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菜论助力报纸专题报道——以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六省报道为例

时间:2019-05-12 02:5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洗菜论助力报纸专题报道——以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六省报道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洗菜论助力报纸专题报道——以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六省报道为例》。

第一篇:洗菜论助力报纸专题报道——以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六省报道为例

洗菜论助力报纸专题报道——以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六省报道为例

摘要:专题报道可以实现报纸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的集中展示,展示过程实为一个信息的筛选、梳理与整合的过程,即“洗菜”的过程。本文以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中的六省报道为例,说明在信息激增的今天,“洗菜论”是如何在中博会专题报道中发挥作用,将六省的信息作成“精品菜”与“特色菜”。

关键词:洗菜论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

一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大众接触报纸,不是因为需要报纸本身,而是因为需要报纸上承载的内容,即各种各样的信息。当信息稀缺时,为了减少对周围环境不确定性的恐慌,大众四处张望,寻求信息,表现为大众对媒体的极度依赖。而当信息传播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时,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便会显得无所适从与漫不经心。著名策划人张锦力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大众会出现“信息反胃”,患上“信息紊乱症”。

此时,为了帮助大众避免吸收无用无效的信息,节约时间和精力成本,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纸,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洗菜”,即“筛选、整理和解释信息,使信息有序化,并赋予信息以意义”[2]。

报纸的专题报道对于这一理论的体现,尤为明显。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原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在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大家谈”研讨会上,结实人民日报的实践工作,主张专题报道是“围绕某一主题的、独家的、集束的、专门的报道”[3]。专题报道具有大容量、广视角、多形式、深层次的特色,揉和信息广度、深度、强度与力度,从信息爆炸的现实生活中精选紧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的人、物、事作为报道对象,整合浓缩新闻信息,集中进行高密集度和强渗透力的信息报道,以对大众产生既定影响。

2009年4月26日—28日,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举行。本届中博会与前三届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全国上下全力应对金融危机,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特殊背景下举办的。因此对于这次中博会的宣传报道就额外重要。作为中博会的主流宣传媒体,安徽日报围绕中博会“创新、合作、共赢、崛起”的主题,对中部六省进行专题报道,将“洗菜”工作发挥到了极致,使六省的信息由平面化转为立体化,集中展示中部六省各自的“创新”与“崛起”之道以及在“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如何“共赢”,既引导到位体现专业化,同时避免浮泛化,达到典型报道“入耳、入眼、入脑、入心”[4],“可闻、可见、可触、可

[5]感”的效果,减少读者阅读的费力程度。[1]

二 专访省长,洗出精品菜

洗菜做饭,必须根据食客的口味、偏好、需要与目的,在品种繁多的原生菜中,有针对性的择菜,去掉枯叶烂泥,精炒细炖,才能保证做出的菜肴都是精品,没有泥沙碜牙,让食客吃得津津有味,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获得市场认可。

为响应国家继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之后实行的中部崛起计划,中部六省携手合作,共同举办第四届中博会,以求搭建中部与境内外交流合作的平台,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博会面对的是“来自82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万客商,其中境外客商8500余人,59家境外知名商协会的会长和106位侨领、302家中外500强及大型跨国公司、40家国内外金融机构”,这些经济领域人士对于中部六省信息的需求,决不是简单的社会、体育、娱乐、文化等新闻,而是通过这些媒体信息,对六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进行综合考察与评析,以决定是否值得投资。

所以,中部六省能否吸引到中外客商的投资,就取决于六省投资环境能否吸引到中外客商的注意力,而安徽日报就充当了六省投资环境的媒体宣传员。六省省情各异,信息庞杂无序,因些,如何从浩如烟海、多如牛毛的信息中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是安徽日报面对的首要问题。对此,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以中博会“创新、合作、共赢、崛起”主题为指导,通[6]

过专访六省政府形象代言人——六省省长,充分运用“洗菜论”,将有效信息进行高度整合浓缩,为中外客商洗出精品菜,展示中部六省举全省之力招商引资,显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的决心,树立中部六省优势投资环境的品牌形象、提升六省知名度与美誉度。

专题报道能否成功,选题内容是制约因素之一。负责采访报道的记者围绕六省的基本概况、发展思路和产业优势对六省省长进行高端访谈,将访谈内容进行精心组稿,全景展现六省的实力,突显六省在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方面的优惠政策,体现六省在中部崛起中的“创新”之举。

如在T8版对河南省省长郭庚茂的采访,文章《在应对危机中加快中原崛起—访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分为三个方面来报道:

第一方面:“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支撑中原崛起”[7]。报道详细介绍了河南崛起的根本: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奋力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使中外客商清晰明白河南政府的发展思路。

第二方面:“扩大投资,保障民生,应对危机影响”。民生是根本,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报道介绍河南政府的安民举措,为中外客商提供稳定的投资环境。

第三方面:“合作共赢,错位发展,促进中部腾飞”[9]。报道强调了河南政府以开放的心态,欢迎中部六省深化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抱团取暖,共对危机,共进共荣。

文章中,通过大量详实数据的引用,充分展示河南增强信心,制订政策,秣马厉兵,用事实证明河南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塑造了河南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形象,为吸引中外客商的青睐提供有力支撑。[8]

三 产业优势,洗出特色菜

洗出精品菜,这是洗菜的初级阶段;而洗出特色菜,则是洗菜的高级阶段,即,将筛选梳理出的信息进行二次筛选与整合,做出华夏风味独特、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

中外客商投资中部,主要是看重六省的区域优势与特色。所以中部六省之间除了合作之外,内部还存有竞争,举一省之力,施展各自看家本领,展示各省优势。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尤其强调报道这一点,将各省的强势予以重点报道。

如在T2版的《中部崛起正当时》中,先予综述:“山西的煤炭产业‘点亮’全国;江西‘有色金花’大放异彩;安徽自主创新之火燃起燎原之势;河南的‘农’字品牌,叫响神州大地;湖北汽车、钢铁、石化几大支柱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湖南‘机械湘军’纵身一跃成为行业翘楚”[10]。

又在T3版的《危中抢机,展示“中部信心”》中集中报道各省的重点动作:”湖南的工业企业担纲了‘弯道超车’的主力军;湖北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这个改革平台,广泛开展部、省合作;山西积极推进能源大省转型;安徽驱动自主创新和承接主业转移两大发展引擎;河南着力做大做强农业主业龙头企业;江西大手笔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1]。同时,又在《互动合作,秀出中部精彩》中进一步概述了六省的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基地建设与工程项目建设:安徽:“省会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初具规模”;湖北:“‘长江经济带’串起‘武汉城市圈’和‘鄂本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南:“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新平台正在构建”;江西:“昌九工业走廊的作用日益显现”;河南:“以郑州为龙头的中原城市群正在隆起”;

[12]山西:“大太原经济圈开始形成支点”。

然后分别在T5、T7、T9、T11、T13、T15六版,再辟专栏进行“亮点点击”,点击六省各自的闪光点。其余的大篇幅围绕汽车及装备制造、旅游、节能环保、高新技术、文化等重点行业,进行梳理与整合,表达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展示中部地区进行合作的基础,提升中部地区吸引内外投资的能力,而在各版刊登的各省新闻图片,则是精挑细选,配图与内容相得益彰,形象佐证六省的举措与成就。

四 结语

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运用“洗菜论”,从各省多如繁星般的信息中,精选出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对中部六省予以专题报道,圆满完成主流媒体对中博会进行宣传的重任,详尽显示了中部六省如何在金融危机之下,抓住机遇,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创新,实现合作与共赢,促进中部崛起。

参考文献:

1.张锦力.解密中国电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4.138

2.喻国明.报纸的定位: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考察—来自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接触大众传媒状况调查的报告[J].新闻战线.2000.7.30

3.宣文.人民日报召开专题报道大家谈研讨会[J].新闻战线.2003/9.12

4.杨卓.论当前新闻传播中典型报道的改进与创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107

5.杜骏飞.典型报道理论、经验与创新[J].新闻战线.2001年7月.20

6.陆列嘉,丁玲娜.第四届中部博览会圆满谢幕.安徽日报2009年4月29日A1版

7.吴晓征.在应对危机中加快中原崛起—访河南省省长郭庚茂.2009年4月25日T8版

8.吴晓征.在应对危机中加快中原崛起—访河南省省长郭庚茂.2009年4月25日T8版

9.吴晓征.在应对危机中加快中原崛起—访河南省省长郭庚茂.2009年4月25日T8版

10.中部崛起正当时.2009年4月25日T2版

11.危中抢机,展示“中部信心”.2009年4月25日T3版

12.互动合作,秀出中部精彩,展示“中部信心”.2009年4月25日T3版

第二篇: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

浅析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功能

——以抗震救灾报道为例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新闻媒体在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出来。在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对国家的各项社会事业有监督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突发新闻事件中,诸如非典事件、飞机失事、洪涝灾害以及地震、火山爆发等等,由于其具有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严重的危害性,使得这一类事件总是对社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面对着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新闻媒体就必须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发挥新闻媒体在突发新闻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功能,迎接突发事件中社会各界对新闻报道提出的挑战,这也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媒体的责任;人文关怀;地震事件

引言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备,也无法预先掌握的能引起人们关注和兴趣的事物或现象,并对人类的生存和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或影响①。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或危机性的特点,公众的信息需求显得比平时更为急迫,政府和媒体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信息显得十分重要。

突发事件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媒体综合实力的检验和体现②。近年来的突发事件种类繁多,规模较大,定格在我们记忆中的是一幕幕的惊心动魄:2005年的印度洋海啸事件、2006年的虐猫事件、“馒头血案”事件,以及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2008年初的艳照事件、雪灾事件„„这些突发事件性质和影响力各不相同,冲击力、影响 ①赵士林 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出版 12页

②李思屈《传媒文化及其权力现象——“传媒权力论”之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要通过它及时有力的宣传报道,完成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的监督功能。关于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直播报道

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信息,展现真实场景,报道最新动态,谁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③。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近乎苛刻化的今天,直播新闻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和公共突发事件最有时效性、效果最好、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

在国外,一些突发事件成就来一些知名的媒体,例如半岛电视台,国内媒体同样也是如此。5.12汶川大地震,让四川遭遇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中央电视台及四川台在报道地震的时候,受到新闻界的好评。这期间,全国各地人民都在往灾区捐资捐衣物,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地震以来,各类媒体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传媒人用自己的立场、精神、专业在尽职尽责,特别突出的是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节目,可是说把当下电视媒体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快速即使的报道,让全国乃至世界上关心这件事的人的以了解事件的进展,全面多点的报道,让震区内震区外的人,知道了自己此时此刻该做什么。人们常说,受灾的人非常需要心理抚慰和引导,震区之外的我们看到同胞受难,同样需要心理抚慰。CCTV的直播节目,不仅以“快”、“全”在报道着震情,实际上也在给震区以外的人做心里抚慰。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是媒体做好突发事件报道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多层次全方位报道

在抗震救灾报道的过程中,国内的各种媒体对受灾区的报道可谓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从传统媒体的广播、报纸、电视到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各家媒体都会使用浑身解数、全副武装,对突发事件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新闻报道,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传媒的发展,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品味也在不断提升,而对重大新闻事件和公共突发事件,受众早已不满足于动态消息的简单报道,而是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更多的诉求。在圆满完成这次事件的报道中具有来以下的特点:一,是要闻报道,突出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二,是深度挖掘,通过深度报道的方式报道受灾群众的自救以及灾区的各种最新的援救进程,呈现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的细节;三,是即时评论,其中包括民众意见、学者意见、官方意见等多层面的意见兼容,以便为受众提供一个价值判断的参照框架。可以说,在这次的抗震救灾报道中,新闻媒体的报道准备做的十分的充实。

③刘恒著,《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2页

次。④

(二)鼓励灾民自救的信心

在灾难面前,新闻报道的力量除了让全国的观众及时了解到灾情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新闻报道,鼓舞民心,引导灾民实行自救。在看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受灾现场指挥军队抢救幸存者的时候,看到我国公安部、武警部队等各大部门联合抗灾,给灾民们带来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看到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便感受到我们全国人民增强了夺取抗灾胜利的信心!

灾难面前的死伤和恐惧,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媒体不该去渲染它们,媒体该浓墨重彩报道的是面对灾难的生命的坚韧,因为人类就是凭这种信念应对难以想象的灾难。都江堰虹口乡,一个以漂流运动闻名的小乡镇,地震发生后,95%的房屋坍塌。虹口与世隔绝。4位英雄临危寿命,用柴刀硬生生开辟了一条“天路“,消息从这里传递,伤员从这里抬出,村民从这里转移,物资从这里运送„„6000民众和游客终见生机。这是成都商报的报道,给抗灾的胜利增添了胜利的信念!

(三)架起政府连接群众的桥梁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就会成为影响我们改革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⑤。可见,营造一个和谐成熟的舆论环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极为重要,尤其是在重大的突发新闻面前。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很好的契合了政府和民众的需求,充当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桥梁,使得“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成为现实。对于政府来说,这些新闻报道间接的缓解了民众的政治热情,消解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对于民众而言,这些新闻报道使得各种不同利益群体有了说话的地方,有了表达意见的渠道,自然会受到双方的欢迎。地震发生后不到一个小时,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就开通了24小时直播的特别节目,节目以播报、访谈、连线等形式,同时借助画面、图像等手段不间断地向观众提供灾情信息,呈现政府与民众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感人场景。广播媒体,特别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受灾地区电力中断的情况下,以颠簸信号向哪里传达党和政府的慰问以及全国人民的关切,给灾区群众以强大的精神支撑。媒体的尽善尽美的表现,赢得了党政府和民众的高度信任,架起了党政府和民众连接的桥梁。

④ 方汉奇:《第一时间 第一现场》,新闻写作,2008年第6期,第5页。郭建:⑤《浅谈新闻舆论导向》,《江源》半月刊网络版,2006年03 上半月

东西,尽量买东西。第四,悬挂美国国旗。第五,像平常那样从银行里取钱等等。类似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它们的效果是很明显的。面对着这样一个突发性事件,美国媒体与政府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因为,管理危机是政府和媒体共同的责任。

4、创建和谐的社会心态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虽然这是中央领导之间下达的文件,但作为党和政府舆论喉舌工具的新闻媒体,在面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时候,让灾民,乃至全社会的灾民能够鼓起面对灾难的勇气和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让百姓看到新闻报道的力量。2003年黄河开封兰考段发生险情,《开封日报》不但及时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灾民进行及时转移,妥善安置,大力救助的情况。同时派出记者深入到灾民安置点,如实反映灾民衣、食、住、医、学等方面的状况。报社副总编辑刘会敏深入到灾民帐篷中,实地采访灾民的吃住及孩子们学习的情况,写出了《这道坎我们一定能够过去》的现场报道。《汴梁晚报》及时发出“秋风呼啸,气温骤降,灾民急需御寒衣物”的呼吁,这些报道凸显了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文关怀,突出了灾难性报道的贴近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凸显了媒体在安慰民心,创建和谐社会心态中的重要职能。

四、媒体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功能

地震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然而它留给我们的除了灾难带来的恐惧外,还有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的团结的力量。在这次灾难中,新闻工作者成为了除救灾人员外人们关注的一个群体。在新闻报道领域,地震报道给新闻工作者很多关于突发新闻报道的启示。在我国,作为党和人民舆论喉舌的媒体,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新闻报道,这是媒体实现舆论监督职能的一项的重要过程。但对于媒体来说,要顺利的完成这个任务,就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事件的重要性,迅速对事件进行快捷的处理和报道。具体的来说媒体报道中发挥舆论监督职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避免失语现象出现

在面对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报道的时候,新闻记者有时候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舆论宣传的能力得不到施展,导致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失语,更有的甚至是新闻记者的新闻报道的职业道德扭曲,导致有偿新闻等不良现象的出

职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宣传舆论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必须重视、研究、解决建立突发事件宣传报道机制,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问题。

2、进行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

新闻时间报道的策划,就是把社会需求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现在形象的说法叫把党和政府想说的与人民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通过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出现的现象、展现的苗头,进一步认识、发现、开掘,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新闻信息的需求。突发新闻事件报道具有重要性、权威性、显著性等特点,社会影响大、受众关注度高。比如疫情报道、非典报道、撞击时间等等,这类报道一般是不可预知的,这类报道的策划,就是要在有限的版面和时段里,策划出新闻报道该从什么角度下手,如何最快、最准确地报道好新闻信息,引导好受众的舆论方向。

总体看,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时效有了很大提高,受众的满意度也是比较高的。地震过后,媒体的报道中充满了人民子弟兵不畏艰险的身影,各地群众踊跃捐款的爱心„„透过媒体,受众看到的是政府的爱民形象、国家的凝聚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成熟与奉献精神。

(二)做好新闻报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在完成了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前期准备后,接下来新闻工作者要全力以赴地进行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以至完成事件的全部的报道过程。

1、快速进入新闻现场

很多情况下突发事件是在记者接到消息后感到新闻现场的,这个时候记者要尽自己的所能,努力地快速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了解并记录下事件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协助相关部门,对如何做好这一突发事件的处理进行研究和磋商。这是时候还要注意的就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由于多家媒体的参与,这就需要在新闻报道之前,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视角进行规划,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了整个事件宣传报道口径与基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与时间赛跑,与生命接力。中央各主要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对四川汶川大地震进行了报道。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地震,14时45分新华社打破常规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随后第一时间根据中国地震局震情通知,向全世界发布了权威、准确的消息。14时56分,新华社从成都发出第一张图片,时效领先全球各大媒体。

2、及时发布灾情,主导社会舆论

突发事件,必定会在群众中引起惶恐、忧虑等不良情绪,社会不稳定因素也

知情权;成为党和政府舆论的监督者,协助党和政府保证社会的稳定,共同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洪水突袭四川》,《经济观察报》特别报道版,2004年9月13日,[2] 冯颖平,《及时、准确、有效——谈突发事件的渐进报道》,出自中国新闻研究中心,http://www.cddc.net/xuexi/7.htm [3] 《新闻法规须知》第30-

32、33-34页,学习出版社1994年版 [4] 本文所引法律、法规条文,均见中国法库网

[5] 《政府必须告诉我们什么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06月05日 [6] 刘恒著,《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P2 [7] 张明杰著,《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8] 韩大元,《试论行政机关公开公共信息的理论基础》,载《河南政法管理墙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9] 陈力丹,《对以往重大信息发布指导观念的反思》,北京.在“‘重大突发事件下的社会调适与传媒应对’学术研讨会”的发言,2003年7月12日 [10]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959页 [11] 《特大事故几乎都暗藏腐败 国务院官员评价舆论监督》,中国青年报,2002年3月27日

[12] 张明杰著,《开放的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下载洗菜论助力报纸专题报道——以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六省报道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洗菜论助力报纸专题报道——以安徽日报中博会特刊六省报道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