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仁公司中药材种植工作获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认定

时间:2019-05-12 02:5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汇仁公司中药材种植工作获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认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汇仁公司中药材种植工作获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认定》。

第一篇:汇仁公司中药材种植工作获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认定

汇仁集团1993年创建以来,在董事长陈年代带领下,汇仁人抓住发展机遇,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实现了从一个不知名的乡镇企业一跃成为全国知名企业的跨越,成为了一家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中药饮片加工、中西药生产和医药贸易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民营企业。公司主导产品有汇仁牌肾宝合剂、乌鸡白凤丸、六味地黄丸、复方鲜竹沥液、生脉饮、女金胶囊等70余个产品。汇仁肾宝合剂成为补肾品类第一品牌。汇仁商标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目前汇仁集团在全国中药企业中名列前茅,是江西医药的龙头企业

近日,汇仁集团中药材种植工作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认定并授牌。

公司为保证中药材、中成药质量,从源头抓起。2002年成立江西汇仁植物药业有限公司——为作汇仁现代中药产业链其中一个载体,主要负责实施中药材GAP生产,发展江西道地药材资源,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一体化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公司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包括汇仁GAP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汇仁中药标准提取物生产基地、汇仁规范化中药饮片生产基地。中药材GAP种植生产以江西特色资源为基础,重点发展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农业生产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药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现中药材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生产的药材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认证,创立“汇仁品牌”中药材,为汇仁集团及国内外市场提供优质原料。

公司中药材GAP生产以江西特色资源为基础,重点发展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在江西省已建设了栀子、枳壳、车前子、蔓荆子、板蓝根、泽泻、江香薷等10余种中药材基地3万亩、乌骨鸡100万羽,主要基地有樟树、丰城、新干、泰和、星子、广昌、修水、分宜等县市;在江西省之外,还建立了麦冬、半夏、厚朴、当归、板蓝根等等中药材GAP基地。按GAP要求,公司成立了中药材GAP研究中心和中药材质量检测中心,建立了严格的药材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其中,2004年10月我公司栀子、乌骨鸡两品种同时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AP认证现场检查。我公司也成为全国第一家植物药、动物药同时通过GAP认证的企业。2007年10月栀子、乌骨鸡两品种接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AP认证复查,并顺利通过。

在建设基地的同时,汇仁突出科技创新对中药材农业产业化进行服务,开展了多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选择确定基地,开展从选种、选地、种植、管理到采收加工全过程的试验研究,制定出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范,提供给中药材种植农户、专业户。近期汇仁承担的国家和省市有关的科技项目有:“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栀子等三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十五”科技攻关《江西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蔓荆子、泽泻、乌鸡基地建设》、国家科技部2002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江西地道药材栀子、枳壳GAP药材种植》。2011年,联合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十二五第一批项目)----华东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大宗中药材综合开发技术研究-栀子规范化种植及开发利用研究项目。

汇仁药业中草药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并授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认定。

第二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标委农[2007]81号

关于印发《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年10月2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标委农[2007]8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现将《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实施的经验及问题,望及时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食品部反馈。

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管理,推进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示范区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组织实施的,以实施农业标准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标准化水平较高,对周边和其它相关产业生产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准化生产区域。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烟草、水利,以及农业生态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特定项目。

第三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各项要求,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 和保障食品安全,加快推进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实施标准化。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化管理水平。

第四条 示范区建设应争取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示范区发展规划,负责组织示范区建设中的协调工作;充分依靠和发挥农业(畜牧业、渔业)、水利、林业、粮食、烟草、气象、科技和商务等部门的作用,共同承担和完成好示范区建设的有关任务。

第五条 示范区建设原则上以市县为单位,在市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牵头承担。

第六条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承担示范区建设工作,带领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

第二章 建立示范区的原则和基本条件

第七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当地优势、特色和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或项目)为主,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管理。要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实施的“质量振兴、三绿工程、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以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有关项目相结合。

示范区应优先选择预期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示范区要地域连片,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优势,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第八条 示范区原则上按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畜牧、水产、果品、林产品等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营林造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类型进行布局。

第九条 示范区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视农业标准化,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对示范区建设有总体规划安排、具体目标要求、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证。

示范区有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积极参与。有一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有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人员。

第三章 示范区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第十条 通过示范区建设,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一)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二)生产经营和管理者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特别是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与技能明显增强,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队伍。

(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能力明显增强。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基本的检测手段和监测能力,能够保障食品安全。

(五)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取得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十一条 示范区以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主要任务,可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要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

(一)在生产领域,要重点抓好产地环境标准、种质(包括种子、种畜、种禽、种苗)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强化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和安全控制规范,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标准的实施。

(二)在加工领域,要重点抓好加工场地环境、加工操作规范、产品包装材料、兽禽屠宰安全卫生要求、HACCP 和ISO22000 等标准的实施,严格加工全过程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防止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严禁使用非法添加物。

(三)在流通领域,要重点抓好运输器具、仓储设备及场地环境卫生、市场准入要求、分等分级、农产品条形码、包装、标签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建立农产品追踪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确保流通安全和消费安全,有效地规范农产品贸易。

(四)加大优势农产品、优质专用农产品等相关标准的实施。

(五)抓好与节水、节地、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配套标准的实施。

第十二条 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各环节均有标准可依;要建立监测体系,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责,强化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以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过程的监控,依照标准开展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引导示范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第十四条 要有计划地对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者进行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培训。重视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逐步培育一支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推广队伍。

第十五条 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标准化”等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标准化示范中的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探索多种形式的示范区建设经验。

第十六条 示范区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区域应达到当地同种或同类产品种植面积或养殖总量的60%以上,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养殖的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0%。

第四章 示范区的管理

第十七条 国家标准委负责示范区建设规划、立项,制定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负责示范区考核的组织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行业和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管理、指导和考核。

市县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第十八条 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加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统一协调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

第十九条 国家标准委对所确定的示范区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地方财政要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示范区建设的补助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二十条 示范区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示范区一经确定,由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见附件1)要求,向国家标准委报送实施方案。

第二十一条 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每年对示范工作进行一次总结,总结情况及时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汇总后,于年底前报国家标准委备案。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应对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工作检查。对组织实施不力、补助经费使用不当的,限期改进。对经整改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取消其示范区资格。对取得明显成果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通过项目目标考核的示范区加强后续管理。第二十三条 示范区工作不搞评比,不搞验收,不搞表彰,建设期满时严格按项目管理要求对示范区进行项目目标考核。项目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标准委统一组织,一般委托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目标考核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规则》(见附件2)执行。

第五章 示范区审批程序

第二十四条 示范区建设项目,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也可以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申请,内容包括:示范类型、示范区域、具备的条件、拟达到的目标(标准覆盖面、质量目标、经济指标、社会效益等),并填写《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初审。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对申请报告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内容主要包括:该申请单位申请示范内容和区域是否符合规定,已具备哪些条件,尚不具备的条件,拟采取何改进措施等。

第二十六条 国家标准委组织综合评审,符合示范区总体布局和各项规定的,批准实施。对于基本条件好,积极性高,有经费保证,不需要国家经费补助的示范区项目,可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家标准委同意后,可列入国家示范区项目。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可参照本办法确定省部级示范区或示范项目,报国家标准委备案。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标准委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第三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管理,推进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示范区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组织实施的,以实施农业标准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标准化水平较高,对周边和其它相关产业生产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准化生产区域。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烟草、水利,以及农业生态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特定项目。

第三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各项要求,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保障食品安全,加快推进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实施标准化。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化管理水平。

第四条 示范区建设应争取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示范区发展规划,负责组织示范区建设中的协调工作;充分依靠和发挥农业(畜牧业、渔业)、水利、林业、粮食、烟草、气象、科技和商务等部门的作用,共同承担和完成好示范区建设的有关任务。

第五条 示范区建设原则上以市县为单位,在市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牵头承担。

第六条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承担示范区建设工作,带领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

第二章 建立示范区的原则和基本条件

第七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当地优势、特色和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或项目)为主,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管理。要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实施的“质量振兴、三绿工程、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以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有关项目相结合。

示范区应优先选择预期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示范区要地域连片,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优势,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第八条 示范区原则上按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畜牧、水产、果品、林产品等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营林造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类型进行布局。

第九条 示范区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视农业标准化,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对示范区建设有总体规划安排、具体目标要求、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证。

示范区有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积极参与。有一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有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人员。

第三章 示范区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第十条 通过示范区建设,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一)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二)生产经营和管理者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特别是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与技能明显增强,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队伍。

(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能力明显增强。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基本的检测手段和监测能力,能够保障食品安全。

(五)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取得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十一条 示范区以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主要任务,可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要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

(一)在生产领域,要重点抓好产地环境标准、种质(包括种子、种畜、种禽、种苗)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强化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和安全控制规范,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标准的实施。

(二)在加工领域,要重点抓好加工场地环境、加工操作规范、产品包装材料、兽禽屠宰安全卫生要求、HACCP和ISO22000等标准的实施,严格加工全过程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防止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严禁使用非法添加物。

(三)在流通领域,要重点抓好运输器具、仓储设备及场地环境卫生、市场准入要求、分等分级、农产品条形码、包装、标签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建立农产品追踪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确保流通安全和消费安全,有效地规范农产品贸易。

(四)加大优势农产品、优质专用农产品等相关标准的实施。

(五)抓好与节水、节地、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配套标准的实施。

第十二条 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各环节均有标准可依;要建立监测体系,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责,强化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以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过程的监控,依照标准开展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引导示范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第十四第 要有计划地对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者进行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培训。重视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逐步培育一支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推广队伍。

第十五条 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标准化”等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标准化示范中的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探索多种形式的示范区建设经验。

第十六条 示范区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区域应达到当地同种或同类产品种植面积或养殖总量的60%以上,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养殖的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0%。

第四章 示范区的管理

第十七条 国家标准委负责示范区建设规划、立项,制定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负责示范区考核的组织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行业和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管理、指导和考核。

市县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第十八条 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加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统一协调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

第十九条 国家标准委对所确定的示范区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地方财政要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示范区建设的补助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二十条 示范区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示范区一经确定,由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见附件1)要求,向国家标准委报送实施方案。

第二十一条 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每年对示范工作进行一次总结,总结情况及时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汇总后,于年底前报国家标准委备案。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应对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工作检查。对组织实施不力、补助经费使用不当的,限期改进。对经整改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取消其示范区资格。对取得明显成果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通过项目目标考核的示范区加强后续管理。

第二十三条 示范区工作不搞评比,不搞验收,不搞表彰,建设期满时严格按项目管理要求对示范区进行项目目标考核。项目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标准委统一组织,一般委托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目标考核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规则》(见附件2)执行。

第五章 示范区审批程序

第二十四条 示范区建设项目,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也可以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申请,内容包括:示范类型、示范区域、具备的条件、拟达到的目标(标准覆盖面、质量目标、经济指标、社会效益等),并填写《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初审。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对申请报告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内容主要包括:该申请单位申请示范内容和区域是否符合规定,已具备哪些条件,尚不具备的条件,拟采取何改进措施等。第二十六条 国家标准委组织综合评审,符合示范区总体布局和各项规定的,批准实施。对于基本条件好,积极性高,有经费保证,不需要国家经费补助的示范区项目,可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家标准委同意后,可列入国家示范区项目。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可参照本办法确定省部级示范区或示范项目,报国家标准委备案。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标准委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附件:(右键另存为)

1.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

2.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规则

二〇〇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国标委农[2007]81号)

为了加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管理,推进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发布单位】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国标委农[2007]81号 【发布日期】 2007-10-22 【生效日期】 2007-10-22 【效 力】

【备 注】 关于印发《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年10月2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标委农[2007]8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现将《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实施的经验及问题,望及时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食品部反馈。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管理,推进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标准化在规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示范区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组织实施的,以实施农业标准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标准化水平较高,对周边和其它相关产业生产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准化生产区域。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烟草、水利,以及农业生态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特定项目。

第三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各项要求,结合农业生产需要,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保障食品安全,加快推进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实施标准化。通过示范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化管理水平。

第四条 示范区建设应争取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领导。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示范区发展规划,负责组织示范区建设中的协调工作;充分依靠和发挥农业(畜牧业、渔业)、水利、林业、粮食、烟草、气象、科技和商务等部门的作用,共同承担和完成好示范区建设的有关任务。

第五条 示范区建设原则上以市县为单位,在市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牵头承担。

第六条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承担示范区建设工作,带领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

第二章 建立示范区的原则和基本条件

第七条 示范区建设要以当地优势、特色和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或项目)为主,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管理。要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实施的“质量振兴、三绿工程、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以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有关项目相结合。

示范区应优先选择预期可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示范区要地域连片,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优势,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第八条 示范区原则上按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畜牧、水产、果品、林产品等的生产、加工、流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营林造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类型进行布局。第九条 示范区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视农业标准化,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对示范区建设有总体规划安排、具体目标要求、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证。

示范区有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积极参与。有一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有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人员。

第三章 示范区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第十条 通过示范区建设,应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一)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二)生产经营和管理者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特别是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与技能明显增强,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队伍。

(三)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能力明显增强。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基本的检测手段和监测能力,能够保障食品安全。

(五)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取得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十一条 示范区以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主要任务,可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要强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

(一)在生产领域,要重点抓好产地环境标准、种质(包括种子、种畜、种禽、种苗)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强化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和安全控制规范,以及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标准的实施。

(二)在加工领域,要重点抓好加工场地环境、加工操作规范、产品包装材料、兽禽屠宰安全卫生要求、HACCP 和ISO22000 等标准的实施,严格加工全过程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防止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严禁使用非法添加物。

(三)在流通领域,要重点抓好运输器具、仓储设备及场地环境卫生、市场准入要求、分等分级、农产品条形码、包装、标签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建立农产品追踪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确保流通安全和消费安全,有效地规范农产品贸易。

(四)加大优势农产品、优质专用农产品等相关标准的实施。

(五)抓好与节水、节地、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配套标准的实施。第十二条 要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各环节均有标准可依;要建立监测体系,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责,强化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以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过程的监控,依照标准开展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引导示范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第十四条 要有计划地对农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者进行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培训。重视从农民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逐步培育一支农业标准化的技术推广队伍。

第十五条 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标准化”等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标准化示范中的带头作用和辐射效应,探索多种形式的示范区建设经验。

第十六条 示范区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区域应达到当地同种或同类产品种植面积或养殖总量的60%以上,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养殖的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0%。

第四章 示范区的管理

第十七条 国家标准委负责示范区建设规划、立项,制定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负责示范区考核的组织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行业和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管理、指导和考核。

市县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第十八条 各级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加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统一协调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

第十九条 国家标准委对所确定的示范区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地方财政要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示范区建设的补助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第二十条 示范区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示范区一经确定,由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见附件1)要求,向国家标准委报送实施方案。

第二十一条 示范区建设承担单位每年对示范工作进行一次总结,总结情况及时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汇总后,于年底前报国家标准委备案。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应对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加强督促检查,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工作检查。对组织实施不力、补助经费使用不当的,限期改进。对经整改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取消其示范区资格。对取得明显成果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通过项目目标考核的示范区加强后续管理。

第二十三条 示范区工作不搞评比,不搞验收,不搞表彰,建设期满时严格按项目管理要求对示范区进行项目目标考核。项目目标考核工作由国家标准委统一组织,一般委托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进行。项目目标考核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规则》(见附件2)执行。

第五章 示范区审批程序

第二十四条 示范区建设项目,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标准化管理部门或涉农部门,也可以由农业龙头企业、行业(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申请,内容包括:示范类型、示范区域、具备的条件、拟达到的目标(标准覆盖面、质量目标、经济指标、社会效益等),并填写《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初审。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对申请报告和《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进行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内容主要包括:该申请单位申请示范内容和区域是否符合规定,已具备哪些条件,尚不具备的条件,拟采取何改进措施等。

第二十六条 国家标准委组织综合评审,符合示范区总体布局和各项规定的,批准实施。对于基本条件好,积极性高,有经费保证,不需要国家经费补助的示范区项目,可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家标准委同意后,可列入国家示范区项目。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管理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可参照本办法确定省部级示范区或示范项目,报国家标准委备案。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标准委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

第五篇: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引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引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4号)的要求,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发展,抢占农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和引领性作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连片带动乡村振兴,制定本指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服务农业增效、农

民增收、农村增绿作为主攻方向,集聚各类要素资源,着力打造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区。

二、建设目标与基本定位

(一)建设目标。

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探索农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显著提高示范区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绿色发展水平。依靠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基本定位。

1.深化体制改革。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打造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着力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2.聚焦“三农”发展。以提质增效为重点,着力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3.突出科技特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针对制约区域发展的 — 2 —

突出问题,促进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加强科研创新,通过试验示范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走质量兴农之路。

4.打造创新高地。以国家战略为指引,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保障建设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农业产业硅谷。

三、申报条件

(一)建设基础。

示范区原则上应以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或副省级城市人民政府为建设主体,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复建设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统称园区)基础上申请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区要具有明确的四至范围,建设用地必须经具有相应审批权限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在土地利用计划中,优先安排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发展用地,明确“规划建设用地”和“科研试验、示范农业用地(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具体面积和四至范围(以界址点坐标控制)。按照相关要求编制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符合所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较高,符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总体要求。

(二)产业基础。

示范区符合“一区一主题”“一区一主导产业”“一区一平台”的功能定位要求,规划布局科学合理,有明确的科技示范和产业联动机制,拥有一定数量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产城镇村融合发展,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绿色发展水平较高,其中核心区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配套关联产业为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效益明显。示范区对区域农业发展应有辐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三)创新资源。

示范区应建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并与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建设合作研发创新平台,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具有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和创业服务功能,能够为“星创天地”建设和科技特派员、留学归国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乡土人才等创新创业提供支撑。

(四)基础设施。

核心区一般应完成“七通一平”建设,示范区内应具备供排水、电力、道路、通讯、热力、燃气等必要基础设施。坚持绿色 — 4 —

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符合国家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总体要求,具有废弃物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等设施,推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打造水体洁净、空气清新、土壤安全的绿色环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

(五)政策保障。

各级地方政府应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出台相应的创新、产业化发展等系列政策,形成促进高新技术引进示范和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孵化的政策体系。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加大对示范区建设和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创新示范区管理模式,探索整合集约、精简高效的运行机制。示范区要发挥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作用,在落实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推动中央各项改革部署在示范区内加速落实落地。

四、建设流程

(一)申报与批复。

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在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政策保障完善、符合示范区建设条件的基础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向科技部提出建设意向。

2.科技部组织相关专家对提出建设意向的园区进行现场考

察。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现场考察意见修改完善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后,向国务院提出示范区建设申请。

3.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国务院批转的拟建示范区进行实地考察与论证,会同有关部门上报国务院审批。

(二)管理与评估。

1.经国务院批复建设的示范区,纳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范畴,由科技部委托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2.建立示范区发展报告制度。各示范区每年年底前按要求编制工作报告,经所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科技部。工作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总体进展、效益情况、经验与问题和下重点工作等。

3.建立示范区建设管理统计制度。科技部制定示范区统计指标和方法,开展统计,作为对示范区绩效评估评价的重要依据。

4.建立示范区评估考核制度。科技部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示范区进行评估,三年评估一次。定期开展建设发展情况监测,建立对建设质量不高的示范区建设主体约谈机制,实行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

附件:1.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编写提纲

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附件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编写提纲

一、战略意义

二、现有基础和发展环境

三、建设思路和目标定位

四、区域空间结构布局

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六、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七、示范推广辐射机制

八、保障措施

九、相关附件

附件2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一、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发展基础和现状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四、主导产业布局

五、科教资源集聚

六、区域示范带动

七、组织保障

八、进度安排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

2018年9月5日印发

下载汇仁公司中药材种植工作获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认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汇仁公司中药材种植工作获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认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