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经济带的形成,及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

时间:2019-05-12 02:5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三大经济带的形成,及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三大经济带的形成,及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

第一篇:我国三大经济带的形成,及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

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原因,及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飞速发展,每年GDP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率。这种飞速的发展源于构成中国整体经济的各个地区、省市的共同增长和共同进步。但立足国情,国内地区间在地里位置、人口、资源禀赋及历史背景、技术条件、初始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央政府政策对各地区的经济政策的也很大不同,必然导致了地区增长的不均衡和地区经济差距的存在。一个国家的区域经济差异的过分拉大,将会给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带来深刻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日益扩大问题已受到国内外经济、社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的形成因素及解决措施展开分析。

一、东中西部的划分

1、划分标准

区域的划分是随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倾向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国家统计局的对东中西部的划分是解释还是按照2003年发布的标准。

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三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①。

2、东中西部概况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因素

中国作为世界上经纬度跨度最大,且又实行30年高度集权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差异扩大且加快,形成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的因素,比较复杂。

(一)历史因素

中国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由来已久,自唐朝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就开始向东部,转移到了宋带,经济中心已经移到了东南地区。东南地区尤以土地肥沃,水道交通便利而具有吸引力②。19世纪40年代后,我国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直到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战争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近代工业才一度出现向西移的趋势。到新中国成立,还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长三角、辽宁、天津、广州等沿海地区和中部的武汉、太原等地。由此可见,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就存在差异,这对后来的经济发展有着

深远的影响

(二)各区域自身条件

1、自然条件

自然地理位置、地貌、地质条件、气候、矿物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一切与自然相关的和区域经济发展有联系的条件和资源都属于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影响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③。

东部地带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的生长,农业发达;地势低平,开发利用早,经济基础好。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快。而中西部地带多属于干旱区或者高寒区,海拔高,对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中西部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为全国的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但受山岭的阻隔,交通不便,运输能力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长期处在闭塞的状态,经济发展缓慢。

2、人力资源

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区域发展的投资积累水平。区域的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④。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东多西少的特点,西部人口稀疏不利于区域生产规模的扩大,即人力资源对地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人口从中西部迁移到东部沿海城市,为东部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人口即是生产力,也是巨大的消费者,人口迁移大大促进了东部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对于人口迁出地的中西部来说,大量的人才流失,使得中西部经济缺乏活力,产业革新慢。

1995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受教育水平为6.86、6.01、5.05。虽然这几年的教育普遍得到提高,但中西部的高科技人才仍相对于东部来说,比较奇缺。中西部的产业结构结构的调整也受到了限制。

3、资本

经济的发展往往和工业化有关,而工业化与资本的积累有关。罗斯托(W.W.Rostow,1960)在他关于经济发展“起飞”理论中的叙述中认为,经济的“起飞“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具有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使资本的积累占到国民收入的10%以上。

结合我国的东部和西部的实际比较,东部地区交通便利,面向大海,经济要素的流动性高,禀赋好,技术水平先进能够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使得大量的国家投资、海外投资流向我国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4、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区域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决定了区域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科学技术的先进,促进了社会分工、协作与专业化的加深,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④

东部地区技术先进,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而中西部技术远不如东部,有些地区一直以农业、资源加工业为主,经济发展很慢。

5、制度

按照新制度经学家的解释“制度就是一系列被制度出来以约束行为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的规则、守法程序、道德和伦理的行为规范。区域制度包含政府行为及政府运行方式、经济制度、人们的观念(风俗、习惯、禁忌、价值观)等③。

中央政府的政策往往是一些原则性、指导性、宏观的,东中西部在运用国家政策上有很大的差距。东部地区政府往往想到的是国家不允许我干什么,有利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西部地区却喜欢按照国家政策行事,没有制度的突破。

同时,东部地区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中有比较强的危机感和探险精

神。而中西部的人在于外界相对隔离的状态下有比较浓厚的保守思想。这种思想观念的差异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国家政策

在经济还很落后的时期,为了最大化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中央政府应该选择外资外部收益较大的区域作为政策的优惠对象,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在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有相对优势,外资在这些地区产生的收益高,从而实行了“东部优先”战略。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格局,已经对东部基础设施、金融的投资,使得东部利用有利的区位和政策优势,首先接受了海外的先进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地区经济差异不断拉大,加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以及区域内部的恶性竞争,东部地区的外资收益不断缩小,这时,中央适时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⑤。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的一系列调整,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它观点,蔡昉、都阳指出人力资本禀赋稀缺、市场扭曲和开发程度不足使得中西部难以和东部趋同⑥。林毅夫、刘培林指出,由于我国各地区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与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符合程度不一致,导致了区域差异的存在⑦。

综合起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的形成,是历史、地理环境、资源配置方式、生产方式、国家政策等因素决定的。

三、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

大致学者认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在改革开放以前已经存在,之后区域差异小幅度缩小,20世纪90年代后,地区经济差异不断拉大,总体呈现“V”型变动。

根据区域差异形成因素的分析,缩小区域差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自身的建设

1、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中西部处在内陆,多数位于第二第三阶梯上,地形复杂,可之称为区位劣势。加强中西部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对于化解中西部区位劣势,促进东中西部区域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发展的硬件设施,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强省会城市的聚集与发散作用,吸引外来资本的投资和市场化。

2、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要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中西部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

3、中西部地区的人们要更新观念

摒弃“肥水不流外人田”那种封闭的思想,以开发求开发,以市场换资金,以产权换人才,在东中西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考虑中西部的经济发展。

4、加大开放程度,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区,甘肃的有色金属,青海的钾盐,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煤炭,云南、贵州的磷矿,四川的天然气和广西、云南、四川的水能资源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资源基础。中西部一些地区不仅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大,而且空间匹配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因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经济优势,如何集聚大量的资金、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是关键所在。因此,采取开放战略,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国外的投资者、企业家和技术人员来中西部来中西部投资办企业,促进中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调整产业结构,创造合适中西部中西部区情的发展道路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具有四个特点,农业生产较为粗放,基础差,工业化程度低;重工业偏重,轻工业教轻;采掘、原料工业比重大;交通运输线路密度和通信密度低。今后中西部地区调整发展的产业方向应该是:发挥农业潜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做好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促进农、轻、重以及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协调发展。

(二)经济发展战略

近年来,国家对中西部经济政策的倾斜已很明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具体怎么在中西部实施经济策略一直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大多学者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区域差异过大就认为灾难临头,放弃“效率优先”;也不能因为经济的发展,区域差距是必然的代价而坐视不管,而忽视“社会公平”。应该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下,坚持非均衡增长-协调发展战略。

经济非均衡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经济增长首先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出现,然后再扩散到其他地区,最后实现整个地区经济活动的高涨⑧。我国中西部地区空间辽阔,平原少而山地多,基础设施发展又很不充分,均衡发展既影响效率,也不利于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协作,因此,“全面开放,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应将投资有选择地集中于重点部门和地区,利用其发展而产生的波及效应来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应运用增长极理论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较发达的城市经济、科技力量、熟练劳动力的集中,有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和地理位置以及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是促进增长极形成的必要条件。我国中西部的一部分大中城市已具备增长极的条件,如武汉、长沙、成都、重庆、昆明、西安、兰州等,应通过这些增长极培育次一级增长极的形成。发挥大城市的集聚作用,尽可能在一个城市内形成相互协作的产业链条,减少运输成本,并将产品幅射到周边地区。促进中西部整体经济的增长。

(三)国家政策的支持

1、逐步建立国家合理财政转移,增加对中西部的财政投入;国家投资布局政策的调整,将向中西部倾斜

目前,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主要采取基数法来确定,这一办法实际上是根据过去的历史状况和地方的谈判能力来确定返还和补助数额,而不是根据地方财政能力和需要程度来确定。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真正成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低收入阶层公众提供无偿支出的一种制度。而中西部资金紧缺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应加大对中西部的财政投入。

70年代以来,我国国家的投资布局重点逐步向沿海地区转移。在1978至1995年间,沿海地区国有单位基建投资占全国的比重由40.1%迅速提高导50.4%,而中部地区则由30.6%下降到25.1%,西部地区则有20.4%下降到14.8%,中西部地区分别下降5.5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⑨。这导致了中西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工业因投资少儿发展滞后,促使地区间差异进一步扩大。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各地区间协调发展,国家的投资地区布局正在向中西部倾斜。

2支持中西部地带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

目前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较少,有三个原因:地理位置偏远,海外华侨联系少;投资环境差;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政策部如沿海地区优惠。因此,要扩大利用外资,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有力的支持。比如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上的支持,多种渠道利用国外贷款等。

3扩大沿边地区开放

我国沿边地区是指我国大陆同大陆周边国家接壤的省和自治区,它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九个省区。除了辽宁和广西,均属于西部和中部地带。因此,扩大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对振兴中西部地区经济和推动我国现代化建

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加强东西合作

为促进中西部地带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东部和中西部地带之间的经济联系。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面临较大调整,加强东西合作,有利于东部新型产业发展,又有利于中西部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开发中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向中西部地区传授生产技术、经营经验,加强信息交流,对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区域差异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中都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它,解决它,相信通过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的努力,三大经济区的差异会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①国家统计局网站

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2005版,第126页

③李兴江、陈开军、张学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与协调发展:理论·实证与政策》 ④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

⑤《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决定因素分析》

⑥《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异》2003年第3期

⑦《区域差距、趋同与西部开发》2001年第2期

⑧张慕、程建国《中国地带差异与中西部开发》

⑨ 陈栋生、魏后凯、陈耀、刘偕:《西部经济崛起之路》,176~177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第二篇:缩小城乡、贫富、区域三大差距调研材料

缩小“三大差距” 构建和谐某某

某某镇缩小“三大差距”调研报告

某某镇位于忠县北部,南距县城47公里,北距“佛教圣地”----某某38公里,东距某某市第二大都市----某某92公里,西距某某市主城280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06平方公里,辖15个村(居)、138个村(居)民小组,13892户,45720人,城镇化率20.8%,耕地2882公顷(43230亩),森林覆盖率达48.2%。

近年来,我们切实贯彻中央“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发展〃民生为主题,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推进集镇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加大农转城力度,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以解决农村低保和看病难、行路难、读书难、饮水难、住房难等“一保五难”为重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趋向平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取得重大进步,“三大差距”逐步缩小。到2010年底,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81亿元,增速16.64%(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4718亿元、0.3445亿元、1.30642亿元,一、二、三产业占比为53:10:37),农民人均纯收入6039元,增速20.58%,固定资产投资7247万元,增速20.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09万元,增速19.83%,地方财政收入1175万元,存款余额5.638亿元,粮食总产量23651吨,人均占有粮食540公斤。某某镇成功打造为“市级文明镇”、“市级试点小城镇”、“县级卫生场镇”、“市级科技示范镇”、“蚕茧万担镇”、“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小区”、“某某市万头种猪基地”、“某某市特色林业之乡”。2008年,被规划为

国家“部级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

一、当前“三大差距”在某某的主要表现

(一)城乡差距

基础设施差距大。某某镇抓住市级小城镇建设的机遇,集镇建设日趋完善,但由于农村比较广阔,制约建设的因素较多,个别地方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住房难、饮水难等现象依然严重,与县城及其他大中城市相比差距就更大。

居民收入差距大。到2010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6039元,与全县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96元相比为2.57:1,与全市相比差距就更大。

社会保障差距大。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并且落实较好;而在农村,只为“五保户”、“特困户”提供了低保金,且数额比城镇要小得多,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水土流失、集镇开发、退耕还林等农民大量失去土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

社会事业方面差距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设备、服务水平远不及城镇。有线电视安装普及率95%,家用电器使用率92%,这两项基本普及,但是自来水饮用率只有54%,程控电话安装普及率只有46%。全镇现有中心卫生院2所,医生47人,病床只有83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2653人。全镇现有文化站1个,农村基本无文化活动开展;敬老院2个,五保家园5个,根本不能满足农村老人入住。

居民待遇差距大。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原因,城乡居民差别项目较多,农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都实行民办公助,农 2

民既出资又出劳,而城市类似相关建设从不让市民掏腰包;城镇居民低保、社区干部待遇、各项安臵补助标准大大高于农村同类人员标准,社会保障措施和落实标准也有很大差别,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很难就地入学。

(二)贫富差距

“衣”:衣方面的差距不大,主要是档次方面的差距。“食”: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但还有少数农民缺乏,主要是那些家庭人口多、劳动力缺乏、智力低下的家庭,在农村占3%。基本环保,农民主要自给自足。营养质量不高,某某镇饮水质量特别差,许多指标严重不达标或超标。农村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住”:80%的农户住房质量差,每个农户平均在200个平方米以上,人均在40平方米以上,但质量差,不美观,结构不合理,功能缺乏,特别是农村厕所、洗澡间设计差或缺失。还有少数农民住在低矮、破旧、潮湿的房屋里,更有甚者是危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行”:某某镇虽然农村道路里程多,做到了社社和大的院落都通公路,但通行质量差。通行客车的有8个村,但只能在部分主公路上行驶,大部分社员生产生活仍靠步行和肩挑背磨。

(三)区域差距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某某镇在全县乡镇经济发展中一直居于前列,由于受区位条件、区域投资、区域布局的影响,我镇与全县其他乡镇的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与拔山、汝溪和沿江乡镇比较差距更大。

一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低于高速路及沿江乡镇。

二是基础条件明显低于高速路及沿江乡镇。

三是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明显低于高速路及沿江乡镇。

二、形成差距的原因

(一)区位原因

某某镇由于远离县城,无城市辐射,不沿边、不沿路,投资渠道短缺、招商引资困难,基础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都受到很大限制,造成与其他区域的差距大,而且这种差距将越拉越大。

(二)体制原因

投资体制基本上在城市,在重要交通线,在重要规划区,而对相对远离县城的边远山区投资有限;社会保障方面城市居民远远比农村居民优越;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的城乡分配不公;“先富起来”的政策必然导致差距拉大。

(三)自身发展原因

虽然这几年我镇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发展水平还很差,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化水平低,骨干收入项目缺乏,加之农业的自身效益不高,风险大等造成了农民的收入不高,形成了差距。

三、缩小三大差距的对策

(一)坚持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区域差距

1、坚持工业强镇,加快特色工业发展

坚持面向市场,立足本地资源,依托产业优势,盘活存量,培育增量,强化工业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加强深层次开发,打造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特色工业经济。

加强小区规划建设,搭建工业平台。合理规划工业小区,搞 4

好某某、碾盘、丰收三个工业小区规划,配套建设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强历史遗留资产清理,利用好政府搬迁,学校合并,村级蚕房等遗留的房屋资产。

集中资源优势发展支柱工业。依托森林资源,培植新兴产业,深度开发林木产品,发展木材加工业。依托蚕桑资源,发展丝绸加工业,加强桑树综合开发利用。依托农副产品资源,加强友明大米生产技改,扩大仁云面粉、万元酒业生产规模,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养殖资源,发展储藏和肉类加工业。

通过工业强镇战略,培育一批上规模、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到2015年,全镇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年均递增30%;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提高40个百分点,税收500万元。

2、坚持农业稳镇,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

坚持规模化经营,打造某某农业四大经济产业带。以改良桑树养优质蚕为主,打造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等为重点的蚕桑经济带;以推广优质品种为主,打造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等为重点的优质大米经济带;以经济、生态结合为主,打造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等村为重点的生态养殖带;以扩大规模为主,打造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等为重点的竹、林、果经济带。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蚕桑业,依托“万担蚕茧镇”优势,制定蚕桑“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实现发种20000张,产茧1.5万担。加强对现有桑树的管理,提高桑叶质量;树立蚕桑产业立体抓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大力度改造蚕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改革蚕房、蚕具,减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大 5

力改革养蚕体制,改分季饲养为分批饲养,实施大小蚕分离饲养。实现养蚕数量规模化、桑树管理规范化、设施设备先进化、养蚕技术科学化、基础条件优越化、桑树利用综合化。达到95%的农户养蚕,10张以上的养蚕大户达到20%,平均每张单产40公斤。养猪业,依托“万头种猪基地”,进一步改良品种,扩大养殖规模,改善养殖条件,落实补助政策。坚持集中打造养殖示范小区,用工厂化管理理念建设养殖小区;改良优良品种,全面推广养殖洋三元以上的优良品种;加强养猪服务,建立完善的养猪保险措施和补助秩序。大米业,依托“有明大米”品牌,进一步改良品种,发挥中高山优势、绿色优势,实施技改,促进深层次加工,打造品牌,加强对外销售渠道,加强和县内超市联络。

狠抓新兴绿色产业发展。草食牲畜产业,利用丰富的草资源发展肉兔、肉牛产业。计划2011年出栏肉兔60万只、肉牛1000头。食用菌产业,利用丰富的桑枝资源发展食用菌,计划2011年种植300万袋。林下养殖,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农户庭院林地资源发展林下养殖,让林下养殖成为全镇养殖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1年发展林下散养土杂鸡50万只。

开发丰收片区林果经济带。因地制宜发挥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某某村等村土质薄弱,红壤土质,适宜竹木、果品生长的特点,发展林果生产(柑橘、竹笋)。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 以推进集镇建设为中心,加快中心村、集中居民点建设,构建集镇、中心村、集中居民点三级人口集聚网络。按照“功能配套、设施齐全、主题明确、规模适度”的原则打造“市级小城镇、商贸集镇”。到2015年,集镇规模达到3.5平方公里,镇域人口 6

15000人。要在某某镇城乡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居民点建设、道路及绿化用地等技术指标进行详细修编,对集镇旧城改造、公共设施进行标准设计,合理确定集镇发展方向。加强碾盘、丰收场镇开发,集中开展某某场至某某场公路沿线中心村、集中居民点规划和建设,容纳集镇剩余的大量人口。

切实抓住当前有利机遇,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确保农村道路畅通;加强水利设施整治,确保农村灌溉和人畜饮水;落实国土保护措施,保护农民生产的命根子;同时加强农村通讯、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医疗、教育、文化娱乐活动设施等公益设施建设,确保农村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观,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农转城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数量。

(三)加强扶贫工作,完善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 认真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工作要求,围绕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某某的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全面改善贫困村及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1、加强贫困户脱贫致富项目落实

结合每个贫困农户实际,引导他们依托本地资源和本户劳动力资源,按照“远期、近期结合,大小项目结合、万元增收结合”和“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思路,精心帮助每个农户巩固发展好1—2个稳定增收的骨干项目。

2、进一步抓好智力扶贫工作

教育和引导贫困人口转变思想观念,从“被动脱贫”转到“不 7

甘贫困,我要脱贫”上来,多措并举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积极组织贫困户子女和有劳动能力人手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种养、致富的本领。认真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组织贫困户代表外出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来我镇为贫困户专业培训。积极组织贫困户人员在我镇就地就近企业和专业大户家中务工,让他们一方面在务工中获得收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本土企业和专业大户中亲身体验发展观念,亲手学习各种技术,亲切感受发展成就。

3、进一步落实扶贫责任

认真开展“三进三同”活动,把党员干部、农技人员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户中,切实开展帮带工作,落实帮带责任。

四、几点建议

1、统筹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倾斜对东北部乡镇的投入。

2、切实加大农村移民的力度,近年来开展了高山移民、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地质灾害等恶劣条件地方移民,但力度不够,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尽可能的将那些条件较差地方的群众搬迁到基础较好的地方来。

3、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制订土地合理流转、规模发展的机制和优惠办法。

4、尽快落实农村“三权抵押”机制,让农民的土地、林地、宅基地充分发挥作用,进入融资市场。

第三篇:我国在缩小城乡差距采取来哪些措施

我国在缩小城乡差距采取来哪些措施

第一,不断加大国家对农业支持的力度,在财政、税收和其它政策方面进一步地向农村倾斜,积极出台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继续完善并加强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的政策,研究和制定其它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第二,努力发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多渠道、多种方式地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同时,按照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的生产布局,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第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引导乡镇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能力。

第四,积极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由温饱全面进入小康,是中国面临的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工作。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中国将会逐步而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不断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3)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4)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5)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与国家宏观控制相结合。

(6)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四篇: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区域差异研究的论文

0.引言

近年来,有关公共图书馆科研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胡军和杜朝东通过对我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1979—2008)发表论文的被引篇数和频次、被引频次区间分布、论文下载量、H值分布、高频被引论文和高频被引作者的分析,揭示了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的现状。赵星等人以H指数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了1999一2008年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科研状况。赵惠芳统计了2005—2009年公共图书馆作者在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多产图书馆、高产作者及论文被引次数等,对各省公共图书馆科研产出及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刘颖提出类元H指数,结合元H指数对图书馆作者群体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仲华对我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1979—2008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年代分布、论文合作情况分布、论文发表刊物分布、核心期刊分布、核心作者分布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的现状。宋萍通过对12种图书馆学核心期刊近五年的载文数据统计分析,对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进行了分析。目前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工作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省级图书馆,且用单一的指标评价学者或学术团体的科研能力,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客观上需要综合应用不同指标进行补充或修正。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我国31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不含国家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综合借鉴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按照全面性、客观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了11个较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找出能够从几个方面反映出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差距的综合指标,并通过聚类分析把我国公共图书馆分为七大类,并定量测度各类型区的科研状况。

1.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指标选取

为了分析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区域水平,本文从论文产出的角度,运用文献计量学对31个地区公共图书馆2002—2011年的科研产出进行评价,选取发表论文总数、基金资助论文数、核心期刊论文数、核心期刊率、被引篇数、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量、论文被引率、高频被引论文数、高频被引论文频次、H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内容包含了论文产出规模和学术影响力,既有量的内容,也有质的反映,指标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有关指标的说明详见表1。

1.2数据来源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在2002—2011年发表的论文总数、核心期刊发文数和基金资助论文数;利用中国引文数据库统计2002—2011年各地区公共

图书馆论文

相关信息

普通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及服务策略浅析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培养的方式探讨试分析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IP网络存储技术研究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分析浅议公共图书馆由内向外发展与探索浅析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使用情况浅谈图书馆编目外包的利与弊试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被引篇数、被引频次、高频被引论文数、高频被引论文频次和H指数,统计时间为2012年10月;统计期刊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7〕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表;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名单来自《中国图书馆年鉴2010》。

经过统计、汇总和计算获得2002—2011年31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在上述11个指标的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表22002-2011年我国31个地区公共图书馆论文产出一览表2.1.3研究方法

1.3.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方

法,通过数据的降维,将具有一定关联的多个变量进行高度概括,简化为几个互不相关的公共因子,每个因子都反映了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1.3.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研究区域差异和划分地域类型的常用方法。聚类分析的目的是根据数据的特征,计算各观察个体或变量之间亲疏关系,根据某种方法将观察个体或变量分为若干类。本文采用SPSS分层聚类中的Q型聚类对31个地区公共图书馆进行分类分析,其中,个体距离采用平方欧氏距离,类间距离采用平均组间链锁距离,根据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区域。

2数据分析

2.1因子分析及指标内涵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表2中的11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变量的特征值,见表3。

从表3可知,因子1、因子2的累计贡献率已达81.072%,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选取主因子,因子1和因子2可以作为主因子,但为了更准确的解释原有变量的信息,本文选择前3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分别用F1、F2和R表示),它们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7.663%,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2002—2011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各地区的科研状况。为了使各因子变量具有更好的解释性,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主因子F;i在核心期刊率、核心期刊论文数、高频被引论文频次、高频被引论文数、H指数等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这5项指标代表了论文高影响力,因此,主因子R可以看成是一个质量因子;主因子R在论文总数、被引篇数、基金资助论文数、被引频次等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这4项指标都是论文的数量指标,因此,主因子F可以看成是规模因子;主因子R在论文被引率、篇均被引量等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这2项指标反映了论文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此,主因子R可以看成另一个质量因子。

2.2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综合评价

运用SPSS得分功能,可以直接得到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在上述3个主因子的得分,以3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综合得分公式为:

F综合=0.34119F1+0.31069F2+0.22475F3(1)将3个主因子的具体得分代入公式(1)中,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综合得分与排名如表5所示

从表5科研实力综合得分的排名来看,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科研综合实力最强,上海市仅次之;广东、上海、湖南、黑龙江、浙江、江苏、天津、辽宁、吉林、河南、宁夏11地区都在0分以上,其它20个地区都在0分以下。从各因子的单项排名看:

(1)在质量因子R论文局影响力上,上海市公共图书馆以3.109分名列榜首,学术影响力最大,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次之,天津、宁夏、湖南名列前5名。

(2)在规模因子R上,广东省以2.456分排名第1,浙江、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河南、广西、天津、江苏、山东、重庆、贵州12地区紧随其后,得分都在0分以上,其它地区得分都在0分以下。

(3)在质量因子R——论文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上,江苏省以2.303分位于第1名,江西、福建、广东,上海名列前5名。

综合上述科研实力综合得分排名与3个主因子单项排名,广东省公共图书馆在论文产出的规模和质量上都名列前茅,综合得分排名第1,显示出其强大的科研产出实力;上海市在质量因子R上得分最高,学术影响力全国最大,综合得分排名第2,但论文产出规模较小,规模因子得分仅排在第28名;辽宁、吉林两省综合得分名列前9名,规模因子得分排名前5名,但质量因子R得分却排名最后。西藏,新疆,内蒙古三个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综合得分排名最后,科研实力最弱,从表2可知,在11项指标中,各指标数量远远少于其它地区。

3.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类型划分及区域差异分析

3.1科研实力的类型划分

为了便于分析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产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加确切地描述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状况,本文以各地区科研能力的综合得分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把我国31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分为7大类,见表6。

3.2区域差异分析

为了分析不同区域的公共图书馆科研情况,按照表6所示类型列出各区域的指标平均值和各指标的基本描述(见表7)

第1类是广东省。其在论文总数、核心期刊论文数、被引篇数、论文被引率、被引频次、高频被引论文数、H指数7个指标上均名列第1,论文产出规模最大,学术影响力较大,科研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第2类是上海市。其在核心期刊率、篇均被引量、高频被引论文频次3个指标上均名列第1,在核心期刊论文数、被引频次、高频被引论文数、H指数4个指标上均名列第2,其学术影响力最大,但在论文产出规模因子上的分值偏低,科研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

第3类是湖南、黑龙江、浙江、江苏、天津5个地区。科研综合实力得分仅次于广东省和上海市,江苏省在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得分第1,但在论文高影响力上得分较低;湖南省得分较均衡;天津市在论文高影响力上得分较高,但在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得分较低;黑龙江和浙江两省在规模因子上得分很高,但在质量因子上得分较低。从表7得知,该区域的大多数指标数量低于广东、上海,但又高于其它区域,科研综合实力较强。

第4类是辽宁、吉林、河南3个地区。辽宁、吉林两省在规模因子上得分较高,但在论文高影响力因子上得分排名最后;河南省得分较均衡。从表7可知:该区域除在基金资助论文数量上高于第III类区域外,其它指标数量均低于第III类区域,科研综合实力处于全国中游水平。

第5类是宁夏、福建2个地区。宁夏地区在论文高影响力上得分偏高,但在规模因子、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得分很低;福建省在论文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上得分偏高,但在其他两个因子上得分较低。从表7可知,该区域除核心期刊论文数高于第W类区域、核心期刊率高于第III类和第IV类区域外,其它指标均低于前几类区域,科研综合实力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第6类是北京、河北、山西、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13个地区。该区域科研综合实力偏低,江西省在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得分偏高;北京、广西在规模因子上得分较高,其它地区在三个因子上得分都不高。从表7看出,该区域除论文总数高于第V类区域外,其它指标数量均低于前五类区域,科研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偏弱水平。

第7类是青海、海南、云南、内蒙古、西藏、新疆6个地区。从表7中可看出,该区域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各项指标的数量都远远小于其它区域,除了个别地区在某个因子上得分较高外,大多地区在各个因子中的得分和科研实力综合得分都处于全国落后地位。

同时对表7中各指标的描述性分析看出,比值最大的指标是高频被引论文频次(417.17次),最高的是上海市(2503次),最低的是第V类区域(6次)。标准差反映了组内个体之间的离散程度、差距的大小,除了论文被引率标准差较小(0.19)外,其它10个指标的标准差都较大,最大的是论文被引频次,达到了2934.81。从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差异较大,中东部高于西部。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1)区域间科研综合实力差异悬殊。不论是以科研实力综合得分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还是以三个主因子的得分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阐述用因子得分变量进行聚类的过程),第丄类地区的广东省和第2类地区上海市都是单独聚类,再次体现了在科研产出规模和影响力上的突出优势。虽然第III类、第w类、第V类、第w区域中有的省份在某些因子中得分较高,但其平均综合得分尚不及第丄类地区、第2类地区的一半,第VII类地区在论文产出的各项指标上基本上全处于落后地位,与其它地区有着巨大的差距。

(2)区域内科研产出差异较大。在第III类地区中,天津市在论文高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高于浙江省,江苏省在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高于天津市;在第w类地区,河南省在论文高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高于辽宁省;在第V类地区,宁夏在论文高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高于福建省,而在论文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低于福建省。

(3)地区内部科研产出存在很大差异。在统计数据过程中发现,地区内部的公共图书馆科研产出也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地区的市级图书馆10年间发表论文很少,大多数基层(县级)图书馆几乎没有论文发表,一个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主要由省级图书馆的科研实力所决定。但科研实力综合得分名列前茅的几个地区,市级图书馆或区级图书馆在论文产出规模和影响力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如广东省的深圳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汕头市图书馆、东莞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深圳市南山图书馆、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等;湖南省的长沙市图书馆、岳阳市图书馆、常德市图书馆等;浙江省的温州市图书馆、杭州图书馆、衢州市图书馆等;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图书馆、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牡丹江市图书馆等。由此看出,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提升整个地区的科研综合实力。

(4)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进行全面评价。本文只是从论文产出的角度对地区公共图书馆进行了科研实力评价,更全面的科研能力测度还需考虑期刊的影响因子、著作、专利、基金课题的级别、期刊对本地作者的倾向性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参考有关单位对科研实力评价的各种方法,不但包括对学术队伍、学历水平、努力程度、人均产出等内部因素的评价,还要包括对科研经费投入、资料设备、科研激励、科研氛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的评价。如何设计出更加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进行评价,期待有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

3.2建议

第1类广东省和第II类上海市虽然在论文产出规模和学术影响力方面显示了强大的科研实力,但在科研项目的合作度、项目优势等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从2009—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获得者来看,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无一承担,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在2011—2012年虽然每年各有一项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但与国家图书馆获得的课题数量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这两个地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优势,培养科研核心团队,凝练研究方向,争取多获得国家级项目的支持,以高层次的项目带动高水平论文产出,引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第3类一第W类包括了我国中东部的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科研综合实力低于广东省和上海市,在每个公共图书馆内部,科研产出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要想形成较强的科研团队,必须从思想认识、管理理念、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入手。科研产出量应逐渐纳入图书馆评估和图书馆人员个人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定期对基层的图书馆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前沿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省市的各类纵向项目也应适当向公共图书馆倾斜,鼓励图书馆员从事科学研究,形成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

第7类的6个地区科研综合实力处于全国落后地位,国家要加大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鼓励和号召图书馆学、情报学的高学历人才到这些地区去;另外,公共图书馆要出台科研激励政策,鼓励图书馆员开展学术研究。可喜的是,2011年西藏自治区图书馆主持的课题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显示了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正在逐步提高,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区域差异将会逐步缩小。

下载我国三大经济带的形成,及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三大经济带的形成,及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