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零距离看北大:为什么要选择北京大学中文系?
零距离看北大:为什么要选择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刘纯
一、想当“作家”不一定进中文系
我在理科实验班参加高考,在我家那个地方,填报志愿是在高考以后,出分以前。我那个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大中文系作为第一志愿——事实上,在我看到北京大学招生计划的时候,决定就早已经做好了。我把我的选择告诉我的老师们,无一例外地,他们都会白我一眼,然后冷冷地说:这个志愿好,没人跟你抢。
直到今天,依然会有无数的师弟师妹以及中学生一脸不解地问我:作为一名理科生,你为什么要上北大中文系?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拾起自己久违的耐心,不厌其烦地讲我是多么热爱中文这样一门学科。答得多了,我忽然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会对我这样一个其实非常普通的选择充满疑惑?后来我听一个师妹跟我诉苦时,突然明白了问题所在。
那位师妹对我说,有一次,某位叔叔这样问我那位师妹:“你学什么专业的?”我师妹说:“中文。”那位叔叔马上条件反射似的说:“中文,培养作家的?”我师妹想了想,勉强说:“也算吧。”——事实上,中文系并不是作家班,中文系和培养作家并无直接关系——然后那位叔叔就又问:“那你出过几本书了?”我师妹特别无奈地说:“没有。”最后那位叔叔大惊失色:“啊?没有?没有就让你毕业了?!”然后我的师妹就很无语。
第二次,某位阿姨问我师妹:“你学什么的?”我师妹说:“中文。”那位阿姨马上条件反射似的问:“那你写诗不?”我师妹说:“不写。”阿姨又好像很专业似的说:“哦,也对,现在不流行写诗了。那你写小说不?”我师妹摇摇头,说:“不写。”阿姨突然做恍然大悟状:“对对对,女孩喜欢写散文,就是冰心那种的吧,我特喜欢!”我师妹再次非常无语。这位阿姨比刚才那位叔叔好一点,不过她依旧把中文系当成了作家培训班。
第三次,我师妹在火车上遇到了某位大爷,大爷问她:“上学呢?”我师妹点点头:“嗯。”大爷接着问:“学什么呢?”我师妹说:“中文”。大爷看了看她,满意地笑了笑说:“学得不错啊,我都没听出来你不是中国人。”这回我的师妹更加无语,因为这位大爷把学中文的和老外学汉语划上了等号。
最后一次,我师妹的表姐问她:“你学什么的?”我想这个时候各位已经可以替她答了:“中文。”她表姐问她:“中文都学什么啊?”这个问题太大了,我在中文系学了将近7年,也做不到一两句话给它解释清楚。我师妹吧啦吧啦说了一通,她表姐想了想,就回了她一句:“哦,也就是说你们还有比较专业的东西,是吧?”我想我师妹什么反应,也不用再跟大家重复了吧。
总结一下这四次尴尬的对话,我们不难发现,前两个问题告诉我们,长期以来大家对于中文系的认识,就是培养作家——说得再难听一点,就是培养出一大批多愁善感而又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学男女青年,这些人的公众形象基本上就是矫情、无聊、空虚、寂寞,同时还不负责任,简而言之,三个字:“神经病”;后两个问题则告诉我们,之所以中文系长期以来不受重视,很大程度上就因为大家认为“中文”是大家都会的,学中文的没有什么专业的东西用来服众,中国话大家都会说,凭什么要你们来教我们,学来学去学中文,有什么好学的呢?我想,接下来,我必须向大家还原出中文系的真相;也就是说,只有最后跟大家谈清楚中文系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这些学中文的人到底都在学些什么,为什么要吭哧
吭哧一学就是四年,有的还要学七年,甚至十一年、一辈子,我们讲北大中文系的意义和价值,谈选择北大中文系的那些理由,才不至于流于空谈。
二、中文系到底学习什么?
从大的专业方向上分,中文系有四个方向:文学、语言、文献和应用语言学。先说文学。文学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向并非让他们日后成为作家,而是成为批评家和分析家,换言之,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并非文学创作,而是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所有那些神经兮兮的文学青年跟中文系文学专业基本上都没什么关系。文学创作是要靠感性,可文学评论和研究更多的还是要靠理性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感性分析固然重要,可自圆其说、言之成理才是决定一篇论文好坏的根本所在。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学生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心浮气躁,某种意义上说,为了对那些感情的文学作品进行缜密细致的阐述和分析,他们必须比一般人更加脚踏实地。
语言专业细分起来,又有古代、现代和应用之分。在徐通锵、叶蜚声先生编写的《语言学纲要》中,老先生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在人类尚未直立行走之前,嘴要承担的任务很多,比如吃东西,取东西,甚至还包括打架。等到人类终于直起了腰板,解放了上肢,进而创造出了语言,人类的思维水平才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一切文明。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文字水平的高低,与人的思维能力直接挂钩,这也就是为什么真正的大思想家都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先秦诸子就不必说了,他们的著作既是哲学著作,又是文学瑰宝;就是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们自身的思想能力也为世人所叹服。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学的研究,表面上是与一些看似枯燥乏味的语法现象打交道,而究其实质,却是深入到人的思维层面,探究真正属于人类自身的奥秘。这里,我简单地对所谓“应用语言学”专业做一点补充介绍。由于我当初进北大中文系的时候身份是理科生,所以就被默认归到了这一专业,我们所接触的工作,通俗点说就是“金山句霸”,即利用计算机编程的相关技术,结合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中文信息处理的相关问题,这一专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就业形势也一片大好。
文献专业就是搞国学的。现在“国学”已经成为一个任何人都可以用可以称自己是研究“国学”的,反而是文献专业真正研究国学的师生们,却从来没有在电视、电台中夸耀自己的功绩,而是在踏踏实实地做着保护整理与研究古籍的工作。所以我们不用泛滥的“国学”而是换一个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保存在哪里?保存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文献专业的任务是所谓“古籍整理与研究”,因为我们知道,古人写书是没有标点的,用的又是古汉语,而且经过那么久的年代,书籍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今天的人常常看不懂,所以需要一些人经过专业训练把这些古籍转换为大家能够看懂的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那我们为什么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呢?说得夸张一点,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义务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知道,想消灭一个国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它的文化。比如秦始皇灭六国,秦朝虽然很快崩溃,但六国已经无法复兴起来,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的文字,烧掉了六国的史书,换句话说,六国的传统文化被消灭了,六国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是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了获得这种民族认同,我们除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汉语之外,对于传统文化也应该有起码的了解。而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一个传统文化修养好的人,他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气质、人格必有优于常人之处,因
为他们推崇和学习的,是中华民族青史留名的优秀儿女,而不是时下的明星大腕超女快男。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古籍整理的数字化工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献专业的同学如果又精通计算机编程等,其前途将不可限量。
三、中文系的师长与学生
我在北大中文系学习了将近7年,我庆幸自己在这7年的时间里认识了无数优秀的先生。我现在清楚地记得邵永海先生给我们上古代汉语课时的场景,对于这位先生,我们所有人都尊敬地称其为“邵公”。有一次他在办公室里给几个同学讲《诗经•豳风•七月》,讲完之后顺带说起中国的农民问题。他一脸严肃地甚至略带些悲愤地跟我们讲现在农民的负担。后来我听说邵公来自山东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对于这个问题有着切身的体验,从那时候开始我明白了邵公不是那种钻进象牙塔里不问世事的学者,以及什么叫做活的学问和热的学问。我还记得那位每次上课都穿着长衫和布鞋的头发灰白的张鸣先生,用我一位师姐的话说,“张公是最认真贯彻‘从大街上捡回来一个破人就玩命对他好’这一北大道德准则的北大人”。那次我写了一篇关于辛弃疾历史观的论文,张鸣老师不但批阅得无比细致,而且措辞颇有情致,有的地方甚至用红笔标出之后,旁边就写两个字:“呵呵”。那次论文交上去之后,张老师特意给我打了一个小时的电话和我探讨论文中的观点,其实我的那些不成熟的意见自己并没有多在意。我还记得教当代文学的贺桂梅老师每次讲到得意处时嘴角都会微微一翘,眼神意味深长;我还记得吴晓东老师在现代文学史的课堂上背着手踱着步在教室里朗诵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有的同学竟然在前排哭得稀里哗啦;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陈晓明老师时,我跟他说正在读他写的《无边的挑战》,他马上问我读的是什么版本,然后他跟我说:我送你一本新版的,你改天来取,我取的时候发现封面上写着“刘纯雅正”,当时心想真是情何以堪;我还记得教《诗经》的吴鸥老师声音非常小,但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每一个字都清楚地抵达了我们的耳朵里„„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有一些细节会逐渐淡忘,关于某节具体课的记忆也会变得模糊不清,但无论如何,结识这些先生,聆听过他们的教诲,都必然是我一生当中无比宝贵的财富。同样宝贵的还有我在北大中文系结识的那些朋友。也许是想和师兄看齐,我在北大中文系也组建过两个组织,一个是辩论队,一个是表演队,前者曾经在北大最高水平的辩论赛上披荆斩棘,力克卫冕冠军,后者已经成为北大最高水平话剧比赛上永远最有力的冠军争夺者,没有之一。2010年5月22日,当表演队的同学们为自己获得话剧比赛第三个冠军和最佳编剧而欢呼雀跃的时候,不用太多的言语,所有人都对中文系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事实上,这种认同从新生踏入中文系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当他们在中文系团学联文艺部的带领下学习中文系系歌《新秋之歌》的时候,林庚老先生优美的诗句会将所有人带入到一种属于中文系独有的韵律之中。迎新晚会(中秋晚会)、新年联欢会、K歌大赛、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志愿服务队„„中文系为我们提供了太多展示自己的平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中文系的生活不只是书卷气息浓厚的图书馆,中文系的同学一样可以活得精彩。
四、中文系毕业生的去向与志向
每次参加北京大学开放日的活动时,我们无数次回答过家长这样的问题:中文系的学生出来能干什么?随着我们答疑的逐渐熟练,我们给出的答案也越来越明晰:
本系9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都可获得免试推荐本校(包括本系和外系)以及清华、复旦、南京大学等名校研究生的资格。2008年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研
究生的比例达到68%,位列全校第一。出国深造也是有兴趣和有志向同学毕业之后的重要选择之一,众多同学去了哈佛、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康奈尔、芝加哥等世界著名大学,由于他们的知识功底和刻苦精神在欧美等地的世界名校中享有良好声誉,许多国外大学都乐于接受北大中文系学生。
本科毕业后就走向社会的同学,近年就业率在98%到100%之间,高于全校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一些应用型热门专业。同学在择业方面也有较大的选择范围,可以去国家党政机关、科研部门、新闻媒体、出版机构、广播影视机构、地方高校、军队、企业等等,中文系毕业生以其“名牌”声望,加上扎实的基础和全面的素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欢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中文信息处理、中国文化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人才急需,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为很多机构和部门所看好。
简单地说,在中文系,想继续读书,我们为你提供机会;想出国发展,我们为你提供平台;想步入社会,我们为你提供无限的可能。中文系的学生是“万金油”,哪一个行业不需要头脑灵活、思维清楚、文字功底强、社交能力好的人呢?如果再谈吐文雅有风度,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是哪一行、哪一业,中文系的学生都可以做得非常出色。就我认识的师兄师姐,他们有的成为了企业老总的高级助理,有的成为了极为成功的商人,更有人成为了非常出色的记者、编辑和教师,当然同样也不乏优秀的主播和编导。当然,更多的同学,仍然留在象牙塔里,从事文学、语言与文献的研究,为继承、宏扬与发展传统文化,为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学术的繁荣,做着他们各自卓有成效的贡献。
其实,在我看来,讨论“中文系的学生以后能干什么”,更像是一个伪问题。在当今这个看重个人能力远胜于学历背景的时代,专业对于个人职业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小;而在这个越来越注重人的内功修为以及发展潜力的时代,中文系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打开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好的学生在中文系,学到的东西可以是其它院系的好几倍。更何况,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6个重点学科的院系,前两年还不分专业,最大限度地夯实学生在各个方向上的基础;同时,北京大学中文系还与其它若干高等学府有着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每年都有大量的名额可以外出交流沟通。这是一个真正健康的、生机勃勃的平台。如果我说来北大中文系之前只是对这个学科感兴趣,那么现在我想说的是,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北京大学中文系都为我7年前的选择提供了足够的、且越来越多的理由。
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力量,使得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之中能够脚踏实地地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能够不声不响地在各行各业取得足以改变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成绩,使得我们的毕业生,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都会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在所有院系的毕业口号当中,没有哪个院系的声音能够像中文系的那样给人带来深深的震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说这话的人是宋代理学家张载。这四句话,如果不来北大中文系,或许我一辈子都无缘得见。也只有在中文系,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四句话所承载沉甸甸的重量,也才明白一个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心中所应有的不应该只是一份锦衣玉食的工作。
第二篇:零距离看北大:北京大学校园文化
零距离看北大:北京大学校园文化
北大,是一个在中国字典里很特殊的词汇。翻开中国近现代百余年的史册,我们会发现,几乎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都有北大人挺身而出,为民族振臂呐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世界上很难找出第二所大学,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竟有如此大的关联。今天,当北大已度过她112岁生日,岁月已将许多历史的棱角打磨一空的时候,北大依旧挺立在思想的潮头、社会的前列,引领着中国的发展。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北大百年长青、卓然挺立?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近北大的校园文化,去感受北大的风骨。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一所大学的品质,不仅在于它拥有多少大楼,多少大师,更在于它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只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北大校园文化便是中国杰出校园文化的代表。北大精神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百年来,北大精神一代代传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北大人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但始终本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积淀是北大校园文化的基础。在北大校园里,老师是一盏盏明灯,是他们为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子铸造铁打的营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是北大的主人,全国各地精英在北大的空气中自由呼吸、展翅翱翔,他们勇于创新、碰撞出绚烂的思想火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北大校园文化生活。北大精神是神奇的,它使老师和学生在这里自由地交流、畅快地讨论;北大校园文化是神奇的,它使北大与一代代北大人激情澎湃、永葆青春。
心系天下、爱国为民,政治文化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旗帜。有人说,大学是象牙塔,但北大人从未停下自己走出象牙塔、心忧家国事的脚步。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北大一直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奔走呼号。改革开放以来,从1981年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1984年国庆35周年道出“小平您好”的亲切问候、到1997年初发出“再道一声小平您好”的深情呼唤,北大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红楼一角,实有关中国之政治与文化”。今天,你依旧可以在未名湖畔、博雅塔下看见一群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他们的肩膀或许还稚嫩,但他们在用心勾画着祖国明天的蓝图。
爱之发微、迢迢远照,道德文化是北大校园文化的基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大校园文化不仅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担当,更滋润学生的德行与修养。1993年寒冷的冬日里,柿子树下17位自发扫雪的同学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家爱心社团,用他们火样的激情温暖了这个冬季,从此,爱心社掀起了北大校内的爱心浪潮,经久不衰;1995年,北大开启“文明修身”活动,不仅是全校学生的一次自我反省,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次涤荡,成为北大学子抵御市场经济不良影响的定海神针;1996年,北大成立了第一个社区援助服务总队,从此北大的青年志愿者工作走上轨道,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鸟巢一代”更让全世界见证了北大学子的风采。今天,各类文明礼仪讲座、道德模范演讲在校园内时时可见,同学们追求文明、讲究道德的风气不息,为北大同学的发展打下了
深厚的道德根基。
大哉学术、薪火相传,学术文化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支柱。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程中,大学肩负着创新科学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此谓学术。学术是大学的灵魂,正如李大钊所说:“只有学术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学术是北大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北大也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与学术文化。每年的“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都会吸引大量同学参加,刮起校园内的课外科研风暴;而北大学术之星、研究生“学术十杰”等评选活动,也充分肯定了北大学子的学术研究成果,鼓励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术研究活动中来;《北大学报》《北大研究生学刊》等成为展现北大师生学术水平的窗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大的讲座文化,在北大校园内,每年都会举办上千场学术大师的讲座。这些讲座内容包罗万象,成为一例例浓缩精华的“知识快餐”,为北大学子的课外学术生活增添了无限活力和发展动力。北大讲座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开放课堂,有最快的信息来源,最广的知识领域,完全自由的参与和交流;演讲者讲得精彩,听众的问题也提得精彩,相互启迪,相互砥砺,一个讲座,一个大课堂。北大的讲座也吸引着其他高校的老师和同学前来聆听北大,和北大人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提高。北大校园学术文化正如未名湖、博雅塔一样,静静地,默默地,守候着一份精神的魅力,看护着一代代学子的成长。
融入社会、知行合一,实践文化是北大校园文化的窗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若要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必须要使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深入实践。北京大学向有实践传统,1983年,更由时任北大团委书记李克强同志发起,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现在,每年都会有数百支团队、数千人次加入到暑期社会实践的队伍中来,同学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遍布农村、工厂、矿山、学校,通过实践与调研,深刻体察中国社会的现实,感受时代发展的律动,并通过个人的努力,为实践地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从1996年开始,北大已连续多年举办硕士、博士实践团活动。硕士、博士实践团的团员用自己专业的知识为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为各地带去新的知识、新的形势,也从各地寻找自身发展的机遇与动力,成为北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亮点。北大校园的实践文化恰似一扇窗户,为同学们观察社会提供了一个窗口,不断从社会中获取阳光与空气,促进北大校园文化长期发展长期繁荣。
知识起家、文化创新,创业文化是北大校园文化的亮点。现代的校园已不再是封闭的书斋,而是一个开放的面向社会的人才基地。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自主创业已成为学生就业的一条途径。近年来,北大校园内创业文化方兴未艾。每年的创业计划大赛都会吸引大量同学参加,“河合创业基金”项目已成为校内品牌活动,而俞敏洪、李彦宏等优秀北大毕业生的事迹也不断激励着更多的北大学生投入到自主创业的大潮中去。
色彩斑斓、各有所长,文体文化是北大校园文化的引擎。北大的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的要数蓬勃多元、异彩纷呈的文体活动,各类文体活动给校园文化的发
展带来蓬勃动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引擎。北大建校伊始就非常重视艺术教育,早在五四时期,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就大力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在北大组织“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音乐传习所”,聘请一大批著名艺术家到北大授课和指导学生的艺术活动,使北大很快成为全国的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中心,北大也形成了注重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今天,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演讲十佳比赛、朗诵艺术大赛、新年联欢晚会、毕业生晚会等活动已成为校内的文艺节日。十佳主持人大赛不仅精彩、引起校内外广泛关注,更向央视、凤凰卫视等全国性重要媒体输送了许多人才。十佳歌手比赛已经是北大一年一度参与人数众多、比赛形式常变常新、最具时代气息和最为活跃的一个文艺赛事,在十佳歌手比赛的舞台上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校园明星。另外,北大的百周年纪念讲堂作为传播高雅艺术的场所,为我校师生带来了多场艺术盛宴,拓展了北大校园文化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健身竞技也是校园文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大遵循“德智体,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历来提倡体育锻炼,并且举办各式体育竞技活动。从1986年起,北大杯足球赛开赛。随后“新生杯”、“硕士杯”足、篮、排球赛也先后崛起,这些活动不但增强了大家的体魄和团队精神,也增强了北大的凝聚力,并和奥林匹克的宗旨“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交相辉映。2008年奥运会乒乓球比赛在北大的举办,更为北京大学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动力。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社团文化是北大校园文化的血液。从1904年第一家学生社团成立开始,凭着对民主科学的不懈追求,历经百余年发展,北大学生社团发展蒸蒸日上,已成为北大校园文化的血液。现在,北大共有政治理论、学术科创、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公益志愿、实践促进、合作交流、地域文化等八类共263家社团。现在北大的部分社团已经具有了全社会性的影响力,如山鹰社、爱心社等,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常常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山鹰社”成立于1989年,通过严格的日常训练、野外训练、冬训,以挑战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先后登上了念青唐古拉、各拉丹东、玉珠峰、桑丹康桑、雪宝顶、克孜色勒、玛卿岗日、卓奥友、博格达等十几座山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爱心社”成立于1993年11月,十几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现有社员近一千人,每年暑期的“爱心万里行”都把爱的种子播洒到全国的各个角落,“呼唤爱心,奉献爱心”的宗旨经过一届届社员们的传播与贯彻,深入人心。
春秋代序、百代风华,北大已走过光荣辉煌的112年发展历程。一百多年来,北大坚持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指引,形成了以北大精神为本质和内核的北大校园文化,它不仅是北大的风骨,更是北大的生命。“未名湖畔宜聆教,大师身旁好读书”,北大的校园文化将滋润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子健康成长,也将以它独特的魅力激励有志青年奋发向上,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一个“北大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为什么要选择北京大学
为什么要选择北京大学?
——与高中毕业生谈高考志愿的选择
从中学迈入大学是青年学子一次跃龙门式的跨越,面对的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次十分重要的选择。对于优秀高中学子说来,了解北京大学的特色与优势,了解北京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校园文化,了解北京大学的招生理念与招生政策是关键时刻进行明智与成功选择的关键。
一、北京大学2010年招生、录取政策要点
☆2010年招生计划:录取人数原则上同2009年持平。
北京大学坚持走“本科生精英教育”之路,2010年招生计划将继续保持稳定:校本部招生计划总数为2650人;医学部计划总数为830人(其中本科630人,高职护理学专科200人)。北京大学2010年的调档比例控制在120%以内,最终视生源情况而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公布的为准。
☆录取政策。北京大学严格遵循教育部有关招生的方针和政策,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结合高考志愿和高考分数顺序录取。
凡各省市规定的加分投档的考生,北大按照加分政策(最高不得超过20分)加分后提档,然后按实际考分录取专业。
保送生和按加分政策录取的特长生不占当年已公布的各省市的招生计划。
自主招生降分标准为北京大学当年在当地录取线下30分以内给予正常录取,具体是:自主招生学生的加分和各省市的政策加分累计不得超过30分。
北京大学在录取时设专业级差,级差一般不超过5分。
☆按院系或大类招生。按院系或大类招生是按院系或大类培养的基础环节,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
☆人性化的“零风险”与“零调节”(适用于出分报志愿省份)。北京大学秉承以学生为本、以诚信为本,为北大负责,更为学生负责的理念,实行“零风险”与“零调剂”的政策:在与考生和家长充分沟通、协商后,结合考生意向与招生计划,同考生协调专业志愿,可以保证(即“零风险”),而且专业志愿也可以保证(即“零调剂”)。
☆优秀新生奖学金。
自2008年起,北京大学新生奖学金实行申请制度。优秀新生可向招生办公室提出奖学金的申请,北京大学不再仅依据高考成绩来评定新生奖学金,而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奖学金额度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分为三个等级:全额奖学金5万元,半额奖学金2.5万元,专项奖学金1万元。
☆校本部和医学部继续实行两个代码招生。
2008年起,医学部本科新生都在校本部学习一年基础课程。从2009年起,医学部达到校本部理科提档线的学生可以申请转往校本部,校本部学生也可以申请转到医学部就读。
二、雄厚的综合实力和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各行业起领军人物。重视基础、尊重选择、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供最好的教育是北京大学本科生教育的一贯宗旨和传统。
☆独一无二的文理医工互补、综合培养优势。北大文科、理科以及医科实力在国内高校中位列榜首,且大部分专业为国内首创,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和传统;北大新型工科依托北大雄厚的文理基础研究和综合学科优势,从高起点出发,立足于尖端科技、交叉学科,如能源与资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为北大学子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作为一名北大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校园生活中,文理医工相互交融、渗透可以做到最大限度的互补。
☆通识教育的先锋——“元培计划”。北京大学是国内最早探索和实践“通识教育”的高校。2000年北京大学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该计划的基本思想是:在低年级进行基础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和自主选择专业制度。概括地讲,“元培计划”就是:入学不分专业,低年级重点学习通识课程和宽口径基础课程,一年半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志趣选择专业;自由选课学分,自主选择专业。这种教育模式继承了北大重视基础的传统,保证学生受到严格的基础训练,同时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推动了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前发展。“元培计划”推出以来,受到了大批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开创精神的高中生的青睐。今天,“元培计划”已成为北京大学本科教育领域最显著、最主要的成果和特色。
☆按院系或学科大类培养。可理解为“小元培计划”,学生在低年级学习院系基础课程,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高年级时进入学科领域,在院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
☆选修双学位专业或辅修课程。北京大学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选修双学位专业或辅修课程,毕业时可取得两个学位证书(主修专业和双学位专业)或两个毕业证书(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学生选修双学位或辅修学位,既拓展了知识面,又为就业增加了砝码。
☆灵活的转系或转专业制度。由于北大实行按院系或学科大类招生,报考志愿时无需在院系内选择具体的某一个专业,可在入学后2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志向选专业。如果对所在院系内专业均不感兴趣而想改学其它院系的专业,有以下途径:
1.申请转院系。入学后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双方院系同意,接收院系考核通过,合格者可以转院系;
2.选修或者辅修双学位。
3.在毕业时保送或报考硕士研究生时进行专业调整。
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宽广的个人发展空间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一所大学的品质,不仅在于它拥有多少大楼,多少大师,更在于它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只有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北大校园文化便是中国杰出校园文化的代表。北大精神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百年来,北大精神一代代传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北大人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但始终本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积淀是北大校园文化的基础。在北大校园里,老师是一盏盏明灯,是他们为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子铸造铁打的营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是北大的主人,全国各地精英在北大的空气中自由呼吸、展翅翱翔,他们勇于创新、碰撞出绚烂的思想火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北大校园文化生活。北大精神是神奇的,它使老师和学生在这里自由地交流、畅快地讨论;北大校园文化是神奇的,它使北大与一代代北大人激情澎湃、永葆青春。
☆未名湖畔好读书,博雅塔下宜聆教。北京大学每年有上千场学术讲座和演出、报告、演讲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同学们在近距离接触大师、各行各业精英的同时,既开阔了眼界,也增强了发奋学习、努力攀登的动力。一年千场讲座,其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中国作家北大行”系列汇聚当代著名作家,他们品文学,谈写作,观人生。“走进两会”系列邀请名师解读两会关键词,引导学生站在理论的高度关注现实,心系国计民生。“燕园青韵”系列以环保为主题,化简理科的公式,普及环保的知识;兼收社科的理论,提升环保的意识,理性地指导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环境。人文社科、跨学科系列的讲座更是层出不穷,用周易的思想阐释管理的哲学,用密码学的理论盘点谍战和侦查大片,用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分析经济政策„„学科交叉也走出研究室,走进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心灵。哲理的思辨在三尺讲坛上彰显,历史的变迁在悬河之口中讲述。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化,全球经济的潮涨潮落,在学者侃侃而谈之时变得不再遥远和迷幻。北大的讲座传授的不只是不同领域的知识,更是不同学科的思考方法;它打开的不是一扇窗,而是无数双智慧的眼睛,探索更加广阔的未知世界的眼睛!
☆丰富多彩的社团生活让大学时光七彩斑斓。北大社团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创意的活动,吸引着燕园学子于其中挥洒青春与激情。社团活动为志趣各异、爱好广泛的北大学子搭建了一个展现自身魅力、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为校园文化增添了缤纷亮丽的色彩。在北大,有继承“五四”精神的旗帜,创办中国高校第一个诗歌文化节的“五四”文学社;有用青春的热血沸腾了卓奥友锋的雪线,用生命的极限印证了“智力的强者不是体魄的弱智”的山鹰社;也有“铁骑”走天涯,用现代文明之光烛照丝绸古道,把环保观念的种子撒遍大江南北的自行车协会;还有为自习室里一时不便的学生送上一瓶墨水,为老区求知若渴的学子送去文化甘泉的爱心社„„
☆在校本科学生的“压力”。北京大学鼓励年轻学生全面发展,最大程度地激发潜力,使好学生更好地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北大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据不完全统计,1994-2009年北大共录取各省区文理科第一名共629人;1995-2009年共录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国际奥赛奖牌获得者197名。进入北大后,所有的同学都将褪去以往的光环,重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面临着同样的机遇和挑战。在这里,只要你足够努力,坚持付出,虚心求教,胸怀大志,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相信四年之后的你也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北大毕业生。2010年4月,北大招生办联合各院系,向在校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的家长和所在中学寄送喜报,以鼓励同学们更加刻苦努力、勤奋学习,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家乡汇报。
☆为本科生搭建科研平台。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训练是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自1998年以来,北京大学设立了君政基金、泰兆基金、校长基金和毛玉刚基金等四项本科生科研基金,学校教育基金会也为本科生科研训练设立了专项基金。大学生创新计划和科研基金促进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加深了他们对学术研究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04年至2009年,共有3397名本科生的2203个项目受到本科生科研基金的资助,资助总额830余万元,近2500余名本科生获得了研究课程学分。2004年-2009年,据不完全统计,受资助学生共计发表论文784篇,申请专利10项,其中受资助学生作为第一作者的SCI论文达到124篇。
☆本科生毕业去向。一流的本科教育造就了一流的本科毕业生。北大本科生在就业和继续深造方面优势突出。
①直接就业:北大本科教育以其高质量的特点在社会各行各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众多知名企业、跨国公司、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党政机关争相到北大招聘应届毕业生。自2000年以来,北大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多年超过98%。截至2009年12月,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13%。
②国内保研: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凡获得学位和毕业证书的北大本科学生,都具备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资格。在保研的同学中,除保送本院系研究生外,有相当大的比重是跨专业的。2009年,北大校本部同学选择在国内深造的比例达41.07%。
③出国留学:基于良好国际声誉和毕业生在国际上的良好表现,每年都有一大批世界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提供全额奖学金的录取通知书飞跃重洋寄送到北大毕业生手中。2009年,毕业生出国深造人数和比例继续保持旺盛增长态势,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比例高达32.85%。
☆国际化程度显著,力争使每位本科生都至少有一次赴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北京大学已与260多所境外大学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常规校际交流项目达68个,并且正在不断寻求新的合作,而各院系也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工作,为本院系学生量身打造最为适合的海外交流机会。每个学期,都有多个各具特色的海外学习项目供学生选择,北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和兴趣,申请到哈佛大学、东京大学、悉尼大学、巴黎政治学院等世界顶级名校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海外学习,修得的学分可以直接转回北大,校际交流项目多数都为申请者免除学费,并提供奖学金。北大学子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欧洲、北美、东亚,甚至中亚和南美,都留下了他们求学探索的身影。
此外,北京大学还与耶鲁大学、慕尼黑大学、萨尔斯堡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等十几所境外大学有常规暑期学校合作,每年春季向全校学生开放申请机会,利用暑假到各高校进行为期4-8个星期左右的学习;而种类繁多的奖学金项目,如剑桥大学Wing Yip奖学金、法国政府埃菲尔奖学金、洪堡基金会联邦德国总理奖学金、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奖学金等,则为学生的出国深造提供了经济支持,极大地为他们减轻了经济负担,令深造之路更加通畅。与此同时,北京大学与港澳台地区的十余所知名学府,如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等也签署了校际学术交流协议,每年近100名北大学子有机会在香港和台湾学习生活一个学期。
北京大学有20余家与国际交流和探讨国际问题相关的学生团体,如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ICA)、模拟联合国协会等。他们直接参与接待了克林顿、普京等近40位国家元首与国际政要或同其进行面对面交流,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商界巨擘、名校校长亲密接触和深度对话,北大学生的自信、睿智和思辨给国际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北大学生自己组织了很多高水平、高规格的国际学生交流活动,各国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拓宽了眼界。如2009年3月,第三届北京大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在北京大学成功召开,来自世界16个国家,88所高校的近500名代表参会,大会突出了亚洲特色,成为各国青年认识亚洲、了解中国的窗口,获得了巨大成功。
北京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不只在于学术能力方面,更注重其综合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在校期间,北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或校园内的知名学生社团组织申请到海外知名公司或国际组织实习。由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同美国波音公司旗下的“未来飞行馆”公司(Future of Flight Aviation Center)合作的暑期实习项目,每年选拔北大学生于暑假期间前往美国西雅图实习,亲身体验国际顶级企业的商业运作和文化氛围。由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AIESEC)提供的每年数十个赴全球各地的实习项目以关注发展中国家事务为特色,充分地展现了北大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环球视野。而为期一年的中国赴英实习生项目则以其完善的项目运行,充分的时间安排和深度工作实践受到了广泛好评,许多参与者从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获得了良好的工作机会,或是进入世界顶级名校继续深造。知行并重,北大学子在国际舞台上施展着才华,为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未来人才打下基础。
四、轻轻松松上大学
☆本科阶段的学费与生活费。
校本部:学费每人每年5300元或5000元,住宿费每人每年750-1200元;医学部:学费每人每年6000元,长学制学生按有关规定办理;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后,缴纳1000元/学年的实习材料费,住宿费每人每年1200元。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北京大学郑重承诺:决不让任何一名北大的优秀学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为保证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北京大学设立了“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包括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借款、临时困难补助、助学金(包括五•四专项助学金)、奖学金等渠道。目前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将作为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渠道,北大学生资助中心咨询电话为:010-62759349,62754251。贫困新生也可通过各省的招生组长提交助学金申请。
五、把握机会,选择北大
1、优秀高中生首选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中学阶段学业成绩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应将眼光更多地投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科齐全,文理渗透,更加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全面发展。此外,相对于传统的以工科为主的大学而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之间更容易交叉,“从未来趋势而言,交叉学科研究是一大热点,也更容易出成果。以北京大学现有的学科为例,经济学与法学交叉为经济法,理科与法学的结合可以从事知识产权领域的研究或者实务工作;在基础理科学科中,数学与物理、物理与化学、化学与生物等的交叉,就更不是新事物了——拥有深厚底蕴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更具备资源与学科优势。思维活跃的年轻学子,在这样的学术气氛中,会拥有更多机会,学术眼界也会得到更大的提升。”“知识结构合理构建,并做到文理交融——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本科阶段,打下扎实全面的知识基础,对于胸怀远大抱负的学生而言,将非常重要。”
2、北京大学是优秀高中学子首要选择。
北京大学是学科门类最为齐全、学科优势最为突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大师级人物荟萃、高层次人才辈出的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宝库,是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的学术重镇。无论是文科类专业、理科类专业,还是新型工科(如工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医学专业,北京大学都是优秀高中学子的首选。北京大学办学特色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个特点,北京大学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的大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北京大学拥有的学科非常齐全,到现在为止已经涵盖文科、理科、工科和医学等各个学科。而学科齐全是大学之所以成为综合性大学的前提条件。
第二,各个学科之间高度的融合,通过这种文理医和工科的相互交融渗透,为同学发展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
第三,北大拥有强大的文科和理科,这些年国内高校都把发展综合性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根据学者的研究,综合性大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有非常强大的文科和理科,现在有一些学校强调新建的学科是小而精,实际上拥有这还不能成为真正的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
第四,培养目标多元性,也是综合性大学一个重要特点。北京大学致力于为各个领域培养顶尖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的目标非常多元,也鼓励同学们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这四个方面可以归纳为北京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体现。
第二个特点,北京大学拥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从蔡元培老校长提出这个办学理念至今,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思想在北大深入人心,从老师的科研到学生的学习探讨,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种氛围为同学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和环境。
第三个特点,北京大学的同学基础非常的扎实。北大从1988年提出了“十六字方针”,鼓励同学在本科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具备非常扎实的基础之后,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长远的根基。
第四个特点,可以概括为北大的学生还有非常宽阔的视野。当然首先一个前提是要有非常扎实的基础,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北大因为学科非常的齐全,与世界上的一流大学之间的交流也非常的广泛,听取各种顶尖的学术报告机会非常多,参与社会实践也非常的充分,所以造就北大学生有一个非常宽阔的视野。第五个特点,北大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正是因为有学科的多样性和自由民主氛围,使得学生一方面有多种选择,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进行选择。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也是一种能力,在校园里面学会选择,学会经过比较理性的分析再做出选择,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3、关于理科与工科的认知与选择。
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工科(如土木、机械等)属于技术科学;理科(数、理、化、天、地、生、力等)是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在科学技术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与主导地位。基础科学研究要实现科学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又要不断实现工程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院士毕业于北大数学力学系,他领军的科研群体对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研制是工程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引发了印刷行业的革命性变革。北京大学的理科类毕业生和立足于强大的人文社会科学与理科基础之上的新型工科毕业生有着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有着更光明的发展前景。对于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思维敏捷灵活,有志于在科学技术事业上干一番事业的理工科类优秀考生,北京大学的理科类专业与新型工科类专业是明智的选择。
4、关于具体专业的选择。
能被北京大学录取且对专业又比较满意,自然是理想的选择。如果高考成绩不是名列前茅,可以选择北京大学但不能进入自己心目中的最满意的专业,怎么办?北京大学的办学特色之一就是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地、自觉地专业选择的机会。如申请转专业,选修双学位,在报考硕士生时进行专业再选择等等。北京大学文、理学科的领先地位和前沿新型工程科学领域的优势地位为这种选择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报考时不喜欢某一专业有可能是对此专业不了解,入学时打算申请转专业而后来喜欢上所学专业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很多人在新的专业和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自1998年百年校庆以来,北京大学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领跑者,一直致力于吸引国内外最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学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创造条件。招生中,我们坚持为北京大学负责,更为学生们负责,让最优秀的学生不错失进最优秀大学的机会,是这两个“负责”的最佳契合点。
还要强调的是:北京大学是高中学子的第一选择,但我们并不是希望所有学生都把北京大学视为唯一选择;一旦有了报考北京大学的机会,要把握机会欣然地选择北大;如果因高考成绩不如人意而不能够报考北大,可以坦然地选择其他高校。我们更希望看到,在高考录取结束之后,灿烂的笑容绽放在每一位学子和家长的脸上!
第四篇:“一棵树”和“一片森林”——以《麦哨》为例看教学内容的选择
王晶鑫 施敏华 阅读教学与内容分析说再见之后,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做好加法和减法,即适当减少课文内容分析与情感感受的内容,增加形式表达的内容;适当减少理解性内容,增加积累、运用的内容。凡事过犹不及,纠正阅读教学内容选择不当的问题也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么,怎样做好加减法呢?笔者以为,就是要准确处理好一棵树和一片森林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把一篇选文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选文所在的单元就是一片森林。单元教学既要引导学生欣赏树的风光,更要通过欣赏树进而欣赏整片森林的美景,相比而言后者更为重要。换一句话说,选文阅读必须为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落实服务。一篇选文被编人教材单元,这篇选文的价值、功能就发生了变化,赋予了所在单元的教学意义,不再只具有单纯的文本价值。简单地说,此时选文就是所在单元中的一个例子。
第五篇:要开学了还在为时间报告犯愁吗?快来看看吧---社会实践报告
系部名称: 专业: ______ 年级______ 班级:_________ 姓名: _____ 学号:____ 实践单位: XXXX有限公司
实践时间: 2009 年--月--日 至 2009 年--月--日 共--天
还在为实践报告反抽吗?快来看看吧 实践报告正文
一、实践目的: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 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 实践要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以前言或引言形式,不单列标题及序号。
二、实践内容:先介绍实践安排概况,包括时间,内容,地点等,然后按照安排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
三、实践结果:围绕实践目的要求,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有参考文献,并在正文后附录。分析讨论的内容及推理过程是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反映或评价实习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着重介绍自己的收获体会,内容较多时可列出小标题,逐一汇报。总结或体会的最后部分,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自身不足之处,简要地提出今后学习,锻炼的努力方向。
五、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字数:3000字左右
暑假超市实践报告
暑假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是个难得的假期,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掘起所好,做很多自己想做,但平常又没有时间做的事。满满当当的安排假期生活,快乐又充实。很多大学生都会选择抓住机遇,做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投入到社会这个圈子里,既锻炼能力,又能增长见识,何乐而不为呢?
两个月的暑期生活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还有我的这次社会实践。让整日呆在象牙塔的我,尝到了生活的现实和不易。或许,这种真切的体会,才是最宝贵的收获。
整个八月份的时间我都在打工,这次选择的工作地点是在家乐福大世界店,因为九月份开学的来临,所以选择做马培德文具的暑期促销工作。八月份这个时候,面临孩子们的开学,几乎每家大型超市都会有这个学讯的促销,商场里的各大文具厂商也会开始降价,以便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
刚开始没上班的时候,我原本以为这个工作应该会很轻松。可是不然,上班之后,不久要按家乐福员工的上班时间,早班从早上八点钟开始上班,到下午四点钟结束。晚班在九点半的时候下班,因为住家隔上班地点还是有点远,所以晚班下班之后回到家都十点半了,在路程上每天坐公交车还是有点辛苦。去年我在太平洋全兴店给某个服装品牌做促销工作的时候,还是比较轻松的,只用负责自己份内的工作就好了,可是在超市里,每个厂商的促销员不仅要负责本厂商的促销工作,每天还要帮助家乐福负责本课其他的商品。例如给在文具区域的商品打价格标签,定时查价,看是否降价或是涨价。如果有新的商品,还要帮忙上货,整理花车,负责整理散货的归类。每天晚班的同事,还要在下班之前把所有的排面整理好。所以,我每天的工作不仅要向顾客介绍公司的商品,还要做很多除此之外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对帮助其他的商品上货和整理花车之类的工作是不理解的,因为我觉得我只是给一个厂商做促销工作,其他的工作不应该我负责。可是工作几天之后,我也明白了这些好像都是超市里面的规矩,作为促销员不仅要为厂商工作,同时还要为商场工作。现在的超市其实也是在节约成本。所以这些我每天都已经习惯了,忙忙碌碌的,也很充实。超市里每天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顾客,偶尔也会碰到外国的朋友,这个时候正好是练习自己英语口语的机会。大多数时候还是一些家长呆着孩子来买开学的学习用具,这样的场合,可以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自己的表达能力,这些都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是靠自己在社会上的积累得来的。现在的我们赚钱不是主要的,作为学生,应该一种学习的经验来看待工作,不管是什么工作总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种学习和实践社会的机会是很珍贵的。也是以后自己找工作,实践社会的资本。
在家乐福里面工作,我还是看到了超市里面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我学的并不是工商管理。例如有些商品需要放在花车上,今天看到同事很辛苦的把商品一个个摆好,明天领导来了,又让把商品摆放在其他的位置。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很浪费时间和人力,我觉得这些就应该尽早安排好,不要等到都做好了又否定。我还碰到了一件事情,就是一件商品的价格在不同的时间差了太多。工作的一位同事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买了一款全新的拉杆书包,特价59元,因为当时可能是还剩了很少的货,所以价格很便宜。八月份的时候,厂家又来了很多同款的书包,这款书包的原价是199元,现在促销价是148元。同一商品59元和148元之间真的差了很多,六月份的时候买书包的顾客很少,难道是因为现在要开学了,买书包的顾客每天都有很多,所以这价格就相差了这么多?现在的顾客都觉得大型超市里面的东西比较公道,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厂家,从她的口中我得知了一款书包超市的进价是105元左右,现在销售给顾客的价格是150元左右,一款书包超市的利润就将近五十元左右,利润相当于进价的二分之一,所以超市每天的利润应该是很大的。
八月三十一号,短暂的实践生活就这样结束了,除了收获,还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问题„„
主要体会:
这次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了很多东西,甚至这些东西将让我终身受用。工作的时候要学会全力以付,不要太计较自己付出多少,尽量做到多做事,做有用的事情。自己努力的工作,旁人也会看到。不管怎样,重要的是工作的成效和业绩,这才是领导看重的。
不管做什么事情,就算是一件小事,也要认真仔细,绝不能敷衍了事。可能不起眼的小事是很重要的,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一个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工夫,决定着事情完成的质量。
我的思考:
社会实践能让走出校园的我们,更好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加入到社会中。它有助于我们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和知识。同时,社会实践中有很多我们在学校里无法学习到的东西,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够加深我们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也开拓的视野,增长了才干,能更好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以上就是我的暑假的经历和感受,虽然不是那么的轰轰烈烈,也不是平淡无味,但至少它是充实的,给我或多或少的带来的对于人生感受,和一定的影响吧!
暑期实践报告
今天上完了最后一天班,在这之后感想颇多!这个社会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好混。“遍地都是机会”——这句话只是某些人说给自己听的安慰。半只脚踏入现实,我已经能从各种细微之处感受到竞争的残酷和激烈。关于各个领域里的潜规则,关于象牙塔内的学生们还抱着某些侥幸的观念,我并不想妄加评论。我只是无情地给自己浇一盆冷水,更加清醒地定位自己。
————写在前面的话
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其实自己老早就有这种想法了,我想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来赚取自己所需的生活费,当然更多的是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我自己更进一步了解和认知这个社会。我也希望自己能在这次实践中增长见识,更为重要的是想检验一下自己是否能够融入这个社会的大家庭并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差距。
放假了,学校发下了社会实践报告书,当时显的很兴奋,与父母商量了一下他们都很支持我的决定,也赞同我的这一做法!但是由于爸爸妈妈仍不太放心我一个人出去工作,便要我去他们那边找份工作,也好有个照应,但倔强的我却坚持留在了成都!也由此开始了艰辛的找工作之旅!〈一〉找工作
刚开始觉的自己找份暑期兼职还是很容易的,但事实却总与愿望背道而驰!第一天找工作就开始碰壁!
早晨很早就起床,精心梳洗一番,精神抖擞的来到早已看准的#####(听说兼职招聘很多)!刚到大门就被阻拦了下来,理由是没有办理该人才市场的求职卡!本着来到此处就入乡随俗后办理了一张十元五次的求职卡才顺利的进场!
进到里面入目的是满场的海报,满场的招聘信息。心里一阵轻松,原来工作还是很多的嘛!但随着一路看下去却使我的心里凉了!大多工作有很多要求和限制,但主要有这几方面要求1.要有2-3年的工作经验2.要有驾驶证3.要熟悉电脑,会各类办公软件!而要求很低的各类工作大多是服务类职业,而听说我们是暑期工马上就说不招收暑期工!一上午就在这各种理由和推辞下没有找到一份工作!随后几天还是一事无成!到最后还是经过朋友介绍来到了######!〈二〉工作 在这里我也终于明白了我们这些没有工作经念的菜鸟是多么的逊色,而得到这份工作是多么的幸运!
上班的工作很简单,就是上班前后帮忙打扫一下卫生,收拾一下东西,客人来后帮忙招呼一下,上些酒水报价开单就行!操作是蛮简单的,但我刚接手时真的很手忙脚乱,因为忙的时候真的很忙,很多事情都做错!这份工作没有什么时间观念,闲的时候很闲,忙的时候又会到好晚。刚参加工作的我一开始真的受不了,忙的时候好累,出了差错还会挨骂,也不能和老板顶嘴,要不就要被炒鱿鱼了。还有很多的客人喝醉酒了也很烦人,总与我们这些服务生过不去,而我却不能发脾气,也不能与他们吵闹,毕竟我们的原则就是:顾客就是上帝。这样使得我觉得真是委屈,不过老板有时也安慰我,说做生意就是这样,什么人都有,不要和他们太较真,你习惯了就会好的,受点委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他们醉了,但你的服务态度却决定他们下次是否下次还会来这里娱乐消费,下次来了也会真心的感谢你的服务态度的。而且我们也不会让我们的员工在这里吃亏!听完这些我心里就会宽慰很多当然也在其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学会了不少为人处事的不少原则!
出门打工受气是难免的,许多事情都要忍着,不能发脾气,毕竟自己是在给别人打工。想起在家的待遇和脾气,很多时候真想就此放弃,不过最后还是撑过来了。在家要想接触这个社会,想融入这个社会,那么这么一点点辛苦还是一定要的。一个月的暑期实践过得很快,自己慢慢地开始习惯了这种生活和这项工作,犯的错误也越来越少了,老板也夸奖我适应性很强,工作能力也错,以后要是暑期还想实践就到我这来。那时离开时还真有点舍不得呢。一个月的辛苦也是有回报的,拿到我的工资时,真的很欣慰,但是并不是因为有钱可以领,也不是终于结束了打工的苦日子,而是自己的付出有了结果和回报,自己的实践也有了收获,回想一下自己真的觉得很值,自己在这个月里学的东西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在工作结束后,我做了如下的总结:
1.要善于沟通:碰到那些心情比较坏的人,真的要学会和他们沟通,不能和他们吵,要心平气和的和他们解释他们所不明白的问题,每当看到他们最后都满意我的服务时,我心里真的很有成就;当然和老板也要好好的沟通,不能总是把一些工作上的事憋在心里,有时自己在工作上有什么问题要经常和老板沟通沟通,并及时的解决,这样工作才会有动力,才不会想不干了。
2.要有耐心和热情:在工作的时候要经常微笑,这样会让那些客人感觉很舒心,别人上门消费不就是要耍开心嘛;他们有些人是第一次来消费,对我们这里消费不是很明白,这时,你就要热心的告诉他们各类酒水消费价格,并通过观察客人消费水准介绍适合客人的消费类型,这样就不会使客人感到太贵或者太低使自己在朋友面前没面子!
3、要勤劳:有时候一些细微的东西可以让老板更赏识你,也比较容易受提拔,到吧台上少酒水时要主动补齐,什么地方脏了要主动打扫。老板就夸奖过我勤劳,有付出就真的有回报的。
当然有总结就说明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例如不够主动做事,有时候老板说了才知道做,老板不说就没有这个意识去做;社会经验比较缺乏,经常会做一些错事,有些熟悉的客人上门也不认识,也不熟悉客人的爱好,使得客人不高兴;刚开始也不大会和人交流,所以那时总是觉得自己很受委屈等等,虽然这些都是我的比较辛酸的历史,不过这些也都是我宝贵的经验,它们都将成为我以后参加工作和社会实践的教训,我要力争在我以后暑期实践以及今后就业的时候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短期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在这其中,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都将会让我终生受用。学校让我们去社会实践真的很有作用,会让我们从中收益匪浅。社会实践让我知道了,挣钱真的很不容易,也明白工作的辛苦,以后也不会再浪费钱了。
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社会和大学一样也是一个学习和受教育的地方,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其实社会实践不是一张所谓的暑期社会实践表,一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学分认定表”“一张表和一个章”
社会实践范文二:
古人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短暂又难忘的实习旅程就像白驹过隙般,飞速而逝,而这其间的感受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在每日紧张充实的工作环境中不觉间已经走过了一个月的实习期,回首这一个月的实习期,内心充满着激动,也让我有着无限的感慨。
就业环境的不容乐观,竞争形式的日趋激烈,面对忧虑和压力,于是就有了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工作。打工实践实践虽然很短,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可以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锻炼一下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个大学生所拥有的“无形资(本文来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产”,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它们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很多的大学生都清醒得知道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暑期打工作为挣钱或者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
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后可以尽快走上轨道。
这次的认识时间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起点,我相信这个起点将会促使我逐步走向社会,慢慢走向成熟。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能在大一期间参加社会实习,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使我们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后,迅速的加以实践运用。巩固学习成果。同时,在大三学年,能对所学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便于更好的学习。这是学业上的优势。更为可贵的是,我们在实习中成长的更加成熟,无论是思想还是心理上。由于我们一贯生活在校园中,时刻有老师、家长和同学关爱,生活可以说用无忧无虑来形容,很少接触社会,也很少吃苦。在这次酒店实习中,困难时刻严峻的考验着我们。通过这次实习,我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酒店的组织架构和经营业务,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客人,同时还结识了很多很好的同事和朋友,他们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社会,他们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教会了我如何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而作为一名还未走出校园的学生,我深知自己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对即将踏入的工作岗位又有着太多的陌生和神秘,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促使下,我满怀着信心和期待去迎接它。初来酒店我就被它神秘的色彩、清新的空气、幽雅的环境所深深吸引,为能有机会在这个地方实习而感到庆幸。来到酒店安排岗位,我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太多的优势,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还有很大的差距,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学习摸索,为此当让我选择岗位的时候,我选择了收银员这一岗位,因为它接触客人比较多,工作时间也比较紧凑,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绝好的锻炼机会。在工作中,虽然我只是充当一名普通收银员的角色,但我的工作也绝不仅仅是收钱那么简单,其中也是一系列的复杂程序。在这一个月的(本文来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工作中,我发现要能自如的做好一项工作,无论工作是繁重、繁忙还是清闲,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完成我们的每一份工作,而不是因为工作量比例的大小而去抱怨,因为抱怨是没有用的。我们更要做的是不要把事情想的太糟糕,而是要保持好的心态面队每一天。因为快乐的心态会使我们不觉的工作的疲惫与乏味。
工作中我刻苦学习业务知识,在领班的培训指导下,我很快的熟悉了酒店的基本情况和收银的岗位流程,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从前台到接待为客服务,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就掌握了收银员应具备的各项业务技能。
实习占用了我们大学里的最后一个暑假的时间,但是这和以往打的暑期工不同,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不是单纯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换取报酬,而是当自己是酒店的一员,和各部门同事密切合作维护酒店形象和创造最大的利益。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会因为还是本科在读生而受到特别的礼遇,和其他心员工一样,从酒店基本知识和本职工作开始了解,偶尔做错事,也不会有人偏袒。作为酒店的一员,穿上了制服,就要处处维护酒店的权益,要把自己和酒店紧密联系起来,要熟悉酒店的信息,要另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代表酒店的利益,时刻为酒店做宣传,提高酒店和自己的形象。实习过程中,让我提前接触了社会,认识到了当今的就业形势,并为自己不久后的就业计划做了一次提前策划。通过这次实习,我发现了自己与酒店的契合点,为我的就业方向做了一个指引。另外,酒店的人才培养制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为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实习实际上就是一次就业的演练,在实习中,我发现,其实学习不光充满在课堂上,社会上给你提供的学习机会更多。只不过,这个学习资源需要你的筛选。不象我们课堂上,老师永远教给我们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真理性的知识。但是,社会上提供的学习资料更及时,利用效率更高。学习的机会时刻充实在生活中,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