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财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19:2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财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财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篇:浅析财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浅析财政支农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重要意义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发挥财政支农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财政支农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三农”作为财政工作的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财政;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正处于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职能,加快城乡的协调发展。农业是国民经经济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只有发展好农村,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相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来说,国家财政所能提供的资金还是十分有限的。这就要求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和使用上,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既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特别是要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中心,充分体现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职能,尽可能多地为农村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一、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资金投入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合理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二、不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粮食直补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的支持力度;加大良种补贴力度,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播种面积恢复性增加,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而且还提高了粮食优质化率和良种覆盖率,提高了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和粮食单产水平,促进了优质粮食产业带的形成。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

1.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一项紧迫任务。针对中国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明确了财政支持的重点。即重点支持农村重大水利骨干工程建设,支持农田水利、防病改水工程,不断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加强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改水改厕及建沼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所以必须加强财政对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村的人居环境。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性资金、国债资金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和线路公交化改造,推动城乡客运协调发展。二是增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三是增加农村沼气池

建设投入,组织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通过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农牧区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尽快解决农村生活燃料问题。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繁荣农村公共文化。“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要求和体现,而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村镇离不开必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针对广大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问题,公共财政要充分发挥其公共职能,增加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确实落实《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大力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中心及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工程,着力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通过加强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4.加强农村村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生态良好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中国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环境污染现象也较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针对当前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中国要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一是加强农村村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彻底改变广大农村的脏、乱、差局面,使新农村变成“道路硬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的美好家园。二是尽快完善农业环保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增加投入,依法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三是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支持农村“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工程,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四、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关系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借鉴国际经验,从中国实际出发,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以及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

1.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而要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必须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加大对农村基本医疗经费的投入,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2011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其中,原有120元中央财政继续按照原有补助标准给予补助,新增80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补助80%,对中部地区补助60%,对东部地区(含京津沪)按一定比例补助。扩大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缓解农村居民重大疾病费用负担;加快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开展“一卡通”试点工作;强化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平稳运行。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步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这既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农村低保补助资金,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水平。

五、(一)加大农村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针对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

和推广应用。一是按照发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配套。二是支持重大和重点农业技术成果及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三是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尤其是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四是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继续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二)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目前,中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还较低,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劳动技能还不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一是加大支持力度,重点抓好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二是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转移。三是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增强农村劳动力增收致富的本领。

六、推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建设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发达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普遍做法,也是中国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以及提高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各级财政要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等,探索采取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方式,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甚至允许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在财政与金融政策强有力的共同支持下,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

二是加大对现代农业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深化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开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试点。继续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工程,积极培育农产品中介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

三是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农村流通领域中基础设施等公益性改造项目,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逐步解决农村买卖难问题。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四是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农林经济管理1班

翁明秀

20093007

2011年4月11日

第二篇:谈谈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意义的一点认识

谈谈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意义的一点认识。

新农村建设的重心在于一个“新”字,不同的时代对“新”的定义和要求不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纪元,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里程碑。随着改革进程的一步步深化,随着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转变,自2004年以来,连续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农”字号,这也是我们当前讲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也反映了“三农”问题在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和紧迫。

当前我们讲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农村建设方面的体现。“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这是共同富裕目标的在农村建设方面的体现。“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建设方面的体现。“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显示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决心,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是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和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村的生态建设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

接下来的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主题鲜明的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反映出中央工作的一个主体方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经过十六大以来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页有了新的发展。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即 “四化同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指出“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 1

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省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诸多的成绩,获得了大量的经验,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2年9月省政府下发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举省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加快美好安徽建设的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一件件中央和地方文件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意义显而易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的重要保障。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的进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一个政党要实现党的奋斗纲领,首先就要取得政权,将自己的主张、纲领转换成国家的政策、目标。取得政权后的任务就是提升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将党的意志、主张长期贯彻下去,实现党的纲领。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说进行各项建设,推动社会发展。如果不能取得政权、不能巩固政权,什么推动社会发展、进行各项建设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农业是并将仍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村在我国仍占有着极大的面积,农民在我国人口中的比重依然很高。“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近年来,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城镇化、农业现代

化的推行等,使我国的“三农”状况得到很大发展,但其中问题依然很多,其中包括政府工作人员等社会管理者的工作理念还没有适时改变,基层的一些党员干部的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的理念不到位,甚至不能认真去理解“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有的党员干部在说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还常会报之一笑,有的党员干部还在陷入面对群众工作时是代表党的利益还是代表老百姓利益的站队误区,有的党员干部还会视群众不如草芥,为了几个绿化的花朵对群众上演全武行,还会在群众已无退路、在预谋爆炸的时候认为不强拆“开发商就没法活了”。这些人,让他们认识到新农村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当然很重要,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更为紧迫和必须。使他们认识到新农村建设对党的生死存亡、发展壮大的意义,以及进而认识到新农村建设对自己的职业生存、发展的意义,有助于他们增强认识、转变观念、明确责任。近年来,中央的一些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的医疗、社保、居住条件等面貌在发生很的变化,农民的收入在逐步增长,农民在说到中央时的种认同感时是一个劲的竖起大拇指。但涉及到三农的上访、群体事件、突发事件却久治不愈,农民对基层政府、对基层工作人员很难赞同和拥护。

基层是党与群众联系的最前沿,前沿的党的形象直接影响着执政地位的巩固,直接反映着党的执政能力。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党群关系的和谐是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体现。和谐的党群关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条件和目标取向,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建设离不开和谐的农村党群关系。党群关系和谐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要求就是“生产发展”,而这种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群关系和谐有利于干群拧成一股绳共同谋划实施本地经济发展战略,而广大群众从中受益后会更加相信基层党组织,自觉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践行党的各项农村发展政策,从而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经济基础。党群关系和谐有助于统一思想,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思想基础。党群关系和谐有利于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教育农民群众在实践中贯彻党对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充分做好思想动员;也有利于针对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现状,在群众监督和参与下着力进行整改,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来,在思想上构筑拒腐防变的堤坝,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党群关系和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夯实了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群关系和谐能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夯实稳定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扎实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所以,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我们必须按照十八大的要求,认认真真做好“四化”工作,“四化同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第三篇:财政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笔者认为,财政部门要坚持以构建公共财政为导向,合理配置财政资源,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倾斜扶持力度,着力支持生产发展,拓展公共服务,推进管理改革,努力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新农村。

发挥三种效应,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加快农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也是财政支农的首要目标。财政部门要以农业增产增效为目标,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突出发挥三种效应:一是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磁场效应。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以农业综合开发为载体,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完善田间配套设施,发展节水灌溉,新建排涝泵站,疏浚河道,加速推进农村道路和桥梁建设,努力提高农业发展的硬件水平。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实施村镇建设规划有机结合,支持中心村建设试点,治理农村环境,推进农村改厕,发展沼气应用,进行农村水厂管网整治,确保农民饮水安全,加快农村绿化,不断提高农村森林覆盖率。二是发挥农业科技投入的辐射效应。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致力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以乡镇为规模的整体联动开发,发挥由点到面、从园区到乡镇的辐射效应。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大范围推广和应用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推广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防治污染技术,推广精确施肥、麦套稻生产、秸秆还田、无公害农产品、农机具使用等生产技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进一步健全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大做强生态农业品牌。三是发挥引导社会投资农业的撬动效应。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补助、贴息等形式引导多种渠道和多种经济成分从事农业开发和建设,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实现农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着力支持经营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民成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探索建立对种粮农民收益综合补贴制度和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农业投资的利益激励机制和内在市场动力机制。

构建三大体系,推动农村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财政部门要突出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基本权利,逐步拓展农村公共服务领域,重点解决好群众关注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热点难点问题,逐步构建三大体系。一是构建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增加教育投入,继续支持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确保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按标准落实,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工作。二是构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关于农村公共卫生的财政补助政策,切实保障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支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逐步提高农民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的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增长机制和财政投入分担机制,增加财政补助资金,提高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医疗费用补偿标准。三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加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分级管理、挂钩考核的运行机制,规范低保资金专户管理办法,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继续组织实施农村关爱工程,建设和改造农村敬老院,落实供养经费,不断提高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使农村五保户老有所居、老有所养。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逐步破除普遍存在的“养儿防老”等旧观念,解决贫困群众的日常生活困难。

实施三项工程,健全农民自主发展的内部机制。财政部门要以深化财政改革为载体,以营造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环境为目标,重点实施三项工程。一是实施“素质工程”。立足市场需求,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支持力度,重点实施技能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财政逐年加大培训的投入力度。全面实施“镇镇通”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关注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保障问题,鼓励、引导企业吸纳更多的被征地农民实现再就业。二是实施“减负工程”。稳步推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支持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鼓励乡镇分流安置超编人员,建立“增人不多补,减人不少补”的增收节支激励机制,着力降低财政供养系数,变“养人”为“养事”,为基层财政消肿化淤。多渠道化解镇村债权债务,建立偿债基金和债务预警机制,控制债务增量,化解债务存量,将债务风险控制在财政可承受范围内,努力实现镇村经济社会“轻装上阵”,快速发展。三是实施“通达工程”。全面推行财政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将凡是由财政安排、涉及农民的各种补贴、补助资金统一纳入“一折通”发放,确保各项支农资金直达农民手中。畅通市镇财政管理体制,推行“镇财市管”管理改革,在保持各镇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管理模式。加大对经济薄弱镇的扶持力度,在财力结算体制上予以倾斜,按照“规范科学、公正合理、公开透明”的原则,科学制订财政转移支付方案,提高“村级三项资金”标准,保障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

第四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基层干部们大有作为。很高兴看到了几个雄心勃勃的农村同志,他们要在这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大显身手,率领乡亲们走出三农困境,使家乡人民过上富裕的日子,让家乡走上长远发展的金光大道。羡慕你们能在农村的基层基层岗位上为乡亲们谋利益,敬慕你们高尚的品格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在这里我要高声的呼喊一声:谢

谢你们!祝你们成功!

为大家谋福利,一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也一定会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你们一定会成功的。然而,一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一定要在正确的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强大了理论武器)指导下,善于探索,敢于探索!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觉得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聊一下,不能亲自实践,所以没有经验,不能与你们一起加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感觉十分遗憾。姑妄听之,作参考吧。

1、集体化。只有集体化,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能舍得投入,机械化,乡村规划,修路架桥等功在当代,利及子孙的事才能去做。才能解决那些亟待解决而靠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

2、组织化。组织起来,才能凝聚民心,才能战无不胜。把青年人组织起来,就是一支无坚不摧的战斗队;把老年人组织起来,就是一个考虑周细的后勤部,还有什么能难道我们呢?有组织,人才能齐心来做事,人心齐泰山移。组织人,就得有思想,有目标,有统一的利益,在思想上统一到毛泽东思想上来,就能形成巨大的合力;目标,就是改变家乡的面貌,让大家都富裕起来,幼有所养,老有所终;统一的利益,就是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3、知识化。创造条件,让人人有所作为,建立人人成才环境。通过举办农校,技校等,特别是利用夜校或半读学校,让农民们掌握知识、提高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例如农机维修,农机操作,农业技术以及其他可用到的知识和技术。利用各种时间,实时实地地让大家相互学习,包括让青年人拜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为师等提高青年人的技术水平。组织青年人有目的地在外打工,在打工中有目的地学习家乡用得上的技术,回来后为家乡服务。举办一些业余技术学校,聘请一些技术人员或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讲课,组织高初中毕业生前来学习,可以用不定期培训的方式,利用简单的办学条件,让人人能够学习知识,掌握技术。也可以举办学习会,提供机会大家进行交流,目的不是文凭,而是大家能扩大知识面提高知识和技术水平,使有经验的人懂得理论,有理论的人学会技术。

4、民主化。集中民智,群策群力。民主不仅仅在选举,人民选择了你,你就必须体现民意,走群众路线。办法不是自己头脑发热就会有的,办法必须从群众中来。眼睛向下,从群众中找办法,向群众学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要怕会多,会多才能与群众常联系,群众的想法才能知道。采取各种方式,多跟群众接触,多跟群众沟通,多与群众商量,和大家一起想办法。始终相信: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心一意为群众,又尊重群众意见,群众还会不理解你,不支持你吗?这样群众意见制定出来并在实践中根据群众意见不断完善的政策,才有号召力,群众才有积极性,才能把群众发动起来。

5、机械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只有机械化,才能让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才能让农业变得高速度高质量。节省劳力,节省时间,使大部分农民转向工业等非农业或辅助农业方面。让农民把更多的时间都入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文化娱乐活动上来。

6、工业化。利用农村优势办一些农产品加工、养殖、农业机械制造、服装加工等企业,包括适当的旅游业(我觉得除了个别地方,其他地方不能把旅游业作为重点,我认为旅游是破坏环境的,既然花钱旅游,游客就不可能在乎自己对这个环境的污染了。)工业能增加农村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增强乡村的发展后劲。

7、文明化。无论怎样发展,环境优美,人人健康、快乐,是最重要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卫生健康事业等得到发展,没有冲突暴力,没有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人人安居乐业的景象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都是一切良性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

8、现代化。破除一切迷信思想、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所形成的旧习俗、旧风气、旧体制,建立适应集体化、民主化、机械化的新体制、新风尚。这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总之,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社会主义方向,做一代有知识、有作为、有开创力的新型农民,把我们的家乡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具有社会主义新气象的新农村。

第五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偶见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偶见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据报导2011年全国二十几个省相继开展大规模新农村建设。有的拆平房建楼房(多层),进行土地复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供应。尽管中央和省级政府反复强调不要强制拆农房强迫农民住多层楼房,但在农村地区拆掉平房集中建多层楼房的现象屡有发生。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很多地方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经济发展的压力,严格保护耕地与城镇建设用地挂钩带来了需求。

改善村容村貌和政绩观形成了客观条件。

在农业地区的村庄进行改造中集中建多层楼房不适应农业生产的要求,也不适应农民生产生活的要求。

农村地区村庄适宜(或可考虑)建多层楼房的条件

a、农民从事产业以二、三产业为主;

b、一产部分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经营达到相当水平;

C、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社会化服务达到相当水平;

d、基础设施要配套(上水、下水、污水处理、供气、供热、供电等)特别是供气、供热(北方采暖地区)和污水处理;

e、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要相适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长期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民与市民生活水平相当,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六大以后,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是在扩大而不是缩小。真正解决三农问题还是要发展经济,推进城镇化,减少农民,提高农民生产率,增加投入,增强公共服务,扩大保障供给。

新农村建设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考虑农村生产生活特点,方便农村生产生活。城中村,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村,可以逐步改造建设多层住宅,以农业为主的村庄不应建多层住宅。可以建低层住宅,也可以以二层楼房为主。

2013.4

下载浅析财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财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大全]

    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某某单位职能作用,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报告教师教育学院07021415胡燕尔端午节期间,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在我家乡余姚市方桥镇进行了调查。采取参观现场、个别走访等形式,与当地基......

    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只有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 “生产发展、生......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稿]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宏大的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为应对全球金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文

    第一章 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