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状况调查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课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状况调查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班级:1201班姓名:柴明辉学号:2012101010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二元化问题也不断突出,而城市化的关键在于:农村城镇化。而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主要靠得是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去支撑农村地区的发展。所以,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就要充分的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实现农村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城镇化。
关键词:农村地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农村”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从起初的“农民”到“农民工”再到“城乡二元化”问题,农村不断映入眼帘,农村地区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如何实现城乡的双赢发展,如何更好地实现广大农民的小康梦,使我们现阶段应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农村人力资源充足,开发潜力巨大。但现实是:在农村地区,各方面发展与城市相比,落差巨大,各种人才不断流失,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现阶段,无法实现人与物的均衡发展,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岌岌可危。所以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市场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对落后现状,已经远不能适应国情发展的要求。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人力资源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在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或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视远远不够,领导和组织能力低下,人力资源开发仍处在较低水平,与人力资源开发要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法制化、标准化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其次,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但质量低下。我国有13亿多人口,5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潜在资源丰富,但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全国范围内文盲、半文盲的人口有90%聚集在农村。农村近5亿的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也都较低。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程度的低下无疑是农村发展的巨大瓶颈,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农村人口对这种先进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农村地区无法开展各种先进教育和实践活动,影响农村地区的发展。
第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比例严重失调,普通劳动力的低效使用甚至闲置与高素质劳动力的极端缺乏形成了强烈反差。一方面,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数高达1.5亿左右,而且还在以每年增加近500万的速度递增,出现了人力资源闲置或浪费等多种极端现象。而另一方面,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极为缺乏,因农村地区开发程度不足,大多高素质人才都无法施展自我才华,纷纷流向城市,给本来就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农村火上浇油,引起农村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
另外,农村教育资源投资力度不够,人才培养工作滞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落后都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幼儿阶段,农村的教育资源就与城市相差甚远,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农村的综合资源相比于城市,更是远远不及。农村教育发展过度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而地方政府财政的匮乏又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投入,从而形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与实际开发能力偏低的反差。使得农村在经济时代更加无法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的主要对策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要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即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而投资的重要形式是教育、培训。鉴于我国农村教育状况比较落后,要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跟上新形势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除了政府部门要增加财政投入外,地方政府(包括乡村)也要积极想方设法,广辟财源,筹集教育和培训经费,改善开办教育、培训的条件,提高教育和培训水平,努力为农村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推进农民知识化进程,提 高广大农 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而加速人力资源开发,就必须坚持教 育优先发展的原则。今后要逐步构建以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农村成人教育 为基础的农村教育体系,以更高层次地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农村地区人才可持续。
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大力加强农民的道德思想建设,转变农民的旧观念,激发农民务农和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农民的守旧意识、“等、靠、要”的思想,转变为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创新精神,为农村人力资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保持永久的活力。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还要不断改善农村医疗保健设施,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要发展和创新农村基础教育,发挥农村基础教育对于整体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导作用,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开发的机制和网络,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
与此同时,必须实行计划生育,促进优生优育。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 优化人口结构为宗旨的计划生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特别要加强农村 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同时,还应该帮助搞好人口优 育工作。总之,只有认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中国国情,采取得力措施,培养出大批具有文化知识、懂科学技术和较强劳动能力的、敢于竞争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新型农业人才,才能为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包括农村在内的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从而实现我国均衡、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第二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乡隶属鲁甸县,地处鲁甸县北部,距县城36公里,最远的塘房村委会离县城50公里。东与昭阳区苏家乡接壤,南与水磨乡相邻,西与梭山乡相邻,北与新街乡相邻。辖四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1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244 户,总人口38720人。全乡国土面积112平方公里,海拔2160米,年平均气温10.9℃,年降水量1100毫米。全乡实有农村劳工力20397人,外出务工11360人,其中全家外出户1276户,07年全乡务工收入43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41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我乡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
通过人力资源转移培训,乡党委、政府利用我乡人力资源开发契机,把全乡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变成了现实的经济优势,使全乡农民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走上了奔富奔小康的道路,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乡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有所提高。使外出务工人员为我乡经济发展积蓄了资金、技术、思想、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活跃了农村资本市场,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我乡的金融作用
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通过邮寄、金融机构汇寄回乡的据统计约有4000万元,通过打工经济的发展和部分资金流入我乡,使银行存款额大幅提升,对我乡邮政和吸收银行存款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务工人员对我乡经济的贡献
1、打工经济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外出务工以每人每年收入大约在12000元左右。仅外出务工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多增加700余元。这样看来,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加快我乡发展的重要产业。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造就了一批适应我乡发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劳致富,回报家乡”。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了家乡,极大地促进了我乡的发展。如xx村的崔文联在外打工多年当上了老板,就捐了10万元给家乡的新农村建设,给家乡的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
3、一批农民在外出务工中发家致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经过多年的外出务工,我乡一批头脑灵活,敢闯敢试的农民已经率先发家致富。多年来,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我乡的广大群众,进而辐射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局面。如今,我乡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忙种田,农闲打工”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的生动实践。
五、农村留守群体方面
在全乡四个村,对外出务工家庭进行调查走访,全乡农村留守群体大致有以下三类:
一、单独的留守老人,这种家庭大多是60岁以上的一个或二个老人;
二、单独年幼的留守儿童,这部分家庭,多是二人以上兄妹型,年龄结构平均在15岁以下;
三、老幼留守群体型,一般表现为祖孙关系。这类型较前二者有明显的家庭活泼气氛。据统计,全乡中,xx村留守老人580人男性,223人女性357人,儿童860人;新乐村留守老人1050人,男性562人,女性488人,儿童1300人,塘房村留守老人587人,男性312人,女性275人,儿童2020人;照壁村留守老人533人,男性276人,女性257人,儿童640人。根据实际困难,乡党委、政府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在救济粮、低保等方面对其加以倾斜。
总之,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外出务工人员在输出地积极工作,努力劳动,为输出地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外出务工大量转移了我乡剩余劳动力,使我乡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特别是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和农业技术引入并运用在种养殖业方面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我乡经济的发展,为我乡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篇:关于农村外出务工状况调查的实践报告
关于农村外出务工状况调查的实践报告
作为一个全球公认的制造大国,中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就开始成为潮流。十多年过去了,外出务工早已不是新鲜事。此次社会实践调查旨在了解农村外出务工的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农村16~35岁的青壮年基本上一个不留,全部外出务工了。这一数据的确触目惊心!并且这一现象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此次调查为个人式,调查地点为随州市随县厉山镇的五个村庄——联群村、灯塔村、沙城村、宇宙村、星旗村。调查时间为7月10日至8月22日。本镇各个村庄的生活方式与水平基本相同,相信着五个村应该能代表厉山镇农民外出务工的基本状况。
现将有关内容报告如下:
一、活动形式与内容
先确定要实地访问的五个村,然后一一去找寻。先从本村找起,再去找那些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村落。先找到村干部,请求其给出相关数据,然后找到留守妇女与留守老人各一名,进行访问。一个村的工作进行完了,再按照相同的模式开展下个村的工作,直到五个村都调查完毕。
二、调查结果总结概括
农民外出务工是使家庭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外出务工这一趋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太大改变,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将一直存在。我们期待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住所难找是我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断询问路人是必须的。很值得庆幸是,路上是村民都很愿意提供帮助,他们的热情是冷漠的城市里少有的,现在想起来我还是心存感激,觉得待人还是热情点比较好。另外,调查表上要求的数据一般只有村会计才会有,这么多数据要他们一一诉说真的是很费力,很考验人的耐力。很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们很有耐心,不厌其烦,令人很是受感动。
2012年8月23日
第四篇:农村耕地利用状况调查实践报告
通过此次参与实践活动,我深深了解到农村土地利用状况,并使我对国家耕地现状有了新的认识。面对日益减少的耕地面积,我们更应该学会去珍惜每一粒米饭,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而不应该去浪费。
这次的实践活动,是我高中以来最有意义的一次实践活动。因为它不仅让我学会了怎样不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而且培养了我们的综合实践能力,让我更好的体会到此次调查“xx县农村耕地使用及处理”的实践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迁移到城市工作,农村劳动力人口日益减少,致使农村耕地面积不断缩小,有的土地甚至荒废、无人耕种。由此导致农村耕种的人越来越少,加上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这些因素使中国粮食产量不断下降。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建设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奔小康。到如今,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各方面均有提高。但我县人民生活水平还很低,尤其是农村居民。而且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加剧了我国农村地区的贫穷。因此,我县的发展是低水平、不全面的。所以政府要重点关注农村土地耕地利用问题,要认识到农村土地利用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政府应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当然也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改善农村土地利用结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我省约有三种产业,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运输业,商品贸易。我县第一产业农业中有种植业,渔业,林业。第二产业有釆掘业,钢铁制造业。第三产业有图书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数土地被开发成商业用地。但在我县这种情况不太明显始终保持着土地原状。在这点上,我省还是很注意农村土地的利用状况,并未因为一味发展经济而破坏耕地。
通过我们小组对土地利用状况的分析,我们发现xx县农村土地虽然没有历经太大破坏,这需要xx县当地政府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并调整农业结构,以适应国家对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使xx县农村土地利用状况与国家的政策相适应。使xx县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此次深入农村调查农村土地利用状况及处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县农村发展的不足之处,在认识自身不足的同时,也应积极地加快农村体制改革,使我县的农村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完善,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使我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中部崛起。
我县农村耕地种植粮食作物会增加我县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会促进我县农村的进步与发展,但这也离不开我县政府的管理。因此,在农村耕地的利用上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到科学地决策利用耕地,使耕地达到最高价值。
本次研究性学习课题是我们小组在班主任陈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来到农村深入农民中所得到的结论。为了此次研究性课题的完成,我们可谓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平时待在教室里吹空调的我们,哪里在烈日炎炎的太阳下晒过。可为了保证这次研究性课题的真实性,我们顶着炎炎夏日来到农村,向村委会了解情况,顶着烈日辛苦的开展工作,平时的我们没有时间到户外进行实践活动,可这次,我真正的尝到了汗水的味道,尽管很累,但我们也感到很开心,因为我们汗水中感到了农民的不易,也知道了农村土地利用中的情况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提高了我们的综合实际能力。
这次的对农村土地利用状况及时处理课题,体会到了农民的不容易,使我们提高了实践参与能力与对粮食的珍惜还有对农民的尊重。
第五篇: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岐山县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一批乡镇企业经股份制改造逐步发展壮大,以发展“一村一品”为目标的农业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初具规模,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三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我县对部分村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对以发展工商业为主的城区蔡家坡镇龚刘村、凤鸣镇城北村和以发展农业种植、输出劳务为主的故郡乡杜家村、枣林镇贾家村为例进行分析对比,使我们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的状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差异较大。目前,在农村已普遍形成了以村为单位的区域性较强的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客观或主观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日益突出。以这四个村为例:龚刘村以纸业发展为重点,现有5户股份制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元;杜家村以种植大棚西瓜为主,种植面积已又的12亩发展到2300为亩,每亩年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城北村和贾家村分别以发展服务业和建筑业为主,由于所形成的产业自身缺乏技术含量和行业特色,再加之各地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多,产业渐成萎缩之势,难以形成较大规模。
2、农村现有劳力开发利用程度差异较大。调查表明,农村劳动力分布状况主要呈现三种趋势:一是主导产业发展好的村劳动力的开发利用明显好于主导产业发展滞后的村;二是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为普遍,特别是30岁以下人员凭借自身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几乎
全部外出就业;三是中老年劳力和女劳力大多在村务农、教育子女。龚刘村在村的中老年劳力因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无法从事企业生产和经营,因而企业用工紧张,外聘人员就有500人之多。杜家村在种植大棚西瓜的大忙季节,雇用短工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同时,村与村之间又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如城北村村民由于大多以租赁房屋作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在城务工时断时续,闲散劳力和赋闲时间较多。贾家村男劳力外工以从事建筑业为主,女劳力除秋夏大忙季节外,多赋闲在家。
3、生产生活状况差异较大。在农业生产方面,龚刘村、杜家村目前村级生产道路硬化或沙石化程度已达到95%以上,耕地灌溉面积已达到90%以上。城北村虽然依托地处城区的优势,硬件环境较好,但因缺乏优势主导产业,农民收入呈现减缓趋势。而贾家村一直以来比较看重外出搞建筑,把发展农业种植放在了次要位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
后,村级道路硬化或沙石化程度不足10%,农民出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农田水利设施更是年久失修,农民种地变成了靠天吃饭的现状。在人均年纯收入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村名龚刘村杜家村贾家村城北村
人均纯收入3280元2830元2400元2580元 另外,由于贾家村现有部分建筑大户年收入在数十万元以上,因而大多农民实际人均年纯收入远远低于2400元的水平,贫困人口较多,现已被县上列为扶贫开发重点村。
4、思想观念与教育状况差异较大。在这四个村调研时,观念问题仍是值得重视和注意的方面。龚刘村、杜家村干部群众发展动力十足,对农村发展前景比较看好,有紧跟形势的新观念、新思路。如杜家村党支部书记在谈及该村发展计划时提出,该村明年在发展经济上要实现“三个70%”的目标,人均年纯收入继续递增200元。而贾家村干部谈到发展
问题时,等待观望的思想比较严重,不讲主观愿望与努力程度、只讲客观因素与问题困难。如村级负债严重,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群众也对村上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等。同时,在农民教育方面也有明显差别。龚刘村和杜家村分别以选派企业优秀职工外出学习和组织种植户参加市县举办的高级果菜农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职工、种植户生产技能。通过统计,目前各村拥有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统计如下:
村名龚刘村杜家村贾家村城北村 农村实用人才人数54306 从上表可以看出,由于各村对农民教育的重视和组织开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乡土人才”的开发利用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是远远不够。同时,目前农村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共性问题:如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普遍是“网散、人散、线短”;在劳务输出方面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输出。农民一般都是以家族、亲
戚或熟人朋友之间引导、帮带为基本形式而外出务工,具有随众心理和盲目性等问题。几点启示:
1、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因而,在农村因村制宜,积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是引导群众致富增收、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的基础和前提。
2、缩小城乡差距是防止农村人力资源盲目流动的根本。主要途径在于增大社会投入,逐步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得到提高,从而形成稳定的农村人力资源队伍。
3、农村基层组织的扶持引导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因此,农村基层组织应当立足实际,不等不靠,积极通过产业培育、提升和农民培训等办法,下力气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给予扶持引导。同时,各级党委、政府也应当对农
村基层组织此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