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状况调研建议

时间:2019-05-12 19:2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状况调研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状况调研建议》。

第一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状况调研建议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位于**东部、湘江中游,辖5个县市、4个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106个乡镇,1871个行政村,总面积11262平方公里、总人口380万,其中农业人口272万。2008年,全市完成gdp910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81.8亿元,增长2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6.5亿

元,增长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8亿元,增长34.4%,工业占gdp的比重47.8%。

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75亿元、农业增加值110亿元,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增长13%,连续五年增幅超过10%。粮食播种面积389.27万亩,总产量189.34万吨,农产品加工产值11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完成通乡公路400公里、通村公路1800公里,投入5.11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7万处。发放各类涉农补贴2.8亿元。在全省率先由政府支付农田灌溉水费,为农民直接减负2644万元。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等改革,形成了多种土地流转新模式和新型经济合作组织。5县市实现gdp465亿元,财政收入26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1%和33%,醴陵和攸县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我市于2006年9月全面启动农村低保工作,当年,全市保障对象39971人,人均月补差21.8元;2007年底,全市保障对象43137人,人均月补差32.5元;2008年底,全市保障人数为71354人,覆盖面为2.7%,人均月补差45元。2008年,上级下拨资金2145万元,市本级配套资金100万元,共支出2821万元。农村低保市四区的保障线为1000元/年,县(市)的保障线为825元/年。

2、农村养老保险情况。1995年,我市由民政部门负责在部分乡镇试行过农村养老保险,由于覆盖面不大等原因没有推行下去,所收的钱也逐步退还给了参保人员。因此我市农村中符合退休年龄(女的55周岁,男的60周岁)的46.1万人均无社会养老保障。2007年底,为了保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我市出台了第一个农村社会保障办法—《**市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被征地农民以土地征收或征用公告之日为基准时点,根据出生时间划分为四个年龄段进行不同的保障,并明确了保障资金的来源和用途(具体办法见附件一)。目前,我市五县四区均已出台办法,共有6500多人次的被征地人员办理了各项基本生活保障业务。从实行效果来看,此办法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省劳动保障厅等有关部门的肯定。同时,将部分在城务工的农民纳入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统筹,2008年参保人数达到了6000人。

3、农村医疗保险情况。一方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市于2005年开始在醴陵市进行新农合试点,2006年增加茶陵县、炎陵县的试点,2007年全市五个农业县以及天元区实施了新农合制度,到2008年,我市实现了新农合制度的全覆盖。2009年全市参合农民达到251.25万人,参合率达92.25%,筹资标准由2005年30元/人年提高到100元/人年。(其中中央财政补贴40元,省、市、县三级财政负担40元,农民个人负担20元)。新农合基金补助主要实行住院统筹、住院平产分娩定额补助、特殊病种和慢性病门诊费用补助、家庭门诊(住院)帐户的补助模式,以住院统筹基金补助为主,其他补助为辅。截至2008年年底,我市共筹集基金3.93亿元,新农合基金共为286.42万参合农民发放了3.45亿元的医疗补助资金,其中住院补助35.43万人,补助金额3.18亿元;2008年全市参合农民住院受益面达6.53%,住院实际补偿比例达39.49%(具体情况见附件二)。另一方面,以民政部门为主对农村医疗进行救助。主要是通过资助救助、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四种方式对农村困难群众予以救助。2008年,全市共救助农村医疗对象49541人,共投入资金1470万元,共支出1316万元。

4、农村五保对象保障情况。我市纳入供养范围的五保对象有17615人,其中集中供养4115人,集中供养率为23%,分散供养13500人。全市共兴办敬老院104所,基本达到了每个乡镇拥有1所敬老院的目标。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人均年供养标准为2270元,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人均年供养标准为981元(具体情况见附件三)。

三、当前农村与城市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差异

1、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项目多于农村居民。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传统困难救济。社会保险具体可细分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与城镇居民相比,我市农民除享受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外,基本没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部分农民工除外)和生育保险。

2、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覆盖面大于农村居民。据统计,我市城镇在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比率在80%以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农

村居民仅仅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在90%以上,其他保险远低于城镇居民。部分外出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但参保率不足20%。

3、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标准高于农村居民。以医疗保险为例,城镇居民人均缴费额是农村居民的5倍以上,城镇居民所报销的医疗费也是农村居民的5倍以上。2008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补差146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补差45元,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的3.2倍。

4、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层次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通过社会保险特别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标。农村居民没有养老保险,虽然现在有农村合作医疗这个医疗保险,但其保障程度不高。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的原因

1、历史原因。解放以来,国家的政策倾向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优先城市发展,优先工业发展。不但通过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剪刀差,使大量的农村资源流向城市,大量农业财富转移到工业,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使我国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了较高工业化水平,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而且在社会保障上优先考虑了城市居民,而忽视了农村居民。

2、制度原因。20世纪50年代我国出台的户籍管理制度,规定公民应当在常住地登记为常居人口,并且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居人口。这样,常住在城镇的居民只能在城镇登记常居户口,常住在农村的居民只能在农村登记常居户口。通过户口登记管理人口后,城镇居民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了诸多优惠,而农村居民就没有。

3、财力原因。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居民基本上只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财力也比较薄弱,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直到近年来,农民收入大幅增长,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财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才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提了上议事日程,加快了建设步伐。

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打算和建议

近年来,中央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连续下发了六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09年我市准备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各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农民非农化程度及经济承受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通过试点示范,逐步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

2、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力度。2009年,我市农村低保人数将由7.1万人扩面到9.4万人,新建农村安居房1000栋,新改扩建敬老院10所,力争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30%以上。新建市儿童社会福利院和市救助管理站,提高收养服务能力。加大扶贫力度,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农村妇女儿童、社会福利、慈善、法律援助等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构建农村新型社会福利体系。

3、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按照国家、省关于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要求,始终坚持将参合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强化监管,在巩固成效、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持续发展上狠下工夫,重点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资标准,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第二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状况汇报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位于**东部、湘江中游,辖5个县市、4个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106个乡镇,1871个行政村,总面积11262平方公里、总人口380万,其中农业人口272万。2008年,全市完成gdp910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81.8亿元,增长2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6.5亿

元,增长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8亿元,增长34.4%,工业占gdp的比重47.8%。

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75亿元、农业增加值110亿元,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增长13%,连续五年增幅超过10%。粮食播种面积389.27万亩,总产量189.34万吨,农产品加工产值11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完成通乡公路400公里、通村公路1800公里,投入5.11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3.7万处。发放各类涉农补贴2.8亿元。在全省率先由政府支付农田灌溉水费,为农民直接减负2644万元。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等改革,形成了多种土地流转新模式和新型经济合作组织。5县市实现gdp465亿元,财政收入26亿元,分别占全市的51%和33%,醴陵和攸县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我市于2006年9月全面启动农村低保工作,当年,全市保障对象39971人,人均月补差21.8元;2007年底,全市保障对象43137人,人均月补差32.5元;2008年底,全市保障人数为71354人,覆盖面为2.7%,人均月补差45元。2008年,上级下拨资金2145万元,市本级配套资金100万元,共支出2821万元。农村低保市四区的保障线为1000元/年,县(市)的保障线为825元/年。

2、农村养老保险情况。1995年,我市由民政部门负责在部分乡镇试行过农村养老保险,由于覆盖面不大等原因没有推行下去,所收的钱也逐步退还给了参保人员。因此我市农村中符合退休年龄(女的55周岁,男的60周岁)的46.1万人均无社会养老保障。2007年底,为了保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我市出台了第一个农村社会保障办法—《**市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被征地农民以土地征收或征用公告之日为基准时点,根据出生时间划分为四个年龄段进行不同的保障,并明确了保障资金的来源和用途(具体办法见附件一)。目前,我市五县四区均已出台办法,共有6500多人次的被征地人员办理了各项基本生活保障业务。从实行效果来看,此办法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省劳动保障厅等有关部门的肯定。同时,将部分在城务工的农民纳入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统筹,2008年参保人数达到了6000人。

3、农村医疗保险情况。一方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市于2005年开始在醴陵市进行新农合试点,2006年增加茶陵县、炎陵县的试点,2007年全市五个农业县以及天元区实施了新农合制度,到2008年,我市实现了新农合制度的全覆盖。2009年全市参合农民达到251.25万人,参合率达92.25%,筹资标准由2005年30元/人年提高到100元/人年。(其中中央财政补贴40元,省、市、县三级财政负担40元,农民个人负担20元)。新农合基金补助主要实行住院统筹、住院平产分娩定额补助、特殊病种和慢性病门诊费用补助、家庭门诊(住院)帐户的补助模式,以住院统筹基金补助为主,其他补助为辅。截至2008年年底,我市共筹集基金3.93亿元,新农合基金共为286.42万参合农民发放了3.45亿元的医疗补助资金,其中住院补助35.43万人,补助金额3.18亿元;2008年全市参合农民住院受益面达6.53%,住院实际补偿比例达39.49%(具体情况见附件二)。另一方面,以民政部门为主对农村医疗进行救助。主要是通过资助救助、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四种方式对农村困难群众予以救助。2008年,全市共救助农村医疗对象49541人,共投入资金1470万元,共支出1316万元。

4、农村五保对象保障情况。我市纳入供养范围的五保对象有17615人,其中集中供养4115人,集中供养率为23%,分散供养13500人。全市共兴办敬老院104所,基本达到了每个乡镇拥有1所敬老院的目标。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人均年供养标准为2270元,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人均年供养标准为981元(具体情况见附件三)。

三、当前农村与城市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差异

1、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项目多于农村居民。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传统困难救济。社会保险具体可细分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第三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多种观点,但是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和农业产业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趋势和发展方向。可以说,农村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农村问题不得到较好的解决,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大的跨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奋斗。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有相当比例和数量的农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令人担忧,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滞后更是使这种状况雪上加霜。农村的贫困和失业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更牵涉到社会的稳定和农民对政府及执政党的信任。因此,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和发展,切实保障和增进农民的利益,已是迫在眉睫。

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入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其对象应该为全体国民,但一直以来,作为在我国已经建立和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针对于城镇,农村地区是一片空白。作为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换及利益格局的变动过程中,农民同城镇居民一样也承受了巨大的改革成本代价,而且农民付出的也更多。目前,农民也正面临着更多的生产和生活风险,他们也需要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社会保障来维持最低生活和抵御风险。因此,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符合社会公平原则,同时还能够缩小城乡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维护社会公平

我国目前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农村居民几乎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从农民的角度看,他们不仅已上缴农业税、其他种类的税收以及名目繁多的收费,直接为国家财政做出贡献,而且还通过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方式间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按照利益对等原则,政府即使以财政资金向社会提供服务及公共产品,作为这些服务及公共产品的受益者应该包括所有纳税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淡化国家及社会对农村居民的歧视,模糊城乡居民身份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

2.维护社会稳定

农村社会的稳定决定了我国整个政治局势的稳定。邓小平说:“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为农村的稳定提供重要条件。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以及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少数外出打工外,大部分在家待业,他们和城镇下岗工人一样需要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农户脱离了集体,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行为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要承担比以前更多的生产经营风险,相应也产生了对社会保障的要求。如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尽快建立,会产生许多不安定因素,因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3.保持国内经济良性发展

1997年我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以后,通货紧缩的现象日益明显。从1998年中期开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但从执行几年的情况看,财政政策的效果并不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广大农村地区消费不足,由于没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撑,农民不敢把养儿防老的积蓄用于目前的消费。只有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解除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刺激农民的消费,保持国内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

1.坚持城乡分治的原则。由于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及城乡居民对土地的产权背景存在的差异,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内容及标准上应有所区别。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标准可以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当前最迫切需要的一方面是最低社会保障,另一方面是养老和医疗保障。要根据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和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逐步完善。

2.坚持地区差异原则。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保障水平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因此不同的地区应建立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标准,社会保障模式也应因地制宜: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保障程度较高,以农村合作性的保障为主;欠发达地区保障程度低些,以地方政府的保障为主。

3.坚持政府组织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是以农民个人为主筹集的,而目前大部分农民收入较低,社会保障意识也不高,因此,政府在组织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时,必须坚持因势利导、个人自愿的原则,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意识,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4.坚持保障基金统一管理的原则。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包括农村在内的社会保障行政机构的前提下,农村社会保障要实行基金制管理。在现阶段,保障基金可以以县为单位进行管理,做好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的结合工作,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具体业务的经办要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由政府职能部门委托非盈利性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承担。

三、尽快建立几种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1.尽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的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满足农民需求中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维护农民作为公民应当享有的生存权利的最起码要求,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从1997年开始,中国有条件的农村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2年5月底,全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人口为338万人,约占农村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享受的对象大部分是失去劳动能力的五保户、残疾人等,带有社会救济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的巨大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一是中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逐步提高,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了物质保障;二是长期以来在城镇开展的社会救济和职工生活困难补助,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三是比较发达的省份已开始建立这项制度,为全国各地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了经验。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要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从中国的基本国情

出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以省为主体,中央财政给予支持。各省可以设立不同的保障线,发达地区可以高一些,贫困地区可以低一些。标准要参照当地居民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支出来确定。中央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各地应当尽快制订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

2.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制度

公共卫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样是现代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当前中国农村的公共医疗卫生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相当落后,医疗水平较低;二是现有的医疗机构收费脱离了农村经济状况,中国的医疗价格和医药价格是依据城市的标准制定的。

在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1:6的状况下,农民要支付和城市居民一样价格的医疗费用,而且农民还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广大农民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这个医疗价格水平带来的经济重负。如何形成一个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是解决农村公共卫生保障的重要前提。国家应当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此外,国家要制订政策鼓励城市医疗人员下乡,防止农村医疗人才的大量流失。同时要以大病防治为重点,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社会统筹机制。这部分医疗费应当尽快纳入社会统筹,让全社会来负担,分散农民遭遇的健康风险。

要改革农村现行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各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全国农村虽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但在农村地区,政府资金几乎全部投到了县、乡卫生机构,这种情况与农民的卫生消费模式不相适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但目前对村级卫生机构的财政支持极少。重建村级合作医疗体系,已成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的重点。

要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公共卫生医疗保障体系。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是大趋势。应当抓紧制订相关的规则,例如可以按照在农村和城市居住的时间等标准进行细分来确定,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对事实上已经长期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工,要尽快纳入城市公共医疗卫生保障的范围中。

3.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延续千年的养老保障模式是依靠子女提供保障。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家庭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的改变使得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由于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老年农民社会地位下降等原因造成近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淡化、弱化。而土地、家庭储蓄和农民自身的养老能力都难以担负起老年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保障的建立既能保障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又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有助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

农村生活养老保障在资金筹集上应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基于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可以实行基本保障、补充保障和附加保障“三维”城乡有机衔接的保障方式。即在基本保障中,农业劳动者通过税收向全国统一社会养老保障机构缴纳生活养老保障税,当农民超过一定年龄而且退出土地时,国家开始根据农民个人帐户上的金额,向其提供一定的养老金;在补充保障中,如果农民外出打工,雇主和雇工必须按雇工工资的法定比例向社会保障机构缴纳社会补充保障费,分别计入雇工的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帐户,与城市的养

老补充保障系统一样,在农民年老时,社会保障机构按农民个人帐户中的金额发放养老金;在附加保障中,农民可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形式或个人储蓄的形式获得附加保障。

对自己付费有困难的老人国家通过敬老院、老年公寓、社区服务中心给予救助。其资金主要通过社会募捐、吸引外资、政府扶持等方式筹措。

总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必要的,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合理解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不仅会维持农村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而且还会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的步伐

第四篇:农村公路建设状况调研建议

**县是个农业大县,资源大县,也是农村公路建设大县。**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近年来,更是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支持,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形成群众性的建设热潮,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为**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

根据2008年的统计年报,**县纳入交通部统计年报的农村公路(县、乡、村道)2011.8公里。其中县道264.6公里,占农村公路年报总里程的13.2%;乡道507.3公里占总里程的25.2%;村道1239.9公里,占总里程的61.6%。农村公路中按技术等级分,四级公路以上的等级公路1349.8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67.1%;等外公路662公里,占总里程的22.9%;按路面等级分,水泥混凝土路面1494.4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74.3%,砂石路面517.4公里,占总里程的25.7%。

此外,据县公路管理站,每年的全县农村公路水泥硬化情况调查统计,全县已硬化的未进交通部统计报表的线路的村组道共计2286公里。其中路基宽度在4.5米公里以上,砼路面宽度在3.5米以上达到四级公路标准的村组道路672公里。

至2008年底,全县共有报表内和报表外农村公路合计4297.8公里。其中已硬化3780.4公里。占总里程的88%。全县县道全部改造四级以上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路面。彻底消灭县道等外公路和砂石路面的历史。全县农村公路乡道中等级公路331.9公里,占乡道总里程的65.4%。水泥混凝土等硬化路面390.3公里。占乡道总里程的76.9%。

全县村道(含未进统计报表已硬化的村组道)3525.9公里,等级公路1425公里,占总里程40.4%,已硬化3125.5公里,占总里程的88.6%。

二、五年来的建设成果

2003年底至2004年实施国债项目县到乡工程建设,2008年进行通乡工程建设。2006年以来广泛开展通达、通乡工程建设。**县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鼓励发展村组道路硬化工程。五年来,农村公路建设总投资62390万元,硬化改造各级道路334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由五年前的335.5公里。增加到2008年底的2021.5公里,增长502.5%。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五年前的277.7公里,增长到2008年底的3780.4公里,增长12.6倍。

全县20个乡镇中由五年前的16个乡镇通畅到如今的20个乡镇全部通畅。全县499个行政村由五年前的432个通达,通达率86.6%,到2008年底的全部通达,通达率100%;由五年前的136个村通畅,通畅率27.3%,到2008年底471个村通畅,通畅率94.3%,且全县有近200个村实现组组通水泥路,有近100个村实现户户通水泥路。

1、通乡工程建设,全县县道全部改造和硬化。

2003年底至2004年,**县抓住国债项目县到乡工程建设的机遇,投资3300万元,硬化改造县道74公里。2008年抓住通乡工程建设机遇投资3600万元,硬化改造县道80公里。使全县所有县道均硬化为水泥砼或沥青砼路面。实现多少年来人们盼望的消灭砂石路面的愿望,使县道砂石路面成为历史。

2、通达、通畅工程建设,全县乡村道路旧貌换新颜

2004年以来,投资1070万元,其中项目资金534万元,自筹资金536万元,完成通达工程建设项目37个,总里程178公里,**县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通达。2006年以来的通畅工程建设更加推动了全县全面的道路硬化热潮,三年中,全县共投资20900万元,其中国、省补助资金7480万元,县乡配套或自筹资金13420万元。完成通畅工程(含已完成的规划内计划外)项目339个,总里程748公里。“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五年目标,三年完成,远远超过上级下达我县91%的通畅目标。乡村道路的面貌焕然一新。

3、自力更生,自主建设,水泥道路通组、通户

在全面完成农村公路计划内或“十一五”规划内的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县县委、县政府意识提高,观念超前,确定每年硬化规划外村组道路300公里以上,并做为县委、县政府的8件实事之一,每年拨出100万元专款,年终一次验收,以奖代拨的形式对村组硬化道路进行奖励性补助。2004年全县硬化村组道路310公里,2005年硬化村组道路467公里,2006年在完成通畅工程项目基础上硬化规化外村组道路569公里,2007年硬化规划外村组道路454公里,2008年硬化规划外村组道路486公里。五年共计硬化规划外村组道路2286公里。总投资41000万元,其建设资

金全部由乡村自筹,除少数有乡村集体资金投入外,大部分靠各方捐款和村民自学自愿的集资。

车通了、路通了,便利的公路交通,不仅极大地方便和改善了广大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厂矿企业到农副业生产,处处得到了有效的体现。新市镇新联村投资276万元,硬化村组道路17公里。实现水泥路通村、通组、通户的“三通”目标,由于公路的通畅,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该村近几年相继办起了玄武岩矿产品公司,湘龙竹制品有限公司和一个年产牲猪3万头的大型牲猪养殖场。与此同时,家庭庭院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年产生猪2万头,麻鸭2万只,鲜鱼10万尾。2006年以来每年年产值都在1.2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

三、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近几年来,**县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不断提高,路面状况明显改善。农村公路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农村公路在建设、管理、养护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

1、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存在不足。

由于农村公路建设中通达、通畅工程和村组道路硬化基本以村组为主体,自筹资金,自主建设。因而基本上是无组织领导的无政府状态,无设计、无预算,更没有报建报批手续,交通主管部门无法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很多道路修完了,向上级要钱的时候才想到交通局,以致造成了许多无法补救的后果。

2、通畅工程和乡村自建村组道路的技术等级低下,质量不高。

通畅工程建设中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尽管近几年硬化改造乡村道路里程多、数量大,但大部分硬化道路技术等级较低,有些路面宽度仅2.5米,工程质量不尽如人意。施工队伍基本无资质,技术水平低下,更有个别是从未有过道路施工技术和经验的临时班子进行施工。从线路的线型、路面的纵坡、横坡、胀缝设置和切缝,到道路砼标号等,离省市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农村公路建设中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尽管**县从上到下都相当重视和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积极性相当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主动捐款,村民自觉、自愿参与资集。但建设资金仍严重不足,有的一个村国家立项仅1至2公里,仅能补助10-20万元钱,但一个村要硬化有10多公里道路,总投资200多万元,人平需集资2000多元,资金筹措压力大,农民负担过重。有的村硬化道路后欠款100多万,负债累累。另一方面通畅工程中有的村项目完工近两年时间了,项目资金仍分文未到,这些村是到处欠债,甚至还要躲债。

4、农村公路缺少应有的管理和养护。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重建轻管、重建轻养,没有管理和养护的意识。认为只要打了水泥路就万事大吉了,农村公路中村组道路无人管理和养护,有的路面硬化几年了仍不见路肩、水沟,也没有清扫路面,更无安全防护设施,既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也存在很大的交通事故隐患。

四、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农村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交通的需要内容。农村公路是农业经济以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条件。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尤其要抓的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必须加强规划和设计,统一组织、统一领导。

县、乡、村都要有专门的工作机构,专人负责。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所有硬化改造工程都要进行规划和设计,县公路管理站负责全县乡村道路的技术指导和工程的审批工作。不符合建设条件和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

2、必须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

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不求太高,但也不能过低,砼路面宽度乡道不得少于4.5米,村道不得低于3.5米,其他村组道路绝不能低于3米。绝不准修建砼路面宽度在3米以下的路面。质量要求绝不能降低,不能让“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决不能留下质量隐患。要认真履行好行业管理的职能,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质量责任制,要充分发挥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发动群众参与质量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3、必须加大农村公路的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是核心问题。近几年的通畅工程建设中,我县国省补助标准每公里仅10万元。就是国家立项的道路,每公里还有10至20万元的缺口,我县大部分的农村公路硬化都是没进国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道路,完全靠社会捐助和村民集资。农民负担过重。希望国家和省、市、县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要顺畅农村公路资金的拨付渠道,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要及时拨付,及时到位。

4、必须理顺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机制。

多年来,**县农村公路只有建设,没有管理,没有养护。重建轻管、重建轻养的现象相当严重。必须理顺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机制,要把建、管、养有效的结合起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实行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原则,形成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养护、管理体系。要让广大群众农民群众摆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实现民路民建、民管、民养、民享。县公路管理站负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行业管理、技术指导充当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监护人,着重做好养护质量的考核,养护管理人员业务、技术指导,培训及协调管理工作,使农村公路建、管、养一体化协调全面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庞大的综合性工程。农村公路建设应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总体要求,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促进**县经济朝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健康稳步发展。

第五篇: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建议(精)

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 改革建议 ○单大圣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更是将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抓手。目前,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制度建设的任务较为艰巨。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社会各方面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长期以来存在一种思维定式,即将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定位为集体福利,中央和地方财政极少投入并且过多强调村级集体经济为主。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很难起步并持续运行。

政府的支持是任何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 2009年第7期《宏观经济管理》

条件,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来说尤其如此。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要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探索建立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意见虽然还没出台,但也应当明确各级政府财政投入责任,一些地方探索用财政为农村地区所有老人提供等额养老金的做法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其次,体现在管理上。农村的保障对象规模庞大,居住分散,管理难度可能还要大于城镇,管理成本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需要对管理机构和管理能力建设统筹规划。目前,新农合和农村低保制度的快速推进与经办机构管理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已经影响了制度的良性运行。如果说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已经承担了一定的筹资责任,那么,还应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村社保管理机构的机构、人员、经费等问题,尽快将人员和工作经费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

伍,尤其要加大人员培训力度。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监管机制,对农村社会保障事务实施监管。

(二)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分类指导的方针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之一,是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在内的系统工程,各方面的制度建设需要整体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突出重点。近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出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意见。近期,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重点人群主要是五保户、孤寡老人、“三无”人员、残疾人,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上,要尽可能向这部分人群倾斜。要明确农村社会保障发展需要重点支持的地区。加大中央财政

转移支付力度,优先投向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资源枯竭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少数民族县。

从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出发,社会保障制度应尽可能的统一,这也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之一。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在不同地区之间要搞模式上的“一刀切”是不可行的,只能结合各地实际采取分类指导原则,因地制宜地运行具体制度模式。分类指导的另一个考虑,是能够激发地方政府创新的积极性。

(三)整合农村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农村救助体系 2007年开始实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较快,截至2008年第二季度,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约占全国乡村人口的5.1%,从覆盖面上说已经比较高了。但农村低保标准偏低,还有大量的绝对贫困人口尚未被纳入到当地的低保制度,主要原因是筹资水平较低,筹资机制不健全。建议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低保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省财政应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专项补助资金比例,主要投向区域内财政困难县市。鉴于国外经验和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实践,为确保农村低保制度的顺利实施,农村低保资金的筹措应以省级以上财政为主,市县财政配套为辅,省以上财政投入以不低于资金总量的80%为宜。同时,对各级财政特别是省以上财政的投入比例、方式及条件应予以制度化。农村低保实际操作中比较集中的问题是目标瞄40准,建议在继续完善家庭收入和群健全,新农合的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众评议结合的办法瞄准目标人群(2006年农民大病费用的平均补外,积极探索建立县级农村贫困地偿比不足30%)。从长期看,新农合区图,精确认定各涉农县(市、区、的筹资标准要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旗)的贫困发生率。从长期看,应加和农民收入增加而不断提高,但这强对农村居民收入核查工作,建议种提高不能过多依靠政府规定,应组建独立于低保工作机构之外的当建立与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农村居民家计调查中心,作为专责长幅度相一致的稳定的筹资机制。调查农村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的机同时,建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按照构。农户的经济能力缴纳费用 的机制。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外,要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的能力建农村还有五保供养、灾害救济、扶设,探索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贫开发、医疗救助、教育扶贫、社会在管理体制方面,要逐步吸收一定帮扶等社会救助制度。特别是始于数量的农村居民代表参与决策和上世纪80年代的区域性开发式扶管理,使最广大的受益者发挥主体贫战略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作用,探索农民参与监督和民主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理的长效机制。要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采取复合从长期来看,新农合制度还面型的社会救助政策,整合农村各项临着人口流动加速、城乡居民医疗社会救助政策,将之纳入到农村社保障体系一体化带来的挑战,需要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使认真研究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之间不同政策之间相互协调、配套,将的衔接问题。近期可考虑新型农村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形成合力,达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合到1+1>2的效果。并或衔接,在一个统筹地区内(县从长期看,社会救助工作要逐或者城市),农村人口多的,新农合渐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吸引力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应当轨道,按照国际惯例,扩大最低生向新农合方向过渡;相反,在城镇活保障的覆盖范围,构建以最低生户口多的县市尤其是设区的地级活保障为核心的农村救助体系。市,城镇居民的总体规模大于农村

(四)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人口,新农合应当逐步向城镇居民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提高标医保基金过渡。原则上,城镇居民准、规范管理在10万人以上的可以设立独立基根据国务院的决定,2008年,金,10万人以下的设立衔接机制。将在剩余的292个县(市、区)实施在农业人口占主体的市辖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新型农村合城镇居民在10万人以下的,城镇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全国农村地居民医疗保险应与新农合衔接;在区,同时筹资标准要在2年内提高城镇居民占主体的市辖区,农村人到100元,其中财政资金提高到口在10万人以下的新农合应逐步80元。这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合并统一运度全覆盖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同行。城镇居民和参保农民的参保费时保障水平有较大提高。但应当看率可分档设立,由参保人群自由选到,由于筹资水平低,筹资机制不择,外地流动人口也可以参照加2009年第7期

《宏观经济管理》

入。当然,如果地方决定三个医疗所养”。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保险基金不进行衔接,也应当允许化和城市化阶段,新型农村社会其继续存在下去。城乡居民医疗保养老保险要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险合并后的管理体制,应该充分利制度

做好对接,以满足农村劳动用原有制度的组织优势,最好一起力跨城乡、跨地区流动就业和农合并或者建立新的基金管理体制。村人口城镇化的需要。

按照保险基金的三个环节,或者一在强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个部门集中管理,或者将不同环节险必要性的同时,要发扬家庭保交由不同业务部门分散管理。考虑障、土地保障、社会互助,保持中到一些地区城乡居民的支付水平华民族扶老携幼和互济互助的优有高有低,并由此可能带来对医疗良传统,特别是发挥家庭在老年服务利用上的差异,从而导致医疗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作保障基金逆向再分配。在合并或衔用。

接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

(六)抓紧建立进城农民工及些过渡措施,在政策上适当向低收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入者倾斜。进城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是

(五)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高速发展时养老保险制度期出现的特殊群体,对这两部分群

进入新世纪以来,实行计划生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要高度重视。进育的独生子女户和双农户养老保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受关注险制度开始试点实施,这意味着国较早,但到目前为止全国性的基本家开始为农村部分人群的养老承制度尚未建立,难点在养老方面。担责任。在统一的新型农村社会养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要求老保险未出台之前,要加快完善农是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适应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持制度,提高奖民工的就业特点和收入特点。不管励扶持标准,扩大西部地区计划生农民工养老保险采取什么样的模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式,要能够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针对乡镇企业职工、乡村医生、村衔接,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制定和实干部等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制度,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也可以先行试点探索。办法。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一步到 借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位,将由稳定职业的农民工纳入到资经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可考虑从低水平起步,明确中央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特别是近些年来比较突出,主要是随意要加大中央和省两级的财政投入性较大,保障水平较低。一些经济力度,对参保农民进行补贴。同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为解决失地时,要建立引导机制,使政府投入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进行了探能够调动农民参保缴费的积极索,各地做法不一,有的纳入到城性。随着制度不断完善,逐步建立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有起稳定的、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养的建立封闭的独立制度,还有的老费用自然增长水平相适应的筹建立独立制度但可向城镇企业职资机制,真正实现农村居民“老有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从长期看,2009年第7期《宏观经济管理》被征地农民的数量不仅不会减少,规模还会不断扩大,需要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提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并将其作为破除城

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当前,要改变制度分散的现状必须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做到先保后征,即先给农民提供保障后才允许征地。要进一步明确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在征地收益的分配上,应该明确规定各地征地收益应向失地农民倾斜,地方政府要再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专项基金,让失地农民也能从土地的增值和城市的发展中得到实惠。应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居住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长期有保障。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被征地农民加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41

下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状况调研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状况调研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时政背景社会保障关系着社会里每个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是切实关系民生的大问题,在今年也依然是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除了城镇就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顺畅转移接续,今......

    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5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论文摘要:农村社会保障建设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会的保障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那么社会的保障制度建设得怎样呢?请看下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时政热点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重要论述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对于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保险......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张云梅《新疆经济报(汉)》2006.08.20千百年来,我国农民一直沿袭着 “土地和家庭”的保障模式,农民的生、老、病、死完全依赖于自身及家庭。但是随着我国......

    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007-02-06 12:27:31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保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较大的工作,仅靠某一个部门是不够的......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县地处鄂东南边陲,是个省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44.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27万人。最近,**县委、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状况和贫困原因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精选合集]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作者:杨少垒 杜兴端 摘 要: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