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人大代表办了冤假错案 应受法律制裁
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
办了冤假错案 应受法律制裁
南方日报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现在,往往办了冤假错案,不受法律制裁,这样就会助长这种事情的发生。办了冤假错案,本身就要受到法律制裁,才能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现在往往是办了冤假错案,却不受法律制裁,这就会助长这种事情的发生。”昨日下午,广东代表团分组审议《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指出,不用非法手段来获取证据,才能避免冤假错案。这番发言引来诸多代表共鸣。不用猜测取证 才能避免冤案
欧广源说,刑诉法的修改,是法治的进步,也是民之所呼、法之所应的表现。过去由于各种不够完善之处,10多年来出现了一些冤假错案,“数量不多,偶尔发生,但所造成的影响恶劣。”
欧广源说,刑诉法的修改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完善证据制度。“不能用推理、怀疑、猜测、刑讯逼供来获取证据,逼人家承认犯罪。证据的获取必须符合法律程序,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取。你不能用非法的手段,用歪门邪道来取证。这样才能避免冤假错案。”
“法院是正义公平的殿堂,要做到正义公平,证据就必须是事实,核心就是要经得起历史和法律的考验。如果你作伪证和刑讯逼供来取证,就不行。”欧广源说,刑诉法修改后可能对取证工作会带来一定困难,但不能因为困难就回避。
欧广源提出,如果司法人员在执行过程中,不按刑诉法操作造成冤假错案,就要追究其刑事责任。“现在,往往办了冤假错案,不受法律制裁,这样就会助长这种事情的发生。办了冤假错案,本身就要受到法律制裁,才能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不增执法能力 或有漏网之鱼
“我现在就在想,咱们公检法司的干警能力、水平能否跟上客观要求。”全国人大代表、省高院院长郑鄂感慨说,广东经常要面临一些未有判例的新类型案件,考验公检法干警的执法智慧。郑鄂说,如果能够严格按刑诉法修正案操作,应该不会出现冤假错案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生了病,医生医不好,不是这个人的病生错了,是医生没有水平。我们一定要提高水平和能力,要不就会有很多漏网之鱼!”欧广源风趣地说。
“这是对我们的挑战。”郑鄂点点头。他指出,刑诉法修正案一旦颁布实施,有的干警可能首先不会办案了,对执政能力和行政能力都是一种考验。“我们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变化,不能让犯罪嫌疑人自证其罪,一定要把证据找到手了,才能动他。”
不出操作解释 或有部门曲解
“上诉会不会导致加刑?”全国人大代表、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庆洪把问题抛向郑鄂。曾庆洪说,曾经有市民反映要上诉时被人吓唬“上诉了,要加判一年”,结果最后放弃了上诉。
“上诉不会导致加刑。”郑鄂明确地回答。
听到这里,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常委张广宁插话说,一定要加大力度解释刑诉法具体操作条例,注意加强指导将来的操作实施,“否则可能会走样。”
参加讨论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李飞说,以前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的细则时,有的职能部门“就复辟了”,然后完全照自己有利的地方去理解法律。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郑佳欣
▶相关
民诉法修正案有望年中再审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引发热议,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有望在今年年中再次提交审议,其核心是要保证司法公正。
李飞表示,由于民事案件涉及多是财产案件和人身权案件,再次提交审议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
他说,此次修正主要是针对审判中出现的新的情况来完善,以有利于公正的司法审判,及时地解决纠纷,处理社会关系,其中一些条款有利于尽快地息诉。
两院三部联合发布证据规定 剑指刑讯逼供和冤假错案
2010年05月31日 08:01:49来源: 中国广播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35分报道,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剑指刑讯逼供和冤假错案。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人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但是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案件事实,人们认识的差异,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据法律专家介绍,中国现行的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只有八条,而且原则、笼统的内容较多,操作性不强。而昨天新出台的两个《规定》就明确了以事实为依据就是以“证据”为依据,只有“证据”才能证明犯罪,才能使人心服口服。在众多刑事案件中,死刑案件又是人命关天,依证据断案更显重要。两个《规定》对于司法机关办理死刑案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参与起草这两个《规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长吕广伦介绍说,《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细化了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
吕广伦:在审查各种案件,办理刑事案件中收集、审查、判断证据都有了很具体的规定,操作性更强。而且在历史上,我们的刑事诉讼法,包括其他几个机关对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当中都没有相应规定,这是一个全新的规定。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樊崇义参与了这两个《规定》的论证。他以赵作海案为例,认为这两个《规定》解决了目前认定事实和证据采信失实的问题。
樊崇义:赵作海这个案子也算是收集证据方面的一个案例,缺乏证据规则,该鉴定的不鉴定。很多案件在运用证据的成熟度上还不完善。这两个《规定》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为证据制度从收集、判断、去伪存真、分辨真假等方面提供了程序上的保障性措施。
在司法实践当中,由于刑讯逼供等非法讯问方式的存在,被告人在法庭审理中翻供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乏相关规定,当被告人翻供时,法官对如何采纳被告人的供述经常感到左右为难。首届全国十佳律师岳成认为,造成冤假错案的关键
在于刑讯逼供,而刑讯逼供问题的关键在于证据采信。新规定强调了证据认定的有关内容。
岳成:有利于刑事案件给予办案人,尤其是法官。在证据采信方面有规定,便于操作。只有把证据认定得准确,才不会出现冤假错案。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长吕广伦介绍说,新出台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不仅强调了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言词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还进一步对审查和排除非法证据的程序、证明责任以及讯问人员出庭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规范。
吕广伦:过去,关于非法证据排除,我们只是有宣示性的规定,就是非法取得的这些口供应当予以排除。但是,什么是非法证据,怎么进行排除,都没有规定,这次都予以了规定。它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规定》出台以后,具体到办案时,如何才能真正避免冤假错案?岳成律师说,今后打官司就是要打事实、打证据,而不是靠口供。
岳成:非法证据包括刑讯逼供取得的证据、不合乎程序取得的证据,比如,要求两个人取证,他一个人取证,或者对证人取证用了威胁的手段,或者不让证人回家,使得证人违心作证。这样的非法证据排除,有利于今后的案件不会存在冤假错案。
有法学专家把这次两个新规定的出台,看作是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前奏。而岳成律师甚至希望今后能够出台《证据法》。
岳成:现在五部委的规定作为办案的依据,将来要修改刑事诉讼法,在证据这部分里面要详细,或者今后要有个《证据法》就更好了,就更加详细的关于如何采
证的问题、如何取证的问题、非法证据如何排除的问题等等一系列事情。(记者 冯悦)
童建明:刑讯逼供暴力取证是造成冤假错案重要因素
2010年03月09日11:02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童建明今天上午做客人民网,以检察改革为主题与网友进行交流。童建明指出,侦查活动中的违法情况,特别是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行为,严重侵犯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是造成冤假错案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这一情况,检察机关在加强侦查活动监督方面,着力健全遏制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工作机制。一是增强审查逮捕程序的司法性。就是办理审查逮捕案件,必要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犯罪嫌疑人辩解及其律师的意见,这是防止错误逮捕最便捷的途径。二是健全介入侦查、引导取证工作机制,完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中的证据审查制度。三是改革和完善刑事立案监督,探索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监督机制。
同时,童建明也表示,和侦查活动监督有关的还有一个立案监督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律规定对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检察机关要监督侦查机关立案,主要是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一些地方通过健全“网上衔接、信息共享”机制,有效纠正了一些地方存在的“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问题,打击不力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
另一个方面,就是目前法律尚未规定,检察机关正在探索的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检察机关也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一些地方的侦查机关以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此检察机关要及时通知侦查机关予以纠正。
童建明,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浙江淳安人,1986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办公室副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主任助理、副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正厅长级),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主任、检察委员会委员。2009年9月任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