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所谓生态农业科技产业是指以良性生态环境竞合为现实抉择(模版)
所谓生态农业科技产业是指以良性生态环境竞合为现实抉择,紧扣农业生产和市场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最佳科技产品和服务,并以农民为运作主体的一种全新的体系。其特点为:一是科学观念新和技术层次高;二是产品与生产需求相互融合,工艺与农业紧密结合;三是高度多元化与商品化
中国入世后,由于农产品市场开放兼具不对等性,新措施规程操作缺乏经验,市场潜伏失控危险,国内支持空间受限,长期受保护的中国农产品将面临过渡期短,市场开放大,调控手段受滞僵局。若赢得国际市场将代价高昂。同时,在其运作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弊端与矛盾,成为制约其向深层拓展的“瓶颈”。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以构筑生态安全体系为根基,以“公司加农户”的产业运营模式,以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三者融汇并有力推进生态农业的科技产业模式。
生态安全体系建构 —— 生态农业发展的安全机制
受人口激增压力及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的双重影响,导致生态农业分布区域范围较为广泛。同时,土地人口承载量低以及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低的现状,足以表明现阶段生态农业的发展尚处于生产性低耗水而结构性高耗水的非控式发展阶段。另外,农业科技产业模式的建构则以良性运行的生态环境为基本的依托载体。从而加快建立生态安全体系,以构筑生态农业发展的安全机制。
所谓生态安全是指区域生存与发展所处的环境,不受或少受因生态失衡而致的破坏与威胁,它从根本上关系到一定区域的安全与长远利益。而建构生态安全体系则是指从宏观生态视角出发,以生态安全为其终极目标,以抑制生态失衡为现实目的,建构具有层次结构的综合生态网络系统。
由于生态环境建设多数项目在短期内没有直接利润产出,因此,市场无法予以有效调控。同时环境净化、生态建设的对象多系公共资源,对该类资源的浪费具有无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因此,国家必须通过法制手段对有关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予以有效约束,为生态农业之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外部氛围及其内部软环境整合。
其次,优化投资结构,构建其制度根基,讲究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序融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识别和尊重该特定层次区域的环境容忍度,其核心是承认在处理环境波动时的地区灵活性。
必须构建有效的制度根基,明确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化制度,其所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外部经济内在化”,即某一区域的废弃物应汇集到企业予以集中净化处理,使其资源化。既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额外的资源补给,又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且优化社会投资结构,从而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双重效益。
再次,完善管理体制,构建其产权根基,力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整合。由于我国长期按行政区划发展农业经济,并调配水资源等农业所需资源,其做法在客观上分割了生态经济系统内部联系性与有机整体性,导致抢占资源,破坏环境的事件屡有发生,其整个生态系统陷入恶性循环的不良状态。我们应当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之上,按其规律予以有效配置资源,组织生态环境建设,尽快建立符合区域实际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补偿机制,组建权威性的水资源配置与环境利用、保护和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的区域生态“利益补偿、责任共担”的交易核算方法。
农业经营企业化整合 —— 生态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农业产业经营,是以农业科技产业的确立为基本前提。作为一种新兴和活跃的生产力要素,一种用新的科学思想和现代高技术武装的,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新型科技产业。其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科技产品和优质服务的产业,是现代农业的“装备部”和先进技术转化传播的“主力军”。具体而言,高科技的有机整合以迫使产业组织间达到平衡的市场结构状态,亦即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可以并存的市场竞争状态,是农业产业化运作供给有效竞争的动力,继而从根本上盘活整个农产品市场。统一规划部署,适度规模经营,力求农业科技现代化。
现代化农业的根本标准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一般而言,只有资本使用型技术进步才能引发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革命性进程。但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超小型的现状,将导致其效率由于劳动投入边际递减规律作用而下降;同时,现代农业的明显表征是外部规模经济的良性状态,亦即农业产前、产后的外部优化环境将使农产品单位成本得以大幅度降低。
高科技的有序融合将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适度延长,深化与优
化。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必将要求建构农业科技的自我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扩散推广机制,强化生产经营者对现代农业科技的自觉吸纳机制。与此同时,要有序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三权分离”的土地流转机制,亦即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并在农村推进土地适度集并制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快土地流转,适度集并土地,实现规模经营。
建立风险信贷投资,合理孵化中介,创造农业投融资软环境
在推行适度规模经营策略的同时,应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合理的税费制度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是拓展风险信贷投资渠道,合理孵化中介,以增加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取货款与信贷机会。中介机构的诸多资金援助计划,应填补依正常条件无法获得私人贷款的“农户企业”的信贷缺口。如设立“农户企业投资公司计划”,援助私人风险资本公司,为难以获得传统风险资本的企业提供限额债务和股票融资;“担保开发公司计划”向中小企业提供长期固定利率贷款,使后者得以购买有形资产以扩大生产和实现现代化,“微型贷款计划”向准备开办企业而又需要特别技术援助的企业家提供非常小额贷款;“出口推动计划”为无法获得传统出口融资的企业提供融资等。整合公司与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力求农产品营销企业化。
现阶段,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仍旧是“信息失灵、销路不畅”。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资本积累的过程,必须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农产品营销企业是改变农业弱质地位,提高整体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公司加农户模式,是以订单式生产为基本特征,以农业生产与国内外市场紧密相联为其突出特征。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一体化。此外,农户与公司建立股份制,由公司为农户提供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并负责农产品收购,然后,从每年付给农户的贷款中分成或逐年回收投资。这种模式的运作需要农户增强有效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的法律意识,以便在与公司签订合同中能取得比较合理的利益分配,从而形成公司与农户的良好互动机制。
信息技术有机竞合 —— 生态农业发展的缓冲机制
生态农业的崭新时代内涵必须是主动接受以高科技为先导的知识经济,并与其有机竞合,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与生存。同时,国家应尽快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积极创设高效运营的农业发展缓冲机制。生态农业信息化包括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农业生产与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而信息化技术最为重要,所谓信息控制技术是指拟通过高技术的竞合,不间断地把农作物生长环境所需的温度、湿度及其需水量等数据输入计算机以控制农作物适时需水量的全自动智能操作系统。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所采用的浪费严重的水资源漫灌技术,有效地提高其利用率,缓解了农作物需水量短缺等关键性的阻滞因素。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缺少相应标准。由于农业知识内容、结构体系的规定性和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具有特殊的价值测度,因而其规范和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信息资源的开发成本及其使用价值。尽管通过某种标准化的知识描述语言和智能化、规范化的搜索引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各种知识信息资源库之间的信息交换模式和用户的信息共享模式,但由于信息资源的大量增长且形式各异对于希望及时、全面、方便、准确获取和处理相关农业知识信息的农户而言,其方式则难以满足千变万化的个性化需求。这就需要加快组建农业综合信息网络体系,以针对诸多农户的需求,对大量变化的相关信息予以分析、整理、加工,提供面向其需求的个性化知识信息服务。具体而言,在遵循国家相关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标准的前提下,在一定的区域经济专属区内,组建一支能够迅速筛选网络农业资讯的科研队伍,筛选内容包括区域范围不同地区的各种农产品价格差,商业或其它形式采购的农产品种类与数量,前沿农业新品种的研发等,并在较短的时期内以最快捷的市场资讯服务于农户,以从根本上防止农产品滞销,达到农户增产增收的目的。
生态农业必须予以战略性结构转轨,面对“绿色壁垒”与国外农产品价格竞争优势,我们迫切需要及早对农业信息化予以前瞻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