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机制创新(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02:4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珏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机制创新(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珏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机制创新(共)》。

第一篇:王珏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机制创新(共)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机制创新

作者:王珏帅

2009年12月23日 摘自:《中国金融》 2009年第24期共有0条评论

打印Email评论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而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要从根本上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除了改善中小企业自身的状况外,还必须从中小企业投融资机制方面进行创新。

建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发展银行

中小企业一般生存期较短,美国只有13%的中小企业能存活10年以上,我国近年来每年都有5%~10%的小企业倒闭。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需要商业银行体系的融资支持以外,还需要专门的政策性银行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战略转型,从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落后、技术落后向低耗能、环保、产能先进、技术升级转变,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中小企业尤其是纺织等行业的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因此,政府应该有责任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较好的资金支持环境,通过建立专门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信息化平台、融资平台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代理地方政府筹集的中小企业产业转移与升级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满足中小企业在创业和产业升级方面的融资需求。

建立专业服务的贷款银行——中小企业银行

目前我国的银行普遍有“求大”倾向,即追求自身发展壮大和服务大型客户,不利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小企业和大企业的资金需求不同、需要的融资服务方式不同、融资风险的内涵不同、融资风险的处置手段和方式也不同。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企业银行。中小企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设立:一是直接建立的方式,即在发达的省份和中小企业发达的地区以民间资本和中小企业资本为主体组建中小企业银行;二是重组的方式,将一些运作较好的贷款担保公司升级成为中小企业银行。从1999年第一批担保公司成立开始,现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一批成长很快、经营较好、理赔率很低的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风险评估、中小企业风险控制方式、中小企业资产质量管理方面都积累了许多成功的运营经验,已经具备了作为中小企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条件。需要强调的是,专业的中小企业银行必须严格限制服务范围,绝对不允许将贷款投向大企业,也不允许向大城市集中,同时应实行不同于大银行的管理方式及评价标准

第二篇: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中小企业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地方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是,“融资难、难融资”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已成为中小企业的“老大难”。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几点建议

加强企业管理,树立诚信形象。据了解,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与企业管理和信誉密切相关。管理好、信誉好的企业融资能力相对也比较强。为此,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应从提高自身的管理和信誉做起。一是健全管理制度。要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提高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和自身积累能力,从而为企业融资打下基础。二是规范财务管理。企业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建立可信的财务报表体系,使财务报表做到科学、严谨、真实可信。三是增强信用意识。现已在金融部门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要强化还贷意识,杜绝拖、欠、躲等借贷不还的现象。未取得贷款但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要努力在银行建立和积累信誉,尽量减少因违约而导致的经济纠纷、诉讼案件及不良信用记录,提高企业和法人的信誉度。同时,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健全信用等级评定机制,为中小企业申请和评定信用等级,为金融部门贷款提供信用支持。

促进银企对接,提高融资效率。金融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在信贷投放上要给予重点扶持。一是建立对接机制。中小企业与金融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项目推介会、信贷供需对接会、信贷政策宣讲会和到企业参观考察,加强银企联系和信息交流,及时掌握企业的信贷需求,客观、准确地评估企业现状和放贷风险,创造合作机会。二是完善信贷机制。建立高效的审批机制,国有商业银行要放宽对下级银行特别是旗县级分支机构的审批权限,实行评级、授信、授权相统一,在授信额度内给基层支行充分的信贷发放权,减少贷款审批环节。三是扩大抵押范围。金融系统应积极研究和运用股权质押、应收款抵押、自然人联合担保和动产抵押等多种形式扩大抵押范围,凡是权属较清楚的财产都可以作为贷款抵押,给予企业更宽松的融资政策。

强化调控作用,加大融资力度。政府部门的调控和指导,对于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还应在担保、抵押和民间借贷等方面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一是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据了解,现全旗只有1家融资性担保公司,且资本规模较小,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需要。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再担保机构,真正实现担保机构与信贷银行风险共担机制。二是尽快解决土地、房产确权问题。房地产抵押是当前银行发放贷款通用的担保方式,也是担保公司防范贷款风险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存在的土地、房产确权问题,并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担保抵押贷款途径。三是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近两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步履艰难,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的规模;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在财税政策上予以优惠。四是规范民间借贷行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借贷市场呈扩大趋势,民间借贷形式灵活、手续方便、资金快捷,吸引了不少中小企业借贷,但民间借贷利息相对较高,建议政府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合理界定利息额度,促进民间借贷行为健康发展。

第三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与建议(共)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与建议

中小企业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立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国有大型企业逐步淡出,成长性强、机制灵活的中小企业顺理成章地步入前台,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领头羊,对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人民生活、推进技术进步和保障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淀的历史问题与现实矛

盾错综交杂,使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也成为我们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资金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稳定的融资渠道是保障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重要前提条件。资金匮乏和融资渠道单

一、不畅,是当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窘境。

1、贷款效益较差。贷款的中小企业总体盈利水平不高,以亏损者居多;企业产品积压及材料筹备负担较重,存货占流动资产比重大、速动比率较小,资金流动乏力;许多企业资产状况不良,包袱沉重,流动比率相对较低,短期偿债能力弱。

2、贷款结构不尽合理。2003年,国有及集体中小企业贷款户数、余额分别占统计样本总额的62和83,而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等其它所有制企业仅分别占38和

17。贷款明显向国有及集体中小企业倾斜,其他企业贷款不足。

3、贷款增量明显不足。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情况复杂,银行现行信贷管理体制远远滞后于中小企业发展,造成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使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难以申请到银行贷款,出现所获银行贷款增量趋缓的局面。

4、直接融资难度较大。国内货币市场不发达,资本市场尚处逐步成熟阶段,中小企业从证券市场获得资金的可能性很小,外部融资还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在发达城市上海的中小企业外部融资中,银行贷款融资占73,而有价证券融资只占2。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成因

之所以形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与金融体制、政策导向、外部环境的制约密切相关。多种因素交织作用,致使中小企业倍受资金短缺煎熬。

1、中小企业规模小、效益不稳定,难以形成对信贷资金的吸附力。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加强了内部监管,严格限制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致使信用贷款数量大幅缩水。中小企业短期贷款行为多、贷款金额相对较小,调查、评估、监督等贷款发放程序、经办环节与大企业大致相同,导致施贷银行经营成本和监督费用上升、既得效益较低,银行从自身“经济性”角度出发,不愿为其贷款。

2、中小企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抗风险能力不强。多数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产权制度不合理,财务制度不完善;产品开发和市场研究缺乏科学依据,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企业一旦遇到市场波动,金融部门将承担较大贷款风险;少数中小企业诚信度不高,逃、废银行贷款现象较为严重,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查、发放较为严格和慎重。

3、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影响信贷投入。中小企业可抵押物较少,且折扣率较高,平均高达46.7,高于国有企业20多个百分点。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企业办理一笔抵押贷款,须经工商、房产部门评估登记,并到法律公证处公证,由此导致贷款费用较高,中小企业难以负担。

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缺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政策制定和资金运作中,政府将关注的集点和扶持的重点过多向牵动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倾斜,对分散、弱小、创税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有所忽视,更缺少对中小企业融通资金的相应优惠政策;在发展直接融资、培植资本市场时也相应忽视了中小企业的需要,在中小企业立法、培育中小企业支持服务体

系方面仍显不够。

5、启动民资的机制尚不健全,中小企业难以通过民间渠道融通资金。因为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把申请借贷的方向转向民间投资者。但由于缺少法律和制度的规范,民间高利贷等违法活动相当普遍,中小企业很难以合理的利率融得资金。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必须从解决制约发展的症结入手,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创新金融制度,完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扶持和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创业添注生机和活力。

一是实施区域信贷扶持政策。在切实防范风险前提下,选准信贷支持重点,积极扶持信誉观念强、经营管理规范、风险度低的中小企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重点支持科技型、农产品深加工型、出口创汇型中小企业,加速培育优质客户,促进中小企业向“高”、“精”、“尖”、“专”方向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将银、政、企合作拓展到中小企业领域,建立金融机构与 贷环境。完善人民银行再贷款调控和利率调控手续,在信贷政策上对中小企业给予倾斜。对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确有资金需求的银行、信用社,由人民银行在再贷款方面予以支持。实行央行再贴现与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比例挂钩、多贷多贴,帮助银行、信用社培育新的优良客户群体。灵活运行利率手段体现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对利用再贷款、再贴现增加的贷款

投放,其利率可适当优惠。鼓励银行、信用社选择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提供专项、贴息等多种形式的优惠贷款。

二是构建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信贷管理运作机制,特别是授权授信方式,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降低对基层行的贷款限制,制定简捷高效的贷款管理程序。倡导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积极、有效地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在全力开展信贷支持基础上,利用银行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在结算、汇兑及财务管理、咨询评估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对中小企业推广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办理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支持企业扩大票据融资。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办法,减少对企业报表的过分依赖,突出实地检查,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并根据企业经营者素质、风险保障能力、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及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指标,综合评定信用等级,作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决策和重点扶持的依据。

三是建立完善贷款担保机制。由地方政府积极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加速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探索组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由政府牵头并出资成立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按照“企业化管理、商业化运作”模式,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政府扶持与市场操作、开展担保与提高信用相结合,为中小企业小额、短期、急需贷款提供担保。建立信贷担保基金,资金可由地方财政拨款、中小企业出资以入股形式筹集,采取会员制管理;为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政府可出面进行担保,允许基金向外发行债券;遵循市场原则规范运作担保基金,确保担保基金充分发挥作用。选择合适的贷款担保方式,积极运用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或运用企业互保、联保、贷款保险等形式,优化担保结构,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问题。

四是培育、优化信用环境。由地方政府协调经济管理、司法、新闻宣传和金融等部门,扎实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教育和引导企业树立信用意识,强化信用文化建设,重诺守信,规范改制,坚决制止和依法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增大违约成本,全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为顺利开展融资奠定基础。政府组织、银行参

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为中小企业培训行政、财务管理人才,努力防范道德风险。帮助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打破传统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帮助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形成完整的财务系统,增强银行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引导中小企业增加积累,扩大技改投入,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搞好新产品和高科技项目开发,以诚信的企业形象、强势的核心竞争力吸引信贷资金源源注入,真正快速发展壮大。

第四篇:王超生:建立政策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财经热点速报201407-1

建立国有政策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中国更是大难题。

资本的逐利性、效益最大化,是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本能,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完全建立之前,很难建立起来中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及其实时监测机制。

因此,政府将很难通过对商业银行进行定向降准达到对中小企业的精准支持。

当然,政府也可通过财政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但长期的实践证明,财政资金总体效率不高,腐败现象普遍存在。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能够让中国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支持的有效途径,只有建立和运营高效的国有政策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

别无它途。

重要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和观点,仅供学术研究时参考。任何机构或个人据此信息和观点进行有关市场操作或从事有关投融资活动,需自行承担相应后果。

作者:王超生

chaoshengwang@sina.com

第五篇:解决“三农”问题需要理论创新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理论创新

结合农村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之初,总结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而形成的双层经营理论,突破了人民公社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我国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为了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

结构调整的构想,推动农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历史证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每一次理论的大突破都带来实践的大发展。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无止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离不开理论创新。

实践和理论发展的要求

发展农村经济要求在理论上有新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实践中的新问题要求在理论上做出新回答。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有世界眼光,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世界农业发展规律的新道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增强改革意识,既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努力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尽快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适应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趋势,要用工业的理念来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有战略思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只有通过理论创新,用新的理论来指导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实践,才能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决农村矛盾要求在理论上有新突破。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业仍处在爬坡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仍困扰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其中既有多年积累的老问题,也有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解决起来难度很大。要解决农业的问题,化解农村的矛盾,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开拓新思路,寻求新办法。理论上有了突破和创新,认识就容易统一,问题就容易搞准,办法就容易找到。

繁荣农业经济学科要求在理论上有新突破。近些年,农业经济理论有了很大发展,对指导农村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与形势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理论创新不够,有的疏于对鲜活实践的关注和提炼,有的还不能从传统理论的禁锢中走出来,还有的盲目照搬照套国外学说。发展“三农”理论、繁荣农业经济学科任重道远。只有突破旧框框,推进理论创新,才能形成中国特色农业经济理论框架,构建完整的农业经济学科体系。

抓住创新的重点

本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三农”理论创新的难得机遇期。理论创新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大问题,贴近农村的实际,服务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当前,应着重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发展的理论要创新。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理论创新必须为发展服务。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突出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表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从根本上讲要靠发展,把握好发展的规律,运用好发展的理论。要善于运用非均衡发展理论,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和特色经济带,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善于运用发展阶段理论,把工业化中期阶段与农村发展新阶段结合起来考虑,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善于运用系统发展理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改革的理论要创新。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仍然很重。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消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理论上不断创新,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支撑。从农村的实际看,维护农民的经济权益是制度建设的根本。目前在农村土地制度建设上,虽然法律赋予了农民长期稳定的承包经营权,但不少地方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还时有发生。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农村产权制度理论,积极寻求治本之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维护好农民的财产权益。培育农村市场主体是制度建设的重点。目前,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效益比较低,不少农产品还缺乏竞争力。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理论,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途径和措施,推进农民专业合作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制度

建设的关键。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农村资金外流严重,生产要素难以合理流动。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理论和金融理论,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逐步培育和发展农村多元的金融市场,增强金融对“三农”服务的功能,使市场机制在农村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管理的理

论要创新。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困难群体。各国的经验表明,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在新形势下,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应当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干预为主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近年来,国家在对农业的扶持和对农民的服务方面有了许多新的突破和积极的变化,但农业管理体制不顺、产加销环节分割、投入使用分散等问题仍很突出。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按照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的总体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切实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进行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创新,探索和创新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以更好地推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

坚持正确的方法

理论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三农”理论的创新更是如此。要在理论创新上有所建树,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在“三农”理论创新上,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这既是由“三农”理论研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三农”理论研究坚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三农”理论创新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把握“三农”问题的规律,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增强科学性、预见性,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善于从实践中汲取营养。理论是对实践的归纳和总结。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认识的升华。理论创新只有植根于实践,才能增强针对性,捕捉新亮点,把握时代的脉搏。农民是实践的主体,农民丰富多彩的实践是“三农”理论创新不竭的源泉。“三农”理论创新要贴近农民。推进“三农”理论创新,必须沉到基层。到基层调查研究是一门大学问,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只有沉下去,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与农民交朋友,与农村干部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获得真知灼见,防止理论出现偏差。

树立严谨的学风。学风问题是个大问题。有了好的学风,才能出好的思想、好的成果。理论创新是一项开创性工作,要有一点勇气,有一点牺牲精神,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理论创新要有开阔的胸襟,听得进不同意见,善于开展合作研究,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理论创新要耐得住寂寞,有股子韧劲儿、钻劲儿,做到锲而不舍,心无旁骛,不能急功近利,坐不住冷板凳。理论创新要坚持唯物论,讲究辩证法。“交换、比较、反复”,这是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好范文”版权所有

下载王珏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机制创新(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珏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机制创新(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