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一条主线 坚持三个自信——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文建国

时间:2019-05-12 02:2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握一条主线 坚持三个自信——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文建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握一条主线 坚持三个自信——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文建国》。

第一篇:把握一条主线 坚持三个自信——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文建国

把握一条主线 坚持三个自信——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文建国2012-12-25 9:10:5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更加深入学习、全面理解、透彻领会、自觉贯彻,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鲁迅曾经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对于这样一条来之不易的光辉道路,我们必须清楚来龙去脉,坚定道路自信。

1、回顾光辉历程,增强底气。

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此,党的十三大到十八大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题词和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何而来呢?十八大报告以简明的语言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力探索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总结历史的角度,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全面反映出这条道路的坚实基础、历史进程和实践成就,更有厚重感,更具说服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从内心深处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气。

2、明确当前方位,保持清醒。

经历党91年来的奋斗、新中国成立63年来的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34年来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何处呢?十八大报告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判断:一是从发展进程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报告提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正是基于“三个没有变”的判断,报告特别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改革发展都要

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二是从发展阶段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报告在客观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就和进程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的基础上,强调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发展进程和发展阶段两方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方位,意在提醒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既要胸怀远大理想,又要立足当前实际,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3、认清前进方向,自觉担当。

在回顾光辉历程、明确当前方位后,应该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通向何方?对此,报告从三个层面给出明确回答:一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总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确立“两个百年目标”:在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是确立“两个全面”的目标: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主要包括五项新要求、两个翻一番的新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主要包括加快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制度、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制度五大体制建设目标。

目标就是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就是要认清前进方向,勇立时代潮头,勇担历史重任,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理论自信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深刻领会这个理论体系,是坚定理论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1、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理论体系:其一,内涵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完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飞跃的伟大成果。其二,特色鲜明。这个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一脉相承体现在三者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都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线,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与时俱进体现在三者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不同时期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特别需要明确的是,科学发展观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其一,这个理论体系已经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

一系列新的历史成就,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三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靠的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实践表明,正是因为有这个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其二,这个理论体系必将指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行动指南。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按照十八大要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二是要全面把握“三总”要求。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握了“三总”要求,就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三是要牢牢把握“八个必须坚持”的新要求。“八个必须坚持”从依靠力量、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必然选择、领导核心八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的理论概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布局。“八个必须坚持”积极回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当前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发展进步的正确指引。我们不仅要在实践层面抓好贯彻落实,而且要在理论层面使之成为全党全民的共同信念,成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强大力量。

三、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制度自信

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三大根本成就之一提出来,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这是从总结经验和发挥作用的角度,对这个制度作出的科学总结和充分肯定,其要旨就在于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1、这个制度特色鲜明,必须自豪自信地看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特色鲜明。一是符合国情,切合实际。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切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际,选择符合我国国情、适合现实需要、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二是保障民主,体现集中。在政治层面,通过制度设计,体现党的领导地位,体现国家政权性质,坚持国家和基层两个层面民主制度的有机结合,既确保人民民主权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又体现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意志。三是提高效率,注重公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保障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贯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四是激发活力,规范秩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共同富裕,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同时,通过各种制度规范五大建设秩序,保障社会安定团结,保障经济快速发展,保障文化发展繁荣,保障生态永续发展,保障党的先进纯洁。对于这样一套符合国情、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我们应该引以为豪,充满自信。

2、这个制度优势明显,必须毫不犹疑地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应该看到,正是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全国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国力大大增强,集中力量办大事,突出民生办好事,有效应对攻难事,充分体现了这个制度的独特优势,极大彰显了这个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坚持这个制度。

3、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这个制度还要继续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务实管用的,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要继续丰富和发展,不断提到新高度,开拓新局面,创造新辉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我们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坚持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不断完善现有制度,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根本成就、鲜明特色和基本要求,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篇:一、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历史和实践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九十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上的,而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可追溯到更远。从提出社会主义思想到现在,差不多有五百年时间。从这个很长历史过程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

社会主义五百年,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二〇一三年一月,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分六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一五一六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这本书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悲惨景象,同时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此后一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有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有德国农民战争领袖闵采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英国掘地派运动领袖温斯坦莱、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等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十九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基础,论证未来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未来社会提出一些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猜测。但是,他们的共同局限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主要是理论上的,至于如何付诸实践,还有待后人来解答。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二十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胜利后,究竟如何搞社会主义,也没有先例,列宁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针对一九一八年下半年到一九二一年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露出的问题,列宁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深刻调整。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尊重经济规律等,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困境,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想进行一些调整,但在西方等各种势力强大攻势下,这种调整偏离了正确方向,终于导致****年东欧国家先后发生剧变,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曲折。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是第二个在一个大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我们党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长时间严重错误,使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历程中遭到严重挫折。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进行改革开放,并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一九八二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发出响亮的号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搞清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及其演进,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二〇一二年十一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也需要不断完善。邓小平同志一九九二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如果说社会主义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的历程,是一部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的交响乐,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部雄浑交响乐的华彩乐章。

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实践是最硬的标准,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一九七九到二〇一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八,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百分之二点八的增速,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这样的发展、这样的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总书记指出:“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同欧美一些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相比,同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相比,我国发展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

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总书记指出:“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

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二〇一三年十二月,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

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有人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比如,有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之前的三十年曾经出现过“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因而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有的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矛盾,甚至认为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因而用前三十年来否定后三十年。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决定着能否正确评价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能否正确评价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历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

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要有十分清醒而坚定的认识。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对如何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总书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

第一,如果没有一九七八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同时,如果没有一九四九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第二,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许多正确主张,虽然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第三,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推向前进。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想当初,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坚持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

5.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庄严宣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深化发展。

二〇一三年六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重温党和人民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要提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一是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历经艰难曲折,付出巨大牺牲,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得出来的基本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走过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这样走过来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总书记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在三十多年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了、坚持了、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改革开放是怎么搞起来的?很关键的一条是我们党正确判断世界大势,确立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才有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才有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开启。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三是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九十多年来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在前进征途上,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在做好党的建设日常性工作的同时,先后开展整风、整党、“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先进性、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等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五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要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第三篇:文综中考复习要坚持作到三个“一”

中考复习要坚持作到三个“一”

(河北省涿州市双塔中学杨宇)

临近中考时期的学习,犹如走路,行百里者半九十,已到了前进中最紧要的关头,如何度过考前最后这段时间才能更有助于考生巩固知识,在考场上正常发挥呢?中考备考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坚持做到三个“一”。

一个明确的复习计划

学习过的知识很可能被遗忘,要想将知识精确牢固的保持在记忆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经常的复习,复习应该有计划的进行,不能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复习处于有序之中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复习分基础知识复习和综合训练两部分:第一阶段的复习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并使其系统化,第二阶段的复习侧重于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是知识的再提高。这样在复习过程中逐渐了解自己的不足,找到知识的薄弱环节,强化训练复习,有的放矢的攻克难关。使自己在稳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以迎接中考的到来。

一个良好的心态

一个人的心理是不稳定的,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更是会随着外界的环境而不断的发生变化,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初三学生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周期,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也必定是一个善于调节心理的人。例如当我们情绪低落时,复习最感兴趣的,情绪高涨时,就复习比较枯燥的,这样可以相得益彰,充分利用时间。随着中考一天天的接近,紧张的气氛犹如一支紧绷的弓箭,同学的言谈举止中都带来了紧张的氛围,这时有的同学会发现,以前熟记于心的一些知识突然忘记了,遇到这种情况同学们不要害怕,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说明已经达到了适度紧张的程度,那些遗忘的知识,在考试的时候会再一次被记起。考试成绩的好坏和能力是两个概念,不要因为成绩不够好,就妄自菲薄,人生是一辈子的考试,这场过了还有下一场,形形色色,很少有全才的,重要的是能通过各种考试发现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只有未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必将有用武之地、用武之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中考,不要老想结果会如何,这样会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

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

每年都有大约50%的考生因为身体状态不好,像头疼头晕记忆力下降、身体疲劳等影响了复习效果,因此越临近考试,考生就越应该加强身体方面的调整,而身体方面的调整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的。随着中考的迫近,同学之间的交流往往会互相影响。比如听说别人复习开夜车到很晚,看到别人这样努力,有些学生便喜欢效仿,其实大可不必,良好的睡眠对学习效率是一种保证,一般来说学,每学习30分钟后就要休息10分钟,才能恢复最佳脑力状态,学习效果不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恰恰相反,连续学习时间越长,效果越差。有的学生一坐下来就连续两、三个小时不间断地学习,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说良好的睡眠,合理的饮食,科学的复习方法是考生迎接中考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中考的复习中一定要引起同学们充分的重视。

第四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提纲: 主要内容: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就是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释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再从实践角度谈现实生活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再总结三者的联系。结构安排: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并将继续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含义,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一个法律体系、一个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多项具体制度。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实践角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整体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篇:请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请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命运和建国以来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的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蓝图。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并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确立了坚实的精神支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现了发展布局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制度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和路径;科技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的技术支撑和手段保证;文化创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什么别的什么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把握一条主线 坚持三个自信——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文建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握一条主线 坚持三个自信——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文建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