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善农村社会民生问题研究_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改善农村社会民生问题研究_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txt遇事潇洒一点,看世糊涂一点。相亲是经销,恋爱叫直销,抛绣球招亲则为围标。没有准备请不要开始,没有能力请不要承诺。爱情这东西,没得到可能是缺憾,不表白就会有遗憾,可是如果自不量力,就只能抱憾了。祝炳水 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着重从繁荣农村文化、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八个方面,进一步对加快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作出了重大决策和部署。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需要深入的调查和思考。
农村社会民生的特点
农村是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社会民生有自己的特点:
1.范围广泛。农村社会民生范围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人口众多。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截至2007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5%左右,这也标志着在我国仍有近7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社会民生的这种广泛性,决定了发展农村社会民生事业的紧迫性和难度。
2.需求存在差异。农村社会民生需求的差异性,是指各地农民民生诉求的内容不尽相同。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民来说,他们的民生诉求或许更倾向于土地征用后的补偿、能否纳入城市社保范围、平等享受市民待遇等;对于那些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农民来说,他们的民生诉求或许更倾向于减轻生活负担,拓宽增收渠道,改善生存条件;而对于那些至今仍处在贫困线和绝对贫困线以下的群众来说,他们的民生诉求或许更倾向于如何才能生存下去、生存得更好。差异性决定了发展农村社会民生事业必须因地制宜,因时而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设长期性。农村社会民生是一项涉及面广,牵涉内容多,投入巨大的系统工程,既超前不得,也滞后不得,必须需要一个长期的建构过程。农村社会民生建构的长期性,决定了发展农村社会民生事业必须克服急于求成和不切实际的思想观念,既要考虑到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和迫切愿望,也要考虑到各级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既不能好大喜功,开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失信于民,也不能对农民群众实际困难不闻不问,而是要根据农村社会民生的轻重缓急,分阶段、按步骤、有规划的稳步推进。
4.经济保守性。内需不足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造成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尚处在待开发状态。近年来我国农民的收入有所增长,但大多数存入了银行,并没有进入消费市场。除了受“丰年防饥”和勤俭持家传统思想影响外,更重要的因素是我国农民社会保障不足,导致农民有钱也不敢花。只有加快发展农村社会民生事业,才能真正让广大农民免除后顾之忧,敢于花钱。
5.发展滞后。农村社会民生发展的滞后性,是指农村民生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民生事业的发展步伐。造成农村民生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的,既有我国特定的国情因素,也有我国长期实行农村支援城市发展的政策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发展农村社会民生事业,不仅是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也是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6.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对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农稳则国安。尽管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这些新增城市人口与广大农民群众有关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中有的尽管“跳出了农门”,却依然要承担着偿还个人成长过程中积攒的债务和仍然生活在农村的亲人生老病死等负担;有的因单位效应不景气和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依然靠农村亲人的接济。农村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可以减轻“跳出农门”的新增城市人的经济负担,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改善农村社会民生主要内容
改善农村社会民生问题,是时代所趋,民心所盼。改善农村社会民生应结合当前实际,从解决农民群众最盼望、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始终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改善农村社会民生的主要内容。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导致农村穷、农业弱、农民苦的主要因素之一。改善农村社会民生,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改善农村社会民生问题的治本之策。着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加快中低产农田改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加快推进“通达工程”的实施进程,加大对那些至今仍未通车、通路农村的乡村道路改造、扩建力度,切实解决广大农村出行难、交通不便的问题。扩大“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覆盖范围,力争使农村电网改造范围覆盖全省农村,确保在广大农村基本实现同网同价,家家都能用得上电、用得起电。积极实施“农村广场文化建设工程”,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等,切实改变农村文化娱乐设施资源短缺的现状,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加快以“农村民居安全工程”为重点的农村防灾减灾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落实安全标准和责任,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积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工程实施,巩固和推广农村节能灶、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居住环境。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利用现代科技信息为农村服务。
2.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农民收入低,根子在农业低效。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改善农村社会民生的动力之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在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的基础上,本着易牧则牧、易林则林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适宜的地方发展畜牧养殖业和干果经济林产业,努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并积极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业区聚集,不断促进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设施化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各地要加大传统优势农业的扶持力度,强化优势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渠道。要大力发展农业园区经济,鼓励优质企业到农村投资兴办农业园区经济,探索建立起“公司+园区+基地+农户”的新型发展模式,不断促进农业标准化、现代化生产水平,切实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确保农民增收来源具有稳定的产业支撑体系。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支持政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步伐,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促进科技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贡献率。
3.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教育关系国家的前途与未来,要把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作为改善农村社会民生的首善之举,切实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和经费的保障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切实扭转农村校点分散、办学成本高、办学质量不高的局面,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集中办学的规模,并通过建立惠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费机制、高中困难学生救助机制、“大中专”困难学生扶助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不断完善农村贫困学生助学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确保农村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切实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环境。要继续设立农村特岗教师岗位,鼓励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教书育人。要建立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模式,不断丰富农村教育资源。
4.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医疗卫生服务是民生之急,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积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严格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不断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每个村委会建设一个村卫生室,提高乡村卫生院所医疗服务保障能力,确保广大农民群众遇病能够就近医治,切实解决好广大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和完善农村大病防治和救助机制。要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紧密结合国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城市医师到农村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覆盖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中央提出的到2011年实现农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实现。
5.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得到及时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应尽的义务。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是改善农村社会民生的重要方面。坚持以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建立覆盖全省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紧密结合新形势发展,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并通过货币安置与保障机制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保基金和专门账户,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水平。全面落实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定,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覆盖范围,放宽保障标准,降低保障门槛,实现应保尽保、应保必保。
6.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翻,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要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作为改善农村社会民生的应尽之责。坚持以贫困县为主战场,以产业开发式扶贫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整县推进”和连片开发扶贫新模式,紧密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切实搞好产业扶贫发展规划,加大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整合力度,努力使扶贫产业项目实现远、中、近三结合。继续落实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的相关规定,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大对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搞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保持现有以工代赈投资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逐年以一定比例增加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贫困地区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并适当降低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的比例,切实减轻贫困地区的财政压力,提高以工代赈资金的扶贫效果。加快农村信用社会改革步伐,进一步调整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结构,加大对贫困农户的投放规模和调整投放比例,不仅为种粮、养殖、农产品、加工、运销等专业大户贷款,更要为小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切实解决贫困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7.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民民主权利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不强,直接关系到改善农村社会民生的实际成效。要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民民主权力作为改善农村社会民生的基础。坚持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选举办法,选准配强农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充分尊重农民群众对村集体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以直接选举、民主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制度,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加快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切实维护农民民主权力。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待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扩大党内民主,广泛开展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争先创优等活动,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始终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
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做到“四坚持四反对”
改善农村社会民生,是一项群众盼望、投入巨大、任务繁重、覆盖人口广泛的事业,要切实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紧紧盯住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始终做到“四坚持四反对”。
1.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盲目跟风。要始终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依次解决的要求,着重从解决最基础、最基本、最迫切、最薄弱的问题做起,条件成熟一项抓一项,成功一项巩固一项,绝不能盲目跟风,作不切实际的承诺、许难以实现的“空头支票”。要始终以对党和政府负责、对农民群众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抓紧制定和完善改善农村社会民生远、中、近三个阶段的目标任务,认真做好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规划,细化工作职责,明确任务分工,逐项抓好落实,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切实可行的措施、能够兑现的承诺取信于民。
2.坚持改革创新,反对因循守旧。要在发展思路上,牢固树立起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坚决克服重物轻人、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城区发展轻农村发展等片面做法,切实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广大人民共享”的理念落实在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在保证农村社会民生公益性的前提下,增强市场意识,大胆尝试有利于改善农村社会民生事业的模式和途径,不断拓宽筹集改善农村社会民生事业的资金渠道,不断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地方特色,防止生搬硬套所造成的“水土不服”或好心办坏事现象发生。在改善农村社会民生过程中,坚决克服把改善民生与给钱给物等同起来的思想认识,除积极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外,还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那些一时还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以发展不够充分为由搪塞农民群众,切实做到从感情上贴近他们,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和心理感受,以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赢得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坚持长抓不懈,反对形式主义。改善农村社会民生,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具体任务,没有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韧劲、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的恒心,就难以奏效。要牢固树立起“经常抓、抓经常”的长期思想,切实把改善农村社会民生事业作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战略任务,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认真抓好落实。要坚决克服等、要、靠思想,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作风,始终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只争朝夕的热情,团结并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要始终做到情系群众冷暖、心挂百姓疾苦,坚决克服 “上面不讲,下面不做;上面一讲,下面起哄”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起“发展经济是政绩,改善民生也是政绩”的正确政绩观,妥善处理好“显绩”与“隐绩”的关系,多做打基础、保根本、利长远的好事,多办雪中送炭的实事,多为为民谋福的善事。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改善农村社会民生的长效机制,坚决克服“换将就换令”、“工作做给领导看”等只唯上不唯下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起“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更比一届好”的发展意识,真正使改善农村社会民生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4.坚持重视群众,反对越俎代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善农村社会民生的生力军。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农民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并继续承受着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坚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牢牢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密切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更全的公共服务,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坚决克服先入为主、高高在上、越俎代庖的老爷作风,无论是实施产业扶持,还是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农民群众高不高兴、愿不愿意、支不支持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好事办好、办在农民群众最急需、最盼望的地方。要妥善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对待农民群众反映的共性问题,能够解决的要加快解决,一时没有条件解决的,要耐心做好思想工作,说明原因,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对待那些确有困难,需要政府提供帮助的个性问题,要区别对待,防止简单地“一刀切”。要拓宽农民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切实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篇: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我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2008‟16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32号)精神,结合我省农村实际,现就做好全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保证中央和省委关于农村改革发展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立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作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大了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中央和省委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制度,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对中央和省委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制度的有效实施,发挥强农惠农政策投入最大效益。
(二)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客观要求。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关键在锻造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廉政勤政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多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
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和部署,大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辛勤工作、廉洁奉公,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看到,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利益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制约我省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农业农村仍然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仍然比较薄弱。这与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目标还远远不相适应。只有扎实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才能为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
(三)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部分基层干部作风不正,铺张浪费、简单粗暴、办事不公、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甚至违纪违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盘考虑,统筹兼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定,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我省党员总数201万,农村党员111万,农村党员占党员总数的
55.2%。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只有大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切实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二、进一步明确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
(五)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我省的《实施办法》,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六)工作目标。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农村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作风明显改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逐步健全,执行有效;农村基层干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形成,运行规范;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逐步建立起与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
三、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教育
(七)突出教育重点。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针对农村实际,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计划,科学制定培训方案,认真组织教育培训工作。以乡(镇)、村(社区)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站所负责人为主要对象,突出抓好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群众观、道德观、荣辱观。要注意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八)创新教育方式。要结合农村特点,编写农村廉政教育工作手册和简易读本,制作廉政教育课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和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通过主题教育、集中教育、警示教育、形势报告会、讲党课等形式对农村党员、干部开展廉政教育。大力宣传和表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中涌现出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弘扬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良好风尚。
(九)大力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积极创建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室、图书室、文化大院、文化长廊、文化讲堂、民间剧团等廉政文化设施,鼓励乡村文化工作者创造适应农村特点的廉政文化产品。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倡导良好的乡风民俗,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加大全省农村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实现村村有电视看,有广播听,有报刊杂志和书籍阅览,有活动场所的基本要求。
(十)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做到“六要六不要”,即: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要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要求真务实、量力而行,不要虚假浮夸、盲目攀比;要尊重民意、依法办事,不要强迫命令、独断专行;
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要贪图享乐、铺张浪费;要廉洁自律、公道正派,不要以权谋私、与民争利;要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不要搞封建迷信和婚丧喜庆大操大办。进一步加强乡镇机关效能建设,狠抓行政问责四项制度的落实,创建便民服务载体、健全联系群众的平台,建立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等,促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转变作风,不断提高为农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四、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制度
(十一)建立和完善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制度。一要强化群众监督制度,认真推行村(社区)干部勤政廉政双述制度、村民询问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二要强化民主监督制度,健全乡镇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三要强化组织监督制度,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会制度,健全农村基层干部廉政谈话和诫勉谈话制度,落实农村基层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离任审计制度。
(十二)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乡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纪发„2006‟24号)精神,完善乡(镇)、村组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银行账户、银行存款、现金、债权债务、票据使用和会计档案的管理,健全财务预决算、开支审批、审计监督和村民民主理财等制度。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主权利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的通知》(云政办发„2008‟211号),对财务管理混乱的乡(镇)、村(社区)
进行集中整治,清产核资,明确债权债务。乡(镇)、村(社区)对扶贫、救灾、优抚、救济、移民、防疫、禁毒防艾、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支农惠农政策的款物必须实行公示。加强资产管理,制定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等经营管理制度。加强资源管理,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林地、矿产、建材、湿地、滩涂、水面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公开竞价和招投标制度。根据中央和省的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十三)深化改革,逐步消除滋生腐败的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以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公开推选的成功经验,扩大候选人提名中的民主。积极推行村党支部选举的“两推一选”办法。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依法开展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重点解决选举中宗族势力干扰、拉票贿选等侵犯选民民主权利的问题。按照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县(市、区)要根据有关规定,研究制定规范农村基层公务接待活动的管理办法,村、组不准招待国家机关和基层站所工作人员,逐步实行零招待制度。
五、积极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
(十四)进一步深化乡(镇)政务公开工作。乡(镇)政权机关和基层站所要按照公正、便民、勤政、廉政要求,利用方便快捷的形式,公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强农惠农的政策,财政、财务收支,各类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等情况以及其他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县(市、区)、乡(镇)要加快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探索推行农民群众办事全程代理制等便民、高效办事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学校、医院、供水、供电等与农民群众关系密切的公用事业单位要大力推行办事公开、公示制度。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对乡(镇)政务公开的督促检查,把办事公开纳入政风行风评议范围,定期开展评议活动,将评议结果向有关部门和农民群众反馈。
(十五)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工作。以财务公开为核心,把各级党委、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项目、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救灾救济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农村集体资产和资源的经营、处置、收益、分配情况,以及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考核和审计结果等事项,纳入村务公开的范畴,及时公开。县(市、区)负责编制村务公开目录,对、季度和月公开以及实行公开的事项都要作出明确规定。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实行点题、点名、限期向群众公开。乡(镇)要切实加强对落实《云南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暂行办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防止和纠正不公开、假公开、不及时公开等现象。
(十六)积极推行农村基层党务公开。乡(镇)、村(社区)党组织的工作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外,都要向党员和农民群众公开。公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决策内容和程序、干部选拔任用、党员发展、党费收缴及管理使用、党员民主评议、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处
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等内容。县(市、区)委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务公开制度,制定具体的公开内容、程序、时间和方法。
六、认真抓好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
(十七)围绕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制度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对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等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把惩治和预防腐败寓于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之中,推动制度的有效实施,保证农村各项改革顺利推进。
(十八)围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政策以及扶贫资金、救灾救济资金物资管理使用等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支农资金使用的管理规定,按照透明、规范的要求安排支农资金,通过招投标方式实施支农项目。积极运用“一卡通、一折通”等简便、直接的形式,确保补贴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农民和受灾群众手中。加强审计和稽查,严肃查处截留、挪用、贪污等行为,保证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和有效,发挥强农惠农政策投入最大效益。
(十九)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认真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防止和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错误行为,坚决反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严禁没有实质内容的升级达标和评比活动,力戒新农村建设中的形式主义,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十)围绕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和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坚决纠正侵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督促有关部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规模,防止违法批地、乱占滥用耕地。加大对农村土地征收征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征地程序和补偿标准,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农村集体土地补偿费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项审计和公开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对土地征收征用问题较多的地区进行重点检查,切实纠正和查处拖欠、克扣、挪用、侵占、贪污征地补偿费的行为。
(二十一)围绕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机构编制纪律,防止和纠正乡(镇)机构改革中违反规定设置机构,超职数、超编制配备人员以及弄虚作假“吃空饷”等问题。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足额到位和规范使用,严禁挤占、截留、挪用教育经费的行为。加大对农村社保、医保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督促有关部门规范转移支付和乡(镇)开支范围,及时发现和解决县(市、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县(市、区)、乡(镇)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严格执行关于制止乡村发生新债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七、切实解决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二十二)坚决纠正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行为。认真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坚决制止在农民建房、用电用水和务工经商等方面存在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制止违反涉农税收、价格及收费“公示制”和乡(镇)、村级组织、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规定的行为。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监管,坚决纠正农村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认真解决在扶贫、救灾、救助、移民等款物管理和使用中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市场监管和查处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农资、哄抬农资价格等坑农害农行为。深入治理违法排污、乱砍滥伐林木、非法采矿等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的问题。严格执行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合理限额”的原则,严防因“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加重农民负担。完善农民负担监督体系,认真查处违反政策增加农民负担的问题。
(二十三)严肃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坚持“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原则,重点查处截留、挪用、侵占、贪污支农惠农资金和征地补偿费案件,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案件,特别是涉及土地、林地、湿地、水面、矿产资源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违纪违法案件,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案件,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案件,选举中拉票、贿选等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参与赌博、借婚丧喜庆收敛钱财等案件。畅通信访诉求渠道,倾听民声民意,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来信来访问题;建立健全矛盾调处化解机制、利益保障协调机制。实行领导干部包案制,对涉农案件做到反
应迅速、有案必查、结果公开,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八、建立健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
(二十四)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负起全面领导责任。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党风廉政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担负起全面领导责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专门工作机构,组织协调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县(市、区)委是关键,乡(镇)是基础,村(社区)是重点。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向村级延伸,制定相关的配套规定。
(二十五)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组织协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协助同级党委、政府研究制定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意见,做好工作规划,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县(市、区)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实现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做到年初有部署、平时有检查、年终有考核,逐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县(市、区)、乡(镇)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整合监督资源,健全工作机构,合理配置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落实。县(市、区)、乡(镇)纪检监察机构要把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
定、维护各民族团结和睦和边疆安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重点。
(二十六)各负其责,形成工作合力。涉农有关部门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任务分工,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本部门本系统整体工作中,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考核,同步推进。要紧密结合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立足于本部门本系统的业务工作,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和职能作用,针对农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研究提出解决办法。省、州(市)垂直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同抓好基层站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意见。
(二十七)严格落实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县(市、区)、乡(镇)要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主体的职责,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建立健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乡(镇)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向村延伸,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配套规定,严格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推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十八)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针对我省农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条件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状况的差异,紧贴本地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把握山区、坝区和边疆地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共性和个性,区别对待农业型、资源型、工矿型、城郊型等不同类型的农村,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
县(市、区)、乡(镇)党委每年年底要向上级党委和纪委专题报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