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作用提高中国农村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和改善生活状况的能力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作用
提高中国农村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和改善生活状况的能力
郭智奇 李方红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一、我国农村妇女接受教育和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妇女是创造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支伟大力量。妇女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尺度。促进我国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的进步和发展,是中国政府和全社会的努力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多年,我国政府大力发展妇女教育事业,农村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以及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是一个拥有12多亿人口的大国,其中80%的人口在农村。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一直很低。解放之初,绝大部分农村妇女是文盲,经过50多年来,特别是最近10多年的努力,我国女性包括农村妇女受教育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据全国妇女联合会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2000年与1990年相比,在18---64岁的女性中,文盲比例已从30.1%下降到11.1%。特别是青壮年妇女的文盲率已降至4.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从37.0%上升到50.7%。城乡女性大中专以上文化的由1.4%上升到3.5%。近些年,我国政府对农村妇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了极大关注,取得了明显成绩。农村扫盲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有较大发展,国家农业部组织“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程”等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实施。目前,全国有800多万人接受了“绿色证书”培训,其中有450多万农民已获得绿色证书;有1.2万乡镇干部、120万各级各类农技人员、近4亿人次的农民接受过各类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农民素质尤其是乡村妇女的科技文化有了明显提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女劳动模范、女企业家、女种田能手、女养殖大户。
目前,我国农村妇女已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生产和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农村4.5亿个就业劳动力中,男性与女性,大体各占一半。中国俗称“妇女能顶半边天”。她们已在种植、养殖业方面成为行家里手,成为业主或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妇女走出了家庭,进入第三产业,投入商海,谋求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妇女接受教育和培训的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男性相比,还
有很大的差距,她们仍属于弱势群体。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农村女性初中以上的比例为42.4%,男性为63.2%,低20.8个百分点,58.8%的女性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男性高21.9个百分点;女性文盲率为13.6%,比男性高9.6个百分点;以农林牧渔为主的农村妇女1999年人均收入为2369元,仅为男性收入的59.6%。
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媒体,开展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创办于1980年,是一所面向全国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农技推广战线开办的远程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它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传播媒体开展教学,具有覆盖面广、容量大、成本低和方便快捷的特点和优势,深受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农技人员的欢迎。目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培训网络。拥有1所中央校、38所省级校、330所地(市)级分校、2408所县级分校、23000个乡(镇)教学班以及4.6万人的专兼职办学、教学人员的远程教育培训体系,已成为我国农民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设种植、养殖、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等多种门类46个专业、109门全国统开课程。中央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每周演播授课22小时,为基层县校共装备了700 余套地面卫星接收站,有文字教材,音像教学带,实用技术VCD光盘等。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又于去年开通了“中国农村远距离教育网”(),利用计算机网络媒体开展教育。今年5月成功地为世界银行在中国直播了“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培训班”,采用双向互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各省地县校也拥有一部分广播电视教育资源,具有网络优势、远教优势和农村办学优势,是我国农民教育的宝贵资源。
办学20年来,各级农广校始终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面向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多功能、多途径的办学活动,为我国农村培养了大批留得下、靠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专业技术人才。截止2000年底,全国农广校已为农村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300多万人,对农民进行“绿色证书”教育和一年制初级农业培训近400万人,开展各种短期实用技术培训近亿人次。农广校培养的大批实用人才不离土、不离乡、不离岗,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发展当地经济和农民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推动了两个文明建设。目前,全国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和乡村基层干部中各有1/3是农广校学员,全国约有400万农民学员成为专业户、科技示范户。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尤其是山区交通、通讯等条件还比较差,加之农民
居住大都比较分散,如果完全靠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方式,很难组织和完成农民的教育培训任务。目前,全国农村每年约有700万初、高中毕业生,400万小学毕业生还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他们直接回到农村,加入农业劳动者队伍。每年解决这1100万人的后续教育问题,是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难点。同时,面对数亿农民的素质教育,根据我们的国力和财力,很难实施普通学校的正规教育。有效地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开展农村远距离教育。因此,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符合我国国情,适合于“大国办大教育和穷国办大教育”,适合于农村教育,适合于农民教育。
针对我国农村妇女数量大、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和致富能力比较弱的实际情况,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富有成效地开展农村妇女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工作。
1.鼓励农村妇女参加中专学历教育,提高她们的文化层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创办20年,累计招收中专生335万人,毕业150万人,其中妇女学员占40%。2000年招收的女学员3.3万人,占当年招收总数的31.6%;当年毕业的女学员5.6万人,占当年中专毕业人数的36%。为了发挥女学员的群体优势,一些地方农广校积极开办不同类型的女子成人中专班。湖北省谷城县农广校与县妇联联合开办特产专业女子中专班。学习费用适当由所在乡村及有关单位给予补贴。他们结合当地食用菌产业,组织专家集中培训,强化技能训练,收到良好效果。1998年招收女子特产中专班89名学员,平均年龄34岁,以业余学习为主,学制2年。学习科目主要由中央校开设的语文、数学、法律、经济、管理以及庭院综合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经济作物栽培生产技术等课程。河南省新蔡县农广校与计划生育部门联合,培养基层计划生育干部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2001年计划生育专业招收学员173人,其中80%是妇女。
2.开展中专后继续教育,推进妇女接受终身教育的进程。1999年,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展中专后继续教育,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女学员参加。在当年招收的1.37万名学员中,女学员有3350人,占学员总数的24.4%。江苏大丰县农广校1999年与县妇联合作招收60人妇女中专后继续教育班,学习农业技术推广课程。近两年,中央校围绕中专后继续教育先后开设了农业推广专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招收大量农村妇女接受继续教育。对推动农村妇女接受终身教育的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实施绿色证书教育,提高乡村妇女的职业技能。“绿色证书”教育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民进行农业相关专业教育达到从事某项农业技术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经当地政府或行业认可的从业资格凭证。
“绿色证书”教育于1990年开始在部分县市试点,目前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628个县(市)开展起来,覆盖率达75.8%,已培训800多万人,其中农村妇女占相当大的比例。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乡村妇女技术骨干和致富能手。云南省农广校“绿色证书”培训已达92.4万人,其中农村妇女有37.9万人,占培训总人数的41%。楚雄彝族妇女朱翠萍通过参加绿证培训,科学养猪,成为养猪大户,年出售肥猪300多头,尝到科技致富的甜头后,她又发展酿酒业,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称为彝家山寨致富的骄女。
4.组织青年妇女技术培训活动,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妇女劳动者。为了提高青年劳动者的素质,我国政府在1999年提出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旨在为新世纪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积极参与这项跨世纪培训工程。到2000年底,已在全国198个县市开展了试点,培训青年农民51.7万,其中青年妇女占有相当比例。去年,福建省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农村妇女参加农广校学习。根据全省农村妇女现状,从2000年起到2005年的5年时间里,利用农广校培养妇女学员6.5万人,其中非学历的证书学员6万人,中专以上的学历生5000人。2000年福建省参加“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试点的6个县市接受培训的青年农民达1.9万人,其中妇女学员5724人,占总人数的30%。江苏省洪泽县农广校协同县农业局、县蔬菜局、县妇联在全县开展农村青年妇女跨世纪“绿色证书”培训活动,计划在今后5年内从妇女干部、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先进青年妇女中择优选拔5000名妇女参加培训。今年第一期有1080人已参加了培训,在全县青年妇女中形成学科学、用科技、勤致富的良好氛围。
三.继续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媒体的作用,把我国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远程教育工作。江泽民主席指出:“要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中国政府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把现代远程教育作为重点工程来抓。西部地区优先实现远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对农村妇女实施农业远程教育和培训,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妇女科学文化素质的战略措施。要做好这项工作,但要把这一弱势群体变成为优势群体,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1.政府要发挥强有力的调控作用,制定扶持政策,提供必要的物质资金保障。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民教育特别是乡村妇女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事业,但目
前又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参与,是一种很强的政府行为。现阶段,各级政府对农民教育、妇女教育比较重视,已制定了优惠政策,增加了物资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支持的力度还显得不够。今后,政府还应进一步发挥强有力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发挥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推进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
2.继续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并依靠其坚实的组织培训体系,对农村妇女灵活有效的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实践证明,它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我国农村妇女进行教育和培训的有效形式。具有坚实的组织培训体系和建立了一支献身农民教育的组织队伍。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体系有中央校、省级校、地(市)级分校、县(市)级分校和乡镇教学班的5级办学教学体系,他们共享远程教育资源,分工协作,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妇女培训。为了加大妇女教育和培训,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妇女劳动力转移,中央校将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2002年计划开设家政服务专业,为进城从事家庭服务行业的妇女提高从业能力。社会各界应对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农广校办学人员也要适应新形势,不断改革和创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力争为我国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培训作出更大的贡献。
3.国际社会应对我国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给予关注和支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农民尤其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培训还比较落后,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的财力又十分有限,在短期内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这项事业。因此,需要国际社会对这项事业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这是一项事半功倍的事业。我们也相信,通过个方面的关注、参与和支持,我国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培训事业一定会新的世纪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农村妇女远程教育”专家研讨会(2001 中国北京)
第二篇:增强三种能力 提高三办水平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增强三种能力 提高三办水平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王社群
党委办公厅(室)作为党委的核心服务部门,是各级党委的参谋部、司令部、作战部,担负着总策划、总协调、总调度的职能。要加强和改进地方党委办公厅(室)工作,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严、细、实、快、精、新”的要求,切实增强总策划、总协调、总调度能力,努力提高办文、办会、办事水平。
一,精于谋划、善于协调、强于调度是对党委办公厅(室)的基本要求,加强这些方面的能力建设尤为重要。
增强总策划能力。党委办公厅(室)“总策划”的能力,应该与“参谋部”的地位相适应。一要充分领会党委的决策意图。任何一项决策,都要先提出决策目标,明确达到什么目的。在草拟决策方案之前,要准确领会党委的决策意图,弄清楚决策的目的和意义,然后谋划如何实施,通过什么措施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二要全面掌握本地的实际情况。决策正确与否,主要看两点:看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是否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外地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决策如果脱离本地实际,就是错误的,强制施行的话,就会造成重大损失。三要切实提出周密的实施方案。为实现正确的决策目标,应以最短的路程、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最好的效果。要精确绘制“路线图”和“施工图”,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哪一个环节都要有人负责,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如个别环节出现问题,也要有补救的措施和办法。
增强总协调能力。党委办公厅(室)“总协调”的能力,应该与“司令部”的地位相适应。实施党委重大决策部署,需要多部门、多单位相互配合。党委办公厅(室)要发挥好联系上下左右的职能,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要有全局意识。协调的作用是合理分配任务、划分职责、使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实现决策目标。要忠实执行党委的决策部署,胸中有全局,该谁干的事谁干,任务明确,责任具体。对干得好的要向党委提出表扬奖励建议,对干得不好的要向党委提出批评处罚建议,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二要有牵总能力。从服务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意义上说,党委办公厅(室)具有牵总的作用,哪方面的事都要管,哪方面的事都要问,哪方面的事也都要办。因此党委办公厅(室)必须增强牵总能力,能够担当重任,善于化解难题,切实当好领导的“左右手”。三要有权威性。党委办公厅(室)的协调来源于党委授权,是代表党委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共同贯彻落实党委的决策部署,必须按照党委的意图,站在领导的高度,及时协调、科学协调、有效协调。
增强总调度能力。党委办公厅(室)“总调度”的能力,应该与“作战部”的地位相适应。决策在实施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有时候偏离决策目标,有时候达不到决策进度,有时候需要修订决策。因此必须加强调度,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决策的落实。一要全面掌握情况。决策实施需要全
过程控制,要看决策是否按既定的轨道运行,哪些部位运转正常,哪些部位运转不正常;哪些地方达到或超过进度,哪些地方落后于进度等,都要了如指掌。党委办公厅(室)的人员一定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不能局限于待在办公室里打电话、要材料。二要及时发现问题。在对党委重大决策实施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如果哪些部位运转不正常,偏离决策目标,或达不到进度要求,甚至出现梗阻,要及时发现、报告并提出建议,决不能置若罔闻、熟视无睹。三要务求取得实效。在不少情况下,完成一项重大决策需要多次调度、反复调度,党委办公厅(室)要坚持跟踪调度,直到落实。
二,办文、办事、办会是党委办公厅(室)的经常性工作,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提高办文水平。“办文”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公文起草,二是公文运转。起草公文是党委办公厅(室)最基本的政务服务,也是办公厅(室)工作人员的基本功。起草公文,最基本的要求有三点:一是观点正确。观点是文稿的灵魂。没有正确的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一方面,要符合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有新思想、新思路、新举措,能够从错综复杂的情况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的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二是表述准确。无论是起草文件还是撰写讲话稿,都要做到思维缜密、逻辑严谨、语言精准。这就要求党委办公厅(室)工作人员既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有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起草的公文,起码要使人感到“说的是这个事,讲的是这个理”。三是语言精炼。长文好写,短文难作。许多精品力作并非长篇大论、泛泛而谈。讲短话、开短会、写短文是一种优良作风,更是一种水平和境界,体现了真正的能力。公文运转则要求做到三点:一是拟办得当。办理公文,要先提出拟办意见,做到准确、完整、得当。二是运转快捷。要以适当的程序、最快的速度办理公文,不能搞“公文旅行”,不能中途滞留,更不能走错路径。要突出解决公文倒流和交叉传递问题,提高公文办理的效率。三是反馈及时。不管是上呈文、下行文,还是领导批示件的办结情况,都要及时反馈。
提高办事水平。办一件事容易,办好一件事难,办好每一件事更难。那么,如何更好地办事呢?一要按实际办事。不同的事情,办事的方法各不相同,同一件事情,也有多种办法。要因事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不拘泥于惯例。二要按规律办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内在规律性。党委办公厅(室)的工作人员要注意增强悟性、把握规律。悟性是什么?是见微知著,是举一反三,是一叶知秋,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悟什么?悟事物的本质和原理,悟事物的内在规律和运动状态,悟事物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三要按标准办事。事情办到什么程度最好,要有一个标准,能够给予定量或定性的评价。要继续完善工作标准评价体系,所有事项都应该有一个客观评价的标准,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依照标准办事,努力把事情办好。
提高办会水平。会议活动是重要的政务活动,是传达党委决策部署、促进各项任务落实的重要渠道。一个会议、一项活动要取得良好效果,要精心制订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出席领导、参加人员、议程安排、会议形式、会议主
题、会议材料、会议组织、会议报道等,每一项都要精心研究、精心谋划;要周到细致服务,关注细节,如灯光亮度、室内温度、通风情况、音响效果、会风及会场秩序、座签摆放、座位图制作、入会场引领、端茶倒水等,这些看似不是很大的事,往往最易出问题;要认真进行总结,毛泽东同志说过:“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一个时期内的工作得失要进行总结,一次会议活动也要进行总结;成功的经验要总结,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总结的目的是完善提高,下次做得更好。只有不断总结,才能“积小胜为大胜”,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不断成功。
(作者系河北邯郸市委常委、秘书长)
第三篇: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在提高领导干部依宪执政能力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在提高领导干部依宪
执政能力中的作用
王宏翼
【内容提要】:提高依宪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依宪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党校是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阵地,是领导干部加强自身素质的熔炉,在提高领导干部依宪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势,应当发挥出在提高领导干部依宪执政能力中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党校教育 领导干部 依宪执政
宪法是一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法律的基础核心,是人民意志最根本、最集中的体现,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的特点和内容决定了是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领导干部提高依宪执政能力的重要意义
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在依法治国的方略下,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执政,而依法执政的核心是依宪执政。所以,依宪执政能力就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而国家政权中的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主要由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来行使,这就决定了依宪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必然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个体能力的提高,构成了党的整体依宪执政能力的基础。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要取得成就,就必须有一大批坚持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宪法权威的领导干部。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依宪执政能力是提高党依宪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同时,必须看到,在群众的眼里,身边党员干部就代表党的形象,如果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宪政意识淡薄,不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用人治代替法治,那就很难让群众相信党会尊重宪法和法律,带领全国走向宪政之路和法治社会,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党政意识和依宪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宪法的精神和要求体现在各项实际工作中,带领全社会共同遵守宪法和法律,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治国家才有最牢固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在提高领导干部依宪执政能力中的作用 党校是轮训和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阵地,是领导干部加强自身素质的熔炉,在提高领导干部依宪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势,各级党校提高领导干部依宪执政能力方面的作用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1、在教育培训党的执政骨干,不断提高他们的依宪执政能力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
党校是干部教育的主渠道,在对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将宪法的学习设置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让领导干部更全面的认识宪法,更深入地理解宪法,更深刻地领会宪法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更好、更自觉地带头遵守宪法,增强宪政意识,并将党政的精神自觉地用到实际工作,提高依宪执政的能力。
2、在建设政治文明,推进法治进程,提高党的依宪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重要阵地作用。
党校作为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阵地,为各级领导干部在依宪执政过程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平台。各级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将会遇到宪政理论和转型社会的实际工作的种种冲突和矛盾,如:如何将高度概括的宪法条文与社会工作实际相结合?如何正确处理宪法规范和党的政策的关系?如何用宪法武器和地方保护主义和不正当利益诉求做斗争?如何用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处理好改革中遇到的新领域和新问题?等等。在遇到上述情况时,领导干部可通过党校这个重要阵地进行再学习,可以通过党校这个平台互相交流先进经验,在自身学习提高和互相交流学习中提高依宪执政的能力。
3、在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宪政的理论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新中国建国至今,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现行的1982年宪法又经历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的四次修改,全部过程中,党校的理论研究都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宪法作为上层建筑的集中表现,作为人民意志的集中反映,当社会经济条件发生变化,人民意志的内容发生改变时,当然也必须作出改变。但是,宪法的改变怎样才能继续巩固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怎样才能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怎样才能和平整合社会利益多元化的矛盾?怎样才能更好地保障社会主义的民主和人权?怎样才能维护宪法的权威稳定,又能让宪法与时俱,更好地符合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实际?等等的这些问题,都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以往的实践证明,党校的理论研究力量不但可以满足党的干部教育的需要,而且,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建设,在以宪法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中显示出一贯的强大理论研究力量。显示出理论建设主力军的作用,相应的研究成果,将会在新的层次上在指导领导干部按照宪政的要求去工作,提高依宪执政的能力。
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国转型社会的关键时期,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攻坚阶段的国内改革不容我们掉以轻心,以宪法为中心的法治思想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宪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更凸显出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党的干部教育基地和主渠道的党校,应当在提高执政党依宪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遵守宪法,实施宪法,以宪政推动政治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