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19:1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捕蛇者说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捕蛇者说读后感》。

第一篇:捕蛇者说读后感

捕蛇者说读后感

在封建社会里,农人的命运实在是不妙的。遇上“有道明君’、“青天大老爷”,则有望达到丰衣足食,保证温饱,甚至达到“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理想境界”。但多数时间里,“明君“与“良吏”是一个也遇不到的,农人也就只能挣扎在苛捐杂税、敲诈勒索、天灾战祸等交织成的生死漩涡中。这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那么,在如此严酷的生存条件下,农人如何过活呢?

一是忍。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人们习惯于在沉重的压力下忍受。官府不是要大量捐税吗?好,拼命干就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一年辛勤劳动总是有回报的。好歹把官府和地主的租税金交上,自己和家人的口粮也勉强够。风调雨顺时,“多收了三五斗”,农人就能添点新衣,修葺一下屋子。在 他挚爱的土地上刨食儿,只要能维持温饱,农人也不介意一代代地劳作下去。

二是反。“忍无可忍,毋须再忍”。当官府或地主对农民的压榨使农民无法生存,比如在灾荒年间还一味逼着农民按数交租,农人们便会揭竿而起。这可不是儿戏,农人们身体大都壮健有力,且不畏死,只要仇恨的火星一迸发出来,叮以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历史上很多王朝都是在农民战争的怒潮中崩塌的。唐太宗 的那番颇有自知之明的“君民鱼水论”,就是一种很形象生动的阐释。

也有一些农人,忍是忍不下去了,却又不敢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怎么办呢?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像《捕蛇者说》里的蒋氏,就通过捕一种剧毒怪蛇进贡来免除自己的租赋。其实这也很无奈,“几死者数矣”。可是与其一。年到头拼死拼活地劳作,不如一年就拼两次命,其他时候“则熙熙而乐”。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对“死法“的不同选择,着实可怜。

如以上三法皆不奏效,则或背井离乡,或希冀“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走入“精神胜利法’’。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即为这一理想的生动反映。

那么,问题就提出来了:如何让农业一直兴旺?如何让农人过上幸福生活、永远告别所有的选择都那么残酷的时代?这的确值得有识之士深思。

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一篇文情并茂、针砭时弊的佳作,历来脍炙人口,传诵不衰。

文章开头先极力说明毒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再叙述捕蛇由来。作者刻意把蛇之毒与永州人“争奔”捕蛇对比,形成强烈反差,意在引发读者深思:既然异蛇极毒,人及草木皆不可近,那永州人为何还争相捕蛇呢?——原来要害是“当其租人”。捕蛇可以抵租,人们便冒死去捕蛇,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于蛇”,作者的意图已寓其中。全文主旨得以突出表现还是在“蒋氏自陈心曲”一段。在此段中,作者先以“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作为蒋氏答话的纲,接着用对比反衬法,揭露事实,突出中心。回顾过去,以乡邻在重赋逼迫下¨非死即徙”以致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蒋氏“以捕蛇独存”对比;叙述现在,以悍吏来乡逼租闹得鸡犬不宁的情形,与蒋氏因捕蛇而能“驰然而卧”和捕蛇后“甘食其土之有“、“熙熙而乐”的情形对比,鲜明地反衬出赋敛毒害之极,使“哀而不伤”的蒋氏答话成了血泪斑斑的控诉,深刻表现了“赋剑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

从全文来看,第一段写捕蛇缘由,先说明蛇毒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写下面“太医聚蛇,永人争相捕蛇"作铺垫;同时全段既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也为下文写蒋氏三代的遭遇作序,为主旨的揭示初步蓄势。第二段写蒋氏三代的悲惨遭遇,是为写“余悲之”并提出“若毒之平”的建议埋下伏笔。第三段写作者的同情、提问和建议,则是为写蒋氏自陈心曲,展示整个社会悲剧、进一步深化主题铺垫、蓄势。待通过蒋氏以自身遭遇与乡邻的处境对比,用事实证明了苛政之毒甚于毒蛇猛兽后,又引用孔子的话作理论依据,并用跌宕笔法,先疑后信。至此,铺垫已够,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地点破全文主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第二篇:《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中考题集锦

一.2004年浙江省上虞市

柳宗元笔下的“永之人”为何要争着去捕蛇呢?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 ~ 4题。(9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3分)

(1)然得而腊之()(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苛政猛于虎也()

2、能统领第一段内容的一个词语是()。第二段作者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也”的目的是要说明:(2分)

3、下列各句中“去”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⑴去死肌,杀三虫 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

⑶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⑷挈妻子而去之走

A ⑵⑶ B ⑴⑵ C ⑶⑷ D ⑵⑷

4、翻译句子(2分)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

二.2005年浙江省绍兴市

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题目。(9分)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3分)()A 悍吏之来吾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 殚其地之出——出郭相扶将

C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 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文:

四.2006年常州市

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 ~ 4题。(14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岁赋其二()(2)几死者数矣()

(3)更若役()(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译文:

3.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4分)

蒋氏的两次“戚”:

第一次: 第二次:

作者的两次“悲”

第一次: 第二次:

4.阅读下面短文,结合《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完成文后问题。(4分)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而曰:“然。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⑤识之,!”(选自《礼记·檀弓》)

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②[子路]孔子的学生。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④[吾舅]我的公公。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1)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答:

(2)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

答:

五.2007年上海市

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 ~ 4题。(13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黑质而白章()以啮人()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岁赋其二()当其租入()2.选文作者是(人名)。写出教材中该作者另一篇文章的标题:《 》。(2分)

3.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言之,貌若甚戚者。

译文:

4. 选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永州异蛇的特征。(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六.2007年江苏淮安卷

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 ~ 4题。(14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殚其地之出()

③犯寒暑()④又安敢毒耶()

2.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而乡邻之生日蹙/可计日而待也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欲言,无可进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译文:

4.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原句:蒋氏 乡邻

作用:

七.2009年湖北省十堰市

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 ~ 4题。(12分)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乎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又安敢毒耶?”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而乡邻之生日蹙()③又安敢毒耶()④曩与吾祖居者()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

3.选出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A.选文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B.“安敢毒耶”回应前文,说明整个大段叙述都是对“若毒之乎”的回答。C.蒋氏自述的这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

D.“说”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如选段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4.蒋氏的自诉,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具体分析一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4分)答 对比句:

作用:

八.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 ~ 10题。(21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感毒耶?”

1.选择加点字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2分)

A.而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B.谨食之,时而献焉(sì)食:吃

C.曩与吾祖居者(nǎng)曩:从前。D.蒋氏大戚(qī)戚:悲伤

2.文中“殚其地之出”中的“殚”的意思是,“则久已病矣”的“病”的意思是。(2分)3.“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中的“斯役”指的是(用文中的词语填空)(1分)

4. 把下列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号呼而转徙

(2)以尽吾齿

5.(1)依据选文内容,把下列选项按对比的内容两两组合,将它们的字母填入括号内。(3分)

A.蒋氏以捕蛇独存 B.乡邻之旦旦有是 C.乡邻鸡犬不宁 D.乡邻非死则徙 E.蒋氏弛然而卧 F.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

()()()(2)以上三组对比是围绕选文的哪一句话展开的?把这句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6.“余”问蒋氏:“若毒之乎?„„”蒋氏在叙述了60年来乡邻们和自己的遭遇后说:“今·

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感毒耶”从这句话来看,蒋氏是否怨恨捕蛇这差事?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也忧,退也忧 B.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人不知而不愠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理解文段内容,按要求填空。

(1)本段文字引述的是蒋氏悲痛的哭诉,表明全段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1分)

(2)蒋氏把自己跟乡邻的遭遇作了两次对比,请用一句话(尽可能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回答对比的结果。(2分)

9.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10.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字)。(1分)

答:

九.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 ~ 4题。(10分)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感毒耶? 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只要标一处)(1)虽鸡狗不得安宁焉(2)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谨食之,时而献焉()(2)以尽吾齿()

(3)则熙熙而乐()(4)今虽死乎此()3.下面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B 吾恂恂而起

其真无马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C 岂若若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D 又安敢毒耶

桓侯故使人问之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这段文字以乡邻们被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不得安宁,跟蒋氏“ ”作对比(用原文语句回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十.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1 ~ 4题。(10分)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感毒耶?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其()谨()之()齿()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译文:

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一年里冒死亡威胁的只有两次 B一年里冒死亡威胁的大概两次 C.一年里犯死罪的人只有两个。D.一年里冒死亡威胁的人只有两个。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B.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中考题集锦答案

一、答案:(9分)

1、(1)腊:把肉晾干(2)俟:等待,含有“希望”之意(3)于:比

2、赋敛之毒甚是蛇

3、D

4、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

二、答案:(9分)1.D 2.你要哀怜我,并且使我活下去吗? 3.苛捐杂税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三、答案:(13分)

1.彻:笔直照射 齿:年龄 2.B 3.(1)忽然游到远处去了

(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3)冒着严寒酷暑 4.(1)唐 柳宗元

(2)动静结合 对比、衬托 “赋敛之毒” 异蛇之毒

四、答案:(共14分)1.(1)每年(2)几乎、多次(3)更换(4)冒着

2.(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死在后面了(或晚多了、活得长了等),又怎么敢怨恨呢? 3.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

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

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

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

4.(1)苛政猛于虎也(2)为逃苛政宁可山野伴猛虎。

五、答案:(13分)1.表并列 咬 动词把„„晾干 止、治愈 征收、敛取 抵 2.柳宗元 《小石潭记》 3.他说这些话,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4.外形 毒性 医疗效用

六.答案:(14分)

1.①使„„活下去 ②用完 ③冒着 ④怨恨 2.D 3.①假如我以前不干捕蛇这件差事,那么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②回来之后,就很有味地吃着地里长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4.原句:

第一组:蒋氏:吾以捕蛇独存 乡邻:非死则徙而 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 乡邻:岁鸡狗不得宁焉

第三组:蒋氏:盖一岁犯死者二焉 乡邻: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作用:

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

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衬托赋敛之毒。

④ 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七、答案:(12分)

1.使„„活下去 一天天地 怨恨 从前

2.(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就早已困苦不堪了。3.C 4.选段中有三处对比:

①乡邻“十室九空”与蒋氏“以捕蛇独存”形成对比;

②悍吏扰民鸡犬不宁的情形与蒋氏“驰然而卧”、“熙熙而乐”形成对比; ③乡邻“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形成对比。

作用:突出(衬托)了“赋”的不幸甚于“役”

或突出(衬托)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八、答案:(21分)

1.B 2.尽 困苦不堪 3..捕蛇

4.(1)(被苛税所迫)哭喊着辗转迁移。(2)来过完我的岁月。5.(1)AD BF CE(2)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吾赋不幸之甚也。

6.蒋氏并不怨恨捕蛇这件差事,因为他认为:即使现在死在捕蛇上,比起乡邻的死已经晚多了,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7.C 8.(1)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2)第一次:乡邻非死即徙,十室九空,自己却“以捕蛇独存”。

第二次:乡邻们鸡犬不宁,自己则“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9.D 10.苛政猛于虎也(或:赋敛之毒甚于蛇)

九、答案:(10分)1.(1)虽鸡狗/不得宁焉(2)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2.(1)小心(谨慎)(2)年龄(岁月)(3)快乐的样子(4)即使

3.B 4.驰然而卧(熙熙而乐)

十、答案:(10分)

1.那 小心的 它(代蛇)年龄(岁月、日子)

2.(献蛇)回来就可以很有味的吃着那土地上生产的东西 3.A 4.B

第三篇:《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背景.《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被贬永州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税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税收》.“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是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

3.选自《柳河东集》

原文

捕蛇者说

唐·柳宗元 选自《柳宗元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 wǎn)、瘘(lòu)、疠(lì),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shuò)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jìe)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而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参考译文

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它是)黑底子,白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毒蛇的办法。然而捉到它后,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那时开始,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用蛇来)抵他们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干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有捕蛇抵税这种好处已经有三代了。我问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听了),大为悲伤,满眼含泪的样子说:“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租赋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尸体都互相枕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骚扰,到处叫骂,那种喧闹的样子惊扰了乡间的平静,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这时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在危险之中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它(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来)考察民情的人可以获得这篇文章。

词句注释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

①⑥“之”:的。“异”:奇特。“质”:质地,底子。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表顺承。“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饵”:药饵。“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大风”:麻疯。“挛踠”: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人”: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代词,指这件事。

以:

以啮人(连词,如果)

以王命聚之(用)

已:

可以已大风(治愈)

者:

有蒋氏者(…..的人)

几死者数矣(的情况)

貌若甚戚者(的样子)

若:

若毒之乎(你)(痛恨)

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涕:

汪然出涕(眼泪)

君将哀而生之乎(你将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生,使……活下去)

向:

向吾不为斯役(如果)

则久已病矣(生病。这里是困苦不堪)

触风雨,犯寒暑(顶着)(冒着)

非死则徙尔(相当于“不是……就是……” “尔”同“耳”,罢了,表示陈述语气)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是介宾短语中的一种,乎,介词,同“于”,放在动词谓语后面作补语,可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这句是互文

哗然而骇者(然,助词,表示“……的样子” 者,代词,可译为“的情景”或“的气势”)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岂若,哪里像 是,这,指冒死的危险)

又安敢毒耶(怎么,哪里反问句,译为“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苛政猛于虎也(译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介宾短语用法之一,译为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介宾短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句话出自《礼记·檀弓》记载的一个故事。柳宗元引用这句话,意在对当时苛酷的赋敛表示不满,吾尝疑乎是(代“苛政猛于虎”)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把肉晾干;以为,把......制成)

岁赋其二(征收)

永之人争奔走焉(代指这件事)

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地窘迫)

则熙熙而乐(快活的样子)

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俟,等待 焉,代词,指这篇文章)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实词总结

① 动词——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② 动词——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③ 动词——写。“故为之说”。

① 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

② 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① 征收。“岁赋其二”。

② 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① 恶疮。“可以已……瘘、疠”。

② 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① 缴纳。“当其租入”。

② 收入。“竭其庐之入”。

①每年。“岁赋其二”。

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① 很。“貌若甚戚者”。

② 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③ 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① 好像。“貌若甚戚者”。

② 你。“若毒之乎?”

① 怨恨。“若毒之乎?”

② 有毒的。“呼嘘毒疠”。

③ 害。“孰知赋敛之毒……”

① 使…活下去。“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 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① 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 sì,饲。“谨食之”。

① 看。“今以蒋氏观之”。

② 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虚词总结

① 的。“永州之野产异蛇”。

② 取独不义。“悍吏之来吾乡”。

③ 代词。“问之,则曰”(代词,代指蒋氏)“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指捕蛇这件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代指蛇咬后的伤势)“言之,貌若甚戚者”(代指前面的话语)

① 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 用。“太医以王命聚之”。

③ 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

④ 根据。“今以蒋氏观之”。

⑤ 代,这篇文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① 代捕蛇之事。“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 代蛇。“时而献焉”。

③ 用于句首,带有估计的语气。“今其室十无一焉”。

① 吗。“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 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① 在。“吾祖死于是”。

② 给。“余将告于莅事者”。

③ 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

④ 比。“苛政猛于虎也”。

虚词重点:而

黑质而白章 表前后并列关系

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前后承接关系

哀而生之乎 表递进关系

而乡邻之生日蹙 表前对后的转折关系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表前对后的修饰关系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表前对后的转折关系

哗然而骇者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恂恂而起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弛然而卧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表示承接关系

时而献焉 表前承接关系

退而甘食 表示承接关系

熙熙而乐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余闻而愈悲 表示承接关系

重点词语解释:

章:花纹。

聚:征集。

莅事:管理政事。

戚:悲伤。

涕:眼泪。

向:从前。

是:这。

齿:年龄。

安敢:怎么敢。

顿踣:(劳累得)跌倒在地上。

隳突:骚扰。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食:喂养。

熙熙:快乐的样子。

于是:在这件事上。

嗣:继承着。

毒:怨恨。

俟:等待,文中有希望之意。

走:奔向,趋向。

募:广泛争求。

岁:年。

何如:怎么样呢。

古今异义:

向吾不为斯役(向 古:假使 今:方向)

则久已病矣(病 古:困苦不堪 今:生病)

以尽吾齿(齿 古:岁月 今:牙齿)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可以 古:可以用来 今:能够)

去死肌(去 古:到。。地方 今:去除)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往往 古:到处 今:常常)

汪然出涕曰(汪然 古:眼泪流出来的样子 今:水深的样子)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字子厚,河西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走到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政治上处于困境时,仍然坚持改革立场,关心社会问题,当属不易。这段史实在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有记载,原文如下:

805年,这个昏君(指唐德宗)死了,唐顺宗继位。唐顺宗得了中风病,不能说话,亲信人王伾、王叔文替他出主意,朝臣中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等名士,帮助王叔文议论政事。唐顺宗继位,下令蠲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停止地方官进奉和盐铁使的月进钱;减江淮海盐价,每斗自370钱降为250钱,减北方池盐价为每斗300钱;取消宫市;召回陆贽和著名谏臣阳城等;宣布京兆尹李实的贪污罪,贬为通州长史。这些,在当时都是善政。……宦官俱文珍等和反王伾、王叔文的朝官结合起来,拥立唐顺宗的长子李纯(唐宪宗)为皇帝,唐顺宗退位称太上皇。唐宪宗贬王伾、王叔文。王伾病死,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人都算是王叔文党,贬到远州做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10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他“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论和哲学论文;在诗歌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讨论讲解

蒋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里说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战乱频仍,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泚叛乱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但这不过是欺骗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又说加税时“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从这些情况来看,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段(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因而皇帝发布命令,一年征两次,可以抵消应交的租税,因此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作者只用“争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示出来了。

第二段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耶”。包括2、3、4三个小段,是全文的重心。

由“异蛇”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只“言之貌甚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于色的情态勾勒了出来。明明是备受毒蛇之苦,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其内心的酸楚。

于是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时,好心地提出了一个解脱危险的办法。这几句话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连用了三个“若”(解释为“你”),表明“余”是面对面地与蒋氏交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的心情是急切的,办法也似切实可行。

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将是的这番话态度同样恳切,语气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这话怎么讲呢?蒋氏说了这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住了六十几年了,亲眼见到同村人的遭遇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柳文指要》引录了林西冲一文,算一笔唐代的赋税账:“按唐史,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薄》上至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是民间之重敛难堪可知,而子厚之谪永州,正当其时也.”因知文中所言,自是实录。

第二层意思是:那些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的时候,到处狂呼乱叫,到处喧闹骚扰,那种吓人的气势,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而这时他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只见捕来的蛇还在,便可以放心地躺下了。他细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时间把它当租税缴上去。回来后;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里的出产,安度岁月。

第三层意思是:这样看来,一年当中他冒生命危险有两次,而其余的时间就可以坦然快乐地过日子。哪像乡邻们天天都受着死亡的威胁呢?即使现在因捕蛇而丧生;比起乡邻们来,也是后死了。哪还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犯?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将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可见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的。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在全文这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全文处处运用对比:捕蛇者与纳税的对比,捕蛇者的危险与纳税之沉重的对比,捕蛇者与不捕蛇者(蒋氏与乡邻)的对比------六十年来存亡的对比,悍吏来吾乡是我和乡邻受扰的情况,一年受死亡威胁的次数和即使死于捕蛇也已死于乡邻之后等情况。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赋敛毒于蛇”这一中心。

通篇读来,《捕蛇者说》这篇散文内容详实.人物突出,见地深奥,笔端犀利,堪称散文中的杰作。

表达感情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横征暴敛的残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本文中心思想

1.蒋氏宁愿捕蛇抵税的原因2.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写作特点

一.使用衬托突出重点。

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二.使用对比表现主题。

文章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多角度对比,从各层面揭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乡邻赋敛之苦”对比“ 蒋氏捕蛇之„乐‟” ;乡邻 因赋税而号呼转徙,饥渴顿踣,死者相藉,十室九空的现实与蒋氏以捕蛇独存;乡邻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骇,鸡狗不宁而蒋氏只要蛇在便“弛然而卧 熙熙而乐”; 乡邻的痛苦是“旦旦有是”而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这诸多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本文风格委婉曲折,波澜纵横,阅读时要注意行文的曲折和卒章显志,对比的写法。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汉族。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第四篇:捕蛇者说学案

《捕蛇者说》学案

赵霞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对比的写法。

3、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学习重点

1、理解文章对比的写法

2、唐代中期的赋税之毒。

3、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

★学习设想

以“毒”为线索,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以情致导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冬,孔子因鲁国内乱,北行入齐。途中经过泰山之麓时,只见一个妇人伏于坟头上痛哭不止。孔子便命子路前去,询问她何以这般悲伤。妇人含泪答道:“先前,我公公被猛虎所食;后来,我的丈夫又被猛虎所食;现在,我的儿子又被猛虎吞食了。”孔子问:“那你为何不远远离开这里呢?”妇人道:“因为这里没有暴政啊!”孔子听罢,长叹一声,对身边的学生言道:“你们须记住,暴政远比猛虎还要凶残啊!”

二、背景介绍

唐朝中后期,战争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战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没有限制,使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缴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但各类苛捐杂税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多。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已重者愈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非死则徙尔”。

柳宗元因主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这个荒僻落后的地区生活了近10年,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感到有责任用自己的笔来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充分利用书上的注意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

2、自己边读课文边看书下注释,试着理解文章的意思。

3、同座互相口译课文,找出书中有疑难的词句,以待交流。

四、朗读课文,讨论交流

1、组内分段朗读,注意点评。

2、讨论文章的句读,每组派代表示读,请其他组指正。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做到发音准确,节奏鲜明。不多读一字,也不少读一字,更不错字一字

4、全班齐读。

5、学生质疑并讨论

注意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虚词用法及词的古今异义变化。

五、作业:在书中把课堂上的讨论结果标注出来,然后把文章抄写一遍。

第 二 课 时

一、学生朗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订正。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触。

2、找出文章的抒情句和中心句。

3、分析

(1)在第一段中画出表现蛇毒的语句。

分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觉一下黑色地底纹上布满了白色的花纹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如果我们碰到这种蛇会怎么办?永州的人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争”字说明了什么?

(2)有多少人能得到这个差使呢?

(3)蒋氏三代“专其利”,按理来说,应该感到很高兴才对,事实上是不是如此呢?这又说明了什么?注意从蒋氏的神态变化(“貌若甚戚者”“蒋氏大戚”)和矛盾心理(捕蛇虽不幸却又比缴赋税幸运的种种生活状况的对比)来感悟文章的主旨。

(4)文章结尾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试想:如果察民情的人得到了它,会不会采取措施减轻农民的负担,让人民过上比较安定的生活?

(5)讨论:文中“呜咽!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句应该怎么读。

4、、全班齐读课文。

三、作业:认真读一遍文章,在你有感触的地方写两句点评的话语。

《捕蛇者说》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dàng)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xī)C.吾嗣为之十二年

(sì)D.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jí)2.辨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A.已经

B.停止

C.使„停止,引申为痊愈

A.居住

B.过,停

A.连词,相当于“来”

B.介词,靠

C.介词,相当于“因为”3.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生病

B.痛苦

C.困苦不堪 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A.鼻涕

B.眼泪

C.鼻涕和眼泪 ③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A.牙齿

B.年岁

C.年月

4.选出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A.君/将哀而生之乎?

B.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C.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5.选出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A.吾祖死于是,吾父也死于是。

B.今虽死在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C.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D.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居于今六十岁矣。

6.选出对句子大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A.因为他说的这些话的缘故,而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以便告诉他们。

B.所以写下了蒋氏说的一番话,用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了解蒋氏的遭遇。C.所以我为蒋氏的遭遇说了一番话,用来期待考察民情的人,告诉他们。D.所以我为这件事写了这篇文章,用来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二.阅读理解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回顾过去,六十年以来,乡邻的情况怎样?而蒋氏的情况如何?

②从现在的情况看,乡邻们的情况怎样?而蒋氏的情况如何?

3.“吾恂恂而起”中的“吾”指谁?

4.“谨食之”的目的是什么?

5.蒋氏不以捕蛇为苦,反“熙熙而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②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③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7.下列各句中的“而”与“而乡邻之生日蹙”中的“而”用法不同的是()A.攻之而不胜 B.而吾蛇尚存 C.黑质而白章 D.度不中而轻发

第五篇:《捕蛇者说》学案

十九《捕蛇者说》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培养理解并翻译课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主旨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蒋氏一家的悲惨遭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的本质。

4、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2、体会柳宗元关心民生疾苦、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说,是古代文体名,与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简洁、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作者: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东(今永济县)人,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唐朝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日渐严重,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不聊生。柳宗元对这种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3、学生自读课文,给生字注音:

啮()腊()挛()踠()瘘()疠()嗣()几()死者数()矣 莅()蹙()殚()踣()死者相藉()曩()隳()恂()缶()谨食()之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合作交流

(一)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二)小组合作交流,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比一比,看看谁更快?)

(三)文言知识积累(1)实词总结 为:①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甚:①很。“貌若甚戚者”。

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②厉害。“末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写。“故为之说”。③超过,胜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赋:①征收。“岁赋其二”。入:①交纳。“当其租人”。

②赋税。“孰知赋敛之毒„„” ②收入。“竭其庐之入”。岁:①每年。“岁赋其二”。已:①止,治愈。“可以已大风”。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若:①好像。“貌若甚戚者”。得:① 捕得。“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②你。“若毒之乎?” ② 得到。“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观:①看。“今以蒋氏观之”。毒:①痛恨,怨恨。“若毒之乎?”

②考察。“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②有毒的。“呼嘘毒病”。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通“饲”,喂养。“谨食之”。(2)虚词总结 之:①的。“永州之野产异蛇”。

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毒)

“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以:①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表递进,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表转折,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连接状语和谓语,表修饰。“号呼而转徙”。⑤表目的,来,用来。“故为之(3)重点句子翻译

①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③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⑤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⑦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⑧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⑨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第二课时

一、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第一自然段是如何写异蛇之异的?

2、如何看待“蒋氏者,专其利三世”?

3、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答:蒋氏的两次“戚”:

第一次:

第二次:

作者的两次“悲”

第一次: 第二次:

4、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原句:第一组:蒋氏: 乡邻:

第二组:蒋氏: 乡邻:

第三组:蒋氏: 乡邻:

作用:

二、合作探究

1、当听到“余将告知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时,蒋氏为什么“大戚,汪然出涕”?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三、师生交流课文内容

1、文章结构: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交待人们捕蛇的缘由。可分二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杀三虫”):说明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在结构上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第二层(“其始”到段末):叙述捕蛇来由。永之人争奔与蛇毒形成对比,要害是“当其租人”暗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全文主旨已寓含其中。第二部分(2~4):文章主体部分,借蒋氏之口说明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第2自然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三世专利,使人以为可羡;再由蒋氏说出三代人的遭遇,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入悲,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

是用生命换来的。本段可看作是下面所要说到的社会悲剧的序幕。

第3自然段:叙述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

这是作者的劝慰之辞。作者既要求蒋氏在“役”和“赋”之间进行选择,则蒋氏不能不道出其难言之隐。这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第4自然段:蒋氏自陈心曲。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而吾以捕蛇独存”):回顾过去,以乡邻们在重赋逼迫下非死即徙以致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以捕蛇独存”的情形作对比。第二层(“悍吏之来吾乡”到段末):叙述现在,以悍吏来乡索租闹得鸡犬不宁的情形,跟自己“弛然而卧”“甘食其土之有”和“熙熙而乐”的情形作对比。第三部分(5):点明文章主旨。

本文议论仅此一段,却是全文的核心。开头用“余闻而愈悲”结束叙事,由此自然转入议论。接着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根据,并用跌宕笔法,先表“疑”而后表“信”,为主旨句出现蓄势。最后卒章显志,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全篇主旨即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2、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对捕蛇者蒋氏宁愿捕蛇而不愿受苛税之苦的记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遭受的苦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四、课文的写作特点小结

1、文章紧扣中心,层层深入,先叙后议,篇末点题。中心是写“赋敛之毒”甚于毒蛇,一个“毒”字,贯串全文。全文由叙事写起,因事而生感,由感而发议,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说服力很强。

2、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反衬:以蛇之毒反衬赋敛之毒,突出赋敛对人民的毒害程度之深。对比:(1)以异蛇之毒与永州人竞相捕蛇进行对比,暗示了苛税之毒甚于蛇毒。(2)以乡邻在苛捐杂税下,民不聊生、非死则徙、十室外九空与“吾以捕蛇独存“进行对比,说明捕蛇优于纳税,表现出赋敛之毒有甚至于蛇毒的主题思想。

(3)以悍吏来吾乡催逼租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景与蒋氏的“弛然而卧”、“熙熙而乐“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

3、语言精练。极富文彩。对偶句的精彩(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五、课堂小结: 《捕蛇者说》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文章的核心是最后一段,从孔子的名言引出全篇主旨,前面四段依次叙述了捕蛇的缘起、作者跟蒋氏的对话和蒋氏自陈心曲,都是为了表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主旨的。前人评论此文说:“必先得孔子‘苛政猛于虎’一句,然后有一篇之意”。是说得很中肯的。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三课时

《捕蛇者说》中考试题集锦

一、阅读《捕蛇者说》,回答问题

1、选择加点字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而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B.谨食之,时而献焉(sì)食:吃 C.曩与吾祖居者(nǎng)曩:从前 D.蒋氏大戚(qī)戚:悲伤

2、文中“殚其地之出”的“殚”的意思是

,“则久已病矣”的“病”的意思是。

3、“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中的“斯役”指的是

(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4、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号呼而转徙

(2)以尽吾齿

5、(1)依据选文内容,把下列选项按对比的内容两两组合,将它们的字母填入括号内。A.蒋氏以捕蛇独存 B.乡邻之旦旦有是 C.乡邻鸡犬不宁

D.乡邻非死则徙

E.蒋氏弛然而卧 F.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

()()()(2)以上三组对比是围绕文中的哪一句话展开的?

6、“余”问蒋氏:“若毒之乎?„„”蒋氏在叙述了60年来乡邻们和自己的遭遇后说:“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感毒耶”从这句话来看,蒋氏是否怨恨捕蛇这差事?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B.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是进也忧,退.也忧

人不知而.不愠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D.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9、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字)。

10、选出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选文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

B.“安敢毒耶”回应前文,说明整个大段叙述都是对“若毒之乎”的回答。

C.蒋氏自述的这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D.“说”这种文体比较注重文采,如选段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11、用简明的语言说说蒋氏“汪然出涕”的原因。

诗词两首

主备:张洪润 辅备:九年级语文组

相见欢 ◇李 煜

教学目标

1、把握词作主旨,体会李煜词作写愁情的绝妙之处,并积累这些写愁词句。

2、学会品字析句,鉴赏诗词。体会词作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3、理解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字析句,鉴赏诗词。

2、体会词作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教学过程

一、以《虞美人》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后期词作多倾泻亡国之痛和失国之思。

三、朗诵词作,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诵。

2、师生共读课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词叙述出来。

四、有感情地朗读,品字、析句赏析词作

1、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写仰望之景的句子是:,写俯视之景的句子是:

2、“剪不断,理还乱”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来比喻什么?

3、下阕中,作者怎样抒写“离愁”?试简析。

4、“月如钩”是特定环境下的月景,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5、“锁”字是传神之笔,试赏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 殊

学习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诗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

二、朗诵词作,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诵。

2、师生共读课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首词叙述出来。

三、有感情地朗读,品字、析句赏析词作

1、全词妙用对比,上片中将 与 对比,下片将 与 对比,表达了作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乃流传千古的佳句,请从修辞、用语、含义、哲理中任选一个角度作点赏析。

3、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中学生美文摘抄大全 名篇中的经典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毕淑敏,《我很重要》

我送你4句话。其一,这世界上没有失败,只有暂时没成功。其二,改变世界之前,需要改变的是你自己。其三,改变从决定开始,决定在行动之前。其四,是自己的决心,而不是环境在决定你的命运。你不妨先改变自己的习惯,试着用友善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快乐。”

——《知识窗》马国福

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人生有所造就,就必须懂得在关键时刻把自己带到人生的悬崖,给自己一片悬崖其实就是给自己一片蔚蓝的天空啊。——《知音》王新文

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耸立?——《感悟春天》朱国良

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感悟春天》朱国良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一个位置对于自己是否最合宜,标准不是看社会上有多少人争夺它,眼红它,而应该去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看它们是否真正感到快乐。

——周国平《最合宜的位置》

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朱自清《秦淮河月色》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而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季羡林《清塘荷韵》

我相信,骄傲是和才能成正比的。但是,正如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一样,大骄傲往往谦逊

平和,只有小骄傲才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有巨大优越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周国平《智慧和人品》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鲁迅《雪》

今天是你搬来的一块砖,虽然朴素不足道,却垫起了你明天的一段高度。今天是一件披在身上的棉被,虽然不够阔气,却能挡住寒气,使你明天不会感冒。今天是拧开水龙头流出的清水,可以濯足,可以洗衣,可以变为香茶一杯。——鲍尔吉·原野《今天最好》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刘墉《攀上心中的颠峰》

只要春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

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汪国真《只要明天还在》

即使命运从不发芽,我不惋惜千百次播种;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我不遗憾千百次凋零。信念告诉我的人生: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即使永远找不到大海,我不停息寻觅的歌声;即使脚印被风雪掩埋,我也珍爱走过的路程。无愧无悔才是人生:朝着地平线匆匆走去,让世界评说我的背影。——沙叶新《我的人生》

紧紧抓住梦想,因为一旦梦想消亡,生活就像折断翅膀的小鸟,无法自由翱翔。紧紧抓住梦想,因为一旦梦想离开,生活就会变成贫瘠荒芜的土地,只有冰雪覆盖。——兰斯顿·休斯《梦想》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向两脚而是要问向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向双手而是要问向意志。于是,我想用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

——汪国真《我喜欢出发》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路遥《平凡的世界》

要永远坚信这一点,一切都会变的。无论受多大创伤,心情多么沉重,一贫如洗也好,都要坚持住。太阳落了还会升起,不幸的日子总有尽头,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美]曼迪诺《永恒的变化》

把石头背在肩上,只能成为一种重负,只能增加前行的艰难;把石头垫在脚下,就会成为登攀的台阶,就会增添成功的力量。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有人一味地悲观抱怨,有人则积极乐观地行动。两种不同的选择,两种不同的结果,诠释出一种做人处世的智慧。——《把石头垫在脚下》

有句话说: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成了垃圾,而垃圾放对了位置就能成为宝贝。是种子,遇到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就会发芽生根;是花朵,到了如期的花季,总要绽放美丽和芬芳;是果实,到了收获的季节,必结出累累的硕果。不要叹息,也不用抱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吧,让生命长成苍天大树。

《找到场合,自然会变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摘自《做人的学问》

下载捕蛇者说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捕蛇者说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捕蛇者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二、读,读懂内容 三、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我们身边常见的毒蛇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 (一)查阅资料,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捕蛇者说教案大全

    《捕蛇者说》 教学目的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本文的词语。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捕蛇者说》以......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 教学目的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毒、赋、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等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 2.理解本文用衬托、对比衬托中心的写法。 3.把握文章“赋敛毒于蛇”的主题和作者对......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及“说”的体裁特点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

    《捕蛇者说》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捕蛇者说》片段,回答17-24题。(共22分)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会以蒋氏观之,犹信。鸣呼!孰知赋剑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中观人风者得......

    《捕蛇者说》教案(精选五篇)

    一、教学目的。1、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2、背诵第4、5段,注意语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乎”和“而”的多种用......

    《捕蛇者说》试题(精选五篇)

    《捕蛇者说》试题 一.2004年浙江省上虞市 柳宗元笔下的“永之人”为何要争着去捕蛇呢?阅读后,请回答1—4题。(9分)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