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农村建设的“以人为本”及八大科学突破口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09广告四班 肖淞月)
浅谈新农村建设的“以人为本”及八大科学突破口
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搞了快两年,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但我们仍然看到一些基层政府不能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真谛,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搞形象工程,或多或少地违背中央政府的初衷,有的还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为此,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贯彻好“以人为本”原则,做到发展为了农民,发展依靠农民,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所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必然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党的基本执政理念,即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建国后我国为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而长期实行工农、城乡二元政策和以农业哺育工业政策,而形成所谓的“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三农”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它与城市、工业、城市市民相比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即农村是弱势地域,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具体表现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市面貌反差较大; 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经济上收入水平低,政治上缺少相应的话语权,城乡居民在经济上收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差距在拉大......“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与持续发展,制约着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近些年来,我党十分重视化解“三农”问题,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化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规划:“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短短二十个字,却关注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建设,渗透着“以人为本”,把实现农民群众利益,增进农民群众的福祉当作根本出发点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出路所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贯彻“以人为本”
1.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第一要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旨在化解“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又集中体现在农民的生活质量偏低问题。具体表现在:农民生存环境恶劣、负担过重、收入水平低且门路窄、缺乏相应的政治地位、进城务工受到不公正对待等。因而,着力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与根本目的,也是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首要要求。正如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的指出:“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得到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那么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第一,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让公共财政涉及农民关注农业、交通、教育、卫生等领域。开展专项治理工作,重点整治涉农乱收费,“一事一议”不规范,村务财务混乱以及乡村债务问题,建立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体制。同时,推进以农村税费政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精简机构与人员,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理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公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政策。第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探索“工业反哺育农业,城市反哺育农村”的长效机制。坚持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
方式发展农业,全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兴办符合产业政策和地方特色产品的乡镇企业,大力吸纳农村富余的劳动力。第三,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加强对农村道路、通信、电网、供水、校舍、卫生所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同时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对村容村貌进行改造,改变以前农民住宅与禽舍混杂的脏乱现象。做好农村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问题。第四,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逐步提升农民在各级人大中的代表地位,以提高农民的政治话语权利。目前,重点在于治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及拖欠问题,探索务工农民的工伤、医疗、养老保险问题,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2.树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不能简单地把农民当作被同情、关怀、救济的对象。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我国农村幅员广阔,农民和农村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部分,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单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新农村建设只有化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邓小平同志曾充分肯定我包括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他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在他看来,要解决农村农业问题,“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因此,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要把农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工作成败的根本标谁。做到凡事都要和农民商量,广泛征求农民的意愿,随时接受农民的监督,而绝不能搞强迫命令、搞政治运动。同时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推广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要破除一切影响农民创业的陈规旧矩,革除一切农民创业的体制弊端营农民创业的宽松环境,充分下放农民权力,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总之,要使建设新农民的过程成为农民群众参与发展、共享成果、实现价值的过程。
以人为本的关键是有效的选取科学的突破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有效地选准突破口是关键。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同时又尽量少花钱、甚至不花钱、风险小的事情抓起,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大的突破口。目前,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为农民外出打工提供信息,加大“阳光工程”实施,提高农民进城务工的技能等。同时要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尽量让农副产品卖个好价钱等,这些都是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办法。
2)节约不合理开支。农民除了正常的生产支出外,上学、盖房、结婚、养老、医疗等是农民的主要消费渠道。可通过改善农民的消费素质,来实现节支的目标,有关政府部门和学校要向农村学生提供实用的考学就业信息、优先提供勤工助学机会等,节约农村家庭开支。通过为农民提供科学、抗震、节能的农村住宅(含厕所)图纸,在节约盖房费用的同时,提高农村住宅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切实改变农村住宅没有设计、浪费严重的现实。同时,通过移风易俗,引导农民进行科学文明的婚丧嫁娶,节约不合理开支,用于扩大再生产。
3)清洁村容村貌。采取干部带头包村、党团员义务打扫、城市居民定期协助等形式,开展清洁村容村貌活动。
4)发展庭院经济。针对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剩下“38(妇女)61(儿
童)”部队这一实际,将妇女们组织起来,由国家出台鼓励庭院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以手工艺品等为主的外向型庭院经济。
5)普及营养和卫生知识。在家庭妇女中普及营养和卫生知识,推广科学的烹饪技术,注重营养,逐步改变农村不科学的饮食习惯,提高膳食营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减少药费支出。举办全国或地区性农家菜烹饪以及营养知识竞赛,挖掘传统的民间菜肴,丰富城乡居民生活。
6)活跃文化生活。针对农时变化,发动组织乡土艺术人才,编排乡土气息浓厚的文艺节目,举办乡村歌手大赛、书法大赛等,在全国农村形成浓厚的乡土艺术气氛。开展篮球、羽毛球等适合农民的全国性和地区性的体育比赛,活跃文化生活。这些活动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7)瞄准农民工,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农民工既是城市建筑业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在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的同时,应该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就近到城镇工地等民工集中的地方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和推广活动,用工单位提供场地,有条件的可组织民工到附近农业科研院所参观学习,为他们组织联系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推广。
8)开展“城乡一对一帮扶”活动。组织机关、团体、企业、学校、街道等开展“城乡一对一帮扶”活动,动员城市力量,一个单位联系一个村子,采取多种形式互动,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密切城乡居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