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19:2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

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①按照学校教育计划要求,配合完成教学任务。

②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③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提出建议。

二、调查范围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和大杨镇

三、调查对象

赵桥乡一个村子的20位村民,大杨镇一个村子的10位村民。其中青年占20%,中年占70%,老年占10%。

四、调查方式:

调查问卷形式与实地走访相结合,共分发了30份问卷,收回30份问卷,走访了2个村子。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走访的第一个村子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是我的出生地——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王湾村。该村350余人,土地大约有600亩,人均收入有3000元左右。

该村近年来农业有很大发展,但村民根本谈不上是新型农民,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他们逐渐意识到了科技重要性,但并没有运用到生产生活在。一没文化,二没技术,对农用的管理一直是传统模式:靠天吃饭。不懂合理利用资源,对有的农作物的秸秆选择焚烧,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村民基本知识培养是缺失。面对现成的东西,村民想利用,可是不知该如何下手,村民想致富,可是不知道有什么门

路。资金的缺失市场的需求,产品销路都存在问题,这样的现状迫使农民不敢去做,不愿去做。

青壮年为了养家糊口只好外出打工,可出去也不容易啊,没有技术没有知识,出去只能干体力活,既累又脏,收入也不高,久而久之,人们思想僵硬了,只好墨守陈规,继续重复从前的生活。

经几年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有的家庭尝试饲养牲畜,种植药材,大面积种植农副作物,取得一些突破,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随着信息通达度,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人口流动率明显上升,有条件的家庭举家迁离这里,迁往条件更好的市或离市区较近的城镇,在外定居。无非是为了寻找更好的谋生门路,用当地农民的话讲就是好赚钱,易挣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落后必然导致的是教育的落后。家长对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高,能考上就考上,考不上就辍学回家打工挣钱攒钱娶媳妇。导致人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勉强接受完义务教育。乡村老师文化程度不高,职业道德也不太好,开学率低,学生从小基础就薄弱,教学质量很一般。上完初中后,上高中的只有10%,上技校和中专类的能占到30%,其余全部外出打工。

文化的落后又是经济落后的潜在因素。像中国大多数的农村一样,人们虽然贫穷但村风村貌还比较好,邻里相处一直都很融洽,很少有打架一类的事。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顺,赡养父母,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大家对养老保险接触少之又少。

近几年来,要说村里反映最好的,受益最大的事就属医疗保险了。以前,有些需要高额医药费的大病,人们根本没有能力治疗,在家熬日子。但现在国家报销医药费的80%为许多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乡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一直不好,医生水平低,乡镇医院医疗设备差,许多小病得不到有效治疗耽搁成了大病。村里的健康意识差,很少会主动进行体检,许多病一经查得就是晚期。

总之,这里就是经济落后决定文化落后,文化落后又影响思想落后,思想落后又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第二个是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大景庄村。该村由于在307省道旁边,交通便利,一直在大杨镇中发展较快。该村的三大支柱产业:辣椒交易市场,面粉厂(良夫面粉厂、占原面粉厂、朱东面粉厂),楼板厂。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委会也忘不了提高精神层面的东西。村委会经常组织干部培训活动,提高干部素质;为村民修建的休闲健身广场,内设篮球场,游泳池,各类健身器材,丰富居民生活。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景村一直力争上游,改变村落布局,把那些旧、破、差住房拆了,一座座别墅式的楼房拔地而起,既美观又实用。改变经济模式,激活人们的思路。村委会还注重与群众进行沟通,关系很好,每逢节日,对村内的孤寡老人进行慰问,还给村里的高龄老人祝寿过生日。全村呈现出一派生机,和谐。

但不能忽视的是,大景村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大景村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村里主要发展的是第二产业,开办的广场污染程度比较高,管理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楼板厂参观调查的过程中听负责人员的介绍得知,该厂现在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如产品有一定的滞后性,有些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的需要造成积压,生产设备需要更新,工厂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流通资金不足,管理制度不合理;有些村民对村委会的依赖性大,缺乏创新;村民对新型农民的认识远远不够,对村民的培训工作需要加强;整个村子的总体布局不合理,没有充分利用有限土地。

求索

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它们都在力争上游。通过比较这两个镇这两个村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农村现在发展的通病。下面就这个问题我说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浅薄的见解:

1.资金、技术、市场是限制农村发展的三大瓶颈。新农村合作项目范围太小,资金太少,信贷制度的不完善、政府招商引资的力度的不够给许多农民扩大生产带来制约,;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其重视不够,不能有效利用把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用以提高经济效益;信息观念差,不会合理利用报纸、电视、电脑等媒介为自己服务;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未能给大家提供有效的指导。

我的建议是政府可以综合各个镇各个村不同的发展状况,建立一个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模式,实行资源互补,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形成大村带小村共同富裕的结合,有效解决贫富差距大的问题。

2.农村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的建议是政府可以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那些愿意种地的有技术的进行大规模农业种植,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此外,多进行农业知识的宣传,引进优良品种,科技种田,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

3、着力培育农村新风尚。要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一要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低的善进行强制性的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农村青少年受教育。二要针对农民劳动就业能力弱的状况,强化职业教育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造就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要针对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的状况、理念的转变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理念,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努力形成一个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的优良民风。

4、着力提升农村民主管理水平。要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政治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农村建立起讲文明、重权益、守法制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管理机制。坚持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制度,扎扎实实推进村民委员会直选。要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完善公开办事制度。

5、着力创优发展环境。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要通过改革,建立起与农村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化解农村债务,搞活农村信贷支持。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养老制度,使农民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灾有所救,幼有所学。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维护土地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后顾之忧。要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千家万户解决不了困难和问题。

展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村庄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要积极组织本区财力、物力,争取上级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投入,使农民尽快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文明幸福的新生活。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湖北省通山县的农民收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制约分宜县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成因,为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关键字:农民收入,收入增长,制约因素。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呈现出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

为深入了解农民收入现状及分析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在2007年寒假的一个月中,我们走访了湖北省通山县大畈镇、九宫山镇、厦铺镇等地区,深入到各村各户,通过问卷调查与当地农民、工作人员相互交谈,对当地农民的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通山县概况

通山县面积2680平方公里。辖8镇4乡1区(九宫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及国营林、茶、农、果、渔、畜牧场21个。184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委会),178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62万人)耕地面积26.6万亩,是一个集老、库、山、穷于一体的山区县。2004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26亿元。全年农业总产值3.34亿元。全年完成财政收入7936万元,财政支出1.78亿元。年末全县金融部门存款余10.76亿元。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604元。全县参加养老保险、单项369家,医疗保险175家,享受城镇居民低保待遇的达8752人。

二、通山县农民收入现状

在2007年暑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对通山县农民进行了一次关于收入问题的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涵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经济来源、农民收入问题及惠农政策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调查数据表明:平均每农户人口3.5人,有效劳动力2.7人,户主年龄大多数在30岁—55岁,其中20%的农民家中有外出打工人员;农作物种植以水稻为主,70%的农户饲养牛、猪等牲畜,5%的农户种植了柑橘、梨子等经济作物。

我们走访了许多村庄,从住房外观看,大多数村庄中居民房仍然是破旧的砖瓦房,少数人住着气派的小洋楼。我们随机与五十多名农民进行了交谈,从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其中有13人表示收入比较低,入不敷出;30人表示收支水平相当;有7人的收入相对来讲比较充裕,除了支出部分之外,每年都有部分存款。

这些情况都是我们通过在农户家里、院子里、村庄的小道上与当地农民交流了解到的。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分宜县农民的收入情况以及农民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接下来,我们通过这次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结合当地政府提供的相关资料来探讨通山县农民收入现状问题,以点及面,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收的制约因素,为当地农民增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由于没有获得通山县统计局的数据,我们只能通过调查中的数据分析农民收入和支出情况。从调查统计中得出的数据,显示了通山县农民的收入来源、劳动力年龄结构、收入状况、教育情况、影响收入的因素、专业养殖或种植户的情况、惠农政策等等。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总结出通山县农民收入的现状,主要有: 

1、农作物种植仍是通山县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通山县有耕地面积26.6万亩,2000年通山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为2437元,2005年增到3712元,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而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尽管都有增幅,但农业收入增幅的比例最大,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收入的源泉,这不仅对通山县农民收入起着主导性作用,也证实了该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就调查得知,从100份调查中我们选出了13位专业养殖户或种植户,且年收入水平在10000左右,以比例来算,全县大概有1万多户,据我们在县政府的资料中了解到,这在前几年是没有的。这种特色的农业经济不断涌入到农户中,为农民收入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并为农民创收提供一个有利的渠道。

2、外出务工经济成为通山县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查表明,通山县农民收入除了农业收入以外,打工经济也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据我们从县政府得到的资料表明,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群众脱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狠抓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强化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等措施,使打工经济成为分宜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远远高于农业收入,这就成为农民外出打工的催化剂。在统计中我们了解到外出务工人员的年收入水平大至为7500—12000元不等。

3、农民的支出流向相对集中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问及农民收入支出的流向情况,统计结果如下:有7人选择将收入首先用于扩大和发展生产;同时还有6人选择购买耐用消费品;仅跟其后的是子女教育、防病养老和子女婚嫁(29),仅有8人选择了建房。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通山县农民的支出流向较为集中,此外,子女的教育问题、防病养老问题在农村也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对当地农民收入现状以及收入支出流向的分析,我们对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比以往更清醒的认识,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民的增收也产生了新的见解。



三、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成因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农村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加大了支持力度。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对农民增收起到很大促进作用,特别是2006年,国家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这给农村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它使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收入增加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负担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因为农民负担问题并不等同于税费负担,农民负担还有更多的内涵。

 从我们在通山县农村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在增收的同时,支出部分并没有多大改观,甚至还有与农民收入一起上涨的趋势,所以农民增收的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挤压,增收的潜力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农产品供求失衡(34%),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和产出效率低(23%),农业生产资金、信息、技术等保障不够(19%),文化程度、环境、优惠政策难以真正惠农(17%)。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经具体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

1、农产品供求关系失衡,农业增产增收难 (1)粮食价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对于那些没有稳定工资收入的农户来说,家庭经营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全年的收入,所以粮食价格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因为它能对农民的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政府对粮食价格所采取的政策则直接决定着对农民的农业收入。

90年代中期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结果。而近几年供大于求,为有效缓解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政府采取调低部分粮食品种收购价格,使农户出售农产品所得收入减少,直接导致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减少。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减少又进一步制约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 据了解,当地农民没有好的售粮渠道,大部分农民是等收购粮食的小贩来到村里,以小贩给出的低价出售自己的粮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增收带来影响。我们还从农业部门获悉,今后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空间将越来越小,目前一些主要农产品都已经高出国际市场价格。在加入WTO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大环境下,政府大幅度提高收购价格已经不可能,要想通过提高粮价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实在有限。(2)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

尽管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比往年略有上调,但农民们普遍反映化肥、农药、农电、柴油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而且涨幅较大,这些生产资料的上涨导致了种植成本的提高,实际上也就是抵销了农民收入增长的成效,造成农民增产不一定增收,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通山,一段时间内每袋化肥市场价格在几十元左右波动,农忙时价格还会有波动。在本次调查中,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也是农民反映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相关积极措施来调控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比如说对出厂的化肥等生产资料实行了一个限价的幅度,但这些国家规定的措施必须落实到位才会行之有效。所以,我们认为当前生产资料随意涨价的行为要进行专项的整治,同时也要对生产企业给予财政上的适当补贴。

2、农业结构不合理及农业产出效率低致使农业收入下降 在通山县农村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许多农户种植了小面积的其它经济作物,这些初级产品通常会全部卖给小贩或其它经商老板,价格被压得非常低,致使收入不能提高。就对往年大畈镇种植的百合来讲,每年百余亩的农产品都是被老板收购,然后经过深加工,价格翻几翻,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而在当地却没有一个类似的加工厂。如果单单依靠初级产品的销售,其增值空间非常小,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会随之减弱,进而非但不会增加收入,反而会使收入逐渐下降。农产品质量不高、初级产品多、加工品少的问题影响着收入的提高。



3、文化教育程度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统计到: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初中的占35%,高中或中专的占48%,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占10%。可见当地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是在高中以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因为较低的文化程度造成了农民一方面难以有效接受一些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导致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开拓市场的胆识和魄力;另一方面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出务工人员在企业的劳作质量和收入水平。调查资料也表明,在当地小型企业打工的农民,文化程度基本都是初中文化水平,而且接受过或多或少的专业技术训练。因此,在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成为决定农民收入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在调查过程中,给我们的印象是:有致富想法的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高些,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被问及他们来年为增收有什么打算时,他们的回答基本都是:“与往年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

4、自然环境对农业增收的制约力度较大 在调查中了解到,这几年的农业收入水平与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每到水稻成熟时期都有暴风雨的侵袭,致使产出率下降;另外虫灾也是影响农业增产的一大因素,这直接造成农业产出效率低,直接影响农民的切身利益。人类无法与自然抗争,但政府可以加固河堤、加强水渠排给工程等有利于洪涝旱灾的防范,以及对农户加大病虫害防治宣传,做到防患于未然,间接的增加农民的农业产出效率。

四、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及建议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农民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更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应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核心问题来解决。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 《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一要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二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三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四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就通山县农民收入现状、制约收入增长的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我们试图通过这次实地调研收集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三农”问题的相关论述,就如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问题提出以下可行性的建议及对策: 

1、继续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增加农业投入

通山县有26.6万亩的耕地面积,80%的农民依靠粮食生产担负家庭的经济来源。因此,为提高农民收入,应继续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增加农业投入。一是继续抓好粮食保护价收购、基本农田保护、农业贷款等“三农” 政策的落实,确保中央、省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做到在逐级贯彻落实过程中政策精神实质不折损、不走样,使广大农民真正从惠农政策中受益增收。二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尤其是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性投资。三是继续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抓好农户小额信贷工作,加强银企合作,加大对农业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促进农民增收。



2、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

在寒假近一个月中,我们深入农村了解到:大多数农户都是以家庭经营体制为主,没有形成一个区域性的、有特色的产业,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初级产品,缺少一个深加工基地,产业链的多方向没有健全。为了切实提高农业效益,联合实际,进一步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主要做到:一是做稳做优粮食产业。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企业,支持米业企业的发展,提高粮食的附加值,实现粮食增产增效;二是做大做强柑橘、梨子等产业。按照扩大产业规模、优化品种结构的基本思路,坚定不移,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三是发展壮大生猪产业。抓住生猪养殖模式由户养向专业化养殖转换的有利时机,发挥区位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加快良种扩繁步伐,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四是区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抓好大理石基地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商品效益。抓好慈口蜜桔、西瓜产业带、蔬菜产业带。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加大对大畈水库的开发,利用各具特色的水资源发展渔业。



3、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指导、组织和服务 从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农民的教育程度只停留在初中或高中水平,这对农民的增收也在一定程度上的形成了制约。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不仅仅需要的是技术,应该朝更高、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才能灵活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有了一定的科技水平,才能更好地使农业结构合理化,不断的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在现有的教育基础上,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使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年劳动力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政府可以为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服务指导,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和进行科技承包等,从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及时为农民更新信息资源,让农民及时地了解讯息。共同推进农业科普,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为农村培养大批懂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在劳务输出方面,组织县有关单位和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的择业能力和劳务输出产业的竞争能力;继续加大对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农经信息网络、黑板墙报、劳务中介组织等媒介的作用,积极主动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组织引导农民有序高效外出务工;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为外出农民工提供计生、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外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

5、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不断拓宽二、三产业增收渠道 城镇的环境如果不好,就很难引进投资商,间接的影响农民收入,针对于大多数城镇脏、乱、差的问题,我们应重点抓好小城镇建设。首先大力整治农村环境,解决目前集镇存在的“脏、乱、差”的问题。如果投资环境得不到保障,就很难吸收到资金和投资商,城镇的经济也会随之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吸引的资金多,扩建的厂区不断增多,所增加的劳务也会增多,间接地解决了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其次在为减少农民、转移农民,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不断拓宽二、三产业增收渠道。特别是抓住今年七月即将在大畈镇动工的兴建我国内陆首座核电站的机遇,做好对外宣传,吸引外地资金来通山投资。同时加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的对外宣传,使李闯王长眠之地闯王陵为更多的人们所了解、使九宫山这块避暑胜地的名字更加响亮、使通山的旅游业朝着更加蓬勃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阿克奇村位于皇宫镇政府以南10公里处,位于奎屯河西岸,乌皇公路干线上,南与夹河子乡毗邻,西与八十四户乡接壤。是由邓家湖、阿克奇、红桥三个村合并成的农业大村,居住着汉、哈萨克、回、乌孜别克等民族,共有农户323户,总人口137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9人,拥有耕地7200亩,这个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近几年,这个村在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为切入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使全村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乐祥和的新农村景象。

一、调结构、增收入,促进发展

这个村充分利用距离县城比较近,毗邻乡镇比较多的地域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抓好棉花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番茄、甜菜多熟制套种作物。酱用番茄已形成规模,是奎河乌苏番茄酱厂重要的原料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了1200亩,并走上了产、供、销一体化之路。同时成立了番茄协会组织,协会组织能够认真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避免棉花生产带来的增收风险,使农民实现多元化增收,村两委对市场行情进行积极调研,及时为农民提供种植信息。从2005年开始,甜菜种植又成为这个村农民增收的亮点,种植面积增加到了1500亩。在此基础上,这个村还大力发展蔬菜、瓜果、豆类等多熟制套种技术,亩收入1200-1500元。

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畜牧业并形成规模。目前,全村牲畜存栏1800头(只),养殖大户10户,达到了人均一头畜。

二、增设施,强基础,重在农民得实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为此,阿克奇村进一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06年,仅用于路、渠、林方面的投入就达到了12万元。其中用于防渗渠及其配套建设的投入2.5万元,道路硬化改造8万元,造林投入1.5万元。目前全村拥有防渗渠8公里,水工配套设施54座;

防渗率60%。道路改造2.2公里,硬化率100%;

造林总面积8871亩,基本做到了村在树中,人在绿中。自来水入户率99%,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农用机动车拥有率达到110%,家用摩托车拥有率40%,抗震安居房拥有率43%,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38m2。处处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三、学知识,长智慧,明理是非

这个村以精神文明活动为中心,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载体,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培训班,开展送理论、送党课到支部,送政策、科技、法律到农户的学习教育活动。创建活动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相结合,学科学,长智慧,讲文明的新风吹进万户千家。农民群众的法律、卫生和环境意识增强。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勤俭持家的美德得以弘扬,村里连续几年未发生治安、刑事案件,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呈现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科技兴农蔚然成风,荡涤愚昧陋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等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5490元。

在阿克奇村,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思想道德、文化环境、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很有特色。由该村“艺术·老人”组成的农民业余文化宣传队,一有空就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充分显示了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也展示了乐在农户的风采。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一、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大田村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地势相对平坦,交通十分方便,通讯畅通。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全村有26个村民小组,农户520户,人口2672人,耕地1255亩。幅员面积6000亩。党员188名,9个党小组。大田村紧紧围绕县、镇委、政府提出的《关于认真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加大宣传发动群众,精心组织,自我加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进一步加大力度,正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主要突破口,狠抓创建工作。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健全组织订规划。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大田村成立了由廖继成担任组长的乡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村庄规划工作组,负责规划工作,落实了创建村的整治规划,做到科学合理,重点明确,方案规范,布局得当。

(二)分类指导定制度。为切实做好大田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村实际,一方面实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一年多来,在村级资金比较薄弱的基础上,投入专项资金272万元,共拆除简易棚屋10多间,硬化道路12平方米,新安装路灯11盏,新增绿化面积60亩,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通过整治,目前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了硬化、净化、亮化、绿化标准,主要河道基本实现无杀草、无漂浮物,村庄面貌有了一个改头换面的变化。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在整治的过程中,注重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为更好地美化家园牢固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此外,建章立制,巩固成果。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为了使环境整治落到实处,村相应成立了卫生、绿化、养护组织,同时建立了管理制度,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蓝田新村建立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公共厕所管理制度、家庭卫生制度、绿化公约等。

三、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三)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四、存在问题

1、村资金缺乏,村2006年规划路、水利、集镇市场建设等投资345多万元,现村财政负责187多万元,集体经济全年收入163万多元,2007年全村支出基本建设费用108万元,除接受个人就、捐款23万元外,均为省、市、县三级财政拨款。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群众的素质发展不平衡。法律意识淡薄,特别是交通法律意识淡薄,去年该村有两户村民发生交通事故,几乎家庭经济进入绝境。环境意识淡薄,在农村普遍存在环境意识淡薄的现象。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于乱倒垃圾、乱吐痰等现象。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五、几点建议

1、强化干部队伍素质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抓好落实;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责任机制;强化学习,提高认识,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涵义是十分深刻的,如何学好“二十字”方针,如何把“二十字”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我们只能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走出误区,积极配合政府,把新农村逐步建设好。

2、要以点示范,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紧紧借助中央、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以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蓝田新村示范村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一是要超前规划。二是要高起点建设,进而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3、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村级经济发展。大力扶持,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乡村的财政收入。

4、要坚持富民为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2009年大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多元,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条件,但农民收入渠道不宽,增收基础并不稳固,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未根本改观,偶遇自然灾害,稍遇市场波动,增幅就会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全村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环艺1037班

廖翠妹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学生姓名:汪晓东 学号:115305124

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一班

摘 要

几年来,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作为郊区的董家村,它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现状如何,有那些成功的经验,为此,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总结该村村民自治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和影响,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展望未来,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新的参考思想。

一、前 言

新世纪、新时期,我们党在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摆放到国家社会层面上来,并视之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问题始终制约着我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如何切实改善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成为了各项建设发展的首要问题。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自1988年在部分地区试行直接选举的试点工作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直接选举已遍及全国农村的绝大部分地区。我国的现代化离不了广大农村的现代化,某种意义上说,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实际进程,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又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从农村改革20年的发展历程看,民主政治建设搞好了,农村会出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生活幸福的局面;反之整个农村会呈现发展缓慢,治安恶化、村民怨声载道的态势。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的工作,新时期农村出现的新变化无一不是党的政策积极引导的结果。同样,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只能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才能健康发展。

二、调查内容、对象、时间和方法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村名自治中的政策、组织、活动频率等与村民自治息息相关的各项因素,并对以上因素进行交叉分析和因果分析,以期得出该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

(二)调查对象

董家村村民委员会干部5人,村民代表15人。

(三)调查时间

2011年11月中旬。

(四)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以董家村村干部及全体村民为调查对象,以个人为单位,以结合他们的姓名顺序排名进行分析。为了调查分析的简单化,本次调查还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从全体村民的资料库中进行抽样分析。调查样本为20人,采用资料登记数据库与结构式访问相结合的方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董家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本情况

全村共有141户,540多口人,1000余亩耕地,3个村民小组,27名党员。王奉海自1982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干部群众,26年如一日,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甘于奉献,清正为民,使全村的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近年来,董家村先后被评为绿化先进村、区级先进文明村,王奉海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连续15年被评为计划生育先进个人,从1983年至今,连续26年镇人大代表。

根据对农村和基层的定义,基层民主建设由此就可以被界定为:政党、国家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及城乡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人民群众行使管理权利的制度、运行机制和环境建设等的实践,其中主要是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践。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含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和调整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基层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建立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新体制,不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依法实行村民自治,保证农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村民自治既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 主要力量。一般而言,基层民主建设可以分为两种:基层社会民主建设和基层国家民主建设,即由人民群众行使其民主自由与权利,对基层的社会管理事务等进行直接

或者间接形式上的管理。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现在正在蓬勃发展和日益完善的村民自治就属于基层社会民主建设,它是培养乡村社会自主性力量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和举措。而乡级民主属于国家基层民主建设,它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国家行政部门所实行的民主,它的启动实施过程始终由国家政治权利直接介入与管理,是一种国家的政府行为。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同时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国家可以下放权利到乡村来,以培养农村地区的社会自主性力量,促进基层社会民主建设。而基层民主建设又可以反作用于基层国家民主建设,促进民主的发展、完善和升级。

该村通过建立村党委领导办公室将基层民主自治纳入管理条理,定期举行例会并鼓励村民旁听,同时还公开选举过程,有效做到领导班子人民选。

(二)创建的主要成效

1、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既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新时期新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上的发展和飞跃,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和人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多角度的建设。政治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部署地位和重要作用。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政治为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可靠的制度保障。而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我党始终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因而,农民是我党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支持力量。该村的基层民主建设使得广大农民以主人翁的身份直接参加决策,参与管理农村社会生活领域的各项事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方向,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得劳动人民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而当家做主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程度逐渐加深。农民日益成为生产经营力量的主体,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也逐渐显现。在此基础上,农民逐渐参与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为了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生力军。农民参与基层民主决策、管理、监督与执行农村基层事务,有助于提升农民自身民主政治觉悟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使得农民拥有自我实现的价值和需求,反过来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所以,能否满足我国广大农民行使其民主权利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农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服务为内容的村民自治是否顺利进行,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民主政治化的进程。

3、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发展和完善。

农村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是整个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和文化因素的统合体,是一个各种社会因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复杂的系统。农村的全面发展必然包括民主政治化进程,没有民主政治化就没有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农村基层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自治内容的建立和完善,既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

(三)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1、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过于抽象。基层民主应当涉及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从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发展。因而,村民自治的重点应当放在村务公开、村民议事上,要更多地让群众参与进来,而不是把农村的直选作为评价村民自治的唯一标准。村民在自治管理中对于自身日常具体事务缺乏管理权限,故而使得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过于抽象,不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民主政治化进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并不十分强盛。而农村基层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必然使得民主政治建设相对落后,缺乏必备的资金和设施。

3、文化素质较低。村民的文化思想素质总体上低于城市居民,这样就使得、村民参与自治管理成为了杂合多种因素的群众表决。特别是国家免除农业税后,农民是集体意识、公共意识、社会意识和国家意识都有所削弱,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很少出现在他们的生活概念中。

4、传播途径单一。民主思想的传播所借助的媒介依赖于广播、电视、交通、报刊等,而这些在农村基层地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远远落后于城市,因而对于民主政治思想的普及非常不利,使村民不能及时更新已有的民主观念,导致民主思想意识薄弱。

5、农村积淀的历史封建思想根源深厚。农民中有一种实用主义思想和潜在的男尊女卑、辈分排名的旧秩序。在对日常事物的处理中,也往往不分建议的好坏,而只是按照年龄、辈分排列来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主导权。

6、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机制不完善,两委关系、乡村关系不够顺畅。村委会选举是一个面向全部村民的开放式管理平台,各种资源汇集于此。但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机制不完善,导致某些地区追求完全自由的“大民主”思想滋生。

7、少数当选者和党内人员素质不高。党员在群众中起带头模范作用,一些地区由于考核机制不完善而使得少数素质低的人员混入党内,造成了党在基层地区形象的打击。而村委会中更是鱼龙混杂,某些历史有疑问的人员进入领导班子,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害。

四、关系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必须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邓小平就曾说过:“在我们党内和国家内,必须按照毛泽东通知提出的,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几率又有自由,又有同意意

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种局面首先要从党内造成。如果党内造不成,国家也造不成。我们党一定要造成这样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我们党内一定要有充分的民主。”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离开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民主建设来谈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就只能陷于空谈,毫无实际意义。中国共产党目前的政治地位和组织力量,决定了党唯有大力发展和完善党内民主,实现党内民主政治化,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化、地方的民主政治化,加速基层的民主政治化。可以说,21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能否有一个大的推进,关键取决于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和改革能否有一个大的推进,特别是党内民主建设能否有一个大的突破。以党内民主带动农村基层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但是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并不是指单纯以党内民主指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我们党作为国家政权的执掌者,褪尽人民民主发展是党执政的基本政治取向和要求,因此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按照人民民主发展的要求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因而,以党内民主推动基层民主、以保障党员权利为基础,既体现在党内民主对基层民主政治的决定性作用和效果,也体现在基层民主政治对党内民主的渗透、影响和推动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两推一选”的党内民主选举制度。

1、“两推一选”是指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实行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内选举的做法。实践证明,按照“两推一选”选举出的村党支部班子,达到了党员、群众和上级党委三满意。可见“两推一选”是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的一种成功探索。根据初步实践取得的经验,两推一选”的具体操作过程分三个阶段:(1)党内民主推荐。换届前,各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吸收非党的村委会成员、村民组长和村民代表参加,在对原党支部成员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推荐新一届党支部成员职数至少多一倍的人数确定初步候选人。

(2)群众推荐。各村分别召开村民大会,对初步候选人进行信任投票,要有

70%-80%以上的村民参加。乡镇党委对过半数以上群众信任的初步候选人进行考察,却订正式候选人。

(3)党内选举。各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支委会。

2、实行“两推一选”,需要妥善处理好三种关系:

(1)处理好“两推一选”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首先就要体现在体制上,确定候选人的过程中也要符合当的要求和标准。(2)处理好群众权利与党内选举的关系。党支部委员要在严格执行党的选举制度和审批程序的基础上,处理好与群众权利的关系,不能以群众投票、推荐来代替党内选举,这样会大大削弱党员在正式选举中的作用。

(3)处理好组织考察与民主推荐测评的关系。当组织对候选人进行考察是党内选举的必需程序,更是强化党对选举工作领导的集中表现。对候选人的考察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既充分尊重民主测评结果,又不简单地以票取人。要看所推荐人选是否符合支部班子结构和岗位职责的要求;要看群众一次认可还是一贯认可;要主义尊重少数人的意见,如果少数人反应的情况确实是原则性、实质性的重要问题,被推荐者得票多也不能参加党内正式选举。

(三)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机制。

在农村基层坚持民主政治,就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村级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机制,重大问题提交全体党员讨论决定,防止个别领导干部凌驾于组织之上,搞“家长制”“一言堂”。

实现党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村两委干部工作决策中不民主或者各自为政的问题,还可以有效促进村民民主政治意识的觉醒,真正做到民主决策有序运行、齐心协力为人民服务。把重大村务的决定权要交给广大村民,单反村政大事,仅仅依靠两委研究决定还不算,还要由党员或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议事会充分讨论后再做决定,做到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三者决策的有机统一。为了更好地协调两委关系、发扬党内民主、积极支持党

员和村民参政议政,还必须建立村党支部向党员会议报告工作制度、存党支部保障村民自治的制度、村委会向村党支部汇报工作制度、寻味会向村民回忆报告工作制度,以及定期召开由党员、村民参加的民主评议两委成员的工作制度和两委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党员和村民对两委干部的监督。

(四)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和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工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尤其的重要。在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时期,在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上要有新的思考和改进。切实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和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工作,一方面有益于农村基层地区党员后备军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党员先进带头作用的发挥。发展党员是我们党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的源头,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就可以在源头上提高党员准入的标准,从而确保农村党员素质的水平。

但是不可否认在现有的农村党员中存在着少数低素质的党员,使得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混乱不堪,对于这样的害群之马应当及时的给予批评教育,甚至清理。同样,还要加强对所有党员的培训和教育,努力提升农村党员队伍素质。结合有效考核体制,将工作绩效和群众评价作为考核标准,同时健全激励制度,调动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完善的积极性。

坚持党要管党的方针,形成当的建设整体褪尽的工作机制,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以党员整体素质工作的完善为核心,积极做好农村发展党员的工作,壮大我们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力量。

(五)抓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

农村党组织在拨那个村基层就是代表我们党行使执政权的机构,代表了我们党的光辉领导形象,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抓好自身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农村党组织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用先进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武装自己的头毛,努力提高自身的先进性和长造型,不断增强在人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自身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样才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领导核心。因此,必须坚持自身建设与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的道路。

这不仅要教育农村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利益观,树立执政为民、立党为公和依法办事的观念,把代表、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不断壮大党的群众基础,充分尊重广大人们群众的医院,使村委会成为一个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村民自治组织,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到自治活动中来,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协调各方面矛盾的能力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为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带领广大农民想全面的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的措施是我国解决农民问题,保障农民生活和建设中国新农村道路的必要条件。而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是服务于广大农民的组织,农村基层政权能够保障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治的民主性,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的健康发展,能够扩大新农村建设中精神文明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国应巩固完善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不断发挥基层组织对农村建设的积极用作,从而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道路的快速发展。

下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沙鱼镇新农村建设 调查报告 2010级日语一班 颜洪梅 20101008 2012年1月-2月 摘要:沙鱼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七年多来各地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也面临着一些新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特别是改革开放3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一) 对我乡周边村进行了认真观察和走访,为避免地方共性和特殊性,调查了不同村庄。其中以鸭婆井村为重点调查对象。全村共一千多口人,近年来家乡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一) 寒假期间,我回到老家对我们周边地区的进行了认真观察和走访,为避免地方共性和特殊性,调查了不同乡镇和村庄。其中莒镇、李屯、大程、房寺、市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系部名称: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年级:09班级:02姓名: 戴家顺学号:200906010227 实践地点: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实践时间:2011/7/26-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1 据红河州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相关文件精神,我被选派作为20xx年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通过集中学习培训后,于20xx年2月27日正式进驻金平县老勐乡新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学号:S 110400466姓名:张金瑞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 调查时间:2011年5月2日 调查地点:宁城县开发区 调查目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