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业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19:1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业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业调查报告》。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业调查报告

米易县农民增收下特色农业作用分析调查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XX级应用化学班 梁灵内容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而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针对攀枝花米易县的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和全县农业增收情况,可以看出特色农业对农民增收有一定推动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资金、设施、自然灾害、科技、资源,只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米易县的农业发展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关键词: 农民增收 特色农业 作用分析

一、米易县农民增收现状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角,攀枝花市东北部,安宁河与雅砻江交汇区。介于北纬26°42′至27°10′,东经101°44′至102°15′,二滩电站座落其间。全县幅员面积2104.32千平方米,辖8镇,20乡(含9个民族乡)。总人口21.56万人,居住着汉、彝、傈憟、回、白等24个民族。凭借米易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米易农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米易县蔬菜、甘蔗、水果、畜禽和水产品产销两旺。在新农村建设中,米易县以晃桥国家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优质水果基地、良种畜牧基地和基层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数据显示,XX年米易县农业总产值11.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 179元,数据显示:XX年米易县农民总收入达13.9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6471.6元,总收入比XX年上升21.7%,人均收入上升25%,但是农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特色种植农户和普通农户,种植特色农产品的农户,他们一年收入最多达10几万元,但是普通农户一年就1万元左右。所以,要建设好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缩小农民的收入差距,大力促进农民增收。二.特色农业就米易县来说,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的很多,比如说水果种植、蔬菜种植、牲畜养殖、烤烟等等,而且规模大,收入高,他们有的是看到了市场前景和资源条件,有的是政府组织,然后开始特色种养农产品,规模也就不断扩大,给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农户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很多种养技术,比如说防病防虫,经营管理,施肥技术等等,有的地方政府也给予了他们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帮助他们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1.1蔬菜种植 米易县的特色蔬菜主要种植青椒、四季豆、茄子、土豆、苦瓜、黄瓜、山药、西红柿、丝瓜、豇豆等。农户都采用大棚种植,小河村盖大棚达14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4.54%,雷窝村盖大棚达14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6.37%,青皮村盖大棚15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33.21%,移民新村盖大棚4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6.7%,种植大棚青椒、苦瓜、黄瓜,一亩大约能收入2.4万元,大棚四季豆一亩大约能收入2万元,山药一亩大约能收入2.5万元,随着种种规模化的种植,蔬菜越来越多、价格也很令人满意、大多是销往外地,比如说成都、重庆、昆明、西昌、西北等地。全县早市蔬菜种植面积4.66万亩,产量15.40万吨,总产值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的30%依赖早春蔬菜产业,是省内单位面积效益最高的区域。

1.2水果种植特色水果重点发展了晚熟芒果、早春枇杷、青皮石榴等南亚热带水果。重点发展晚熟芒果。XX年,全市水果面积29万亩,产量14.01万吨,同比增长23.9%。面积和产量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芒果13.5万亩,增加1.45万亩,产量3.3万吨,增加0.8万吨;枇杷5.36万亩,产量0.45万吨,增加0.04万吨;石榴1.3万亩,产量0.7万吨,增加0.1万吨。水果中的代表晚熟芒果主要种植在独树村。品种有紫芒、香芒、向阳芒、凯特等等,农户都是成片种植,多的有约15亩,收入约达15万元。该村土地面积6397亩,果园种植面积1200亩,占18.76%,是该村的支柱产业。该村的晚熟芒果主要销往外地,而且价格高,达到5——6元/斤,而且果子较大,大的可以卖到十元一个,收益可观,农民增收明显。1.3养殖近年来,米易县严格按照我市“大力发展草食性牲畜”的工作思路,结合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加大种草养畜力度,改变传统养殖方式,推行圈养与放牧相结合的科学养殖方式,多渠道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及推广,在做大存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出栏率,确保生产稳步发展,草食牲畜、水产养殖高速增长。1.3.1牛养殖米易县草场乡建了一个奶牛养殖示范场,养殖场占地2500平方米,现在梅花鹿9头,奶牛、肉牛27头,拥有各类资产折价约50万元。主要从事奶牛、肉牛、杂交选育实验以推广和梅花鹿的繁育、养殖、鹿茸等鹿副产品的加工,现有存栏鹿9只。XX年-XX年计划发展到存栏100头规模。该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改良奶牛269头,黄牛391头,水牛100头,已产下杂交一代肉牛485头,出栏350头,饲养18月龄出栏,平均售价4000元/头计算,则可创收350×4000=140万元元,按同等条件下饲养管理出栏1头杂交肉牛比本地黄牛增加纯利润1200元计算,共计增加纯收入为42万元,所以该项目的经济效益显著。1.3.2猪养殖米易新山乡万民生态猪产业化示范养殖场是一个养猪示范基地,占地面积640亩,采用“公司 基地 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topigs优质猪良繁体系,在公司的芒果园扩建topigs祖代猪场,在米易县的果疏基地集中成片发展存栏100头父母代topigs种猪的标准化养猪小区10个,将带动攀枝花市2464示范户进行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实现生猪养殖全过程标准。该养殖场已投入资金300多万,架电2.8千米,建大型生猪养殖场4000多平方米,建沼气池5口658立方米,建蓄水池7口1500立方米,架饮水管4000余米,预计今年出栏生猪5000头,明年出栏10000头,收益明显。1.3.3水产养殖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独特的立体气候,奠定了水产养殖发展的良好基础,水产业的发展为该县立体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渠道。目前,米易县拥有标准网箱2400口,养殖水面2.8万亩(含二滩),有水产苗种繁殖户17户,年生产各类水产苗种7亿尾。由于苗种繁殖时间较其它县市早30至50天,已经成为川西南重要的水产苗种早繁基地。大大带动了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弄明增收。

1.4烤烟米易县政府围绕打造攀枝花百万担国家级现代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晃桥村国家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项目,抓以烟水、烟路、烤房、农业机械、收购站点及新农村建设等十大功能性项目建设。投资3 805.77万元,在普威、白坡等7个乡镇实施烟水配套项目,修建蓄水池122口4.16万立方米、山坪塘5座5.21万立方米、沟渠65条116.88千米、管网7片116.28千米、机耕道12条40.1千米,整治兴发水库,新增蓄水量61.8万立方米。建成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烟田767万平方米,常年轮作区基本烟田333万平方米。全县有11个乡镇、78个村、468个村民小组、7 697户农户种植烤烟,烤烟大田移栽4 851万平方米,烤烟产量7 250吨,烟叶总产值11 537.94万元,实现烟叶税2 002.64万元。仅烤烟一项烟农户均收入13 570元/户,人均增收2 541元,给农户带来了可观收益。

三.非特色农业经营户在米易县,非特色种植农户大约有24716人,占总人口的11%,他们的年收入总值达1.4亿,人均收入达5664元,数据显示:他们的务农收入占总收入的26.42%,经商收入占12.53%,务工收入占61.79,资产性收入占0.61%。他们大多是没有土地、或是没有相关特色种植技术,务工收入是家庭的支柱,他们有开车的、做小生意的、打工的、一般家只留些劳动力低下的人或是基本没劳动力的人,在家里种点农作物,比如玉米、小麦、稻谷等,能自给自足,还能有一定结余,但是主要收入还是外出务工所得,另外,外出务工的收入和家里那些特色种植农户的收入相差不多,而且他们认为在家务农更累,没有外出务工自由、轻松,所以就决定长期在外务工。在外务工的人大多都是有一定工作技术、年轻,都是工作比较稳定、工资待遇也比较好,有一个好的工作岗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能有很大一部分结余,生活相对也比较宽松,他们就习惯了在外打工,所以就不愿意回家种地。四.特色和非特色的对比分析农业类型人数种植规模/亩总收入/亿元人均收入/元特色种植***012.557884非特色247161286451.45664数据显示:特色种植户人均收入比非特色高39.2%,比全县人均收入高21.8%,看的出特色农业对农民增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任然有很多因素制约农民增收,资金:没有资金就不能购买生产资料;设施、资源:没有好的设施和资源就难中出产量好、品质好的产品;气候:在农村,气候影响作物收成,气候不好可能造成颗粒无收;科技:要种出好的农产品也需要科技支持,比如病虫防治、管理、施肥、嫁接等等。所以任然有很多地方有待改进和提高4.1资金问题要让农户增收,当然会有投资,但在投资方面就有问题了,农户的流动资金不多,资金问题就严重影响农民的增收,对于少部分的普通农户,资金基本上能周转,因为他们的资金挪动小,只是少部分的种子钱,肥料钱,基本没有科技投入,而且规模小。对于经特色种植的农户,他们的资金流动就大了,他们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对于米易县的特色种植农户,41.0%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困难,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生产资料,他们的增收就出现了困难,他们尝试着向银行贷款,但手续麻烦、缺少抵押品、缺少担保人这些因素让他们贷款难,甚至贷不到款,特色种植收入就大打折扣,大大降低了农户增收总值,资金成了农户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只要农户有资金来源,生产资料就能供应,规模就有了保证,当然就为农民增收加了一个筹码。

4.2设施问题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从事种植还是养殖。比如说水利基础设施、防洪、防泥石流、防风等基础设施。就米易县而言,主要是水利基础设施,蔬菜防冻,对于特色种植农户(水果种植、烤烟种植、蔬菜种植)而言,这是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旦缺水,水果品质低、产量少;一旦霜冻,蔬菜大规模死苗,损失极大。在蔬菜种植 过程中采取了应对措施的占62.2%,其中政府帮助的占46.0%;在水果种植过程中采取了措施的占11.5%,其中农户自己采取措施的占9.6%,政府采取措施占1.9%。从中可以看出,政府更看重蔬菜发展,对于水果,相对的基础应对灾害的设施基本没有,所以水果产量和质量达不到最佳状态,所以对水果种植而言,水利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户收入的高低,要想增加农户收入,必须解决水利设施,这样才能种出品质好,产量高的特色水果。4.3资源问题(土地/地理位置)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农产品当然也不例外,在攀枝花这个特殊的城市,根据海拔的不同,发展了不同的农产品。金沙江干热河谷层(海拔1500m以下)。以发展特色水果(包括芒果、石榴、枇杷、桂圆、荔枝、柑橘、鲜食葡萄等)、早市蔬菜、鲜食玉米为主。低中山温湿层(海拔在1500~2300m间)。主要发展坚果、畜牧、水产、烤烟、蚕桑、雪梨、桃、苹果、樱桃和酿酒葡萄等。中山高原寒温层(海拔2300m以上)。以发展干果、生物药业、畜牧业为主,在这些地段的农户大多都发展起了特色农业,其中土地资源的88.47%发展为了特色农业,在大规模种植下,收入可观。对于部分农户来说,土地少成了最大问题,一些农户眼看着邻居逐渐富裕,自己的收入始终不多,就是因为土地资源少,规模小,收入相对较低。所以一旦土地分配均匀,贫富差距就会渐渐缩小,就有助于大规模的发展特色种植,促进农民增收。4.4气候及自然灾害问题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气候及自然灾害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的增收,就米易县而言,干旱、大风、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阻碍着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55.0%的农户自己采取措施抗灾;10.7%的农户在政府的帮助下实施抗灾保收。自然灾害后,政府给予了一定补助。由此看出,在应对灾害时,大部分农户束手无策,政府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也相对较少,导致农户收入大幅度降低。所以,要让农户增收速度加快,首先就要解决气候及自然灾害给农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应对灾害的相应措施,这样才能保证米易县的农业朝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才能促进农户增收。4.5科技问题 科学技术在农业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数据显示,特色种植农户中93.1%的农户需要科技支持,比如说种植、防虫、施肥、嫁接、管理、育苗等技术,但是其中只有33.3%的农户得到了相关的技术指导/培训,由此可以看出,农户对科技的需求远大于所提供的科技服务,农户迫切希望得到相关技术指导,特别是大规模种植的农户,个别的甚至自己花钱去学习,然后应用到种植当中。有了相关技术,种植出来的农产品产量高、质量好,农户收入也相对较高,多的达10万元/年,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所以科技也制约着农民的增收,只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大量投入科技,才能推动农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农民增收。

五.解决对策5.1 资金问题针对农户资金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办法解决,一是创新农户担保体系;拓宽业务范围,积极创新贷款担保方式,银、企、农三结合,发放“企业担保”贷款,组建农户贷款担保机构,完善农户贷款担保体系,延伸便农优惠政策,降低收费标准,同时,各地农户也可以自愿成立相应的农户贷款担保协会等组织,设立基金为协会成员贷款提供担保。另外,可以推广农户信贷保证保险来解决农民贷款难;农户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是针对农村小额贷款借款人还款提供保障的保险。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的投保人是申请贷款的农民个人或小型农村合作组织,在保险期内,如果个人或小型组织产生还款风险,银行将按协议追讨,对仍不足以清偿借款本金和利息的剩余部分,保险公司将负责赔付。投保保证保险将使得符合条件的投保人在获得保险机构的支持之后,在没有抵押、没有担保的情况下,也能够从银行获得小额贷款。以上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建立了政府、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三方合作机制,由政府带头,保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银行在此基础上贷款给农民,三方相互合作,为农民小额贷款各尽其责,共同为农业再生产和农民增收保驾护航。5.2设施问题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就米易县而言,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蔬菜防冻基础设施建设。所以,要让农户有意识建设基础设施,政府就得起到带动作用,大力协助并组织农户修建水库,修筑后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或是奖励政策(政府需投入一定资金),推动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农户在种植过程中的缺水问题。针对蔬菜防冻,就只能增盖大棚,在这方面,只有充分带动群众的积极性,一方面鼓励群众增盖大棚,发虎先锋模范作用,一方面政府给予支持和鼓励,给盖大棚农户给予一定奖励或补助(政府需投入一定资金),全面带动农户大规模大棚种植,所以,在设施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是资金方面,加大投入,共同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户实现增收。5.3资源问题在米易县,资源方面主要是土地分配问题,根据土地法的分配条例:土地承包期内,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等特殊情形对个别农户之间承包的耕地和草地需要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下,每隔三至五年,经村里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同意,土地法就应该规定村民委员根据农民家庭人口的变化可以对土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可对零散土地进行整合,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但现实生活中却有另类现象阻碍了土地科学流转的工作,一是村干部无作为现象的阻碍,二是少数不能服从多数的阻碍。由此可见,要想做好土地科学流转工作,一是村干部要有为民服务热情和因地制宜认真负责的心态,二是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只要是为大多数农户谋利益,有利于土地科学流转工作,就要勇挑重担认真负责。三是要建立健全乡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促进农户增收。5.4 气候及自然灾害问题就米易县而言,干旱是影响农户增收的主要自然因素,也是唯一可以通过人为补救的,而且旱灾影响也最为广泛(水果、蔬菜等等)。对于霜冻,也可以通过盖大棚解决,而对于少数大风、冰雹基本上没有应对措施,对此,就把问题规划到设施上了,只要政府带动农户修建水利设施,增盖大棚,就能解决自然因素对农户造成的损失。

5.5 科技问题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中最关键的群体。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为核心,以领军和骨干人才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急需的生物育种创新、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领域,打造创新团队,形成人才高地。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为抓手,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能够有效服务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人才队伍。农业部现已确定,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要达到1300万,2020年要达到1800万,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2年。重点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村生产型人才、农村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的培养。这样一来,农村的科技问题能得到实质上的解决,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六 总结就米易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来看,农户通过特色种植,达到了一定的增收效果,但是在农户特色是种植过程中,任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笔者通过对种植中的资金、设施、资源利用、气候影响、科技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望米易县政府和农户一起实施,让米易县的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升到另一个新高,把米易县农户的增收数额定格到更加理想的高度。部分数据参考:[1]http:///news/news_view.asp?newsid=1935[3] http://218.89.108.58/pt1/eip/news27/news_view.asp?newsid=2139

第二篇:“特色农业”铸就新农村样板

“特色农业”铸就新农村样板

发布时间:2010-12-14文档来源:四川日报

这是四川盆地一个典型的以城带乡的区,全区近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60%;这也是四川盆地的传统农业区,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求索之路一直未曾停息。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新课题,尤其像自贡市大安区这种“小城大乡”结构的区县,如何破题、如何实践、如何保证可持续,十分令人关注。大安区委、区政府经过广泛调研,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大安的进步,发展现代农业,是当务之急。这些年,大安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个“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新大安跃然而出。连续3年,大安区在自贡市农业农村工作四区排名中斩获第一名。

城郊特色农业的“大安品牌”

从成都赶回大安区,就为吃一顿牛肉炖萝卜。这样的趣事,一般人难以想像。从自贡到成都做服装生意的陈先生,就常干这样的事。“那不是一般的萝卜咯,只有自贡大安区团结镇土柱村才产,不说成都难吃到,就是自贡城里也没有。”陈先生说的是团胜牌萝卜——全国唯一一种有商标身份的萝卜。这种萝卜在土柱村一年产量就是几万斤,它的单价在10元/斤以上,当日出土,当日即装车运走了,目的地:日本、中国港澳地区,自然,本地市场难见它的踪影。与团胜牌萝卜一样扬名海外的,还有同样产自这里的团胜牌生姜。因为有这两件宝,土柱村村民每户年均收益在数万至10余万元不等。

在许多人看来,城郊区县面对庞大的城市人群,发展特色农业有天然优势,但优势并不能天然地化为“财富”。

大安发展特色农业的秘诀是,在“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上下功夫,对蔬菜、水果、花椒、花卉等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和打造,形成城郊农业的“大安品牌”。走在大安的田间地头,村民会不自觉告诉你,这是竹筠牌白菜,专门进大超市的;这是朴优泥鳅,专门出口日本、韩国的;这是龙都香柚;这是塔罗科血橙,市场需求很大的;这是精心繁育的罗汉鱼、招财鱼,可以卖到几千元一条的„„

农副产品种类繁多,为什么“大安品牌”能卖出好价钱,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这些品牌,显示了大安区扎扎实实打造特色农业的硬功夫。大安区政府区长詹勇归纳说,打造特色农业,大安有三招绝活,即集中辅导,个别指导,市场引导。集中辅导,就是各乡镇、村委会,建立固定的农业技术培训场所,定期组织农民学习种养、营销知识;个别指导,就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农技人员,及时上门,解决农户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市场引导,就是区上大力发展农合组织,及时搜集反馈市场行情。目前,大安区已建成以和平乡、凤凰乡、大山铺镇、新民镇为主的围绕自贡城区鲜菜供应的城市保障型蔬菜生产基地1.2万亩,全区花椒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庙坝肉牛专业合作社入选2009年 “中国50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庙坝”牌肉牛、肉兔,成为四川响当当的名牌„„它们,共同构成大安城郊特色农业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大安品牌”。

打造农业产业化的“大安引擎”

成都青石桥观赏鱼市场,不但是川内而且也是辐射西南地区的观赏鱼集散地,每天上百个品种的观赏鱼,从这里运往省内及重庆、昆明、贵阳等周边城市,然后再去装点城市居民的会客厅。那么这些鱼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行内人告诉你:大安。

20年前,大安个别农民在家里养锦鲤、锦鲫,图个好耍,时不时也可以拿到城里卖个好价钱,人们戏称为养“耍耍鱼”,10多年下来,养的人渐渐增多,但仍是分散割据的“耍耍鱼”。2006年,新一届大安区委、区政府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大有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便招商引来一家叫丽彩的观赏鱼繁育公司,2008年征地30多亩,投入上千万元,建起了中国首个也是最大的一个观赏鱼繁育基地。它的模式是,由丽彩公司对观赏鱼进行科学选育,然后交给当地农民培养,到一定阶段予以回收,然后批量发售市场。目前,由丽彩直接带动的观赏鱼养殖户达到200多户,另外还示范引领了300来家个体户,它们共享技术,共担风险,共享市场信息,每天向市场运送50余种、20万尾观赏鱼,今年,户均增收达到10多万元,比往年增收30%以上。

由分散到聚合,由龙头带动的公司+农户、支部+协会等种养模式,已经形成大安农业产业化“引擎效应”。目前,大安区像这样的农业产业化 “龙头引擎”,已经有24家,其中省、市级的中大型龙头企业12家,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全区种植、养殖业迅速发展,去年共带动农户3.2万余户,专业大户1500户,促农增收1.5亿元以上。与龙头共舞的,还有一大批农村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全区形成了户带户,村带村,乡带乡的“传帮带”发展模式。

陈光琴是何市镇青岗村农民,作为村上的龙头典范,她家承包了100多亩稻田养鱼,承包了200亩荒山种甜橙,全年营收可达上百万元。村社附近的农民兄弟看在心里,也跟她学习种养经验,青岗村掀起“种养热”,水产养殖达到500多亩,荒山种甜橙达到600多亩。丰收增收的喜悦,写在每一个村民的脸上。

欧美发达农业国家的经验表明,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国家农业竞争力,“引擎作用”最为重大。为此,大安区实施专人联系制度,协调解决龙头企业的融资、市场销售、经验推广等问题,大力培育和扶持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全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正是有专业龙头的支撑,面对自然干旱、国际金融危机的连番冲击,大安农业依然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

新农村建设的“大安样板”

今年上半年,一条消息震动四川,大安区巧借外力,聘请10名从各条战线退休下来的老干部,进驻大安区10个村,担任村党组织顾问、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与村委会团队一起,推进城乡统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新农村建设。事实证明,这一创新,为大安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急需的智力、资金、信息、技术等外力支持。

2006年以来,大安区强势启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着眼“三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培养新农民,突出“三重”,强化循环经济、集中居住和社会管理创新三个重点。经

过4年持续不断的创新努力,一个环绕自贡东北缘的“环城现代新农村”板块,初具规模,10多个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片区,仿佛一条金项链,闪耀在自贡城北。

一条条干净整洁、绿意蜿蜒的水泥公路,一排排依山傍水、青瓦白墙的民居住房,一家家优美洁净、恬静富足的农家小院,不时显露在村落院坝的居民休闲健身广场„„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行走大安乡村,不论是各地来的考察团还是专家学者,都会啧啧称赞大安的新农村建设。

总结起来,大安区的新农村建设,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实效: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四通三改三清”工程(即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改水、改厕、改厨;清垃圾、清柴堆、清粪堆),农村居住生活环境城市化;二是推进祥和社区建设,农村社区群众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和享受各种服务的权利;三是推进平安社区建设,营造了安全的社区环境、睦邻友好的社区氛围,目前,全区1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治安刑事发案率控制在5%以内,群众对社区治安的满意率在95%以上;四是推进文明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社区风尚,农业技术培训、农村体育、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四榜”(功德榜、成才榜、美德榜、能人榜)、“三好”(好媳妇、好妯娌、好公婆)成为农民就近学习的典范;五是推进生态社区建设,以“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为标准,力促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农”问题,事关中国崛起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共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历史使命。大安区集中成片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型民居村落、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公共服务,新农村示范片已然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园、统筹城乡体制机制的创新园、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成为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工程。

第三篇:信用社特色农业调查报告

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力促特色农业发展

近年来,一个独具特色、充满绿色希望的农业产业项目生姜种植正在我镇蓬勃发展,一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农业小镇由此变成了全市闻名遐迩的生姜基地,率先进入了小康镇的行列。特色农业为团结镇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社在支持生姜种植这个致富工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出了卓越贡献。2001年3余额21日,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王洪章行长前来视察,对信用社因地制宜扶持生姜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团结信用社支农的路子是对的,经验值得推广。”

1996年以来,我社牢记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积极探索支持地方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与信用社良性发展的有机结合点,转变思想定位,调整信贷投向,以支农主力军的面貌对当地特色种植业生姜种植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01年,团结镇生姜种植面积达2100亩,产量达6300吨,总产值1260万元,2500户姜农全部实现盈利,获纯收入600万元,全镇人均获纯收入360元。信用社也实现了连续六年盈利的良好业绩。姜农们发自内心地说,信用社劳苦功高,是帮助我们致富的好“财神”。我们近年来支农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一、勇于探索,转变思想定位,牢固树立以农为本的支农观念近年来,我社同其他一些信用社一样,在支农问题上也存在过反复。在1996年以前,团结镇政府确定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农民致富增收的指导思想,信用社在经营重点上也转移到支持当地乡镇企业发展、提高信用社资金周转率及使用效益的思路上来,为此,信用

社减少了对农业及种植业的支持,讲大量经历和资金投入支持企业发展之中,农业贷款下降到全部贷款的50%。但在团结镇这样的农业地区,受客观条件、经营基础以及技术能力的限制,乡镇企业发展很快陷入困境,纷纷关停倒闭,信用社也陷入亏损境地。

在失败面前,信用社进行了认真反省,立足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开展调查研究,对当地经济优劣势进行认真分析对比,认识到信用社必须端正支农方向,支持农民依靠本地优势发展农业,特别是特色种植业走上致富道路,进而壮大信用社自己,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支农指导思想牢固树立起来。

二、因地制宜,调整信贷定位,以支持地方特色农业为信贷突破口

针对团结镇土地资源丰富、种植业历史悠久、种植技术基础好、特色种植业—早姜种植前景良好的自然、技术条件,信用社将信贷支持重点调整到支持特色种植业上来。从1996年起,信用社主动配合镇政府对全镇发展规划进行了统一调整,达成了共识,合力培育生姜基地。为此,信用社集中资金,逐年加大了对生姜种植的信贷投放力度,确保地方特色种植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在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地方特色农业优势充分调动起来,生姜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为团结镇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6年来,累计投放生姜种植贷款1800万元,全镇生姜总产值达6000多万元,姜农人均增收6000多元。生姜种植成为团结镇的支柱产业,成为富裕一方农民的金钥匙。

三、埋头苦干,端正服务定位,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扶

在积极给与地方特色农业发展资金支持的同时,我社在改进支农服务上,更是做到了一切从农户利益出发,不遗余力,埋头苦干,确保对地方农业发展以全方位支持。

(一)开展民心工程,改进信贷服务。从1996年起,信用社提出了发展民心工程的思路:一是积极探索小额农贷的一些新的管理及发放办法,对生姜贷款采取了小额信用贷款等减低门槛的办法,未将弄生姜生产提供便捷的信贷服务。在人民银行要求农村信用社推行小额农贷后,信用社进一步完善了小额农贷管理办法,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农贷不需担保抵押,农户凭“二证一章”(身份证、贷款证、私章)即可办理,极大方便了姜农。二是为使支农服务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信用社深入农户开展调查,建立了将农经济档案,确保农时集中资金,满足将农资金供应。三是延长农时工作时间,集中投放姜种贷款。在生姜投放、姜农贷款高峰期,信用社从减轻农民生产成本、不误农时出发,为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主动延长每天的工作时间,支持并满足姜农适时贷款资金需要。

(二)大力扶持示范户,全力引导贫困户。为更好帮助村民致富,信用社看准团结镇生姜种植这一优势,从扶持生姜种植大户入手,以点带面,促进全镇形成良好的生姜生产格局。信用社在深入农户开展调查研究后,对部分先期种姜大户给予适时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迅速致富,在村民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全镇生姜生产的迅速发展。1996年以来信用社定点帮扶了80户贫困户,共享他们注入

信贷资金105万元,是他们的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350元增加到2001年的1420元,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三)鼓励技术开发,推广科学种植。信用社认为科学种姜是村民致富的关键,只有走“特色+科技”之路,村民致富才有保障。信用社在支农工作中,积极支持农户进行科学实验,开展科学种姜,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支持。近两年,信用社每年投放专项科技种姜贷款100多万元,支持科学种姜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种姜技术在团结镇的广泛运用。

(四)搞好全程服务,保障农户利益。信用社时刻将姜农利益放在第一位,急农户所急,在对生姜生产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利用信用社自身优势为农户提供“五保”,积极给与农户在生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在种子、肥料、农药、技术等方方面面的服务和支持,为全镇生姜生产提供了坚强后盾。

协购姜种保安全。1996年是镇里扩大生姜生产规模的第一年,因购姜种所在地犍为县离大安区较远,携带大量现金到外地购货对许多农户来说是头一回,心里不踏实,有后顾之忧。信用社便分三次用自己的运钞车为100多户姜农运送现金上百万元到犍为县购种基地,确保了人员、资金安全和姜种的及时购回。

联系农资保农时。在生姜播种高峰期,信用社及时调查了解农户对尿素、过磷肥及农药需求情况以及镇上库存情况,及时将情况通知供销社,调运化肥、农药,及时满足了生产需要。

技术服务保丰产。1997年,很多农户由于缺乏姜种储藏经验致

使入窖的姜种全部腐烂,血本无归,信用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每年储藏姜种时。三番五次到农户指导,使1998年江中储藏成功率达100%。

深入一线保抗旱。1999年,大面积生姜出苗后,出现了严重的春旱,姜农们心急如焚。信用社组织人员挨家挨户调查旱情,积极发放抗旱资金,帮助姜农抽水,缓解了旱情,从而保证了当年生姜的丰收。

监理协会保销售。1996年以来,凡生姜销售期间,信用社积极联络有贩运经验的个体商贩成立销售协会,并累计向他们发放生姜收购贷款近100万元,支持其定点收购鲜姜和老姜,方便了姜农销售,活跃了流通,解决了姜农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市场繁荣。团结镇已成为著名的生姜基地,产品通过重庆、成都等二级市场销往省外,还通过广州转销,打进了日本市场。

近年来,通过信用社全体员工的辛勤努力,团结镇形成了“农兴社旺”的良好局面,农户、镇政府以及信用社上级主管部门均给予了充分肯定。1996年—2001年信用社连续六年被评为市级、区级先进集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支农措施,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为促进我镇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第四篇: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20090611

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工作研究

为了全面配合做好《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专题调研组来平调研准备工作,县农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围绕“加快华亭农业发展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分析形势,查找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县情

华亭县位于陕甘宁交汇处,属高寒阴湿土石山区,平均海拔1300m,年平均气温7.9℃,降水量615毫米。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列工业园区,有101个行政村、24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7万人,耕地面积41.8万亩,其中山地面积36.9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7%,人均耕地3.17亩。

华亭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县份,从历史上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农业发展基础脆弱的县份。近年来,以煤炭采掘为主导的地方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农业农村经济也有了突破性发展。但受立地条件、传统观念、发展基础等“瓶颈”制约,农业产业化开发起步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民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就业、住房、看电视、增收“八难”问题尤为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特别明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采矿塌陷问题日趋严重,城乡差异日趋拉大,农村小康多项指标落后于全市其它县(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夯 实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二、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华亭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文件精神,坚持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紧紧围绕“二十字”方针,坚持以村为主、一村一策、整村推进、联合重组的原则,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点示范、整体推进”的要求,发挥工业经济优势,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集中力量大打新农村建设攻坚战,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了华亭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8.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0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省69个县(市)第5位,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总体小康。全县农业总产值(现价)、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增长了32.4%、35.3%和35.6%,达到5.48亿元、3.45亿元和2810元,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财政支农增活力。在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坚持以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9%列支支农资金(2008年提高到13%),累计投入县财政资金10752万元,贴息818万元,激活信贷资金5186万元,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办、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通过财政支农,不仅夯实了农业基础,推动了农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减轻了农民负担,让他们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从根本上激发了农民致富增收的热情和活力。

2、产业富农促增收。按照“东果西药整县牛”的产业布局,大力实施“1125”(10万亩饲草,10万头肉牛,20万亩核桃,5万亩药材)产业化工程,着力培育农民增收产业。建办65个科技示范园(点),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4个、养猪小区8个,组建各类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达到178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户,建成“全国核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县”和“全国绿色食品(核桃)原料标准化基地”,“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依法核准注册,基本实现了“五个一”目标(人均1亩药、1亩核桃、1亩特色产业、1头牛,牛均1亩草),农业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达到41%。

3、设施利农改环境。以实现通乡公路油筑、通村道路硬化、通社公路等级化和全县自来水化为目标,累计硬化通村道路35条160公里,完成通社道路等级化改造72条307公里,覆盖全县114个村(社区)的80%以上,开通了12条公交线路,开工建设乡村客运站点11个;投资3900万元实施“西水东调”工程,解决了8.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实施“圈”、“带”、“点”新农村示范工程,先后在63个村实施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工程。扶持完成安口、东华、西华、砚峡等乡镇偏远山区和采矿塌陷区 移民1274户4841人。支持13个村近20000名村民整体实行“农转非”。东华镇东峡社区、西关社区、安口镇安丰社区、砚峡乡砚峡村等村(社区)近1000 户群众集中住上了“单元楼”,部分群众搬进了“小别墅”。10个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完善。

4、科教兴农强素质。坚持把农民群众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筹集100多万元,设立了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基金,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民技能培训中心。整合扶贫项目、阳光工程、温暖工程、慈善活动等培训资源,采取“三点一退”的办法,广泛深入地开展种植、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和建筑、机电、电焊、装饰、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努力促进农民工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29个大中型城市设立劳务基地87个,大力发展订单劳务。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显著提高;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医疗费报销比例,农民参合率达到89.55%,受益面达到19%。农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基本民生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5、社会助农大扶贫。树立“大扶贫”理念,把扶贫事业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坚持走好整村、整乡、整流域扶贫开发路子的同时,广泛动员县直部门、省市驻华企事业单位、乡镇(民营)企业、经济强村、仁人志士,创造性地开展了“手拉手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部门帮建、企地 联建”,全社会真诚关注、倾力支持“三农”工作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9亿元,拉动社会投资5.8亿元,发动全社会各界捐资捐物2700多万元,实施省列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17个、县列整村推进项目22个,实施“五改三建”、人畜饮水、产业扶贫、村学建设、科技培训、村社道路硬化、文化卫生培训等项目10类63个,全县重点贫困村由2000年的58个减少到2008年的43个,贫困人口由4.71万人减少到 2.04万人,贫困面从35.7%降低到了15.5%,返贫人口控制在1.3万人以内。

6、机制强农保发展。坚持把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作为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保障。“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加快推进小康建设进程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全县农村小康建设进程的扶持政策》、《关于集中力量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华亭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围绕“农民富不起来怎么办”,建立完善了以工哺农、农民培训、扶贫开发、龙头企业培育、移民搬迁五大长效机制,出台了《促进农民收入五年翻番的实施意见》、《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意见》、《“手拉手”结对帮带活动实施意见》、《加快农业优势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等7个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保障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存在问题

但客观分析,华亭县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新经济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生产经营粗放,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存在“有批量无品牌、有市场无批量”的问题,即“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名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小,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农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农村支柱产业开发层次浅,具有辐射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少,加工增值链条短,尚处在出售原产品或初加工产品阶段,综合效益不高。

2、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大。全县还有1个村不通大电,有14个村没有村学和医疗站,有23所初级小学亟待维修完善,有1个村不通邮,有1个村接收不到电视节目,有16个自然村不通车,有3.8万人和1.75万头大家畜饮水困难,群众要到5公里以外靠人挑畜驮解决吃水问题,尤其是沿关山地带群众生存条件极差,饮用地表水,造成地方病发病率高,居住茅草屋的状况在局部乡村依然存在,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3、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按照国家新的贫困线标准摸底测算,全县有1.4万户6.1万人处在1196元温饱线以下,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46.3%。据调查统计,8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关山林缘地带的马峡、河西、山寨、神峪、西华(原麻庵)、安口、上关等乡镇的81个贫困村中。贫困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地震危害、采矿塌陷、农民失地、冰雹霜冻等灾害日益频繁,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因灾返贫现象尤为突出,温饱巩固率低。

4、农民增收难。农民增收渠道窄,目前我县农民收入主要 依赖于劳务收入和第一产业(重点是种植业)两个方面,分别占60%和26%(以2008年为例),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的侵袭或全球金融危机泼及影响,就很难摆脱减收的命运,2008年受四川汶川地震波及影响,加之干旱、冰雹、霜冻、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致使我县神峪、河西、山寨、马峡4乡镇大部分群众因灾返贫;受全球金融危机泼及影响,部分农民工提前返乡,甚至有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因用工企业滞销停产,未拿到劳动报酬。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从2005年至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5.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66.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2:1拉大到4:1。

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四个方面:

1、自然立地条件差。华亭县九山一川,88%的耕地为山坡地,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生产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绝大部分属“靠天吃饭”;加之大面积的煤炭开采造成地质塌陷3.3万亩,每年还在以1500亩——2000亩的速度推进,塌陷区群众失地面积逐年加大,生存环境日趋恶化。

2、农业投入不足。虽然县上将财政支农资金比例提高到了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3%,但地方财力有限(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大口径财政收入的28.9%),对农业的投入仍然相对较少。国家、省、市给我县安排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资源项目开发以及农村公益项目相对较少,对农业及农村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建设进程。

3、农民素质不高。我县农业人口比例大,占总人口的 73.17%。农业人口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对农业新技术接授缓慢,先进科技成果难以普及;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开放开发程度还不高,农业生产方式普遍停留在土地承包经营初期的单个农户分散经营。关山林缘区的部分群众还未实现脱盲,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生产生活水平极度落后,贫困——上不起学、看不起病——劳动者素质低下——新的贫困,恶性循环的问题比较突出。

4、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一是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比重小,从2005年至2008年,全县GDP增长了107.8%,而农业总产值仅增长了32.4%;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现价)5.48亿元,仅占全县GDP的17%。二是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种植业结构中粮食比重大,经济作物比重小,全县粮、油种植面积占全年总播种面积的78.3%,仍是“粮本型”农业,生产周期长,需求弹性小,投资大、风险高、周转慢、变现难、效益低。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在保证粮食高产高效的同时,按照“东果西药整县牛”的产业布局,大力实施“1125”工程,引导农民变粗放经营为精耕细作,重点培育药材、核桃、草畜等支柱和蔬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优化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稳步促进农民增收。

1、确保粮食安全。按照“依靠科技、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挖掘潜力”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通过改良品种,培肥土壤,强化管护,提高小麦单产;以推广全 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和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等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加强主推技术的集成配套和示范,大力发展具有深层次开发潜力的粮饲兼用玉米、加工专用玉米,建设优质粮饲兼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生产基地;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稳步发展以荞麦、豆类、洋芋为主的优质杂粮生产。

2、培育优势区域特色产业。加快整村、整乡(镇)、整区域规模化产业开发进程,提高产业开发整体水平。努力在优势片带上实现突破,选择农民增收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乡村,加大扶持力度,率先把这些地方建成现代农业优势区。以建办养殖小区、培育养殖大户为重点,壮大草畜产业。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保安全”的要求,加大肉牛良种繁育和黄改力度,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走龙头企业+养殖小区的路子。以规范化种植、市场化营销为重点,壮大药材产业。积极推广“基地+龙头”建设模式,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方向,扩大大黄、独活、川芎、木香、党参、半夏等主栽品种种植规模,在马峡、山寨、西华、上关、河西、策底、砚峡、东华等乡镇建立无公害、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标准化管理、增加挂果面积为重点,壮大核桃产业。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以安蔺路、平华路为主,宝平路、神水路、华上路为辅的“一主三辅”核桃经济林为纽带,以神峪、安口、上关、东华、西华、砚峡东南部6乡镇为重点,建设以粮果套种栽植为主的无公害核桃基地,培育核桃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鲜果贮运保鲜技术水平,开发核桃系列产品。以推广拱棚种植、扩大基地面积为 重点,壮大蔬菜产业。按照“小产业、大发展、抢市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扶持发展城郊“小拱棚”蔬菜,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主攻反季节栽培,以绿色、无公害生产为方向,稳步扩大东华、西华、安口、策底等城郊个蔬菜基地,新建神峪、上关等优势区域蔬菜基地。以扶持产业大户、延伸增值链条为重点,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全面落实《华亭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在信贷、税收、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采取招商引资兴办、扶持大户创办、鼓励能人引办的办法,大力培育农业精深加工型企业和高标准养殖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增值增效,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按照“提高县一级、强化乡一级、延伸村一级、发展社一级”的思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全力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点建设,以点串线、以线连片,整村、整区域推进,形成带状、块状的产业聚集群。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农产品生产,力争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建立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做好“华亭大黄”、“华亭独活”认证和品牌注册等工作,加快特色品牌认证进程,提高华亭农产品商品价值。加大农业机械化发展扶持力度,引导、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主选择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农机研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集资金,促进基 10 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和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4、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专业户和各类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协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建立企业、农户、基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等工程建设。推进供销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店、超市、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业。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继续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健全农业信息收集的发布制度,增强“12316”热线服务“三农”的功能。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设施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二)优化农业发展环境

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改水改厕和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1、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南汭河、北汭河、策底河、羊圈河、神峪河、河西河、马峡河等重点流域治理,加快灌区及河堤建设,推进节水改造,抓好田间配套。继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搞好坡地改造,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推广间作套 种、旱作节水技术和立体种养模式,发展保护性耕作。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努力培肥和提高地力。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交通建设,尽早实现通村道路硬化、通社道路等级化和所有产业基地通产业路的目标。继续实施农网改造,使家家户户享受优质、安全的电力服务。以创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为主线,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求整县实现自来水化。

3、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为目标,利用人、生物和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及生物循环的规律,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促进农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加大农业污染的防治力度,减少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全面实施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继续开展“美在农家”创建活动,加快规模养殖场粪便净化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源污染。进一步抓好天然林保护和荒山造林,加强鼠虫害防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秸秆产业。

4、加强小城镇建设。严格按照村镇科学发展规划,继续加大城乡结合部和10个小城镇开发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功能,增强兼容能力。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增强吸纳农村人口、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就业增收的能力。对农民离土离乡从事非农生产的,可参照执行城市(镇)就业再就业人员在 税收、小额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在城市和城镇有稳定职业和固定居所的农民登记为城市居民的办法。

5、改善人居环境。围绕“二十字”方针,突出“环村路、片带化、综合性”的特色,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不断优化农村环境。

(三)不断加强扶贫开发

1、加大项目扶贫力度。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以省列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和社会帮扶力度,努力改善贫困面貌,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2、加大易地搬迁力度。通过争取以工代赈等国家和省上移民项目、整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结合采矿塌陷治理工程、动员社会各界合力共建等途径,支持林缘山区散居贫困群众整村整社下山进城,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期搬迁安臵采矿塌陷区群众。

(四)促进农民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1、培育新型农民。整合“阳光培训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项目”、“两后双百”、“党员远程教育”等培训项目,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和引智增智培训工程,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强农民群众的创业技能和致富本领。

2、引导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围绕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建材生产、民用建筑、山野菜加工、工艺品制造等农村第二产业,积 极发展股份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围绕服务矿区、服务城乡,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机销售、产品营销、技术协作、生活服务等农村第三产业。围绕城镇功能转型和旅游资源开发,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餐饮、文化、休闲、娱乐、信息、物流等产业,增加农民从业岗位。围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引导农民进行资本运作和不动产租赁。

3、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维护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维护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和管理参与权。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实现农民零负担。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管理农业、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农。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培育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

4、控制农业人口数量。以巩固“国优县”成果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努力控制农业人口数量。

5、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成活,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知荣辱、懂法规的良好风尚,创优新农村建设环境。

(五)加大以工促农力度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依靠工业经济优势全力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实现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1、大力实施“以工哺农”战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投入。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县级财政支农资金要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增幅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比例。

2、全面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全面落实对农业和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退耕还林还草、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各级各类补贴资金不折不扣的兑现给农民群众。全面推行农业保险和灾害救助制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3、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资金。要按照中央出台的“三个明显高于”、“三个调整”、“三个继续加大”、“三个提高”和“三个大幅度”的惠农政策要求,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在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科技推广、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政策性支持,推动全县农业发展。

4、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围绕“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按照“积极稳妥,突出重点,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努力建设“一城六镇”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重点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八大领域下功夫,促进城镇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扩展、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民传播,逐步走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交融、互动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六)深化农村改革

围绕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着眼于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步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制度。妥善处臵乡村债务,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认真开展农村乱收费专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2、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发展业务。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范围,适当提高贷款额度,鼓励各类担保机构拓展农村担保业务。建立信用联保机制,培育小额信贷组织。探索建立“村级互助发展资金”新模式,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规范民间借贷,活跃农村资本流通。

3、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农 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规范征地程序,落实补偿标准,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

4、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

四、在政策和项目支持方面的建议请求

华亭县乃至平凉市、甘肃省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起步时期,尤其是华亭农业“短腿”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国家和省市给予更大支持。建议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政策和项目支持,推动我省我县农业发展,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一)请求将华亭列为创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试点县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华亭县2005年人均GDP突破1050美元,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已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良好基础条件。但从华亭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和其他工业主导县一样,华亭县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业发 展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工业化不适应、不同步、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拉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4:1,且有逐步拉大趋势,城郊居民与林缘山区贫困农民收入差距更为悬殊。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拉大。农村道路、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镇,农村群众住房等人居环境明显落后于城镇居民。三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拉大。农村科教文卫、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农民群众享受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同时,区域之间的“剪刀差”也非常明显,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千差万别,特别是城郊村与偏远山区村的居民收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距比较悬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华亭县在深入调研和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一城六镇”为重点,先行试点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全县城乡经济社会逐步向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的轨道迈进。

请求将华亭列为创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试点县,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二)支持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

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属山地型高原地貌。全省干旱缺雨,温差较大,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向大陆 性气候过渡的特征,冬季雨雪少,寒冷时间长;春季升温快,冷暖变化大;夏季气温高,降水较集中;秋季降温快,初霜来临早,是全国最干旱的省份之一,旱作农业区涉及10个市州69个县市区。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区,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传统抗旱为科学抗旱、变单一抗旱技术推广为综合抗旱技术组装配套,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动旱作农业较快发展是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华亭县地处六盘山青年皱褶山区及东部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势高亢,群山逶迤,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水系密布,属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燥,温差大,降雨量分布不均,属温带季风气候。关山支脉三乡、双凤、黄甫、朝那四山呈手指形横贯全境,诸山夹峙之间形成了九条较大的河谷川地,总面积约5万亩(包括周围梯田、条田地),2008年全县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2.09万亩,亩均增产170公斤、增值255元,发展旱作农业增产增效潜力较大。

建议国家对甘肃省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给予政策、项目资金支持;请求把华亭县的5万亩河谷川地及周围梯田、条田地纳入全省旱作农业示范项目区,倾斜安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项目,通过配套林、田、水、路网,推广全膜覆盖、地膜双垄沟播、膜侧沟播、渗水膜覆盖栽培、集流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耐旱、抗旱性品种,推动农业较大幅度的增产增效;配套农村饮水、道路、供电、沼气、信息等公 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扶持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带建设,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三)支持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程

甘肃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农村贫困程度尤为突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32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4140元低了1811元。尤其是陇南山区、六盘山及关山林缘区群众居住分散,贫困程度深,部分地方已到了“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地步。改善贫困地区散居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项极为紧迫的民生工程。但边远山区和林缘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低,因灾因病返贫严重,就地建设投资大、效益差,只有实施县内易地移民,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有效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逐步实现脱贫。华亭县近5年实施的易地移民搬迁、矿区塌陷移民搬迁、公路拆迁移民项目7个,涉及西华、马峡、安口、东华、河西5个乡镇12个村683户2892人,有效缓解了关山林缘区和采矿塌陷区贫困群众“八难”问题,收到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庄浪韩店移民等都是县内移民的成功实例。

华亭县还有45村1732户6670人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关山林缘区,自然条件恶劣,低温冷冻、地震、冰雹、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日趋恶化;砚峡、安口、东华、西华4乡镇9村1163户5004人居住在采矿塌陷区,8000多亩良田无法耕种,缺水、断路、断电现象严重,造成新的贫困;另有8个自然村622户2843人居住十分分散,道路、通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公共设施难以覆盖,群众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建议国家安排一定项目资金支持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程,并配套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促进城镇、中心村、公路沿线集中,引导扶持移民群众参与安臵区主导产业开发,从事二、三产业增收,逐步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据统计,我县共有62村3517户 14517人需要县内易地移民搬迁,概算投资38687.8万元,请求国家、省、市倾斜安排项目和资金支持我县移民搬迁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http://www.xiexiebang.com 21

第五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XX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规划,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大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本着调查家乡新农村建设情况的初衷,我开展了这次的调查活动。

调查时间:2014.4.03-2014.4.07 调查地址:

调查对象:村内15~45岁的村民 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

社会调查内容:主要调查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了解多少,以及新农村建设中所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制度又了解多少,是否有从中收益,觉得本村内的新农村建设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调查结果分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对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新农村建设已经逐步走上轨道,但是这次的调查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口多,农民素质偏低。

(1)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己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机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2)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3)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1)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薄弱。(2)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建设水平低,脏乱差的现象普遍。(3)农村科技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影响了农民增收。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势单力薄。

3.基层组织建设仍显薄弱。

(1)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2)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3)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着法律观念淡薄,社会风气不正的问题。所以导致了基层组织建设不能更好地进行。

4、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市级帮扶单位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对接不积极主动,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民素质偏低的原因。

(1)村民的思想还较为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2)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以来,农村劳动力中多为初中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程度所占比例较低。

(3)文化程度的低下,导致了村民们对新事物和新技术不能很好地接受,所以只能进行粗放经营农田,出外打工也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

2.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的原因。

(1)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仍然很高。

(2)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缓慢,乡村医院条件较差,设备水平也较低,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需要到县上的医院才能享受到报销。合作医疗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县级和乡级医院能不能有效地利用这笔钱来真正地为农民谋福利。当地一些农民甚至到了有病也不去合作医疗社的地步。

(3)社会保障事业刚起步,农村的社会救助体系还不是很完善。3.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的原因。

(1)多数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思想跟不上形势发展。

(2)村民的法制意识还较为单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落后。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人物,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XX村的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以理解为:努 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社会保障化和管理民主化。

(一)坚持政府引导,建立长效机制,助推新农村发展。营造浓厚氛围,形成强大合力。

1.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2.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3.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新理念。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2、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村风文明建设。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三)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1.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组织运转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正常需要。

2.加大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发展基础产业。坚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

3.有效整合建设资金,千方百计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融资难的问题。

(四)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之根本。

1.提倡机关干部下乡、大学生插队入村官可以给农村带来新鲜的气息,个别成功事例也确实促进了一些乡村的积极变化。

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1.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层人才建设和社会保障工作,多渠道、大幅度增加财政对“三农”投入总量。

2.在大力争取中央和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基础上,要加大水、路和村容村貌的投入,回强支持农田和水利,农村安全用水和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

(六)加大对农村环境建设的改造。更多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层人才建设和社会保障工作。

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要根据各乡镇,各村队不痛发展条件编制不痛的规划,规划建设模式力求形式多样。2.切实抓好试点村建设,要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引导”的原则。

四,结语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建设,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新农村发展的中心不仅仅是使农民增加收入,而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更好地发展;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让农民去干,而是村中的基层领导带头去干,去为农民服务。

中国的建设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继续背负的责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敢当重任,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我学习了解了许多国家出台的关于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一些浅薄的见解。这次的调查达到了初步的预期目标,对整个村的新农村建设有了基本的一些了解。

但是由于准备工作做的不是很充分,所以问卷的问题选择没有面面俱到,没有细化到一些细节的设计。而且由于进行调查的时间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属于外出打工期间,所以问卷的填写缺失20-30岁之间一部分人的调查。

今后可以多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进行问卷调查的制定,并且可以不止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以进行电话、网络一些通讯方式的调查,相信这样得到的数据会更加贴近真实。附录: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

您的年龄: 您的性别: 您的文化程度: 您家中有____口人

您家中的劳动力人口为_____人

一,政治方面

1.您对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有多少了解? A.非常了解 B.了解一点 C.不了解 2.你了解这一政策的主要途径是:

A.政府宣传 B.新闻广播 C.从其他人那里听说 3.对于村里的村务收支公开情况,您觉得: A.公开,公正 B.基本上还行 C.不清楚

4.您认为村里的党员能代表农民的利益、反应农民的意见吗? A.能 B.不能 C.不清楚

5.村里进行村委会民主选举时,您有积极去参与吗? A.有 B.不一定 C.没有 6.您觉得村里的选举是否民主? A.民主 B.还可以 C.没有关注

7.您是否欢迎大学生到农技部门进行下乡,或者来到本村当大学生村官? A.欢迎 B.不欢迎 C.无所谓

二,经济方面

1.您家中的收入来源主要是:

A.传统农田 B.、外出务工 C.个体经营 D.家庭副业 E.其他______ 2.您对自己目前的收入满意吗?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3.您家中的支出主要有:

A.子女教育支出 B.维持基本生活支出 C.生产资料支出 D.医疗支出 4.您认为目前提高自己收入的主要困难在于:

A.文化水平低 B,缺乏途径 C.需要投入的成本高 D.其他___ 5.您觉得供子女上学困难吗? A.没有困难 B.有些困难 C.非常困难

三,文化方面

1.您希望您的子女(或者您)的受教育程度是:

A.读完义务教育就好 B.本科或者本科以上学历 C.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

1.您觉得您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吗? A.丰富 B.一般 C.不丰富 2.当地政府部门是否组织过集体性的文化活动? A.经常组织 B.偶尔组织 C.没有组织 3.您觉得村里不好的风气是什么?

A.封建迷信的现象比较普遍 B.红白喜事大操大办 C.赌博的现象比较普遍 D.其他____ 4.你觉得村里搞迷信活动的人多吗?

A,很多,大部分人都有 B.有一部分人有 C.很少,个别现象 5.目前您村中有哪些文化公共设施?

A.文化活动广场 B.村广播室 C.村级文化室 D.农家书屋 E.其他____ 四,社会方面

1.免征农业税对您的生活有明显改善吗?

A.很明显 B.有,但是效果不太明显 C.还没看出效果 2.您是否有加入新型农村医疗合作? A.有 B.没有

3.您对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住院报销情况是否满意? A.非常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4.您在村中看病方便吗? A.方便 B.一般 C.不方便 5.您对村内道路状况满意吗?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6.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原来的环境是否进行了保护与开发? A.是 B.否

最后,您对现在村内的新农村建设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吗?

感谢您的真诚回答!

下载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业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业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陵川县西河底村经济发展调查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河海大学寒假社会实践 课题名称: 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课题负责人:杨磊涛小组成员: 丁立欢 王守宇所在院系:力学与材料学院联系电话: *** 实践时间:2013年1月20日—2月......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示精神,3月中旬,县委办公室组织课题调研组,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上街村调查研究报告一 摘要 为了解大学城周围村庄的建设情况以及传统文化和习俗习惯。我们以上街村为调查目标展开调查。调查中最主要应用实地考察的方法,调查中采访了部分......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经过了3个月的细致调查分析之后,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专门针对“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星期天在毛概老......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本人特对chinawenwang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调研, 在下着眼于YJ村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作此报告,报告涉及新农村政策与税费改革政策,新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基础教育......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三农”调查团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之南方地区 调研者: 调研地区: 调研方式:实地考察 采访村委干部 走访村民 网站收索 调研时间:2009年8月14日—2009年8月20日 报告正文: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