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2 19:4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第一篇: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一)抓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农增收。种植业在我市农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按照“稳定粮食,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构筑区域农业新格局,优势产业带轮廓日趋显现。培育壮大了粮食、蔬菜、油料、亚麻、酸梅等一批主导产业,粮食面积达到了40万亩,亚麻面积2.75万亩,蔬菜基地建设面积达到1.8万亩,特色林果面积1.2万亩,啤酒花、香料烟、树莓等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得到稳步发展,饲草料保有面积达到15万亩。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达到2550元。为确保种植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计划地引进优良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狠抓了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的高产攻关和示范带动,共完成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面积2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5万亩。同时,积极扶持培育种植大户,全市共有农业种植大户(300 亩以上)645户,占农村总户数的4%,户均纯收入达到6.5万元。全市共有林业专业户900户,退耕还林面积6.6万亩,其中经济林111户,面积为8950亩,300亩以上的大户为50户,户均增加收入0.5万元。

(二)抓畜牧基地建设促农增收。始终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着力抓好奶源基地、牲畜改良、科学饲养、疫病防治和牧民定居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2005年末,全市牲畜存栏81.28万头(只),年内出栏牲畜45.33万头(只),出栏率56.22%,商品畜达35.3万头(只),商品率为43.8%,年肉总产达到1.5万吨,奶总产达到1.4万吨。全市畜牧业收入达到11212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为879元,畜牧业贡献率达到20%以上。以发展乳业为中心,将奶源基地建 1

设和培育规模化养殖大户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充分发挥也门勒乡三宫村、阿西尔乡向阳队、喀拉哈巴克乡阿不拉村3个千头奶牛养殖小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专业发展”的原则,确立了专业养牛乡、专业村。

(三)抓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农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村二、三产业体制创新中不断完善多元化经济结构,支持农村个体经济发展和农产品商贸流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庭院经济等服务业,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农民经纪人中介服务等解决农产品产销和加工增值问题,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发展的积极性,使农民增收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提高农产品价格向扩大效益和进城务工转移,提高农民增收的造血功能。

(四)抓农机推广促农增收。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来抓,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机化生产,大力发展大中型农机大户,实行机械化承包耕作,机手增收效果明显。农机作业创收已逐渐成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及产业发展特点,进一步加大了农机新技术推广力度,通过引进使用大型耕地机械、精细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机械、中耕机械、玉米收获青贮机械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使全市的耕地水平提高20%,精细整地使农作物出苗率提高25%以上。仅中耕除草一项每亩为农户节约资金达30余元。

(五)抓支农政策落实促农增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1号文件和有关会议精神,积极稳妥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严格落实“三补一降一取消”政策,进一步完善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有效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认真解决农村二轮土地承包遗

留问题,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发展集体经济得到重视,林权制度改革有新的突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今后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农业稳市”的发展思路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全市农业农村快速健康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农业总收入达到8.03亿元,年均增长8.2%,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年均增长6.4%以上。

(一)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始终坚持把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一是建设粮油生产基地,巩固基础产业。小麦、玉米面积分别稳定在20万亩以上,油料面积达到10万亩。并依托现有的小麦、玉米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食品专用小麦,酒精专用玉米等优质品种,增强传统农产品适应市场和转化增值的能力,逐渐将规模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传统农作物收入达到904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12元。二是建设畜牧业基地,强化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强养殖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三个养殖小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行规模化养殖技术,实现集约化经营;大力推进奶源和肉品资源基地建设,有重点的培育壮大乳制品、肉品加工龙头企业,整合畜牧业资源,推进畜牧产业化

进程;加快推进牧民定居工作,不断改善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变革饲养管理粗放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畜牧经营效益,增加牧民的收入。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5%以上,农牧民人均来自畜牧业收入达到2400元,畜牧业贡献率达40%以上。三是建设出口蔬菜基地,壮大朝阳产业。按照“建基地、拓市场、育龙头、创品牌”的总体要求,加快“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建设,推进外向型设施农业的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在省道221沿线建成5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温室大棚达到1万座,温室建筑面积达到2万亩,实现加工包装出口蔬菜3万吨以上。每座温室年纯收入按5000元计算,可增加农民纯收入5000万元,人均增收670元,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设施农业的贡献率达11%以上。四是建设特色林果基地,扶持亮点产业。突出区域特色、规模发展的战略意识,稳定酸梅基地面积1万亩,同时在适宜区域积极发展苹果、葡萄、树莓等特色林果1万亩,积极构建培育以酸梅为主,苹果、葡萄、树莓为辅特色林果业基地。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特色林果收入达到2000万元,人均增收268元的目标。五是建设特色经济作物基地,培育特色产业。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确保亚麻种植面积7.5万亩;啤酒花种植面积1万亩;香料烟种植面积5000亩;进一步重视酱用番茄、打瓜、啤酒大麦等产业的发展。力争在“十一五”末,特色产业收入达到6150万元,人均增收824元。

(二)加强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增加农牧民劳务收入。始终坚持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举措来抓,积极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机制。根据区内外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劳务培训工作,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多方收集劳动用工信息,引导富余劳动力向从事养殖、餐饮服务、运输、建筑、家政服务等行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简化各类手续,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辟农民增收新领域。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导力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放宽发展限制,加快体制创新,实现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大胆探索新形势下有利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机制、新途径和新方法。充分发挥乡镇企业的自身优势,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通过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区域优势产业开发。围绕农产品加快发展,在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方面充当龙头,努力做到只要是农产品,都有乡镇企业的带动,努力把我市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力争到“十一五”末,完成增加值3.14亿元。

(四)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大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区域支柱产业培育工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加大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力度,同时发挥专业技术协会及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做好种植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协调服务。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要进一步优化农机机械装备,做好大型农机机械和农机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在全市推行标准化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十一五”末,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先进农业

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普及率达到95%,种植业良种覆盖面达到100%,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科技在经济建设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五)强化农民专业协会建设,切实带动农民发家致富。进一步加强中介组织的扶持和引导,抓好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协会,提高广大农牧民和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村家庭经营应对和抵御市场竞争风险的能力。政府将拿出一定的财力扶持农民专业协会的发展。依靠中介组织的力量,帮助其制定生产计划,引进优良品种实用技术,优质化肥,签订种植定单,推销其生产的农副产品,切实通过农业专业组织的建设带动农牧民增收。

第二篇:农民增收途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途径的调查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村稳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按照省价格成本调查队的工作布署,我队于6月10日至13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市农民增收途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以抽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遥田镇幸福村、灯塔村、红星村、红卫村及哲桥镇石塘村的200户农户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家庭收入状况

通过对200户农户的综合情况来看,农民的收入状况虽有所增加,但收入水平仍然比较低,收入来源也较为单一,收入中打工的比重较大而种田的收入较低。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户均收入20000元左右,较上年增长10%,户均纯收入15200元,人均纯收入4342元,较上年增长15%,种田、打工和其它收入分别占农民总收入的17%、51.5%、31.5%。目前农民的收入渠道还很窄,除了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是主要经济来源外,农民还基本上没能够因为土地而致富,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种植双季稻,改种单季稻,农闲的时候打点短工来贴补家用。

二、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

据调查了解,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分几个方面:一是种植业面临的困难,种植业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渠道常年失修,许多渠道都已经淤塞,水经常流

1不到下游去,下游的农田只能是依靠自然的条件,一旦遇上天旱不仅影响产量甚至无法播种;二是养殖业面临的困难,养殖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经济上和技术上的,一般的农户家里都是小规模养殖,成本高,销量少,收益少。如果扩大规模养殖,一般的农户资金严重不足,技术也跟不上。三是外出务工面临的困难,俗话说:“挣钱的不费力,费力的不挣钱”,当前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靠的都是苦力,不但挣的钱少还不能兼顾到家庭。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1、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奠定增收基础。加大对农田水

利设施的修复建设,充分发挥水利为农业保驾护航的作用,实现农作物持续增产、丰产,保证种田不看老天爷的眼色,农民不再是“靠天吃饭”。

2、优化种植业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

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就耒阳实际而言,发展优质高产的油茶有着天时、地利和人和之优,已经有公司和种植大户在部分乡镇开展了油茶种植,还有公司利用荒山发展中药种植,都取得了不错的开局,要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发展。

同时,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3、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利益。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农产品如粮食、牲猪的销售,政府既要给农民自主销售权,又要加强监管,稳定市场。要采取措施确保粮食保护价的有效实施,在重点产区政府应该设立收购点,避免保护价的好处落到贩子手中,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4、充分发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由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转移,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力鼓励和引导珠三角内迁的企业到乡镇安家落户,可以采用农民在家给企业加工半成品的方式,既方便农民就业增收又能解除照顾家庭和孩子之忧。

2010年7月2日

第三篇:农民增收的七条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农民人均收入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长3.6倍,年递增速度需达到6.6%以上。而从1989年到2002年,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增长4.3%,因此在奔小康的路上,农民需要三步并作两步走,增收任务十分艰巨。根据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当前农民实现增收主要有7条途径,而保证这些增收途径的畅通则是各级政府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政策推动增收。今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发出了“一号文件”。对亿万农民而言,这个“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央“一号文件”是促进农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护农、支农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有五点值得注意: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今年将全面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整体降低一个百分点。据测算,全国农村将因此减负1800亿元。在不久前结束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加宝总理代表政府郑重承诺,五年内将全部取消农业税。二是改革农业的补贴方式。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这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在发达国家,政府的直接补贴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日本农民建立或改造农业生产设施,可以从政府获得其投资总额65%—85%的财政补贴,其余部分还可以贷款。我国以前对农业主要补在流通环节上,补在价格上,中间环节流失多,农民得到的少。因此,在今后的农村工作中,各级政府都要按照“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力度,积极探索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办法,从支持农产品数量增长转向支持农民收入增长,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使农民收入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增加。三是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府将重点支持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种子种畜和乡村道路建设等。四是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着力抓好扶贫项目开发,帮助贫困村搞好“五通”、农田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扶贫村的人、财、物投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使特困村农民较快增收,尽快稳定脱贫。

特色诱动增收。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农业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产品供求格局将发生根本变化。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市场农业。一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二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应允许非优势区域退出种粮,让优势区域发展种粮大户,让粮农和非粮农的利益得到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保护。三要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市场调结构,围绕品质调结构,围绕效益调结构。四要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到农业产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农业经济中脆弱的生态环境,在环境保护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建立起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和谐。

服务促动增收。一是融资服务。农村信用社要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实施“三优先”,即农村贷款优先、农户贷款优先、农业贷款优先,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与此同时,要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逐步将各渠道投入农业的项目资金捆起来使用,解决目前资金使用分散、整体效益不佳的问题。二是信息服务。要把有关农业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以及及时告知广大农民群众作为县、乡(镇)两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三是保障服务。要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以“低收入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的“新五保”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四是中介服务。要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和各类农业协会,建立和健全流通网络。对农民从事农副产品营销、技术信息服务要坚持低标准收费、高标准服务、快节奏办事。通过各类不同形式的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在就业和生产经营中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缺知识、缺销路、缺保障等问题。

科技驱动增收。我国农业科技含量低,采取传统生产模式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把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首先要在组织上把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化农业协会和农民四个基本方面有机地沟通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其次要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良种化、技术操作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在农业综合开发中不断提高对科技的投入比重,提高农业项目的科技水平,积极支持种子、种苗、种畜及防病防疫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龙头牵动增收。实践证明,哪里有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那里的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就比

较顺利,那里的支柱产业就能长盛不衰,那里的农民收入就能较快增长。在目前农民独立闯市场的能力还相对脆弱的情况下,通过龙头企业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单门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形成“订单农业”和“公司加农户”模式,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民按公司要求保质保量生产,公司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连小家成大家,变

小规模为大规模,带动种、养、加,畅通产、供、销,从而帮助农民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达到“抓好一家,带动一片,富裕一方”的目的。

劳动力移动增收。增收问题说到底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就业困难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当前的重点是要寻求转变突破口,找准输出切入点,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岗前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二是内部消化与外向输出相结合;三是出口产品与出口劳务相结合。总之,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就是要通过减少农民来致富农民。

大户带动增收。一般而言,农村大户有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市场和信息优势,一个大户的出现和发展,往往可以带动一方,致富一片。实践证明,通过大户的现身说法,榜样示范,可以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良好局面。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若干个辐射面,就不难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第四篇: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一句话:“内外结合”力促农民增收。“内”是指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外”是指大力气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确定,将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以及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四管齐下”解决增收难题。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第一,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县域经济。(1)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二是支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三是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着力延伸“绿色通道”,实现鲜活农产品运输大力发展劳务产业。(2)突出发展县域经济。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是推进小城镇发展,鼓励和支持城镇二、三产业发展。

第二,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有力保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着力

构建促农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

第三,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逐步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包括:积极探索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以及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第四,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

(二)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直补方面,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重点,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维护农民利益,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会氛围。比如:妥善解决征地拆迁农民补偿安置问题上,高度重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成立专项督查领导小组,狠抓领导到位、目标到位、措施到位。

(三)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扶贫方面,重点是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五篇: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实现途径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基本满足现阶段农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新阶段也出现了新问题,主要是粮棉等多数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品质不完全适销对路,农民增产不能相应增收,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下面,笔者试从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及原因和促进农民增收对策三个方面做以下浅述。

一、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与改革初期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相比,近几年却大幅度下降,即农民收入处于低速增长状态。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1984年农民的人均年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1.3倍,年均增幅达15.6%。但自1985年后,农民收入增幅开始下降。1985-2000年农民年均收入增幅已降至3.8%。200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元,增长8.7%,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13元,仅增长1.5%,2002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23元,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2003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58元,增长2.5%,但同比增幅下降了3.4个百分点,2004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84元,2005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586元,仅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当然某一年份的数据并不见得代表一种趋势,可支配收入同现金收入也不完全对应,但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2、农民收入增长结构变化

我国农民的增收构成发生了积极变化,即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增长幅度也大有超过农业收入增幅的势头。农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农民增收由依靠增产和涨价转到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另外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发展趋势看将成为影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农民增收放缓的原因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是在农村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增长较快,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摆脱了长期供给不足的困境等条件下出现的。第一,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由于我国农业结构尚不合理,乡镇企业面临着第二次创业的环境并不轻松,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效益明显下降。第二,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放慢。笔者在第一部分已经从1979年至2005年分析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变化,就有力说明了这一点。事实表明,近几年来农民增产不能相应增收,农民增长速度放缓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第三,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不足。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的态势,农民收入减少。加之,国有企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下岗职工增多,各项改革措施将使居民的一些福利享受变为市场付费,子女抚育费用较高,这些都使城镇居民对未来的收入缺乏稳定的预期,因而不敢大胆消费,从而导致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不旺。这样就出现了农民“丰产不增收”的现象。第四,城乡差别拉大。近几年来,耐用消费品基本饱和,且城市职工工资不断提高,而农民收入却相应减少,更促进了城乡差别再度扩大。第五,农村儿童失学率不断提高。据教育部门分析,当前农村儿童失学情况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家庭入不敷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无力供子女上学。

上述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较准确判断,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如国内需求增幅不大,产品亦不能大量出口时,农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民加强对这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去,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此则有些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自改革以来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仍以农户为单位,每一农户经营的土地非常有限,按每户三人计算,每户经营的土地在7亩左右,有的地区人均耕地只有几分地,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把农民的收入提高到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另外,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过于分散,在生产经营上仍处于“户自为战”的状态,这使农户经营行为有很大盲目性,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3、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在我国农业生产走出短缺时代、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凸现的今天,急需推进农业信息化,这对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由于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所限,很难搜集到适应其需要的农业信息。加之有关主管部门对这方面工作重视不够,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农业信息,使得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结果往往是投入颇多,收益甚微,有时甚至连投资都很难收回,增收更无从谈起。

4、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的力度不够。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等,这使得农民既要面对市场风险,又要面对自然风险,而分散经营的农民抵御这两种风险的能力很弱,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农业的政策不是补贴,而是从农业中提取积累来扶持工业发展。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农业补贴工业的状况已有很大改变,但国家对农业补贴和支持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仍不能满足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5、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民增收日益受市场约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已经能够满足需求,绝大多数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对多样化、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由过去靠增加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逐渐转变为靠提高质量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农民收入。

6、农外产业发展速度放慢与城镇化进程滞后,农民非农业收入锐减。农外就业是农民进入买方市场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相关政策调整的影响,农民农外就业空间大为压缩:一方面城市下岗职工增加,许多原为农村劳动力占据的就业岗位逐渐为下岗职工代替。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发展困难,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农民受益的产业链条太短。我国农民只靠从事农业生产和出售初级产品是很难富起来的。在农村市场化、工业化推进的同时,农村的城镇化应当及时跟进,以使劳动力资源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至少落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6-8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又反过来阻碍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极大地削弱了我国农村产业在其结构转换过程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制约着农业形成适度的经营规模和持续快速地增加农民收入。

7、个别地区农民负担仍在高位运行,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税收、集体积累及一些乡村的公共开支支出由农村集体组织转移到农户。尽管全国大多数省都已实行了农村税费,中央也三令五申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乱集款,但但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搭车收费现象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扼制,农民负担仍然偏重。

8、国家的宏观收入分配政策偏差,使农民增收面临明显不利的社会经济环境。现阶段,农业科技含量低,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虽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强调重视农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农业比较利益低和重工轻农宏观政策导向的惯性作用,导致农业资源过度流失及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有数据为证,40多年来,国家财政支农投入总共为4383.9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4%,特别是最近相对数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仅为财政总支出的3.4%,可见,国家宏观收入的分配政策偏差,也对农民增收减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9、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近几年来,由于工业的大力发展和人口的迅速膨胀,自然资源过于消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诸如水土流失面广,耕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增多,各地盲目发展工业园区乱占耕地等等。

三、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一)近期看,应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农民增收

1、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从政策上保证农民增加收入。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带来了过于分散的土地经营,影响着农业积累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我们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自愿、自觉走向适度规模经营的道路,实现农村第二次制度创新。⑴明确土地的所有权,稳定土地的承包权,搞活土地的使用权,允许土地流转、转让、租赁。⑵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把农业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转变为农业集约式的增长方式。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要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农民以土地为股份进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由以某个大型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组建“公司+农户”式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凭借产销优势向农户发出订单,将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由龙头企业组织协调农民生产,减少生产盲目性及为产品寻找市场的诸多不便,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也可以由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农民在进行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创办自己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借助加工企业使农产品升值或借助流通企业使农产品迅速找到市场,以获取更高经济效益。⑷要健全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⑸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机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2、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间的矛盾。农业信息对增加农民收入,把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农民同市场联系起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应从“信息兴农”的高度,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全面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通过各种渠道向农民宣传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普及信息知识,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搜集、分析、运用的能力。此外,还要提高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农业信息化主要取决于政府态度,如果政府认识到位,就会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支持,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政府还会凭借其掌握的农业信息,运作农业宏观调控,引导农业生产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应采用先进技术,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子网络于一身的宽带高速、遍通全国的农业信息广域网络,使农业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以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实用性,满足农业信息化的要求。最后还要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

3、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从产业和产品层次来说,越是初级产业和产品其社会需求和价格弹性往往也就越低。而提高产业和产品层次不仅可以使附加值增多,而且能扩大市场需求。因此,在我国农产品总量平衡并有结构性过剩的条件下,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农村内部产业结构。

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以农产品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为历史背景的,所以其调整的首要内容应是从农业质的提高上寻求新的发展即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具体说是:⑴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缓解农产品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矛盾。在目前农产品普遍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我们不应采取单纯压缩农产品生产等消极的办法,而应当采取积极的调整办法,即利用优质农产品和低质农产品在产量上的差异,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争取一举两得的效果。⑵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扩大名优农产品的市场份额。现在,我国农民对于农产品的品牌意识还相当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品牌对收入可能产生的种种有利效益,这是导致优质农产品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应当明确,优质与品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优质的产品需要借助于良好的品牌,良好的品牌必须以优质的产品为基础。⑶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培育“订单农业”的观念和行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是扩大优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对数量问题也要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在数量上供大于求,产品价格必然下降,经济效益也将受到影响。即使是目前市场上品种、质量看好的农产品,也不能过多过快地盲目发展,应当在对市场需求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增加市场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力求保持供求基本平衡,尽力避免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⑷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首先必须做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增长对高科技运用的依赖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应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实际,选择一些先进适用的农业科研课题作为切入点,以争取在农产品品种改良、优良种苗培育、农业耕作技术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取得一批世界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其次应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系统,迅速将最新最好的农业科技成果送到农民手中。当前我国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但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民资金积累有限,加之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使之很难获得与其需求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成果。同时我国的一些农业科研院所又有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找不到市场。而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系统便能很好地解决农业科研成果供需双方所面临的问题,通过该系统将供需双方联系起来,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三,国家应建立一批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园区,使其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示范、生产一体化的基地,强化其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进而拉动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4、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非农产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的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从事工业生产的机会。面对农村劳动力多、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的状况,农村工业就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主要的加工对象,大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积极参与城乡经济协作,求得自身长期稳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中小企业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

5、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民负担沉重是在农民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农村地方政府巨大的支出压力和向农民收费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双重作用的结果。从当前来看,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农民负担减下来,的确对农民增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就必须着手进行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要确保各级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足额下拨到位,尤其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必须按时足额兑现到户,并严格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长远看,应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农民增收

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仅要立足眼前,还更应着眼长远,要跳出单纯就农业内部寻找农民增收的小圈子。

1、加大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实践证明,在收入分配领域,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收入也越高。因为高素质的劳动者较低素质的劳动者在相同时间内能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劳动,从而获得较高收入。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与其受教育水平有关。对广大农民而言,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素质和技能,就会改变其就业和收入状况。据美国经济学家分析,中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3.6%-5.5%,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个百分点,农民的收入就会大幅度提高。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我国农民中受过高中教育的人不论是在家务农还是从事其它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经营成果和效益均高于只受过初中或小学教育的农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素质。一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我国近13亿人口中约有9亿生活在农村,农村基础教育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经各级政府努力已有很大改观,但与全国提高农民素质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此,中央及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使一部分因贫困而失学或辍学的中小学生得以完成基础教育。二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实,使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难以升到高一级的学校继续深造,而是步入社会加入到劳动力大军之中。针对这一现状,应考虑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使农林专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学到一些职业技能,为其日后求职打下一定的基础。

2、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有效转移。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城市化建设,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到城市后,在城市工作和生活,需要住房、交通、子女上学、医疗、社会保障、娱乐等生产生活多种服务,这些服务有的通过市场化运作即自行解决,而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就必须依靠政府的有效投入方能解决,因而,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加快城市化建设。其次,政府在优化经济布局、提升产业结构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向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惟有如此,才能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在城市中能求得生存和发展。第三,推进城镇化进程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既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又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动力。

3、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从建国至今,农业一直处于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的地位,国家的宏观收入分配政策明显偏向于工业。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当工业化进程进入中后期之后,工业产业在依靠自身积累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开始逐步对农业进行反哺,工业部门的剩余通过国家宏观政策采取价格支持或投入补贴的手段输入农业,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支持农业经济的快速成长。鉴于此,国家财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4、保护生态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凡是生态环境好的时期或地域,农业发展就好,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是休戚相关的。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活动,强化公民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完善环保法规体系,加强公民的法制意识,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要依靠科技进步,及时淘汰破坏环境的农业技术,鼓励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节水、节能、节肥等农业技术。

下载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问题。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农业......

    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的障碍解析 关键词: 农民增收 小康社会 农业产业化 合作组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全面进入......

    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措施

    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与措施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增收的问题,今年又针对“三农”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我们要把认真落实这些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

    发展精品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发展精品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精品农业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因为家庭经营更有利于生产者对产品的精心管理和呵护。但是必须看到,如果让一家一户的农民到市......

    关于农民增收减负途径的深层次思考

    关于农民增收减负途径的深层次思考 ——兼论农民增收减负的制度基础 一、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变化趋势和负担状况: 5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迅速回落。据统计,1996年我国农民人......

    学习党课心得体会——农民增收的三个途径(合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被放在了“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三点“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特别强调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全面建......

    农民增收途径及财政惠农政策调研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结合****自治州的实际情况,浅要地分析农民增收的途径及相关财政政策。一、****自治州农民增收......

    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