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生的做人教育

时间:2019-05-12 02:5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中职生的做人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中职生的做人教育》。

第一篇:浅析中职生的做人教育

浅析中职生的做人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做人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何为做人教育,各种论述有很多。笔者认为,做人教育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合格公民的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就业教育,它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中职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但很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中职毕业生虽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综合素质较差,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惰性较强,缺乏竞争意识;组织纪律较差,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道德水平不高,社会公德意识较差等。归结为一点就是,不懂得如何做人。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中职教育职业的老师,希望能够通过对本课题的探讨,分析中职生做人素质缺失的成因,寻找做人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中职生做人素质缺失的表现

(一)价值观迷失

当前大部分中职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虽然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不少中职生出现价值观迷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没有理想或目标,缺乏动力,没有进取心,在各方面不求进步,上课时睡觉聊天,下课后打打闹闹,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没有正确的人生信仰或追求,精神空虚,无所寄托,萎靡不振,以至于沉迷于网络或赌博,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缺少包容心,凡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中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或大打出手等。

(二)缺乏责任心

培养高度的责任感是做人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中职生很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较为优越,普遍缺乏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不负责任,不珍惜学习机会,生活懒散,玩世不恭,更有甚者因为不顺心而走上轻生之路;对家人不负责任,只顾向家长要钱,不体谅家长的苦处,贪求享受,爱慕虚荣;对他人不负责任,自私自利,待人冷漠,缺少宽容心;对集体没有责任,缺乏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文明素质和道德素质较低

很多中职生在文明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文明素质较低,主要表现为无视课堂纪律,上课迟到早退、睡觉、听音乐、接打电话、聊天等,影响课堂秩序;不懂得尊敬师长,有顶撞老师的现象;语言不文明,说话时脏话连篇等。道德素质较低,主要表现为为不爱护公物,在桌椅上乱刻乱画;不爱护环境,随手乱扔垃圾,随意践踏绿地;随便乱倒剩饭;缺乏诚信意识,抄袭现象严重。

二、中职生做人素质缺失的成因分析

做人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上一个常做常新的课题,中职生做人素质缺失的原因也是多层面,多角度的,下面从学校,家庭,社会和中职生自身等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学校教育的偏失

学校教育是学生做人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形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在中职生的做人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失偏颇。

近几年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低谷,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生源不仅数量越来越少,而且质量令人堪忧。毕业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很多入学新生在知识,能力和个人修养等方面远没有达到

初中毕业生的水平,从而加大了教育难度;另一方面,奉行“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过分注重和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忽略了中职生以做人为主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淡化了职业技能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很多中职毕业生“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由于没有做人的基础,所以“事”也最终做不好。这对中职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教学水平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做人教育的效果。第一,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不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很多专业教师在上课时只注重学生知识可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对中职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不能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第二,教师的育人水平不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虽然不低,但是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主要是专业教师)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有些教师虽然有育人意识,但是受自身素质和条件的影响,自身修养低,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人素质严重缺失,这也对中职生的做人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欠缺

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它包括十分复杂的成分,有显性的教育影响,如父母有目的,有意识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也有隐性的教育影响,如包含在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之中的教育影响。原国家教育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曾指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无论是谁,一开始都是生活在家庭教育的环境里,家庭教育应该是一个人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第一位老师。”“养育后代是连动物都会做的事,而教育下一代则是人类特有的崇高事业。”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做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影响极大,而中职生做人素质的缺失同家庭教育的欠缺有着极大的关系。

1、家长教育观念的功利化

家庭教育观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基本认识。家庭教育观强调家庭教育应以人为中心,家庭教育活动的展开以促进人的健全发展为根本目标和指向。但是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强大的压力下,很多家长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急功近利。认为孩子只要能上重点小学,中学,进而生入重点大学才是成才,从小就忽视和放松了对孩子“为人处世”和“如何做人”的教育,从而导致了孩子做人教育方面的“先天不足”和“营养不良”,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女学生刘某,在学校住集体宿舍,但总是同其他同学搞不好关系。我经过了解情况才知道,原来这位同学特别懒,几乎不做值日,不打水,理由是自己在家里从来不干这些活儿,干不好而且也不愿干,从而使得整个宿舍的同学对她的意见很大,通过同本人和家长的交谈我才找出了原因,原来这位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在家从不让她做家务劳动,因此她从小就没有树立劳动意识,更没有养成劳动习惯,并且还认为别人为她的付出是应该的,由此才产生了上述的问题。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做人素质的提高。

2、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化

简单的教育方式缺乏理性的正确的导向,容易走极端,主要表现在娇宠型和专制型两种。娇宠型的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对子女的溺爱,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对子女的要求有求必应,无原则的迁就娇惯,久而久之就会助长子女的贪欲,使其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自私狭隘,缺少责任感,不懂得体谅父母,关爱和尊重他人等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源自父母自私或自以为是的心理,视子女为私有财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方法和耐心,信奉“不打不成才”和“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对子女严加管制,如在学校里受到教师批评,回家就要挨打,考试成绩不好,回家更要挨打,使孩

子整天在愤怒中度日,这种过严的结果往往使孩子形成内向,对立,叛逆,自卑,撒谎,冷漠的性格,从而造成孩子长大后在做人素质方面的缺失。

3、家长的素质较低产生的“负面”示范作用。

家长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和言谈举止等随时随地都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长做人素质严重缺失,语言粗俗,礼仪失范,道德品质低下,社会公德意识差等,对孩子人格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经常说话不算话,答应的事情不兑现,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其不良影响是造成孩子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还有的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经常脏话连篇,无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家长不得体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师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公德意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孩子做人素质的培养。

(三)社会的负面影响

在当前强有力的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和伦理价值处于无序性向有序性重新构建的过程中,传统的某些思想观念正受到各种各样的新思潮,新事物的冲击和挑战,从而导致道德和伦理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

1、社会上不良信息的误导。

由于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要步入社会,面临找工作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他们比普高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社会,所以也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信息的影响,其中不良的信息如社会上存在的不讲公德,人情冷漠,缺乏诚信,坑蒙拐骗,甚至于见死不救等行为,对身心正处于成长中的中职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对传统的道德价值的认同度普遍降低,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反社会规范行为,如道德素质低下,公德意识差,缺乏爱心,无视校纪校规,打架斗殴,考试作弊等,从而弱化了中职生的做人素质。

2、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如今的社会上仍然存在着种种不良习气。这些不良习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职生做人素质的提高。有的中职生经常无奈地抱怨说:我们也想在餐厅排队买饭,也想在任何路口都遵守交通规则,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主动地给老弱病残的乘客让座等等,可是我们这些起码的道德行为在很多缺乏道德规范的场合会被认为是“犯傻”或“不可理解”。所以我们也只能随波逐流。这些情况无疑会严重挫伤中职生遵守社会公德,提高做人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中职生自身修养的不足

1、中职生做人素质的“先天不足”。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中职生都是被普通高中淘汰下来的中考的失败者,他们中的很多人除了学习成绩较差之外,在其他方面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最主要的是不懂得如何做人,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要求,从而导致了做人素质的“先天不足”,因为根本就没有树立“学会做人”的意识,当然也就谈不上提高自身的做人修养了。

2、中职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重视个人的综合素质的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中职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视,他们竭尽全力的强化各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考取尽可能多的资格证书,但却很少能认识到用符合社会规范,提高自身做人修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为重要,因而放松了对自己做人素质的要求,有的中职生虽然认识到做人素质的重要性或对如何做人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在实际生活中的规范训练和持之以恒的培养,使之成为个人的良好习惯,因此也常常出现做人失范的言行。

3、中职生心理上的自卑和思想上的抵触心理。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也是家长和学生的无奈选择。社会和不少家长对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一些偏见和歧视,看不起职业学校及其学生,认为中职生成绩比较差,考不上大学,不会有大出息,受其影响使得很多中职生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在亲朋好友面前常常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常此以往,很多中职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思想上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于“破罐子破摔”,认为自己反正学习成绩也不好,其他方面再怎样做好也得不到承认,于是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纵容自己的某些行为,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做人素质的提高。

总之,造成中职生做人素质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对中职生做人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从不同的层面全面的加以综合考虑和分析,这样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引导中职生学会做人的主要方法

(一)引导中职生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

人生价值取向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轨迹,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中最基本的,最深层次的因素,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向中职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中职生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中职生“成人”,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引导中职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做人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

(二)培养中职生强烈的责任感

人是一种肩负着各种责任的社会存在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责任关系。因此,作为一个人来说,必须要学会负责,要具有责任感。这里所说的责任感是人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积极关注和心理投入。它往往是作为对某一负担的承认和对某一任务的积极行为。责任感既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格,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特征,更是一种道德素质和能力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能对中职生的人生发展产生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因为把中职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不仅是教育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为祖国培养敢于面对未来挑战,勇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合格建设者的需要。因此,帮助中职生学会负责,培养其强烈的责任感也是中职生做人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培养中职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中职生学会做人的起点,也是作为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条件。因此,对于中职生来说,要自觉遵守《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重视自身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既能正确对待自己,又能正确对待别人,为人谦虚,真诚,对别人宽容,尊重。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能与他人交好地合作相处,虚心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唯唯诺诺;既富有进取精神,又有谦虚谨慎的品格,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断言:未来孩子要获得成功,他所学专业知识的作用只占30%,70%则取决于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世技巧。

当前有很多中职生总是自我感觉特别好,缺乏自我剖析精神;喜欢用挑剔的眼光看别人,对别人的缺点错误抓住不放,缺少宽容心;不懂得尊重人,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等。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从做人教育的高度对中职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教育,创设一系列的社会情景和人际关系情景,逐步教育和引导中职生在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宽容别人的不足与缺点,真诚与人合作,妥善解决各种矛盾,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五)塑造中职生健全的职业人格

人格是“人之为人的表征”,人格也称个性,是人的基本品质,心理格局和精神面貌,是一个人的意识倾向和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合。人格集中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职业的烙印,从而形成了人所特有的职业人格。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具备的基本人品和心理面貌,它既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之

一,又是人的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说上一一种向社会输送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合格的社会从业人员的就业教育,而一个合格的,成功的劳动者,必须是一个职业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把塑造健全的职业人格作为中职生做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职业人格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高尚和卑下,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激发起中职生强烈的人格向往,使他们能够把社会需要和个人理想有机综合起来,并以此为出发点和依据,合理地设计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塑造健康,理想的职业人格。

(六)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就是“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的渲染与涵化从而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形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培养人的智慧,提高人的道德为宗旨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我国古代教育和西方古典教育基本上就是人文教育。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都已经开始把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做人素质的重要渠道,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由于职业学校自身的特点所决定,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观念上依然偏重于教会中职生如何做事的外在教育,而相对淡化或忽视了教中职生如何做人,如何培养健全人格的内在素质教育。致使中职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缺失日益严重,人文素质较明显低于普高生。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和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也就是培养中职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素养的人。

结束语

“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终极要求”,“做人教育”也是中职教育过程中一个常新的问题,本文只是笔者对这领域的尝试性探索,希望今后在实践工作中、能够对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入,专业的的学习和研究。

第二篇:浅析中职生的做人教育

浅析中职生的做人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做人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何为做人教育,各种论述有很多。笔者认为,做人教育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合格公民的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就业教育,它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中职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但很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中职毕业生虽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综合素质较差,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惰性较强,缺乏竞争意识;组织纪律较差,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道德水平不高,社会公德意识较差等。归结为一点就是,不懂得如何做人。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中职教育职业的老师,希望能够通过对本课题的探讨,分析中职生做人素质缺失的成因,寻找做人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中职生做人素质缺失的表现

(一)价值观迷失

当前大部分中职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虽然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不少中职生出现价值观迷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没有理想或目标,缺乏动力,没有进取心,在各方面不求进步,上课时睡觉聊天,下课后打打闹闹,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没有正确的人生信仰或追求,精神空虚,无所寄托,萎靡不振,以至于沉迷于网络或赌博,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缺少包容心,凡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中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或大打出手等。

(二)缺乏责任心

培养高度的责任感是做人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中职生很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较为优越,普遍缺乏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不负责任,不珍惜学习机会,生活懒散,玩世不恭,更有甚者因为不顺心而走上轻生之路;对家人不负责任,只顾向家长要钱,不体谅家长的苦处,贪求享受,爱慕虚荣;对他人不负责任,自私自利,待人冷漠,缺少宽容心;对集体没有责任,缺乏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文明素质和道德素质较低

很多中职生在文明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文明素质较低,主要表现为无视课堂纪律,上课迟到早退、睡觉、听音乐、接打电话、聊天等,影响课堂秩序;不懂得尊敬师长,有顶撞老师的现象;语言不文明,说话时脏话连篇等。道德素质较低,主要表现为为不爱护公物,在桌椅上乱刻乱画;不爱护环境,随手乱扔垃圾,随意践踏绿地;随便乱倒剩饭;缺乏诚信意识,抄袭现象严重。

二、中职生做人素质缺失的成因分析

做人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上一个常做常新的课题,中职生做人素质缺失的原因也是多层面,多角度的,下面从学校,家庭,社会和中职生自身等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学校教育的偏失

学校教育是学生做人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形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等职业学校在中职生的做人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失偏颇。

近几年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低谷,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生源不仅数量越来越少,而且质量令人堪忧。毕业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很多入学新生在知识,能力和个人修养等方面远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的水平,从而加大了教育难度;另一方面,奉行“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过分注重和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忽略了中职生以做人为主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淡化了职业技能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很多中职毕业生“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由于没有做人的基础,所以“事”也最终做不好。这对中职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教学水平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职业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做人教育的效果。第一,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不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很多专业教师在上课时只注重学生知识可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对中职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不能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第二,教师的育人水平不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虽然不低,但是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主要是专业教师)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有些教师虽然有育人意识,但是受自身素质和条件的影响,自身修养低,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人素质严重缺失,这也对中职生的做人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欠缺

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它包括十分复杂的成分,有显性的教育影响,如父母有目的,有意识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也有隐性的教育影响,如包含在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之中的教育影响。原国家教育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曾指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无论是谁,一开始都是生活在家庭教育的环境里,家庭教育应该是一个人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第一位老师。”“养育后代是连动物都会做的事,而教育下一代则是人类特有的崇高事业。”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做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影响极大,而中职生做人素质的缺失同家庭教育的欠缺有着极大的关系。

1、家长教育观念的功利化

家庭教育观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基本认识。家庭教育观强调家庭教育应以人为中心,家庭教育活动的展开以促进人的健全发展为根本目标和指向。但是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强大的压力下,很多家长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急功近利。认为孩子只要能上重点小学,中学,进而生入重点大学才是成才,从小就忽视和放松了对孩子“为人处世”和“如何做人”的教育,从而导致了孩子做人教育方面的“先天不足”和“营养不良”,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女学生刘某,在学校住集体宿舍,但总是同其他同学搞不好关系。我经过了解情况才知道,原来这位同学特别懒,几乎不做值日,不打水,理由是自己在家里从来不干这些活儿,干不好而且也不愿干,从而使得整个宿舍的同学对她的意见很大,通过同本人和家长的交谈我才找出了原因,原来这位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在家从不让她做家务劳动,因此她从小就没有树立劳动意识,更没有养成劳动习惯,并且还认为别人为她的付出是应该的,由此才产生了上述的问题。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做人素质的提高。

2、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化

简单的教育方式缺乏理性的正确的导向,容易走极端,主要表现在娇宠型和专制型两种。娇宠型的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对子女的溺爱,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对子女的要求有求必应,无原则的迁就娇惯,久而久之就会助长子女的贪欲,使其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自私狭隘,缺少责任感,不懂得体谅父母,关爱和尊重他人等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源自父母自私或自以为是的心理,视子女为私有财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方法和耐心,信奉“不打不成才”和“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对子女严加管制,如在学校里受到教师批评,回家就要挨打,考试成绩不好,回家更要挨打,使孩子整天在愤怒中度日,这种过严的结果往往使孩子形成内向,对立,叛逆,自卑,撒谎,冷

漠的性格,从而造成孩子长大后在做人素质方面的缺失。

3、家长的素质较低产生的“负面”示范作用。

家长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和言谈举止等随时随地都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家长做人素质严重缺失,语言粗俗,礼仪失范,道德品质低下,社会公德意识差等,对孩子人格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经常说话不算话,答应的事情不兑现,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其不良影响是造成孩子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还有的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经常脏话连篇,无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家长不得体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师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公德意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孩子做人素质的培养。

(三)社会的负面影响

在当前强有力的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和伦理价值处于无序性向有序性重新构建的过程中,传统的某些思想观念正受到各种各样的新思潮,新事物的冲击和挑战,从而导致道德和伦理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

1、社会上不良信息的误导。

由于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要步入社会,面临找工作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他们比普高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社会,所以也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信息的影响,其中不良的信息如社会上存在的不讲公德,人情冷漠,缺乏诚信,坑蒙拐骗,甚至于见死不救等行为,对身心正处于成长中的中职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对传统的道德价值的认同度普遍降低,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反社会规范行为,如道德素质低下,公德意识差,缺乏爱心,无视校纪校规,打架斗殴,考试作弊等,从而弱化了中职生的做人素质。

2、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如今的社会上仍然存在着种种不良习气。这些不良习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职生做人素质的提高。有的中职生经常无奈地抱怨说:我们也想在餐厅排队买饭,也想在任何路口都遵守交通规则,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主动地给老弱病残的乘客让座等等,可是我们这些起码的道德行为在很多缺乏道德规范的场合会被认为是“犯傻”或“不可理解”。所以我们也只能随波逐流。这些情况无疑会严重挫伤中职生遵守社会公德,提高做人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中职生自身修养的不足

1、中职生做人素质的“先天不足”。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中职生都是被普通高中淘汰下来的中考的失败者,他们中的很多人除了学习成绩较差之外,在其他方面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最主要的是不懂得如何做人,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要求,从而导致了做人素质的“先天不足”,因为根本就没有树立“学会做人”的意识,当然也就谈不上提高自身的做人修养了。

2、中职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重视个人的综合素质的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中职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视,他们竭尽全力的强化各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考取尽可能多的资格证书,但却很少能认识到用符合社会规范,提高自身做人修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为重要,因而放松了对自己做人素质的要求,有的中职生虽然认识到做人素质的重要性或对如何做人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在实际生活中的规范训练和持之以恒的培养,使之成为个人的良好习惯,因此也常常出现做人失范的言行。

3、中职生心理上的自卑和思想上的抵触心理。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也是家长和学生的无奈选择。社会和不少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一些偏见和歧视,看不起职业学校及其学生,认为中职生成绩比较差,考不上大学,不会有大出息,受其影响使得很多中职生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在亲朋好友面前常常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常此以往,很多中职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思想上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于“破罐子破摔”,认为自己反正学习成绩也不好,其他方面再怎样做好也得不到承认,于是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纵容自己的某些行为,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做人素质的提高。

总之,造成中职生做人素质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对中职生做人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从不同的层面全面的加以综合考虑和分析,这样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引导中职生学会做人的主要方法

(一)引导中职生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

人生价值取向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轨迹,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中最基本的,最深层次的因素,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向中职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中职生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中职生“成人”,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引导中职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做人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

(二)培养中职生强烈的责任感

人是一种肩负着各种责任的社会存在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责任关系。因此,作为一个人来说,必须要学会负责,要具有责任感。这里所说的责任感是人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积极关注和心理投入。它往往是作为对某一负担的承认和对某一任务的积极行为。责任感既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格,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特征,更是一种道德素质和能力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能对中职生的人生发展产生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因为把中职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不仅是教育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为祖国培养敢于面对未来挑战,勇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合格建设者的需要。因此,帮助中职生学会负责,培养其强烈的责任感也是中职生做人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培养中职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中职生学会做人的起点,也是作为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条件。因此,对于中职生来说,要自觉遵守《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重视自身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既能正确对待自己,又能正确对待别人,为人谦虚,真诚,对别人宽容,尊重。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能与他人交好地合作相处,虚心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唯唯诺诺;既富有进取精神,又有谦虚谨慎的品格,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断言:未来孩子要获得成功,他所学专业知识的作用只占30%,70%则取决于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世技巧。

当前有很多中职生总是自我感觉特别好,缺乏自我剖析精神;喜欢用挑剔的眼光看别人,对别人的缺点错误抓住不放,缺少宽容心;不懂得尊重人,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等。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从做人教育的高度对中职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教育,创设一系列的社会情景和人际关系情景,逐步教育和引导中职生在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宽容别人的不足与缺点,真诚与人合作,妥善解决各种矛盾,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五)塑造中职生健全的职业人格

人格是“人之为人的表征”,人格也称个性,是人的基本品质,心理格局和精神面貌,是一个人的意识倾向和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合。人格集中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职业的烙印,从而形成了人所特有的职业人格。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具备的基本人品和心理面貌,它既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又是人的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说上一一种向社会输送掌握一定知识

技能的,合格的社会从业人员的就业教育,而一个合格的,成功的劳动者,必须是一个职业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把塑造健全的职业人格作为中职生做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职业人格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高尚和卑下,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激发起中职生强烈的人格向往,使他们能够把社会需要和个人理想有机综合起来,并以此为出发点和依据,合理地设计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塑造健康,理想的职业人格。

(六)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就是“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的渲染与涵化从而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形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培养人的智慧,提高人的道德为宗旨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我国古代教育和西方古典教育基本上就是人文教育。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都已经开始把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做人素质的重要渠道,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由于职业学校自身的特点所决定,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教育观念上依然偏重于教会中职生如何做事的外在教育,而相对淡化或忽视了教中职生如何做人,如何培养健全人格的内在素质教育。致使中职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缺失日益严重,人文素质较明显低于普高生。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和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也就是培养中职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素养的人。

结束语

“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的终极要求”,“做人教育”也是中职教育过程中一个常新的问题,本文只是笔者对这领域的尝试性探索,希望今后在实践工作中、能够对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入,专业的的学习和研究。

第三篇: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可塑性,适时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育出优秀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教育工作者、家长与学生都关注的焦点。从中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出发,考虑在中职文化建设背景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职生心理现状;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也在逐步受到各界的重视,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中职学校愿意学习一技之长。但是,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较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有更多的不良习惯和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才能培育出合格的职业人才。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行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目标体系的建构。而国家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此指导纲要很明确地指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3、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职生的心理现状 1.善于交往,追求平等,尊重不够。在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有许多同学非常善于交往,喜欢和别人交流,不同年级的学生很快就能打成一片,喜欢往老师办公室里跑,和老师聊天开玩笑。但与此相对的,是缺乏对老师的权威感,可能只是把老师当做朋友,平等对待,而缺乏对老师的尊重。

2.不喜欢规则,喜欢走捷径,崇尚自由。中职学生当被要求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喜欢打破规则,以尽可能快的方式达到目的,具体可以表现在对在作业的态度,对有字数要求的题也尽可能简短;课堂上做个小游戏不顾教师公布的规则,打破规则尽快达到目的。不喜欢收到束缚,会觉得家长、教师、学校管得太多,不自由。

3.既自卑又自负。由于一直以来受到的评价以及外界对于中职生的看法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虽然他们表面上不说,但是常常会以一种自嘲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自卑情绪。与此同时,他们又觉得自己的才能并没又被发现,自己只是没有努力,来解释对当前的现状的不满。当被问到对未来的打算的时候,他们往往对自己估价过高,而缺乏对实际实现途径的考虑与付诸行动。

4.厌学心理严重。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完全不了解,对所学专业将来能做些什么也不甚了了,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导致对于学业也没有多大兴趣,荒废时间。也有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不感兴趣的就完全不听,全凭自己的兴趣做主,缺乏对知识的求知欲。

5.缺少关爱,寻找认同感。经调查发现有一半甚至以上的学生是单亲家庭或者是父母工作较忙而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和睦的比较少。这导致许多学生实际上缺少父母的关爱,对自己也缺乏认同感,于是在学校里通过组建学生小团体来获得认同感,通过团体之间的关爱来弥补家庭温暖的不足。而这种小团体往往也容易造成学生的拉帮结派。也有少部分学生是通过亲近教师,从教师那里获得关爱,获得代偿。

三、改善中职生心理状态的方法 1.鼓励学生发扬善于交往的特长,但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对于师长应有基本的尊重,在学校学生于老师就是师生关系,一个传道,一个受业。除了灌输尊敬师长的观念外,还可以建立一些形式上的行为,如见到老师要问好,每次收假回学校要和父母口头告别等等。

2.在建立将康教育中应给学生强调规则的重要性,从为什么要建立规则,规则对我们的生活成长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规则或者破坏规则会引发什么样的结果等等,从思想上让学生们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并能够自觉遵守。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当发现学生有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对于自卑的学生要能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传达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把教育方式从批评教育改为表扬教育,多表扬学生,少批评责罚学生。对于过于自负的学生则应让他们了解成功的大小与付出的努力程度是对等的,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只有自己付出努力才会有回报。

4.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课,尽可能的在课堂上迎合学生的兴趣,可以多举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例子,在课前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打破代沟。只有先了解学生,才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才知道怎么上好一堂课。同时,学校可以多设立一些像读书节,读报日等活动,建立一种读书的,热爱知识的氛围,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5.心理健康课可以设立一些亲子活动,加强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也可以通过雷子亲子关系的心理课程来让学生体谅父母。同时,中职教师也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交友动态。学校应该营造一种温暖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就像自己家一样,能够在学校里感受到家的温暖,看可以多举办一些学生和老师互动的活动。另外,在心理健康课上也应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四.总结

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有青春期的孩子特有的多变与叛逆,需要学校和老师多加引导,但同时也要把握好对学生的关注度。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要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才,不仅仅需要在学业上下苦功夫,还要在学生的品德,心理健康方面下苦功夫。中职校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中职生发展观,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扮演好特殊的专业教育角色,引导中职生实现人格健全、个性成长和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要把学生培育成国家需要的职业化人才,教师也好,学校也好,都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努力。

第四篇:中职生感恩教育

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

出自:职业教育研究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7日作者:刘湘潭

摘要:分析了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原因,提出了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感恩教育;感恩意识;独生子女

感恩是指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它要求人们要常怀一颗宽容与回报之心.记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而忘记不快乐的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感恩被表述为仁、义、孝等,是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是社会文明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重要因素 今天的中职生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开放而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使本就思想不成熟的中职生深受影响 他们功利主义严重,心灵沟通少,情感交流缺失,人际关系冷漠,我行我素,瞧不起父母、教师,不懂感恩.甚至在社会上、校园里动不动就因细微小事吵架、斗殴,这已严重影响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中职生养成识恩德、感恩的习惯。常怀感恩之心,会使人胸怀宽广.人际关系和谐.学业事业成功,可实现校园和谐、社会稳定。

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以己为中心.人情冷漠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人们的流动性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地域关系的束缚.向“陌生化”演变。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冷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有较大部分中职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感恩,对恩情视为应该。有些中职生对别人的帮助无动于衷.不懂得知恩图报.甚至还以可怜的自尊为借口。例如:这几年来.我校都有一部分学生受助于香港慈善机构梅州分会一千元港币作学费.据我在上课时的随机调查.几乎没有学生写过感谢信.也没有学生邮寄过明信片之类的物品感谢过那些热心人士.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那是应该的。孝心减退.理所当然地索取

中职生正值青春发育期,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自我意识强烈,但同时存在着内心困惑、逆反和感恩意识淡薄问题 中职生的道德判断力不强.对一些社会不正之风缺乏辩证理解。把握不了主流.造成认识上的偏差。例如,中职生认为能知道自己偶像的出生年月、生肖、星座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不知道自己父母亲的生日是无所谓的事情:认为在学校里遇见教师不打招呼.也是一件最正常不过的事.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给我上过课.因为这位教师曾经批评过我。另外.他们内心也许在感激父母.感激老师.但基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教师的感激之情。

社会责任事不关已

有较大部分中职生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在情感上被动地获取,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己为中心的不知回报的性格特征 在学习生活中.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紧盯着孩子的成绩.一切围着“智能”转.却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这样成长起来的中职生很少有感恩的情感体验.他们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满腹牢骚、怨天尤人。他们极少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不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不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例如.有两名学生推着自行车站在校门口闲聊,校门偏窄,他俩已占据了路宽的二分之一,这时,放学了,大量学生、教师通过此地。但这俩名学生依旧站在那儿阻塞交通。有教师上前劝其避让。他们不但不离去,反而理直气壮地说:“老师。你们不会让路呀?”

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

独生子女.家长溺爱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我国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 这些独生子女受几代人的关怀.尤其是祖父母更是溺爱他们.凡事包办.甚少批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已习以为常.把索取都看作是理所当然。进人中职学校后,许多独生子女学生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普遍缺乏爱心和责任感.既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知道感谢教师的谆谆教诲。另外.他们普遍不爱惜财物,尤其是公物,对己不克制,做事不尽力,在学校高消费、低成绩、难管理。例如,我校三令五申强调爱护公物,但教室门、走廊防护网、卫生问设备仍遭学生严重破坏。又如,一次期中开卷考试,《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计算机班就有七八个学生只取得十几分、二十几分,这显然不是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智商问题,因为有的学生在考试时仍能安然人睡。难道学生不知道缴纳学费后来学校干什么?不知道学费来自于家长的辛勤汗水?

不知道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也自然而然地接受到情感教育。而现在.改革开放带来了家庭生活的彻底改变.绝大多数人已不愁吃不愁穿了.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其他事不用你管”。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就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是理所应当.不必多想.缺乏感恩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缺少爱心,缺乏责任感。

学校教育.重技轻德

一些中职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过多地把学校中心工作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上.强调提高就业率,而忽视德育。校园缺乏感恩的文化氛围.难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学校只管教书而不管育人.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职课堂的教育范畴.学校的道德教育未能有效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质 很多学生出现了品行障碍或发展偏差。诸如知行脱节、表里不

一、自我中心,人际冷漠、价值迷失等。学校是有责任的。例如,有十几位机电专业的学生被一家冰箱厂录用去实习。第一天报到.就要求厂方让他们当师傅.不要再有试用期.在厂方没有满足其要求的情况下.竟然集体旷工。

社会环境.急功近利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__分配不公及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开始具体化、表面化.道德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直接性逐渐凸显出来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各种致富信息被无限放大现象.人们内心产生的“不公平感”和致富机会与致富能力的“相对剥夺感”也被迅速激发和强化 当感恩文化被人们遗忘和忽略.社会生活中有恩不报的现象越来越多时,“谁帮人谁就是傻子”、“硬起心肠来做人”就会成为道德领域的非正义集体无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与优胜劣汰的经济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和物质化 一些人过分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自由”.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 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也给知恩图报的人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例如,班级分配劳动任务,有的学生不愿听从班主任的安排,总认为这是学校应该请杂工来做的.学生是交了学费的.来学校是学技能的。

对中职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策

搭建教育平台.营造和谐校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对形成和发展中职生的感恩情怀会起到良好的作用。职校作为中职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建立更加温馨、充满友爱的伙伴关系。例如。当教师走进教室.学生们齐声高呼“老师好”时.教师应该礼貌地回应一声“同学们好”。在校园或其他场所,若教师遇见学生,可放下架子先向学生打招呼。这样亲近学生,甚至会让学生感动。久而久之,教师的言传身教必然会让学生理解亲情,接纳他人;必然会让学生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必然会让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谦和、礼貌、尊重父母和师长的人。

中职学校应成立感恩教育领导小组,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其活动模式可以是:首先,以学校团委(学生会)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真实感人的感恩事例.或组织学生讲述“你知道的感恩事例”,然后组织学生到国旗下进行感恩宣誓 其次.以专业班级为单位以感恩为中心内容编写黑板报、橱窗评比.或让班主任引导学生给父母书写感恩家信。再次.由各专业班级组织本班学生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最后.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评选校园感恩人物并由学校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

教会知恩、识恩.增强感恩情怀

如果一个人不能知恩、识恩,那就不可能感恩。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教师应先教会学生知恩、识恩。对此教师可用的方法有很多,现列举两例。例一,可引用日本教师的方法:日本有位教师让学生问明妈妈他(她)出生时的重量.到校后告诉教师。上课时.教师宣布做体验“十月怀胎娘辛苦”的游戏,接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袋子装上与每个学生出生时相等重量的沙子.让学生把沙袋挂在肚子上一节课的时间。拆卸袋子后.教师让每位学生谈谈“十月怀胎娘辛苦”的感受。据说,现场就有许多学生被感动得哭了。例二,可引导学生理解压岁钱

后面的含义。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你们收过压岁钱吗?学生回答肯定有!给钱的都是哪些人呢?当学生七嘴八舌说完.教师可这样再问学生:“路人有没有给过你压岁钱?为什么?”当学生愣着时。教师便可郑重地告诉学生:“压岁钱是亲情(友情)之体现!”当学生知恩、识恩之后,教师就应引领学生知恩图报.指明学生报恩的最好方法就是做父母文明礼貌懂事的好孩子.在校读书不让父母担心.以诚意和实际行动多做善事。感恩教育是道德和情感的教育.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教育技能.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在教育的全过程都与学生交朋友.更多地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与交流 教师只有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才能打动、感化学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学校可定期组织由学生、家长参加亲情活动。通过系列亲情活动.纠正一些家长教育其子女的落后意识、认识偏差等问题,号召家长从自身做起.做好榜样.给孩子感恩的机会,善于利用亲子关系互动来构建家庭教育中的感恩体系。例如,当孩子生日时.家长可给孩子打电话说说祝福的话,或自制贺卡,或购买小礼物寄给孩子.让孩子体会无限的父母之爱.感受父母带来的无比快乐。亲情活动既能充分让家长表达对孩子的爱。又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对父母、长辈表达悔改、感谢之情的机会。可以相信,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承诺,肯定是纯正真诚的承诺。“人贵有自知之明”,许多人都想给公众留下美好形象,都不想丑化自己。所以,亲情活动一定能增强中职生的感恩情怀。矫正认识偏差.实践奉献爱心

感恩教育中的一大障碍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现象 当中职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形成一种负面心态。例如,有的人是真的做了好事,却被误认为是肇事者 对社会上发生的一切.应引导学生把它理解为“家事”,应心怀仁爱,像关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社会.不仅要批评社会负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支持和宣传社会正面典型 绝不应该把自己仅仅当成看客.以挑剔的眼光盯着国家为我做了什么 应该多想想,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些什么。每个人都受到过许多恩泽,如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等等。只有学会感恩,少些抱怨,多些宽容.才会快乐。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念 社会实践是磨练人、锻炼人的有效手段

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感恩与施恩。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可能.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真切体会到人间的真情.对中职生良好素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实习实践活动中。学校可引导学生服务社区,服务企业。服务家乡,或让他们做社会调查。或让他们访问一些感动社会的先进人物。这样,通过所做、所闻来激发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的深切情感。

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感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应是中职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职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使中职生知恩、识恩。学会感恩,学生走向社会才不至于迷失自我,忘乎所以.才不会怨天尤人,才会懂得理解人同情人.好好工作.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王文科.感恩文化的美德与道德教育的重建.桂海论丛,2008,(6).

李华臣,贺伟.浅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培养.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 黎进,曾强.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湘南学院学报。2007,(1).

刘卫琴.感恩意识及感恩教育探析.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范开菊.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重塑.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李荣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2).

罗来新.初中独生子女学生感恩父母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o08,(24).

第五篇:中职生教育篇

中职生教育

给孩子多一点关心: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再忙也不要忘记给孩子以关爱。家长要采取各种方式切实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要经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惑;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学习上的困难,并给予帮助。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评价 ,要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对有微小进步进行各种诱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经常和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近年来,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其他职业教育如职高等对生源的分流,特别是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中专学校的生源少且质量明显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主要表现在:对做人的基本准则缺乏了解,团队意识和纪律观念差,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意识淡薄,学习能力不足,对前途无信心,缺乏理想等。而面对如此教育对象,作为教育实施者的中专教师,很多人在思想上和方法上认识不足,往往有徒叹奈何之感。这就对我们如何实现中专培养目标,不断发展中专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显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根据对目前中专学校教育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搞好目前中专学生的教育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客观面对现实,及时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多年来,中专学校,特别是一些部属中专学校均为计划招生。由于当时大学毕业生数量明显不足,各单位需要而且愿意接受中专生作为中等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和培养,这就使得当时的中专生好就业且能就好业。从而也能够吸引大批成绩较好的初中毕业生到中专来。但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招生的规模迅速扩大,同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许多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机会也有经济能力,继续进入高中继而进入大学学习;同时由于大学毕业生的急增,也由于许多单位在人才使用上的拔高现象,使得各行业对中等专业人才的需要减少;加之中等专业毕业生定向分配制度的取消,极大地降低了中专对学生的吸引力,造成生源质量的急剧下降。与之不相适应的是,许多中专教师对目前的状况没有足够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不能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而任然试图用原来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结果是付出努力,但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师面对现实,转变观念,客观分析学生情况,明确现阶段中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牢固树立新时代教育观,并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是当前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应该面对客观现实,正确理解和对待目前的生源状况。不论是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还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论是学生自愿的,还是家长代替选择的,不能进入高中的大批初中毕业生,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都是必然,也是合理的。作为中专学校,幻想能够招收大量的优秀初中毕业生是不切

实际的。接受不能进入高中学习的毕业生已成了必然。同时也是中专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必需。教师必须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应认真调整自己的心态,从新的角度来看待、对待这些学生。

其次,应明确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合的教育模式进行培养。根据目前国家的整体教育部署,中专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模式,其培养目标为具备一定综合素质的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这个目标既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目前中专教育能够达到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与过去的培养目标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实现这个目标,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第三,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树立教育服务的观念。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师德。“身教重于言教”,青年学生大多有“向师性”,教师的师德素质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主导性的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故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热爱本职,刻苦钻研业务知识,锐意进取,敬业奉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品德去陶冶学生的心灵。教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则必须拥有“一桶水”。故此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思想,形成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主导应以主体为中心,为主体服务。强化服务观念,可以使教师有的放矢、更多地帮助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水平、行为习惯、思维能力等特点,更多地帮助学生;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积极地鼓励学生,变消极为积极;教学上积极地从身入手,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客观分析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格中专生

如前所述,大部分进入中专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加之受社会中专生就业状况不好的影响,许多学生对前途失去信心,厌学情况严重;也有一些学生在中专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不能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放任自流,不思学习;还有一些学生虽有一定的学习欲望,但学习能力不足。学校和老师必须针对各种情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树立信心,客服自身不足,提高学习积极性,顺利完成学业。

1.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就业观。

目前,中专生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而另一方面,他们对自身差距认识不足,不能正确为自己定位。因此,学校和教师首先要加大对学生的前途理想教育。要告诉学生进入中等专业学校,并非将来就没有前途。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毋庸置疑,高学历、高学位在就业选择上,以及以

后的发展上要占有很多优势,但市场需求毕竟是有层次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产业的不断调整,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不断提高,更需一大批务实,能干,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现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的建筑,钢铁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制药等行业中,技术工人等专业人员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都很紧缺,近期的市场需求信息也明确的告诉我们一些紧俏的中等专业学生备受欢迎;另一方面,中专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的充实自己,任然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但是,同时也要明确告诉学生,任何目标的现实都需要面对客观现实,承认差距,然后找出自身的不足和原因,并以此为动力,抓住来之不易的中等专业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打好基础,挖掘潜力,培养能力,面对人生舞台,一步一步走上新的台阶。

2.采取灵活多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中专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直接影响中专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中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进校年龄较小,基础知识较差,理解力和空间想象力均较缺乏,学习能力比较差,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习不感兴趣也是重要原因。现在,中专生普遍存在旷课、泡吧等厌学现象。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厌学、被动学习过渡到想学、愿学的主动学习?我认为除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外,还可以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注重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校可积极开设第二课堂,由学生根据情况报名参加学习。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又可以为就业创造条件。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诱发学生细致的观察、独立的思考,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和新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针对现在的毕业生手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均较差,以及毕业生就业困难等情况,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积极进行岗位培训。针对现在毕业生就业困难,应积极进行岗位培训,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获取更多技能证书,为学生就业提供条件。我校在学生的岗位培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校工民建及路桥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前大多数取得了省劳动厅颁发的测量工、试验工、预算员以及材料员等等级证书,以及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证和英语水平等级证。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为就业创造了条件。并且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学生报考高等学历教育。如湖北省自学考试以及函授大专课程等。

二是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多数是从事现场施工,故此要求我们在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多注重实践性教学,适当压缩不必要的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注重实践技能考核。这也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故此应该注重教师的实践锻炼,应定期委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去锻炼。

三是注重考核制度的改革。过去考核学生只注重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多用闭卷方式,学生只要在考试前将老师出的复习题背一背就可通过考试。这种方式一方面造成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另一方面造成个别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我们考核学生应注重其综合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应将评分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采取口试、开卷笔试和技能考核三个方面结合的方法来评定。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适应能力。

当今学生大部分是独身子女,很多学生平时娇生惯养,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也缺乏集体意识,不能吃苦耐劳。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能要育人,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学生毕业后都要进入社会,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的是社会化大作业,因此,集体意识尤为重要。教师应教会学生协作包容、有团队意识,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认清自己的位置,踏踏实实工作,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可塑之才。

许多学生进入中专后,离开父母的约束,进入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就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外界的影响,而自己年龄小,约束力差,许多学生出现逃课、泡吧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而学,例如开展“学习与生存”的研讨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可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如严格考勤制度,对于经常缺课的学生应严肃纪律,在考试和补考时,教师应严格把关,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付出才能收获;要在班上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明确为何而学,端正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抓好中等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培训,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的细心呵护;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但主要的切入点还在于学校和教师,我相信,只要我们以一颗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积极努力工作,倾心为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掌握更多的技能服务,我们就一定能够迎来一个美好灿烂的春天。

下载浅析中职生的做人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中职生的做人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职生理想信念教育(教案)

    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教案) 主讲:宝鸡市新华职业中专政教主任 左宝军 现在正在学校学习的中学生,到21世纪初期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邓小平......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析 文/李爱忠 摘 要:《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

    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摘要

    中职生感恩教育之我见 摘要:分析了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原因,提出了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感恩教育;感恩意识;独生子女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

    谈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谈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既熟悉又模糊的概念,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职业环境的变化迫切呼吁我们做好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做好中职生......

    中职生感恩教育班会教案

    中职生感恩教育班会教案范文(通用6篇)1 一、活动目标:通过这次班会,联系实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引导学生关心父母、热爱父母、理解父母,教育学生从小有一颗感恩的心......

    中职生的就业教育总结

    中职生的就业教育总结 一、学校的就业教育 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明确的职业目标 在就业指导之初,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高远的职业理想,要有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奋斗精神。要......

    中职生自荐书

    中职生自荐书 中职生自荐书(一) 尊敬的xx公司人事经理: 您好!首先,感谢您百忙中浏览我的这封>求职信,我是xxxx市中等职业学校xx届的毕业生。临近毕业之际,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和自信接......

    中职生自我鉴定

    中职二年是我一生的重要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及提高各方面能力为以后谋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跨入中职的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这一信念作为人生的又一座右铭. 学习目的明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