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持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和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改善和提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为了解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况,为有关部门制定农村居民就医、生存与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我和我的河北大学同学于2009年寒假期间在我们所居住的河北省河间市文屯村及其周边三个村进行了一次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的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医疗卫生现状
通过这有间断的七天走访调查,我们走访了三个村的三十几户农家,加上我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发现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仍有许多提高的空间:1,仍有极少数农民住在土堆房里,这主要是一些老人,不想给子女带来更大的负担,这给他们的生命以及健康等都带来了问题。2,厕所大部分都是深坑,还有一些是使用马桶或者没有厕所,卫生条件差,容易造成疾病传播。
医疗,作为除教育之外的另一个农民支出大项,在农村,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人生大病,就很可能把整个家庭拖进贫困的深渊,所以,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大病挨、小病抗”是常事,一般的常见病如头痛感冒等小病,大多数是不去看病的,自己买点药吃吃就好了。调查显示,76%的人头痛感冒就自己买点药吃,有近50%的人是自我治疗或者硬挺着等病好。当遇到医生建议病人住院的情况时,只有57%的人会听从医生的建议,43%的人不愿意住院。61%的人是因为“价格太贵”不愿住院,32%的人是因为“经济困难”不愿意住院,也就是说,93%的人是因为经济原因不愿意住院治疗。医院给大多数农民的印象是一个“吸血鬼”,属于高消费人群的选择,对于收入不高支出不少的他们来说不能进。
由于农民,医疗保障体系并不完善,调查发现,很多农民家庭都有负债。负债的原因是多方面,有的是买种子、化肥等生产性负债,有的是盖房子、装修、结婚以及日常生活负债等,除了生产性负债以外,负债原因最多的还是疾病和子女教育,这两项占到了80%以上。疾病负债是农民最沉重的负担之一。统计表明,大病户的家庭平均负债额明显高于非大病户的平均负债额。“不怕穷,就怕病,”农户对生大病的忧虑非常重,尤其是那些家庭成员有过大病的家庭更是深有体会。在我们所调查的农户中,有一个是由于耕田不慎弄的半身不遂,为了亲人,家属不得不支付巨额的费用。自此,一个原本让人羡慕的家庭变的负债累累。
在医疗机构的选择上,经济原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约70%的农民把医疗费用的高低作为选择特定医疗机构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医疗机构的远近,对于那些患自己不能自行处理的小病,人们更倾向于要选择距离较近的村级小型私人诊所。调查中,有62%的人选择患病去村级小型私人诊所,24%的选择去乡镇街道卫生院,8%人选择去县市区医院,只有3%的人选择去省级医院。
可是小型私人诊所里的医生,有的甚至不能称之为医生,他们的文化素质低,他们的技能令人震惊,难以满足农民就医需要。从来源上看,农村医生有的是原来的赤脚医生,后来通过进修取得了乡村行医资格,有的是卫生学校或者医学院毕业后在农村行医。从调查情况看,村级医生的受教育程度以中专为主,8%的是大专学历,本科学历者占2%,还有20%的村医生是没有学历者。从不同年龄段来看,年纪越轻,村医的文化程度越高,25岁以下者基本上都是中专或大专文化。而30到55岁这个年龄段的村医的文化程度相对最低。
综上可知,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仍需努力改善。
二、如何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
要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农民看病难、医疗负担重的问题,新型合作医疗显示出其优势。合作医疗虽然受到群众的欢迎,但是合作医疗的实行关键还是社会政策的推动。
调查中了解到村民对待合作医疗的态度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农民看不到既得利益,其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一些年轻人所占比例较大、成员身体较好的家庭,认为交了钱也不会花到自己的头上,不愿参加;只有那些家庭成员年龄结构比较大、健康状况比较差,经济收入比较低的家庭才是合作医疗的积极参与者。
2、对地方政府不信任。担心上级政府下拨的对农民的医疗补助以及农民上交的合作医疗基金能否正真用到农民身上。
3、农民觉得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不了大问题。按每个村民交纳10元钱加入农村合作医疗的大病统筹制度,无法为大多数参加者提供较高的医疗费补偿。有的村民认为,为了报销一点医疗费
浪费很多时间不值得,小伤小病即使不参加合作医疗自己掏钱也掏得起。
4、农民觉得看病不自由。参加的合作医院大多是本乡镇卫生院。由于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施不完善,医疗条件差,技术又不过硬,如果有大病,农民觉得还不如去大的医疗条件好的医院去治疗比较保险,农民对乡级卫生院的信任度不高。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议 :
1、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同时,应实行多渠道的原则,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包括接受社会捐助来支持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2、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增强防病意识,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要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提高农民预防保健意识,国家可以安排部分国债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3、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由于农村经济的制约,很难吸引高素质的卫生人才。应调整农村医学教育方式,要有为农村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制教育,比如建立相应的本科或专科,设置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班,这样才能培养适合农村的、在农村能留得住的、素质较高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定期和经常组织医学专家到农村为农民看病。对长 期在艰苦、边远地区的乡及乡以下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工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要给予适当倾斜。
4、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卫生扶贫工作。政府应加强对药品的进货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减少药品销售环节,畅通药品销售渠道,尽量避免药品过多的销售环节而导致药价过高的现象发生。对于医疗器械的购买也要加强监管,避免为捞取回扣而使其价格上涨。净化农村药品市场,使农民吃上放心药。
5、开展医疗知识网络服务,推行医疗卫生管理的网络化。要建立医疗知识网络服务系统,针对农民和农村的多发病以及重大传染病,提供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使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增加了医疗卫生知识,而且还增强了预防的意识。使得科学的知识抵制了封建迷信活动的传播,而且对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网络服务还能使农民了解所开药的基本效能以及医疗服务的各项费用,方便了农民看病治病,增强了乡镇医疗卫生工作的透明度。
三、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思考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建应是多层次、多模式的制度选择。农村应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第一层次是基本医疗保障。通过为每一地区安排一种正式的医疗保险制度,保证广大农民能享有基本医疗权益;第二层次是补充医疗保障。通过家庭扶助、社区互助、商业医疗保险等非正式制度的倡导和发挥,为农民看病提供基本保障外的补充;第三层次是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作为农民大病医疗的最后一道保护防线。
总之,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和政府没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相结合,应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加大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加强管理,使农村中农民真正认识到合作医疗对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大意义,让农民消除疑虑,把政府的号召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相信在国家对卫生制度不断改革的实践中,农村医疗状况将会有大的改观。
第二篇: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报告
在城市话语广为盛行且居于霸权地位的今天,中国的“三农问题”与农民的话语权利往往处于这样的一种尴尬境地。当城市中的居民较为普遍地享受着医疗卫生、就业辅助、交通通讯、教育优待等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福利时,以土地为生存手段和生活保障的农民处于无助状态。他们在忍受着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着公共服务分配不公的痛苦。
美国著名健康经济学家V.R.福克斯在《谁将生存?健康、经济学和社会选择》中说过:“在设计对贫困者的援助方案时,医生总是倡议提供更多医疗服务,教育者倡议提供更多教育,建筑业倡议提供更多住房,但是,贫困者最想要的是什么呢?它迫切需要得到某些领域的政策分析家的关注。”
卫生机构及人员情况
一般全乡只有卫生院两所,村级卫生室31个,私人诊所36家(其中不包括未登记的),全乡共计卫生员112人。当然,还包括很多未登记在册(即未办理执业许可证)的私人诊所。在一所卫生院中,病房5间,病床15张,医务人员约20人,其中乡村医生12人,护士3人,其中医科院校专科毕业的2人,其他均为中专或大专学历。而私人诊所的构成大多为乡村土郎中,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
在农村,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人生大病,就很可能把整个家庭拖进贫困的深渊,所以,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大病挨、小病抗”是常事,一般头痛感冒,大部分是不去看病的。调查显示,52%的人头痛感冒
就自己买点药吃,有近20%的人是自我治疗或者硬挺着等病好。当遇到医生建议病人住院的情况时,只有56%的人会听从医生的建议,44%的人不愿意住院,其中,55.6%的人是因为“价格太贵”不愿住院,27.3%的人是因为“经济困难”不愿意住院,也就是说,82.9%的人是因为经济原因不愿意住院治疗。
这些年农村卫生事业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医疗价格不断攀升,农民医疗负担重。在农村,有病看不起是很普遍的现象。如90%的农民认为健康状况没有改善的原因是医疗费用太高,还有8%的人认为就医不方便。农民认为,医疗是比养老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显示,18%的人根本不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24%的人很少担心自己的养老,但是只有8%的人根本不担心自己的医疗问题,20%的人很少担心自己的医疗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短缺现状
(一)乡村医生与农民
从来源上看,农村医生有的是原来的赤脚医生,后来通过进修取得了乡村行医资格,有的是卫生学校或者医学院毕业后在农村行医。从走访的20所农村医疗机构来看来看,65%的诊所是1个医生,90%的诊所是1个或者2个医生,拥有4个及4个以上医生的诊所仅仅是两所乡级卫生院而已。在所调查的134位村医中,84%的医生是男性,女性较少。40岁以下的占48.2%,50岁以上的占30%。从从业年限来看,80年代以来从业的人数占了51.4%,其他将近一半的村医生在80年代以前就已经从事农村医疗职业了。在80年代以前从业的人员中,很多都是集体经济时期的赤脚医生,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生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2002年我国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是3.2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医师数是1.47人。据调查,登记在册的村医(即执业医师数)有112人,另在走访过程中也发现不少未经登记的私人诊所,粗略估计大致也有三四十人(按40人计算)。这样算来,在所调查行政村,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3.12人,每千人拥有具有乡村医疗资格的医生2.24人。
调查表明,村级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医疗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受过医科专业教育的医务人员明显偏少。在调查的31个行政村现有的134位卫生人员中(包括未经登记的私人诊所医生),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5人,占总人数的3.7%;初中文化程度的29人,占21.6%;中专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60人,占44.8%;高中文化程度的40人,占29.9%。但受过医科专业教育的卫生人员明显偏少,从医科院校毕业的只有38人,仅占卫生人员总数的28.4%,其中医科院校大专以上毕业的仅1人。二是村级医务人员接受培训机会少且时间短。在对村级医务人员的调查中抽取30份做统计,有18个村医务人员反映,上级有关部门对村级医务人员的业务有进行过定期培训,但培训时间偏短,占调查村的60%;11个村则反映只偶尔培训过,占36.7%;反映从未培训过的有1个村,占3.3%。三是医疗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因医疗技术水平限制,农村医疗意外事
故时有发生。据走访调查,从村民口中得知近几年来,31个行政村因医务工作人员拿错药、打错针、误诊等引发的医疗意外事故就有7例。在金星村,农民周军与妻段静于2002年结婚,2003年某天晚上段静肚子痛,被送到就近的村级卫生室,村中行医不到3年的个体医生周永国(据说在市卫生局有后台办理了行医资格证,仅参加过短期医疗培训)指示超量服用过期药物,在病痛仍然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紧急又送往市人民医院,结果送到医院不到两个小时,段静因为服用药物过量和为时过晚而致死。
(二)各医疗点与农民
1.村级医疗机构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
全乡的医疗点规模都很小,除了两家乡级卫生院之外,其余的很多诊所虽然是打着村级卫生室的招牌,但实际上全属于私人性质的诊所,自负盈亏。大部分的诊所装置都比较简单,除了最基本的必备器械,如注射器、听诊器、血压表等外,很少看到一些高级的器械。室内有板凳和长椅,不少卫生室和诊所还有两三张病床。在我们的走访时,并没有发现有过期的药品,但许多药品的有效期已经所剩无几了。卫生室和诊所的药品也比较少,75%的诊所药品价值在5000元以下,51%的诊所药品价值在3000元以下。对于器械消毒方面,大部分的诊所都比较卫生干净,药品器械摆放整齐。但在走访农户时,不难发现很多一次性注射器成为了孩子们的玩具。
2.村级卫生机构深受乱收费的影响
对于村级诊所,从调查来看,上级部门和村委会几乎没有资金支持,都是自负盈亏。上级卫生机构和卫生主管部门对于村级诊所主要是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这些管理对于规范农村医疗市场、保证药品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有些地方管理的营利倾向和形式主义严重。有的只管收费办证,对农村医疗人员的资格把关不严。上级的管理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把管理变成收费,不但不能提高农村医疗服务的质量,反而更加重了农村的医疗负担。
3.村级医疗机构是大多数村民看病的首选
村级医疗机构是大多数村民看病的首选。调查显示,少数距离中心市镇较近,或者病情严重者才到县及以上医疗机构去看病。在医疗机构的选择方面,44%的人去村里的私人诊所,28%的人去村卫生室、卫生站,考虑到很多村卫生也是私人承包的,所以,去私人诊所就诊的比例实际要高得多。
在医疗机构的选择上,距离远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约64%的人都把距离近作为选择特定医疗机构的原因,其次是医疗服务的质量,对于那些患大病、疑难病,人们更倾向于要选择技术较好的医院。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在价格、服务和方便性方面,私人诊所和村卫生室表现较好,乡镇卫生院最不令人满意。村民们表示,有病总是先去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村医医治不了的,才会建议他们到大医院去就诊。从调查可以看出:私人诊所和村卫生室在价格和服务态度方面令村民的满意度最高,只是在质量方面私人诊所和村卫生室相对较差,比不上卫生院和其他更高一级的医院,限于设备和文化水平,这
也是不可避免的。区及区以上医院,在质量方面做得最好,但是最不方便,价格相对也最高。乡镇卫生院的价格和态度都最不令人满意,在方便性上也比不上村级诊所,质量方面也与区及区以上医院有较大的距离,只略好于私人诊所和卫生室。村民的这种评价总体看起来是非常中肯的,也可以看作是对村级医疗机构的肯定。农民的疾病威胁主要是重大疾病,这是他们无力承担的风险。但是,由于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不可能建立全面的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只能使这些有限的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地方,即对农民威胁最大的重大疾病问题上。建设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供给不足和公平理念缺失,是目前中国农村健康事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政府部门的政策规划不能一切都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效率目标,而应该从具体的事务管理当中超脱出来,致力于全社会的资源分配和公共服务建设。健康政策的制定应该反映公众意愿和公共利益,体现公正、公平和安全的理念。同时,健康政策的构建要考虑到许多相关因素,诸如健康与经济、健康与教育、健康与营养、健康与预防、健康与环境、健康与医疗、健康与保险、健康与管理等。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对贫困者的重要意义,以及提供服务的最佳途径。“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把现实抛诸脑后,也不能消极悲观,无视建立一个更高效、公平的社会的可能性。建设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第三篇:市区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报告
市区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调查报告
村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持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和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改善和提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为了解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况,为有关部门制定农村居
民就医,生存与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我们于2004年暑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期间对××市甘树区和平乡,小满镇的部分村(户)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1.1地区分布
被调查者分布在××市甘树区和平乡和小满镇所在的部分村(户),调查农户500户,发放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88份,有效率97.6.1.2性别比例
在有效问卷统计的488人中,男性319人,占被调查者的65.4,女性169人,占被调查者的34.6.1.3人户情况
在500户中,1人户12户,2人户81户,3人户111户,4人户118户,5人户129户,5人以上户49户,调查总人口2000亲人.1.4年龄分布
被调查的488人中,30岁以下者,131人,占26.8,31~50岁者171人,占35.0,50岁以上者186人,占38.2,年龄最大为80岁,最小为12岁,平均年龄43.86岁.1.5文化程度
被调查的488人中,文盲102人,占20.9,小学文化68人,占13.9,初中文化187人,占37.3,高中文化117人,占24.9,大学文化者19人,占3.9.1.6饮用水
被调查的488户中,饮用自来水者413户,占84.6,饮用井水者75户,占5.4.1.7家庭纯收入(近几年)
在调查的488户中年负债在5000元以上者为5户,占1.0,负债在0~4999元的为8户,占1.6,纯收入在0~4999元为259户,占53.1,纯收入在5000~10000元者为159户,占32.6,纯收入大于10000元者为57户,占11.7.2.医疗现状及相关问题
2.1患重病情况
在被调查的488户中,患过心血管疾病的67户,占13.7,居第一线,患过肺部疾病的40户,占8.1,居第二位.(详见表1)
表1被调查户所患重病情况表
所患疾病
户数(户)
百分比()
心血管病
13.7
肺部疾病
8.1
消化系统疾病
7.0
意外伤害
3.7
骨骼系统疾病
3.5
传染病
1.0
其它
307
62.9
2.2生病后处理
在被调查的488户家庭中,小病自己治,大病去医院者占第一位,民上去医院者占第二位.(详见表2)
表2患病后处理情况表
处理方式
户数(户)
百分比()
小病自己治,大病去医院
351
71.9
马上去医院
17.4
病情严重时才去医院
3.9
硬抗
2.3
其它
4.5
2.3处理的选择
在被调查者中,有340户选择去镇卫生院,占69.7,有91户选择村卫生所,占18.7.(详见表3)
表3患病后选择处理情况表
处所
户数(户)
百分比()
个体诊所
7.8
村卫生所
18.7
乡镇卫生院
340
69.7
县(市)级医院
2.0
市级及市级以上医院
1.8
2.4不肯就诊的原因
在被调查者中,不肯就诊主要是由于自己买药治疗,其次为经济困难,病情不重.(详见表4)
原因
户数(户)
百分比()
自己买药
260
53.3
经济困难
18.9
病情不重
17.8
路途遥远
4.0
其他
6.0
2.5收入不高的原因
在被调查中,有240户认为自然条件是影响收入的主要原因,居第一位,认为疾病困扰的有106户,认为无技术影响收入者有79户,分居第二,三位.详见表5
收入不高原因
户数(户)
百分比()
自然条件
240文
秘114版权所有
49.2
疾病困扰
21.7
无技术
16.2
年老无劳动力
7.0
意外事故
5.5
2.6对所在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的评价
在被调查者中,有61户认为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高,有579户认为一般,有48户认为医疗水平较低,分别占12.5,77.7和9.8.2.7对所在乡(镇)卫生院卫生条件的评价
在被调查者中,有183户认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条件好,257户认为中等,有48户认为差,分别占37.5,52.7和9.8.2.8以所在乡(镇)卫生院收费的评价
在被调查者中,有227户认为收费高,有176户认为收费合理(不太高),有45户认为收费较低,分别占46.5,36.1和9.2.3.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关情况
3.1参加合作医疗情况
在被调查的488户中,参加合作医疗的有237户,占48.6,在参加合作医疗危险的户中,每户参保1人者145户,占61.2,每户参保2人者74户,占31.2,每户参保3人者20户占4.0,每户参保3人以上者8户,占1.6.3.2保险金额
保险金额最高者为50元/人/年,最低者为20元/人/年,平均金额为24.65元/人/年.3.3对合作医疗的态度
3.3.1对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了解情况
在被调查者中,有67户知道合作医疗政策,有148户知道一些,有273户不知道,分别占13.7,30.3和55.9.3.3.2对农村合作医疗的信任度
在被调查者中有264户认为可信,有173户持半信半疑态度,有51户则认为不可信,分别占54.1,35.5和10.4.3.3.3对今后办合作医疗的态度
在被调查者中,有269户认为有必要继续办下去,有197户认为有条件可以办,有22户则认为没必要办下去,分别占55.1,40.4和4.4.3.4未参加合作医疗的原因
未参加原因
户数(户)
百分比()
经济困难
205
42.1
村来办
12.7
不可信
9.1
不知道
6.4
其他
145
29.7
3.5合作医疗的选择方式
在被调查者中,有168户(34.4)的家庭认为每人每年缴10~20元,只按比例报销住院医药费用合适,而310户(65.6)的家庭认为每人每年缴20~40元,按比例报销门诊和住院医药费用更合适.3.6医疗机构分布情况
在对医疗机构的调查中,几乎所有的村都有卫生所医疗机构,而且将其统归到乡(镇)卫生院的下属机构.4.结果分析
4.1农村医疗消费行为分析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有71.9的农户选择小病自己治,大病去医院的医疗方式,病情严重时才去医院,硬抗的分别占3.9,马上去医院者只占17.4,这说明农村中农民对疾病后果严重性的认识不够,致使小病拖成大病,得大病后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而治疗不彻底,致使劳动能力丢失,造成因病贫困和因病返贫的后果.在调查中发现居民医疗消费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小病大医”和“一病多医”的浪费现象,同一种疾病既看中医,又看西医,其主要原因是医疗卫生知识的贫乏而自己买药医治.二是一些农民出于多疑和自信等原因,没能认真遵循医嘱,或不坚持必要的疗程或服用过多的药物,或没有改变有利健康的行为,结果导致病情的反复或恶化.三是农民固执于个体偏好,长期使用某些(种)药物而不愿意更换,结果药不对症,造成无效治疗,致使病情迁延.四是由于一些人或出于害怕病情隐私暴露,或贪图就近方便,或因担心费用过高,不愿去正规医院而是求医于小巷游医的行为.4.2合作医疗的影响因素
在对生病后处理方式与其它因素相关分析时,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家庭成员的患病情况均对处理方式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在地处所的选择与其它因素投点分析时,家庭与医疗机构的整理(即方便程度)则是选择医疗机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另外,与家庭收入,文化程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在对参加合作医疗与其它因素相关分析时,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庭成员患病情况均对参加合作医疗有明显促进作用影响;对合作医疗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则对合作医疗起着明显的负面影响作用.对合作医疗不了解和不信任是明显影响合作医疗的关键因素,而合作医疗制度本来的规范执行情况,补偿机制实施的严格性,又将影响广大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在本次调查中,只有13.7的农民对合作和医疗政策了解,不知道者占55.9,在这一方面应加大对合作医疗的急转力度,使他们在了解政策的基础上,走近政策,最终参与政策.对合作医疗持半信半疑态度和不信任态度者竟占45.9,这使得合作医疗的参与率只占48.6,并且参与了的几乎所有是在孩子上学时,由学校统组织收取医疗危险费用.可见,很大一部分农户不能享受合作医疗的减免,这更使政策的落实情况不太良好,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农民群众办的一件好事,我们有责任把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我们要在工作中紧紧围绕农民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加强对基金筹集,对使用情况的审计和检查,定期向群众出示财务帐目,接受群众监督.另外,经济困难是未参加合作医疗的原因之一.虽然在调查中有42.1的人是由经济困难导致未参加合作医疗,但不是重要原因,因为在被调查者中,有32.6的家庭纯收入在5000~1000元之中,有51.7的家庭纯收入在10000元以上,且负收入者仅有2.6.因此,在被调查的农村中,农民收入状况相对可以,所以经济困难不是关键因素,而仅是原因之一.总之,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和政府没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相结合,应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加大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加强管理,使农村中农民真正认识到合作医疗对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大意义,让农民消除疑虑,把政府的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相信在国家对卫生制度不断改革的实践中,农村医疗状况将会有大的改观.
第四篇:关于全县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县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实践参加者:xxx
二实践主题:农村医疗卫生状况
三时间:2008年暑假
四地点:山东省xx县
关于全县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活动内容:基于社会发展需要, 以走访查询的方式对农村的医疗卫生情况进行调查。2 主要方面涉及各个村镇医疗卫生情况,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以及人们(尤其是贫困家庭)对医疗卫生的看法。
二.调查情况
全县辖18处乡镇(16镇2乡),759个行政村,99万人口;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几年来,我县致力于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健康素质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因设施齐全,技术先进,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初级卫生保健合格县”,并建立了适应卫生事业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完善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设。几年来,县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投资,对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医院、县二院、县医院分院,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的业务用房进行改造或新建。二是增设和更新了医疗设备。
2、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满足农村医疗卫生保健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县政府下发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按照“二级网一级办”的模式,我县改革乡、村二级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各乡镇卫生院增设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理本辖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日常管理工作,并将原有的村级卫生机构改革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多年来,我县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把有偿服务与义务服务结合起来,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卫生宣传、健康教育、计划免疫等融为一体,为农民提供主动、方便、快捷、优质、低价的综合性服务。
3、加强了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为强化计划免疫的管理,2003年,我县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同时,县卫生部门深入6个乡调查点对肺吸虫、肝吸虫、旋毛虫等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进行调查,共调查了4500人份,为做好其他疫病防治提供了依据。并加强了对防痨医生和卡介苗接种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为防治艾滋病,今年上半年,全地区在我县召开了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会议,介绍了我县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建设和艾滋病防治经验。年初,我县完成了县疾控中心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建设工作。同时,我县地方病防治工作成果得到了巩固。通过微机程序化管理,详实的掌握了全县辖区内育龄妇女总数,影响妇女健康状况的疾病及顺位,为更好地实施妇幼保健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4、加大了卫生行业执法力度。为适应卫生全行业管理新形势的需要,我县建立了卫生监督与疾病防控新体制。在卫生监督方面,全年坚持开展了社会卫生打假活动,并做到与日常卫生监督工作相结合。对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行业定期进行专项整顿,规范了食品卫生“三证”发放与管理工作,完善了“三证”的发放程序和管理办法,制定了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业户依法严肃处理,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了广大群众的健康。在医疗行业执法方面,卫生局医政科常年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美容院、药店、早市场进行执法大检查。
5、强化了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和管理职能。坚持经常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卫生,不断改善居民生存环境。通过设立常设机构,代表县政府负责环境卫生的管理和监督。每年我县都把环境卫生工作作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之一一并考核。从去年开始,加大了管理力度,县政府制定了爱国卫生目标责任考评方案,并与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奖罚措施。
三: 我县农村医疗卫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县医疗卫生事业随着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按照初级保健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但是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集中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设备、设施陈旧老化。在这次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有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房屋破旧、设施简陋、医疗器械破损得不到补充和改善,难以达到正常医疗保健的目标。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房屋简陋、年久失修,还仍在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平房,亟待需要重建。调查中我们还看到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相当一部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老三样”,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器,一个体温计。医疗卫生改革步伐缓慢,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相适应。
2、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由于农村物质条件落后,因此,我县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大多集中在城镇,导致农村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比较低,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仅有一名乡医,却服务着全村近千人的预防保健。并且人才的缺失导致医护人员青黄不接,“出不去,进不来”的现象正严重的制约着事业的发展。对现有在编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措施不到位,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善。
3、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和乡医负担重。目前,我县村级医疗机构负担较重,这里有物价部门每年的年检,每个月向镇卫生院缴纳的事业发展基金,每年向药监、卫生等部门以及质量技术监督局交纳的各种规费,还不算相关部门每年不定期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颁发的各类资格证所收取的费用。村级卫生机构没有村集体经济的投入,房屋、药品、设施都是乡医个人投资,还要支付工作人员工资,而各级政府对乡医从事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没有任何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医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积极性。
4、非法行医现象时有发生。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非法行医在农村一些地方屡禁不止,严重威胁着农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这些人打着某医疗机构或医疗院校的牌子,以义诊为幌子,目的是推销药品,骗取钱财。非法行医机构还与当地村委会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直接驻扎到某村干部家中,而这位村干部却不遗余力的为其提供方便。
5、农民因病致贫返贫情况严重。经调查,在农村,有一部分农民是“抗病”,有病不治;有一部分农民是没钱看病,望病兴叹;还有一部分是借债看病,但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病未看好,人财两空。在某些乡镇,农民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相当部分是赊帐,到年底后算总帐,而每年乡医到年底一算账,总有万八千的账兑现不了。一位农民对调查组这样说,被大水淹了、或者房子被烧了,苦上几年或许还能翻身,但真要得了大病,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倾家荡产。
四、发展我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议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我国要建立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结合调查,就抓好我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切实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农村医疗卫生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村的小康。面对新的形势,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摆上各级政府及部门重要的工作议程,根据新情况制定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各乡镇要落实相关部门和兼职干部负责此项工作,要切实把健康教育、爱国卫生等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日程,要坚持常抓不懈,改变乡镇政府对“大卫生”工作“活没人干,事没人管”的局面。在全县中小学生中继续开展好健康教育课,在农民群众中做好保健知识的宣传,进一步促进全民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
2、要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的改革。努力探索乡(镇)卫生院的多种运营方式,不搞一刀切,不强求一种经营模式。要认真总结乡卫生院改革经验,进一步深化运行机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人员聘用制度,注重引进人才、引进资金,以此来改善医疗条件和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力争在三年内取得明显成效。
3、建立人才流入机制,抓好从业人员培训。要加快卫生系统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激活用人机制,制定宽松的人才政策,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入的环境,广揽技术人才。要继续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每年对乡村医生轮训一次,加快乡村医生知识更新步伐。进一步完善医疗集团运行机制,医疗技术下沉一级,实施技术合作和指导,帮助当地提高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村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4、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软环境建设。监察、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相关部门针对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设立的收费项目的检查力度,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对合理收费项目的不合理部分也要坚决取消,并重新确定标准,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减负。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非法行医现象的惩治力度,彻底净化农村医疗卫生市场,使非法行医现象在农村没有生存的土壤。
5、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农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全面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大势所趋,要抓住我省2008年全面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契机,抓紧为我县推行此项制度做好各项准备。在暂时没有实行该项制度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开展扶贫工作与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医疗需求结合起来,把因病致贫的群众当做扶贫重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地解决贫困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五、理性思考: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该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办法,把这项为民、利民、造福于民的工作坚定不移地做深、做细、做实,确保不断完善新农合工作制度,让农民健康得到保障。
第五篇:关于全县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市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我市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基本情况
新密市辖15个乡镇,75万人口。几年来,我市致力于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健康素质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因设施齐全,技术先进,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初级卫生保健合格市”,并建立了适应卫生事业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完善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设。几年来,市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投资,对市疾控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医院、市二院、市医院分院,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的业务用房进行改造或新建。二是增设和更新了医疗设备。
2、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满足农村医疗卫生保健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市政府下发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按照“二级网一级办”的模式,我市改革乡、村二级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各乡镇卫生院增设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理本辖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日常管理工作,并将原有的村级卫生机构改革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多年来,我市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把有偿服务与义务服务结合起来,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卫生宣传、健康教育、计划免疫等融为一体,为农民提供主动、方便、快捷、优质、低价的综合性服务。
3、加强了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为强化计划免疫的管理,2003年,我市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同时,市卫生部门深入6个乡调查点对肺吸虫、肝吸虫、旋毛虫等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进行调查,共调查了4500人份,为做好其他疫病防治提供了依据。并加强了对防痨医生和卡介苗接种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为防治艾滋病,今年上半年,全地区在我市召开了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会议,介绍了我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建设和艾滋病防治经验。年初,我市完成了市疾控中心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建设工作。同时,我市地方病防治工作成果得到了巩固。通过微机程序化管理,详实的掌握了全市辖区内育龄妇女总数,影响妇女健康状况的疾病及顺位,为更好地实施妇幼保健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4、加大了卫生行业执法力度。为适应卫生全行业管理新形势的需要,我市建立了卫生监督与疾病防控新体制。在卫生监督方面,全年坚持开展了社会卫生打假活动,并做到与日常卫生监督工作相结合。对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行业定期进行专项整顿,规范了食品卫生“三证”发放与管理工作,完善了“三证”的发放程序和管理办法,制定了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业户依法严肃处理,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了广大群众的健康。在医疗行业执法方面,卫生局医政科常年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美容院、药店、早市场进行执法大检查。
5、强化了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和管理职能。坚持经常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卫生,不断改善居民生存环境。通过设立常设机构,代表市政府负责环境卫生的管理和监督。每年我市都把环境卫生工作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之一一并考核。从去年开始,加大了管理力度,市政府制定了爱国卫生
目标责任考评方案,并与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奖罚措施。
二、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市医疗卫生事业随着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按照初级保健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但是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集中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设备、设施陈旧老化。在这次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有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房屋破旧、设施简陋、医疗器械破损得不到补充和改善,难以达到正常医疗保健的目标。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房屋简陋、年久失修,还仍在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平房,亟待需要重建。调查中我们还看到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相当一部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老三样”,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器,一个体温计。医疗卫生改革步伐缓慢,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相适应。
2、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由于农村物质条件落后,因此,我市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大多集中在城镇,导致农村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比较低,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仅有一名乡医,却服务着全村近千人的预防保健。并且人才的缺失导致医护人员青黄不接,“出不去,进不来”的现象正严重的制约着事业的发展。对现有在编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措施不到位,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善。
3、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和乡医负担重。目前,我市村级医疗机构负担较重,这里有物价部门每年的年检,每个月向镇卫生院缴纳的事业发展基金,每年向药监、卫生等部门以及质量技术监督局交纳的各种规费,还不算相关部门每年不定期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颁发的各类资格证所收取的费用。村级卫生机构没有村集体经济的投入,房屋、药品、设施都是乡医个人投资,还要支付工作人员工资,而各级政府对乡医从事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没有任何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医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积极性。
4、非法行医现象时有发生。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非法行医在农村一些地方屡禁不止,严重威胁着农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这些人打着某医疗机构或医疗院校的牌子,以义诊为幌子,目的是推销药品,骗取钱财。非法行医机构还与当地村委会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直接驻扎到某村干部家中,而这位村干部却不遗余力的为其提供方便。
5、农民因病致贫返贫情况严重。经调查,在农村,有一部分农民是“抗病”,有病不治;有一部分农民是没钱看病,望病兴叹;还有一部分是借债看病,但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病未看好,人财两空。在某些乡镇,农民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相当部分是赊帐,到年底后算总帐,而每年乡医到年底一算账,总有万八千的账兑现不了。一位农民对调查组这样说,被大水淹了、或者房子被烧了,苦上几年或许还能翻身,但真要得了大病,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倾家荡产。
三、发展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议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我国要建立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结合调查,就抓好我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切实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农村医疗卫生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村的小康。面对新的形势,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摆上各级政府及部门重要的工作议程,根据新情况制定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各乡镇要落实相关部门和兼职干部负责此项工作,要切实把健康教育、爱国卫生等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日程,要坚持常抓不懈,改变乡镇政府对“大卫生”工作“活没人干,事没人管”的局面。在全市中小学生中继续开展好健康教育课,在农民群众中做好保健知识的宣传,进一步促进全民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
2、要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的改革。努力探索乡(镇)卫生院的多种运营方式,不搞一刀切,不强求一种经营模式。要认真总结乡卫生院改革经验,进一步深化运行机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人员聘用制度,注重引进人才、引进资金,以此来改善医疗条件和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力争在三年内取得明显成效。
3、建立人才流入机制,抓好从业人员培训。要加快卫生系统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激活用人机制,制定宽松的人才政策,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入的环境,广揽技术人才。要继续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每年对乡村医生轮训一次,加快乡村医生知识更新步伐。进一步完善医疗集团运行机制,医疗技术下沉一级,实施技术合作和指导,帮助当地提高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农村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4、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软环境建设。监察、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相关部门针对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设立的收费项目的检查力度,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对合理收费项目的不合理部分也要坚决取消,并重新确定标准,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减负。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非法行医现象的惩治力度,彻底净化农村医疗卫生市场,使非法行医现象在农村没有生存的土壤。
5、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农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全面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大势所趋,要抓住我省2008年全面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契机,抓紧为我市推行此项制度做好各项准备。在暂时没有实行该项制度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开展扶贫工作与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医疗需求结合起来,把因病致贫的群众当做扶贫重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地解决贫困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四、理性思考: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该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办法,把这项为民、利民、造福于民的工作坚定不移地做深、做细、做实,确保不断完善新农合工作制度,让农民健康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