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研究——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
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在校师范生
——关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表
1.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您所选专业(A中国画;B油画;C艺术设计;)
3.您选择这个专业原因(A对它感兴趣;B对就业有帮助;C其它;)
4.您有没有过想要重新选择就业方向?(A有;B没有;)
5.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没有此想法可不选)(A就业压力大;B没有学到足够的专业技能;C没有发展前景;D其它;)
6.您愿意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吗?(A愿意;B不愿意;)
7.您在校期间有没有去过中小学实习或兼职一些美术教育的工作?(A有;B没有;)
8.回顾这些实习或兼职,您觉得得到锻炼了吗?(A是的;B不是;)
9.您愿意学校为美术类师范生提供大量的机会去实习支教吗?(A愿意;B不愿意;)
10.您愿意对今后的美术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加长吗?(A愿意;B不愿意;)
11.如果教育实习贯穿整个美术师范本科教育,您可以接受吗?(A可以;B不可以;)
12.如果有机会进行美术教育实习成为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A缺乏美术专业技能与教学经验;B不适应实习环境;C没有专人指导;D实习学校不重视;E其它;)
13.您了解国家对师范类院校美术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吗?(A了解;B不了解;)
14.你了解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吗?(A了解;B不了解;)
15.您愿意走访中小学美术课堂或者请中小学优秀美术教师到高等师范美术院系进行教学经验的传授、课例的示范教学吗?(A愿意;B不愿意;)
16.您满意授课老师将之培养成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方式吗?(如还没有把艺术教育观念的变革放在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目标上,或没有摒弃“小美院”的教育模式)(A满意;B不满意;)
注:本问卷是基于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研究与信息采集,请在对应处勾选即可。谢谢您的支持!
第二篇:以实践课堂教学为例简述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范文模版]
以实践课堂教学为例简述中小学的美术教学
中小学的美术课程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素质教育新发展形势下,美术课与德育的关系更加密切。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包容的艺术无国界等诸多理念,这与学校提出的德育教育不谋而合。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一文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中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一课,也是一节欣赏评述课,总体特征是课程内容具有拓展性、创造性和渗透性的特点。笔者以课本教育为基本理念,结合学生自身的感受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完成“思维导图”,迅速抓住个人一闪而过的奇思妙想。
一、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教师首先要做的有三件事:制作电脑课件;制作思维导图数幅;展示学生画思维导图所用的纸张和彩笔。此时,学生就要搜集有关劳动的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电影作品、文学作品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
二、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老师可以先预备一个课前小游戏,比如播放《劳动最光荣》这首歌曲,让学生跟随音乐齐声演唱,并让他们想象音乐中所描绘的美丽场景。这样做的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听一段节奏轻松、场景美丽的音乐而将其带入到一个想象中的繁忙的劳动场景中去,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引入到课堂主题上,借助“通感”实现音乐与美术之间的互通。
2.情境导入
向学生提问,问他们在听了唱了音乐之后自己想到了怎样的场景?有的学生说想到了太阳升起来了,有很多花儿都开放了;有学生说想到了很多小鸟在叫;还有学生回答自己想到了很多人在地里忙碌的场景„„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笔者希望通过这种提问引导学生进入到一种轻松的、富有想象空间的状态中去。
3.讲授新课
首先,在板书上写出“劳动”二字,然后提问学生,让他们想象一下,看到这两个字后个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当时的人们都在忙什么?有学生答农民在麦田里干活,有学生说想到了工人准备去上班,还有学生说想到了军人在值班、火车上的工作人员在上班等。这时教师就要做出总结,在肯定同学们积极思考的同时,告诉他们不同的人每天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怎样的贡献,告诉他们劳动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第二,让学生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画一幅“个人观点式”的思维导图。
实践中,让座位相对的同学组成小组相互交换作品,可以相互交流,从而鼓励他们在同学间找到各自的闪光点,促使自己发现更多、更广的导图分支。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去思考,使其明白任何人在实践生活中做出的对自己、家人、朋友、社会等有益的事情都属于劳动,都是值得人尊敬的。
第三,设计小组讨论研究,再让学生画“作品理解式”的思维导图。
实践中,我们把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为蓝天组、土地组、海水组。各小组分别研究讨论三幅作品,依次是《纺织女》《捣练图》和《粮食》;让学生主要从作者、年代、画种、画面内容、人物处理、色彩处理、情节故事、构图及作品所表现的主题等方面进行讨论。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本小组所探讨的作品为主题,再画一个“作品欣赏式”的思维导图。(如下图)
第四,作品展示。
各小组推选代表扮演讲解员展示小组思维导图,并对小组讨论内容进行解说。评价方式为自评、学生评价和教师点评三者相结合。
自评是小组成员可以自由发表个人对作品的闪光点和不理想地方的评述,以使其他组的同学更准确、及时地了解创作学生的思维导图内容。
学生互评是学生可以对其他组同学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评价可以从作品最有创意、角度最独特的地方以及个人对作品的主题的理解方面进行。
教师点评是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积极的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新点,能够对作品进行及时、正确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完成作品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保持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老师避免去指手画脚以致妨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创造,并对好的地方及时给予正确评价,对思维反应相对比较慢的学生及时给予引导。评价阶段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一个班的学生针对一件作品各抒己见的时候其实也是每个学生的神经细胞完全打开的时候,这时学生的一个个想法会像泉涌一样源源不断,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就被带动了起来,教学效果也明显增强。
第五,拓展延伸。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学生总结发言,问他们是否学会了欣赏美术作品的一些知识,有怎样的收获。有的学生回答,通过学习,他们可以从作者、时代、画种、画面内容、人物处理、色彩处理等多方面去欣赏了;还有学生在被问到是否对劳动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时,异口同声地说劳动是最光荣的。
三、教学反思与总结
总之,笔者从实践中逐步总结出,初一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他们经常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在课堂上善于表现,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加引导的。笔者以“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一课为例,目的是想通过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通过老师和全班同学之间的互动和讨论去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和潜能,充分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轻松、无拘无束的作画过程中体味想象和创造快乐,让他们最终喜欢学习,爱上美术。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
(责任编辑:贺秀梅)
第三篇:以中学语文课程为例谈教师倾听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教师认真倾听学生,才能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实现师生的有效对话。倾听学生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尤其是现在的教师更要特别重视培养自己的倾听能力。
关键词:教师;学生;倾听;有效对话
走进新课程,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把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体验到的一切都广义地视为课程。于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观念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彼此形成“学习共同体”,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严格地说,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所有见闻都应成为倾听的对象。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倾听文本的声音
王尚文教授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3]每一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学会讲解,更要学会倾听。作家左拉曾经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5]阅读就是与这个活生生的人对话,实质上也就是倾听作者用笔说的话,倾听文中人物和作者的心声。语文教师,作为“对话中的首席”,担负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家内心的重任,自己必须首先学会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文本背后作家的声音。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才能做到底气充足游刃有余。
二、倾听学生的声音
从有效教学论的角度看,“有效教学意味着老师能够有效指导,包括有效讲授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包括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6]。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必需在适当的时候做好学生的听众,学会倾听,进而善于倾听。
1.倾听学生的朗读和言语品质
(1)倾听学生的朗读。首先要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标准,吐字是否清晰,音量是否适中。其次要听他读得是否流利,停顿是否准确,是否能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和作品内容的重点来读出重音等等,这些很能反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学生自身的语言素养。
(2)倾听学生的言语品质。教师在常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各种文体朗读的语调训练,要让学生明白,朗读时要以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为依据,所采用的语调和语气要和作品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2.倾听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
倾听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思考程度,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衡量一次教学活动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3.倾听学生的提问
在教学进程中,学生面临疑难困惑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是值得珍视的好现象。学生提问是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开始,也是他们思维走向敏捷思想走向深刻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提问,从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充分利用,巧妙整合为独特的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提出的知识性问题,一般只需进行知识层面的释疑解惑;涉及教学内容理解的问题,就要相机灵活对待,或适当补充材料,或课内外合理迁移,或设置前后勾连的系列问题启发。然后以一个组织者、学习者的身份营造了民主的氛围,和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由此开辟了一番教学新天地。
4.倾听学生的质疑
有时候,学生还会针锋相对地提出和教师或其他学生截然不同的个性化见解。这些见解有的可能有些幼稚缺少深度甚至片面偏激缺乏认知储备,有的却闪现着学生灵感和智慧的光辉。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质疑耐心地倾听,并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以便灵活纳入自己原先的教学计划,从而调整、补充、拓展教学内容。5.倾听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发展往往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等特点,这就要求老师能对学生情感的状态和动向做细致入微的把握,并及时加以协调和引导。
6.倾听学生的思想。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倾听习惯的老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倾听学生的情感,他还要努力倾听那些声音背后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并对这些思想和观念做出恰当的评价和引导。尤其是一些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思想或观念,更需要教师及时做出指导和纠正。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师生之间的沟通将会畅通无阻。
三、采用多种方式,掌握倾听技巧
1.个别交谈,心与心的交汇
个别谈心是倾听学生倾诉心里话、了解学生真实想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办公室里和学生面对面的促膝谈心,一把椅子就可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从而营造一种平等轻松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在操场上、树阴下或花坛旁进行个别交谈。一个明智的教师应尽可能多的比较“随意”的创造和学生个别谈心的机会,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爱抚、一句赞美,都可能是对学生“倾吐”的鼓励,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倾吐心声。
2.利用活动,听自然的表露
班队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平台。教师要投身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倾听,因为在活动中学生处于身心开放状态,不经意间的言谈举止往往是内心真实想法的自然表露。善于倾听的教师就会及时捕捉,从而获得推心置腹的教育契机。
3.运用笔谈,听涓涓的溪流
批阅学生的随笔是一种很好的“倾听”方式。随笔是学生反映自己生活和情感思想的记录本。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喜欢通过随笔、书信等方式和教师进行笔谈。由于不是面对面说话,而是把语言付诸文字,学生往往经过了一番思考,记录的内容可能更有价值。另外还可以利用作业本的空白处与学生笔谈。教师运用笔谈,可以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感受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
总之,真正的有效对话总意味着教师善于倾听教学中的各种声音,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倾听学生最终还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师生在相互倾听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事实上,对课堂学习而言,学生的学习是最根本的,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明白倾听的好处,进而学会倾听并且善于倾听,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在这种教育生活中,理解和呼应学生从生命深处发出的所有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至高的善,它充盈着关怀和仁爱。教师在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倾听学生自由言说的同时,也在引导和熏陶学生学会个体性的表达,学会去倾听他人,因而师生都因为彼此的相互倾听、相互接纳而进入一种和谐、优美的人文环境,在倾听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这样的教育生活体现出来的是生命过程能动的、鲜活的特性,充满着向善的驱力。”[10]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7):1-4.[2]王建军.对阅读教学对话的再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6,(33):13.[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4]王尚文.“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29-32.[5]段宝林.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592.[6]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9.[7]黄华伟.我们应怎样倾听学生[J].语文学习,2006,(11):19-20.[8]魏汉明.倾听——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教学能力[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Z6):9-10.[9]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15.[10]罗秋明.“言说”与“倾听”的教育价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