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反思不已研究行者无疆
课堂反思不已研究行者无疆
----------《凡卡》教学反思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于1886年所作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全文按写信前、写信中、写后的顺序安排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讲圣诞前夜,凡卡趁老板等人做礼拜的机会,准备偷偷地写信。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了凡卡写信的内容和写信时的联想,反映了凡卡悲惨的遭遇,第三部分讲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做的梦。课文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写的,学习时,要分清哪些是作者的叙述,哪些是信的内容,哪些是凡卡的回忆。
本课在写法上有许多对我们有启发的地方:
1、巧妙地运用插叙。全文以凡卡写信的过程为顺序,其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插叙爷爷守夜的情形,另一处是爷爷带凡卡砍圣诞树的情形。这两处插叙都是凡卡自然而然的回忆,但与全文表达的中心结合紧密。
2、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文章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凡卡为写信作准备的描写,受老板、老板娘折磨的描写等等,都写得非常生动感人。
3、意味深长的结尾。凡卡“寄”了信,还做了个好梦。但他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他的“甜蜜的希望”只能是一场梦。这样的结
尾,使人越发感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教《凡卡》这篇课文时,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我引导学生抓课文的重点句,自主学习,让他们多思多想,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读自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成功的喜悦。
抓课文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然后抓课文的重点句“我没有指望了,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再引导他们从这句话中,自主提问题如:“凡卡的生活为什么没有指望了?”“文中的狗过得好吗?”老师从中选几个写在黑板上,提出自学要求:“(1)从课文找一找,回答这些问题的句子。(2)读一读有关句子。(3)划一划,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最后再问:“凡卡为什么会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了,凡卡悲惨的命运是当时黑暗社会造成的。
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学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策略,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与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从而激
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有的问题情境,课文“预习”与“思考、练习”部分已经就有,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的问题教师可以重新设计,使“问题”真正与“情境”相结合。我在教《凡卡》一文时,先让学生默读全文,并设置问题启发思考:凡卡的现实生活如何?他对乡下爷爷是怎样说的?学生必须在自已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悲惨的,痛苦到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的程度。
这时,我以设计以下问题糸列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凡卡况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他的生活是怎能样的?
2、凡卡对生活还有没有指望?如果有,指望的是什么?
3、凡卡指望的生活幸福吗?凡卡为什么指望过上那种生活?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可以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帮老爷看小孩,收拾鱼,因此经赏常挨打,没好吃,没好睡,连双鞋也没有。但凡卡对生活还是抱有指望的,指望爷爷把他带回乡下,所以,他趁老板一家去做礼拜的机会,跪在台前给爷爷写信。不过,乡下的生活很艰难,守夜,砍圣诞树都是挨冻受冷的活儿。但比起莫斯科的生活,他觉得至少孤独,乡下还算是穷人呆的地方,所以,在凡卡眼里,爷爷是那样乐观,乡下之夜是那样美好,砍圣诞树,即使要被冻僵,也变得那么美好。可见,凡卡的现实生活确实没有指望,太痛苦,太悲惨了。
可见问题的设计要根据知识生成过程的层次性及层次之间的联系性来加以组织,形成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情境糸列,问题提出后,要组
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议论交流,概括归纳。这样,就能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和获得新知的求知过程。
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课堂上在突破难点,凡卡在乡下的乐更反衬出凡卡的苦,此时我的引导不不到位。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读出爷爷和凡卡在乡下的苦。所以课堂上有学生认为爷爷会来接凡卡,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主要是我备课不充分所致,课堂反应不机智。
2、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教学设计中学生自我探究时老师的引导不够,学生的通篇思考驾御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3、情感教育不突出:虽然作者抓住了课文重点(第八自然段)的教学。学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朗读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震撼,体会也不是架空的。确确实实学到了语文知识(用词的准确及表达方法)。
4、由于这是一篇反映外国人生活的文章,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很远,特别是我所任教班级是农村孩子,他们的阅读量不大,理解起来更难,因此我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作了PPT,也许我对孩子们太没信心,所以ppt用的有点多,冲淡了孩子对文本的理解,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总之,这篇课文的学习有喜有忧,我愿在以后的教学上,发
扬优点,克服不足,把以后的课上得更好。
第二篇:行者无疆(本站推荐)
行者无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一位大道行者,终生在追求生命的意义,传播仁的理念,传道授业的同时也是在享受着生命的过程。人们也在探寻自己生命的意义,为了充实的生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朝着既定的目标毕生地奋斗,他们把不断前进实现理想作为自己生命的意义。但又能有多少人可以像孔子这样清晰地总结自己的一生,每一个年龄段都能遵循生命的规律,享受生命的过程呢?很喜欢这样一段话:“如果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值得活么?有没有可能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你以为找到了,却反而失去了意义。当你开始寻找时,那个状态才是意义。”生命就像一段旅途,你不能预测路途上有多远的距离和多少荆棘坎坷,只需要留意欣赏沿途的美景,享受这种“在路上”的感觉,“在路上”的状态才是体验生命的真谛。
为了求索文明,余秋雨先生自2000年8月到2001年1月,历时六个月,走过欧洲26个国家96座城市,以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记录了作者在旅程中的全部感受,随笔集的名字叫作《行者无疆》。我借此为题,既是表达对余先生的赞同和敬重,又借以表达我自己的一些新的想法。“行者无疆”,百科上对这个词语有这样一种解释是:孑然一人行走在夜路上,四顾悄然,天地相合,难辩边界与方位,陡然心下生出无限萧瑟。在生命的旅程上,每个人都是一个行者,是一个旅行的人亦是一个修行的人。然而对于行者的生命体验之旅,我并不感到萧瑟孤单,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独自走在求索的漫漫长路上,可以修身养性,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以至于达到“天地与我为一而万物与我共生”的境界。旅行,就是现实生活中修养身性、提高素养的很好途径。旅行不仅是身体上游玩的欢愉放松,还有知识的积累、眼界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心路历程上的远足,是脱离尘世生活的纷杂去寻找内心深处的一片净土,追寻生命的本质,是昂起头忘掉脚下的泥泞坎坷去欣赏沿路的美景。生命的过程中常需要这种“我在路上”的暗示。
“在路上”的想法形成源于先贤的两篇名著。其一是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以写文章的文气论述养气的重要性: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苏辙在考取功名即将入仕之时阐发了这样的见解,而我接触这篇文章本因课本上要求背诵,但当我也到了苏辙当时的年龄,回想起这篇文章,认识开始深刻起来,从此对于这段话牢记于心。写文章的气质不可以通过学习而得,个人的修养更是这样。回想少年时代,心智未开,依靠学习书本上先贤哲人的思想以提高修养、培养性格,正如孟子所说是在“养气”,是积累的过程;及至高中时代,开始有自我思考的意识,对个人和社会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便渴望效仿太史公周游四海,开阔眼界,这是“炼气”,是实践的过程,无论知识抑或气质,总要在社会实践中接受考验才能发现不足。苏辙在家乡读书到十九岁,考取功名后意识到“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而我也有了追寻心路的想法。其二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还是因被动地要求背
诵而接触它,从此便被它所感染而铭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作者这一段感悟让我感触颇深:他认为世间最奇特、美好的东西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因而很少有人能到达,只有有志向有毅力并且具备一定实力的人才能到,而对于个人,尽了自己的努力仍然不能够到达的也可以没有遗憾了。我由此想到探索生命的意义是无穷无尽的,精神上更高的境界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达到,只有意志坚定不轻易被外物所左右的人心境才能更坦然平和。然而每个人的气质修养总会有高下之分,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生命就是有意义的,体验的过程便没有遗憾了。王安石的这段话一直作为我行者心路上的指导。
2008-2012,行者在路上。
2008年1月随高中前往日本之行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这也是我行者心路的开端。一周的日本之行与其说是游玩或是学访都不如说是体验更贴切。日本游的行程大多都是大阪-名古屋-富士山-东京这一条线,我也不例外,但这一条线走下来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和眼界的扩大,更是观念上的改变。站在大阪天守阁下,历史的遗迹仿佛让我真切地经历了《德川家康》所描述的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直至德川家康,结束战国纷乱,创立幕府,迁都东京的这段历史。书本上的文字难以像此时亲眼所见的天守阁一样让我感到真实。住在富士山脚下的静冈县,遥望旭日初升,晨光洒在富士山口那第一抹粉红,与微风吹起的冰雪薄纱相衬在一起,让我赞叹这世间竟有如此之美景!后至东京,见到皇居前明治天皇横刀立马的铜像,不能不感叹这位14岁登基的少年天子,面对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环境时,敢于打开国门维新图强的远见和气魄。
这些只是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让我开阔眼界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洗礼。作为中国人,我们从小接受的祖辈的教育就是勿忘国耻,日本人是中国的敌人,无恶不作丧尽天良„„诸如此类的教育在我们幼小的世界观形成时就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因而我们始终在对待日本时戴着有色眼镜。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恨之入骨的敌人,想要击败他,你必须先要了解他,进而怀着敬重的心去学习,才能最终打败他。很多人对于日本是既蔑视又敬畏的,他们不愿接受一个弹丸小国曾经肆意践踏我们祖国的屈辱历史,脑子里能想到的对日本人的称呼全都是“倭寇”两个字,但是他们又不得不佩服人家的意志和素养,夸赞日本产品的性能好。但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这个国家的好与坏,没有亲身的经历,难以得出理性的结论。
在日本时,我进过大阪的高中体验生活,感受到了国民的礼貌和谦恭,感动于陪伴我们一程的大巴司机的敬业和善良,也学习到日本环境保护与循环利用的“5R理论”,眼见到从丰田中心富于创造力的概念车型设计。这一切让我在当时产生了疑问:这是我一直以来所认识的那个日本吗?从一个普通学生、成人的生活状态让我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日本:学生活泼好学、爱好广泛,成年人辛勤工作、淡泊名利。这些可以用一个有条不紊来概括,每个人都按照一定的模式生活,秩
序井然,有很高的自制力。这其中的两个细节深深打动了我,其一是早上坐在大巴里看到对面驶过的电车上站满西装革履的上班族,穿戴整齐表情严肃而不苦闷。其二是在一次坐大巴回住所的路上,已是晚上十点多,大巴在高架桥上行驶,无意间看到窗外的大厦还都是灯火通明,办公室里的人们还在忙着工作。我忽然明白了日本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曾经的第二大经济体,好学和勤劳是它强大的根基。从派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而出现大化改新到打开国门学习欧美的明治维新,日本始终在以一种低姿态向强者学习并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这也难怪当年会有日本年轻人偷跑到美国佩里将军的船上想要去见识美国的强大,使得佩里不禁感慨日本终会强大。涩泽荣
一、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这些影响了日本近代命运的大人物正是众多的学习者的代表。在二战结束后最初的几年,美国每天要向日本资助100万美元和6000吨大米才能尽量减少饥民死亡,在一片废墟之上有谁能想到它今天的繁荣?
这是一个恐怖而值得尊敬的对手,它的社会生活状态有些像白蚁,从空间形态上说,一个国土面积和自然资源极其有限的国家,将立体空间发挥到极致,百米高楼鳞次栉比,地铁三层的立体交通,像蚁穴一样复杂而有序;从个人来说,每人都像白蚁一样辛勤工作,纪律性极强。我在行者心路的开端便感受到了如此大的震撼!这次经历一直激励着我注重素质修养,努力学习,磨炼意志。联想到今日的岛屿之争,我们中国想要维护主权,靠的不是谁的手腕更硬,也靠不住那些公约的一纸空文,就是要我们全民族学习白蚁的精神,学习我们的对手,团结起来,奋发进取,让日本看到我们由内而外发出的强大力量!
2008年7月,17天的加拿大之行是我行者心路的第二站。第一次走出东方世界,12个小时的航程,从北冰洋上空飞过,怀着兴奋和期待。与在日本感受到的巨大精神力不同,这次加拿大之行,更多的是对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的体验,让我从不同的生活环境下看待生活。加拿大99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500万的人口,这造就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没有巨大的就业压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造就了加拿大人慢节奏的生活。17天的历程,17天的体验,我在尼亚加拉瀑布下感受到自然力的伟大,在多伦多体验了欧美风格大城市的繁荣,在渥太华的文明博物馆中了解了美洲大陆和印第安人的发展史,在国会大厦中亲临了另一种民主体制。等到魁北克和蒙特利尔,法语区的城市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城市中蜿蜒起伏的石板路、欧洲式的议政厅广场和天主教堂„„
在加拿大领略到优美的自然风光,接触到当地的风俗文化,体验到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加拿大的自然和社会处处体现着和谐:较低的人口密度与很高的森林覆盖率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意识深入人心,在蒙特利尔市内的河岸上随处可见野生的水獭;人与人之间和睦友善,亲身感受了人们安逸的生活、与世无争的心态、乐观善良的性格。看到这样和谐的社会让我想到了大同社会“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加拿大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每个公民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这就是我们的理想社会吗?那时的我看见发达国家这么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就简单的以为社会的和谐和国民的幸福必须依靠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然而日后当我在书中了解了不丹这个国家时,我才真正意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固然重要,是物质上的保障,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人们的内心宁静。不丹王国,一个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偏僻小国,地域狭长地形起伏大,生产方式以农牧为主,生产力水平很低,民众的生活条件很差,全国很多地方甚至都没有通电。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国家,人民国民幸福感
却排到世界第八,人们并不追求GDP的增长而是追求生活的幸福,他们虽然不能享受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却能安贫乐道、愉悦自在。不丹王室世代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从现任国王的祖父一辈就开始推动国家政治改革,他们接受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意识到国家要由民众管理,而国王的父亲更是宣布放弃君主制,改为君主立宪制,完全还政于民。老国王认为以往的君主制政体不能保证以后每个国王都能开明民主,国家想要根本的稳定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体制。他受全国民众的敬仰,人们自愿接受他的领导,但他却主动推动了不丹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立宪选举并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现任的国王,要他继续推动国家的民主进程和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我每当想起这段就对不丹王室无比的崇敬,处在权力顶峰的领导者能自发地认识到体制的弊端、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多么难得!从不丹人民下到普通百姓上到王公大臣的身上,我懂得了幸福的真谛,这就是不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热爱生活。正如此例,旅行体验的意义不只是暂时性的愉悦身心,在心路历程中留下脚印,当日后通过学习或体验获得了新的认识时,要时常回顾和自省,不断深刻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道德修养。
2011年暑假的支教活动是我行者心路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段经历。在河北省赞皇县嶂石岩乡九天的支教活动不仅仅是给山里的孩子带去知识,更多的是对我自身的锻炼。深处太行山脉脚下的嶂石岩乡我以前只在《中国国家地理》的书中了解过当地的特殊地貌,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走近了它,走进了山区的生活,走到了孩子们中间。从天津到石家庄,绿皮火车走了8个小时的路程,从小生长在天津的我第一次去体验农村的生活,既有兴奋又有一丝不安。从石家庄要转两次长途客车才能到达,当到了那里的小学时,艰苦的条件震撼了我:小学和初中合起来只有一幢两层的教学楼,一个年级就是一个教室,每个教室都没有灯,很多的窗户上也没有玻璃,孩子们甚至连一张我们常用的、在大学复印店里最便宜的复印纸都没有„„但艰苦的条件没有让我退缩,因为我看到孩子们有些害羞而纯真无邪的表情,因为我听到孩子们勤奋学习的朗朗读书声,这些使我深深地感动,艰苦的条件让孩子们更珍惜学习的机会,难道我不该锻炼一下吗?学校墙上写着的两句话让我感受最深,山村虽然比较贫穷,改善物质条件是很重要的,但是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是“要好好学习”“知识改变命运”这类的话,而是教育学生要常怀感恩之心,我心里蓦地涌出一股敬重之情,是对这所学校师生的敬意,读书不只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是要提高素质修养,这样艰苦的条件磨不掉人性的光辉!
支教的体验从体验山区生活上说,冰冷的井水、较差的食宿条件、蚊虫叮咬,这些起初的不适有两天的时间就完全适应了,同时也发现了山区不同于城市的美好,第一次在夜晚坐在小学的台阶上仰望漫天的星斗,第一次实地接触到了书上看到的嶂石岩地貌,第一次见到了阴雨连绵时云雾笼罩下的山色„„从最初的稍有不适到最后爱上这个山村不舍离去,我感到人的潜力是可以不断挖掘的,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都会有它独特的美,只要换一种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就会享受克服困难的旅程。从与山区孩子们的交往上说,我们的支教活动短短九天,给他们讲授不了多少知识,也无法改变乡村教育水平落后、教育资源不均的现状,可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开阔他们的眼界,促进他们好好学习争取更多接触到大山以外的世界。而我从孩子们身上学到的更多,从孩子们纯真善良的笑脸上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的纯粹和美好,看到他们早上五六点到校认真晨读的景象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深了生命体验对我的教育意义。物质
条件的恶劣不会影响到人的精神境界,在这种淳朴自然的环境下反而会塑造更纯粹朴实的人格!
2013„„未完待续,行者向远方。
分享心路历程上的三个足迹以表明我“在路上”所获得的精神感悟。犹记得《血色浪漫》中钟跃民的那段话:“生命是一种过程,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过程设计得很有趣,这种过程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是由一串连最初的体验所组成,初体验属于生命中最纯粹、最美好的那一部分,它意味着梦想、勇气、新奇、刺激和执著„„但很多时候,初体验往往还伴随着恐惧、担忧、绝望和危险,初体验是残酷的。我很喜欢体验这个词,因为我是个更看重过程的人。”主人公喜欢的这种“在路上”的感觉是对于固定生活模式的厌倦,富有挑战和冒险精神,喜欢不断尝试新的生活模式。尽管这只是小说,钟跃民这个人物形象还是影响了我对于生命体验的认识,但与他寻求身体和精神上的刺激不同,我的行者心路只为追求精神的翱翔,为了心中最原始的宁静。旅行只是途径,而比旅行更深刻的境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闹市而不燥,处陋室而不馁。人固有七情六欲,完全脱离了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是不存在的,但精神的力量可以打破有形之物的束缚,使心灵得到真正的净化和自由,思想可以穿越时空兼济天下。因而行者求索无涯,但大道之行即是万法自然,生命本身就是遵循发展规律最后又回到原点的过程体验。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凯鲁亚克的话犹在耳畔回荡。
行者无疆,心安之处即吾乡。
第三篇:行者无疆读后感
每个人儿时或许都曾梦想有朝一日能环游世界,理由或许不同,但我想不会有一个人会和余秋雨先生相同,为了文明。
从《文化苦旅》到《千年一叹》,再到《行者无疆》,不仅是四处旅行,更是探索在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明,从中华文明到其他亚洲文明,再到欧洲文明。不仅是探索这些文明,更是从中领悟到文明在不同地域所处的境地,从尚未败落的中华文明到败落成恐怖的中东,中亚,南亚文明,再到优秀成熟却自闭的欧洲文明。不仅是感叹,抒发自我感受,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余秋雨先生对于文明的责任感,他希望能改变这些并不完美的文明,但他知道这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做到的,所以他把自己的呼吁,自己的呐喊写在书中,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响应,一起参与到又一场以文明为中心的革命中去。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空间带来的责任。也许有些人对他的呐喊不屑一顾,甚至还讥讽相对,但我已在心中支持他。
有一句话说得好:时间是筛子,留下的是精华。历史是尺度,度量的是人心。人生之于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苍白,如此无助。然而有意义的人生决不仅限于此,马丁·路德勇敢地从事宗教改革,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易卜生打开女权之门,还有但丁,米开朗琪罗,黑格尔,爱因斯坦……他们都经受住了时间的筛选,历史的度量,他们是历史长河中的辉煌与骄傲。
这,也许正是余秋雨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第四篇:读《行者无疆》
读《行者无疆》有感
初一(11)眭铭刚
这个假期,老师让我们读了几本关于中外历史、游记等书。我在几天里就看完了《行者无疆》这本书。发现了中国与外国的差别,和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写了:余秋雨和他一行的伙伴去欧洲旅行、考察。在经过接近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边旅游边写观后感和自己的感受。在庞贝古城的废墟中,体会到了自然的力量和人性的伟大;在西班牙的文化魅力中,体会到了流浪的含义及建筑气势的雄伟;在匈牙利的乡村小镇,感受到了当地人们对酒的热爱及城堡、建筑群中蕴含的古典韵味;在法国的大街小巷中,体会到了当地人的专注、互相尊重,体验了美食由衰转盛的盛大及韵味„„在游览过程中,所到之处也认真思考每个国家的内涵,总结出了不同的韵味。作者余秋雨的这种善于思考,认真探索,考察中不怕辛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书中,作者还大胆的评价了中外的文化及政治等方面,向人们揭示了我国与国外的差距,批评了那些自以为是的评论家,在评论过后,作者还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自己思考的一些措施。同样作者的这种直言不讳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了作者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能将学与玩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句话说得真是一点不假。
回想到自己,我虽然也游览过一些秀丽的山川湖海,但却走走玩
玩,几下也就忘了。
记得上一次去北京,由于没有一些笔记或照片等,所以对北京已早无记忆。那时,我们最早浏览的是北京的故宫,对故宫的记忆我还稍有一点,但也模糊不清。一开始我们先跟随导游机的介绍,一路参观。我们都一边讲话一边快步走去,我则蹦蹦跳跳地,丝毫不去在意中国历史的辉煌。后来还是一位老爷爷进行有奖问答。这时,我才蒙了,一路下来,先不说浪费时间了,而且基本上就没记住什么。而余秋雨这位作者不仅利用每天晚上的剩余时间来写游记,还认真思考了每个城市的内涵,真是不容易。
《行者无疆》真是一部有趣的游行记,我将来也要周游世界,发现世界的优点,力争让中国变得更美好!
第五篇:行者无疆 读后感
有多远,走多远,看多少,思多少
———读《行者无疆》有感
宜兴外国语学校 初一(31)班 王鹏州
“以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沧桑,用镜头记录历史遗落的明艳。”这是《行者无疆》这本书封面上的一段话。历史,有多少是我们熟知的,又有多少被我们遗忘在了时间的长河之中;景色,有多少是我们没见过的,又有多少是我们从未了解的。余秋雨在他的作品《行者无疆》中就为我们讲述了欧洲的各种美丽景色,还有那些景色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想要随着余秋雨的步伐,去周游列国,去看看瑞士人的独特的“富人范儿”;去瞻仰滑铁卢的古战场,思考拿破仑的成功与失败;去欣赏欧式风情的古建筑,了解欧洲人的以往生活;去“世界所遗忘”的冰岛,去揭开冰岛人的习俗。我感觉我对这个世界上的人、事、物了解的太少了,有些东西往往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一些故事并不是我们心里的那么简单,它需要我们用不同的眼光去发现,去了解,去审视,才能读懂故事背后的那一段历史。每当这时,我们也许才能像余秋雨那样发出发自内心的感慨了吧!
另外,我从这本书中还明白了很重要的一点,旅游的含义。旅行并不是单纯的欣赏风景,购买东西,游玩景色,这些都实在是太低级了,旅行的真正含义是了解异域文化,体验民俗风情,观察城市(国家)历史,洞悉地区背景。只有做到这些,才算是真正是真正学会了旅行,真正会享受旅行。
我很佩服余秋雨,因为他到过我从未去过甚至从未听说过的地方,并能用那么独特的观点,结合历史故事的考证来辨定所到之处的一个人,一些人,一个东西,一座城,或一件事,还能用如此吸引人的笔触记录下来,是人读完有一种冲动,想到他所到之处也去看一看,是不是和书中所述的一样,或是立刻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信息。总之,就是对书中的地区突然有一种向往。
书中介绍的大多数都是名胜古迹,作者都能一一详解,并能做上自己的分析,给读者一种很全面的体会,能让读者了解的更深,感悟更深,更加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