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经济发展合理化建议及方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关键)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2)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着力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国策)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6)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技贡献率。
(7)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以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及标准化生产原则,加强果业、蔬菜、食用菌和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引导特色农业快速走向规模化生产,实现规模效益。
(8)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以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及标准化生产原则,加强果业、蔬菜、食用菌和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引导特色农业快速走向规模化生产,实现规模效益。
(9)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坡耕地改造,治理水土流失;大力建设旱涝保收田,兴建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5.91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10)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11)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淘汰落后产能和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为重点,大刀阔斧地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综合利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以改善环境质量和完成节能减排指标为目标,加大重点行业的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
(12)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大力开展城市建设。以提高空气质量为目标,狠抓集中供热工程,同时,开展餐饮业环境综合整治,县城各大宾馆均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清洁能源。
(13)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工业,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建成能源资源基地
第二篇: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2008-12-8 9:41:09
根据市委领导安排,8月下旬,市委组织部和市经委组成学习考察组,赴河南漯河市、长葛市、郑州市及所辖的新郑市和巩义市,考察学习当地发展县域经济及加强干部激励的相关政策措施,实地参观了一批工业企业和园区,并同当地组织部门和经委(中小企业局)进行了座谈。从我们考察学习的情况看,近几年来,河南省以县域经济为发展重点,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已经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
一、河南省经济概况
河南是湖北的近邻,地处中原,全省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辖18个地级市、158个县(市、区),总人口9869万。近年来,河南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1、经济总量扩大。2007年河南GDP突破1.5万亿,达15058.1亿元,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居全国第5位;地方财政总收入1529.3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居全国第八位。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007年,河南人均GDP15257元,居全国第1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7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51.6元。
3、工业实力增强。近年来,河南工业由弱变强,形成了食品及饮料、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等一批重点产业。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750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工业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2%。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438.06亿元,增长24.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947.17亿元,增长38.2%;实现利润总额1959.55亿元,增长68.5%。原煤、铝、黄金、十种有色金属、平板玻璃、水泥、拖拉机、纱、化纤、机制纸及纸板、卷烟、家用电冰箱、速冻食品、方便面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4、农业基础雄厚。河南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之一,粮食、棉花、油料、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49亿斤,连续2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新增粮食产量占全国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不仅解决了河南这一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要外调大约200亿斤粮食支援外省。
5、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除经济发展迅猛外,河南的各项基础设施和经济软环境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河南高速通车里程和铁路通车里程均居全国第一,河南很多城市也因此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郑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也是全国三大期货交易所之一,由其所形成的“郑州价格”是世界小麦、棉花和白糖等领域的主要参考价格之一。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县域经济是河南经济最主要的增长点。2007年,河南省县域生产总值达10624.4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70.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7%。目前,河南县域经济已进入提质增速、加快转型、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协调发展转变的新阶段。我们这次实地考察的五个市,除漯河、郑州属地级市以外,其余三个市均为县级市,且在河南省的县域经济考评中列在第一梯队。
三个县级市的基本情况分别为:巩义市面积1041平方公里,人口80.5万,辖15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去年实现生产总值289.4亿元,财政总收入近3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6亿元,列全省县域经济考评第一位;新郑市面积873平方公里,人口66万,辖9个镇、3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去年实现生产总值248.3亿元,财政总收入26.4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5亿元,列全省县域经济考评第三位;长葛市面积648.6平方公里,人口70万,辖8个镇、4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去年实现生产总值188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5亿元,列全省县域经济考评第十一位。
透过我们参观考察的五个市, 综合分析河南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有如下特点:
1、县域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2年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五个突破”:一是去年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624.4亿元,比2002年增长99.1%,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6%,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二是县域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427亿元,比2002年增长152.9%,占县域GDP的比重达到51.1%,比2003年提高12.5个百分点;三是粮食产量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斤大关,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四是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1万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五是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支出超过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9倍和3倍,收入超5亿元的县(市)20个,超10亿元的4个,彻底改变了县乡财政困难局面。2006年河南县域经济前10强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200强行列,其中巩义市、新郑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在第七届中部六省百强县(市)排位中,河南占了42个,其中前10位占了6个。这次考察的三个县级市, 与我市经济实力最强的汉川相比,其人口、面积远不及汉川,但县域经济实力却远远超过汉川。其中:巩义市面积是汉川(1663平方公里)的62.6 %,人口是汉川的(109万人)的74 %,而它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9.4亿元,是汉川(121亿元)的2.4倍;一般预算收入15.6亿元,是汉川(3.52亿元)的4.43 倍。新郑市的面积是汉川的 52.5%,人口是汉川的61 %,而它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8.3亿元,是汉川的2.05倍;一般预算收入10.5亿元,是汉川的3 倍。长葛市的面积是汉川的39 %,人口是汉川的 64%,而它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8亿元,是汉川的1.55倍;一般预算收入过5亿元,是汉川的1.42倍。
2、县域工业势头强劲,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河南各县(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市)战略,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县(市)向新兴工业大县(市)的历史性转变。一是市场主体众多。从考察的三个县级市看,巩义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86家,去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65亿元,是孝感全市(125亿元)的1.32倍;新郑市有规模工业企业268家,去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12亿元,达孝感全市的近90%;长葛市有规模工业企业267家,去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10亿元,达孝感全市的近88%。二是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去年河南县域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有20家,超300亿元的企业5家。从考察的三个县级市看,巩义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134家,过10亿元企业8家,过100亿元企业1家(豫联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16.3亿元,纳税4.87亿元),有上市公司6家,募集资金额已逾40亿元(包括首发、增发、配股和债券),是中西部地区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县级市。新郑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37家,过5亿元的企业12家。长葛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25家,过10亿元企业5家,拥有3家上市公司(黄河旋风、众品食业)。三是产业特色鲜明。巩义市拥有煤炭电力、铝及铝加工、特钢、耐火材料、化工化纤、机械设备、水泥建材、净水材料八大支柱产业,八大产业去年完成销售收入568亿元,占全市的89.3%。新郑市拥有烟草、食品、化工、医药、电力、非金属矿物等六大支柱产业,六大产业去年实现增加值69亿元,利税6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9%和72%。长葛县域工业形成了以金刚石制造及制品、农用车及机械配件,高压电瓷电器、高中低档卫生建筑陶瓷、棉毛纺织加工,有色金属加工冶炼、塑料编织、食品加工及保鲜、木质板材等为主的九大支柱产业,年销售收入近400亿元。
3、食品产业迅猛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河南充分利用农副产品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成为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目前全省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1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0家,过5亿元的24家,粮食、肉类、乳品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450万吨、578万吨和255万吨,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突破2500亿元。目前,国内市场上每10箱方便面中就有3箱出自河南,每10根火腿肠中就有5根出自双汇(河南漯河),每10个汤圆中就有6个出自三全(河南郑州),每10个饺子中就有5个出自思念(河南郑州)。从考察的几个地方来看,漯河市共有各类食品加工企业6871家,其中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1家,超20亿元的企业3家,超10亿元的企业6家,超亿元的企业98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4%,贡献率58.8%。培育出了世界第四、亚洲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2007年销售收入303亿元,品牌价值106.4亿元,居全国食品工业企业榜首;培育出了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之一南街村集团、全国第一家葡萄糖饮料生产企业澳的利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今年,经国家食品工业协会批准,漯河市中原食品节正式升格为国家级盛会,定名为“第六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长葛市众品食业成立于1993年,从一家县级国有小肉联厂起步,现已成为集农产品加工、食品制冷和冷链物流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食品企业,是中国食品行业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2亿元,其两大主导产品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是中国名牌产品;新郑市“好想你”枣业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一家濒临倒闭的乡果品厂起步,逐步发展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红枣加工企业,该公司集红枣科技开发、示范种植、冷藏保鲜、加工出口、枣园风情旅游于一体,开发出“好想你”枣片、枣干、枣粉、保鲜枣、香酥枣、脆枣、红枣醋饮品、新郑红酒等十大系列200多个品种的产品,去年创产值2.6亿元,利税2600万元,带动了3000多户枣农致富。孟庄镇农民收入的80%来源于枣、每个农户种一亩多地10多棵枣树,年可增收6000多元。
4、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县域工业聚集发展。河南各县市工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聚集发展。巩义市有15家工业园,其中市级工业园6家、镇办特色工业园5家、重点企业工业园4家,工业园企业总数达到600多家,去年有196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完成销售收入430亿元。新郑市有6家工业园,共有企业835家,去年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53%、54%。其中龙湖科技教育产业园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已建成11平方公里,入驻各类项目126个,其中过亿元项目30个;中原食品工业园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已建成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60多家,拥有白象食品、受厨植物油、思念食品、四季胖哥、兰州小二黑等一批知名品牌,去年实现税收1.25亿元,被列为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
三、河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经验
1、调动各方积极性,是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河南各级各部门非常注重调动方方面面特别是干部和企业家的积极性。一是注重用活干部政策。从考察的几个地方来看,在干部职数、任职年限管理等方面政策环境比较宽松,特别是在鼓励干部扎根基层发展县域经济、乡镇经济方面力度比较大。河南省委创新干部人事管理机制。规定巩义等五个重点扩权县(市)的党委书记由所在省辖市的市委常委兼任。对埋头苦干、做出贡献,在一个县(市)担任党政正职8年或党委正职5年以上的干部,经考察可提拔为副市(厅)级干部,并要求其分别留任2年和5年以上,以鼓励县(市、区)党政正职扎根基层、干事创业。我们考察的郑州、许昌、漯河等地级市都出台相关政策对乡镇党政主职给予政治上的激励,并配套完善考评体系。郑州市委组织部于2004年出台《关于保持干部队伍相对稳定的若干意见》(郑组[2004]18号),鼓励乡镇党政正职在基层干事创业,对在同一乡镇(办事处)连续担任党委书记5年以上,或连续担任党政正职8年以上,或在不同乡镇(办事处)连续担任党政正职10年,工作实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经考察可享受副县级待遇,并继续留在现职岗位上工作,一般不少于2年;为了进一步完善对乡镇党政正职的政治激励和管理,郑州市委组织部又于2006年出台《关于保持干部队伍相对稳定的补充规定》,对乡镇(办事处)党政正职提拔为副县级干部补充了6条经济社会发展业绩等方面的标准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享受副县级待遇乡镇党政正职的管理办法及退出条件。漯河市和许昌市也出台了相同或相似的政策(漯河市2004年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许昌市委2005年出台《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管理的意见(试行)》)。从政策执行的情况看,巩义市目前已有8名党委书记明确副县级;长葛市对综合经济实力在许昌市排位名列前茅或位次进步快,并连续两年获长葛市“经济发展先进奖”的乡镇党委书记,优先推荐为副县级干部人选。二是注重促进和保护全民创业的积极性。为鼓励机关干部“下海”创业,长葛市允许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三年内停薪留职,三年后要求回原单位的职级待遇不变,工龄连续计算;辞去公职的,原单位按上年工资的3倍一次性发给辞职补助费。对企业经营管理者,他们倾心呵护。巩义市对贡献突出的企业负责人给予市人大常委、人大代表、政协常委、政协代表待遇,该市有两名全国人大代表,都是企业界人士;市委、市政府聘请了7位企业老总为“经济顾问”,经常就经济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问计于他们;每年评选“工业发展功臣”,市领导敲锣打鼓为入选者送金匾;对骨干企业负责人,市委、市政府还定期组织他们体检。三是注重科学考评和奖励,强化过程和目标管理。2007年,漯河市出台了《市县级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2008年出台了《关于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行过程管理的通知》。巩义市实行了工作目标管理,对乡镇、市直单位、企业分别设立了“奋进杯”、“公仆杯”、“贡献杯”项目,每月一评比,每季度一通报,半年一小结,对实现“双过半”且位居前五位的乡镇,分别奖励10000元、8000元、6000元、4000元、2000元;年终评选金杯、银杯、铜杯若干名,分别给予6万元、4万元、3万元奖励。新郑市在全市开展了发展工业经济“四比”擂台赛,每月一检查,每季度一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对获得第一名的乡镇奖励1.2万元、第二名的奖励8000元。
2、突出工业强县(市),是河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快,主要增长点还是工业化。在促进工业化方面,河南各地主要在五个方面下了功夫;
一是狠抓项目建设。我们考察的巩义、新郑、长葛三个县级市都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总抓手”,每年筛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采取“四大家”领导分包和经济主管部门联系,实行项目建设例会和现场办公制度,建立台帐,确保如期建成达产。巩义市提出“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成立了14个重大项目推进组。集中力量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去年该市共完成工业项目投资75.6亿元,同比增长25%;新郑市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内资外资项目一起上,工业、农业、城建和社会事业项目一起上”,去年对十个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运行机制,提高了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建设投产率,去年全市共落地项目237个,开工建设196个,建成投产97个。二是积极破除瓶颈。为缓解土地瓶颈,新郑市坚持重点园区用地、标准化厂房建设用地、重点企业用地“三优先”原则,确保全市每年不低于80%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园区建设,各乡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20%用于建设标准化厂房,各乡镇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内部挖潜的土地存量按“谁盘活、谁利用”的原则用于本地工业项目建设。由于企业众多,为了提高用地效率,新郑市还规定,除特殊行业外,对固定资产投资低于400万元的工业项目不再单独供地,原则上要求统一进入标准厂房,通过租赁或购买标准厂房发展生产。为缓解资金瓶颈,新郑市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标准化厂房,市财政局根据投资额给予一定奖补;组建了金桥担保公司,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每年组织银企对接活动不少于2次。
三是致力结构调整。巩义市由财政列支5000万元设立“工业结构调整基金”,用于支持企业战略重组、改制上市、自主创新,推动了该市的企业规模重组好戏连台,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企业上市硕果累累。
四是力促技术创新。巩义市设立了科技发展基金,基金额已超1000万元,近几年市、镇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每年都在500万元以上;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市共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郑州市级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3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38个;支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全市有3000多家企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页,60多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该市先后被河南省确定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试点县市”,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为“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
五是着力建设企业家队伍。巩义市先后多次组织企业家到广东、浙江、上海、山东、苏南等地参观学习,定期组织“新经济论坛”讲座,今年还计划分批组织企业家到境外培训;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考察等经费,市财政还给予补助;他们十分注重企业人才引进,明确规定对曾获国家、省科技成果奖、重大可转化专利持有人、在实际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博士,由用人单位无偿提供住房一套,并配备专用交通工具,连续工作满五年的住房归其所有,其配偶、子女由劳动部门和用人单位优先安排就业。耕生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都是从洛阳耐材设计院高薪聘请的;永通特钢公司的总经理是从北京高薪聘请的博士后。
3、全力招商引资,是河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河南各地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借外力激发活力,靠开发加快发展。我们考察的巩义、新郑、长葛三个县级市去年分别引进资金75亿元、35.6亿元、43.6亿元。一是优惠政策招商。巩义市尽力在税收、土地、行政、规费、管理服务等方面对外来客商提供优惠,对大、高、外项目的优惠更大。如在税费方面,他们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免二减三”后,再享受三年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且三年内免除本级行政规费;对高新技术企业上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5至10年等额奖补给企业,10至15年按60%奖补给企业;在供地方面,他们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和高新技术企业优先供地,并根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将土地收益的50%或全部奖励给企业,投资额大的给予特殊优惠。新郑市对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根据其投资额在2至5年内将上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奖励给企业;在供地上实行“差异地价”政策,根据企业的技术含量、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等因素在协议出让最低价的基础上给予不同优惠,对企业购地投产一年内缴纳地方税金分别达8万元/亩、6万元/亩、3万元/亩的,分别返还其购地款的80%、50%、30%。
二是物质奖励招商。巩义市对引进项目的引荐人一般按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进行奖励,对引进外商投资的引荐人按投资额的1.2‰计奖,对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引荐人按投资额的3‰—5‰奖励引荐人,最多的一次曾对引荐人奖了30多万元;长葛市一般按引进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奖励引荐人。
三是打造平台招商。为推动工业园区建设,巩义市对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财政奖补,按园区基础设施投资(不含楼堂馆所)的30%计奖;2006年该市15家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达3.9亿元,市财政奖补资金1000多万元。新郑市6家工业园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6亿元,使园区达到“八通六有”标准(通道路管网、通公交车辆、通上下水、通电力设施、通路灯照明、通节能型燃气、通有线广播电视、通邮政通讯和有省级水平以上的园区总体规划、有特色明显的名牌企业和产业聚集、有符合园区特色的标准化厂房、有完善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有街头游园等公共娱乐设施、有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在不断完善园区配套设施的同时,近年来他们十分重视标准厂房建设,尽力为客商降低投资成本。新郑市明确提出今年要建成20万平主米标准厂房,并切实对任务进行了分解;市财政还专门设立了标准厂房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厂房基建补贴或贷款贴息。四是创新方式招商。他们综合运用专班招商、网上招商、委托招商、以商引商、会展招商等多种方式招商,在具体实践中各有特色。巩义市在上海、深圳、杭州设立了三个招商办事处,每个办事处派3至4人,由一名正科级干部带队,常年驻外招商。新郑市每年组建若干个招商小分队,开展“定区域、定协会(商会)、定企业、定人员”的专业招商活动。长葛市注重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委托企业招商,对招商有功者给予重奖。
4、切实改善环境,是河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一是注重优化舆论环境。学习考察期间,我们深深感受到河南干部群众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心情,各地自上而下心齐、劲足、风正。巩义市干部中流行一句口头禅——“星期六休息没保证,星期天保证不休息”,全市干部整天风风火火、忙忙碌碌,“四大家”领导也很少有一个完整的双休日。
二是注重优化服务环境。河南各地都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收费。巩义市为加大协调服务力度,由常务副市长兼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将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111项精简到140项,精简幅度达87%,并实行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工作透明度。三是注重优化经营环境。新郑市坚持“围墙以外是政府的,围墙以内是企业的”原则,对各类企业实行“安静生产日”制度,规定每月1日至25日为企业安静生产日,除安全生产监管、税务稽查、环境监察等执法公务外,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准到企业进行乱检查、乱评比、乱收费和乱罚款。
四是注重优化信用环境。巩义市开通了巩义诚信网,将企业、个人的信用档案在网上公布,完善了商业信用制度。
四、学习考察的几点启示
1、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工业强市”氛围。遍观我们考察的几个市,其共同特点就是把“工业强市”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这正是其经济实力快速增强的动力和源泉,也正是我们的差距所在。虽然近年来我们也把“工业强市”作为一项战略提了出来,全市工业也取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但我们目前的实际依然是工业总量偏小、整体实力不强。面对现实、面对未来,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孝感的经济发展,差距在工业,难点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因此,要尽快转换观念,明确认识,形成发展靠工业、财政靠工业、致富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都要靠工业的共识,牢固树立“工业强市”战略,举全市之力,发展工业,大干工业,不断壮大地方经济的综合实力。
2、要切实破解经济发展难题。与河南一样,当前制约我市县域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难题归结起来就是“四难”,即企业用工难、用地难、融资难、项目落地难。我们要勇于攻坚克难,善于破解难题,在破解难题中推进工作,加快发展。一是破解用工难问题。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和农民工培训,完善和提升劳动力市场。注重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就地安置。引导企业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解决好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二是破解用地难问题。抓住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大用地指标争取和项目报批力度,加强土地整理和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最大限度地用好存量土地。突出抓好新上项目用地预审、闲置土地盘活、项目投资强度等关键环节,着力引导新增用地向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倾斜,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做到高产出用地、高质量用地。制订相关政策措施,对在开发征地建厂的企业推广多层厂房,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破解融资难问题。继续发挥银行融资的主渠道作用,引时股份制银行在我市开设分支机构,抓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政、银、企三方互动机制。抢抓国家加快中小企业上市和开办创业板的机遇,力争一批有条件的企业早日上市融资。抓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担保公司,试办小额贷款公司,指导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规范财务管理,提高企业贷款的成功率,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工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四是破解项目落地难问题。建立健全四大家领导项目跟踪负责制,实行选派企业协理员制,加大“四霸六强”打击力度,整治企业周边环境,千方百计保证项目引得进、落得下、能投产。
3、要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把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孝感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这是我们发展市域经济的最大资源,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我们必须站在新的视角,深刻认识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对发挥农业优势、提高工业化水平的重大意义,把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重要突破口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快取得大的进展、实现新的突破。要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和发展农业,认真制订和完善规划、抓好统一协调和推进,深入调整农业结构、抓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抓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努力培育和推介品牌、抓好市场开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用3—5年时间,彻底改变我市农产品加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产业带动力不强的状况。
4、要培育扶持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河南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产业围绕园区聚集发展。根据我市实际,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明确支柱产业。以光电信息、汽车机械、盐磷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金属制品六大支柱产业和十条产业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数控机床产业链、盐化工产业链、纺织服装产业链、薄膜包装产业链、食品饮料产业链、光电子信息产业链、粮食机械产业链、金属制品产业链、医药产业链)为我市工业经济的调整发展方向,研究推进措施,促进支柱产业快速成长壮大、上档升级,形成竞争优势。二是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目前,市经委已完成了全市20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产业集群的初步调查摸底和统计工作,现在的重点是要按照整合、利用好各地资源、产业、企业、区位等优势的要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用规划指导发展。三是把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培育支柱产业的重要载体,围绕产业集中抓园区。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要求,着力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开展园区产业招商,引导同类企业聚集。四是尽快建立工作领导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制定培育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
5、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我们必须咬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发展要有投入,投入就要招商引资!这一条是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能放松的真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接着一任抓,这也是被河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事实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考察的县市相比,我市在这方面的胆子还不大、步子还不快。今后,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明确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强化招商引资约束激励机制,对招商引资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把引进资本与引进机制、引进技术、引进市场、引进优秀企业家结合起来,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进入孝感,将孝感的产业纳入国内外生产供应链及营销网络,全方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6、要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考核评价办法。要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乡镇经济工作实绩考评体系,以发展为重点,加强对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以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工业经济的考评,对综合考核位次靠前和进步快的县市或乡镇主要领导在物质上给予重奖,并把考评结果纳入领导干部的主要考察内容。要通过县域经济、乡镇经济工作实绩考评,对长期在一个地方(县市或乡镇)埋头实干、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适当提高职级待遇,并保持相对稳定,以保持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重点乡镇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引导和鼓励干部扎根基层、集中精力、安心工作。
第三篇: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湖北省党政考察团
2008年第6期 ——他山之石
近几年来,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中州河南一马当先、率先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迈上了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新征程。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5058.1亿元,居全国第5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居全国第8位。特别是发展县域经济,成就卓尔不凡,经验难能可贵,令人刮目相看。
为了学习借鉴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做法和经验,5月9日—11日,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率领湖北省党政考察团,赴河南省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考察。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活力之强、亮点之多、效益之好、变化之大,令考察团全体成员深感震撼、深为钦羡、深受启发。
一、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印象
河南省辖18个地级市、158个县(市、区),总人口9869万,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现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食品、纺织、有色金属、煤炭、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河南承东启西、连贯南北,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在考察学习过程中,大家对河南感受最深刻、印象最主要的是四个方面:
(一)县域经济发展快。2002年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为“六个突破”:一是2007年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624.4亿元,比2002年增长99.1%,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6%,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二是县域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427亿元,比2002年增长152.9%,占县域GDP的比重达到51.1%,比2003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3%;三是粮食产量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斤大关,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四是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1万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五是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支出超过8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9倍和3倍,收入超5亿元的县(市)20个、超10亿元的4个;六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两年突破两位数,去年达到3852元,比2002年增加1637元。全省涌现出了一批经济强县(市),2006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前10强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200强行列,其中巩义市、新郑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分列第52位和第100位。在第7届中部6省百强县(市)排位中,河南省占了42个,其中在前10位中占了6个。我们这次考察的巩义市,2007年GDP达到289.4亿元,增长19.4%;地方财政收入1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88元。县域经济成为河南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爆发点、增长点。
(二)农产品加工业做得好。河南既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也是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快、质效好,走在全国前列。省委提出,要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河南从“天下粮仓”变为“国人厨房”。目前全省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18家,粮食、肉类、乳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450万吨、578万吨和255万吨。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突破2500亿元,在全国的排位超过浙江、江苏、广东,由第5位跃居第2位。河南食品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率高,每10箱方便面中就有3箱出自河南,每10根火腿肠中就有5根出自双汇,每10个汤圆中就有6个出自三全,每10个饺子中就有5个出自思念。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大,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100个,过5亿元的有24个。漯河市双汇集团是全国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总资产70多亿元、员工4万多人,去年屠宰生猪1000万头,年产肉制品12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类联合加工企业,肉制品产量和生猪屠宰量分居世界第3、4位,2007年完成销售收入303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双汇集团雄心勃勃,要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末,使年销售收入分别突破500亿元和1000亿元大关。新郑市是我国红枣主要种植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孟庄乡农民石聚彬从承包濒临倒闭的乡果品厂一个车间起步,带领乡亲念枣经、发枣财,逐步发展起中国规模最大的红枣加工企业——河南好想你枣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年加工大枣2万多吨,带动数千户枣农致富。孟庄镇农民收入的80%来源于枣,每个农户种一亩多地10多棵枣树,年可增收6000多元。
(三)工业发展势头猛。我们考察的县(市)都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在建、新建项目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如火如荼。他们发展工业的一个突出特色,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巩义市只有80万人、千余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当年毛主席视察该县回郭公社社办企业时曾盛赞农民办企业,“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就在这里”。而今,巩义工业仍在全省一马当先,2007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75.8%。我们考察的该市工业园,企业总数达到600多家,2007年有196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完成销售收入430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34家,超10亿元企业8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上市企业6家,是中西部地区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县级市。新郑市近几年引进项目280多个、到位资金7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3%、54%。走进新郑市,路旁的大小食品企业随处可见,从缤纷的广告中即可发现:统一、光明、伊利、蒙牛、康师傅等食品行业巨头都在这里抢滩中原。市领导告诉我们:全市仅规模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就有164家。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3亿元,增长16.6%;一般预算收入10.5亿元,增长42.9%;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28.6%。这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市,已经成为工业化水平在全省领先的地方。临颍县过去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几年确定了“全党抓经济、重点强工业、关键上项目、核心增投入”的指导思想,致力于推动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跨越。食品加工业成为全县主导产业,共有360个企业,年加工小麦132万吨,相当于全县小麦年产量的7倍,此外,玉米、蔬菜、肉类年加工能力均突破100万吨。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112.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7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几近2/3,被誉为“平原农区工业化样板县”。
(四)干群开拓精神强。河南省不仅经济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也使我们深受感染。全省各地干部群众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使命感、紧迫感都十分强烈,只要有利于发展,就敢打破常规,敢为人先。郑东新区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不争论、埋头干。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将使郑州与开封连为一体。五年来已投入500多亿元,开发50平方公里。该规划设计系通过国际招标,由世界顶尖的日本黑川公司完成,它引入了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以及环境城市等众多先进的理念,体现了新颖的创新和独到的风格,在2002年“世界建筑师联盟年会”上获得“首届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我们参观的会展中心,气势恢弘,蔚为壮观;设备先进,亚洲一流。超前的发展理念、优越的发展条件,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荷兰飞利浦、韩国LG、台湾台塑集团、美国杜邦、日本日产以及国内著名企业海尔、安彩、乐百氏、希望、宇通等纷纷进驻。临颍县南街村在争议中发展壮大,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敢想、敢干、敢于斗争、敢于坚持”。村党委一班人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使该村成为全国闻名的“红色亿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河南干部群众抓发展有一股钻劲、韧劲,找准着力点,咬定青山不放松。漯河市瞄准食品加工业发展方向,十年磨一剑,发展成为“中国食品名城”。双汇集团由过去一个小小肉联厂发展成为今日全球肉制品行业巨头,就是靠不断地打破常规、抢抓机遇、奋勇争先。我们此行到达漯河市时,该市刚刚召开招商引资百日会战动员会,动员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大干一百天,努力实现邀请参加第六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的重要客商2000名以上,签约生产性项目100个以上,项目总投资超过150亿元的总体目标。在交流中我们还了解到,河南省自上而下建立了责任明确的工作推进机制,在发展经济社会方面,各级政府都有硬指标,各级干部肩上有担子、身上有任务。全新的机制促使干部群众人人思进、干劲十足,始终围绕更高的目标而努力,为着更快地进位而奋斗。
二、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经验
河南基本省情与湖北大体相似,他们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对湖北来说弥足珍贵,可资借鉴。
(一)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中原崛起的重大战略支撑。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于大工业基础比较薄弱、81.9%的人口和90%的国土面积在县域等省情,确立了强省富民的“两大战略”,即一手抓“中原城市群”,他们喻之为“柱石”(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城市);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他们喻之为“基石”。提出“实现中原崛起,既迫切需要中心城市这个‘柱石’更加高大,也迫切需要县域经济这个‘基石’更加坚实”;特别强调“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决定着全省跨越的步伐,决定着中原崛起的进程”。他们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都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建设中原城市群一起,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两大战略支撑,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地理清思路、创新措施,持之以恒地营造环境、形成合力,锲而不舍地谋求突破、推进发展。
(二)建立健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04年以来,河南省先后确定巩义等6个县(市)为重点扩权县(市),享有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实行计划直接下达、财政直接结算、经费直接划拨、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税权部分扩大、政策直接享有等;同时对新密等41个县(市)赋予省辖市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二是制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从2006年起至2008年,省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计划2009年至2012年,省财政每两年安排6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奖补资金,奖励经济强县和经济社会发展快、质量好的县。从2004年起,省级营业税除省投资的跨市经营企业外,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企业所得税除重点企业、特殊行业外,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个人所得税全部下划所在市县,省级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全部下划市县。对财政困难县(市),分三年逐步取消原体制上解。除特殊收费项目和中央规定的规费外,取消省、市两级对县(市)非税收入分成。落实“三奖一补”政策,建立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3年来已奖励县(市)资金56亿元。三是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扶持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化服务、农业科技推广、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免于工商税务登记,免收有关税费。四是改善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建立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各商业银行调整贷款审批权限,扩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扩大农信社支农贷款规模,要求农业主产区的农信社每年农业贷款投放量达到信贷投放总量的80%以上。引导各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吸收的储蓄主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鼓励支持县(市)和民间经济组织按市场运作方式建立担保机构。五是改进建设用地管理。科学调整和修订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财政的外,其余由县(市)征收并用于耕地开发复垦,将通过空心村治理、砖瓦窑场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形成的集体土地,作为存量建设用地异地置换使用。优先保证县域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集群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允许依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以转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形式进行有序流转。
(三)不断推进县域改革开放。一是强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县级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精简25%,减少乡镇153个,清退分流乡镇人员19万人。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巩固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县乡财政改革取得实效,96.8%的乡镇实行“乡财县管”。二是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积极推进县域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采取改组改造、租赁转让、破产兼并等形式,基本完成了县域公有制企业改革任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每两年召开一次民营企业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三是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在新郑等7个县(市)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户籍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四是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对外开放重点县由最初的23个扩大到52个。2003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000万美元的县(市)发展到l1个,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的县(市)由2个发展到12个,出口超1亿美元的县(市)发展到8个。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是激励经济强县(市)和发展快县(市)增强竞争优势。2006年,省政府决定每两年安排3亿元资金,对20个经济强县(市)和10个发展快的县(市)各奖励1000万元,且允许从中列出部分资金用于奖励有功人员。从2009年开始,将奖励总额增加到6亿元,对“20强10快”县(市)各奖励2000万元。二是扶持困难县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从2006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对13个困难县(市)在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贴息、工业小区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加大对4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投入,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4.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3.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43.1亿元,共有42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三是支持产粮大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严格耕地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进全国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全省基本实现大范围旱涝保收。特别是2005年以来,河南省集中7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24个产粮大县(市)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四是扶持畜牧重点县(市)加快发展。先后设立专项资金扶持40个畜牧业重点县(市)、31个生猪调出大县(市)发展,推动畜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养殖场户发展到60.5万个,肉制品加工能力达到578万吨,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五是鼓励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五)不断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县(市)党政领导干部激励机制。一是创新干部人事管理机制。规定巩义等五个重点扩权县(市)的党委书记由所在省辖市的市委常委兼任。对埋头苦干、做出贡献,在一个县(市)担任党政正职8年或党委正职5年以上的干部,经考察可提拔为副市(厅)级干部,并要求其分别留任2年和5年以上,以鼓励县(市、区)党政正职扎根基层、干事创业。这次在漯河市考察时参与接待工作的新任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杨国志同志,就是这一政策的受惠者之一。他深有感触地说,这项政策既可鼓励干部扎根基层创事业,又可防止干部“跑官要官”误事业。二是积极探索完善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地方党委协管机制。将省垂直管理部门在县(市)、乡(镇)延伸机构党的关系,明确为属地管理,赋予县(市)党委对垂直管理部门在县(市)延伸机构领导干部的任免建议权,并要求实行“双重管理”的部门以地方管理为主。三是不断完善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河南省目前的评价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三大板块21项指标,增加了经济发展质量、结构和效益以及人均、可持续发展等指标,更好地体现了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并把县域经济发展考评结果纳入县(市)领导干部考察任用内容。
三、几点启示
(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近几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但县域经济仍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体制机制不活等。我们一方面不能妄自菲薄、灰心丧气,要重新审视省情、正确分析我们的比较优势,看到我们的长处,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能盲目自满、夜郎自大,要看到我们的差距和不足,切实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是要奋发有为、敢想敢干。面对各地竞争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形势,面对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境外和沿海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等大好机遇,面对我省具有一系列比较优势、县域经济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后劲等有利条件,我们要有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树雄心、立壮志,自加压力、自强不息,敢闯敢冒、敢为人先,锐意进取、抢前争先,奋力开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二是要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外地的好经验、好作法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谋划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情况下,不能缩手缩脚、畏难不前,要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努力营造超常规发展的小环境,想方设法破解用地、融资等方面的难题。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对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现实检验。三是要不尚空谈、真抓实干。河南郑东新区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得益于他们不宣传、不争论,先一步一个脚印地干起来,用发展的事实来证明自己、说服别人。解放思想的成果要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凡是有利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事、凡是认准了正确的事,就要不被外界的非议所扰,不为各种困难所惧,持之以恒、埋头苦干,不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决不罢休。
(二)必须坚持把工业强县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战略。河南的经验证明:工业经济是一个地区赖以发展、实现富裕的根本所在。工业强,则湖北强;工业兴,则湖北兴。没有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就缺乏支撑和基础。近几年河南县域经济之所以发展较快,就是因为牢固确立了工业的主导地位,在发展工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与之相比,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较慢的地方,慢就慢在工业发展上。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县”理念,坚持把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作为坚持“一主三化”方针的核心举措来抓。一是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坚持重点突破、持续用力、连年推动,扶持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把支持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回归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承接境外特别是沿海产业转移,力争每年引进一批企业、新上一批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二是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要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坚持走集约集聚发展的路子,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着力延伸产业链,培育发展产业集群。要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决定成败。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各走各的特色路,各打各的优势仗,培育壮大自己的特色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切实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努力避免县域经济发展趋同化。四是要不断改善发展环境。要增强政府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真正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好用地难、招工难、融资难和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等方面的问题,为企业经营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三)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把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联结起来。他们认为食品工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是永不衰败、潜力无穷的产业”,提出要把“粮袋子”变成“钱袋子”。我们考察的双汇集团、奥星实业等企业,就是利用农业资源、发展食品工业的典型代表。湖北农副产品极其丰富,水稻、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淡水养殖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是我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最大资源,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对比河南省,我们在农产品加工这篇大文章上做得很不够。必须站在新的视角,深刻认识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对发挥农业优势、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的重大意义,把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尽快取得大的进展、实现新的突破。力争用3—5年时间,彻底改变我省粮食、林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产业带动力不强的状况,真正把我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发挥出来。
(四)必须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要针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借鉴河南的一些成功做法,研究制定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有实质性突破:一是要继续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可以考虑将扩权县(市)范围扩大到全省所有县(市),全面实现省对县(市)项目、资金、计划、信息直达。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只能由省、市(州)管理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以外,一律下放至县(市)管理。二是要建立县(市)财力稳定增长机制。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省集中税收增量部分全额返还给市、县,由各地统筹安排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实行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管理中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现有政策;省财政安排的支持工业化和科技创新的专项资金,都要向县域经济发展倾斜。三是要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在实行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科学调整和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力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试点项目区整理出的土地可以全部置换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还可以考虑将城镇周边国有农(林)场的土地、丘岗坡地改造的土地,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于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优先保证县域重大工业项目、重点加工型项目和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所需建设用地。四是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各类资金到县(市)设立村镇银行,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县(市)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激励机制,建立专项资金,奖励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借款支持县(市)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创新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创新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支持优质企业上市。
(五)必须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是靠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全省干部群众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蔚成风气,县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快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发展县域经济的合力。一是要强化中心意识。邓小平同志说过:“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摒弃部门利益和小团体意识,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多在服务上做文章,在服务经济建设中找准位置,在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中找准发挥职能作用的结合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领导干部,要坚持围绕发展干、围绕项目转,少搞迎来送往的应酬和文山会海的虚功,全力以赴、一心一意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办实事。二是要改进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决策形成的关键人,又是决策落实的重要推动者。要克服重决策轻落实、重部署轻督办的不良倾向,经常亲临现场、靠前指导、一线督查,做到调查研究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工作创新在一线、突破难点在一线、识别干部在一线,弘扬真抓实干、雷厉风行、认真负责、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三是要完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办法,完善评价体系,增加经济发展质量、结构和效益以及人均、可持续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指标,并把考评结果纳入领导干部考察内容。探索完善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地方党委协管机制。四是要健全激励机制。对长期在一个地方埋头实干、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适当提高职级待遇,并保持相对稳定。通过干部制度改革,鼓励干部扎根基层、艰苦创业。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奖励力度,扩大奖励面,提高奖金额度和用于奖励贡献突出个人的比例,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执笔:吕东升、张世华、王宇华)
第四篇:合理化建议
合理化建议
企业经营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利润,因为利润是企业经营的血液。倘若没有利润,企业就无法紧跟社会的发展而长期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为员工谋福利,为社会做更多贡献等等,进而终究会被淘汰。因此,企业需要获得盈利,这就谈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问题。
一、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向管理要效益。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管理是否顺畅和有效将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比如:进行财务管理时,需注重全面预算管理、科学安排资金周转和财务审计等等;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注重合理人才的培养、激励和储备等等;进行销售管理时,需注重产品与市场的有效结合点、销售方法的有效性和市场信息的掌控等等;进行装备能源管理时,需注重对设备的点检和维护管理、经济型状态预知维修管理、改进和大修管理等等;进行生产工艺和流程管理时,需注重工艺的改进、流程的优化、节能降耗方法的应用等等;进行安全管理时,需注重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工作过程中危险因素的辨识与控制等等。
二、建立企业完全成本管理体系,向完全成本要效益。比如:建立三全成本管理体系,即全员、全系统、全方位推行成本管理;进而加强对员工成本意识的培养和行为规范;查找和分析影响产品完全成本构成的因素;全系统地推行成本责任制;应用完全成本管理系统中的有效方法寻求成本改善空间和进一步降低完成成本。
三、根据自身企业特点,适度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向规模化要效益。目前,向规模化要效益的企业比比皆是,但对于自身企业能否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要考虑众多因素,比如:考虑自身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与前景、考虑自身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考虑企业的利润空间等等,做好充分的调研、研究、分析和评估等,方可决定是否向适度的规模化要效益。
四、优化产业结构,开发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向产业结构要效益。比如:发展良性的循环经济;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合适的产品和服务等等。
五、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向科技要效益。比如:通过自主开发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赢得核心竞争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工作方式方法的现代化,赢得市场先机和增加产品的附价值。
六、注重营销策略和手段的创新,把握市场脉搏,向市场要效益。比如:通过有效的方法,及时了解市场上产品价格的波动,合理营销,使得企业自身产品卖高价。
七、拥有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向企业带头人要效益。因为企业带头人的素质往往影响甚至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并对企业管理有重大影响,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构成潜在的甚至直接的巨大影响。
八、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向产品质量要效益。比如:借助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和有效性,来提升产品的质量;通过掌控原材料的质量、精细化生产、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等来提升产品的质量。
九、对于部分企业的产品单一而且发展前景不乐观的,适度考虑深化改革,发展多种经营,向经营策略要效益。结合自身企业实际状况,适度开展改革和运营转型,在发展多种经营之前需要充分调研和研究,切不可盲目或不切实际地进行,需要注重近期和长期有效结合,更要贴合实际。
十、向修旧利废、小改小革、节能降耗要效益。
十一、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向员工要效益。员工素质直接决定工作水平,员工又是直接作用于产品的操作者和执行者,所以员工对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等各方面有着重大影响。通过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影响和深入,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素质,进而使得员工从思想意识、工作水平和创新的开展等各方面发挥有效和积极作用,实现效益新的增长点。
第五篇:合理化建议
合理化建议
目前,国内有许多城市通过地下管线普查建立了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在地下管线普查之后,真正做到对地下管线进行动态更新的城市很少。造成动态更新困难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是: 缺少系统的规划
很多城市在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工作时,仅考虑了如何完成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对普查后的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如何开展基本没有考虑;或虽然有所考虑,但由于计划不完整、保障措施不到位、数据流转不清晰,致使后期的数据更新无法开展。 缺少有效的约束
地下管线与城市基本控制、基本地形图一样,应该属于城市基本测绘内容。很多城市没有在《测绘法》的指导下,制订有关地下管线动态更新的地方法规,而只是在部门管理文件做出规定,要求各管线权属单位在新建、改建或扩建地下管线工程完成后,在六个月内向有关管理部门提交相应的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成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这种部门级管理文件的约束力不强,又缺少相应的监督和处罚手段,使得这种依赖于管线权属单位对动态更新的积极性的更新方式周期长、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漏测工程愈来愈多,成果也不能及时上交和入库,致使数据库逐渐失去现势性而废弃。 没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目前,国内一般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牵头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地下管线普查的资金一般由城市财政承担,财政资金比较困难的城市(或地区)一般通过各管线权属单位分摊的方式获取。在普查完成后,如果管线权属单位要使用地下管线数据,需要从城市规划部门购买,有时,购买的价格比独自建设的价格还高,导致管线权属单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4.2、动态更新管理体系的建设
4.2.1环境体系建设 为了确保地下管线动态更新目标的实现,在地下管线普查之前,应组织有关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组织体系和人才体系的系统环境。(1)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
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是有关单位开展地下管线更新业务的依据和行动纲领,同时也是管理部门实施监督检查的依据。规范化与标准化是综合系统与专业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交换、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与共享的前提。在地下管线普查之前,规划管理部门应会同地方立法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分别制订关于地下管线动态更新的地方法规和规范标准。
地方法规一般包括地下管线管理条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办法等,法规应阐明以下内容:新建、扩建、改建地下管线的工作程序;竣工测量的工作程序;数据库更新与数据分发的工作程序;新建、扩建、改建地下管线的审批机构与职责;实施竣工测量的机构与职责;实施系统更新、系统维护与数据分发的机构与职责;信息流转的规则;违章责任等。
规范标准一般包括: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地下管线探测监理规程、地下管线数据交换标准与信息共享技术规范等。(2)组织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
地下管线的更新涉及到各管线权属单位、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单位、地下管线数据入库与系统维护单位、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单位以及政府有关地下管线管理的单位。由此可见,地下管线的更新涉及多单位协同作业,因此,需要明确对地下管线动态更新实施单位(竣工测量、数据建库、系统维护等单位)单位的资质要求、详细界定各地下管线动态更新实施单位和监管单位的职责等,使各单位按各自的职能工作,避免因职责不清造成更新工作的混乱。
人是管线更新工作的主体,如果从事管线更新工作的人员不能胜任工作,那么实现地下管线动态更新的目标就不能达到。因此,应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确保从事影响管线更新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
4.2.2统一的网络平台建设 为了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应用、共享与交换,首先应该建立连接城市规划部门、各管线权属单位、竣工测量单位、数据入库单位和信息系统维护单位间的基础宽带网络,使之成为地下管线信息的应用、共享与交换的网络平台。地下管线信息网不仅是提供管线数据传输的统一网络平台,全面满足新建、扩建、改建地下管线工程规划审批的业务需要;而且通过建立统一标准的公文电子信息资源库,可以实现公文等信息的充分共享和广泛使用,实现各单位间公文信息传递、交换和处理的网上互动。
4.2.3地下管线信息数据库建设 地下管线信息数据库是地下管线的动态更新体系的核心内容,与城市基础地图数据库、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经济数据库等数据库一起构成城市电子政务的基础数据库,为城市电子政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地下管线信息数据库应能快速提供完整、准确、可靠和现势的地下管线信息,为城市规划部门的地下空间规划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依据;为城市应急管理部门与地下管线相关的抢险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可以有效避免城市建设单位的建设工程破坏地下管线;提高各管线权属单位的地下管线运行管理水平和维护效率以及为地下管线信息的共享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由于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离不开城市基础地形数据库的支持,并且,从节省系统的技术支持、综合应用和运行维护资金方面考虑,应将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按宁波市基础地形数据库软件平台方案建设。
4.2.4支撑协同作业的管理信息应用系统建设 地下管线的动态更新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协同作业的工作,如管理部门、建设单位、竣工测量单位、系统维护单位和权属单位等。如果信息在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阻塞,就会造成该案件所涉及的地下管线信息未被更新到信息系统中,从而造成系统信息的不完整与不现势,为以后信息的利用埋下隐患。因此,需要在各管线更新单位、监管单位间建立群体协作信息管理系统,以解决管理部门、竣工测量单位、系统维护单位间的群体协同问题。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流程定义、管线建设报批案件受理、案件传递、流程查看、结案归档、批后管理、项目查询等。
系统建立后,各单位可以随时查看项目状态,管理部门可以监控、跟踪项目的进展,对超时项目能自动催办,对办结归档项目能进行检索、查询和统计。因此,群体协作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通讯工具,它可以避免信息在流转过程中发生阻塞,从而避免地下管线信息未被更新到信息系统中,确保系统信息的完整性与现势性。
通过建立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和各专业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政府部门和专业管线单位可以实现对地下管线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等业务需要。
4.2.5保障体系建设 地下管线信息属于城市的保密信息。如何保证地下管线信息安全和系统安全是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应提出系统的而不是个别的、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协同的而不是孤立的解决信息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方案。
安全保障应确保地下管线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等,信息的完整性指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者篡改,即保证真实的信息从真实的信息源无失真的传输到信息需用地;信息的可用性指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能为授权使用者提供信息服务,防止由于计算机病毒或其他人为因素导致拒绝管理;信息的不可否认性指保证信息行为者不能否认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