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困境

时间:2019-05-12 19:4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困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困境》。

第一篇: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困境

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困境

logo设计

分享到:本站编辑:admin 日期: 2012-01-08 12:58 点击:158次

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主要是从年龄上进行划分,是指80年之后出生的户籍在农村但到城市务工的人员,其中既包括从小在农村长大进城务工的青年劳动力,亦包含随打工父母在城市中长大的青年劳动人口。笔者针对北京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发放问卷的调查结果,结合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及国家统计局《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梳理了新生代农民的一些基本情况。

一、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于老一代,但整体水平依然不高。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要高于老一代。本次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占7%,初中占38%,高中及中专占35%,大专及以上占22%。也就是说他们大部分接受过9年义务教育,小学文化和文盲比例低,但整体水平依然不高。

二、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不高,对收入的满意度较低。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2009年外出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1417元,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水平为1328元,上一代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1543元,有接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当前的收入水平不满意。抽样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不多,94%的人月工资水平在2000元左右。

三、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自身发展,更希望融入城市生活。中华全国总工会的研究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动机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抽样调查显示,他们出来打工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发展机会、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其次是赚钱养家和为赡养父母或子女前途考虑。

四、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一。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约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经常加班,使得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承受了较大的工作压力。抽样调查显示,多数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50至60个小时,甚至有部分人是70小时以上,而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金额大多在50元以下,绝大部人都没有参加过集体文体活动。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困境

人社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全国农民工工作办公室主任会议上曾说过,与老一代农民工背着编织袋进城务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拖着拉杆箱进城,他们的权益诉求也在发生明显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取向和心理意识逐渐城市化,在与城里人享有同等待遇方面有更强烈的要求,更加渴望融入城市生活,相比“老一代”农民工,他们权益诉求由以往进城挣钱回乡发展向进城谋职融入城市生活转变,他们的追求开始向精神层面拓展,由单纯谋生向追求归属感延伸,由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向实现人生价值延伸。

新生代农民工拥有一个美丽的“城市梦”,但受制于诸多因素,很难实现,扩张的欲望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严重矛盾。理想与现实交织碰撞,他们在心理上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而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较小,正处于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赖期,他们更渴望思想可以交流,困扰能够倾诉,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加强烈。

当前社会并未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给予高度重视,我们还基本停留在为农民工“讨薪”上。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精神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普遍存在,他们感觉在城市看不到前途和未来,可又无从排解,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被排斥感和不满情绪强烈、过客心态和

抵触情绪蔓延、自卑心理和孤独情绪明显。近年来,富士康“十连跳”,以及新生代农民接二连三出现的暴力性犯罪现象,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困境问题日益凸显。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困境之原因

我国典型的二元双重结构下的制度障碍,使农民工难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各项权利。从社会地位上讲,新生代农民工依然属于农民而非城市市民,仍然被隔离于城市制度之外,生活在不平等和受歧视的环境里。在笔者与新生代农民工交谈的过程中,他们最愤慨的就是各种社会歧视,他们在生活中明显感觉到被边缘化并被排除在城市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之外。

受自身素质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梦”路途艰辛。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虽较父辈有了很大提高,但大多仍然局限于普通中等教育,随着城市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缺乏相应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若不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很难在城市谋求立足之位。

企业和社会大众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忽视。过去30年,中国依靠数亿主要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打造了一个出口导向型的“世界工厂”,实现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劳动者的基本权利长期被忽略。许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无法真正满足员工、特别是新生代外来工多方面的新需求,因此也无法真正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心理问题和精神情感困惑。而政府及社会大众并没有正视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精神生活问题的关注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破解新生代农民工中精神文化生活困境之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紧抓全面加强文化建设的契机,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政府主导、共青团协同、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工作格局。

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将解决新生代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问题,纳入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覆盖城乡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要通过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使离乡的新生代农民工建立对社会的新认同,增强其共同体意识和“家园观念”。

逐步消除二元体制的制度壁垒,着力完善制度和体制、机制,促进问题的根本解决。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下来的户籍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政府加大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工作投入力度,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文化经费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利用城市公益性文化设施或建设相对固定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及时创作适合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的优秀文艺作品,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开展送电影、送演出、送图书等文化配送活动。依托社区文化场所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的交往,让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到社区文化生活中。

积极培育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组织。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建立各种兴趣小组,鼓励有文艺才能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文艺创作,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组建文艺团队,并为他们提供展示其才能的演出舞台,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共青团要发挥组织优势。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困境,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组织角色缺位,他们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来帮助他们消除困惑,指引方向。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当好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利益的代言人和权益的维护者,是共青团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群众工作的具体要求。

建组织,带队伍。全力在新生代农民工集中的企业、社区建立团组织,积极培养发掘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优秀分子和骨干力量,形成强有力的自我管理与服务的队伍。同时,团组织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向政府和企业举荐各种人才,为新生代农民工脱颖而出创造各类机会。

建阵地,送服务。发挥团组织的作用,在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区域,建立集文化和帮扶于一体的活动阵地。精心设计新生代农民工感兴趣、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服务,开展关怀行动和法律帮扶行动,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和缓解心理压力,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同时依托阵地积极培育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自组织。

建平台,促融入。积极搭建新生代农民工和其他群体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改变新生代农民工文化交往的封闭性,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社区生活。以文化方式塑造公共平台,以文化活动消弭社会隔阂,促进社会认同感、归属感,激发社会良善意愿,从而打破城乡二元体系的藩篱,使新生代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各项权利,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岛”现象。

建渠道,畅心声。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及时的将他们的诉求反映给党委、政府。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舆论宣传,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引导他们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大力宣传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典型,增强他们的自信,进一步引导企业和社会关注、关心新生代农民工,营造尊重和爱护新生代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企业要积极参与共建。企业要增强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意识。大型制造企业、工业园区、工矿区等农民工生产生活密集区参照本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固定文化设施,建筑工地等农民工临时性聚居区配置临时性文化设施或提供流动服务。企业要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要建立职工文化平台,配备文化管理人员,提高文化设施管理水平,保障文化服务质量,确保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常态化。

四、社会大众要协同参与。各社会团体和民间公益性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农民工文化建设,要积极参与搭建农民工和其他群体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民工文化工作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团区委)

第二篇: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困境破解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困境破解

宣 天

2012-10-9 15:28:25来源:2012-9-24 人民论坛(总第374期)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活单调、娱乐方式单一,婚恋交友范围狭窄、与异性接触少,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心理健康少受关注等。这不利于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应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中外出打工的群体,这一群体目前有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人数的60%。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在18岁到25岁之间,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笔者以河北正定县为个案,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现状,以寻求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收入无保障、工作流动性大、精神生活匮乏,这是新生代农民工时刻面临的三大问题。干不长、频跳槽,发展空间小、努力成效低,这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工众网工众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的农民工就业趋势课题组概括的当下农民工的就业趋势,同时也是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根源所在。笔者对于正定县的217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走访调研,专项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结果发现他们文化生活单调、娱乐方式单一,婚恋交友范围狭窄、与异性接触少,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心理健康少受关注。另外,此次被调研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根据调查问卷显示,217名农民工中大专文化水平的仅有22人。

文化生活单调,娱乐方式单一。农民工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而工作地点鲜有流动性文化设施,工作性质特殊,休息权得不到尊重,加班普遍存在,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时间被挤压,空间得不到物质支持。35.8%的农民工在工余睡觉,15.1%参加体育活动,39.4%看电视(自带),37.8%打牌,9.2%看书看报,22%上网。在农民工进城之前,他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农村文化的社会化。进入城市后,农民工虽然获得城市文化的再社会化,但是由于城市文化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特征,而乡村文化有着比较孤立保守和封闭的特征,这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所引起的冲突导致许多农民工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城市的文化生活。

婚恋交友范围狭窄,与异性接触少。农民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时常被拖欠工资,劳动安全也少有保障。统计数据中,男性农民工占68%,女性占32%,性别原因导致从事工种的差异,男性多从事建筑业、重工制造业等职业,女性多从事餐饮服务业、家政服务业等职业,从而出现性别比例差距较大的问题。71%的农民工不愿意回乡结婚。农民工自己认为称得上社会交往和联系的对象中,绝大部分属于农民工同质群体的成员,只有很少的一些农民工把城里的熟人和他人算作他们与之交往和联系的对象。

受过一定教育,期望得到进步。新生代农民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因此很多人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较高的需求,但由于收入较低,他们只能选择比较廉价的文化消费方式。30.9%的人在工作之余学习,62.8%的人希望所在单位提供一些培训机会。

文化消费比重低,文化消费成本低。据调查显示,样本地区农民工每月的文化消费在11~30元的有32.5%,31~50元的有25%,相对于每月1000~1500元的月收入,最高只占5%。在文化活动的消费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选择消费成本低的项目,多以简朴型或无偿消费为主,这也体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贫乏。

对于未来迷茫,缺乏奋斗目标。新生代农民工多数没有务农经验,他们希望告别农村生活,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与他们综合素质的欠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们的“城市梦”逐渐破碎。58.3%的人没有明确的目标,未来不想回农村。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困境产生的原因

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困乏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缘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国情因素。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是人口多底子薄,且大部分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农村劳动力离开自己的故土,远赴城市打工,农民与土地的分离造就了大批农民工。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及转型期的必然产物。

其次是经济因素。一是经济结构。中国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工文化消

费水平低的最根本因素。中国实施的户籍制度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边缘性群体的形成,也就是说即便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工作及生活,但户籍身份始终是农民,从而造成很多农民工只能在城市从事收入低,或者说同工不同酬的工作。另外,社会保障体系无法完全覆盖到农民工群体,由此,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既不同于传统的农民工,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居民的边缘性社会群体。二是收入。由于收入低的原因,农民工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开支及消费支出偏低。因此,农民工基本文化生活满足的前提首先是按时拿到工资、减轻工作强度。只有在充分保障农民工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

再次是社会因素。受户籍制度及相关保障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很难被接纳。另外,某些城市居民缺乏对农民工及农村生活的了解,对农民工往往会表现出很强的戒心及歧视行为,而很多农民工面对城市居民带有强烈的自卑情绪。因此,受到受教育程度及职业技能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在社会交往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当农民工遇到不公平待遇时,由于缺少自我排解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慰藉,其生产及生活积极性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这一方面不利于农民工自身的健康生活,另一方面也可能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改善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对策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至2015年,形成相对完善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民工文化服务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农民工文化活动常态化、有特色;实现广大农民工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现就调查所反映出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思考:

一是制度建设方面。首先是改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存之路,政府应积极改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城市用工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种种限制及带有歧视性的规定,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城市生活,为其精神文化生活保障提供制度支持。其次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就业制度。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其的监督与管理,切实履行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等对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规定,为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提供有力的物质前提。另外,应积极调整就业制度,建立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的合法权益。

二是文化建设方面。一要增加流动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大型制造企业等农民工生产生活密集区参照本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固定文化设施,建筑工地等农民工临时性聚居区配置临时性文化设施或提供流动服务。二要建设社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产、生活相联结、相融合。不能脱离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

三是社会建设方面。首先,积极培育公共精神,使新生代农民工和谐融入社会。城市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也可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征求农民工的意见,还可以以一定的比例吸纳农民工进入城市各级人大、政协等组织之中。在社会融入、自我治理、公共参与中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共精神。通过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使新生代农民工增强其共同体意识或“家园观念”,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其次,积极提倡全社会积极参与。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农民工组织的优势,通过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定期组织相关会议进行相互交流和研究,为政府出台更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提供前瞻性思路。另一方面应加强农民工组织建设及上下互动交流活动。同时,要积极组织和提倡开展符合农民工发展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鼓励农民工发挥自身的精神文化动力自发主导娱乐活动的制作,从

而有效地开创出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发展特点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最后,建议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要建立图书室等文体设施。举办一些免费的科普知识班或者文化、技能、管理等学习班,实现青年农民工希望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收入的愿望。

结语

关注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项关乎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改善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已成为确保社会稳定、打造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环。社会有责任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各种权益,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正定县委)

第三篇:陕西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状况

陕西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状况

褚宸舸 李豫琦

2012-11-2 11:23:08来源:2012-11-1 《改革内参·综合版》2012年第12期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年龄在16至35岁,来到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暂居半年以上且未取得工作地城市户籍或居住证的农村户籍的公民。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数2.3亿,新生代农民工占一半以上。陕西2009年农民工总数有642.9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超过390万人,占60.66%。省会西安是陕西新生代农民工最集中的地区,截至2011年3月,西安市农民工总数约为103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一半以上。

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和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关系紧密。文化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对增强其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珠三角农民工调查曾发现,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以生存性消费为主导、以低水平的日常消费为主、拓展性消费极其缺乏。本调研也证明了此点。

(一)文化生活的消费

1.多数人对文体娱乐无消费或低消费

有24%的受访者每月平均用于文体娱乐的消费为零元,如果算上30元以下(占18%)和31至50元(占19%),共计有近三分之二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文体娱乐方面存在零消费或者较低消费。

2.主要消费是手机话费、上网和购买书报杂志

新生代农民工远离层次较高的文化消费和奢侈消费。在各种文化消费项目中,支出最多的三项依次为:支付手机费用(37%)、上网(29.6%)、购买书报杂志(24.4%)。

80%被访者的手机主要用途是打电话、发短信,而通过手机上网(查寻信息、聊天)、听音乐、看电视等用途都在7%以下。

有60%被访者经常(每周至少3次或者每次超过2小时)上网,西安市区的新生代农民工该项比例达到80%,这与大城市网络文化的发达有关。

使用互联网的诸多用途中,最主要有三类:阅读新闻消息(占35.2%)、与熟人聊天(占29.3%)和看电影电视剧(占26.5%)。

在书报杂志消费中,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购报纸杂志,而购置图书的支出极低。每年购买图书的支出,高达68%的人在50元以下,其中有18%为零。

(二)文化生活的形式

1.看电影电视、上网和听音乐是主要形式

新生代农民工闲暇时间主要的三项文化娱乐是:看电影电视(54.8%)、上网(47.7%)和听音乐(36.5%)。这和珠三角的一般农民工稍有不同,后者闲暇

时间主要是看电视(57.5%)、睡觉(53%)、读书看报(43.8%)、逛街逛公园(40.2%)。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活动同其职业也有相关性。餐饮店的员工在中午两点至四点这段时间,主要是在店内打牌和聊天。工作在闹市区的员工主要选择逛街,而建筑工人则主要是打牌和睡觉。

2.网络是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

新生代农民工最经常去的休闲场所是网吧(44%),次之为影剧院(27%)和图书馆(16%)。西安市区的新生代农民工也把网吧作为首选(占43%),但次选项为图书馆(20%)和公园(20%),这和省会城市在图书馆和园林方面的设施较多且大多免费有很大关系。

3.最喜欢的个人、集体文化活动分别是看电视电影和节庆活动

在个人文化活动中,新生代农民工最喜欢看电视、电影、戏剧,占近半数(48%),最喜闻乐见的城市集体性文化活动则是节庆活动(占27%)。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要

(一)精神慰藉和情感交流

文化水平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素质,造成总体而言其心理适应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不强,自信心和信任感缺乏。另外,生存环境使新生代农民工承载较

重的精神负担,加之交往空间狭小(只局限在同事或同乡之间),易产生畏缩、消沉、急躁、自责等负面情绪,对未来生活缺乏热情和信心。有农民工就反映,其平时经常感到身心疲惫、失眠、烦躁易怒、前途渺茫和生活艰难。这时若再碰到困难或遭受不公正对待,极易产生孤独、压抑和怨恨的心理。

关于手机话费大量支出的数据间接证明新生代农民工对沟通和倾诉的渴求。反映“远离家人没有朋友感到孤独”和“感觉被人看不起”分别占受访者的21.6%和13.9%。“感觉被人看不起”,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中只有劳动身份,而缺乏公民或市民身份的被排斥和被剥夺感。“远离家人没有朋友感到孤独”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人生交友、恋爱、结婚高峰期,情感沟通、交流的需要很强烈。但是,由于工作、生活空间与城市居民相对隔离,交往对象具有局限性。特别是,因为背井离乡,不能经常与家人、亲朋见面,其缺乏情感宣泄的机会和对象。因此,“回家探亲”和“与朋友聊天”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节假日主要做的事情,分别占到受访者总数的63.9%和33.1%。

已婚新生代农民工还经常面临两地分居的困惑。能否和子女在一起生活是衡量其亲子关系以及家庭关系融洽度的重要指标。对“是否至少有一个子女随同您目前在一起生活”这个问题,全省已生育的新生代农民工67%回答肯定,西安市区的农民工却只有34%的受访者回答肯定,只有全省数据的一半比例。这说明大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子女特别缺乏亲情互动。

父母周末能否照顾陪伴子女是反映亲子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在全省与子女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23%没有时间照顾陪伴子女。在西安市区新生代农民工中,该比例为16%。

农民工因外出务工的客观制约而缺少必要的亲情互动,极易酿成亲子关系的紧张,造成一些家庭矛盾的发生。如2011年11月,陕西咸阳市农民工的13岁儿子投河自尽事件,其根源就在于亲子关系的恶化。

(二)参加文体娱乐和接受教育培训的需要

1.通过文化活动缓解心理困惑

听音乐(52.1%)和找朋友倾诉(34.3%)是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缓解心理压力的主要方法,看电影电视、上网聊天、户外活动等也是重要方法。这说明文化娱乐活动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缓解。

2.接受教育培训的需要

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有接受教育培训的文化需要,表示不需要和很不需要的仅有11%。南京师大2009年江苏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调研也证明此点。25.8%的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接受教育状况表示“满意,所学知识能胜任工作”,53%的表示“不满意,还需要继续学习”,21.1%表示无所谓。但是,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教育培训机会、条件却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需要。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共青团陕西省委)

第四篇: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报告1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为了解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外出从业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从宏观上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情况,为加强和改善农民工工作提供依据,近期眉山团市委联合国家统计局眉山调查队对我市1区5县进行了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查,有效调查样本220户,调查结果为新生代农民工对现在生活状况不太满意,目前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但追求精神生活和发展机会的愿望更强烈,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重视不够。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新生代农民工以男性为主。在所调查的220名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占60.9%,女性占39.1%;90后占调查对象的8.2%,80后占81.8%。

2、新生代农民工以已婚为主。从调查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以已婚为主,所占比列为65.0%,未婚的占30.5%,离异的占4.5%,丧偶的没有。

3、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较高。他们大部分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文化和文盲比例低,仅占0.9%,受过初中教育的占36.8%,受过高中教育(中专、职高)的占45.5%;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16.8%,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能够通过报刊、书籍及网络等接受知

1识和信息,所以更注重自己未来的发展。

4、新生代农民工行业分布较广,涉及多个门类。新生代农民工涉及一、二、三产业,主要分布在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一产业;交通运输业和采矿业。分别占17.7%,16.8%,15.0%,11.4%,10.9%,10.5%,10.5%和7.2%。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工作,82.7%集中在私营、个体和股份制企业;72.7%属于普工和无技术等级的熟练工,中、高层管理人员仅占4.1%。

5、81.8%的调查对象务工时间在两年及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大部分出来务工时间都在两年及以上,其中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占18.2%;两年的占30.9%;三年的占27.7%;四年及四年以上的达到23.2%。

6、调查对象获得目前这份工作的途径以亲友或同乡介绍为主。占49.6%的调查对象获得目前这份工作的途径是亲友或同乡介绍;劳务中介介绍的占7.7%;政府劳动部门或工青妇组织介绍的占9.1%;自己直接到单位应聘的占14.1%;在劳务市场应聘的占6.4%;通过互联网信息的占3.6%;其他途径的占9.5%。调查显示:因没有技术成为他们目前找工作最大的困难,占43.6%,因学历太低的占37.3%,因户口受限制的占3.2%,因不知道什么地方招工的占7.3%,因交不起押金的占2.7%,因怕坏人欺骗的占1.8%,其他原因的占4.1%。

二、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特点

1、新生代农民工对现在生活状况不太满意。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前的生活状况很不满意的占8.6%;不满意的占20.5%;觉得一般的占43.6%;比较满意的占17.3%;觉得很满意的占10.0%。他们在城市生活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扰,排在前三位的困扰分别是收入无保障、远离家人感到孤独和缺少文化娱乐生活,分别占调查对象的49.5%、39.5%和32.7%。同时,在所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接近两成的人要2年及以上才能回一次老家。

2、经济收入较低,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调查显示:他们月工资在1200元以下的占28.6%;1200—3000元的占66.8%;3000—5000元的占4.6%;5000以上的为0。他们工作的时间在40-50小时的占42.3%;50-60小时的占15.0%;60-70小时的占25.5%;70小时以上的占5.9%;40小时及以下的仅占11.3%。

3、维权意识逐步增强。在求职和工作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对待公正待遇的诉求比他们父辈更为强烈,他们更关注务工的环境及社会保障问题。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找党组织、团组织、工会、单位领导和政府部门求助的占41.8%;找亲友或同乡的占37.3%;找新闻媒体和上网发帖求助的占6.8%;自己去解决的占6.8%;而默默忍受的只占3.2%;

其他的占4.1%。

4、排解心理压力方式多种多样,但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较少。现在新生代农民工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他们缓解压力的方法排在前三位的是上网浏览和聊天、喝酒或下饭馆和睡觉,分别占44.5%、40.9%和38.2%,但选择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仅占2.7%。他们大部分愿意帮助工友排解苦闷心情,非常愿意占45.5%;勉强愿意的占22.5%;视情况而定的占27%;明确表示不愿意的只占5%。

5、精神生活诉求提高,消费生活多元化。在调查的220名新生代农民工中,他们的业余生活情况是:43.6%的选择了看电影或电视;42.7%选择了打牌和打麻将;31.4%的人选择了去网吧上网;业余生活比较枯燥单调。但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能参加的活动排在前三位的有文体类比赛和文娱活动,看电影和演出、知识技能培训,分别占51.4%、47.3%、45.0%。由此看出,他们对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也逐渐提高。

6、融入城市的愿望比较强烈。新生代农民工较之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追求城市生活,融入现代城市的愿望比较强烈。调查显示,23.6%的人出来打工的目的是希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列第四。排在第一的是赚钱养家,占64.5%;其次为赡养父母或子女前途考虑的,占31.8%;第三是出来寻找发展机会的,占29.1%。他们希望在城市定居的理由排在第一位的是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占60.5%;第二是

工作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占43.6%;第三是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占42.7%;第四是城里人收入高、生活水平高,占41.4%;第五是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占28.6%;第六是城里人有退休工资和社会保险等保障,占23.2%;第七是家里已经无地可种,占13.2%;第八是做城里人有身份、受尊重,占6.8%。

三、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1、务工单位共青团组织较少,开展有益活动更少。共青团员在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占51.8%,但他们所在单位共青团组织却相对较少,调查显示:52.7%的农民工所在单位没有共青团组织,在也有共青团组织的单位开展活动较少,其中从来没有开展过活动的占26.0%;偶尔组织一些活动但作用不大的占37.5%;经常组织活动,受到青年人喜欢的占25.0%;说不好的占11.5%。

2、企业文化活动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在私营、个体企业,企业注重效益而轻视职工文化生活,已经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从调查结果来看,没有提供任何文化活动的单位占35.5%;提供内容单

一、贫乏,不能满足文化活动需要的单位占32.7%;提供一些,基本满足需要的占25.5%,而内容丰富,能够满足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只有6.3%。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活动占调查总数的50.5%;一年中参加过1—2次的占40.4%;一年中参加过3—5次的占7.3%;一年中能参加5次以上活动的仅占1.8%。

3、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枯燥,文化消费能力不强。新生代农民工业余生活主要集中在看电视、上网、看杂志报纸等消费成本较低的活动,精神文化生活仍然十分单调和匮乏。每月用于文化消费的金额较低,没有文化方面消费金额的占16.4%;10-50元之间的占54.5%;50元以上的占29.1%,消费的用途主要是上网和购买书报和杂志。但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文化水平、理念信仰较老一代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

4、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政府、群众性社会团体、非政府民间组织、企业雇主以及社会主流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精神生活问题的关注都处于滞后的状态,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调查结果显示:88.1%的新生代农民工未加入文体休闲学习等兴趣爱好团体;85.8%未加入社会公益慈善组织;78.3%未加入民工协会;63.1%未加入老乡会;93.0%未加入维权性质的组织,同时,60%以上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以上组织的活动;90%调查对象基本没有参加过社区组织的活动。

第五篇: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与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与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一)受教育程度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高。根据抽样调查, 1986年农村外出劳动力中,小学教育水平占37.2% ,初中占21.2%。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末期,农村外出务工经商

1的劳动力中,初中水平的比例上升到50%以上,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另有调查数据显示, 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 , 比老一代的24.2%高出14个百分点。从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普遍享受了义务教育政策,所以,其所受到教育的程度有所提高,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完成了义务教育,更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培训。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社会开放程度加深,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容易获取知识、信息,更容易地了解国家、社会情况,使其在进入城市进行工作时,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具有目标性和目的性。同时,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所加强,与老一代农民工相对比,他们更容易接受和适应社会的变化,更快地进行社会化。同时,教育程度的提高,提高了其对职业的期望,也加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这导致其在寻找职业之时,更加注重薪酬的高低,自我权益的保护,更加关注自我的实现。

(二)女性比例增高,年龄集中并普遍较低。根据《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中所调查的结果表明,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从在第一代农民工总数的34.3%,提高到现在在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的53.9%。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状况也发生了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分布集中,在《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中的统计数据表明,外出农民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6-38岁之间,其比例占整个外出农民工的89.2%。

2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45.9%,平均年龄为20.8岁,标准差为26岁。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22岁之间,年龄相对集中。因此,从数据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和性别结构正在转型中。过去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思想,第一代农民工中,男性居多,但如今,随着社会思想的解放和受教育程度的增高,使新生代农村工中,女性农民工比例开始上升。同时,也使新生代的农民工的年龄趋向年轻化。

(三)普遍处于未婚状态。据《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中的调查可知,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10.2%的未婚率,新生代农民工中,总数83.7%都处于未婚状态,初婚有配偶的也只占总数的16.2%。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大部分是体力型、服务型工作,一般情况下他们工作时间较长,认识异性的机会相对较少。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 年的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29 天,平均每天工作8.93 小时。其中,每周工作7 天,没有休息日的农民工占46.9%0 这客观上减少了新生代农民工和异性接触的机会并造成男女关系的3疏离,对新生代农民工择偶制造了障碍。所以,新生代农民工未婚的特征也应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四)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与城市的工人相比,农民工做同样的工作却往往是同工不同酬,农民工的收入和工人的收入差距很大,农民工务工月均收入只有职工工资月均收入的六成左右;而且随着年份的累积,全国职工工资的增长幅度约为29% ,而农民工工资的增长幅度仅为18%。此外,大多数农民工少有节假日,不被尊重,甚至受到歧视。不少企业也没有为他们提 12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年版。

丁志宏:《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 社会学系,上海 100081)3 长子中:《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困境》(中国社会报/2010 年/1 月/13 日/第003 版)供相应的保险和社会保障。而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加强。深圳东莞塘厦镇的调查分析显示, 99.39 %的人感觉在城市打工遭受了歧视, 73.62 %的人认为政府应该保护他们的基本权益不受损害, 41.72 %的人有加入工会的愿望, 100 %的女

4性都知道妇联可以起到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知道自身的权益,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忍气吞声,他们懂得通过抗议、法律等合法有效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

虽然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无论在受教育程度、维权意识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和改善,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的大背景在,仍然需要面对许多困难和困境,他们的前路并不好走。

一婚姻:难以走进“围城”

根据2008年2月21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岁-30岁占36.5%,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婚恋的黄金年龄,但受限制,处于难以走进“围城”的困境。

受职业限制找不到爱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尤其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方面几乎都是新生代男性农民工的就业首选。这些工作脏、累、苦,工资待遇不高,风险大,很难获得女孩的青睐,也难以获得与女孩相处的机会。

同样,在一些玩具加工业、电子产品组装服务业、纺织制衣业等厂子里则是新生代女农民工成群结队,同样苦于“恋爱无人”。这些单位新生代女农民工占绝大多数,加上她们在恋爱上一般比较矜持,不好意思主动和厂外的男性接触,所以她们的婚恋也成了老大难 问题。此时,职业搭起的围墙正束缚着这些青春萌动的新生代农民工。

收入水平偏低影响爱情发展。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调查,从收入水平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不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在1501元-2000元之间的占16.9%,1001元-1500元的占21.6%,701元-1000元的占26.6%,501元-700元的占23.4%。其中能准时或基本准时拿到工资的占75.3%,偶尔拖欠的占17.4%,经常被拖欠的占7.3%。经济是一切的基础,新生代农民工的爱情与婚姻,同样需要经济条件为基础,爱情尤其是婚姻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这也影响到新生代男性农民工未来的择偶。

二身份:非城非乡

崔江红:《新生代农民工20年初长成》,《神州》2005年第11期。从职业上讲,新生代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根据统计,目前农民工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原有城镇户籍的公有制二、三产业的职工,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作为生产主体支撑着国家的工业化,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全国总工会2007年组织开展的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的分布占64.4%。从行业来看,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职工的31.9%,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9.4%和9.1%。而城镇职工中在制造业中就业的比重只有22.8%。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抽样 调查》显示,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定位为产业工人,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多数企业都还没有把他们当作稳定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他们承担着城市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他们与城市产业工人相比,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福利待遇,不能同工同酬同权,处于城市里的社会底层。

从地域上讲,新生代农民工常年生活、工作在城市,是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熟悉城市生活,向往城市生活。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灰暗生活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要寻找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泡网吧、下迪厅、染头发、穿时髦服装,对攒钱并不十分看重。他们讲究的是“心随我动率性(彰显)自我”。新生代农民工通常也会在春节时回家一趟,但那仅仅是“礼节性的仪式”,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浓厚的感情和兴趣。他们更倾向于改变现状,想在城里有喜欢的工作,买房子,娶妻生子,真正融入城市。2007年发布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有27.4%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城市买房成新“客家”;50.2%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干得好,愿意待下去”;“再干几年回家”或“想尽快回家”的加起来只有不到2成《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选择“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他们手机的拥有比例高达72.9%,绝大多数人的通讯方式都很现代化。但城市显然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依然是“经济接纳、社会拒入”。

从法定身份上讲,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是农民。当前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新生代农民工一部分是在城市里出生长大,一部分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他们没种过地,不会种地,更不愿意种地,普遍存在着农民不爱地,农民不爱农,农民不识农,“轻农、厌农、弃农”意识严重。虽然户口在农村,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压根儿就没准备再回农村,出来长见识的同时,希望能够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

三就业:高不成 低不就

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父辈,就业期望甚高,但仍面临困境。

就业期望高与敬业精神差。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怕吃苦,常常不能踏实工作。一项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敬业精神差,且职业流动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而5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仅为0.08次,其跳槽频率是其父兄辈的近6倍,即使能够做到“敬业”,也很难做到真心“爱岗”。这其中,近一半的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和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17%的人提出,“自己不喜欢那个工作”或者只是“想换个环境”。并且新生代农民工在获得工作的同时还要求享受生活,得到尊重,在文化、娱乐、健身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从小就被父母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不切实际的就业意愿,即只希望找那些社会地位高、条件好、工资高的工作。加之有父母做其强大后盾,生活压力小了很多,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跳槽,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环境。

就业期望高与职业技能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农民工的素质需求也发生着变化。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比以前高出8.54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仍然较低,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或现代化服务业的基本规范,同现代非农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仅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76.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有高达62.6%的新生代农民工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他们不愿像上一代农民工那样承担城市里低端的重体力活,又无法胜任复杂的技能型和知识型工作,难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定位,基本上只能从事体力运输、建筑小工、工业加工以及低层次服务等劳动密集型、重体力、低报酬行业。同时过于频繁跳槽,使得他们对每个行业、岗位只能作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每一项职业技能也只能停留在“学徒期”的水平。如此周而复始,也形成恶性循环。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他们很难融入城市,并且体面地生存。

四落户:三壁垒”

根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入地长期居住的愿望强烈,但高门槛限制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经济壁垒。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发布后,经调查,许多省会城市都将农民工购房在60平方米之上作为落户条件之一。目前房价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对于收入微薄却喜欢大手大脚花钱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能够实现的积累非常有限,这种以货币构筑的以经济壁垒取代身份壁垒的新门槛对普通农民来说仍然是难以逾越的,这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一大经济障碍。

素质壁垒。目前不少省会城市落户要求农民工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少地方仍然要求达到大专文化程度。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 程度占90.0%。这对以初中为主要群体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也是进城落户的一大障碍。并且不少地方对农民工进城落户实行二元待遇。比如重庆市2006年8月1日实行了《关于解决进城农民工户籍问题的意见》,重庆公安局就指出,“本市农民工在主城落户的条件实际上大大降低,而在重庆务工的其他省市的农民工要落户重庆主城区,文凭“门槛”没变:仍需大专以上学历。且购买的住房人均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并实际居住。

社会福利壁垒。我国各地社会福利系统不兼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主要是以省级为改革单元,以城市为中心展开的。一些省份已在省内实行城乡户籍统一,但省际之间人口自由迁徙障碍依然较大。各地社会福利系统的不兼容是制约人口省际迁移的重要因素。解决矛盾还须深化城市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兼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一亿多人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正处在适龄期,目前他们首要面临的大问题就是婚姻问题。《劳动合同法》出台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虽较上一代农民工有所进步,但仍然得不到维护。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职业期望高,受职业技能低的限制,即使有心摆脱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苦、累、风险大等边缘职业,就业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劳动报酬低,基本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新生代农民工一旦进入城市新环境,乡村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凝聚力失散,原有的道德行为失范(即自律性丧失),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农村不愿意回去,城市又不能融入,他们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低于父辈,在城市陷入生活困境时,在职业技能低、经济收入差、无住房、受歧视、讨不到老婆等的连锁反应下,贫穷和光棍的结合,对城市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定位为城里人,但城市仍未作好接纳他们的准备。相反既有经济门槛,又有素质门槛和福利门槛,即使这样,他们仍不愿回到农村。它意味着,农村 不是退路。也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必须依赖于城市的工作和生活,那种将农村作为“蓄水池”的政策概念完全过时了。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只能集中居住在房租低廉、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边缘区、老城区,交往的对象多为老乡,社会结构呈现单一化、封闭性的特点,形成一个自我隔离的孤岛。在那里,弱信息、弱发展机会、弱资源的再生性以及弱劳动力联系,贫困和孤岛的经济效应往往意味着缺乏发展的机会,与主流社会脱 节。他们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境地,面临着双重边缘化的状态和贫困化不断加剧的境况中。

由于没有户籍,他们就业受限制,《劳动法》第3条规定的“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很难从纸上权利转化为现实权利。入城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工作,往往要付出比市民更高的代价。大多数农民工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一些城市人的“剩余”工作。很难获得一种地位资源的积累,更不用说实现一种地位向上的流动。生活来源决定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无业便无依,将使这一部分人处于游动不定的状态,具有游民的特征,成为随时可能妨碍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隐患。杭州市2008年的案宗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比例占70%以上,最近刚发布的广东三大监狱大规模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罪犯九成在26岁以下。并且由于信息网络媒 介的发展,他们也更容易被组织起来共同发出声音,社会矛盾更容易被扩大和激化。如果继续将他们排斥在体制外,将他们边缘化,漠视他们的物质、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需求,他们更容易产生怨恨心理,不利于社会治安和稳定。这值得我们警惕!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的种种差异及面临的困境,对当下的城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战。并且,这种挑战将日益变得清晰、紧迫。

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六条建议:

一是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当前,必须加强严格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二是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和管理户籍人口,转变到同时面向和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度。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要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让农民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公开、公平的开展就业竞争。要创新农民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加强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能力。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四是按照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当前要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打破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尽快改变目前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人在哪里工作、生活,就在那里登记,就纳入当地的管理范畴,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实现户籍管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

五是要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话。六是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

要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加速融入城市的大熔炉。

下载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困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困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恩施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报告1

    恩施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以恩施市为例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是指这一群体工作之余用于消遣、娱乐等方面的非物质生活。有效满足他们的......

    新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新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问卷为了了解新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自治区团委发放此问卷,本问卷不涉及隐私,没有对错之分。请放心填写,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除......

    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2011

    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其融入社会成长与发展府山街道政协工委邱雪萍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的“更新换代”,新生代农民工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中......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一、研究背景和方法(一)、研究背景2010年,轰动一时的“富士康跳楼事件”,新生代农民工以跳楼自杀极端方式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缺失,为......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其融入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的“更新换代”,新生代农民工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近期,我们通过对安定区新生代农......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关于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10月中旬,镇团委进行了了“面对面——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 活动。截至20日,完成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结果统计......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研究 作者:陶元浩 马勇田 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02期 摘要: 当前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一低......

    新生代农民工(模版)

    三、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13.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