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局进一步加强规范行政执法思考意见
各县(市)区农业局、局属各单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部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农业执法工作,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执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
部门认真贯彻以法治农的要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市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初步建立,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初具规模,在农资打假、毒鼠强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和保护农民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实践证明,实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有利于提高农业执法的整体实力和效率;有利于增强农业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有利于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实现执法人员专职化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的问题。
但就目前运行的情况看,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分散,权责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形成不了合力;二是农业行政执法面向广大农村、面向城乡市场,牵涉面广,执法难度大;三是工作经费短缺,条件差、执法装备落后,制约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对农业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意义重大。
二、进一步明确农业执法工作的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为主线,整合执法资源,改进执法方式,强化执法合力,完善配套制度,推进综合执法,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在全市建立起职能集中,管理规范,层级协调,上下一致,运转高效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逐步形成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高效廉洁的专业执法队伍,使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农业执法范围和主要职责
(一)执法主体: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二)执法范围:凡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业务管理机构为执法主体的执法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均属农业执法范围。主要是: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农业植物保护、农业转基因管理、生物菌菌种管理、农业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经营管理、基本农田保护等。
《植物检疫条例》授权的执法机构继续承担有关法律、法规的行政执法。
(三)职能划分:
1、市级和各县(市)区成立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大)队是专职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代表农业局在各自辖区范围内行使农业行政执法职能,集中对外行使法律、法规有关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所有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
2、下属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植保植检站、种子管理站、土壤肥料工作站、农业环境保护站、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行使行政监督检查权。
3、行政许可、行政确认、法律法规规定的从事农资经营上岗培训和考试工作统一由局属法规科作出。
(四)职责划分:
1、法规科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督促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承办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及应诉,审查执法大队办理的行政处罚案件。
2、执法支队负责本局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行政行为,指导各县(市)区执法大队的执法工作及队伍建设,查处跨县或县、区执法大队移送需由市执法支队查处的案件,以及案情复杂、敏感性强、涉案金额重大的案件。各县(市)区执法大队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辖区内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工作。
3、种子管理站负责履行农作物种子行业管理和市场的监管职责。
4、植保植检站负责履行农药市场的监管职责、植物检疫。
5、土壤肥料工作站负责履行肥料市场的监管职责。
6、农业环境保护站负责履行农业环境保护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职责。
7、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负责履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管理、监督管理减轻农民负担职能。
四、加快农业执法体系建设,规范农业行政执法行为
(一)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负责制订和下达年度工作计划、专项执法方案,组织指挥农业执法联合行动、集中行动和专项行动。阶段性的专项执法行动和方案,统一由综合执法机构拟定,报局领导批准后实施。各站在自
己的业务范围内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主动开展工作,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各职能站可以独立进行检查,也可由执法支队协调有关职能站统一进行检查,涉及到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统一由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报批和实施,行政处罚文书档案由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整理保存。各单位要在农业局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上下统一,形成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合力。
(二)加强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各站农业执法人员大多为农业科技干部,对农业法律法规了解不多,执法技能不高,必须加大法律法规知识及执法技能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一是组织参加市级各种法制知识和执法技能培训,通过考核,领取由云南省法制办核发的《行政执法证》,持证上岗;二是邀请法律专家或由法规科负责农业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和农业行政执法办案技能培训,提高全体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实际办案水平;三是要加强执法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执法人员要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四是开展执法案例分析和执法案卷评查,从案例案卷中吸取经验,达到边办案边学习边提高的目的;五是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年度考核和职务晋升的依据。
(三)严格执法,规范执法人员行为。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农业行政处罚文书制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和农业部农业行政执法“六条禁令”,必须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树立农业部门良好的执法形象,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既要勇于执法,又要依法办事,不违法,不越权,克服和纠正执法中的随意性。坚决纠正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执法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
(四)严格农业行政执法程序。农业行政执法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执法文书统一制作规范》和《农业行政执法文书》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循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程序规定,遵守行政执法行为成立要件的必经程序。案件受理、审查、传询、通知、调查取证、作出处理决定、告知、执行等程序要严格依法办理,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罚适当、程序合法。农业执法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农资生产经营活动,凡有参与和从事农资生产经营行为的不得参与农业执法。
(五)坚持制度,严格罚没款收支管理。坚决执行农业行政执法“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的财经管理制度。执法过程中的罚没款,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准截留、挪用或支配罚没款项,违者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六)完善制度,强化农业行政执法监督。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严格执行市农业局《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过错追究制》等七项制度,建立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和报告制度、违法行为立案申报、行政处罚、执法统计制度、执法文书档案管理制度、错案追究制度,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形成办案制度、办案程序、行为规范、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监督,使全市的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轨道。
五、加强领导,保障农业执法工作有效开展
(一)加强对农业执法工作的协调和领导。农业行政执法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重要的、基本的职能。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领导,把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作为依法行政的核心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安排,积极实施。主要领导要经常深入执法第一线,调查研究并协调解决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工作指导,建立法制工作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有效工作机制。
(二)加强农业执法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行政执法基础性建设,主动协调,积极争取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农业执法工作的投入,中央财政部从2003年已经设立“农业行政执法监管”科目(编号为070108),以保障执法经费,改善执法条件。加强农业执法设施建设,提高执法装备水平,改善执法条件,不断提高农业执法队伍对各类违法行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打击能力。要切实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水平,改变重突击检查轻规范管理、重市场检查轻源头监管、重行政处罚轻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重外部监管忽视自身内部管理的思想,从源头抓起,从长效管理入手,做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三)加强农业执法目标责任制考核。各县(市)区农业执法机构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并建立权责相当、职责结合的工作责任约束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考评制度,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篇: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
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
沪府发〔2010〕21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经常性的管理活动,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环节。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是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自2004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实施以来,本市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行政执法能力和效率得到了提升。为适应在开放、透明和信息化的条件下,实现把上海建设成为“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的目标,必须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行政执法的公信力。现就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执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不断提高规范执法公正执法的意识和能力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根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依法行政提出的基本要求,行政执法单位和人员在行政执法中应当牢固树立以下理念:
——职权法定。行政执法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或者委托,在法定职权范围内积极履行职责,做到行政执法“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
——程序正当。行政执法应当遵循法定程序,不断优化执法流程,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遵循公开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行政执法依据、过程、结果应当公开;保证执法手段的合法、正当,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违法事实的依据。
——保护合法权利。行政执法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和监督权;注重执法目标实现与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保障之间的平衡,做到执法措施必要、执法手段适当,将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影响降到最低。
——教育指导为先。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防止“以罚代教、以罚代管”;行政执法应当积极采取指导、建议、提醒、劝告等非强制性方法,防止“重事后查处、轻事前预防”。
——权责统一。行政执法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原则,对违法或者不当的执法行为,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及时依法纠正;对有过错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追究其行政责任。行政执法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或者赔偿。
(二)健全行政执法人员全员培训制度。对全市行政执法人员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行政执法培训,使行政执法人员具备应有的文明素养、依法行政理念、法律知识和执法能力。行政执法培训可以邀请法律专家、法官与行政主管部门领导讲授法律知识、解读法律法规、研讨行政执法案例等,并建立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情况记录和考试结果登记制度。
——行政执法单位负责人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培训。市、区县行政学院在两年内组织一轮行政执法单位及其下属各执法队伍负责人的依法行政专题培训。(责任单位:市、区县行政学院)
——行政执法人员基础法律知识培训。市政府法制机构组织编制新上岗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大纲,部署在岗行政执法人员轮训,并定期抽查行政执法人员基础法律知识培训情况。市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其所属行政执法单位的行政执法人员,开展基础法律知识培训;区县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对区县所属的行政执法单位和街道、乡镇的行政执法人员,开展基础法律知识培训。(责任单位: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市和区县政府法制机构)
——行政执法人员专业法律知识培训。市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其系统内行政执法人员开展专业法律知识培训,并将培训计划和实施情况报送市政府法制机构备案。(责任单位:市级行政主管部门)
二、明确界定行政执法主体和权限
(三)严格实施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行政执法单位的执法主体资格应当有法律、法规、规章的授权或者委托,并由“三定”方案予以明确。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将系统内行政执法主体名录及其调整情况向社会公告,并报送同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责任单位:市和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四)完善联合执法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两个以上行政执法单位联合执法的,由参加联合执法的行政执法单位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作出行政执法决定,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原行政执法单位不得再行使已被集中行使的行政处罚权;继续行使的,作出的行政处罚无效。(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五)规范委托执法行为。行政执法单位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执法的,应当签订行政执法委托协议,明确委托事项。受委托组织应当向委托单位定期报告行政执法情况,并接受委托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受委托组织应当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执法单位名义实施行政执法,并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六)健全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新上岗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取得执法证件,方可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在岗行政执法人员必须在执法证件有效期内,定期参加行政执法培训并考试合格,方可到期换领执法证件,继续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禁止无执法证件的人员行使行政执法权,协助执法人员只能从事行政执法的辅助性工作。(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七)推行行政裁量权适用规则和基准制度。对法律、法规、规章中有较大裁量幅度的行政处罚规定、法定条件不够具体的行政许可规定,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符合法律目的、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参照先例、必要适度等基本要求,制定并公布本系统行使行政裁量权的规则和标准。市级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对区县行政执法单位行使行政裁量权的情况加强指导和监督。(责任单位:市级行政主管部门)
(八)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制度。行政执法单位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对管辖区域、管理事项、执法衔接和配合、执法依据适用等发生争议的,应当遵循合理配置行政执法权、提高执法效能的原则进行协调,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
——明确行政执法争议协调主体。涉及同一系统内部不同区县行政执法单位之间因管理区域等问题产生的行政执法争议,由市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协调;涉及某一综合管理领域内不同行政执法单位之间因管理事项分工以及执法衔接、配合等问题产生的行政执法争议,由市或者区县政府归口的综合协调部门负责协调;涉及行政执法单位在具体适用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过程中发生的行政执法争议,由市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协调;涉及行政执法单位之间因管理职能交叉产生的行政执法争议,由市或者区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会同同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协调。(责任单位:负责协调工作的有关部门)
——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程序。行政执法单位之间发生行政执法争议的,争议各方应当先自行协调,并就协调一致的意见形成会议纪要或者签订相关协议;自行协调不成的,应当及时提请相关协调机关组织协调。协调机关在协调过程中,发现不立即执法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可以决定由某个行政执法单位先负责执法,该行政执法单位应当予以支持和配合。(责任单位:负责协调工作的有关部门)
三、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程序
(九)梳理和公开行政执法事项与依据。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对行政执法事项、依据进行梳理,通过政府网站等途径公布,并及时更新。市级行政执法单位和区县政府实施的行政执法事项、依据及其调整情况,应当报送市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区县级行政执法单位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实施的行政执法事项、依据及其调整情况,应当报送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备案。(责任单位:市和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十)规范和公开行政执法流程。市级行政执法单位应当按照高效便民的原则编制本系统行政执法操作指南,明确不同类型行政执法事项的执法主体、权限和程序,并及时更新。行政执法操作指南应当在行政执法单位的办公场所公示,并通过政府网站等途径向社会公布。行政执法单位及其执法人员应当按照行政执法操作指南,规范行政执法活动。(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十一)完善执法告知制度。行政执法单位实施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为时,应当告知执法内容、依据以及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救济权等。行政执法人员不得要求或者误导行政相对人放弃依法享有的权利。行政执法单位受理行政审批申请时,应当一次性告知行政相对人办事程序以及需提交全部材料的目录。(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十二)规范调查取证行为。行政执法单位在收集违法证据过程中,应当力求证据材料客观、真实,不得伪造、隐匿证据,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收集证据。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调查取证时,应当依法制作询问笔录、检查笔录、勘验笔录等法律文书。(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十三)实施分类分步执法。行政执法单位应当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后果,采取不同的行政执法方式。对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公众健康、生态环境等的违法行为,应当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能,避免执法缺位、不作为。对情节较轻或者危害后果能够及时消除的违法行为,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外,应当先责令改正,并进行教育、告诫、引导;对拒不改正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十四)健全行政执法听证制度。行政执法单位应当按照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规定,保障行政相对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依法享有听证的权利。探索重大复杂疑难行政执法案件的公开听证制度,行政执法单位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公开听取、收集行政相对人以及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十五)推行重大复杂行政执法案件审查制度。对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的复杂案件,应当由同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制机构对案件的事实、证据、法律适用、行政裁量等进行法律审查,并出具法律审查意见;对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充分的,应当建议补充调查。对重大复杂行政执法案件的处理,由行政执法单位的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责任单位: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十六)规范执法文书和案卷管理。市级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制定本系统的行政执法文书统一格式,或者使用国家统一的行政执法文书格式,并报送市政府法制机构备案。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应当规范制作、使用行政执法文书,并在行政执法案件办结后,及时将相关行政执法文书、证据资料等整理入卷,归档保存。(责任单位:市级行政执法单位、市政府法制机构)
(十七)推进行政执法结果公开制度。对与公共安全、公众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的、对公共利益有重大影响或者需要公众广泛知晓的,以及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应当公开的行政执法结果信息,行政执法单位应当予以公开。市级行政执法单位可以通过情况通报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及时公布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行政执法案件办理情况。(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十八)加强收费和罚没收入的管理。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全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按规定全额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行政执法经费全额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严禁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或者罚没收入按比例返还行政执法单位作为行政执法经费或者奖励经费使用。(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四、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
(十九)加强行政机关层级监督。通过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等途径,强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执法单位的监督,及时发现、纠正违法和不当行政执法行为。
——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从行政执法案件事实认定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程序是否合法、法律适用是否准确、处理决定是否适当等方面,对本系统行政执法单位的行政执法案卷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的,应当提出整改意见。市和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指出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结果应当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评议考核。(责任单位: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市和区县政府法制机构)
——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制度。市和区县政府法制机构以及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发现行政执法行为存在瑕疵的,应当制发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指出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在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规定的期限内书面报告整改情况。(责任单位: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市和区县政府法制机构)
——行政复议制度。行政复议机关在审理行政复议案件过程中,发现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应当决定撤销、变更该行政行为或者确认该行政行为违法,并可以出具书面整改建议,由被申请的行政执法单位在规定期限内书面报告整改情况。市级行政机关承办行政复议案件的机构应当定期总结行政复议案件情况,并组织编写典型案例,指导行政执法活动。(责任单位:各级行政复议机关)
(二十)加强专门监督。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等资金的审计监督,发现行政执法单位违反财政收支规定的,应当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监察机关应当对行政执法单位的执法效能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勤政廉洁情况加强监督,并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责任单位:各级审计机关、各级监察机关)
(二十一)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行政执法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常委会做好执法监督检查工作,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对人大代表提出的质询案,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及时组织调查并给予答复;行政机关组织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或者行政执法单位调查处理重大案件时,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检查或者调查;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就辖区内发生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行政执法案件的调查情况以及处理意见,向同级人大常委会作出书面报告。(责任单位:区县人民政府、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二十二)自觉接受司法监督。行政执法单位对法院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要积极应诉,按规定向法院提交作出被诉行政行为的依据和证据。对重大行政执法案件的诉讼,行政执法单位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行政执法单位应当自觉履行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认真研究、积极回应法院的司法建议书。(责任单位: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二十三)注重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行政执法单位应当通过开展社会评议,开通热线电话、网上信箱等途径,接受社会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违法、不当行政执法行为举报、投诉的权利,并根据人民群众的批评与建议,不断改进行政执法工作。(责任单位: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二十四)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市和区县人事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监察机关、法制机构制定行政执法单位评议考核方案和标准,并组织实施。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系统行政执法人员评议考核方案和标准,并组织实施。市和区县政风测评部门应当将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关系密切,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的行政执法单位作为重点测评对象,每年进行一次政风测评;对其他行政执法单位应当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测评。(责任单位:各级人事部门、各级监察机关、市和区县政府法制机构、市级行政主管部门)
(二十五)健全行政执法过错责任制。行政主管部门和行政执法单位对行政执法人员因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产生危害后果或者不良影响的,应当严肃追究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责任;行政执法行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监察机关应当对行政执法单位负责人进行问责,问责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责任单位:各级监察机关、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各级行政执法单位)
各区县、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贯彻本意见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市政府法制办要加强对有关工作的指导、协调、检查、督促,确保本意见全面、有效实施。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六月七日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行政执法经费保障工作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行政执法经费保障工作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更好地为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提供保障,努力把行政执法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现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行政执法经费保障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行政执法经费保障工作的认识。行政执法是一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行政执法经费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行政执法机关提供全额经费保障,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现实需要,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县政府及其部门要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行政执法经费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国务院《纲要》和《决定》要求,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规范行政执法经费保障工作,为行政执法机关执法为民、规范执法提供有力保障。县政府要按照“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克服财力困难,确保行政执法机关经费保障与自身组织的收入完全脱钩,确保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水平与行政执法工作需要基本适应,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行政执法经费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逐步增长。
二、充分发挥财政预算对行政执法经费的保障作用。县政府及其部门要将行政执法经费作为公用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年初财政预算,实行标准化、规范化预算管理。对行政执法机关人员经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全额保障;对行政执法机关日常办公、执法办案所需的公用经费,必须按规定标准足额保障;对装备和基本建设经费,要根据地方财力和行政执法机关实际需求,尽可能纳入财政预算予以安排;对侦破大要案件和处置突发事件等经费,实行专项报批、重点保障。要坚持行政执法经费保障向基层执法单位倾斜,严格按照规定标准,优先落实安排基层执法单位执法经费;安排给基层执法单位的各项经费,各级行政执法机关不得截留克扣和挤占挪用。要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到位率,不得将支出安排与行政执法机关的罚没款和规费收入挂钩,真正从源头上保证行政执法经费的足额安排和按标准保障。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要加强财务管理,节约经费支出,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严格执行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款收支两条线制度。执收执罚是国家法律赋予行政执法机关的管理职责,罚没款和规费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县政府及其部门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严禁截留、挪用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款项,严禁向行政执法机关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没款指标,为行政执法机关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创造良好环境。各级行
政执法机关要严格依法办事,规范执法行为,做到当罚则罚、应收尽收、按时上缴。各行政执法部门不得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法收取应当由财政负担的各项行政执法费用。
四、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经费保障工作的监督检查。县政府及其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检查督促,确保行政执法经费保障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同志要认真抓好落实,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县财政局、县法制办要对行政执法经费保障落实情况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年终与依法行政考核一起进行总结评估。对年初行政执法经费预算安排不足或违反规定搞“收支挂钩”的地方,在依法行政考核评比中不得评为合格单位,对违反规定下达罚没款指标、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篇: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工作方案
根据省交通厅《关于2007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选题立项的批复》(闽交纠风办笺[2007]12号)要求,针对运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执法不规范的具体问题,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针对运政、路政执法过程中存在部分执法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执法程序、调查取证不全面、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法律文书填写不规范等问题,进一
步加强法律法规教育,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防止以罚代管和其它简单粗暴执法行为的发生,树立交通部门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实现文明、规范的执法目标。
二、工作重点
重点解决在办案过程重实体、轻程序,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部分运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业务不精等问题。
三、整改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是努力提高全体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二是坚持严格管理与依法行政并重,程序合法与实体合法并重,使依法行政工作适应民主法制建设对交通法制工作提出的要求,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保证道路、水路运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业务培训,规范执法行为。一是通过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交通队伍的业务知识和管理素质。二是严格执法制度,促进行风建设,落实错案追究制,进一步改变工作作风,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防止以罚代管和其它简单粗暴执法行为的发生。
(三)健全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一是自觉接受上级党委、政府、有关职能机关、舆论媒体和群众的监督,及时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听民声,解民意,及时发现和解决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采取依法解决问题与思想疏导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认真处理执法投诉的来信和来访,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群众对执法行为的监督。三是根据《福建省交通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第二条规定,进一步建立听证制度。四是开展督查工作。局纪检、市运管局、路政分局,针对运政、路政管理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开展不定期明查暗访,经常组织人员到各所、站和执法一线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整改。
(四)严格执行《福建省交通行政处罚标准细化》,规范应用自由裁量权。完善执法机构内部职能分离制度,严格执行《福建省交通行政处罚标准细化》,对较为复杂、影响较大的行政处罚案件在处罚决定时,采取执法机关集体研究进行决定,准确、合理应用交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确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四、责任部门
漳州市运管局及各县运管所、漳州市公路局路政分局及各县路政所。
五、工作计划安排
(一)承诺整改阶段(2007年9月至10月):广泛征求管理服务对象的意见,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将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整改措施面向社会公开。
(二)落实措施阶段(2007年10月至12月):明确整改目标和内容,落实整改单位和责任人及整改时限要求。11月份组织全体运政、路政执法人员深入学习《道路运输条例》、《交通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福建省交通行政处罚标准细化》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12月份结合全市开展联合执法、交叉检查活动,对各县(市、区)运管所、路政所的执法工作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通报,督促整改。同时组织对典型案例进行研讨,进一步严格执法程序,规范自由裁量权使用和法律文书填写。
(三)督查反馈阶段(2008年1月至2月):通过组织民评代表明查暗访、召开管理服务对象座谈会、向有关方面发放评议表等形式,检查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督促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限期整改,同时将整改工作情况和整改效果向上级纠风部门报告,通过各种形式向全社会公开。
第五篇:如何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
如何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
庆云县食品药品监管局 丁黎明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负有确保人民用药安全及医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职责。而其职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查处医药经济领域内违法违规行为。为使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好这一职责,国家法律法规赋予了其较多的自由裁量权。当前的实际工作中还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药品执法人员受地方保护主义干扰,执法难,难执法;说情风盛行,执法不能到位;受地方经济不发达影响,违者难以承受;极少数执法人员素质低,有随意减免等现象,造成自由裁量随意性大。从行政自由裁量权自身“自由”属性看,存在着职权滥用的条件,因此,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如何合法、公正地行使自由裁量权,对其作一探讨,已显得具有极大的必要性、现实性和重要性。
为了保证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达到合法、合理、适当的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能否正确地行使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政权兴衰的根本性问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公务员、作为行政执法人员,首先,要明确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属于人民。因此必须利用权力为人民服务,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摆正权力、责任和义务的关系,把人民授予的
权力看作尽责任之权,尽义务之权。其次,在运用权力时,要坚持按原则用权、按程序用权,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第三,时刻牢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二、完善行政立法
完善行政立法是有效控制自由裁量权,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增强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重要措施之一。这就需要从源头上加强对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国家应在立法上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的条件、运用的范围、裁决的幅度、事实要件的确定标准等做出准确、科学的规定,以便于具体操作起来能够适度把握,减少主观随意性。对于“5000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罚款”之类过宽过泛的条文应具备有效操作性,避免太大的裁量空间,以防滥用。
三、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和制度建设
要保证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符合法律的授权目的,必须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和注重制度建设。可喜的是,目前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执法监督工作已经摆上重要议程,建立了专门的法制机构,正有效地开展工作。在现阶段,可以从建立和完善制度入手,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一是建立权力与利益相分离的制度。权力一旦与利益挂钩则必然导致执法的不公,所以,必须对权力与利益进行必要的分离,并使之制度化。只有如此,执法部门才能公正、无私地进行执法。二是建立指出事实根据的制度。这一规则要求行政主体在行使自由裁量权作出行政决定时,必须指出事实根据,没有事实根据,不得作出危及行政相对人权益的决定。弄清事实是行政主体作出决定的前提,先调查后决定是行政活动的基本程序要求。因为在自由裁量权
领域,行政机关面对的选择余地、选择空间本来就较大,加之,行政相对人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如果再不说明任何事实根据,那么自由裁量权可能会被无休止的滥用。三是建立说明理由的制度。这一规则要求行政主体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说明作出决定理由,即根据事实和法律原则,按照常识和公理说明和解释决定适当性的理由,同时对基于事实本身特殊性的理由也要一并说明。说明理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作出行政决定的判断和推理过程,而通过这些判断和推理过程,人们便可以明确地对行政裁量的适当性作出评价。
四、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指行政执法主体为保障法律、法规正确、有效地实施而建立的履行行政执法的职责。它是一种把执法质量和执法者个人责任联系起来的制度,其目的在于提高执法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保证执法质量。这一制度对于确保行政主体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做到权责一致,一是从制度设计上规范和监督制约执法行为,实行立案、调查、复核、处罚四个环节的相对分离制度;二是明确责任,把执法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职能机构、岗位和人员,避免扯皮现象的发生;三是明确隶属关系,即在药监系统内部,由上到下,明确谁对谁负责,实行层级管理,以免造成行政命令的冲突而使下属无所适从。
五、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行政复议是一种由行政相对人提起的一种依申请而产生的一种行政司法行为。行政复议是一种规范化的内部的监督形式,它具有监督范围广泛、监督程序简便的特点。它不但可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 的违法性,而且可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适当性。复议机关对自由裁量行为不仅可以给予全面的审查,而且可以直接行使变更权,纠正任何违法和不当行为。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既可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有效避免和减少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开展。
二○一○年十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