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冯绍群)读书笔记_第七、八章

时间:2019-05-12 19:5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为心理学(冯绍群)读书笔记_第七、八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为心理学(冯绍群)读书笔记_第七、八章》。

第一篇:行为心理学(冯绍群)读书笔记_第七、八章

第七章 自然行为与冲突 1. 与无机界盲目释放能量相类似的生命冲动,是生物的一种内在反应,是有机体为保存自身某种状态免遭外在阻挠力破坏的一种原始的向外运动。生命冲动内所储存的心理能量,是人的一切心理过程的基础,也是人类行为的动因。

2. 情感,是代表生命冲动的,总是按照“快乐原则”操作,其特点是顺应生命冲动,寻求绝对自由。

情感只知道追求生命冲动的直接满足,而并不考虑客观现实的环境,虽有所欲,但却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才能为所欲为;所以情感是一种较为低级的东西,是一种需要行动、本能冲动的心理状态。

3. 理性,是按“现实原则”操作的,其作用即在于控制生命冲动,以适应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和现实的要求,指导个体因势利导,出入有节制,进退合时宜,力求因应时机,量力而行,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调和折衷。

理性是一种较为高级的东西,是一种展开行动、适应本能冲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4. 根据理性与情感之间是否相互协调一致,我们可以将理性进一步区分为两种:简单理性和复杂理性。

简单理性:当生命冲动服从个体自身意象格局,现实的外部环境又赞成生命冲动时,由于减少由于生命冲动的存在而导致心理的个体所处的紧张状态,对于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无不利,理性为力求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总是顺乎自然,而不违逆生命冲动。因这种理性和情感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一致的同一状态,我们就称之为简单理性。——简单理性遇事总是一切顺乎自然,随遇而安;其要旨即在于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复杂理性:当生命冲动抵触个体自身意象格局,以及现实的外部环境反对生命冲动时,由于减少因为生命冲动的存在而导致心理的个体所处的紧张状态,对于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并非无不利,理性为避免引导心理的个体依情感行事,导致个体自身行动不正,招致痛苦,产生悔恨而遗憾,总是自始至终戒惧谨慎,对生命冲动和它的趋向(也就是情感)施加压力,以节制生命冲动。因这种理性和情感之间,总是处于一种相互不协调的分裂状态,我们就称之为复杂理性。——其要旨即在于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对生命冲动有所节制但又不过分节制,以慎求无咎。

5.自然行为:简单理性在发挥其作用时,总是采用一种平易简约的方式,也就是,以恬静的真趣为快乐,引导心理的个体朝向情感为生命冲动所指引的目标,渲泄心理能量,从而,引起自然行为。自然行为从本质上说,是简单理性和合于生命冲动的变化,以适应外在环境和内在要求的一种行为。

6.压抑:复杂理性在发挥其作用时最初采用“暂时节制生命冲动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直到发现能满足需要和减少紧张状态的适当客体为止”的方式,即将生命冲动的直接发泄,简单地推迟到环境允许的时候;心理的这一过程,我们就称之为压抑。

7.抗拒:由于压抑不仅不能解除心理的个体当前所处的紧张状态,还总是迫使心理的个体暂时放弃其旨在恢复其心理结构的某种最初状态的努力,使得压抑经常给心理的个体带来情绪痛苦;为避免情绪痛苦,情感就必须竭力对抗复杂理性的压抑,以使生命冲动伺机突破复杂理性的束缚得以宣泄出来,从而迅速恢复个体自身心理结构的某种暂时平衡,我们称心理的这一过程为抗拒。

8.冲突:压抑和抗拒,经常产生激烈的斗争,它们的针锋相对,反映了心理的个体复杂理性和情感的一种患得患失的矛盾状态,此种进退维谷状态恰似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笔下的悲剧《哈姆雷特》中有名的对白

“Tobeornottobe?”(去做呢?还是不去做?);这种状态,也就是冲突。

第八章 冲动行为与欲求不满

1.抗拒作用:没有完全顺利地转变为“意识的理性状态”的“意识的情感状态”会成为被压抑的情感;作为一种巨大的本能冲动的代表,情感无论受到多大的阻扼力,也总是以它永恒的冲动力和渗透力伺机寻找出路,竭力施加影响于理性和行为,这种力量造成抗拒作用。

2.决断:根据个体内部心理结构变动的趋向,见微知著,分辨吉凶之间的细微界限,趋吉避凶,解决冲突的心理过程。——是复杂理性继压抑之后,所采取的又一高一级的方式,是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

3.决断的功能:在充分考虑不利因素的条件下,明辨取舍,经过审慎而又周详的策划,在慎求无咎的过程中,将生命冲动所受挫折降低到最低限度。

4.心里决断的表现:

(1)趋吉:压抑的力量小于抗拒的力量,复杂理性迁就情感——具体表现为,情感逼迫复杂理性让步,情感得胜。

冲动行为:心里决断的表现为趋吉时,复杂理性允许情感得到有限的表现,从而引起冲动行为的发生——从本质上说,冲动行为是复杂理性为保持生命冲动的欲求和影响生命冲动完全满足的环境之间的平衡所作的努力。

冲动行为,或多或少都伴有成功的喜悦,及其担心受到惩罚的不安;在初始之时,这种感觉更为强烈。但一次的成功将会引诱下次的反复,以致上瘾,逐渐演变,即成为习惯。

逆反心理:由于在冲动的心理过程中,舍而退避、过分遏制生命冲动寻求快乐的要求是行不通的,复杂理性只有谨遵中道而行,因而,尽管复杂理性明知遇见障碍知难而进,可能会致使个体自身暂时遇到危险,但只要归根到底没有过错,为避免错失良机带来悔恨而遗憾,求得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同时,实现生命冲动的完全满足,复杂理性总是果断地引导心理的个体冒险而行。基于复杂理性在此过程中,总是悖逆、反抗环境压力的遏制行事,因而,人们习惯上,把它称之为逆反心理。

(2)避凶:压抑的力量与抗拒的力量相当——具体表现为,复杂理性逼迫情感让步,复杂理性得胜。

5.抑制:心里决断的表现为避凶时,压抑与抗拒的相互作用实质上也就成为生命冲动退出情感的中介,由此导致生命冲动被拒之于意识之外,复杂理性不容许生命冲动在意识领域中获得直接满足,从而引起抑制的发生;即将生命冲动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从心理的个体清醒的意识中排斥出去。——复杂理性继决断之后所采取的更高一级的方式。

抑制常常使得心理的个体表现出好象根本就没有那些生命冲动的欲望似的,是代表复杂理性的——其功用即在于阻止复杂理性不赞同的生命冲动直接进入意识领域,以安定自身,维持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慎求无咎。

6.欲求不满:在常态时不能进行到底,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未能够如愿以偿的本能冲动,总是使得心理的个体内部心理结构处于一种不平衡的、过分紧张的、焦躁不安的意识上的混乱状态;这种状态,我们就称之为欲求不满。

第二篇:行为心理学(冯绍群)读书笔记_第九、十章

第九章 焦虑与抵抗 1.焦虑:因为在常态时不能进行到底,寻求快乐的要求未能够如愿以偿的生命冲动存在,就使得心理的个体经常处于一种不舒服的、紧张的、受压迫的焦躁不安状态;我们通常把这种受到复杂理性抑制的生命冲动,称之为焦虑。

2.防御机制:焦虑引起的一个人行为中的紧张状态的力量,是促使一个人去减少这种紧张状态的动力——要想实现心理结构的某种暂时平衡,恢复心理结构的某种初始状态,就必须通过复杂理性,发展起许多保护性的补救方式,亦即所谓防御机制,来应付焦虑。

3.抵抗:是所有防御机制的基础和最基本的方式;可解释为不愉快的情绪经验(或观念)一旦被复杂理性抑制出意识之外,即被极力阻止再度重新进入意识——从本质上说,是复杂理性的一种功能;其作用即在于使得焦虑能够放弃其最初的对象,并使生命冲动心理能量的退行过程成为可能。

抵抗的原因或实质是抑制;或者说,抑制是唯一能恰当说明为什么会产生抵抗的原因;抵抗某种情绪经验重新回到意识中的力量,其实也就是当初把它抑制到潜意识中并设法使之遗忘的力量。

4.酸葡萄机制:与心理的抵抗过程密切相关的行为心理机制。

从行为的效果来看,抵抗本身并不能将本质带有痛苦成分的焦虑的心理能量有效地释放出去,但它也不会像强求实现焦虑的最初目的那样,对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造成很大的伤害。正是基于这种对实现焦虑的最初目的的行为的否定,使得心理的个体在抵抗过程中,总是趋向于将现状或事物“改头换面”,以求合理化,极力否认现状或事物的价值,以消除令人不快的感受,避免焦虑再度以某种合目的的形式与之发生联系,从而慎求无咎。(这种行为心理机制,跟伊索寓言《酸葡萄》中描写的,一只饥饿难耐的狐狸,望着葡萄架上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紫葡萄,垂涎欲滴,它,憋足劲往上跳,结果,只扯落了几片叶子,而葡萄依旧挂在藤架上,它连试了好几次都无法摘到,最后,只得咽下口水,悻悻地转身离去,为了维持自己的面子,掩饰一无所获的失败感,边走边自我解嘲说,“这些葡萄肯定不会像我当初想象的那样,一定是酸的,它们还没有成熟呢,吃了会坏牙”这个故事类似)因而,我们称之为酸葡萄机制。

5.自居作用:指复杂理性在其内部建立的一个对象,使它从复杂理性中分离出来,用来替换心理的个体本身。也就是说,复杂理性以替代对象自居,使焦虑向替代对象移去,结果是好像焦虑发生在这个替代对象身上而并非发生在心理的个体自己身上一样,从而使焦虑的最初对象更容易被抛弃,使焦虑不能冲出前意识、不能直接进入意识成为可能——实际上是复杂理性借助替代对象,以使焦虑得以彻底与环境脱钩,使焦虑不能顺利进入意识领域之内的一种机制。

理性典范:上面提到的复杂理性在其内部建立的替代对象,可以称之为理性典范,是使焦虑能够放弃它的最初目的的唯一条件——个体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

6.理性典范起源的两个因素:生物本性&社会禁忌(楷模—>自我理想、批判能力—>良心)。

7.自居作用的发生,只能是暗示了“焦虑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的暂时放弃”——因为理性典范并不一定始终带领复杂理性进行抵抗;从本能控制的观点来说,从慎求无咎的观点来说,理性典范是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一旦环境允许,理性典范则总是趋向于指导复杂理性放弃心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内在的抵抗。

第十章 有意行为与置换机制

1.有意行为:焦虑经过理性典范的许可直接进入复杂理性,复杂理性最终放弃心理过程中

所存在的内在抵抗,惟有在具备符合知觉系统,符合理性典范,符合“现实原则”的条件下,焦虑才能得以获得理性典范的许可,最终不加改装地进入复杂理性,并在意识领域中直接表现出来,从而引起有意行为。

在有意行为中,复杂理性为适应焦虑的本能和现实的要求,求得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而明辨取舍,遵循理性典范的指导,对焦虑采取有所节制但又不过分节制的态度,把握最有利的时机,在慎求无咎的同时,使得最初被禁止采用某种途径获得满足的焦虑,从隐忍中突现,最终以本来面目在意识领域中呈现出来,成为快乐之源——有意行为,实属心理的个体的一种正常适应外界环境的行为表现。

2.模仿行为:从本质上说是复杂理性在认知外界的同时,遵循理性典范的要求所采取的一种以沿袭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样式为途径,以有意识地与他人或群体采取一致行为为特征的解决焦虑的有意行为——即复杂理性适时引导心理的个体,采取与楷模保持一致的行动,从而,引起模仿行为,使焦虑得以解决。

3.转移:焦虑进入复杂理性的另一种方式即是由理性典范带领的(第一种见1)。复杂理性能够在理性典范带领下,适时地引导焦虑做出适当调整,也就是,“给予焦虑以另外一个目的”,通过将被围困在焦虑之中的心理能量以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而与其本来面目并非一致的伪装形式,在意识领域中加以表现出来,从而消除焦虑的根由;这个复杂理性所采取的“给予焦虑以另外一个目的”的心理过程,就是转移。

从本质上说,人的心理生活存在着抵抗的过程,这种抵抗的过程同时也就预伏着转移实现的过程;他们是相辅相成的作用。转移的意义即在于:转移是所有防御机制的根本所在。

4.置换:将被抑制的焦虑加以精心地改装,转换成其它种形式在意识领域中加以表现;或者将被抑制的焦虑加以粗略地改道,加在一个性质上有区别的生命冲动上,构成一种相互融合、混合和合铸的方式,借助它种生命冲动回到现实中去,从而消除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所存在的精神障碍,使焦虑获得适当满足。

心理的转移过程之所以发生,究其根源即在于心理的置换机制。置换机制表明:被置换的东西同潜意识的东西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互通性,抑制和转移之间,也不存在对称性;被置换的东西已不复是原来状态的潜意识的东西,而是潜意识的替代物,是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恢复同潜意识相联系的东西。

第三篇:行为心理学(冯绍群)读书笔记_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自我保护机制

1.在正常的心理过程中,生命冲动追求的欲望满足的快乐可以通过三条途径获得:

(1)直接的:当生命冲动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与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相容,符合知觉系统,符合“现实原则”,符合简单理性或复杂理性时,生命冲动可通过简单理性或复杂理性发泄获得直接的快乐满足。

(2)经过改变的:当生命冲动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与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不相容时,生命冲动可通过复杂理性激发心理防御机制之置换机制采取变形、替代的方式宣泄获得间接的快乐满足。

(3)强迫重复的:当生命冲动未能通过简单理性或复杂理性加以表现获得快乐满足时,生命冲动可通过有机体激发机体生命中所固有的一种恢复事物早先状态的机制来强迫重复以前的状态,从而获得适当的快乐满足——这种机制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自我保护机制。

2.自我保护机制从本质上说属于一种协调机制;其作用是使有机体因为刺激而产生的张力减弱,或使其保持恒定,或将其排除,以使有机体重新恢复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使生命冲动的本能欲望有所归宿,获得适当满足。其主要方式有梦和泄精/行经。

3.梦:是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个体醒前心理活动的剩余,干扰睡眠,而引起的生命冲动的欲望满足。

4.弗洛伊德梦的学说:梦的本质或主要特性是满足生命冲动寻求快乐的愿望,且借幻觉经验的形式来表示这个愿望;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是介乎睡眠和苏醒之间的一种情境,梦是梦者所清楚的,又是梦者本身不知道自己所清楚的;即梦的意义梦者确实明白却又不知道自己明白,因而梦具有半透明性。

梦的构成可分为:(1)梦的隐意,即梦的由来和根源(2)梦的工作,即梦的制造过程(梦的隐意转化为梦的显意的心理历程),其基本过程为:凝缩、移置、象征、润饰(3)梦的显意,即梦的工作的产物。

5.泄精、行经:是自我保护机制的另一重要方式,是个体未曾获得满足的生命冲动,影响有机体而引起的生命冲动能量的耗散——已经影响和淡化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容易导致心理的个体产生不良适应。

6.泄精/行经的机制:泄精、行经究其根源是生命冲动过剩而来的产物,它依然受制于人类精神力的法则。

其中一个共同点是:心理的个体为太强烈的本能需要所迫促而渴望求得适当满足,但复杂理性却缺乏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有机体为保存自身,避免被围困在生命冲动之中的心理能量继续积聚在体内,给个体造成创伤,只得借助排泄精血的方式舒解情绪,减少潜意识层面下的紧张与压力,使得不甘驯服的生命冲动的本能欲望得以冲破复杂理性的监控而获得有限的满足。

第四篇:行为心理学(冯绍群)读书笔记_前言个人读书笔记

前言

一. 现代心理学的潮流

1.《黄帝内经》元阳真人:生之来,为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为之魂。

2.柏拉图(古希腊):灵魂,具有理智、意志和情欲三个部分,其中,理智是智慧的,起着指导作用,激情服从它,是它的助手,欲望占据最大部分,它贪得无厌,必须受到理智和激情的控制。

3.圣奥古斯丁:通过对意识的内省,可以接近和了解灵魂。

4.冯特(德国):把心理或精神作为“物”,同时,把那种被认为实际存在的东西看作是现象,以意识的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通过内省法和实验法的结合分析人的意识,能够解释人的心理。这,就是构造派心理学。

5.詹姆斯(美国):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其任务就是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他将意识描述为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亦即所谓意识流、思想流或主观生活流;意识状态就是研究它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直接后果。他主张心理活动是有目的的,它时刻都在顺应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在顺应环境上的功能效应,而不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构造,从而创立了机能心理学。

6.华生:应该象研究其它任何动物一样去研究人,应该象考察化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其它所有自然科学中的现象一样去考察人类行为;心理学只能研究可由别人客观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而实验则应该仅限于客观地观察刺激——反应的结果。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

7.赫尔、斯金纳、托尔曼等:在考察行为的同时,也应兼顾心理活动。倡导新行为主义。

8.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个对立部分,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由处于意识不到的无意识世界中的性本能(性冲动)所决定的。产生精神分析学。

9.以霍妮、沙利文、弗罗姆、艾瑞克逊等:在神经症状的发生和人格的发展方面,排斥弗洛伊德的生物主义观点,而重视社会和文化所发挥的作用。为新弗洛伊德派。

10.韦特墨、苛勒、考夫卡等(德国):在集知觉而成意识时,加多了一层心理组织,所以知觉的心理组织才是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未必反应物理刺激的事实;物理刺激,是客观存在的; 而心理现象,则是经由个人对之加以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也就是完形心理学。

11.马斯洛、罗嘉思等(美国):心理学,必须以正常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动机、欲望、价值、快乐、幽默、情感、生活责任、生命意义以及爱情、嫉妒、仇恨,等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进一步探求人的价值、本质,发扬人性潜能,从而,助人自我实现。倡导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12.广义:例如皮亚杰(皮亚杰学派):侧重研究人的知之历程,称为认知心理学。狭义: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也称为认知加工心理学。

13.现代心理学:博采冯特的构造心理学在内的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 学、精神分析学、实验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众家之长而形成 的,以自然科学为目标的一门科学。

二. 动力心理学观点

1.心理学应以活动中的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客观上能够观察到的人的行为,探索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来解答人的行为是怎样发生的,和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2.行为,都是有原因促发的,而不是偶然自发的;只有人的心理受到当时那一环境气氛的感染时,才会有特定的行为。

这里的环境是指“行为环境”;即按自己的某种想法采取行为的环境,不同的人 “行为环境”是要有所改变的。

3.人的一切的行为,就其发生的方式而言,毫无例外地,都是反射。

反射,是指人的机体借助于人的心理活动,来实现的对于环境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行为反应;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基本方式。

环境刺激又叫“刺激作用”,是指作用于人的机体并引起有机体感应的环境因素,也就是“刺激物”,施加于有机体之上的影响。

4.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环境刺激、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人的行为包含,而并

不排斥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最终决定人的行为。

交流:(1)QQ:756176481(请注明行为心理学)

(2)直接在百度空间留言

第五篇:行为心理学(冯绍群)读书笔记_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置换机制

(五)1.白日梦:转移的一种方式;也就是将焦虑以一种非现实的虚幻方式表现出来。其典型行为是将在现实中难于实现的需求和愿望放到想象或空想的境界中去实现——实属心理的个体心理发展的一种适应异常的行为表现。

2.白日梦的机制:从白日梦的起源来看,白日梦是一种由受到抑制的没有得到直接满足的欲望激动起来的幻想;这里的欲望,根源于生命冲动。

白日梦的共同点是:心理的个体为太强烈的本能欲望所迫促,渴望求得直接满足,但复杂理性却缺乏直接满足这些欲望的手段;复杂理性为维持个体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实现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只好在理性典范带领下返求于内,求助幻想,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动因为起点,脱离现实,转移他的生命冲动,构成幻念生活的欲望,藉着一个理性典范精心营建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真实性的幻想世界,在幻念中去求安慰。

(如果白日梦者不能经常地把幻想中的欲望满足最终转变为现实中的欲望满足,这种幻想的蔓延与极度发展将会给患某种神经官能症或者精神病症提供条件:所谓歇斯底里症,即是一种由于有愿未遂而引起的幻想性的精神病。)

3.变态:转移的一种方式;也就是将焦虑以一种超乎常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实属心理的个体心理发展的一种适应异常的机制。

4.变态的机制:心理的变态过程之所以发生,究其根源即在于潜意识,最根本的是生命冲动寻求快乐的本能。

变态的一个共同点是:心理的个体为太强烈的本能需要所迫促,渴望求得直接满足,但复杂理性却缺乏常态的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复杂理性为实现个体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求得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只好返求于内,求助理性典范,以一种非同寻常的变相发泄的特殊方式,在现实中求安慰。

5.自杀:转移的一种特殊方式;也就是将焦虑以一种有意剥夺个体自身生命的方式表现出来——实属心理的个体心理发展的一种适应异常的机制。

6.自杀的机制:心理的自杀过程之所以发生,究其根源即在于潜意识;它是由被抑制的、没有得到满足的潜意识欲望驱迫引发的结果。

自杀的一个共同点是:心理的个体为太强烈的本能欲望所迫促,且无法忍受不能得到这些满足,但他求得这些满足的手段却被现实无情地予以剥夺;复杂理性为逃避精神面临崩溃的痛苦与不幸,实现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只好返求于内,求助理性典范,将生命冲动寻求快乐的要求转向自身,以终结自身生命的方式解脱痛苦,求得生命冲动的最后满足。

下载行为心理学(冯绍群)读书笔记_第七、八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为心理学(冯绍群)读书笔记_第七、八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