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地位变化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地位变化调查报告
高一(13)班
王天肖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的变化世人瞩目,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政府的地位都有相较以前的或微妙或显著的变化。在国外,毫无疑问,中国政府的地位日益提升,现在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俨然有向超级大国发展的趋势。然而在国内,由于某些地方政府行事不当,于是人们对政府的信赖有减无增,中国政府在国内的地位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政府、地位、国内、国际、上升、下滑
正文:
前言
至今,距离改革开放已有30年,在这期间,国人们共同见证了这中国发展最强大的动力带给我们的一切变化。以30年前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波澜壮阔,势不可挡。它对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意义重大而又深远。
然而,领导这一切的中国政府是否是一个有效而卓越的政府呢?这样一个政府在国际上的面貌是怎样的呢?在国民的心目中又是怎样的呢?为此,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和访问有关人士等途径,在桓台县展开如下调查。
主体
首先,对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变化,通过查阅资料,我们获得以下信息:
一.国家经济实力方面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的时候为3624.1亿元,到1997年为74462.6亿元,2001年为95933.3亿元,2002年为102398亿元,2003年为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运算,我国国民生产总值20多年来增加了近8倍。在1978至2003年20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0%左右,其他几个主要国家GDP年平均增长率为:美国2.7%,加拿大2.6%,日本3.3%,印度5.2%,法国2.1%,英国2.2%。对比后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
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980年我国为379元,1990年为1634元,2001年为7543元,2002年为7954元,增长了20多倍。1992年到2003年间平均年递增9.5%左右,而同期其他几个国家是:美国2.3,日本0.8%,德国1.0%,法国1.4%,印度4.6%。经济结构优化显著。1978-1997年,三次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12%、10.6%,占GDP的比重也由28.1:48.2:23.7变为18.7:49.2:32.1。尽管我们的经济结构比例还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但是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却显著高于它们。
三.经济上对外所取得的成就
1.对外贸易取得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直在增长,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5097.6亿美元,2002年的6208亿美元,年均增长约13.5%,不仅高于同期中国GDP的增
长速度,而且比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速高出近8个百分点。进出口差额由1978年的-11.4亿美元(逆差)扩大到1986年的-119亿美元,而后开始上升,到1990年扭转为顺差87.4亿美元,2001年为225.4亿美元,2002年的304亿美元,成为世界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国际储备在1980年时为-12.96亿美元,到1990年110.93亿美元,1998年为1449.60亿美元,2001年为2122亿美元,2002年的2864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
2.利用外资数额大幅增加。198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44.6亿美元,到2001年496.7亿美元,2002年的550.11亿美元,增长了10多倍。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世界排位前500名的跨国公司已有近四百家在中国投资。美国9·11事件和安然事件,促使大部分国际资本撤离美国,中国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资本聚集的中心。这些外资的引入,不但使我国获得了相对稀缺的资本,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机制和管理经验,同时也意味着广阔的国际市场。
3.坚强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的凶猛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几个回合就把亚洲“龙”和“虎”打趴下了。它震荡着亚洲,牵连了俄罗斯,甚至影响到远在大洋彼岸的巴西、美国。离风暴中心最近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中国对外贸易承受了巨大压力,利用外资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市场疲软,消费不振,通货紧缩现象日趋明显,外有金融危机影响,内有通货紧缩作祟,为挽危局,政府叫响了“积极扩大内需”的口号,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人民币不贬值、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依法治理金融,强化监督管理等等。中国经济成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中国政府进行的“技艺高超的宏观经济管理”使中国成功的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4.成功加入WTO。加入WTO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将在一个更为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下,以平等的条件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中国人均资源少,人力资源丰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后,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高对外依存度,无论从战略利益还是当前利益出发,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非常有利。而且,WTO的共同规则还将对稳定我国多边外贸关系、减少我国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间竞争达到白炽化,中国政府能够利用国际市场的各种资源条件,同时避免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的不良影响,成功地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取得以上的众多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政府是有效且卓越的。同时,也体现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的上升趋势势不可挡。
对于,中国政府在国内地位变化,则需要去实地调查。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心大街及周边街道的几家店铺,大多数都表达了对城管机构的不满。当然,在维护市容方面,城管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行事方法过于粗暴无礼毫无人性化,使得百姓们对这些工作人员有了厌恶之情。又由于城管是替政府行事,久而久之,也就使得百姓对政府的信赖下滑。另外,还有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问题。为此,我们采访了一位曾去警察局报过案的人。据他讲述,在他的个人物品被抢后,他马上去了警察局并希望得到帮助,这也是出于对政府的信赖。但是,警察局内工作人员却不予理会,声称领导不在事务无法进行。后来他实在是没耐心了,于是对其工作人员说,若十分钟后再无人处理这件事,马上投诉。结果五分钟后,事情处理完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也许这只是地方的问题,但这也的确损害着政府在公民群体中的威信。
结尾
通过以上调查,在此对政府提几点建议:
1.地方政府办事多从细微处着想,多为百姓利益着想,人性化办事,切
不可态度蛮横不讲理。
2.政府对官员要加强监督,以提高其办事效率和质量,尽量避免官官相
护现象。
参考文献《关键的抉择 伟大的历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变化的调查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题目: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变化的调查报告
学 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班 级
化工研17 姓 名
刘雪飞 学 号
1043117159
2017年11月27日 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变化的调查报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内战的处境,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在这30多年中,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时期。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有质的飞跃,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可见,改革开放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涉及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进行了一次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的调研,具体内容如下: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的对象是主要是齐鲁工业大学的学生及附近的城市居民。
2、调查方式:
调查采用互联网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网络的方式与广大的师生及附近的城市居民进行互动,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使调查报告更加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真实性。
3、调查内容:
改革开放涵概的面较广,通过对互联网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了解改革开放在改善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的巨大成效,并从中总结经验,进行简要的分析。
4、调查结果
对于此次社会实践调查,通过对各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和附近居民进行了调查访问,统计了他们的意见,大致有以下几点:
(1)在衣食住行方面: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的87%的人和附近居民中的人都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而剩下的被访问者中10%的人认为没什么改变,3%认为衣食住行的水平降低了。可见总体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水平提高了。
其他方面:据统计在校大学生和附近居民中有63%的人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生活观念方面有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有好有坏;有94%的人认为人们在教育、健身等方面越来越舍得投入更多的钱;有59%的人认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自主创业,而不是紧盯着“铁饭碗”。
5、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访问应面向更多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的人,不仅仅在在校大学生和附近居民中进行;调查访问人数尽可能的多;调查访问中的问题应该更加细致。因为本次调查是无偿性的,所以,通过调查到的人具有一定局限,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很多的地方有待改进。
尽管如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改革开放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
截止到2017年我国改革开放已过去39年。通过这39年的改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生活摆脱“贫困”,普遍实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收入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变。近年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觉着身边的变化、感觉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百姓生活的质量和就医情况,就连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的体现。
(一)衣食住行用方面
1、衣
我与周围的同学探讨自改革开放以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们自己的着装的变化。“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从统一、单调的灰、黑、蓝、绿的衣着,到如今的色彩斑斓;从过去的中山装、军装,到现在的“不拘一格”的各种样式;从过去的“地徐凉儿”是稀罕货,到现在的“来卡”、“纳米”服装材料的出现。人们不仅对服装的质量、花色进行挑选,对品牌和时尚的追求也越来越明显,以求体现个性与修养。
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如今,漫步街头,路两侧的高档服装专卖店挡不住的新潮流,掩不住的五彩时装令人眼花缭乱,琳琅满目的服装品牌令人目不暇接,高档的购物环境显示出了现代都市的气息和活力。现在许多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穿衣风格,逛商场往往都是直接到自己认可的品牌专柜购买,以保持其风格的一贯性。人们经常逛一次商场,少则购买一两件,多则三五件。每季都一定会购置不少当季新款。由此可见,“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服装业也由此演变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尚产业。而且,现在人们在选择服装时,更加强调“绿色环保”和“保健功能”,近九成的消费者更喜欢购买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
2、食
通过网上论坛和大家进行交流以及资料的记载,过去和现在饮食的变化真的天壤之别。凭票供应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布票”、“粮票”、“油票”等各种票券变成尘封的记忆。国营的菜站、国营粮店、国营副食店,被“北京华联”、“沃而玛”这些大型的连锁超市取代。人民的生活从吃饱变成了吃好,餐桌上的“革命”也令人感慨。从单纯吃饱到追求吃好、吃精、吃方便,人的口味越来越“刁”;“菜篮子”满园春色关不住,市场上商品供应丰富,应有尽有。各种方便食品、消闲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充当餐桌“主角”。旧时的“高档食品”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营养、风味、品种、疗效成为人们继吃饱吃好之后新的追求。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21世纪,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3、住
住的问题是百姓的头等大事,现在无论走到哪里,听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买房问题。住房在以前仅仅是“栖
身之所”的代名词,可如今,人们不仅追求有房住,而且还要住得宽敞,住得舒适,并且室内的装修要讲究生活化、现代化。人们的居住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抱”发展,舒适成了人们选择时的第一要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老师和我们讲了他们买房换房的过程,让我们体会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住房方面的变化。
4、行
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在提到人们出行工具的变革也有很大的感触。过去出门人们只能靠两条腿,家庭环境很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果去稍远的路程,只能挤“臃肿不堪”的公交车。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坐小汽车出门,简直就是个“神话”。
而如今,马路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私家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对于中国的百姓来说,拥有私车不再是一个梦。随着轿车进入家庭,百姓的周末旅行变成了现实。节假日或双休日,携一家老小到居所周边风景区郊游一番,纵情山水,其乐融融。
如今的交通工具可谓是多种多样。不必说轻轨、磁悬浮列车,更不必说“地铁”,单是流通在城市各血脉中的“公交车”就让你应接不暇。出远门,火车、飞机、客车、长途车,随您挑选。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5、用
在论坛中,大家对于现在的生活用品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现如今,在“用”这方面的改变实在是太大了,科技的不断进步加快了我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速度。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个六、七十年代代表富有的标志,早被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音响、电脑所取代,手机更是向着人工智能化发展。
(二)观念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年轻人结婚进影楼、拍摄婚纱照已屡见不鲜,连“金婚”、“银婚”的老太太也“浓妆艳摸”补拍婚纱照。
2、现在招待客人往往上酒店,差的也上大排挡,在家一个电话,热菜美食送上门;超前消费,车贷、房贷已经被大部分人接受。
3、各种健身器材进入家庭,花钱流汗买健康。
4、从死抱“铁饭碗”到自主择业。过去在“大锅饭”的影响下,人们死抱国营、集体的“铁饭碗”不放。现在人们认为,只要勤劳,不怕辛苦,不管干什么都有饭吃,把自主选择经商,摆摊、打工等多种渠道作为谋生的手段。还有从简朴为荣到尽情示美。
5、以前人们的穿着打扮,都是清一色的黄军装、中山装,并以此为荣。如果穿着花哨一点,就被认为是小资
情调,甚至被看作不正经和另类。如今,人们可以尽情展示和享受人性的美、线条的美、服装的美,男士西装革履,女士花枝招展,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
6、还有是从谈“性”色变到宽容待“性”。过去“性”是禁区,人们谈“性”色变。因为谈“性”,就会被认为是思想道德有问题,甚至是流氓。现在人们认为,性是人的本能,是必须了解的知识。
7、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教育的投入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舍得在下一代的教育上花钱,也越来越重视教育。
(三)幸福指数
人们把幸福看作人生的终极目标,人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在追求幸福。从上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提出“国民幸福指数”这个概念,以取代“国民生产总值”。他们认为,政府施政应该以实现幸福为目标,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把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置于经济发展之上。近些年来,法国、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试图将国民主观幸福感纳入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中。在新形势下,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就要求全面衡量人民的基本福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获得显著提高,那么人民是否感觉到了生活在我们国家的幸福感呢?通过网络数据显示,51.16%的居民感觉到幸福,8.14%的居民感觉非常幸福。数据说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许多城乡居民都感到生活幸福。数据也显示33.72%的居民感觉一般,6.98%的居民感觉不幸福,这说明伴随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又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
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总结
通过调查发现,改革开放39年来,我国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改革开放是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伟大前景。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具体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状况调查报告暖通1002张文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历史的标志点。2012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4周年。
在我的家乡,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又如何,我通过十三天的时间就我的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时间:2012年8月1日~2012年八月15日
二、调查地点:山东省郓城县张集乡
三、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乡医院
四、调查方式:询问部分本地的人及自己的亲朋好友,以查询网络的方式获得详细的数据
五、调查内容:家乡人民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变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为主题进行调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农村实施的各项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了解人们对这些政策的理解等。
六、总体状况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
1、物质方面
首先说吃,爸爸生活在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开始复苏,人们还不能吃饱穿暖。豆腐,萝卜、白菜,都很难吃上一顿,更不用说鸡蛋、猪肉、鱼一年也不能吃上几次。到了现在,每家每户的饭桌上几乎天天有两三个青菜,还有肉或熟食。
其次谈谈穿吧,看着现在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你很难会想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衣情况。爸爸小时候穿的是哥哥、姐姐们穿剩下的衣服,穿坏、穿破时也舍不得扔掉,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洗干净又穿在了身上。而且那时的衣服布料粗糙,样式单一,颜色基本上就是蓝、绿、灰。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岁月里,“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他们都为能穿上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而骄傲。鞋子却是奶奶一针一线,纳底儿做的。
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的住的都是茅草房,烧的都是木材,对环境污染不是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住上瓦房、楼房。据了解,改革开放前,未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房屋数量不够,一家人通常挤在一个屋里。到了现在,人们再也不会为住房问题担忧。而且屋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客厅中有电视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各种家电应有尽有。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在交通方面,我们村与相邻的几个村子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铺到了农民的家门口,改变了原来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貌。而且也加强了各村之间的交流。
出行方面,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已经进入家庭。在以前,因为这里没有医院,人们看病只能进城去看。进一次城,总要在路口等半天等一辆顺路的货车,才能看医生。现在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公
共汽车、出租车、火车构成了立体交通网,日行千里已不是梦想。
说完了吃饭穿衣、住房和出行问题,我们来谈谈医疗方面。在以前由于经济
落后,村子的医疗水平很落后,村内连赤脚医生都没有,小病都要进城去看。现
在人们看病再也不用进城了,因为村边建起了乡村医院,使农村医疗卫生情况有
了很大的提升!并且由于医疗合作所以现在农村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难
题。
2、经济建设方面改革开放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开始从单一农业
经济迅速向多种经济发展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增长。村里有了企业家、养殖户。村里的一部分人建设的工长,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还为村里
解决了劳动力问题。主要农产品产量呈倍数增长。小麦生产从改革前的不到二百
斤上升到了改革后的一千斤以上。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由原来的人工劳作转
变成了基本的机械化,使人力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农业结构发生明显
变化。一是种植业比重逐步下降,养殖业比重逐年上升,二是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建设初具规模。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无到有,逐步
发展壮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村公路里实现了村村通工程,乡
镇公路全部畅通,宽带网通达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农村经营体制不断完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彻底冲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旧体制,确立了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取消了农业税,理顺农村分配关系,减
轻农民负担,农村综合改革,通过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
体制改革,建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努力打造“农民想
要的政府”,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机制进行了有
益的探索。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人均月收入由改革前的不到一百元上升到现
在的三千元以上。
3、精神方面
在人们所关心的教育方面,现在真正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在30多年
以前,由于国家经济不发达,教育自然也就不能跟上,学校不仅规模很小而且师
资水平也差。一个班有四十多个人,教室里只有4盏日光灯,一块木头黑板,剩
下只有课桌椅了。操场都是用土铺成的,跑道是用煤渣儿铺成的。跑步时,不小
心摔倒后,两个膝盖准会摔破。操场晴天还可以用,要是下了雨,操场就变成了
水塘,一两个星期都没法用。现在,我们的校园里不仅有明亮的教室,还有宽阔
平坦的塑胶操场和植物园。教室里除了桌椅、黑板外还有16盏日光灯,一台空
调,四台电扇,新安装的多媒体电脑。为教师的教课带来极大的方便。
随着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进步,他们也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了。这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是不敢想象的。固然目前农村里的人们并不能都像城里人那样
以出国旅游来作为自己的休闲方式,但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休闲方式:踩高跷、扭秧歌等,这些娱乐方式丰富了农村人民的娱乐生活。
4、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
现了许多问题:
1.自然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环境问题一直是全世界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对于
我们的村子来说,环境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村的河已经断流了好
多年了,并且河里面存在好多垃圾,每当从那走过总会闻到一股恶臭。
2.白色垃圾危害严重。由于人们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支柱
产业形成难,农民收入增幅不快,支柱产业没有形成的重要原因白色垃圾。这些
生活垃圾都是不可降解的,对环境的危害特别大。它们被人们随手丢弃后,随风飘扬,影响环境美观。
3.生产生活的科技性不足。一是对科技推广的投入较少,缺乏长效的培训机
制。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科技培训上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笔费用真正用于农业实用科技推广方面的并不多;在培训方式上也仅仅
局限在培训几个村干部上,农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二是科
技培训的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目前,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量,主要依靠乡镇农
业技术部门,然而由于乡镇农业技术部门待遇差,贫困地区工作环境不理想,致
使乡镇农业技术力量匮乏,没有技术人员来具体从事技术推广工作,这一现象已
严重制约了农业新型实用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三是科技培训主体严重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增收渠道,已成为村民群众增
加现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而打工经济在广大农村应运而生。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农村有一定文化的轻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导致农业实用新型技术
在这些地方无法推广,从而造成了老区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善环境建设。为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针对人们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性
塑料餐盒的情况,政府应下大力气从根本上治理。多生产可降解的塑料袋和餐盒,提倡环保布袋的使用,实行垃圾的分类回收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政府部门应多开设一些“农民文化站”,应该针
对农民需求,丰富“农民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开设特种养殖和种植讲座,提高
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附录: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的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A.男B.女
2.您的年龄:A.25岁以下B.25—44岁C.45-55岁D.55岁以上
3.您的职业是:A.退休人员B.教师C.企业员工D.农民
E.公务员F.个体商户G.外出务工人员H.其他
4.您的居住地是本市的:A.市区B.乡镇(县)C.农村
5.(1)目前,您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单位:元):
A.500以下B.500-1000C.1000-3000D.3000-5000E.5000以上
(2)80年代初,您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单位:元):
A.10以下B.10-30C.30-50D.50-100E.100以上
6.您及您身边的人现在着装样式如何?
A.简单舒适B.精致华丽C.时尚潮流D.一直以来没什么变化
7.您现在的饮食方面有什么变化
A.依旧粗茶淡饭B.逐渐丰盛多样C.注重营养均衡
8.在改革开放的34年中,您的居住条件是否有所改变?
A.变化较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大幅改善
B.变化不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适当改善
C.没有任何改变
D.有变化,居住面积变小,居住质量及环境有所下降
9.您现在的主要的出行工具
A.步行B.单车C.公交D.摩托E.小车F.电动车F.其他 _____________.10.在改革开放的34年中,您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高等教育已经走入家庭
B.有变化,专业技能学习已经成为教育主导
C.有变化,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
D.变化不大,义务教育无法完成E.完全没有任何改变
11.在改革开放的34年里,您村的医疗,养疗等福利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每个家庭都以普及
B.有变化,基本上普及
C.变化不大,根本无法完成D.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12.在改革开放的34年里,您村的环境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污染较严重
B.变化较大,越来越好
C.变化不大,基本没被污染
D.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13.在改革开放的34年里,您村人的文明礼貌,道德素质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大幅度提高
B.变化不大,基本上遵守
C.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D.有所下降
14.您认为您村的社会风气如何?
A.风气不好,违规情况时有发生
B.风气一般,C.风气较好,非常和谐。
D.风气较差,违法情况时有发生
15.您认为家电下乡政策怎样?
A.不了解B.没多大用C.给自己带来很大实惠
16.您认为新农村建设以来有何变化?
没什么变化
有很大发展,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等有所提高
虽有很大发展,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7.您认为国家的各项针对农村的政策如何?
A.没什么感觉B.给农民带来很多实惠,有利于和谐发展
C.虽然农村现在有很大发展,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18.您认为家乡在这34年中变化最大的是哪些方面?(可多选)
A.城市(乡村)建设发展,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活环境改善
B.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企业发展
C.政治民主化进程加速,社会法制化增强
D.思想观念改变,逐渐易于接受社会新鲜事物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您认为改革开放34年给您的生活带来的不好之处是什么?(可多选)
A.社会受到较大的文化冲击,社会风气不佳
B.社会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大,生存状态不佳
C.物价上涨,消费水平降低,生活质量不高
D.污染增加,生态环境恶化
E.留守孩子、空巢老人增多
F.各项建设虽取得很大成就,但相较之下仍有差距
G.不够现代化,人才缺乏等
H.其他(请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您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A.发展迅速B.稳步发展C.没有多大变化 D.有所衰退,地位被其他城市取代
第四篇: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具体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状况调查报告 暖通1002 张文敏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历史的标志点。2012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4周年。
在我的家乡,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又如何,我通过十三天的时间就我的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时间:2012年8月1日~2012年八月15日
二、调查地点:山东省郓城县张集乡
三、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乡医院
四、调查方式:询问部分本地的人及自己的亲朋好友,以查询网络的方式获得详细的数据
五、调查内容:家乡人民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变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为主题进行调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农村实施的各项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了解人们对这些政策的理解等。
六、总体状况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
1、物质方面
首先说吃,爸爸生活在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开始复苏,人们还不能吃饱穿暖。豆腐,萝卜、白菜,都很难吃上一顿,更不用说鸡蛋、猪肉、鱼一年也不能吃上几次。到了现在,每家每户的饭桌上几乎天天有两三个青菜,还有肉或熟食。
其次谈谈穿吧,看着现在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你很难会想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衣情况。爸爸小时候穿的是哥哥、姐姐们穿剩下的衣服,穿坏、穿破时也舍不得扔掉,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洗干净又穿在了身上。而且那时的衣服布料粗糙,样式单一,颜色基本上就是蓝、绿、灰。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岁月里,“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他们都为能穿上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而骄傲。鞋子却是奶奶一针一线,纳底儿做的。
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的住的都是茅草房,烧的都是木材,对环境污染不是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住上瓦房、楼房。据了解,改革开放前,未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房屋数量不够,一家人通常挤在一个屋里。到了现在,人们再也不会为住房问题担忧。而且屋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客厅中有电视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各种家电应有尽有。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在交通方面,我们村与相邻的几个村子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铺到了农民的家门口,改变了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貌。而且也加强了各村之间的交流。
出行方面,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已经进入家庭。在以前,因为这里没有医院,人们看病只能进城去看。进一次城,总要在路口等半天等一辆顺路的货车,才能看医生。现在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公共汽车、出租车、火车构成了立体交通网,日行千里已不是梦想。
说完了吃饭穿衣、住房和出行问题,我们来谈谈医疗方面。在以前由于经济落后,村子的医疗水平很落后,村内连赤脚医生都没有,小病都要进城去看。现在人们看病再也不用进城了,因为村边建起了乡村医院,使农村医疗卫生情况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由于医疗合作所以现在农村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2、经济建设方面
改革开放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开始从单一农业经济迅速向多种经济发展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增长。村里有了企业家、养殖户。村里的一部分人建设的工长,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还为村里解决了劳动力问题。主要农产品产量呈倍数增长。小麦生产从改革前的不到二百斤上升到了改革后的一千斤以上。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由原来的人工劳作转变成了基本的机械化,使人力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
农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一是种植业比重逐步下降,养殖业比重逐年上升,二是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初具规模。
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村公路里实现了村村通工程,乡镇公路全部畅通,宽带网通达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农村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彻底冲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旧体制,确立了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取消了农业税,理顺农村分配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综合改革,通过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努力打造“农民想要的政府”,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人均月收入由改革前的不到一百元上升到现在的三千元以上。
3、精神方面
在人们所关心的教育方面,现在真正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在30多年以前,由于国家经济不发达,教育自然也就不能跟上,学校不仅规模很小而且师资水平也差。一个班有四十多个人,教室里只有4盏日光灯,一块木头黑板,剩下只有课桌椅了。操场都是用土铺成的,跑道是用煤渣儿铺成的。跑步时,不小心摔倒后,两个膝盖准会摔破。操场晴天还可以用,要是下了雨,操场就变成了水塘,一两个星期都没法用。现在,我们的校园里不仅有明亮的教室,还有宽阔平坦的塑胶操场和植物园。教室里除了桌椅、黑板外还有16盏日光灯,一台空调,四台电扇,新安装的多媒体电脑。为教师的教课带来极大的方便。
随着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的进步,他们也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了。这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是不敢想象的。固然目前农村里的人们并不能都像城里人那样以出国旅游来作为自己的休闲方式,但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休闲方式:踩高跷、扭秧歌等,这些娱乐方式丰富了农村人民的娱乐生活。
4、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1.自然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环境问题一直是全世界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对于我们的村子来说,环境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村的河已经断流了好多年了,并且河里面存在好多垃圾,每当从那走过总会闻到一股恶臭。
2.白色垃圾危害严重。由于人们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支柱产业形成难,农民收入增幅不快,支柱产业没有形成的重要原因白色垃圾。这些生活垃圾都是不可降解的,对环境的危害特别大。它们被人们随手丢弃后,随风飘扬,影响环境美观。
3.生产生活的科技性不足。一是对科技推广的投入较少,缺乏长效的培训机制。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科技培训上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笔费用真正用于农业实用科技推广方面的并不多;在培训方式上也仅仅局限在培训几个村干部上,农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二是科技培训的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目前,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量,主要依靠乡镇农业技术部门,然而由于乡镇农业技术部门待遇差,贫困地区工作环境不理想,致使乡镇农业技术力量匮乏,没有技术人员来具体从事技术推广工作,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农业新型实用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三是科技培训主体严重不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增收渠道,已成为村民群众增加现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而打工经济在广大农村应运而生。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农村有一定文化的轻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导致农业实用新型技术在这些地方无法推广,从而造成了老区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善环境建设。为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针对人们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性塑料餐盒的情况,政府应下大力气从根本上治理。多生产可降解的塑料袋和餐盒,提倡环保布袋的使用,实行垃圾的分类回收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政府部门应多开设一些“农民文化站”,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农民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开设特种养殖和种植讲座,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附录: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的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25岁以下 B.25—44岁 C.45-55岁 D.55岁以上
3.您的职业是: A.退休人员 B.教师 C.企业员工 D.农民
E.公务员
F.个体商户
G.外出务工人员
H.其他 4.您的居住地是本市的: A.市区 B.乡镇(县)C.农村 5.(1)目前,您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单位:元): A.500以下 B.500-1000 C.1000-3000 D.3000-5000 E.5000以上(2)80年代初,您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单位:元):
A.10以下 B.10-30 C.30-50 D.50-100 E.100以上 6.您及您身边的人现在着装样式如何?
A.简单舒适 B.精致华丽 C.时尚潮流 D.一直以来没什么变化 7.您现在的饮食方面有什么变化
A.依旧粗茶淡饭 B.逐渐丰盛多样 C.注重营养均衡 8.在改革开放的34年中,您的居住条件是否有所改变? A.变化较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大幅改善 B.变化不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适当改善 C.没有任何改变
D.有变化,居住面积变小,居住质量及环境有所下降 9.您现在的主要的出行工具
A.步行 B.单车 C.公交 D.摩托 E.小车 F.电动车 F.其他 _____________.10.在改革开放的34年中,您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高等教育已经走入家庭
B.有变化,专业技能学习已经成为教育主导 C.有变化,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 D.变化不大,义务教育无法完成 E.完全没有任何改变
11.在改革开放的34年里,您村的医疗,养疗等福利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每个家庭都以普及 B.有变化,基本上普及 C.变化不大,根本无法完成 D.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12.在改革开放的34年里,您村的环境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污染较严重 B.变化较大,越来越好 C.变化不大,基本没被污染 D.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13.在改革开放的34年里,您村人的文明礼貌,道德素质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大幅度提高 B.变化不大,基本上遵守 C.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D.有所下降
14.您认为您村的社会风气如何? A.风气不好,违规情况时有发生 B.风气一般,C.风气较好,非常和谐。
D.风气较差,违法情况时有发生 15.您认为家电下乡政策怎样?
A.不了解 B.没多大用 C.给自己带来很大实惠 16.您认为新农村建设以来有何变化? 没什么变化
有很大发展,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等有所提高 虽有很大发展,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7.您认为国家的各项针对农村的政策如何?
A.没什么感觉 B.给农民带来很多实惠,有利于和谐发展 C.虽然农村现在有很大发展,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18.您认为家乡在这34年中变化最大的是哪些方面?(可多选)A.城市(乡村)建设发展,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活环境改善 B.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企业发展 C.政治民主化进程加速,社会法制化增强 D.思想观念改变,逐渐易于接受社会新鲜事物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您认为改革开放34年给您的生活带来的不好之处是什么?(可多选)A.社会受到较大的文化冲击,社会风气不佳 B.社会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大,生存状态不佳 C.物价上涨,消费水平降低,生活质量不高 D.污染增加,生态环境恶化 E.留守孩子、空巢老人增多
F.各项建设虽取得很大成就,但相较之下仍有差距 G.不够现代化,人才缺乏等 H.其他(请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您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A.发展迅速 B.稳步发展 C.没有多大变化 D.有所衰退,地位被其他城市取代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状况的变化
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像英美法德日这些发达国家在崛起指出,无一不把国民教育摆在首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德国,在普鲁士帝国时期,小学就开始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学习的范围全面实用而科学,从此以后,德国将国民教育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并在各个领域催生出一大批光辉璀璨的巨星。也正应为如此,才使德国拥有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叫板英法美等强国的实 力。而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中华历经五千年之沉浮而不消逝,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几未间断的教育史。
(一)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地位空前提高,高等教育作用日益凸显,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的成果,是高等教育理念转变与创新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
(1)从高等教育单一属性论向双重属性论转变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各方面受前苏联影响较大,把教育当作上层建筑范畴,把高等教育属性定为上层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我国受“左”的思潮影响,从反右斗争到“文化大革命”,高等学校都是重灾区,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广大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把高等学校乃至整个教育当作上层建筑,除了不断遭到“阶级斗争”外,还把教育当作不从事物质生产的消费部门。既然是消费部门、福利事业,因此对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只注重钢铁、粮食、煤炭、交通等物质生产,把教育列入另类,因而有“一 1
工交、二财贸,剩下多少给文教”之说。教育经费长期徘徊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把高等教育定为单一的上层建筑属性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理论上的误导,造成的后果很严重,损失很大。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拨乱反正、肃清“四人帮”流毒,邓小平首先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强调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1985年,中共中央在制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一次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尽管种种原因未能达到,但各级政府、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教育优先的地位确立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从到1978年的598所、在校生132.19万人、毛入学率1.56%,发展到2010年的3155所、在校生3000万人、毛入学率25%。国家有力支持和实施了“985 工程”“211 工程”等一系列计划,在高校中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差距。
(2)从高等教育体制一元化向一主多元化转变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把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三大特性,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三大优越性。1956年,伴随工业、农业、手工业私有经济体制的改造,全国各类学校全部变为国有化的公立学校。高等学校逐步形成了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具体表现在:一是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所有高校归国家所有,纳入国家计划,政府对学校是“统、包、管”,学校对政府是“等、靠、要”,一切按政府部门的计划、指令办事。学校没有压力、没有动力,办事效率不高,办学效益不高。二是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计划经济是条条专政、条块分割的经济,高等学校也分割为教育部直属学校、中央部委属学校、地方(省市级)所属学校、企业所属学校等。导致大学条块分割,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学校及专业布局结构不够合理,高校的行业性、单科性过强,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学校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三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计划经济是集权经济,一切权力集中在政府手中,高校没有什么办学自主权。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推进,全面展开。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多种经济体制共同发展,于是,个体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经济等多种经济体制蓬勃发展起来。市场经济和一主多元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促进了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创新和体制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改变一元化的国家办学体制;第二,改变“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第三,改变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第四,改变单一的投资体制。
(3)从认定高等教育是事业性单位向事业性产业性单位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正是树立了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的观点,把高等教育当作产业来办、来经营,激发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加强了高等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各类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了4-5倍,而政府投入增加甚少,仅提高一点几个百分点,至今仍未达到GDP的4%。巨大的经费缺口,主要靠发挥了高等教育产业性的巨大作用。
(4)从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上以知识为本向以育人为本转变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承认学生的差别和不同的需求,改变传统的简单化的、程式化的、“工厂化”的培养方式,强调个性化、人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因人而宜,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指学前教育和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小学)等为六年制;中等教育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通常各为三年。另外有少数把小学和初中合并在一起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的轨道。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到本世纪末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针。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是教育战线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幼儿园15.04万所,在园幼儿2976.67万人;有小学25.74万所,在校学生9940.7万人;普通初级中学54890所,在校生5279.3万人;普通高级中学14058万所,在校生2427.3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706所,在校生42.56万人。
(1)幼儿教育
中国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在城市以幼儿园为主,有三年制的,也有一年或两年制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半日制、寄宿制、计时制的。在农村则以学前幼儿班为主要形式,另外还有季节性幼儿园。在老、少、边、穷地区,除正规教育外,还有幼儿活动站、游戏小组、巡回辅导站、“大篷车”服务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教育形式。中国幼儿教育按照国家、集体、公民、个人一起办,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加强对幼儿园的领导和管理,国家先后颁发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一系列法规文件,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国家还规定了幼儿教师的任职资格和考核制度。目前全国的幼儿师范学校、职业高中的幼教专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幼儿师资的培养培训体系。
(2)中小学教育
中国的中小学分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共12年。小学有5年制和6年制两种,前者约占小学总数的35%,后者约占65%。初中多数为3年制,极少数为4年制(约有98%的初中生在3年制学校)。小学和初中一共9年,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制3年。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依法实施九年
义务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2010年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9.7%,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含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的比例已达98.7%。全国90%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85%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大城市市区和沿海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已开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1987年,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颁发了《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意见》。目前我国农村普遍推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把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同发展地区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教育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国有95.2%以上的小学、87.6%以上的初中、71.5%以上的高中设置在县镇和农村。1995年-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其中中央拨专款39亿元,加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共100亿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三)职业技术教育
八十年代以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三级职业教育体系。
从经济社会发展上来看,发展高职教育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再就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等职业教育学科门类齐全,进一步贴近市场。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灵活多样,职业特点更加突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充满发展活力,中等职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数量、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 方面在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上升,本科院校在普通高校中所占比例则下降。经过积极探索,目前形成了“国务院领 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行业和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得到了 进一步落实,公办和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教育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德广: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创新[A]
2.张秀兰:《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 3
3.王梦奎:《中国改革30年》,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7
4.教育部:中国教育发展概况
5.教育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