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城镇化建设——平远“三农”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点思考(共5篇)

时间:2019-05-12 19:2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城镇化建设——平远“三农”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城镇化建设——平远“三农”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点思考》。

第一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城镇化建设——平远“三农”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点思考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

——平远“三农”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点思考

1月30日公布的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一次聚焦“三农”问题。去年一号文件把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引起全社会关注,使其与宏观调控并列成为2004年两大经济主题。而今年一号文件则强调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优化农业发展环境。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仔细对比今年与去年的两个一号文件,我觉得今年很多新的政策:去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文件九部分22条政策全部是围绕“农民增收”;今年则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文件九部分27条政策的重心则落脚在“农业发展”。我国的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还非常脆弱,而农业却担负着极大的责任,不但整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粮食安全的确保,而且长时期内绝大数量国民的生活和就业不得不依托农业。这一切都有待于农业的发展及其产能的提高。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多方面要求,包括严格保护耕地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等。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了有关耕地保护及水利与生态建设的具体举措,特别强调了农业的财政投入和农民权益的维护。可以说,去年农民增收有“非农化”的取向,今年则倾向于巩固农业之本。去年鼓励农民“离开”农村,改善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今年则强调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社会的关键是为生活于农村的国民——农民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这包括享受教育、卫生、文化发展、社会保障和安全秩序的权利。为此,今年文件就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规定了具体比例。

农业发展的出路在科技创新,准确地说,去年重视的主要还是粮食生产;而今年文件则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粮食生产,也涵括了特色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化经营等业态内容,更针对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疫提出了发展期货市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认证认可等体制配套。

同时,今年的农村改革措施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那就是改革农村金融。今年的文件提出要“抓紧研究制订”农村金融改革总体方案,“加快落实”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规定,特别要求“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并“尽快启动试点工作”。

结合本镇实际,我认为以下几点对解决平远镇的三农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要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作为重点,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搞好田间工程建设,更新改造老化机电设备,完善灌排体系。开展续建配套灌区的末级渠系建设试点。继续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步伐。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加强灌溉用水计量,积极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从2005年起,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对农民购买节水设备实行补助的试点。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干旱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发扬农民自力更生的好传统,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所需材料给予适当补助。

二、加快农业科技投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科技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科技是农业增长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农民获得先进实用技术的便捷通道和机制,把农业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支撑推动作用。就具体手段而言,要组织各类科技单位和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搞好大宗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加强政府农机部门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职能。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在经费上予以保证。同时,积极稳妥地将一般性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分离出去,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和新办法,对农技推广项目实行招

产权制度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产权证。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组织所有。对经营性的工程,可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也可拍卖给个人经营。对业主开发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地方人民政府要给予扶持,并规范其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加快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工程原受益者的合法权益。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在完善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支农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成效,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抓紧制定区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明确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用于支持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加快落实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有关规定。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七、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深刻认识“三农”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当前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形势下,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对农业和农村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更加主动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

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建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试点,增强他们为民服务、廉洁自律的意识,转变作风,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能力,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要关心基层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搞好农业综合执法。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群众工作,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受到各方面的因素制约影响,农村工作的解决,不能靠一头热,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宏观政策制定之后,应由基层干部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具体落实,由农民、基层干部共同探讨、实施。

平远镇位处文山州西大门,属于高原盆地地形,年降雨量937.70mm,蒸发量2100mm,水资源贫乏。受限于平远地区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平远镇的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烤烟的种植。为提高农业效益,平远镇一方面继续抓好烤烟生产工作,一方面积极推广蔬菜和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联系,力求拓广农民增收渠道。在充分利用平远的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平远镇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镇区规划面积达18.2平方公里,2004年镇区人口达20384人,占全镇人口的27.1%,第二、三产业总产值达23555.6万元,占全镇国内生产总值的70.7%。由于镇党委、政府的重视,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总的来说成绩喜人,但仍然存在着农民增收手段单一,科技知识低下,镇区居民和非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农户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联系基层工作实际,结合平远“三农”问题的特点,我认为要解决平远地区的“三农”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小规模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大市场对接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农业增效难和农民增收难的战略举措。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发展,就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立足农业,发展农业,围绕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引导农民为加工而种、为加工而养,促进农副产品进工厂、进市场,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形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带,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丰富农副产品资源。以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为突破口,大力培育农业龙头加工企业。进一步确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重点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在财政、信贷及其他政策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在优化我镇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对一个地区来说,调整和优化农业

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对已建成并开始生产的辣素色厂等企业,在政策上适当给予倾斜,鼓励其与农户互作,尽可能的为其联系市场销售商,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系统。

8、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政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环境。在完善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地租赁、拍卖等土地流转政策,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农产品基地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

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坚持农业科技入户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必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科技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要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仍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只有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建立农民获得先进实用技术的便捷通道和机制,把农业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支撑推动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农民提供致富的有利手段。要组织各级各类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

在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方面,要建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发布制度。重点推广发布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抗性强的良种,以及高效简捷、节本增效、防灾减灾等先进实用技术。对推广地方优良品种和配套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机化技术和标准化技术要给予足够重视。通过广播等手段对农业实用技术进行广泛宣传,并以科普书籍、挂图和现场观摩等方式加以推广发布。引导农业企业、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示范推广工作。要制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方案。根据示范推广方案,按照科技示范户建设内容和发展需求,围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进村包户,为科技示范户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技术指导、咨询和服务。要创造条件,跟踪服务,探索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示范推广服务方式,使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能够看得见,听得到,学得会,用得好。充分利用村小组广播,举办广播讲座,建设农民科技书屋,为农户提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在关键农时组织科技下乡、科技大集,根据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和薄弱环节,编写通俗易懂的技术要领和科普读本,及时免费提供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资料。

要合理选择农业科技示范户,以优势农产品重点,选择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群众公认、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要在农户自愿申报基础上,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相应的民主程序确定。要重点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采取政策倾斜、直接补贴、科技培训、专家指导和小额信贷等多种方式,对科技示范户进行扶持,实现良种、技术、农机、信息“四到户”。通过农技站、技术指导员及农村基层组织,把农作物和畜禽、水产的优良品种推介到科技示范户;把先进实用、配套集成、简单易学的种养技术、防灾减灾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传授到科技示范户;把省工省力、节本增效、操作简便的新型农机具推广到科技示范户;把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和生产资料等有关信息发送到科技示范户。要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示范户的能力,着力提高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使科技示范户能够自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率先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活动,发挥自身优势,自主创业致富;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能够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普及和传授给周围农户,以户带户,以户带村,形成农业技术示范新模式。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于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布局、社区服务、生活环境等方面搞好村庄整体规划。全力改善人居环境着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村通公路工程,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为重点,强化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新农村,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平远是个缺水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蓄水、节水、灌溉工程,要抓好蓄水设施的合理设计,重视节水设备的推广,使灌溉工程直达村小组。

富裕农民,就必须武装农民。要通过加强农民培训,切实做好成人职业技能教育,让农民从观念上得以转变,从知识上得以提高,从技能上得以加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训农民首先要从观念上提升农民,引导农民突破思想障碍,鼓励农民走出土地,走出农村,走向市场。培训农民要突出转岗就业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的劳务经济逐渐由“体力经济”向“技能经济”转变。缺乏劳动技能和技术的农民,很难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和获得比较高的收入,因此抓好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尤为重要。要对劳务输出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机会。可能的话,开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把外出务工的农户培养成技工,提高其在城市的生存能力。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强化政策支持和足够的经费保障,开展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劳务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增收致富能力,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充分就业。培训农民要强化农民教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广大农民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紧扣时代节拍、紧贴农民思想实际,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丰富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四、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在小城镇建设上,平远比其他乡镇要有优势,平远的地理交通位置好,加上州、县的支持,平远历来把小城镇建设法在重要位置。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发挥这种优势,把平远的小城镇建设作的更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把农区居民变成城区居民。大力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农村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按照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土地向规模大户集中的思路,大力度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围绕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区的基础设施、文化设施、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等配套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品位。拉开城市框架,以招商开发为重点,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发展工业园区,逐步形成老城区、新城区、工业园区三位一体、功能分开的城区格局。在小城镇建设中,树立“建一个城镇、兴一个产业、开一方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理念,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推进城镇化进程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抓好“三个结合”。即: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与发展个体民营经济相结合。进一步落实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投资、土地、建房、购房和就业等相关政策,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目前,平远的城区建设初具规模,但离布局合理、市景美观、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城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特别是文化设施、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等配套设施缺乏,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上不能仅仅突出城区的扩张和工业园区的建设,还要做好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否则,只能称为居民聚居区,不成其为城市。

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物质文明建设,但如果放松了精神文明建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就会乘虚而入。如果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滞后,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充斥农村,个人主义、无政府思潮泛滥,一旦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部分人往往极力维护个人利益。“不高兴就骂你……”,无政府主义思想滋生,价值观念扭曲,私有观念的泛滥,造成农村迷信盛行,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等社会丑恶现象增多。由于缺少道德制衡因素,少数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一些陋俗陈习也渐渐抬头,打牌赌博、小偷小摸、大修祖坟,甚至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少数村子治安状况较为混乱。在新的形势面前,一些党员干部经受不起考验,廉洁自律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动摇变化,社会风气也受到毒化,一些人道德修养差、法制观念淡薄、私心杂念重的思想本质得以充分显露。一些部门也放松了对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干部与群众之间隔着一堵墙,横着一条沟,缺乏沟通,理解和支持,影响到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农村文化教育滞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搞好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要从三方面下手。一是学生教育,这种包袱决不能让农民自己去承担,虽然许多农民愿意不惜一切地去供养子女上学,但农民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供不起一个孩子上学,这种现象应该得到扭转。今年国家提出了的精神,我镇应该,借此机会,加大“普九”、“普实”力度,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小孩接受教育。二是农村文化生活匮乏,以前农村还能够看上几台戏,几场电影,现在,虽然电视进入的千家万户,但电视解决不了群众文化生活单调空虚的问题,由于经费匮乏,各种文化生活的投入自然是第一个压缩的项目,个人经济又达不到举办活动的实力,结果农村原有的起到调节人们情绪的各种文化活动被迫退出了农村这块文化阵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黄赌毒不健康的娱乐活动。搞好农村文化,就要加强农村文艺队的建设,加强农村科教活动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精神上的先进性。三是教育农民,这是我们的一个盲点,同时也是一大失误。我们的广播电视媒体在宣传方面出现了偏差。广播电视中黄赌毒现象日趋严重,电视情节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顾中国农村老百姓的心理承受力,宣传一些与我们的价值观绝然不同的东西,如电视剧中复古闹剧,爱情剧等等,一些电视剧成为一些人学坏的教科书,成为“离婚有理”、“欺骗有理”等等以前丑恶现象的总翻案。一些人也看到农民教育问题,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式化倾向严重,现在一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档案、就是上墙,就是搞高标准的牌牌本本制度表格,就是报纸上电视上广播上有字有影有声,大搞形式主义,引起农民的反感,农村有几所图书馆?教育农民就是要教育群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就是要教育群众科学健康文化知识,破除迷信,丰富农村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打击黄赌毒,追求健康的文化情趣,而不是不管不问,出了问题才去做补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大张旗鼓地建设,但切忌不可搞成形式主义,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媒体的宣传作用,严禁黄赌毒泛滥,建立信息平台,加大正面教育。农村进行先进性教育,重点在领导,重点在上面,重点不在农村,不在基层。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群众的民主监督,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只要有群众的真心参与,严格依法办事,那些害群之马终究是会暴露出来的。

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保证农业发展的后劲,才能保证农村工作的顺畅,才能保证农民脱贫致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在广大农村基本解决温饱后,“看病难”又成了农村新愁,农民因病致贫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农村医药条件难以得到改善,药品等价格也高得邪乎,与收入相比,他们看病买药的钱价格是很高的。过高的药价,难以承担的药费,使农村的医疗状况堪忧,如果我们解决不了基本的医疗保障问题,我们就没有资格奢谈什么先进性的问题,如果农村老不能养,少不能教,得病后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那么,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存在着投入严重不足,卫生队伍素质技术水平低

下,人才严重匮乏,农村卫生工作人员条件艰苦,待遇不高等问题。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尽可能的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争取使每个村小组都有专业的卫生员。

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信心,奋力开拓,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农业和农村工作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平远“三农”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点思考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

——平远“三农”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点思考

1月30日公布的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一次聚焦“三农”问题。去年一号文件把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引起全社会关注,使其与宏观调控并列成为2004年两大经济主题。而今年一号文件则强调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优化农业发展环境。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仔细对比今年与去年的两个一号文件,我觉得今年很多新的政策:去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文件九部分22条政策全部是围绕“农民增收”;今年则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文件九部分27条政策的重心则落脚在“农业发展”。我国的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还非常脆弱,而农业却担负着极大的责任,不但整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粮食安全的确保,而且长时期内绝大数量国民的生活和就业不得不依托农业。这一切都有待于农业的发展及其产能的提高。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多方面要求,包括严格保护耕地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等。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了有关耕地保护及水利与生态建设的具体举措,特别强调了农业的财政投入和农民权益的维护。可以说,去年农民增收有“非农化”的取向,今年则倾向于巩固农业之本。去年鼓励农民“离开”农村,改善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今年则强调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社会的关键是为生活于农村的国民——农民提供公平的公共服务,这包括享受教育、卫生、文化发展、社会保障和安全秩序的权利。为此,今年文件就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规定了具体比例。

农业发展的出路在科技创新,准确地说,去年重视的主要还是粮食生产;而今年文件则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粮食生产,也涵括了特色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化经营等业态内容,更针对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疫提出了发展期货市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认证认可等体制配套。

同时,今年的农村改革措施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那就是改革农村金融。今年的文件提出要“抓紧研究制订”农村金融改革总体方案,“加快落实”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规定,特别要求“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并“尽快启动试点工作”。

结合本镇实际,我认为以下几点对解决平远镇的三农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要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作为重点,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搞好田间工程建设,更新改造老化机电设备,完善灌排体系。开展续建配套灌区的末级渠系建设试点。继续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步伐。积极发展节水旱作农业,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加强灌溉用水计量,积极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从2005年起,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对农民购买节水设备实行补助的试点。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建设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干旱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发扬农民自力更生的好传统,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所需材料给予适当补助。

二、加快农业科技投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科技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科技是农业增长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农民获得先进实用技术的便捷通道和机制,把农业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支撑推动作用。就具体手段而言,要组织各类科技单位和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搞好大宗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加强政府农机部门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

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职能。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在经费上予以保证。同时,积极稳妥地将一般性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分离出去,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和新办法,对农技推广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鼓励各类

农技推广组织、人员及有关企业公平参与申报。

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着重发展创汇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农业装备、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农业基础研究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科技行动,优先扶持园区农业科技项目。将农业园区、各类孵化和产业化基地的创新、创业项目,真正建成为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的试验、示范、孵化、推广和人才培训的基地。支持农业引进、消化、吸收项目。鼓励农业企事业单位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的综合水平,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对符合条件的引进、消化、吸收项目,给予专项扶持。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增加农村“六小工程”的投资规模,扩大建设范围,提高工程质量。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的基础上,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治水改土修路,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在继续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增强交易功能。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对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用地按工业用地对待。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

四、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着力提高单产,努力保持粮食供求总量大体平衡。稳定和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改革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加强粮食生产技术、农机、信息和产销等服务,搞好良种培育和供应,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

加快发展畜牧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培育发达的畜牧业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通过小额信贷、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发展养殖小区。增加投入,支持养殖小区建设畜禽粪便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增加投入,加强建设,完善制度,健全体系,搞好动物防,疫确保畜牧业稳定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食品加工业,立足本地优势,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采取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建设仓储设施。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鼓励银行按照有关规定,加快改进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资金紧张的问题。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承贷承还、提供贷款担保等有效办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对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办加工、流通实体提供优惠政策。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全面开展成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农村中小学也要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教育。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幅度增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努力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享受到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重点疾病的防治工作,推动改水改厕等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搞好农村计划生育,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加大农村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实施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巩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切实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做好送书下乡、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

六、改革和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完善农业投资管理体制。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不采取加重农民负担的方式进行资金配套。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等方式整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建设项目,加快实行公示制度,通过招投标、资金跟踪监督和项目后评估等办法,确保管好用好资金,保证项目质量。

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产权证。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组织所有。对经营性的工程,可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也可拍卖给个人经营。对业主开发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地方人民政府要给予扶持,并规范其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加快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工程原受益者的合法权益。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在完善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支农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成效,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抓紧制定区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明确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用于支持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加快落实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有关规定。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七、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深刻认识“三农”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当前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形势下,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对农业和农村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更加主动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

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建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试点,增强他们为民服务、廉洁自律的意识,转变作风,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能力,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要关心基层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搞好农业综合执法。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群众工作,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受到各方面的因素制约影响,农村工作的解决,不能靠一头热,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宏观政策制定之后,应由基层干部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具体落实,由农民、基层干部共同探讨、实施。

平远镇位处文山州西大门,属于高原盆地地形,年降雨量937.70mm,蒸发量2100mm,水资源贫乏。受限于平远地区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平远镇的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烤烟的种植。为提高农业效益,平远镇一方面继续抓好烤烟生产工作,一方面积极推广蔬菜和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联系,力求拓广农民增收渠道。在充分利用平远的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平远镇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镇区规划面积达18.2平方公里,2004年镇区人口达20384人,占全镇人口的27.1,第二、三产业总产值达23555.6万元,占全镇国内生产总值的70.7。由于镇党委、政府的重视,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总的来说成绩喜人,但仍然存在着农民增收手段单一,科技知识低下,镇区居民和非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农户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联系基层工作实际,结合平远“三农”问题的特点,我认为要解决平远地区的“三农”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小规模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大市场对接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农业增效难和农民增收难的战略举措。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发展,就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立足农业,发展农业,围绕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引导农民为加工而种、为加工而养,促进农副产品进工厂、进市场,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形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带,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丰富农副产品资源。以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为突破口,大力培育农业龙头加工企业。进一步确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重点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在财政、信贷及其他政策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在优化我镇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对一个地区来说,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当根据资源和自然条件,选择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重点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样,在某些农产品的生产方面有所不为,才能在另外一些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方面大有作为。就我镇而言,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要立足于我镇的资源和自然条件,使之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实现科学规划、区域性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其次要注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维护和提高产品的信誉,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区域,并以此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使区域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充分发挥和逐步壮大。目前我镇已经形成农业创收点是烤烟种植和蔬菜种植,烤烟种植是我县的优势所在(我县是国家烤烟标准化种植示范县),有丰富的经验,应鼓励农民继续在镇政府的领导下提高烤烟质量。大新蔬菜种植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受限于大新村民委水资源的缺乏,发展壮大的路不好走,应积极引导镇区西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村民委农民参与进来,与相关的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这一产业,着力提高蔬菜品质,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以期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虽然烤烟种植是本镇农民创收的大头,但从长远看,单一的增收来源不利于本镇农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发展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由于我镇缺水的现状,粮食生产特别是对水要求比较高的水稻的种植效益不高,而对水依赖较少的玉米种植由于不具备深加工技术利润较低,所以应考虑按照我镇水资源的分布,重新分配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域。我镇水资源分布的现状是:东部地区极度缺水,西南部水资源相对充沛。针对这一现状,可以考虑将需水相对较少的烤烟的种植区设在平远东部的村民委;在西部的尧房、等村民委大力推广有机蔬菜的种植,因地制宜的推广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在莲花塘等丘陵地形、水资源不很贫乏的村民委推广种植市场好的果蔬的种植;对非烤烟种植计划内的缺水地块可推广柑橘等耐旱作物。要做好民众的思想工作,引导农户配合镇政府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方案,科学种养,脱贫致富。尽可能的咨询专业人士,为农户寻找高附加值、适宜的经济作物,提供实用农技,在给予优惠政策,为农户增收铺好路。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应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及时地满足市场需求,通过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要防止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本身当成目标,不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乱调整,瞎指挥,误导农业生产者,甚至搞强迫命令的做法。重点围绕烤烟、蔬菜、生猪、黑山羊等调整优化全镇种养业结构,形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带,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

3、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应注重扩大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这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扩大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缓解农产品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矛盾,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农业效益。平远镇目前农产品比其他县、乡品种相对而言优良一些的只有烤烟,这对于平远农产品的销售是不利的,要积极的请农林业的专家考察平远的水土状况,引进适合平远的优良品种,使之成为平远的特产,占据农产品的高位市场。

4、突出科技兴农,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科技进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就是科技兴农不断深化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也是农民科技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突出科技兴农。一是多方筹集资金,大力发展农业园区,以农业园区引导、辐射、带动农产品基地生产。二是认真实施优质种苗工程。大力培育和引进新的优良品种,加快品种换代和良种普及步伐。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信息、科技、物资、融资、营销、良种繁育等服务体系,为发展农业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四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农技站的帮教作用,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强与科研单位联手,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五是突出重点,创建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特别是在创建品牌产品上,要下大力扶持,没有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与平远镇是文山第一大镇的地位不符。

5、围绕重点产业,突出发展专业村和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建好优质水果基地、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猪养殖基地、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等,在村民委、社区培育一大批生产大户、专业村。对已有的科学种养带头人要着力扶持,使之起到示范作用。鼓励农户与农头企业合作,扩大科技含量高、收益高的农副产品的种养,鼓励农户积极探索致富道路

6、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搞活流通。鼓励农户开展科技种养,就一定要为农户解决好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过去尧房等村民委的农户不愿种植蔬菜,而死守烤烟一条路的原因就是对蔬菜的销路有疑虑。只要解决好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并通过示范户的榜样作用,使农户看到按政府的指导开展种养殖也能够致富,农户的积极性才会提上来。为此,必须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一要有超前思维,即为了抓生产,先要抓流通,抓营销,反过来促进结构调整。二要大力培育农村流通组织特别是外销网络,通过发展民间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流通。三要通过抓市场建设和管理,逐步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组织产销定货会,采用“订单农业”等形式,促进农产品流通。

7、着力培植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和扶持一批机制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基地生产,使企业与基地、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对已建成并开始生产的辣素色厂等企业,在政策上适当给予倾斜,鼓励其与农户互作,尽可能的为其联系市场销售商,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系统。

8、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政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环境。在完善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地租赁、拍卖等土地流转政策,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农产品基地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

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坚持农业科技入户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必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科技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要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仍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只有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建立农民获得先进实用技术的便捷通道和机制,把农业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支撑推动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农民提供致富的有利手段。要组织各级各类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

在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方面,要建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发布制度。重点推广发布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抗性强的良种,以及高效简捷、节本增效、防灾减灾等先进实用技术。对推广地方优良品种和配套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机化技术和标准化技术要给予足够重视。通过广播等手段对农业实用技术进行广泛宣传,并以科普书籍、挂图和现场观摩等方式加以推广发布。引导农业企业、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示范推广工作。要制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方案。根据示范推广方案,按照科技示范户建设内容和发展需求,围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进村包户,为科技示范户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技术指导、咨询和服务。要创造条件,跟踪服务,探索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示范推广服务方式,使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能够看得见,听得到,学得会,用得好。充分利用村小组广播,举办广播讲座,建设农民科技书屋,为农户提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在关键农时组织科技下乡、科技大集,根据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和薄弱环节,编写通俗易懂的技术要领和科普读本,及时免费提供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资料。

要合理选择农业科技示范户,以优势农产品重点,选择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群众公认、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要在农户自愿申报基础上,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相应的民主程序确定。要重点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采取政策倾斜、直接补贴、科技培训、专家指导和小额信贷等多种方式,对科技示范户进行扶持,实现良种、技术、农机、信息“四到户”。通过农技站、技术指导员及农村基层组织,把农作物和畜禽、水产的优良品种推介到科技示范户;把先进实用、配套集成、简单易学的种养技术、防灾减灾和标准化生产技术传授到科技示范户;把省工省力、节本增效、操作简便的新型农机具推广到科技示范户;把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和生产资料等有关信息发送到科技示范户。要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示范户的能力,着力提高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使科技示范户能够自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率先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活动,发挥自身优势,自主创业致富;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能够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普及和传授给周围农户,以户带户,以户带村,形成农业技术示范新模式。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于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布局、社区服务、生活环境等方面搞好村庄整体规划。全力改善人居环境着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村通公路工程,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为重点,强化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新农村,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平远是个缺水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蓄水、节水、灌溉工程,要抓好蓄水设施的合理设计,重视节水设备的推广,使灌溉工程直达村小组。

富裕农民,就必须武装农民。要通过加强农民培训,切实做好成人职业技能教育,让农民从观念上得以转变,从知识上得以提高,从技能上得以加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训农民首先要从观念上提升农民,引导农民突破思想障碍,鼓励农民走出土地,走出农村,走向市场。培训农民要突出转岗就业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的劳务经济逐渐由“体力经济”向“技能经济”转变。缺乏劳动技能和技术的农民,很难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和获得比较高的收入,因此抓好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尤为重要。要对劳务输出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机会。可能的话,开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把外出务工的农户培养成技工,提高其在城市的生存能力。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强化政策支持和足够的经费保障,开展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劳务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增收致富能力,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充分就业。培训农民要强化农民教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广大农民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紧扣时代节拍、紧贴农民思想实际,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丰富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在小城镇建设上,平远比其他乡镇要有优势,平远的地理交通位置好,加上州、县的支持,平远历来把小城镇建设法在重要位置。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发挥这种优势,把平远的小城镇建设作的更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把农区居民变成城区居民。大力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农村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按照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土地向规模大户集中的思路,大力度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围绕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区的基础设施、文化设施、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等配套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品位。拉开城市框架,以招商开发为重点,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发展工业园区,逐步形成老城区、新城区、工业园区三位一体、功能分开的城区格局。在小城镇建设中,树立“建一个城镇、兴一个产业、开一方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理念,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推进城镇化进程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抓好“三个结合”。即: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与发展个体民营经济相结合。进一步落实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投资、土地、建房、购房和就业等相关政策,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目前,平远的城区建设初具规模,但离布局合理、市景美观、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城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特别是文化设施、服务设施、娱乐休闲设施等配套设施缺乏,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上不能仅仅突出城区的扩张和工业园区的建设,还要做好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否则,只能称为居民聚居区,不成其为城市。

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物质文明建设,但如果放松了精神文明建设,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就会乘虚而入。如果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滞后,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充斥农村,个人主义、无政府思潮泛滥,一旦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部分人往往极力维护个人利益。“不高兴就骂你……”,无政府主义思想滋生,价值观念扭曲,私有观念的泛滥,造成农村迷信盛行,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等社会丑恶现象增多。由于缺少道德制衡因素,少数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一些陋俗陈习也渐渐抬头,打牌赌博、小偷小摸、大修祖坟,甚至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少数村子治安状况较为混乱。在新的形势面前,一些党员干部经受不起考验,廉洁自律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动摇变化,社会风气也受到毒化,一些人道德修养差、法制观念淡薄、私心杂念重的思想本质得以充分显露。一些部门也放松了对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干部与群众之间隔着一堵墙,横着一条沟,缺乏沟通,理解和支持,影响到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农村文化教育滞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搞好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要从三方面下手。一是学生教育,这种包袱决不能让农民自己去承担,虽然许多农民愿意不惜一切地去供养子女上学,但农民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供不起一个孩子上学,这种现象应该得到扭转。今年国家提出了的精神,我镇应该,借此机会,加大“普九”、“普实”力度,使尽可能多的农村小孩接受教育。二是农村文化生活匮乏,以前农村还能够看上几台戏,几场电影,现在,虽然电视进入的千家万户,但电视解决不了群众文化生活单调空虚的问题,由于经费匮乏,各种文化生活的投入自然是第一个压缩的项目,个人经济又达不到举办活动的实力,结果农村原有的起到调节人们情绪的各种文化活动被迫退出了农村这块文化阵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黄赌毒不健康的娱乐活动。搞好农村文化,就要加强农村文艺队的建设,加强农村科教活动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精神上的先进性。三是教育农民,这是我们的一个盲点,同时也是一大失误。我们的广播电视媒体在宣传方面出现了偏差。广播电视中黄赌毒现象日趋严重,电视情节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顾中国农村老百姓的心理承受力,宣传一些与我们的价值观绝然不同的东西,如电视剧中复古闹剧,爱情剧等等,一些电视剧成为一些人学坏的教科书,成为“离婚有理”、“欺骗有理”等等以前丑恶现象的总翻案。一些人也看到农民教育问题,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式化倾向严重,现在一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档案、就是上墙,就是搞高标准的牌牌本本制度表格,就是报纸上电视上广播上有字有影有声,大搞形式主义,引起农民的反感,农村有几所图书馆?教育农民就是要教育群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就是要教育群众科学健康文化知识,破除迷信,丰富农村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打击黄赌毒,追求健康的文化情趣,而不是不管不问,出了问题才去做补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大张旗鼓地建设,但切忌不可搞成形式主义,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媒体的宣传作用,严禁黄赌毒泛滥,建立信息平台,加大正面教育。农村进行先进性教育,重点在领导,重点在上面,重点不在农村,不在基层。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群众的民主监督,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只要有群众的真心参与,严格依法办事,那些害群之马终究是会暴露出来的。

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保证农业发展的后劲,才能保证农村工作的顺畅,才能保证农民脱贫致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在广大农村基本解决温饱后,“看病难”又成了农村新愁,农民因病致贫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农村医药条件难以得到改善,药品等价格也高得邪乎,与收入相比,他们看病买药的钱价格是很高的。过高的药价,难以承担的药费,使农村的医疗状况堪忧,如果我们解决不了基本的医疗保障问题,我们就没有资格奢谈什么先进性的问题,如果农村老不能养,少不能教,得病后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那么,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存在着投入严重不足,卫生队伍素质技术水平低下,人才严重匮乏,农村卫生工作人员条件艰苦,待遇不高等问题。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尽可能的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争取使每个村小组都有专业的卫生员。

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信心,奋力开拓,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农业和农村工作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范文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 度加大,整体功能逐步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工业化和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正视、思考和协调解决的 问题,如: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农民进城与城镇就业容量问题;资源开发利 用,资源环境的支撑与制约问题;城镇发展的资金问题,城镇产业种类转型与现实发展模式 问题,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可行的城乡规划等问题。

一、形势和问题

我国正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从全国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 和规模增加。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从1 978年到2004年,全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城镇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5.4亿人;全国城市总数由1 93个增加到661个。并且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城市发展形势很好,已初步出现大、中、小城市和镇结合发展的趋势。由于西部地区面积大,交通线长,居住分散,沙漠草原多,乡村距离长,人口3.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0%;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60%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总面积为68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0%多。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有些地区对推进城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 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的关系,实现城镇化的主要标志还不明 确,思想观念还没转过来。把搞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多建高楼大厦、立交桥、大广场、花园区 企业或工场,建高级别墅、高档住宅,追求大而全、高又多的豪华建筑。给开发商谋大利,开方便之门。这种不切实际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指导思想作风仍存在。

2.有的中心城市或较大城市,在改造旧城中只顾扩大新区,而忽视旧城改造,不分新建 和改造旧城一律推翻重建,损害了特有的历史文脉继承。

3.许多地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实行一条腿走路,忽视了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 结构的统一结合的发展。只顾扩大新区面积,而忽略各类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4.在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统一结合发展方面,存在重城轻镇,大中小城市和城镇脱节,不能更好的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小市和城镇的作用。缺乏科学规划。上述问题确实反映 出在城镇建设中有浪费人力、资源和资金,影响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实质上不懂得 怎样使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结合发展,以及如何由城市化向城镇化转变过程的内容和关系。

二、差距和重点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GDP总量在2000 年基础上翻两番,人均GDP超过三千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我国的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三 名的行列,同时基本达到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要求。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城市化率从2000 年末的36%提高到55%以上;城市人口总量要达到7亿至7.5亿人口;信息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达到全球前1 5名的行列;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面积不超过国土总面积的2%;科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等几个主要目标的实现均关系到推进城镇化这一关键目标的实现。正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城市化建设道路的反思和务 实。这是由“城市化”向“城镇化”思路的转变,确实是从中国城市化发展需要出发做重大 战略性调整。必须按照中央正确的发展战略抓好城镇化发展。就能更有力地促进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总体目标实现。从我们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及发达地区比较,从国民生 产总量、城乡人民国民收入、人类发展指数、恩格尔系数、贫困人口比重、生态环境脆弱程 度、城镇化率、科技创新和科技贡献率等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比较,与东部地区及其他发达 地区差距很大。特别是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等领域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在西部和民族地区、广大农村牧区,难点是要在如何因地制宜抓好加快发展缩小差距上下功夫。1.要明显缩小与东部地区人均GDP的相对差距。缩小差距是长期任务,在全面发展经济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来管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特别是在发展经济方面,应把实行新型工业化和解决“三农刀问题作为重要目标,要克服只重实发展工业,不惜浪费资源环境和破坏资源为代价;同时也不能忽视提高农村生产和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指标,要科学规划合理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协调工、农、林、牧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2.应当优先缩小在人类发展方面的相对差距。我们在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中,必须重视 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从三高两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增长 方式转变到与之相反的“三低两高”的增长方式。就要在动力和手段上做好文章。要研究现 代工业社会主要依赖人力资本以及同人力资本相关联的社会资本。我国正在为实现新型工业 化、现代化而奋斗,重点就是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我们要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要速度、要效益、要结构,不断提升内涵或扩大再生产水平。

3.西部地区(包括八个民族省区)应重点缩小与东部地区在知识、教育、科技、信息、交通方面的社会差距。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主要存在三大差距:即经济发展差距(地 区人均GDP发展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和社会发展差距(文化、教育差距、科技信息差距、医疗卫生差距、交通 运输差距、体制差距、思想观念差距、生态环境差距)。但是最大的是社会发展差距。而在 民族地区缩小社会发展差距要快于缩小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更有助于加快缩小经济发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差距。根据这一认识,只有优先加快提高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的社会 发展水平,才有可能缩小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才有可能缩小西部地区和民族 地区的教育、信息、科技、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体制、观念等方面的差距,这 样更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有力的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4.要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在城乡发展方面的差距。实际上民族地区城乡差距的不平衡 现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趋扩大,突出表现在经济收入、医疗卫生、交通与通讯及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持续扩大。在缩小东、西部差距进程中,一是抓好普 及科学技术,应抓住提高工业和农业产量和质量方面的科学技术。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大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 “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发展之首,并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 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搭建统筹城乡发 展的平台,推进城乡经济发展。这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要实现的目标。

5.需要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发展差距。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从现在 的36%提高到55%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增加1%的城市化率才能达到战略目标的要求。按此计算,每年将有一千万农村人口转入城市人口,这必然对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因此,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事实上,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农村人口逐渐 减少、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根本的是政 策问题,因为我国城乡生态环境不同,人口多少不同,尤其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形态多样,既 有农业经济又有半农半牧和纯牧业经济,人口又少,分布地区分散又广,交通不便,各方面 受教育、医疗、信用、科技、信息等服务网点少的制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抓住实施推 进城镇化战略大好时机,创造条件,因地制宜,组织科学规划,积极推进。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与发达的国家有较大差距。美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0%以上,这表明 中国具有较大的城市化潜力和活力。如果中国城市化提高1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日本国的人 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如果提高2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个美国的人口在转移。这不仅创造 巨大的私人消费的需求,而且也创造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消费需求。即使到2020年中国城市 人口达到50%,也仍然低于当时的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据此,对农牧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 中国及国内西部地区来说,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使其成为未来拉动经

济发展的推动力,更具有极为重要现实和长远的政治经济的重要意义。

6.需要加快缩小与东部地区在非公有制经济(包括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只有推进城镇化战略,才能更好使各类经济延伸到城市郊区和农村城镇,更好的发展非公 有制经济。逐步增加数量,提高质量,有利于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认为,在西部 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服务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打破国有经济部门长期垄断,取消高度保护,引入竞争机制,对内外开放服务业市场,尽快将原有的以“政府资本投入 为主”的服务业发展战略,转变为以政府政策投入为主,充分发挥基层潜力的新战略。

7.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下大力量缩小与东部地区在科技人次人才,确实很少。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左右;而高层次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更少。我国每万名劳动者中仅有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1 1人,而在发达国家均接近百人或超过百人。西部地区的高中级科技人员就更少。这说明西部和民族地区中高级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人才战略实施,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培育各类科技人才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各地区各行业必须因地需要抓住培育和积聚人才问题。对上述几个主要领域的差距,必须从思想认识要跟上,观念要变新,行动要落实。这是直接关系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质量和速度的长远战略性问题。

三、对推进城镇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理解

我学习了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 2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制定“十一五”规划贯彻了这个重要讲话精神。

1.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一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的新格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二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广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

2.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来看,推进城镇化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的许多问题和矛盾。这就决定了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

3.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要通过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各地区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切实分步实施。

4.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为什么把结构调整作为重要内容,其内涵:一是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方面有着互为推动的密切关系。二是推动城镇化,是指扩大城镇规模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积聚,由此引起一系列变化。城镇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从经济结构变化看,农村活动逐步向非农业领域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社会结构变化看,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及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从空间结构变化看,城镇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集中,以及积聚后再分散过程,起到城乡纽带桥梁作用。因此,推进城镇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城乡健康有序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各类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城乡地区生活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状况。三是从科学

发展观的角度看,判断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主要标志有四个方面:(1)城镇化规模和水平与工业化和经济化发展的水平相适应;(2)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和城乡质量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并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3)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分工、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城镇体系;(4)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按照国际经验,目前我国已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是搞好城乡发展的科学规划。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推进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以体现各地区城镇化和城乡发展的特色。建立各种不同的生产、科技、旅游、生态保护等各种经济地域类型区,把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统一编制城乡发展的科学规划。二是推进城镇化是一个长期工程,它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与其工业化相协调,与地区经济实力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须与其工业化相协调,与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应,一定要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三是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要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在提高城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建立良好人居环境,建设现代化文化和城镇风貌等方面,应注重提升城镇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城镇化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四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合理布局,比如大城市如何建城市群,中心城市扩新区,小城市如何与小城镇结合,对广大分散的集镇,牧区人口少、距离长如何并镇也要科学合理规划。总之,应有切实措施和政策支持,保证城乡规划实现,为最终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有力促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注:本文为作者2006年2月1 8日在“中国21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会”上的发言

第四篇:加快我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发展城镇,积极推动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村消费能力,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品位,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我区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区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是:城镇总体规模较小,但城镇分布相对集中。经济总量不大,但发展速度较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

_、城镇规模:XX区幅员面积X平方公里,全区辖X个镇、X个街道办事处,全区共有X个行政村、X个居委会。城镇建成区面积X平方公里。

_、城镇经济:____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X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X元,比上年增加__元,增长_._%。区域经济以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为支柱,汽车产业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__%。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保持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发展。____年,实现总产值X万元。

_、城镇化水平:全区总人口X万,其中城镇人口X万,城镇化率为X%。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体系布局不合理。城镇功能混杂,镇区用地布局不合理,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镇区现有商贸区、居民住宅错综复杂,建筑物密度大,通风、采光、卫生等条件差;路边市场仍存在。

(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目前镇区排污能力弱,无大的河流排污,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严重滞后;镇区道路结构不合理,城镇道路没有形成环状,道路多为丁字路,且部分道路路面狭窄,路况不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不配套,功能不齐全,聚集效应不大,影响城镇建设的进程。

(三)城镇建设资金缺乏成为发展的瓶颈。城镇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虽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集体及社会各方面参与城镇建设、管理和经营,但没有形成稳定的融资渠道,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城镇缺乏必要的资金政策支持,制约了城镇的发展。

(四)城镇职能雷同,缺乏合理分工。城镇发展表现出城镇间产业同构性显著、职能单一的现象,没有形成相互协作的合理分工,极大地制约了城镇现代化的进程。

(五)城镇规划管理滞后。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城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思想认识的影响,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范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规划实施缺乏连续性,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造成管理不到位,镇区功能繁杂,扩张无序,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在建设和发展中未突出自身特点,建设水平低,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城镇文化气息淡薄,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建议和对策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长远布局,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滚动发展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镇建设的规划设计。科学的规划要有利于发展本地优势,有利于方便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有利于繁荣经济保护环境,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一是要抓好城镇的总体规划,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用地、教育用地、生态用地。要做好城镇体系的布局,注重城镇风貌建设,采取“统建联建、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打造亮点、突出特色”的措施,建设_—_个具有一定特色的农民新村,扩大城镇容量,吸纳人口,提高经济集合度和积聚效应,引导城镇的合理发展。二是要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编制两镇一街的城镇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统一安排供水、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集中地安排工业区、商业区和生活区,预留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的空间和城镇绿化及公共活动用地,改善城镇的生活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三是城镇规划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要注意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降低城镇发展成本,讲究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引导合理流动。四是要强化城镇规划管理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规划实施责任追究机制,严肃查处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

(二)以产业为支撑,增强城镇建设发展动力。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原动力,是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点。要牢固树立“经济靠产业壮大,产业靠项目支撑,项目靠投资推动”的理念,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建设,加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来抓。一是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行城乡互动,三次产业互动。要进一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壮大重汽优势产业,着力打造渝西重型汽车城。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加大商贸中心、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的建设力度,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建立起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形成与第一、第二产业相互支撑、充满活力的新型产业体系。二是围绕优势产业抓项目,加大城镇建设力度。我们必须抓紧项目建设,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西部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和市里“退二进三”等重大机遇,依托现有的企业,围绕优势产业,主动策划组织滚动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吸引外部资金,推进一些新产业技术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农业产业

化项目建设,重视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培育城镇的产业优势。三是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车城园区是推动城镇化的载体,是重构产业和城市体系的着力点。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必须立足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城镇经济上规模、上档次的有效载体。我们应以重汽集团、正大饲料和新世纪化纤公司为龙头,吸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入驻园区,同时引导区内中小加工企业与其实现配套生产,带动中小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通过群体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获得综合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同时要树立和强化经营园区理论,不断健全、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形成“以园养园、以园建园、以园兴园”的经营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市级特色产业园区的有关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制定出台园区开发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各类工业项目,充实园区经济,增加城镇经济总量。四是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核心,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持用抓大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利用各种农业资金和政策,培育发展一批农业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提升农业竞争力。

(三)以拓宽融资渠道为基础,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依靠社会力量搞开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把城镇开发建设推向市场。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将城镇建设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政务公开,简化审批手续等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来参与城镇的开发建设。三是土地开发融资。把土地开发资金回投到城镇建设,实行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兴业、以业活镇、滚动开发。四是调动农民建设城镇的积极性,鼓励本地和外地的能工巧匠、先富起来的农民进镇办厂经商。

(四)以改革创新为导向,增加城镇发展功能。发展城镇一定要重视聚集人气,把着力点放在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上来,大力吸引外地能人商贾在本地落户,提高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提高城镇的质量。政策制度的改革创新,是聚集人气,吸纳能人,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的前提,因此要对制约农民进城的土地制度、城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降低“户口”门槛,打开镇门吸纳能人、聚集人气。允许进镇农民将承包地的经营权有偿转让,实现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解决土地对农民的束缚,确保农民离地进城的自由。积极引导“富工又富乡,进厂又进城”,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把城镇建设作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新增长点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五)以塑造独特的城市精神为载体,实现城镇的协调发展。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一部分市民从农村转移而来,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成为促进城镇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坚持城镇文化与城市经济同步发展,把育人作为推进城镇建设的一条主线,积极开展以干部为表率、城市为龙头、农村为重点的富有时代特征、体现**特点的群众精神文明活动;积极推进以“诚信**、文明市民”为主题的信用双桥建设,引导市民强化诚信意识和城市意识,创造人人讲素质、个个重修养的社会风气;要围绕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城镇中建设各类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图书馆及管理中心,让居民的生活质量有质的提高;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形成与城镇文明对接、体现**特色的“诚信、开放、自强、奋进”的城市“气”和“神”,实现城镇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第五篇:招商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尝试

招商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尝试

招商农业,它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农业招商引入市场经济理念,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方式,调整和优化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实现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企业化、效益化经营的一种农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在上上下下都在寻找破解“三农”问题的答案时,我们通过在淮安市淮阴区的农业调

查,尤其是对中日合资淮安市天益食品有限公司的调研中发现:招商农业正在诱发一场新的农业变革,一场包括观念、体制、市场、管理、技术和人才在内的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系统的变革。

一、招商农业引发农民思想观念变革这方面的突出表现是通过农业招商引入了“市场农业”的新理念,实现了由自给型农业向市场型农业的根本变革。淮阴区的农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况,即使是现在,农民的观念、农业的体制,甚至有些农业政策,仍然还是一种自给自足,有所剩余的价值取向,把农业作为维持最低生活的保障产业。

农业招商则突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思维定式,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农业资本为纽带,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农业生产组织体系和生产方式,始终围绕市场配置农业资源,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依靠市场获得企业利润。中日合资淮安市天益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定单农业、水产养殖、家畜良种繁育推广的企业,它与8个乡镇的近2万家农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带动了10余万人增收,公司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它实行“五统一”,即由公司根据日本市场的需求,统一向农户提供种植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施用符合日本检验检疫标准的化肥农药,农产品统一收购,然后加工、保鲜(或腌制)、出口。它彻底改变了农民由原来的种什么卖什么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的转变,它真正把农产品的发展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之上。淮安市天益食品有限公司的经营模式,使农民成了市场的参与者,竞争者,它按现代企业模式把农民组织起来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开拓了农民的视野,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技术,强化了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团结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效益意识、环境意识,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

二、招商农业引发农业投资方式变革通过农业招商,形成了农业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的多样化。从投资主体看,不仅有政府、银行、农业科研院所、农民,而且,还有工商企业和外国投资者。从投资渠道来看,不仅有政府投入、银行信贷、农民投资,而且还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工商企业投资、外商投资,从而有效地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

通过农业招商,形成了农业投资领域的多样化。招商农业不仅在优质种养业、特色资源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而且在荒地、荒滩和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上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投资领域日益广泛,并且创造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科研农业、环保农业等新形式,实现了农业资本与工商资本的结合,以及农业与加工业、流通业、旅游业的融合。

通过农业招商,形成了农业投资形式的多样化,和工商领域一样,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也有了合资、合作和独资三种形式,即通常所讲的“三资”企业。农业“三资”企业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产品由合资公司全部收购,改变了农民种易卖难的状况,利益得到了保障。通过农业招商形成了农产品的品牌化。与传统的农业生产不同,招商农业企业大多以工业生产的经营方式来经营农业。农业招商不仅引进了资金、技术、人才,而且,引进了工业观念和管理思想。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农业品牌建设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品牌设计与培植、运作、管理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淮安市天益食品有限公司的“天益”商标,在当地颇具知名度,已成为放心品牌,其“天益”系列农产品,不但打入日本市场,而且,还进入了台湾市场和苏南地区的大型超市。

三、招商农业引发农业组织形式变革招商农业的组织形式,它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农产品商品基地为依托而组建起来的企业集团。这种组织形式把处在同一产业链条上的基地、企业、农户及种养、加工、销售等诸环节,作为企业的不同车间,实行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它外连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内连广大农户,把分散的“弱者”整合为集合的强者,成为农民共同面对市场,抗衡市场风险的平台,真正把农民组织起来了。招商农业企业与农民在坚持“互利、互惠、互让,共同发展”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定单农业,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公司 农户”、“公司 基地”的组织形式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四、招商农业引发农业经营方式变革

商农业把农业作为一个产品来经营,这与过去把农业作为农民的“油盐罐”经营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以盈利为目的。为了盈利,就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以求规模效益。它以企业为龙头,依托龙头企业,广联千家万户。从淮安市天益食品有限公司的实践效果看,这种产业化经营方式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进程,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劳

动生产率,有效地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质的飞跃。

招商农业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实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农业和工业分割、生产与市场脱节,农村与城市脱离的格局,做到了农业与工商业的有机结合,产前、产中、产后的纵向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彻底改变了农业的封闭性、弱质性和低效性。它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有效地降低了农业经营风险,增加了农民就业岗位,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农工商综合经营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穿鞋进厂”、“洗脚进城”,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非农化,也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了小城镇建设,活跃了农村经济。淮安市天益食品有限公司长年招收当地农民工,生产旺季用工达到300人,淡季也在100人左右,这些农民每月收入500余元,既没误家时又增加了收入,更是避免了其他企业面临的一到农忙农民工就回家的现象。

我们也不否认,通过对中日合资淮安市天益食品有限公司的调研,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有少部分农民单方面撕毁合同,擅自将农产品转卖他方,造成淮安市天益食品有限公司因无法完成与外方签订的外销合同,声誉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淮安市天益食品有限公司来讲,由于公司的成员主要来自农业院校,他们还需要在生产经营管理人才上面加以引进和培养,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好范文”版权所有

下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城镇化建设——平远“三农”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点思考(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城镇化建设——平远“三农”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点思考(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