税源的数倍,乡镇不得不依靠引税、买税、借钱交税度日,形成巨额债务。
四是财政职能转变滞后,干部普遍感到迷惘。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财政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职能。虽然近两年省厅加快了乡镇财税信息网络建设,开展了对涉农补贴信息化发放,实行了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较快地转变了乡财系统工作职能,但乡财系统对职能转变仍感困惑。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共财政建设,乡财系统一时找不到自身职能定位,工作缺乏抓手,对如何具体服务三农,显得认识不足,办法不多,甚至一些地方对乡镇财政管理改革仍在等待观望。
一方面,乡镇财政面临不少新的情况和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乡镇财政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乡镇财政提供了发展空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但政府必须加以引导,财政必须予以支持。作为最贴近农村的乡镇财政,应该而且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需要乡镇财政加强监管,国家对农民的资金支持需要乡镇财政安全及时地发放到农民手中。各级乡镇财政管理部门要敏锐地认识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责任,尽快转变职能,加大为三农服务的力度,发挥乡镇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是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为乡镇财政提供了发展空间。建设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重大举措,也是新时期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财政对“三农”的支持非常有限,农村公共产品极度匮乏。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公共产品从城市延伸到农村,加强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乡镇财政正任重而道远。
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缓解乡镇财政困难提供了契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将严格控制乡镇领导职数,综合设置乡镇内设机构,从严核定和从紧控制乡镇机构人员;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将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师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分流不合格教师和清退临时聘用人员;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将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确保乡镇正常经费支出需要。这些措施将大大减轻乡镇财政的压力,缓解乡镇财政的困难。
三、适应新的形势,努力实现乡镇财政工作的新跨越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既赋予了乡镇财政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也为乡镇财政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可以说,当前是乡镇财政实现职能转变、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全省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努力完善乡镇财政体制,不断改革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切实规范乡村账务管理,全面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乡镇财政服务“三农”的水平,努力实现我省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新跨越。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一段时期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实现乡镇财政职能转变为重点,努力服务“三农”工作
职能转变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乡镇财政管理的工作重点。只有顺利实现职能转变,乡镇财政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镇财政干部才能履行职责,更好地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从建设农村公共财政看,今后乡镇财政的职能应可概括为服务、管理和监督三方面。服务即是贯彻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以农为本,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管理和监督即是管好财政支农资金,管好乡镇和村级财政财务,确保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具体来看,乡镇财政职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二是负责支农资金的预算安排和监督管理使用;三是管理监督政府预算单位收支;四是负责涉农补贴资金的发放;五是负责村级财务管理;六是负责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的征收管理;七是负责农村低保资金发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收取和管理;八是参与和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认真履行上述职能,乡镇财政不是要削弱而是必须加强。
在这里,特别要强调一点,由于乡镇财政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其职能分工均未细化,不可能与省市县财政业务部门形成业务对口。因此,省市县财政的业务部门如预算、农业、经建、社保等主要涉农部门要加强协调,搞好配合,尤其要与同级乡镇财政管理部门多沟通交流,整合内部资源,减少内部损耗,在资金、政策、项目上尽可能做到“一个口子”对下,这样既能提高乡镇财政工作效率,更为重要是,可以实现上下财政管理的统一,避免财政职能人为分割,促进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二)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为重点,努力理顺县乡财政关系
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财权与事权相结合。要从有利于乡镇政权建设和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出发,合理划分县市与乡镇政府的事权,在明确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财权,将适合乡镇管理的收支下放乡镇管理,真正做到乡事乡办,乡财乡理,权责结合。二是统筹兼顾,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要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情况,最大限度地照顾乡镇财政的利益,保证乡镇必要的财力,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必需的支出。三是科学规范,公平合理。对乡镇之间的财力差距,要通过转移支付等规范的办法加以调节,平衡地区之间的财政能力。四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在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结构和规模等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在收入划分和支出基数核定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经济比较发达、财力增长能够满足自身支出需要的乡镇,如县城关镇、经济中心镇,实行比较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经济状况较好、财政收支差额不大的乡镇,实行收支包干型财政体制;对经济欠发达、自身财力无法满足需要的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型财政体制。
(三)以推进乡镇财政改革创新为重点,努力实现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按照全省农村综合改革的部署,在总结前几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一要坚持乡镇财政“五权”不变的原则。即坚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乡镇政府要按预算安排重点和顺序编制本级预算草案,按规定程序审批报县级财政部门备案;乡镇结余资金归乡镇所有,县级财政不得集中、平调;属于乡镇财权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程序审批;乡镇债权债务仍由乡镇拥有和承担。二要坚持“五个统一”的要求,努力实现乡镇财政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目标。在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同时,要加强村级资金管理。属于村级的财政补助资金,必须及时足额划入村级资金专户,县乡财政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逐步推行和完善“村账乡代管”制度,加强审核监督,确保村级资金按规定使用。三要加强组织领导。改革试点工作要由县人民政府领导,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下,县级财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其次,要大力推进乡镇财税信息化建设。乡镇财税信息化是全省“金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镇财政实现职能转变,规范三农服务,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乡镇财税管理信息网络资源,将各项涉农补贴尽快纳入信息化发放范围,力争两年内全面实现所有涉农补贴的“一卡通”发放和管理。要加快乡镇财税基础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完善三农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三农基础信息的动态管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准确快捷的决策依据。要加强乡镇财税管理信息网站建设,打造高效快捷的日常工作平台。省厅将进一步完善网站设计,充实网站内容,提高网站文稿质量,将网站建设成为集电子政务处理、财税信息发布、网络支持维护、工作经验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日常管理平台。
(四)以强化乡镇财税征管为重点,努力推进依法治税
目前乡镇财政仍然担负着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的征管任务。在契税征管方面,各地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取消委托代征,全面实现直接征管。要加强与房产、国土部门的协调和沟通,通过计算机联网从房产、国土部门获取完整的税源档案基础信息,并及时向房产、国土部门传递契税完税信息,先税后证,使契税征管与房产、国土管理形成联动效应,通过逐步使用《湖南省契税征收管理系统》,规范征收管理流程,杜绝暗箱操作和违规减免,确保应收尽收。在耕地占用税方面,要继续坚持“财政部门直征、国土部门协征”的征收方式,严格控制减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临时用地和先行用地的税收征管,堵塞收入漏洞;积极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加强与国税、地税的沟通与协作,整合管理资源,准确、快捷地传递信息,逐步实现各征收机关及各税种之间的信息共享。按照烟叶税条例的规定,烟叶特产税改为烟叶税后,由财政部门征管改为地税部门征管。各地要按照省厅的通知要求,做好与地税部门的衔接移交,确保征管工作的顺利过渡。
(五)以加强乡村债务管理为重点,努力防范财政运行风险
乡镇赤字负债沉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经济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去年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1+5”文件中,出台了《关于规范乡村债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当前加强乡村债务管理,一是坚决制止发生新债。要规范税费征收行为, 不准脱离实际向基层下达税费任务,杜绝垫税、抵税现象;鼓励乡镇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增加财源,但不得脱离实际给乡镇下达招商引资指标;乡镇政府和各部门不得为经济活动提供贷款担保,不得举债搞建设、上项目或发放各种津补贴。二是逐步消化历年老债。要建立健全乡镇债务偿还机制,对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所欠款项,限期结清;对兼具债权债务身份或债权债务关系紧密的实行债权债务互相抵扣;对有偿还能力而拒不还债的,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执行;对债权人不明确、债权人主动放弃债权的陈年老债,按法定程序核销;将报酬性欠款、公务性欠款以及利转本的,作一般往来处理,不计利息;将民间借款利率降为国家法定利率,实行本息分离,利息挂账,先还本后付息;同时结合乡镇实际,积极盘活资产资源还债。三是要建立健全新债责任追究和乡村干部离任债务审计制度。凡违反规定以政府名义提供贷款担保形成新债的,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由签字人和政府主要负责人负责偿还;凡违反规定举债的,实行“谁借谁还”,落实还款责任;凡违反规定发生新的债务的乡镇和村,要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在新的债务化解之前,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不得提拔重用,不准异地任职。通过上述措施,严格规范乡镇债务管理。
(六)以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财政干部素质
努力建立一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乡镇财政干部队伍,是实现乡镇财政工作新跨越的前提和保障。当前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调整机构设置,加强机构管理。为适应新的工作形势,经人事编制部门批准,省厅农税处已更名为乡镇财政管理处,同时加挂省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牌子。各市州、县市区要抓紧做好农税机构更名工作,尽快将农税机构更名为乡镇财政管理机构,撤销乡镇农税所牌子。各级机构原管理体制、级别及职务配备保持不变。
2、重新核定编制,分流富余人员。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综合改革中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规定,今后乡镇财政所只限使用2001年下达的行政编制,原使用的事业编制必须核销。鉴于当前乡镇财政在贯彻中央惠农政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中承担的繁重任务,省厅经报请省政府批准,拟在全省乡镇一级成立乡镇财政核算中心,与财政所合署办公。核算中心为实行公务员管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承担乡村两级具体核算事务。乡镇财政核算中心成立后,可解决全省乡镇财政系统5000多人安置问题,另有1000多人要参与乡镇机构改革,实行人员分流。广大乡镇财政干部要积极投身机构改革,不断提高乡镇财政队伍素质水平。
3、重视机构建设,解决实际问题。各级财政部门要从财政事业发展的高度,把乡镇财政机构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政工作的领导,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基层干部,倾听基层意见,反映基层心声,稳定基层思想,化解基层矛盾,要多向同级党委政府汇报,解决基层财政的实际困难,让基层财政干部安心工作,乐于奉献。要切实保障乡镇财政的工作经费。农业税取消后,乡镇财政工作经费短缺,各级财政要统筹资金安排,将乡镇财政的工作经费打足,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乡镇财政工作正常开展。
4、大力开展培训,提高队伍素质。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突出抓好岗位培训,形成终身学习、学习终身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全省乡镇财政干部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乡镇财政干部要紧紧围绕乡镇财政运行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特别要学习农村管理理论和农业技术知识,切实提高服务“三农”的本领。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建设,确保干部过好廉洁关,真正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行为规范、办事高效、服务优质、运转协调的队伍。
同志们,乡镇财政工作是一项关系全省五千万农民福祉、关系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光荣事业。我们一定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真抓实干,努力谱写湖南乡镇财政事业更加辉煌的新篇章,为推进我省财政事业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局面
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局面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机行业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正在开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新起点的标志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三个重要标志:
一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上进入中级阶段。2007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40%,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小于40%。这两个指标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上进入中级阶段。从初级阶段跨入中级阶段,是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表明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物质技术基础、组织运行基础、实践认识基础、农民应用基础都比以前大大增强,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机械化发展格局、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地、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正由过去对人力和自然资源占用和依赖很大,转变为对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依赖程度大大增强,增机、育人、减员、增效、节约、环保,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使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亮点主要在北美洲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21世纪,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正向亚洲、拉丁美洲转移,中国已成为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亮点。为什么还加“总体上”三字呢?因为我国疆域辽阔,条件复杂,各地发展还不平衡,地区差异还较大。“总体上已进入”,说明已经进入中级阶段的地区已形成主流,还有一部分地区尚未进入,还处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发展的进程中。实践证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绩是巨大的,困难也不小。在新的起点上发展农业机械化,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
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是思想和理论上在新的历史起点指导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志。过去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指导,曾走过弯路,出现过挫折,付出过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的沉重代价。如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理论指导下,正确面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课题、新矛盾、新机遇、新挑战,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更坚实、更科学,必将开拓新视野,树立新观念,进入新境界,开创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期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是新起点上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进入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时期的重要标志。新时期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及强农惠农政策,对农业由过去“多取少予”转变为“多予少取放活”,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一年比一年加大,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但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迫切需要,而且有促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经济实力和投入能力。2007年,我国经济实力已上升到世界第4位,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人均GDP近2500美元,都创历史新高。人均GDP分省来说,达到4000美元以上的省市已有5个,3000美元以上的省市已有9个,15个省、市、自治区已达到2000美元以上,30个省、市、自治区人均GDP都已超过1000美元,唯一不到1000美元的贵州省也接近900美元(见附表)。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4000元大关,达到4140元。中央财政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从2003年的0.2亿元连续5年逐年翻番,增加到2007年的20亿元,今年将达到40亿元。地方财政也加大了对农机的投入。农民作为农机投入的主体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很高,农民用于购置农业机械的投入已从2002年190多亿元增加到2007年300多亿元。从2002年到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44.87%,农民用于购置农机的投入增加了54.1%,大于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可见农民对于购置农业机械,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多么高涨。虽然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难度仍然很大,任务非常艰巨,尤其进入新阶段面临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但我们必须看到机遇也前所未有,可以说是千载难逢,机遇大于挑战。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支持力度与农民积极性结合,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在发展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相互促进、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国策指导下,国内外形势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用好机遇,面对挑战,求真务实,迎难而上,在机遇与挑战中获得新的突破和成功,又好又快地完成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使命。
二、开创新局面要抓好着力点
在新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站在新高度,把握发展变化的脉搏,认识和自觉遵循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实际出发,抓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着力点,努力开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局面。由于各地条件和发展情况有差异,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着力点也会有所不同,必须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有重点、有步骤地积极推进。
1.在加大投入的同时,着力在用好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上下功夫
要努力提高投入效益,避免投入增多了不知道怎么用或用之不当的情况发生。要通过加大投入,使农机化要素组合更优,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领域拓宽,发展格局协调,发展质量和水平提高,发展效益和贡献更大。据测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增幅应保持在1.6%左右。到2010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超过45%,为实现“十一五”规划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提供强有力的农机化支撑,农业从业人员预期将减少到3亿人以下,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将闯过1万元大关,为2000年的2.56倍,与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逐渐缩小,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从业人员用量将降至1万人以下,比2000年减少近1.5万人。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农机化效益增大,是加大农机投入,用好投入的努力方向。
2.合力攻关,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民以食为天。保障食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以人为本的农业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要“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要抓好三件事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在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面积占2/3以上。所以,粮食生产机械化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主攻方向和主要内容决不能动摇。当前,在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机械栽植水平才刚过10%,第二大粮食作物玉米机收水平还不到8%。水稻机械栽植、玉米机收,成为制约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必须攻克的瓶颈环节。在国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新形势下,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采取产学研推管结合,合力攻关的综合措施,先在已建和新建的农业机械化示范点上进行试验突破,取得成功经验和示范效果后,进而在面上积极推广,奋力突破瓶颈制约,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在地区上,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应采取先进地区率先突破,带头推进,后进地区积极主动,奋力跟进的措施,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实现互促共进。我国稻谷主产区集中在双季稻区、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又称稻、麦、油菜产区)、西南稻区和东北稻区等18个省、市、自治区。目前水稻机械栽植水平东北稻区已达46%以上,尤其黑龙江省已近70%,为全国领先地区;其次是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水稻机械栽植水平虽刚过10%,但发展速度较快,农民已广泛认可,正积极推广,尤以江苏成为发展中的亮点和领头羊;而占全国稻谷面积最大(约占全国稻谷面积47%)、稻谷占当地农作物面积比重最高的双季稻区,水稻机械栽植水平才刚过1%,为全国最低,是新阶段我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必须主攻突破、大力推进的重点地区。双季稻区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我国就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的关键环节是机械栽植。目前在三大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中,玉米机收是水平最低、最薄弱的环节。玉米机收水平最高的是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山东省,玉米机收水平已突破20%,正向30%挺进,成为全国玉米机收的发展亮点和领头羊。而玉米第一大省、北方春玉米区的吉林省,玉米机播水平虽已超过72%,但机收水平刚及1%,玉米机收是明显的“短腿”。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机收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发展势头强劲。北方春玉米区玉米机收总体上还处于示范推广启动阶段,正在努力攻关。新阶段要进一步加快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并着力主攻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等春玉米区,加快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3.统筹兼顾,积极开拓各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机械化
我国农业资源非常丰富,除粮食外,还有经济作物和许多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领域十分广阔。中央一号文件在强调“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提出要“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这是新阶段、新起点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要求,是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进行结构优化、领域拓宽的战略性调整,是农机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新高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举措。各地应根据本地农业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地开拓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把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攻坚与优势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开拓结合起来,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新贡献。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例如黑龙江的大豆,新疆的棉花,湖北的油菜,山东、河南的蔬菜、花生,广西的甘蔗,山东、陕西的苹果,湖南、福建的柑橘,河北、山东的梨,广东、广西、海南的香蕉,新疆、河北、山东的葡萄,云南、福建、浙江的茶,四川、河南、湖南的猪,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的奶牛,等等。当前,应结合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的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着力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柑橘、苹果、生猪、奶牛等10个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提供农机化技术装备支持,促使农机农艺结合,优势互补,互促共进,协调发展,开创农机化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发展的新局面。
4.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上新台阶
立足于我国农户众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国情,使多数农民不用买农机也能用上农机,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共同利用、经济有效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阶段,农机服务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再上新台阶:一是创新农机服务模式,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使农机服务更加经济有效。目前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有3500多万个,其中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才19万多个,只占0.5%左右,绝大多数是分散的个体农机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服务能力弱。今后要鼓励、支持、引导、培植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广使用标准农机专业合作社章程,规模大、机制活、服务能力强、服务质量高的农机服务组织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整合农机服务资源,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使农机服务更加经济有效。二是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扩大服务领域,创出农机服务品牌。农机服务在追求效益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兴农意识,讲求安全、可靠、优质、诚信、用户口碑好,创出远近闻名的农机服务品牌。新阶段要把创建服务品牌作为农机服务上台阶的重要标志。三是健全农机服务市场,完善农机服务体系。新阶段要推进农机作业、流通、维修、运输、信息等服务市场综合配套发展,规范市场秩序,拓展服务规模,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
5.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人机协调工程优势
农村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一个增机育人、转人的运动变化过程,每年有几百万人要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和机械化优势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着力点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农机专业技术培训。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建设现代农业要培育造就一批又一批有文化、能操作使用现代农业技术装备、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农村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和靠先进科技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另一方面是农民转移就业培训。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培育和输送一批又一批有一定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的产业劳动生力军,使发展现代农业与发展二、三产业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农机系统要充分发挥其有培训基地、师资力量、设备条件和培训经验等优势,把农机人才培训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结合起来,既为发展农机化培养人才,也为发展二、三产业培养输送人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有些地区已在这方面积累了经验,效果很好。因此,新阶段在增加现代农业装备,推进农业机械化时,要把培育建设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努力推进增机育人、转人、人机协调工程。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人才强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机化开创新局面的一件大事,一定要抓紧抓好。
6.跟上时代要求,大力加强农业机械化理论建设
在新起点上开创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局面,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农业机械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联系农机化实际加强理论建设的历史使命,显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农业机械化理论建设要贯穿一条主线,不断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条主线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农业机械化?(定义界定)为什么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动力问题,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二是发展什么样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道路、模式选择问题)三是怎样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理念、思想路线、发展战略、策略问题。如,发展阶段、任务要求、发展原则、重点、结构、规模、布局、步骤、体制、机制、政策,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国际环境下,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国农业机械化如何发展?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正确认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农业机械化,同一地区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永无止境,认识和创新永无止境,任何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正确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制约,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才能使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农机化效益越来越高,农机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本文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