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研究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研究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北方经济》2007年第04期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小墟镇建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取得了明显成果,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城镇越来越不适应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区域中心城市越来越成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城市化道路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
一、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是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区域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相对于小城镇,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完备、文化凝聚力较强、产业结构合理、有一定特色产业,对周边农业区有较大“极化”作用的中心城市。它是在小城镇建设起步后,发展举步维艰的困境下,实现农村城市化,带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地方人口密度小,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差,不具备发展城镇的条件,而欠发达地区现有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都处于自然条件、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本身具有发展的优势,我们应当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优先在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地方发展区域中心城市,避免在不利于城市发展的地方建设城镇
(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使更大范围的财力得以集中起来,增强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
远离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小城镇经济效益差,不易解决自身的财政问题,难以发展。中外历史和现实经验表明,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较少,小城镇过于分散的特点,使得小城镇难以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使更大范围的财力得以集中起来,增强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比小城镇经济效益更高.更易谋生,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机会,有更好的科学教育文化环境和基础设施
在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流动过程中,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比小缄镇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大的人口容纳能力。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容易形成较高的人口聚合效应和规模效应,客观上有利于第三产业上一个新台阶。
(四)积极发展区域中心城市,能够创造出较多的就业机会,可以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
区域中心城市能呈现给城乡居民真正的城市形象,通过产业聚集,商机凝聚,科技发展,功
能完善,成为区域内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势必对城乡居民在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创业产生巨大吸引力,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同时,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有利于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突出产业特色,凝聚商机人气,有利于区域内产业合理布局,突出产业特色,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二、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的可行性分析
(一)传统地缘关系和频繁的民间交往构成了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可靠基础
地缘临近不但促进了频繁的民间交往,而且深化了感情,增强了相互包容性,同时使经济交往更加密切和富有成效。如武墟县的老城镇、杨庄乡和甲马营乡,都地处本县的西南一隅。老城镇是传统老镇,自古以来就凝聚了大量的人气和商机,再加上这几个乡镇都以棉产品加工和棉纺织业为主要支柱产业,老城镇成为了这几个乡镇重要的人才和商品物流中心。同时,民间自发的农户间土地承包和民间借贷等经济活动,早已打破了乡镇界限的束缚,在大范围内频繁进行,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已具备了可成熟的潜在群众基础。
(二)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为区城中心城市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欠发达平原农业区虽然没有取得沿海发达地区那样辉煌的发展成就,但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大幅度改观。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一些地区村村通目标的实现以及信息网络的逐步普及,再加上随着收入增加,交通工具的改善,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原有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已大大缩短,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扩大其辐射和带动范围,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经济发展正在促成相邻乡镇事实上的地域和市场连接
如武城县的滕庄镇和鲁权屯镇,两镇相距只有8公里,传统上以集市贸易为基础的经济来往本来就很多,再加上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玻璃钢这一颇具生机的产业同时兴起于两镇,共同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特色,不但客观上促进了两镇的经济联系与交流,也产生了积聚产业、共同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如今坐落在两镇之间的玻璃钢工业园已初具规模,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一个以玻璃钢工业园为中心,以两个镇所为两翼的区域中心城市雏形已赫然在目。
(四)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符合政府精简高效的意愿,势必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动与支持
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焕发了农业和农村的生。机,但同时造成了欠发达平原农业区乡镇机关正常运转的财政障碍,建立精简高效的乡镇机关,成为地方政府费尽心机努力完成的任务。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将一些产业趋同、联系密切、经济来往频繁、群众基础具备的乡镇合并,不但会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而且能整合人力资源,优化政府部门人员结构,这非常符合政府精简高效的意愿,政府应大力支持和推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
(五)各地乡镇合并的实践证明,乡村城市化进程由小城镇为基础的遍地开花向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为主的重点突破
对区域内产业布局、产业调整,对凝聚商机、凝聚人气,对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都有重大意义,符合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了民意,受到了社会舆论的一致拥护。事实证明,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是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实现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之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条件
地域宽广辽阔,现代交通通讯便利,文化背景相同,经济往来频繁,是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显著的地域特色,这些特色决定了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某一产业的发展,往往不是一乡一镇所独有,而是呈现出区域内共同发展的特点。这就为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条件。以山东省武城县为例,该县现有10个乡镇,改革开放后,各乡镇都大搞小城镇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上世纪90年代初,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如前所述的问题大量存在,城市化发展出现了近年来徘徊不前的局面。由于具备了重要的产业基础条件,发展县域内区域中心城市成为该县城市化走出困境的重要选择。
(一)以老城镇为中心的棉花交易、棉花加工、棉纺织、地毯编织、手工艺品制作产业区,包括现在的老城镇、甲马营乡、李家户乡、杨庄乡
这几个乡镇位于武城县西南部,是著名的棉产区,地域相连,产业趋同,互相渗透,已形成了实际上的一体化产业区。
(二)以滕庄镇为中心的玻璃钢产业区,包括现在的滕庄镇、鲁权屯镇
这两镇位于武城县西北部,是该县产业特色最明显,经济实力最强的镇,两镇相距只有8公里,共同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特色,不但客观上促进了两镇的经济联系与交流,也产生了积聚产业、共同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发展以玻璃钢产业为基础的区域中心城市已正式进入规划实施阶段。
(三)以城关镇为中心的建材、酒类、食品、粮食加工、小商品流通为主的产业区,包括城关镇和原来的大屯乡、马庄乡
这几个乡镇位于武城县中北部,临近县城,耕地面积大,粮食产量高,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各项产业,服务县城的商品流通和服务业发展较快,为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产业基础。
(四)以郝王庄镇为中心的造纸、印刷、室内装修、木器加工、动物养殖产业区,包括郝王庄镇和原来的董王庄乡、蔡村乡
这几个乡镇位于武城县东部,由于土地贫瘠,粮食及各类经济作物产量低,群众有经商的传统,所以利用种植效益很低的土地,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生产服务产业和养殖业,成为发展共识。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区域化的产业得到了更快发展,特色更加明显。
四、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的政策措施
(一)做好区城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划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区域中心城市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要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使发展规划既科学又超前。
(二)适当合并乡镇.增强城市对资源的集聚能力
乡镇的合并要尽可能按照经济区域来进行,不能平均化。合并时就要尽可能把处于同一经济区域的乡镇归到同一行政区域,而不要人为割裂,否则,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结构优化。要通过乡镇合并使经济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大化,而不是简单地把几个乡镇合并在一起;
(三)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强化主导产业地位
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必须以主导产业为经济依托。主导产业是在一定经济区域内形成的,它的确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原则,以资源条件为基础,要打破原有的区域界限。加强原有主导产业之间相互配合,与渗透融合,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
(四)通过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原来分散的企业集中连片发展
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对于新建企业,一方面从严审批在村里企业的用地,或者新建企业原则上不予审批,迫使其在工业园区内落户;另一方面,对于在工业园区内落户的企业要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使在工业园区内集中的企业既能够享受到集中服务的好处,又有成本优势,并且不影响原来的产权关系。对于老企业,应该本着自愿集中的原则,以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一定的利益来调动人区的积极性。
(五)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区城中心城市集中,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
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的集中,这是从根本上强化和扩大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把区域中心城市建成欠发达平原农业区经济增长极的需要。为此,要克服单纯把区域中心城市视为培育市场、聚集人口的场所,而应从实现现代化、社会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高度,着眼于从提高区域中心缄市的整体功能上去完善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坚决突破传统的小墟镇单一低功能模式的束缚和影响。
(六)以制度创新促进区域中心城市发展
制度创新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及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制度创新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要根据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出可操作性强和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按照市场需求、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资源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制度创新,理顺企业与政府(主要是社区行政组织)的关系,逐步培育独立于社区的企业主体,通过市场对政府的有效替代,为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寻找新的支点,为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和更大的空间;通过制度创新,努力改变工业小区或开发区每乡一个、遍地开花的现状,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制度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强化服务的目标。
作者:赵复强
第二篇:幼儿园本土化区域活动的创建与实施的实践研究[定稿]
幼儿园本土化区域活动创建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六横中心幼儿园刘盼盼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区域活动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最佳手段。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因此利用好这些活教材,发挥本土教育资源的优势,就能让区域活动变成能幼儿充分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舞台,也能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但综观目前农村幼儿园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区域活动的状况,仍有很多不足:一是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更多的是关注本土自然资源的利用而忽视了本土人文资源的利用。二是利用本土资源创设本土特色区域活动的力度仍不够,常常出现点到即止的情况。因此更深入更系统地挖掘本土资源,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区域活动是渔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新起点也是新重点。
六横属渔农村,具有特有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本土特色区域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现实条件资源。因此,我们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创设本土区域活动深入实践,激发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实现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最终得到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的充分发挥。
二、概念的界定
本土资源:是指将本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进程中长久积淀、传承下来的与众不同的民俗、习惯、景观、人文环境等地方资源引入教育而形成的独特风格。课题中所指的本土化特色课程就是利用幼儿园周边城乡一体的本土化幼教资源,转化成幼儿熟知、感兴趣,并乐意参与,能启迪幼儿心智的,独具特色的幼儿园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区域活动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最佳手段。
三、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
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
(三)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这样的教育思想,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搬到”实践当中,“用生活来教育”„„
(四)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研究原则
(一)体验性原则。对幼儿进行本土材料教学与指导,不能单靠说教、练习,而要在生活体验中逐步积累,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逐步培养。
(二)发展性原则。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表现,把幼儿看作发展的个体,随时随地的指导幼儿,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趣味性原则。教师组织巧妙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能愉快地学习,从而培养幼儿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实践性原则。幼儿在进行本人材料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参与实践,必须在实践中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实践中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
五、研究目标
(一)有效突破渔农村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局限性。
(二)大幅提升幼儿的各项综合素质。
(三)教师能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感悟。
六、研究内容
(一)本土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分类
(二)展现本土化区域活动实施中的亮点。
(三)幼儿园本土化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四)家园合作成为本土化区域的坚强后盾。
七、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六横中心幼儿园全体幼儿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寻找研究课题,边实践边研究,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良教育现状,形成课题研究的目的。
2.文献研究法:收集研究信息,研究资料。
3.引导体验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周围人们活动及环境,通过亲身体验,在区域活动中感受和发现本土材料的美和奇妙,丰富审美经验,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4.游戏练习法: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积极愉快的状态下习得,提高各方面能力,培养幼儿对区域游戏的兴趣。
5.分层指导法:承认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作出不同的指导。
八、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搜集资料,了解本土材料的基本种类;撰写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研究小组。
2.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9月)
理论学习;开展本土材料在区域中运用的研讨;创设具有本土特色区域环境;运用行动研究法,着重对本土材料在区域活动运用中的组织与指导及操作方法进行实践探索。
3.总结阶段(2014年10月)
收集并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九、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 刘盼盼具体负责
课题成员:邵卡丽具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