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汽车营销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中职汽车营销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摘要:在衢州工程技术学校各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中,中职汽车营销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在现有中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探索中职汽车营销校本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形成融教、学、作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使中职汽车营销课程服务于工作过程和专业需求,与工作岗位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中职汽车营销教学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的人才。
关键词:汽车营销;校本课程;课程开发
一、中职汽车营销课程改革及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教育部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若干意见》,强调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把工作重心转向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其中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许多专业(如:汽修、数控、电工电子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进展迅速成绩突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不再追求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制定了理论教学与应用性、实践性相结合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于此相比,中职汽车营销专业起步较晚,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仍在沿用高职高专学科式的教学体系,其变化只是因学时的减少而教学内容削减压缩,或是在原有的体系中删除一些理论,增加一些实际应用。中职汽车营销现有的这种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目前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目前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在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中,全面启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和核心课程标准化建设”这一重大课程改革方案。没有专业课程的改革,势必会影响到整个课程体系改革的彻底性、一致性,甚至成为改革的障碍。因此紧紧围绕中职教育目标,使中职汽车营销课程教学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两个根本目的,积极探索中职汽车营销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成为中职汽车营销专业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中职汽车营销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校本课程开发切入点和目标
第二篇:中职校本课程开发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4月)重点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1、主要工作(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明确责任及分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3)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学校教科室);(4)召开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会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5)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全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教科室);(6)形成校本教材开发指导手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阶段成果(1)《东西湖职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2)《校本教材开发指导手册》。
(二)研究阶段(2009年5月----------------2010年6月)重点抓好教材开发重
1、主要工作(1)确定校本课程开发试点专业或学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制订校本教材开发计划(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3)发布研究子课题,组织申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4)开展校本教材研究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聘请专家指导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5)阶段小结,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及做法(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三)总结阶段(2010年6----------------2010年10月)
1、主要工作(1)做好结题筹备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2)完成研究论文、总结的编辑成册工作(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教科室);(4)召开课题结题评审会。
2、阶段成果(1)《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报告》;(2)课题论文集;(3)校本教材八本
第三篇:浅谈校本课程开发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
摘 要: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现在,校本课程已成为国家课程计划的一部分,这就使学校担负起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及校本课程在我国推行的意义,对指导各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特点;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在国际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Furumark & McMullen)是最早使用“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人。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他们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即指那些能够参与到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有关成员,以学校为基础,为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这一描述是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较早期的认识,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初意义。[1]
目前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尚无一致的界定。如徐玉珍(2001):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2]廖哲勋(2004):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等等。[3]
2.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步骤
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无论是对国家教育部门还是对地方教育部门,以及还是对学校与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其次,就该领域的现状而言,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开发人员的素质还不相切合,相应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再次,就社会现况而言,校本课程的理念难以与目前的考试制度相协调,所以很难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简言之,目前,我国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适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氛围与机制。在这种情形下,应该分阶段、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4]所以,国内学者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分为四个步骤:明确理念;需求分析;资源评估和优势评价。这些都是学术上对校本课程开发制定的宏观程序,理论上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直观性、操作性比较欠缺。
1.成立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前期,要多做宣传和动员,目的是组织一支强有力的开发团队。
2.环境分析。每个学校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进行环境分析,包括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习内部环境分析、一般环境分析和特殊环境分析。
3.目标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目标;二是针对学生的课程目标。
4.方案拟定。在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施之前,要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5.组织与实施。校本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实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化教学,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
6.评价与修订。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可以配套做一个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收集各方建议、意见,从而对课程的修订提供参考。[5]
3.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3.1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配套,达到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矛盾一直是教育所赖以存在的条件,这个问题也是教育领域内需要协调解决的基本问题。
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虽然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但是它更多的是着眼于社会需求和社会条件,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发展问题,在涉及统一的国家基础和共同的国民价值等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上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国家课程在实施过程当中,以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教材、统一的学科教学目标及统一的教学评价形式下放到各级各类学校中去,学校为了完成任务、符合要求,必须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教师由于有了统一的要求和教材,只需要以此为本,放心讲授。学生为了赶进度,只有跟着教师的步伐向前冲,根本无暇顾及自我发展。
自校本课程开发的法定地位确立之后,国家课程比例相对减少,学校也拥有 了自主决策的权力,学校和教师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使社会个体化,个体社会化真正落到实处。
3.2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指向差异,促进了教育系统中老师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地区发展的差异、教师能力的差异和学生个性的差异,以全国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客观上存在着这么多差异的各级教育子系统,势必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要严格执行统一的要求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照顾现实的差异。这种矛盾的扩大势必会束缚教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各方面的阻力。校本课程的提出正是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教育机制反思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1)这种提倡“多样性”、“可选择”课程的开发过程,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张扬。
由于认识到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活动。所以,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一员,教师应该有部分权力决定教什么,有资格承担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力。
(2)这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和实施的积极性。因为校本课程适应了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指向了差异,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课程改革追寻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3.3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宽广、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合理解决了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校本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
它的开发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连在了一起,促进了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以往的课程虽历经几次改革,但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德雷斯尔在评述60年代的课程改革时,指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弊 2 端:(1)仅仅着眼于各门学科的内容更新,跨学科的内容尚未触及;(2)仅仅着眼于各年级的教学内容,跨年级的内容尚未触及;(3)仅仅着眼于学校范围内的教学内容,只研究一些脱离生活的课题。
从这个指责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的范围、形式、方法必须改革。而校本课程正是适应了这样的需要,它的范围可以涉及必修课、选修课,也可以涉及理论课、实践课;可以涉及定向性的显性课程,也可以涉及非定向性的隐性课程。其形式既可以针对某些具体内容、某个课题研究以讲座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将一门学科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单元设计成微型课程,还可以把相关学科领域内的东西结合起来,形成综合课程。其方法灵活,可采取“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活动”。所有这些皆可以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发展较好、水平较高的学校可以深入开发,发展较慢、水平较低的学校则可以量力而行,合理解决地区之间不平衡的问题。
4.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4.1课程决策民主化和形成学校特色
从学校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并且使学校成为课程的权力主体,让学校在课程的选择和编制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与此同时,也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了广大中小学校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片“试验田”。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创新,从而提高办学效能,创立自己的办学特色,促进自身发展。4.2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从教师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一直以来,我国教师习惯于做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忠实的执行者,不需要关心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也就较为肤浅和表面。
自实施校本课程后,课程开发的任务摆到了教师面前。教师就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这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所以,校本课程开发呼唤着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可以说,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追求。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师从原来被动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真正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这对教师知识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钻研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随时捕捉最新的教育信息,同时,善于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使自己位于教育理论前沿,从而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有机会全面地了解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把握课程的纵向与横向结构,更加深刻地了解国家教育方针和办学宗旨,提高自己的课程意识、课程资源的筛选和组织能力及专业素质。
第四,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使教师面临着与传统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课程环境”。这样,教师在充分掌握所教学生的个性旨趣和知识能力差异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素质与能力会逐步提升。
以上这些在很多实验学校都得到了验证。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答,为教师培训亦开拓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开辟了新的视角。4.3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的要求。
从学生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尊重,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所以,开发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的主动发展;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参与自己应有的课程决策,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够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全面提高素质。
可见,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为终极追求目标。
5小结
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差异需要、体现学习特色,同时它对学校及教师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促进自身和学生个性的发 4 展,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学校,应该通过参与式的校本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进而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本质,掌握课程开发的本领。作为教师,更要进行自主学习,不断阅读一些课程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书籍和期刊,以获得理论指导,深化自身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郑梦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及困境[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11-12.[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4:12-17.[3]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08:11-18.[4]王传金.论校本课程开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03:31-34.[5]石中英等.教育学基础[M].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bstract: China's basic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 levels 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now,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has become a part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which makes the school under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and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 significanc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guide the various types of school.Key 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meaning
第四篇: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
要正确理解校本课程的概念,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错误认识:一是把校本课程视为国家课程的附属课程,当作升学考试科目的延伸,显然是曲解了校本课程;二是认为校本课程是国家下放课程管理的的一种措施,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随意开设选修课和编写补充教材,简单地理解了校本课程;三是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不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要求,孤立地理解了校本课程;四是认为校本课程仅仅是一种表面热闹的课程形式,肤浅对待了校本课程。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注重校本性、研究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1、校本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学校处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资源,什么样的办学规模,什么样的办学特色,什么样的学生,都是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者分析和研究的。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和起点。起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这种定位是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我们不是常常要创办特色学校吗?不是随便说说什么特色就是什么特色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校的外部地理环境因素,城市学校不同于农村学校,同是城市或农村学校的地理环境也不尽不同。这种地理环境的不同就影响着学校的教育风格。当然,我们不是给环境决定论以借口,而是要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作用。学校周围都是电子科技工商业,就应该重视对电子科技课程的开发;学校周围遍布旅游景点,就应该重视对旅游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周围都是种植业,就应该重视生物生长及应用方面课程的开发。另一个问题是学校的内部环境。具体地说,一个是物的环境,一个是人的环境。物的环境是指学校的场地,校舍,装备设施等等,人的因素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班级、人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在对学校内外诸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课程的大致走向。这种大致的走向,是要经过广泛而认真地讨论和
分析的,因为这是关键性的起点。
2、综合性
校本课程的综合性,既指学科知识的综合,又指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既指认识能力的综合,又指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是学习过程的学习迁移现象。我们在教学中所倡导的”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就是指的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理论为我们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又一个重要启示: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考虑知识性,也要
考虑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这里所说的综合性,既指学科知识的综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也指综合实践活动。举例来说,要解决一个学校环境保护的问题,就要运用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社会的,历史的,地理的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就要运用动手的,体验的,测量的多种实践能力。而这种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渗透,各种能力的交替运用,正是
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途径。
同时,开阔知识视野,锻炼和提高各种实践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密切联系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在以校为本的基础上得到全面提高。
值得指出的是,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渗透,是整合的,有机的,不能生搬硬套地把各种知识和能力强加在校本课程之中,强加在学生学习之中,而要有序的,有效的,自然的蕴含在校本课程之中。
3、研究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重视研究性。这是因为,校本课程更贴近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过程。只有具备研究性的课程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能把校本课程看成是物化的,静止的的文本状态,而是要把校本课程视为更加鲜活的,发展的,创新的活动形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与创造的,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提升的学习活动过程。只有饱含研究性意义的校本课程,才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开发。
正如心理学的实验与研究表明的那样,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不存在哪一种智力重要,哪一种智力不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一组智力,以多元的方式存在着,有待于开发和利用。这就是启发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给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会。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强项智力得到充分发展,并由此带动或促进其弱项智力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应该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上兜圈子,在课程文本的后面多列一些复习思考题。而应该脚踏实地的从本校实际出发,将研究性贯穿于校本
课程始终。
4、创新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创新活动。要使这种创新活动落实在实处,就必须确立创新意识。不仅要重视结果的创新,更要重视过程的创新。所谓过程创新,就是指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策略,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能使学生在摄取知识的同时,经过新的加工,组合和探索,得到新的体验,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自
身素质。
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设计,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开放的。所谓民主的,就是说校本课程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校本课程的编制能体现出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过程。所谓科学的;是指课程的目标、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学生实际的科学性。教师必须依照校情的实际,营造特定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合理、有序地设计课程。所谓开放的,是指校本课程的设计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校本课程不应当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应当是具有探究性、创新性教学情境的信息。在这种教育信息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可见,校本课程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创新了什么?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困难,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不断的进行反思„„从
而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1、挖掘人文资源
构建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隐形课程,对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形式有:(1)环保为主题:通过植树、种草,动物模型的合理放置,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2)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为主题:学生平常饮用水、洗手器械等方面,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人性化服务;(3)名人名言为主题:教室内挂名人名言条幅,走廊、过道作一些经典格言渲染,让学生耳濡目染;(4)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主题:如艺术长廊(学生习作)、学生手抄报、黑板报、学生成长影集等;⑸其它主题:如司时播放音乐铃声、开办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有条件的学校制作雕塑等。这些形式都从不同层面反映着一种人文精神,突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的人文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方面。
2、多渠道采集信息
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资源的共建和开发利用非常重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具有校本特性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潜在意识的能力,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本教学案例资源;再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活动:如小型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班长竞选等形式,丰富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形成具有校本意义的资源库,再通过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
3、利用社区资源
构建校本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校本课程的多向畅通的交流渠道和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才会真正成为“以校为本”的课程,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方法有:(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利用烈士墓、纪念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利用地方名士的影响:请地方名士畅谈人生、漫话家乡变化、搞科学讲座等,培养学生了解、熟悉、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感悟人生哲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3)利用社区人才资源:主动赢得社区的支持,组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的相关兴趣小组,提高辅导质量,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得到彰显;(4)建实践活动基地:利用当地的工厂、企业、动物园和植物园等特色资源,建立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开发校本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空间。我们只有转变观念,积极投入到课改研究,才能使我们永远处于
教育改革队伍的前列。
1、教师要加强学习。
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以外,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先进文化都要学习。要了解社会,放眼世界,积累知识,这样,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2、教师要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罔”,教师要善于把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要善于分析问题
和现象,继而作出科学的判断。
3、教师要勤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不足和缺点,检验我们的思路是否正确,以便及时纠正我们错误的做法。
4、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
21世纪是一个加强合作的时代,不懂合作就无法取得成功。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加强合作,寻找共同研究的课题,团结协作进行研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许多教育资源稍纵即逝,每位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开发校本课程,就是要以教育目标为宗旨,探求一个为达到教育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校本化的途径、方法、手段;换句话说,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选取一个从教育内容和过程到目标的师生
之间互动的最佳结合点。
第五篇: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如下:
一、开发背景
我镇是远近闻名的民间剪纸之乡,为了弘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我校结合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以适合民俗的剪纸为主题,剪纸用一种亲切、朴素、通俗、美观的艺术表现形式,能抒发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在教材的选编上,认真做了实践研究开发了适合我校的学情的教材。
二、指导思想:
(一)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一个基础: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选择,张扬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三)明确一个原则: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
1、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
2、具体目标
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小学教育人文化改造,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符合课程改革的宗旨。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我们把它分为:尊重他人、认识自我、勤于反思、善于合作。
3、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简单的剪纸技法》
四、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保证机制
(一)学校成立以主要领导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小组: 组 长:娄立鹏
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
副组长:张振瑞
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具体发展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编委:张振瑞、王洪萍、杨永刚、徐贵库 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二)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纲要或教材是课程的表现形式,是教与学的载体,在校本课程的构建中,编写教材或纲要,是最艰难、最关键的环节。校本课程研究小组,要组织一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善于思考问题的、文笔能力比较强的教师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1)理论学习
组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课程实施标准》。采取自学和辅导、分散和集中、讨论和测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树立大教育观,并用大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2)专题研究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使教师掌握新课改理念,树立新课改意识,及时捕捉信息,开阔视野,寻找差距,完善自我,提高素质,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活动实践
每学期,我们都计划按两个环节进行。
①年段研讨:每学期要以年级或年段为单位,对校本课程进行实践研讨。
②课程展示:每学年结合各教研组开发的校本课程利用教研活动对全校教师进行展示,努力倡导新教材要活用,旧教材要再创造,但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都要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抚民中心校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