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9:4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第一篇: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一、我市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十五”期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农牧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各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牧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

1、农牧民物质文件生活显著改善。一是农牧民收

入稳定增加。2004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518元,比2001年增加939元,增长了36.4;二是各项生活消费出支全面增长。2004年全市农牧民家庭人均主要生活费用支出2675.13元,比2001年增加746.61元,增长38.7;三是生活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消费更加合理。近年来,农牧民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只要求吃饱、穿暖,现在则“吃讲营养、穿讲漂亮、用讲高档、住讲宽敞”;食品和衣着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明显下降,住房、用品和文化服务支出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2004年全市农牧民人均食品和衣着消费支出1364.77元,比2001年增加311.75元,增长了29.6;而其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则由2001年的54.6下降到了51,下降了3.6个百分点。2004年人均居住、用品、交通通讯、文件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1310.36元,比2001年增加434.86元,增长了49.7;其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45.4上升到了49,上升了3.6个百分点;四是耐用生活消费品拥有量显著增加、档次提高。农牧民家庭的自行车、摩托车、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已经普及,摩托车、电冰箱、电话和移动电话等高档消费品成倍增长,照相机、抽油烟机、吸尘器和冷、冷暖空调也开始逐步进了收入较高的农牧民家庭。2004年每百户农牧民家庭拥有的摩托车62.5辆、电冰箱15台、电话52.2部、移动电话43.9部,分别是2001年的1.6倍、1.7倍、2.6倍和40倍;五是住房条件明显改善,质量提高。2004年全市农牧民人均年末住房面积26平方米,比2001年增长6平方米,增长30;其中人均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了20平方米。暖气、钢窗、地板砖等装饰品已进入大部分农牧民家庭,不少农牧民住房设计了客厅、厨房和两、三个卧室,有的还设计了卫生间。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完善。村民委员会对村集体财务实行了民主管理,农村民主法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

3、农村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公路全部畅通,旗县区所在地与乡镇之间公路基本上全是柏油路。农牧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砖木结构住房占到了80%。农民外出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拉动力。

4、农村牧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九年义务教育全部普及,职业教育在现代农民中基本普及。合作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乡村环境大为改观。

5、农村牧区养老保险事业开始起步,老有所养的问题开始得到解决。

二、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目前,我市农村的总体发展情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农牧区增收渠道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增收速度较慢,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增收难度偏大,与农牧民小康目标仍然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市农牧民收入的来自于农业,收入来源单一,农副产品多以原料出售,不能实现转化增值,制约了农牧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二)我市农村牧区的交通、通信、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近些年虽有长足的发展,但后劲不足。一是村村通公路基本实现,与达到村村通油路的目标还相差较远,特别是旗县区交界地段的道路这种问题更为突出;二是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进入农户的比例逐年增加,电脑,有线电视在农村牧区的拥有率和覆盖面还较低,农牧民信息量受到了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三是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较为陈旧,不能及时维修完善,影响了基础设施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农牧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牧民的生活较为困难,由于一些牧民前一轮草牧场承包时经营不善,再加上生产环境比较恶劣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等第二轮草牧场承包时已成为无畜户,使之进一步致富达小康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劳动力文化素质与社会就业需求不相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阳光工程、绿色证书项目、跨世纪农牧民培训项目的带动,不断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水平,但时间较短,并且数量有限,不能完全实现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五)集镇化水平低,乡村卫生条件差,村镇规划布局不合理。我市大多数旗县区村镇都是80年代时的规划,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违规违章建筑的现象时有发生,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较远。

(六)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一是农村牧区中小学校布点较少,也不尽合理,照成农牧民子女读书成本过高;二是卫生、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事业刚刚起步,只有极少部分农牧民收益,绝大多数农牧民还存在看病难、看不起病、养老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优势

当前,我市已初步具

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社会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巩固,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办法,即免收学杂费和书本费,对寄宿学生生活费进行补助。

——各旗县区对村镇建设都有了统一的规划,村镇建设有了显著的成效。

——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和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环保能源。

——培训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农民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近年来市政府对农牧民进行多方面的技术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基层组织建设和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班子建设,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典型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实施“双双链”工程,增强了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二篇: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一、我市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十五”期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农牧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各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牧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

1、农牧民物质文件生活显著改善。一是农牧民收入稳定增加。2004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518元,比2001年增加939元,增长了36.4%;二是各项生活消费出支全面增长。2004年全市农牧民家庭人均主要生活费用支出2675.13元,比2001年增加746.61元,增长38.7%;三是生活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消费更加合理。近年来,农牧民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只要求吃饱、穿暖,现在则“吃讲营养、穿讲漂亮、用讲高档、住讲宽敞”;食品和衣着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明显下降,住房、用品和文化服务支出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2004年全市农牧民人均食品和衣着消费支出1364.77元,比2001年增加311.75元,增长了29.6%;而其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则由2001年的54.6%下降到了51%,下降了3.6个百分点。2004年人均居住、用品、交通通讯、文件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1310.36元,比2001年增加434.86元,增长了49.7%;其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45.4%上升到了49%,上升了3.6个百分点;四是耐用生活消费品拥有量显著增加、档次提高。农牧民家庭的自行车、摩托车、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已经普及,摩托车、电冰箱、电话和移动电话等高档消费品成倍增长,照相机、抽油烟机、吸尘器和冷、冷暖空调也开始逐步进了收入较高的农牧民家庭。2004年每百户农牧民家庭拥有的摩托车62.5辆、电冰箱15台、电话52.2部、移动电话43.9部,分别是2001年的1.6倍、1.7倍、2.6倍和40倍;五是住房条件明显改善,质量提高。2004年全市农牧民人均年末住房面积26平方米,比2001年增长6平方米,增长30%;其中人均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了20平方米。暖气、钢窗、地板砖等装饰品已进入大部分农牧民家庭,不少农牧民住房设计了客厅、厨房和两、三个卧室,有的还设计了卫生间。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完善。村民委员会对村集体财务实行了民主管理,农村民主法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

3、农村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公路全部畅通,旗县区所在地与乡镇之间公路基本上全是柏油路。农牧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砖木结构住房占到了80%。农民外出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拉动力。

4、农村牧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九年义务教育全部普及,职业教育在现代农民中基本普及。合作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乡村环境大为改观。

5、农村牧区养老保险事业开始起步,老有所养的问题开始得到解决。

二、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目前,我市农村的总体发展情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农牧区增收渠道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增收速度较慢,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增收难度偏大,与农牧民小康目标仍然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市农牧民收入的%来自于农业,收入来源单一,农副产品多以原料出售,不能实现转化增值,制约了农牧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二)我市农村牧区的交通、通信、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近些年虽有长足的发展,但后劲不足。一是村村通公路基本实现,与达到村村通油路的目标还相差较远,特别是旗县区交界地段的道路这种问题更为突出;二是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进入农户的比例逐年增加,电脑,有线电视在农村牧区的拥有率和覆盖面还较低,农牧民信息量受到了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三是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较为陈旧,不能及时维修完善,影响了基础设施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农牧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牧民的生活较为困难,由于一些牧民前一轮草牧场承包时经营不善,再加上生产环境比较恶劣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等第二轮草牧场承包时已成为无畜户,使之进一步致富达小康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劳动力文化素质与社会就业需求不相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阳光工程、绿色证书项目、跨世纪农牧民培训项目的带动,不断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水平,但时间较短,并且数量有限,不能完全实现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五)集镇化水平低,乡村卫生条件差,村镇规划布局不合理。我市大多数旗县区村镇都是80年代时的规划,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违规违章建筑的现象时有发生,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较远。

(六)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一是农村牧区中小学校布点较少,也不尽合理,照成农牧民子女读书成本过高;二是卫生、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事业刚刚起步,只有极少部分农牧民收益,绝大多数农牧民还

第三篇: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探讨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市农办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对我市新农村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进行了粗浅探讨。

一、成效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后,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新农村建设作为总揽全局的大事来抓,因地制宜谋发展,创新机制抓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因地制宜谋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形成新格局。粮食播面107.1万亩、总产50万吨,雄倨全省第16强,巩固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地县”、“全省粮食生产大县”地位。生猪出栏185万头,建成5个万头生猪养殖小区,荣获全省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卤菜产业在规范中壮大,铜鹅出笼达95万羽,**被冠名为“中国卤菜之都”。脐橙种植面积突破6万亩,连年被指定为馈赠外国元首专用礼品。药材开发步入稳健发展轨道,草本药材面积逾2万亩。蚕桑产业订单基地近5000亩。华鹏食品等2家企业、国辉米厂等9家企业分别被评为全省、邵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菁芗”大米等14个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38家。流转土地14.6万亩,建成千亩以上示范片6个。

2、整合资金办大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各炒一个菜、共做一桌席”的投入思路,整合支农资金,重点突破农村水、路、电、村部等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完成通达工程104.8公里、通畅工程878.9公里,村道硬化率近九成。整治病险水库17座,解决111个村、6.9万人安全饮水问题,被确定为全省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在完成79个村电网改造的基础上,新启动百村农网改造工程。农机总动力达34万kw,荣获“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建成沼气池6735口,改厕6.4万户。实现电话、电视村村通。16.5万亩退耕还林通过省、国家级验收,森林覆盖率达43.23%。

3、科学引导抓办点,示范村建设创立新机制。先后启动东元等9个省级示范村和安乐等36个市级示范村建设,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第一、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发挥主体作用。对建设进度严重滞后或矛盾异常激化的示范村,视情降格或淘汰,形成良性竞争局面。第二、建立挂联帮建机制,凝聚建设合力。每个示范村由1个以上市团领导挂联、4-5个市直单位援建,每个帮扶单位安排1名干部、1万元以上资金帮建。第三、建立规划编制机制,优化技术服务。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新农村建设巡回指导组,逐村提供规划编制、技术指导、项目支持等服务。第四、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强化主导作用。制订示范村目标管理考核、以奖代投办法,安排专项资金以奖代投;采取无偿供苗方式,引导拦马等9村完成村道、院落绿化;结合农村安居工程项目,帮助山口等4村60余农户完成改房。第五、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形成投入合力。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平台,整合支农资金1.37亿元,相继建成幸福、天子山2个示范片,被确定为全省示范项目区。

4、统筹推进促和谐,农村社会发展呈现新风貌。正式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扶贫工作重点比照县。移民后扶工作被省、邵阳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核定大中型水库移民2972户、8844人。减负工作常抓不懈,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口站所改革有新进展,改革方案正式出台,中型水利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农民教育培训逐步加强,建成培训基地21个。科学、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村账乡代管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制度广泛实施。村级活动场、农家书屋建设空前加强,全市新建村部79个、农家书屋52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二、问题

一是产业支撑不力。生猪、粮食等效益不高的传统产业还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其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支柱作用发挥难、农民增收致富慢;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村集体收入偏少甚至是一片空白;示范村主导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一村一品”格局尚未形成。

二是基础设施不全。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全市122座水库中有84座存在病险隐患,渠系水利用系数不足0.4;医疗卫生、文体活动场所、村部等公益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三是投入能力不强。农民自我积累能力弱,市、乡财政比较穷,投入资金相对新农村建设需求来说是杯水车薪,因此,财政扶持资金偏重于挖松土,难以形成模式各异、标准不一的示范村。

四是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观念上,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文化素质上,因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慢,具有一技之长的少,体能性务工的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精神生活上,封建迷信、打牌赌博等现象依然存在,因循守旧、乱扔乱堆等陋习根深蒂固;发展能力上,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制落后,涉农教育资源没有形

成科学、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

五是各方配合不够。市直部分单位没有全面履行驻村帮扶职责,工作队员不入村、帮扶资金难到位;涉农项目、支农资金没有切实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倾斜,示范效应不明显;专业规划编制力量少、部门利益观念重,行政村规划编制进度严重滞后、质量鱼龙混杂,群众无所适从;村企对接等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引导机

制不健全。

三、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领导,不断创新机制,扎实稳步推进。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组织领导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领导。一要严格落实责任。建立一季一调度、半年一督查、年终定奖罚的督办机制,严格落实市直单位帮扶责任,要求确定1名干部、安排1万元资金驻村帮扶。对新村办工作人员和驻村帮建工作队员实行考核单列,由新村办单独考核。二要稳步增加投入。按高于上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完善以奖代投使用制度,以扶持到组到户道路硬化、环境卫生整治、规模基地建设、合作组织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为重点,整合支农资金择优扶持引导。三要健全办点机制。围绕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对口帮扶、全社会参与支持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健全挂联帮建、以奖代投、动态管理、资金整合等管理机制。

第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规划编制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先导。要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切块部分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业技术力量,成立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导组,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或者向外招聘资深规划编制单位,融合水利建设、集中建房、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专项规划,尽快编制出一个水平较高、代表性强的规划样板,再由各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根据规划样板,采取填空、套用办法,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实现用规划来引导主导产业发展、规范农民建房和用地、确定基础设施建设主次顺序。

第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产业扶持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产业是首要任务。一要科学谋划现代农业发展。在发展思路上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定势,确立通过综合办法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既要调整结构挖潜,又要发展非农产业增收;既要在农村发展改革上下功夫,更要在扩大开放上着力。在发展路径上确立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维。二要全面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片)和规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平台,全面加大对惠农项目、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做到惠农项目向示范村(区)倾斜、支农资金向示范村(区)集中、技术力量向示范村(区)聚集。三要加快出台现代农业扶持办法。科学制订现代农业扶持办法,对规模农业基地、优秀龙头企业、规范合作组织给予明确、具体、公平的资金扶持政策,强力推进优质稻、桔橙、生猪、铜鹅等主导产业建设及药材、蚕桑、黄金葛、高效果蔬等特色产业开发。四要全面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编制市、村两级水利发展规划,借鉴农村道路建设经验,设立农田水利建设以奖代投扶持资金,根据工程投资计划给予以奖代补扶持。持续加强农村道路、电网改造、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建设和先进农机、良种良法的推广,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至关重要。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加大宣传力度,传播健康、文明的先进文化,增强广大农民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意识。其次要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地、服务平台、师资队伍、教材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培训品牌。设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整合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扶贫资金,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助学制度等优惠政策。最后要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建立和完善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激励机制,引导农民走好传统农业向优势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优秀人才返乡回流的路子,动员和吸引有能力、有技术、有实力的在外打工人才回乡创业。同时,完善鼓励大学生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人才输出与回流的共振效应,从而推动农民不断自主创新。

第四篇:浅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是一个农业县市,全市总人口756838人,其中农村人口就有634880人,农村劳动力有31.57万人。由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不高,生活水平较低,是国家贫困县市之一。近年来,农村经济受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农村经济出现了新的徘徊局面,突出表现在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不仅成为农

村稳定的隐患,而且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拖累。因此,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对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意见,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措施之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就**市而言,全市60多万农业人口,有农村劳动力近30万,而真正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很小。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学到新知识、新技术,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从**市的农村现状看,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农民外出打工收入,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占收入的比例不断增大,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在8000元左右,对农村家庭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转移一人,致富一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1.**市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市,近几年来农业效率下降,农业收入下降,农民收入之所以还有所增加,主要是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根据农村百户住户资料推算,2005年全市外出务工总收入已达到2.1个亿。在农产品下跌阶段,也正是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走出山里,走进小城镇,走进大城市在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因此,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

2.农民外出打工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熟悉了城市,同时也转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些农民在经过几年的打工生活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他们回乡后,去办企业,带动了一方农村脱贫致富,也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在不断增多,与劳务输出有关的中介和服务行业应运而生,给我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是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二是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关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再次是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的大多数脏、累、苦、险等城市人不愿从事的工作,就满足了城市用工的需要,支援了城镇建设,也没有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构成实质性的竞争。

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六、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及对策

在农业增长潜力有限的条件下,要改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局面,只有及时转变思路,跳出“农”

外进行思维,以产业领域并向非农行业和城市的转移,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大力提高农民的劳务收入并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新一轮快速增长。

1.增加教育投资。从农民自身来讲,其素质不高是阻碍其外出寻求就业机会的主要原因,所以要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的实际,在切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农村初高中学历教育的比重,提高农村后

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和就业机会。还要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力兴办各类成人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适应能力,拓展其就业空间。

2.增强组织程度。经过多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和市场,许多人已适应了当地的市场情况,在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和农民就业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要有步骤地建立为农民外出提供服务的民间中介咨询组织或政府劳务信息服务机构,减少劳动力外出的盲目性,因其信息闭塞而政府缺少组织是造成农民盲目外出的重要根源。

3.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在加快**市向中等规模城市发展的同时,合理规划中心镇的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步伐,并对地理条件好,人口流动量大,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乡建为镇、结合移民工作,对生存条件差的贫困农民集体搬迁到乡镇,增加集镇人数,并将有限的建设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以摊薄农民进城的成本。

4.搞好农民外出后的后勤工作。由于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有的家庭只剩下老弱病残,致使大量土地荒无人种,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各级要针对这一实际,组织帮工队,或把25度以上的坡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种上高效的经济林。减少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调研成果

皮口镇海产品养殖业基本情况介绍:

皮口镇拥有以大连有德、玉璘、万众、科洋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企业28家。其中天伦公司为提高海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已建成了中国东北地区一流规模和科技含量的海产品精加工基地——“天伦海连玉璘海洋生物科技园、投资2.75亿元的万众海洋科技园。这些公司的成立将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从一产中转移出来,农民致富的传统方式得到改变,工资性收入占据家庭收入比例逐年增大,海上和陆地养殖业迅速洋生物科技园”,还有投资2亿元的有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74亿元的大发展,使农民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工业化、产业化和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皮口镇一步步向海滨小城市目标迈进。

调研分析:

因地制宜

1.皮口镇地处黄海之滨,镇域总面积286平方公里,常驻人口8.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万人。海岸线长35华里,浅海水域20万亩,滩田12万亩,滩涂8.8万亩,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依托得天独厚的区域和资源优势,皮口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基地,并逐渐发展养殖,加工一体化的企业。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2.抓观念,转变传统增收思想。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农民千百年来一直被束缚在土地上,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农民增收的潜力十分有限,在思想观念上保守怕变,难以融入现代市场。皮口镇镇通过宣传推介一批靠养殖致富成功的典型,以农民身边的事实来影响农民,让农民看到增收的途径不止一条,现有耕地容纳劳动力有限,而转移富余劳动力士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典型示范,广大农民自发地进行养殖工作,由此带来了观念上的更新、视野上的开阔。

3、抓信息,建立劳动力转移服务网络体系

如何能及时将用工单位用工信息送到他们手中极为重要。为此,皮口镇努力构造,不断完善,建立起一条承上启下的劳务用工信息网络:镇劳务信息服务小组→村劳务信息服务站。镇里经常派出专人到海产品养殖场了解信息,及时将用工信息发到村劳务信息服务站,及时将用工信息传到农民手中,并为他们进入用工单位做好各种服务工作。为富裕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信息保证。

思考与建议:

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村庄摆脱了贫困和落后,开始慢慢的向城市化靠拢。通过对皮口镇的调研,我们总结以下几点经验:

1.要因地制宜

俗话说“依山靠山,依水傍水”,皮口镇拥有海岸线35华里,浅海水域20万亩,滩田12万亩,滩涂8.8万亩,十分丰富的水产资源为其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会,依据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皮口镇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加工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同样其他村庄也可以借鉴其发展特点,比如靠山的村庄可以发展特色水果种植,珍惜木种种苗种植等。平原地区的村庄可以发展养殖业,牧畜,种貂养殖等等。

2.政府部门加强领导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努力为农民的脱贫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加强对村民思想的教育,改变其传统的以土地为依靠的顽固思想,鼓励村民大胆尝试新项目,并给村民一定的支持,从而使更多的人摆脱贫困。

3、整合资源,健全体系

整合国家对新农村发展的新思想,新政策,建立当地的网站,鼓励农民学习电脑知识,拓宽他们接受新消息,新思想的途径,有了新的思想,农民才能更快更科学的摆脱贫困。

当地旅游业基本情况介绍

皮口作为辽南古镇,不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而且地区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民间文化丰富,其中以每年正月初二的祭财神民俗文化、正月十三的祭海文化和正月十五巡街文化最具影响和代表性。而有关貔仙、大白碑、老龙头、凉水湾、矿泉井、海神娘娘、牛眼坨、牛眼蛤等等众多民间传说、故事,更为地区文化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皮口小城镇文化也极大了丰富了现代人的生活内容。而“黄海公园”——皮口西山风景区、“一洞仙”——狐仙洞风景区、“天鹅湖”——东大甸自然湿地以及平岛旅游度假村等地,不但是当地人们休闲、观光的最佳去处,也为丰富地区特色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皮口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陆岛交通港,是长海县距大陆的最近点。因此每年接待旅客近70万人,成为海岛旅游的重要中转站。

位于皮口镇西南黄海里长山水道南部海域,距陆地最近处清水河口3公里,牛眼坨码头西南侧。因岛上平坦得名。呈梯形,东西走向,东高西低,长约1.3公里,宽0.8公里,陆地面积1.04平方公里,海拔30.9米。涨潮时周围水深3米。地质属太古界片麻岩。为平岛村驻地,人口500余人,耕地730亩,种植玉米、大豆等。以渔业为主,产杂鱼、蟹等,建有百吨冷冻库。现已规划成具有渔家特色的旅游度假村,每年接待大批上岛旅游的游客,旅游服务业已成为岛内第二大产业。

平岛旅游度假村是普兰店市境内唯一一个海岛村,距皮口港18海里,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500米,虽总面积仅为795公顷,却是被誉为“万倾碧波中的平静之舟”的一个避暑御寒的绝佳去处。这里为我国少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自4月中旬至11月初的200多天的时间里,几乎都是宜人的气候。海岛上树木参天,植被良好,又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四面沙滩是天然浴场,也是近海垂钓的鱼场,可以说是万倾碧波中的一块“净土”。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兴起,这里已被开发成为一个海岛旅游度假村。平岛度假村沿岛附近海底基本上为砂质,海水清澈透明,特别适宜海水浴、日光浴。环岛岩滩繁殖着丰富的贝类,退潮时可以赶海、采集贝类、海珍品及进行海上垂钓等活动。这里还是盛产海参、鲍鱼、对虾、牡蛎之乡,海鲜佳肴应有尽有。海岛旅游度假村的别墅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是游客休闲、度假、会务娱乐,海浴的圣地。现有高中档客房40余间(套),床位200余个,餐位200余个,还有各种文体娱乐设施。目前,普兰店市政府已把海岛度假村建设纳入今后三年内重点开发建设项目之一,作出总体发展规划,吸引内资外资共同开发。这里的阳光、沙滩、别墅、海鲜以及独特的渔舟唱晚、渔家风情、游客赶海、渔民家宴、家庭式的接待以及海上垂钓等旅游。

调研分析

空间分析

皮口镇地理位置优越,距大连市中心110公里,与长山列岛仅有8海里,隔海相望。也是大连东部沿海距日、韩最近的口岸。镇内交通便利,金城铁路、201国道、大庄高速和海皮路横跨东西,皮瓦公路与沈太高速对接纵贯南北,皮口港500吨级滚装码头已开通国内多条航线,年货物吞吐量80多万吨,客运量69万人次。

由于交通便利,皮口镇即是省内游客节假日度假的好去住,也为省外游客体验海岛游提供了便利的机会,市场潜力巨大。

资源分析

我国少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自4月中旬至11月初的200多天的时间里,几乎都是宜人的气候。充分利用较长的旅游适宜期创造经济效益。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海岛旅游。

思考与建议

1、但目前发展呈现趋同化趋势,千游一律,给游客无新鲜之感。

建议:开发人文景观,丰富游览项目,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差异化旅游经营。增加游乐性主题项目,延长生命周期,吸引稳定的客源。

2、岛内旅游呈现超负荷情况,人流过多,影响海岛游品质。

打造多类型的旅游资源,实现游客分流,同时实现旅游与保护的良性循环,提升项目品质。

3、环境保护问题不容忽视。

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皮口镇社区建设情况:

1997年皮口镇被国家体改委等十一部委确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2000年被辽宁省确定为中心小城镇,2004年又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被国家渔业部确定为全国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被大连市定为重点开发建设的小城市。2010年,皮口镇被国家发改委以“人与自然河蟹小城镇”及在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突出表现而入选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城镇。根据日前确定的规划,皮口镇正以滨海路为中心轴线,西起清水河,东至赞子河,北到高速铁路,面积38平方公里以上区域全部纳入镇区内,对产业、居住、商贸、饮服及公共设施、重大基础设施等按功能区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将皮口镇重新定位为产业发达、生态良好、临港宜居、河蟹文明30万人口的中等海滨城市。

皮口镇现拥有省一级乡镇敬老院、大连市一流的公安分局以及武警边防、法庭、工商等执法部门在皮口都有派出机构。220千伏的变电所座落在境内,1万吨能力的净水厂即将扩建成5万吨。市政、环卫、城管中队等 城镇管理职能部门一应俱全,购物、旅游、休闲、娱乐场所众多,城镇功能齐全。

调研分析

一、抓住机遇,引导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将“规划科学、配套健全、环境良好、工程优质”真正落到实处,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二.是企业参与,强化业务培训与考核,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以培育企业品牌、练好内功、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继续优化和落实创建方案,加快科技创新,丰富创建内涵,将企业与住宅融为一体,不断增加社会责任感,发挥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

三、定期开展思想培训,提高村民素质,逐步引领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主动做到爱护环境,提高了生活品质,慢慢呈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

思考与建议

1虽然相对其他乡镇发展较好,但目前社区建设已呈现瓶颈现象。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居委会的办公设施和居民活动设施不足、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普遍偏低。

建议: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认识,不断推动社区科学发展。切实加强各级各部门对社区建设及重要性的认识,推动社区的科学发展。要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社区的自治职能,让社区自治意识深入民心,使社区尽快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从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建设和谐社区工作,把社区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民政局,积极争取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通过采取财政支持、划拨土地、减免费税、房屋置换、改造或新建等多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设施不足的局面。要明确收入来源,不断加强投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即州、县市两级财政按有关规定核拨的各项经费,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序的增长机制。上级核拨收入,即上级有关部门和街道(乡镇)给予的非财政补助收入(包括非正规组织就业岗位补贴)。社区专项工作经费。主要是州、市(县)两级部门补助的设施建设、维修、服务、活动等专项工作经费;以及拨付社区“费随事转”的各项经费和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其他专项工作经费、活动经费等。各项捐赠收入。主要是慈善组织和基金组织的经费援助、驻社区单位和结对共建单位赞助社区的经费及各种募捐与个人捐助的经费等。奖励经费。主要是上级部门对于社区工作先进的表彰奖励经费等。其他收入。主要是社区有偿服务收入、社区使用的固定资产变价、租赁等收益。要明确支出范围,落实经费到位。包括人员经费支出。主要是社区工作人员与公益性岗位及社区其他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公用经费支出,主要是办公、服务、活动等经费支出。专项经费支出,主要是社区设施建设项目支出、设备购置和维修支出等。工会活动经费支出、社会保险费支出,主要是单位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

2、社区建设文化氛围不浓,社区建设内容不丰富。

建议:要健全社区文化组织体系。设置一名专职或兼职的文化活动组织人员。发挥离退休人员的积极性,为社区文化建设多出力。要形成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并健全组织机构。要丰富文化活动方式。如剪纸、象棋、乐队、合唱队、体育类的太极拳、气功;综合类的秧歌、健美操、民族舞蹈等。要提供社会保障。各级政府应给予社区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或经济方面的支持。同时,各级政府、各相关单位应该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直接指导者。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并培养活动骨干,并定期地举办各类活动,为社区文化产业的形成起到宣传推动作用。

3社区建设人才匮乏,自治服务能力不强。

建议:要创新社区干部队伍进入机制,拓宽选拔任用渠道,推进社区干部来源多元化。不断实行“公推直选”制度“选一批”,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街道工作人员中“派一批”,从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中“引一批”,从有文化、有能力的下岗职工中“聘一批”,面向社会和大中专毕业生公开“招一批”。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促进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可以依托党校等机构成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学校。要强化激励措施,使社区工作者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在经济方面,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的生活补贴、工资偏低问题,并使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问题,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在政治方面,给社区工作者提供上升的通道。

下载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很多群众都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日子。如今,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农村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生机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摸清和掌握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所具备的优势,根据党校学习安排,就新农村建设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列材料 三板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 研 报 告三板桥镇位于普安县城西部,拥有土地面积62.24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个居民社区,62个村民组,共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二)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要“对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福协办〔20XX〕33号文件—《政协××县委员会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拳农村建设情况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福协办〔2009〕33号文件—《政协××县委员会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拳农村建设情况研的函》要求,我乡于近日就当前社会......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大全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学院:楷体,三号,粗体 班级:楷体,三号,粗体作者姓名:楷体,三号,粗体调查时间:2011年2月24日 调查地点:鞍山市千山区宁远镇 调查目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立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