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关于凤墩村社区实习报告(推荐)

时间:2019-05-12 19:3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新农村:关于凤墩村社区实习报告(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新农村:关于凤墩村社区实习报告(推荐)》。

第一篇:建设新农村:关于凤墩村社区实习报告(推荐)

姓名梁建省专业年级社管1002学号 20106276授课教师 王珩党晓虹分数

建设新农村:关于凤墩村社区实习报告

梁建省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 青岛 20106276)

摘要: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构建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体制已是时代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要以农村社区重建为平台,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优化农村社会管理,以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农村社会管理;社区治理;社区建设

大场镇凤墩村把城市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农村社区建设,搭建起了农

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平台。

1、从参与人群上划分,可以分为面向大众、广泛参与的活动和针对特定人群开展的活动。

2、从活动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活动。[1] 凤墩村社区里有社区购物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和办公中心。社区敬老院里,20名五保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感受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社区卫生服务站定期为村民提供健康查体等上门服务,社区村民不仅享受到了城里人一样的购物条件,而且还能购买到安全放心的农资产品。为培养社区村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人翁意识,凤墩社区还建起了农民议事厅、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厅、社区休闲广场和社区警务工作站等,营造起了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一、大场镇凤墩村:文明之风进乡村

凤墩村,全村494户,1755口人,土地1650亩。创建文明村庄以来,凤墩村

按照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民宅建设相结合,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规划思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投资280多万元兴建了凤墩社区服务中心,建有敬老分院、便民服务中心、便民超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巡勤警务站、文体活动中心、图书室、阅览室等,提高了村级班子服务群众的能力,方便了群众生活,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营造了舒适的人居环境,代表胶南市迎接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现场会。通过经常性的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全

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会等群众组织,在全村展开了争创“文明信用村”“文明庭院”“文明信用户”“文明工商户”等一系列的文明创建活动。村里经常组织人员对社区的卫生死角进行清扫,严禁乱倒乱放,村民的文明意识、信用意识、卫生意识不断增强,新建垃圾池70个,顺利通过了胶南市的“五化”验收。近期,该村对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又进行了专项整治,治理垃圾乱倒,脏水乱泼、柴草乱堆、畜禽乱跑、粪土乱撒的现象,实现分片到户管理,建立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制度,为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活环境奠定了基础。

二、农家书屋已成为大场镇农民致富增收的“加油站”

(1)大场镇凤墩村的文化中心阅览室是村帮扶单位胶南市水利局帮着筹建的。水利局为此提供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方面的农业科技书籍1000余册充实村文化中心。"有了这个阅览室,村民们在生产生活方面方便多了,建设新农村真正把新农村书屋建成了惠民工程。新农村书屋”使农民不出村就能读到所需要的出版物,成为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

社区精神文明是指社区成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高层次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一种精神生活的积极、健康、充实的状态。[2]大场镇凤墩村 “新农村书屋”开放以来,阅览和借阅的村民越来越多,书屋成为了农村读者汲取精神食粮的好去处。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注重社会联动,搭建援建平台,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工程。市文明办要求市级文明单位开展农家书屋对口捐建,组织、安排协调结对帮扶工作,常年开展送图书,送资金,送物资下乡。鼓励、发动文明单位结对共建,发动民营企业,工商业主和返乡成功人士冠名支持书屋建设,有效完善了部分书屋的软硬件设施。

(2)新农村书屋”建设管理模式统一采用由专人设计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新农村书屋”形象标识。按照图书馆馆藏要求对装备图书进行统一编目,制订统一的书屋管理制度,如《书屋借阅制度》、《书屋管理与服务制度》、《书屋日常维护办法》等。统一做好后期维护工作,定期更新图书、定期培训管理人员、定期开展与读书相关的各类活动。

三、胶南大场镇:春风细雨润新村[3]

1、福利制度:新农村建设不忘老人,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村两委还没有忘记村里的老人,投资30万,建设一所敬老院,以解决本村及周边村的老年人养老问题。,同时“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有政府的财政补贴,可以基本实现“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实现“养老无忧”的目的。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确定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

2、特色产业:凤墩村充分利用靠近镇中心的大好优势,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加大租赁形式。凤墩村利用地处镇中心的地理位置,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解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完善了以务农为副、以务工为主的布局。

逐步形成了农工一体化的群体。

3、奖励政策:凤墩村自1984年开始对村内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每逢佳节,进行物资慰问。至2005年,村里自1983年—2006年实行奖学金制度。2004—2005年村里每逢春节每人发放50元节日费。为了更好地培育人才,实施考学奖励制度。每考上大学本科,每人奖励现金300元。考上中专每人奖励200元。

四、结论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以自然村或中心自然村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4]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下,组织和依靠村社力量,强化村落功能,解决村落问题,深化村民自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把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为六个方面:政治民主、管理有序、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生态和谐、文明祥和。为达到这个目标,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一要坚持服务群众的原则。以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最基础的事情抓起,一切为群众着想,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农村社区建设成果的标准。

二要坚持村民自治的原则。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权利,提升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功能,一切依靠群众,增强社区凝聚力,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

三要坚持广泛参与的原则。从尊重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实际需求出发,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农民群众认识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广泛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中去,把干部群众的良好愿望变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引导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四要坚持整合资源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做到资源共享,对各项惠农政策、措施和各方的物质帮助进行整合,使之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

五要坚持逐步推进的原则。根据城郊结合部农村社区、集镇中心村社区、偏远农村社区等不同类型,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创新农村社区服务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社区服务》》。。。。。。。。。。。。。高桂贤、罗晓蓉(电子工业出版社)

[2]《《社区管理》》。。。。。。。。。。。。汪大海、魏娜、郇建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赵哲)007年11月20日16:28

[4] 建设让群众满意的农村社区——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县人防办李鸿金

第二篇:五凤镇小凤村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五凤镇小凤村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2007年——2010年)

第一章

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五凤镇小凤村地处龙泉山脉中段,属浅丘村,平均海拔400米,辖17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4.93平方公里,常年气温16.7度。东与简阳市宏缘乡交界,南与五凤溪社区、金凤村接壤,西与金凤村相连,北与小凤村、罗坝社区相邻,距县城40公里,距镇政府1公里。2004年12月村级区划调整时由原鸣阳、金牛村合并而成。

(二)人口状况

全村共17个组,1347户3465人,其中男性1802人、女性1663人。全村共有劳动力1840人,其中男劳动力957人、女劳动力957人。残疾人86人,五保户18人,低保户47户。经商个体户61人,从事汽车运输48人,种植业大户5户,养殖业大户2户,营销大户2户。

(三)务工和就业情况

常年外出务工739人,其中男性348人,女性391人,省内务工165人,省外务工295人,县镇内务工279人,男性主要从事建筑业,女性主要从事服务业。

(四)农民生活条件及基础设施状况

农民居住方面:目前仍有125户323人还居住在土坯房内,主要集中在4组和8组。生活用水方面:目前受干旱影响,饮水困难户数110户318人,牲畜数607头。交通方面:县级公路2.3公里,村级公路9公里,社级公路13公里,硬化路面13900平方米。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小凤村共有堰塘3口,常年蓄水1万立方米,可灌溉面积530亩。100立方米以上的蓄水池7个,沟渠25公里,水井450口,沼气池102个。

(五)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有土地资源7395亩,其中农业用地2546亩(田424亩,土1849亩),林地面积1151亩,主要林种为椪柑、脐橙及苗木;水域面积2219亩,滩涂等1479亩,采掘业2006年利税额为81万元。基本农田数量1040亩,人均耕地面积0.66亩。粮食作物4066亩,产量1140吨,经济作物737亩,产量136吨。2006年生猪出栏7102头,小家畜29463只,人均占有粮食329公斤,人均纯收入4175元。

(六)社会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全村有电视农户1280户,电话543户,卫生站点2个,村小学1所学生68人,幼儿园 1所23人,村党员活动室和村两委办公室占地90平方米,计划生育服务室1个。2006年 2352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

(七)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党支部和团支部基本情况。共有党员76名,其中男性党员

62人,女性党员14人;高中及以上文化9 人,初中文化30人,初中以下文化37人;35岁以下5人,35至45岁10人,45至59岁26人,60岁以上35人;外出务工24 人。党支部委员会由3

人组成,刘维兵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共青团员252人。

村委会基本情况。村委会由3人组成,肖桂木同志任村委会主任。分别成立了民事调解委员会、治安巡逻队、应急分队、计生协会、村民代表大会、民主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领导和监督小组。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发展思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位一体”和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及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环境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定位:重点打造椪柑、野山椒、速生杨产业,建野山椒深加工厂一个,形成“一村一品”;建服装加工厂两个;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壮大集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目标:到2010年,土地规模经营达到60%以上,农民集中居住达到90%以上,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以上,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第三章

产业发展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按照县委农业“五化”工作要求,着力打造椪柑、野山椒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以组建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载体,建立新的产业发展体制和机制,实行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公司运作,以此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产业规划项目

1、种植业。在沿淮罗路两侧发展椪柑1000亩,并在各组发展野山椒1000亩。

2、养殖业。动员广大农户积极发展养殖业,抓好生猪及小家禽的养殖,2010年生猪出栏达到2600头,小家禽达到2.5万只。

3、林业。动员广大苗木积极种植各种经济苗木;增加花卉的培植;在沱江河鸣阳河段新种植1000亩的速生杨, 集中发展规模生态林和经济林。建好小凤村生态观光走廊。

4、服装业。抓好小凤村缝纫技能培训站的培训工作,为鸿翔制衣厂输送更多优秀的熟练技术工人,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就地就业。

5、野山椒加工业。新建年生产野山椒1000吨的加工厂一个;做好野山椒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工作,继续扩大野山椒种植面积,为野山椒加工厂提供量多质高的原材料。

(三)产业运行管理规划

1、形式。组建小凤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土地整理后的新增耕地由公司集中规模经营,实行公司化管理,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2、工作任务。由公司集中开发椪柑、野山椒、经济苗木产业,由公司为服装厂、野山椒加工厂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场地、原料及人才资源,支持、鼓励农户向二、三产业转移。

3、集体经济的利益分配原则。集体经济壮大后,一是继续扩大开发、建设规模。二是发展社会事业。三是保证农民在公司务工中获取稳定的收入。四是在条件成熟后达到农民以股份换社保目标。五是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分红收入。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善道路建设

为使村组、集中聚居点、企业等的连接更畅通、密切,2007年将新增2条硬化路面6千米,泥结碎石路9条共计5556.77米以改善目前村道道路状况。

(二)巩固水利设施建设

2008年前将完成微水池300口,新建农渠21条,改造提灌站5个,完成人畜饮水工程3处;通过以上工程可基本解决全村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三)配强电力设施设备

2007年新增200千伏安变压器2台,新增电力线路4.2千米,实现“户户通电”和城乡“同网同价”目标。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环境建设 1、2008年底,完成300户农户“一池三改”工程;为14组的农户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安装自来水管网。

2、加大对市县争取力度,认真落实土坯房改造政策,2007年完成50户、2008年完成75户,2年内将125户土坯房改造成砖瓦房或楼房。

3、加强院落环境整治,实施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集中统一处理,对公路沿线农户的垃圾实行集中清运。

(二)“中心村”和聚居点建设

1、建设原则。按照遵重农民自愿的原则,动员、鼓励、支持农民到“中心村”聚居点建房,集中居住。建房形式为统规统建或统规自建。

2、工作要求。未来五年中,凡本村农民不得再在原地原址改建或新建农房,必须到规划的“中心村”或聚居点进行统一建房。

3、“中心村”规划地点在12组,建设期限为3年,规划规模为集中农户167户,分二期完成,其中第一期完成87户(2008年8月以前)、第二期完成80户(2009年8月以前)。聚居点两个,一个规划在4组, 建设期限为4年,规划规模为集中农户57户,在2010年8月以前完成。另一个聚居点规划在6组,建设期限为4年,规划规模为集中农户88户,在2010年8月以前全部完成。

4、在“中心村”及聚居点建设中做好供水、环境、绿化、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

第六章

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1、完善集培训、教育、党员活动为一体的建筑面积90平方米的多功能村级标准活动室,设置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室、文化服务站、农村便民书店、村广播室,以此为载体,加强党员、群众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和农村实用技术及农民就业的培训,培养一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队伍。

2、建立村级标准化卫生站建设,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完善计生服务体系,建立计生服务室,抓好“三查一治”,保持低生育水平,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3、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对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户等群众的救助能力和水平,落实农村土坯房改造,扩大土坯房改造面。

4、切实搞好劳务培训,实现充分就业。认真做好本村劳动力调查、核实与登记工作。重点抓好以制衣为主的技能培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村劳动力就业全覆盖和充分就业目标。

第七章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一)党组织建设规划

1、继续开展村级党组织“五个好”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2、配强配足村级班子,认真开展好后备干部的考察培养工作,对个别年龄大、能力差的村干部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一村一名”大学生参谋助村作用。

3、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十六字”方针,力争每年发展一至二名新党员。

4、加强党员教育与管理,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抓好党员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农村实用技术的学习与培训,重点加强流动党员、在外务工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建立和完善党员活动室,规范各项工作制度,以此为载体,发挥阵地作用,培养、造就一支新型党员和农民队伍。

(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全面实行党务和村务公开,完善民主管理、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继续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

(三)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经常组织文化支农助教活动,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特别要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教育。通过努力,形成生存环境怡人、生活条件优越,文化生活丰富,家庭和睦,勤俭自强、诚信守法,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文明程度较高的新农村、新风尚,塑造农村新风貌。

1、小凤村村2007年至2010年新村扶贫发展规划表

2、小凤村产业和项目建设资金概算表

第三篇:实习报告-新农村建设

关于夏邑县新农村建设成效与难点的调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中央根据我国城乡关系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所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就“十五”以来夏邑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面临的难点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夏邑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十五”时期,在党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指引下,全县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改善,使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实施,促进“三农”发展的大环境初步形成“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支农惠农政策连续集中出台,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由“以农补工”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迈进。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三补两减免”和“两免一补”的惠农政策,还在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启动农村金融改革、提高支农国债比例、坚决制止和纠正乱占滥用耕地、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等方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全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使“十五”时期全县农民享受到的实惠之多,创建国以来之最。2005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取消了除烟叶税外的所有农业税、特产税,结束了农民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加速了促进“三农”发展大环境的形成。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稳定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及各项“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全县种植业生产稳步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畜牧业生产快速推进,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林业和渔业生产势头良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200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72.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2000年增长15.5%,蔬菜总产71.4万吨,比2000年增长46.9%,肉类总产量9.2万吨,比2000年增长4.9%,蛋类总产量3.1万吨,比2000年增

长24%。200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9.2亿元(绝对数按当年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比2000年增长14.2%,年均增长2.7%,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1.4亿元,牧业总产值16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2.8%和1.1%。200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2.3亿元,比2000年增长14.4%,年均增长2.7%。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十五”期间,全县因地制宜,突出抓好优质粮食基地、果品基地、瓜菜基地、食用菌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和板材加工业基地建设,推进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开始向经营规模化、种植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的方向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五年来,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9.54%下降到38.8%,下降了10.74个百分点;林果、食用菌、蔬菜等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全县还紧紧抓住省政府实行良种补贴政策的有利时机,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提高市场竞争力,促使了优质专用农产品的较快发展。2005年,全县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70万亩,比2000年的20万亩增长2.5倍。优质

专用小麦面积所占比重2005年达64.4%,比2000年提高了45.3个百分点。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劳务经济发展迅速

随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力度的加大,以及优化务工环境、保障农民工权益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全县农村劳务输出获得长足发展,劳务经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2005年,全县成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余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3%;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重比2000年下降了12.8个百分点。劳务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64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20.3%上升到27.6%,提高了7.3个百分点。

(五)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十五”期间,全县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946元增加到2005年的2319元,增长19.2%,年均增长3.63%。农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随之提高。2005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63元,比2000年的1134元提高73.1%,年均增幅达11.6%。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749.6元,比2000年增长39.2%,年均增长6.8%;人均衣着消费125.1元,比2000年增长62.0%,年均增长10.1%;人均居住支出406元,比2000年增长79.9%,年均增长12.5%。2005年,全县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电话(含手机)、彩电的数量分别为42台、9台、40辆、138部和70台,与2000年相比,洗衣机增加35台,增长5倍,电冰箱增加8台,增长8倍,摩托车增加36辆,增长9倍,电话增加122部,增长7.6倍,彩电增加46台,增长1.9倍。农民住房也开始由平房结构向小洋楼发展,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增加。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

“十五”期间,全县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成了一批农村沼气、节水灌溉等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一、二期工程,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2005年,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0.2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105.1万亩,分别比2000年增长2.1%和14.2%。全县还加强乡村道路建设,达到了村村通公路,初步形成了以省道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支线,以农村道路为脉络的四通八达的路网格局。还增发农村客运班线、增加投放农村客运班车,极大方便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七)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十五”期间,全县财政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公用经费保障机制,使编制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办公经费得到有效保障。五年来,初步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救助体系,积极筹措资金,新建、改扩建一大批校舍,基本消灭了D类危房。二是初步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农村救灾、救济、救助制度,农村特困人群的生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五保户的基本生活费也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加强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配套完善医疗设备,并积极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80%以上,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四是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从2004年起,在全县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主要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和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60岁后,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励扶持,奖励扶持均不低于600元的标准,使遵守国家政策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及时得到国家的奖励及扶助。此外,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也取得明显进展。

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点与难点

“十五”以来,全县“三农”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少有的好势头。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集中表现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1、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一是继续靠政策补贴拉动农民增收难,财政难于在较高基础上继续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二是靠价格上涨拉动农民增收难。在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带动下,2004年全县实现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2005年以来,随着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下跌,粮食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今后靠价格上涨来拉动农民增收将会更难。三是靠低成本拉动农民增收难。2005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上年大幅攀升的基础上,继续上涨8.5%,其中尤以化肥、种子、农机用油等上涨幅度较大。农资价格的上涨,加大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益,使农民获得的效益缩水,一定程度影响到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2、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质量不够高,与市场的关联度较低。种植业结构上,粮食作物比重仍然偏大;品质结构上,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区域布局上,特色农业规模小,不少地方缺乏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农村的二、三产业发展仍显缓慢,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与客观上要求的适度规模经营矛盾突出,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一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薄弱,技术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业生产缺乏全面正确的生产技术指导,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二是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存在年久失修的现象。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功能弱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农业生产基本上仍是望天收。三是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四是农业信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业执法体系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落后,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4、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

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劳动力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低,就业渠道难以拓宽,向城镇转移困难。据测算,2006年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约有10万人,这些劳动力文化程度更低,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人数很少。由于素质较低,未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其创新能力、适应能力较差,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淡薄,通常只能从事一些依靠传统经验生产的工作,很难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同时,由于素质低下,必然使其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移缺乏稳定性,从而出现转移中的“回流”现象。通常情况下,实现了地域转移的劳动力,绝大部分集中在20-35岁之间,其中男性的比重高于女

性,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相比,其受教育程度较高。与这些已经走出去的人相比,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相对素质更低,要实现这部分富余劳动力的继续转移,面临的困难更大。

5、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较为薄弱一是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医疗设备十分简陋,不能满足农民医疗服务需求。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建设硬件设施不够,给农村三项文化活动开展造成了困难。三是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较多,教学硬件设备还相对不足,师资力量较弱,教学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农村村庄建设不够科学,农民居住环境不尽人意

目前,全县只有个别经济条件整体较好的村庄建设进行了科学、统一规划,而大部分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建房分布无序、杂乱无章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老村庄村道狭窄,行走困难;厕所简陋, 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用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任意堆放的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更有少数地方生活环境基本上是脏、乱、差、散,农民人居环境不尽人意。

7、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进展缓慢

农村社保体系还较孱弱,低保和养老保险制度有待完善。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仍然较低。2005年,全县农村养老保险投保人数只有0.7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也只有2.2万人。已经建立的农村特困人群低保体系的标准还很低,范围也较窄。同时,因财力不济还存在应保未保现象。建立健全农村的低收入保障和养老保障还有相当大的工作要做。

8、农村基层组织运转仍然比较困难,实现“管理民主”的任务还很艰巨一方面,基层机构运行经费比较紧张。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乡统筹、村提留和农业税及其附加的取消,村级公益事业管理的资金来源减少。为了确保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县财政给予村镇一定补助,但补助资金数额有限,很难满足基层机构正常运转的需要。另一方面, 部分村委会还存在着管理不民主,重大事情村长或支书说了算的“一言堂”现象。“一事一议”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没有达到农民群众积极参事议事,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力量的效果。另外,个别村村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监督缺乏活力,直接影响到干群关系。要实现“管理民主”,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第四篇:新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

班级:临床08级13班姓名:赵龙晓学号:20081150787

一、调查目的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及党的“十七大”报告均强调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他公共服务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而农村社区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也是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组织平台。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是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一体化的表现,为城乡的社会融合和一体化奠定制度基础。

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摆在面前的问题无疑在告诉我们,在农村中设立社区存在着很大困难,为推动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和谐稳定,特作此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1、调查对象:日照市莒县在建设区或筹建社区的57个行政村

2、调查目标:社区作为一个新型的社会生活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正在形成并逐步趋向成熟,正所谓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我们将通过了解社区结构和居民生活来总结其优缺点,以期完善社区建设,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调查方式

网上调查及检索,同时随机调查报告

三、调查时间

2010年8月1日---2010年8月17日

三、调查内容

详情见附录

四、调查结果

<一> 新社区建设存在很多【问题】:

(一)、社区规划安置问题

1、社区范围规划问题

一个合理有效地规划只有符合农民的需要,才会被农民所认可,才会使农民满意,才能达到建设新农村社区的根本目的;但我们却总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社区规划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弊端,最终不能被农民买单。

2、社区规划范围征地赔青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而粮食就是他们的孩子。在处理社区规划范围征地赔青时,只有合理处理好规划范围内粮食作物的赔青问题,才不会引起农民的积怨,才能平稳顺利解决。

3、社区规划范围房屋的征收问题与居民安置问题

社区规划范围最好不要涉及居民住宅区,不但加大征收难度,而且增加安置问题。如有与实际相冲突,则本着居民至上的原则,合情合理解决居民的困难,避免使规划范围内居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4、社区规划范围迁坟工作

做人重在不能忘本,在农村农民最重风俗祭祀,因此在社区规划时,各级部门要顺应民风,合理规划好坟墓搬迁问题,要在认识上与农民在同一战线,努力做好迁坟工作。

(二)、社区建设进展缓慢问题

1、部分领导干部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认识不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干部和群众不能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认识上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一些村组干部认识上“错位”,部分乡镇干部工作“不到位”,部分共建单位和企业“缺位”。主要体现在:思路不清、措施不明、作风不实,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对新农村建设规范缺少自己的思路。

2、各级职能部门合作力度不足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步骤,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但是,目前一些单位特别是基层主要领导,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及其与新农村建设关系认识还不到位,尚未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上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合力。

3、多数基层部门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思路不清

在我国,人口分布较广,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之间差别较大。部分领导和群众将文明生态村、农村社区建设二者产生了混淆,对农村社区如何抓思路不清,更不知如何推进。

<二>合理化【建议】:

(一)、注重科学规划

化与田园化兼容的基本理念,切实提高农村社区的配套标准,确保把农村社区真正建成具有一定现代气息又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美好家园。

(二)、统一广大干群思想。

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和主线,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上来,把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形成全县上下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有序整合部门资金,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和利用各部门的优势,将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起来捆绑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农民自筹资金解决一部分建设资金。

(四)、加大共建力度。

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各行各业的人才、智力和资金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

(五)、注重民计民生打造创业基地。

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全面推进和典型示范相结合,政府引导示范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环境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把新农村社区建设既作为事业,更作为产业来抓。

(六)、坚持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树社会新风貌

各试点村以乡风文明为目标,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十星文明农户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风尚。

五、调查体会

农村社区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一个逐渐转变人们观念的过程,又是一个深刻的体制创新、组织创新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但我们同时应当看到农村社区建设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平台,它虽然与城市社区有一定联系,但还不同于城市社区,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一个认识实践和总结提高的过程。不能求进度,搞形式,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让广大群众能享受改革成果,最终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附录:

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___________

注: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9月3日。

第五篇:新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大新庄乡东新庄 郭 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大新庄乡全体大学生村干部在汪书记的带队下到大新庄乡郭庄村进行调研。

一、郭庄村基本情况

郭庄村位于大新庄乡北部10公里,距县城6公里。东邻薄口公路,全村主要道路和与相邻村的道路全部硬化,交通十分便利。郭庄村人口2200人,共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党员56人,村两委成员7人。里郭姓氏占人口比例的90%以上。郭庄村耕地面积2240亩,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郭庄村有木板厂三个,成规模的养猪场三个养鸡场一个。多数农户经济收入靠外出打工。

这次调研活动共发出调查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63份,调查结果主要如下:

新农村社区建设有住房需求的占32%;新农村社区建设有住房需求但没有启动部分,因资金不足占85%,因结构不合理(比如两家共用一个山墙)占5%;因社区公共建设跟不上(比如社区道路、水电、卫生、教育等等)占10%;新农村社区建设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视的占80%;

通过这次调查反映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新农村社区建设要求农户在短时间内拿出的资金已超出他们的能力,将一大部分有住房需求的农户拒之门外。

2.农户对新社区附近现有的教育现状不满,为了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到县城购房或租房。

3.新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不到位,农户对新社区的水电,卫生道路,能不能和新社区建成同时到位。

4.新社区现有的娱乐、文化、购物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意见和建议:

对于以上几个问题可以考虑,把有入住需求的农户分类分别对待,对症下药。对社区规化有异议的可以局部调整,对资金不足的设法协调资金,对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有共同需求的提前建设,在建设新社区的同时拿出实际行动,改善现有的教育现状等等。

一、多方协调资金,加大对入住社区的农户的补贴力度。

一户新社区从开始建设到能够入住要投入将近15万元,对于这样一笔开支,多数农户承担不起。可以考虑由政府协调无息或低息贷款,农户之间相互担保。在新社区建设过程中加大拆旧建新宣传力度,把能用上的资源加一利用,旧宅基地收回集体等等措施减少在新社区中的投入。

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监管力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古时尚有孟母三迁的佳话,何况是现在。通过这次调查,有不少村民因为子女入学到县城购房或租房,由此可见农村对子女的教育已经相当的重视。因此,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监管力度。可以通过听课、开座谈会、家长会、德育教育活动等等一系列活动让村民们切实体会到目前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超过任何一个

时期,感受到在我们的社区同样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让社区基础建设先行一步,共同参与建设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一些水电设施、排水设施、卫生设施、绿化等等一些基础建设搞在前面,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让农户对我们社区的出行、卫生、生活品位满意。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各行各业的人才、智力和资金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指导和帮助社区制订村规民约、完善村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参与试点建设的全过程。

四、发挥理事会作用

积极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鼓励和支持理事会,自主决策,自主建设,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始终把相信农民,依靠农民放在首位,维护和实现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使农民在决策,投入、实施等方面成为主体,让农民自觉、自愿、自力更生地建设自己的家园。

下载建设新农村:关于凤墩村社区实习报告(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新农村:关于凤墩村社区实习报告(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芙蓉墩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模版)

    芙蓉墩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芙蓉墩镇位于江西省彭泽县西南部,紧邻县城,是长江沿岸的一颗明珠,魅力四射的一方热土,是全国的优质棉基地.2001年撤乡并镇,现镇区面积1......

    村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报告范文

    ××村为文殊镇下辖行政村,紧靠兰新铁路复线,嘉-祁县级公路横贯境内,村域位于镇区西北部,与嘉峪关市双泉农业综合开发区相连,距离市区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文殊镇总体规划的中心村......

    新农村建设驻村调研报告

    选准突破口 加快强村富民步伐 根据组织安排,本人在xx乡xx村住村蹲点。在蹲点期间,走访了住在xx集市的部分农户和个体经营者、xx小学,召开了村组干部和党员代表座谈会,了解了村情......

    xx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最终定稿]

    xx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为了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毛泽东思想......

    新农村建设规划实习报告

    大四暑期,在学校要求下,为提高自己的实习能力,我进行了一个月的实习学习。通过实习,对规划基本建设方面的有关法律和法规、规划设计整体内容和程序、规划的审批制度及城市建设管......

    新农村建设规划实习报告

    新农村建设规划实习报告.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社会主义新......

    新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精选五篇)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新型农村社区推广建设以来,郝寨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强化调研,积极研究部署,深化工作落实,通过全面了解和掌握情况,为今年这一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XX村新农村建设

    XX村2011上半年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XX村于2010年底通过市新农村示范村达标验收。今年上半年,村两委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着力改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