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相隐不为罪刑法文化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20:5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同居相隐不为罪刑法文化问题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同居相隐不为罪刑法文化问题调研报告》。

第一篇:同居相隐不为罪刑法文化问题调研报告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某复转军人大义灭亲,向司法机关检举揭发了具有犯罪嫌疑的父亲,结果其父因犯贪污、受贿罪而被判入狱。对此复转军人勇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行为,社会本应予以褒扬才对。然而,事情的发展却颇富有戏剧性,结果该复转军人在此之后的求职中却屡遭拒绝。表面观之,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一平常事件的背后却蕴涵着深厚的刑法文化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一个注重伦理纲常的社会,对亲伦关系的保护在中国历朝的法律中都得到体现。如汉朝开始允许亲属间相互隐瞒罪行,唐律中设了“同居相隐不为罪”条文,及至明清,容隐制大体上与唐律相同,增加了妻之父母、女婿的相容隐的规定。在历朝的思想体系中是君重于亲、忠大于孝的,像偷窃这类一般性犯罪是可以互相隐瞒的,但如遇犯上作乱之类的大逆不道犯罪,那就绝对不能容许了,不但不能互隐,而且必须“大义灭亲”,不但可以告发,而且还可以杀了他。事实上,“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同是后世封建法典的重要原则和内容。

从国际的范围来看,法律对亲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包容几乎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例如:日本刑法典和日本改正刑法草案基于人伦关系的考虑,对于近亲属为了犯人而犯“隐匿犯人罪”和“隐灭证据罪”,可以免除刑罚的规定。德国刑法也有明确规定,为使近亲属免于刑罚而实施窝藏、包庇行为的,不负刑事责任。法国刑法典规定,近亲属间、夫妻之间实施窝藏、包庇行为,不受刑罚处罚。韩国刑法典也有“亲亲相隐”之规定的。此外,瑞士、意大利、我国台湾地区等都有类似规定,以体现容隐的原则和精神。

从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刑法对同居相隐不为罪是持否定态度的,在刑罚上也没有区别对待。这一中华法系特有的法价值理念在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中销声匿迹,却在异域的法律园地内生根、开花、结果。对此,国内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我们强调大义灭亲,实际上是片面地以国家利益为第一,以牺牲家庭亲情为代价,这是不是一种真正的公正?社会效果怎样?值得思考。陈兴良教授曾指出:“…在当前家庭仍是社会的细胞,人伦关系仍是人际关系之基础的情况下,如何对于亲属犯罪予以庇护者一律定罪处罚,恐怕不太符合当前社会的伦理道德。因此,对于同居相隐不为罪的原则在总体上我们虽然应予否定,对于刑罚适用中的伦理因素不能不加以考虑。”

刑法具有两大功能:即刑法的保护功能和刑法的保障功能。在我国,建国以来由于受“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所支配,致使我们对刑法功能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强调刑法的社会保护功能,却忽视了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把刑法视之为“刀把子”,漠视了人伦精神。就窝藏、包庇罪而言,从维护国家司法权威出发,亲属相隐应给予定罪,但从人伦精神和刑罚手段的伦理性上看,在刑罚上应与其他主体的处罚原则不同,这样做也是与世界立法发展相一致的。

第二篇:岑嘉法——内蒙宁夏水资源问题调研报告

岑嘉法——内蒙宁夏水资源问题调研报告

岑嘉法

西部大开发,水资源是重要的关键和基础。根据部领导指示和中心安排,由李裕伟、岑嘉法、朱耀琪、彭德福、殷慕慈5人蒙宁调研组,于10月12日至11月5日对内蒙古与宁夏两区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调研,行程一万多公里。重点对呼伦贝尔盟垦荒对生态环境影响、乌兰察布盟草场退耕经验、巴彦淖尔盟引黄灌溉与土地盐渍化、伊克昭盟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阿拉善盟黑河中上游过量用水与下游额济纳族生态环境恶化;宁夏沙坡头治沙经验、宁南缺水地区找水突破与今后找水方向等内容进行了考察。通过听取介绍、座谈、现场调查、分析资料,受到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土地、地勘局以及各盟、旗领导的热情接待。调研后有关专题已分别由参加调研成员以专家建议形式提出,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建设调查已写成专门建议。现仅就内蒙宁夏两区水资源调研中有关若干重点问题简报如下:

一、内蒙西部、宁夏地下水资源状况与主要问题

内蒙全区面积118.3万km,水资源总量为686亿m/a,时空分布不均匀,肋%的水资源分布在东部。西部阿拉善盟、伊克昭盟地区水资源贫乏,是此次调研重点。

阿拉善盟面积27.2万km,地表水资源(75%保证率,以下同)3.88亿m/a,地下水天然资源量40.79亿m/a,开采资源量为13.02亿m/a,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山前倾斜平原和吉兰泰盆地,但吉兰泰盆地为乌兰布和沙漠覆盖,水资源难以开采。

伊克昭盟面积8.64万km,地表水资源主要利用过境黄河水,目前引黄水量已超过分配指标。当地自产地表水资源较少,1997年地表水资源2.05亿m/a,地下水资源主要为白里系自流水盆地,开采资源翅亿m/a。

内蒙西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水资源及其它条件制约,长期以来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畜牧业是该区的基础产业。由于草场植被退化,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牲畜头数逐年下降,相当地区已丧失了人畜生存条件。特别是阿盟,右旗旗府及左旗盟行署所在地供水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有些农村牧区至今没有解决人畜饮用水问题。地下水的矿化度、氟、砷含量普遍偏高,属于水质性与资源性缺水。额旗由于黑河中上游截流过量用水,额济纳绿洲来水量锐减,来水季节错位,春夏季基本无水,造成东西居延海先后干涸,有370多万亩水域面积沦为碱滩。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植被衰退,胡扬由原来75万亩减少到34万亩,柽柳由225万亩减少到150万亩。土地沙漠化速度加快,平均每年沙漠化面积15万余亩,沙进人退,现今仍以每年20-30m的速度在吞噬着残存的居延绿洲。为我国邻近西北、华北与京津地区沙尘暴提供了重要沙源。但这些地区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程度都较低,底数不清,难以为大开发提供基础资料与依据。

宁夏全区面积6.64万km,地表水资源量8.89亿m/a,黄河在区内流程3971km,过境多年平均流量325亿m/a。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26.57亿m/a,开采资源量21.69亿m/a。1997引、扬黄河水87.46亿m/a,利用当地河川径流量1.48亿m/a,开采地下水5.43亿m/a,全区共利用水量为94.37亿m/a。地表水开发潜力已经不大,但地下水资源尚有较大的开采潜力。河套平原淡水(矿化度小于1g/L)开采资源利用率只有28.3%。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域分布不均,占全区面积不到16%的河套平原,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占全区的83%,而占全区面积84.7%的广大黄土丘陵、台地、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只占17%。而且年际与年内冬季变化大。水质差,咸水分布广泛,全区地下水矿化度大于3g/L的地下水分布面积1.8万km,占全区总面积的35%。黄河河套平原引黄灌溉不当,***232

3地下水位逐年上升,次生盐渍化严重。宁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土流失与沙化严重,是全国水资源最贫乏和生态脆弱的地区之一。由于严重缺水,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1998年尚有30万人没有脱贫,固原、彭阳、同心县人均年收入仅486元。遇干旱年份,有57万人,27万头大家畜,57万只羊吃不上水。

二、充分开发利用黄河河套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灌排结合,控制和降低地下水位,是防治盐渍化的有效办法

黄河河套平原,包括黄河上段的宁夏河套和下段的内蒙河套。宁夏河套平原西起中卫沙坡头,止于石咀山,面积储90km;内蒙河套平原,西起破口,东到包头市西郊,面积12905km。合计总面积19795km。

宁夏河套平原有效灌溉面积442.57万亩,多年平均引黄水量为75.67—80.13亿m,实际净耗黄河逞流量为32亿m/a。内蒙河套平原灌溉面积733万亩,其中农田灌溉637万亩,林草灌溉面积96万亩。多年平均引黄水量61.95亿m,净耗引黄水量47.44亿m/a。

河套平原引黄灌溉已有数百年历史,但大规模有组织引黄灌溉,分别是1967年宁夏青铜峡与1961年内蒙三圣公两个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以后开始的。由于大水漫灌,灌排不配套,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上升,达到临界水位,受毛细作用,在当地气候干旱条件下,使土壤的水分和潜水强烈蒸发,形成土壤表层和地下潜水成化,产生大面积土壤次生盐渍化。宁夏河套平原现有盐渍化耕地20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其中重盐渍化耕地34.1万亩,占盐渍化面积的16.8%。内蒙河套平原灌区范围内耕地714万亩,其中轻盐渍地(含盐量0.15-0.3%)189万亩,中度(0.3—0.6%)盐渍地114万亩,重度(0.6-1%)盐渍地54.6万亩,合计盐渍地357.6万亩。另据地方提供资料,河套平原(包括前套后套)盐渍化土地总面积约1605万亩,占宜农土地面积的64%。

黄河河套平原是宁蒙重要农业经济区,在长期引黄灌溉中因灌排不配套,造成了严重的盐渍化。根据国内外已有治理盐渍地的经验,开发当地地下水资源井灌井排,控制与降低地下水位。是彻底改造盐渍地的一种有效办法。

从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宁夏河套平原小于1g/L的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有11.6亿m/a,已开采量为2.38亿m/a,尚有9.22亿m/a可开采利用;内蒙河套平原地下水可采资源量为13.99—16.5亿m/a,开采程度不高。资源条件是具备的。

充分开采当地地下水资源有许多优点,首先通过开采可降低地下水位,当降低到临界水位(2-2.5m)时,盐渍地得到改造,这是最根本的;第二是使当地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增加了总体水资源量;第三是可以腾出部分引黄水量,留给下游或更需要的用户使用。对解决黄河自1972年开始断流,到1997年断流达226天,断流河段越来越长的状况,这对改善与恢复其生态环境条件,保护母亲河,无论是从经济、政治或环境方面都会有莫大的重要意义。

当然要实现这一重大设想,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在思想认识上要有很大的提高,国家在政策、投资、以及体制等方面,都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才有可能实现。对盐渍化治理,也要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如井渠结合、灌排配套,地表地下水资源综合利用,采用工程、生物、农业措施相结合等。从国家宏观控制来说,合理利用河套平原地区水资源,充分开发当地地下水资源,对治理盐渍化增加水资源,缓解黄河断流,恢复生态环境,应该说是一举多

得的大好事,值得下决心解决困难逐步实施。

三、现有水资源开发与配置不合理,国土资源部门应抓住国土资源综合整治规划与实施这个关键,作为解决合理利用与保护资源的切入口。

现有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上游与下游、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3333333322

2的关系,以及水资源在工业、农业、城市、矿山、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合理配置等都存在诸多问题。根据蒙宁情况,下游地区荒漠化日趋严重,为沙尘暴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来源,许多都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阿盟额旗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国家要求履行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规划与实施这个职能。建议在综合整治规划中处理好以下重要原则:

1、实行“以水定产、以水定人员发展、以水定经济规模”的原则。不能先建城镇、移民点后找水或调水;不允许在缺水地区建耗水量大的产业。

2、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开发水资源必须以保护良性生态环境为前提。贯彻中央“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把建设山川秀美的环境为目标,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合理安排上游与下游的用水量。现上游开采过量已造成下游荒漠化的要逐步还账。黑河上游甘肃境内超量用水造成下游内蒙额济纳旗东西居廷海干涸及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事件,要认真落实国家计委计国地(1992)2533号文件关于水资源分配的决定。即在近期当营落峡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8亿m,正义峡下泄水量9.5亿m,其中分配给鼎新片毛水量0.9亿m,东风场区毛水量0.6亿m。总之,上游与下游用水量,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以保护良性生态环境。

4、解决好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蓄的原则,以扩大总体可利用水资源量。上游地表水体,要留有一定数量补给地下水,以维持绿洲保持合理的地下水位,避免劳民伤财的效益搬家。中下游盐渍化沼泽化地区适宜开采利用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既可开采水源,又可改良盐渍地。总之,要合理开采利用。

5、合理配置水资源。除安排工农业、矿山、城镇用水外,还应考虑保证维持良好生态环境必须的水资源,而且要把建设山川秀美用水作为一项重要的用水项目来安排。建议中央重新审定黄河水资源量分配方案。

6、国土资源综合整治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流域水资源规划、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作基础。资源配置涉及工业、农业、城市、矿山、生态环境等方面,在职能上也与水利、农业、林业、环保有交叉,在学科上,关系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有些地区还要牵涉省(市、区)地方间的利益分配。为此,建议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对规划组织与审批程序报请上级审批是必要的。

7、鉴于国土资源整治工作复杂,建议选择一个地区或流域作试点,取得经验,然后逐步推广。

四、保护和管理好已开发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对拟建的扬黄引黄工程,要采取措施预防土壤盐渍化及其他环境负面效应的问题。

宁南地区与内蒙西部,地下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对已探明开采的地下水水源地,必须十分珍惜和保护好。特别是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水源地,更应加以重视。如宁南黑城、西吉、海原等水源地。黑城水源地三面为咸水包围,垂直方向也有咸水层分布,只要开采过量造成地下淡水位大幅度下降,或是在施工中不严格止水封闭,使井内咸淡水串通,都会造成咸水侵入淡水合水层,最终会破坏整个水源地。一旦被破坏就无法恢复。据考察目前均未把水源地保护管理起来,并已发现有各种打井队在水源地范围及周围乱打滥采,而且施工工艺很不严格,如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建议自治区与部领导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要制订地方性法规,对水源地开采实行严格的保护与管理。国土资源厅加强水源地的监测工作,依法对井位、开采量、开采层位、施工资质、止水位置、施工工艺等实施管理,以保证水源地长期稳定的开采利用。

宁蒙两区均有“再造一个河套灌区”的规划,宁夏拟新建红寺堡引黄灌区和中卫沙坡头引黄治沙等新灌区。内蒙规划开发新荒地、沙地350万亩,开发改造中低产田350万亩。建议认真吸取老灌区产生大片盐渍化的教训,做好引黄前后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加强监333

3测研究,掌握灌区地下水位、水质动态变化,采取各种措施,灌排结合,严格控制地下水位,防止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五、加大宁夏、内蒙西部找水力度与今后勘查方向的建议

宁夏地区找水,重点宜放在宁南地区以重点解决当地人畜饮水问题和银北地区盐渍化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勘查评价试验研究以及石咀山等重点缺水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评价等方面。

宁南地区勘查找水,近几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后找水目的层的方向,是在已有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战果,目标仍以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和白呈系碎屑岩孔隙裂隙水为主。碳酸盐岩围绕宁夏南北古脊梁一线,对具有供水意义的红临地区、马场滩地区、青龙山——彭阳地区、新民地区等地段加大勘查力度;白垩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层,是陕甘宁蒙白里系自流水盆地的西部边界,主要分布于宁夏东部,目的层为志丹群,查清其边界条件,对评价整个自流水盆地地下水资源有重要意义。由于水质变化复杂,开展岩相古地理研究非常重要。

对黄土地区地下水,由于地形破碎,蒸发强烈,苦水广泛分布。下伏第三系白垩系一段为弱含水层,但在有利部位可形成淡水富水地段。由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找水难度大,宜在总结已有找水经验基础上,积极引进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技术。

对河套平原地下水,关键是合理利用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展对深层地下水开采资源潜力分析,加大勘查力度。地表水地下水综合利用,井渠结合,灌排配套,控制合理地下水位,逐步治理土壤次生盐渍化。对石咀山等重点缺水城市,开展必要勘查评价,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内蒙西部找水,重点放在鄂尔多斯白里系自流水盆地的勘查,开展岩相古地理及地下水系统的综合研究,特别补充300m以深的资料,重点研究志丹群各合水层水质、水量在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全面评价盆地可开采资源大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寻找丰富的水资源。

盆地周边岩溶地下水具有找水前景,1998年在西缘棋盘井地区成功打成一眼大水量的优质岩溶水井。今后可在碳酸盐岩出露或隐伏分布的桌子山地区、准格尔——清水河等地区开展岩溶水勘查工作,均可望获得较好的找水成果。

阿拉善盟右旗旗府所在地额肯呼格镇,阿盟行署所在地巴彦浩特镇,供水问题末完全解决。温都尔西滩为阿拉善左旗的主要产粮区和移民区,由于地下水资源不清,制约着当地农牧业发展。吉兰泰镇和盐厂以及周围地区均缺乏人畜饮水。上述四个地区宜优先安排力量勘查水源。

额济纳旗由于水源不足,生态环境已遭受严重破坏,在现有勘查基础上进一步评价沙源治理与恢复生态环境可行性研究。

为治理内蒙河套平原盐渍化,在已有勘查基础上补充试验研究,进一步查请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潜力,灌排结合,控制地下水位,开展治盐示范工程,把河套平原建成良性生态环境的现代农业基地。

调研组:李裕伟、岑嘉法、彭德福、朱耀琪、殷慕慈;

执笔人:岑嘉法

第三篇:关于荆州文化旅游资源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荆州文化旅游资源问题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

2信息来源:荆州市政协信息网

按照市政协开展“荆州文化旅游发展”调研的统一安排,今年4月初至5月底,市政协第一调研组在王家富主席,周建国、黄绵寿副主席的带领下,就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与整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荆州是1982年国家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我国历史上古“九州”之一。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荆州),国家历史文化名镇3座(监利周家嘴、程集,洪湖瞿家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500处;楚纪南城遗址以及周围的八岭山、熊家冢等5处特大型古墓群(地)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100处大遗址保护规划项目库;湘鄂西革命旧址群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市现有旅游景点60多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3个(荆州博物馆、古城东门、洪湖蓝田),2A级景区4个(万寿园、盆景园、碑苑、太晖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1个(洪湖蓝田),国家森林公园4个(八岭山、洈水、黄山头、笔架山),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公安黄山头、石首桃花山)。荆州城墙与西安、南京、辽宁兴城一起列入35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市有星级饭店37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34家,晶崴国际大酒店已通过国家五星级初评。全市有旅行社41家,其中国际社3家,国内社38家,有旅游从业人员3万余人。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具有以下特点:

1、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荆州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古迹众多。经过几千年的沉积,形成了以原始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名人文化为代表的荆州历史文化。一是原始文化古老传奇,遗存众多。如鸡公山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场和阴湘城、走马岭、鸡鸣城等新石器时代城址等,其中鸡公山遗址距今逾五万年,是我国远古人类最早进入平原地区生活的证据之一。二是楚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以楚故都纪南城及其周边的八岭山、马山、天星观等八大古墓群为代表,楚文化的历史遗存俯拾即是。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郢(楚纪南城)开始,20代楚王定都荆州长达411年,成就了“春秋争霸”、“七国称雄”的伟大功业。此后荆州一直是中国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兵家必争之地,其文化内涵影响深远。荆州出土的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战国玉器、漆木器等都折射出楚文化的光辉。三是三国文化脍炙人口,美名远扬。荆州是著名的三国征战地,历史遗迹以荆州城、马跑泉、关帝庙、卸甲山、关羽祠、得胜街、三义街等城址和遗址为代表。在这里上演了“刘备借荆州”、“关羽守荆州”、“孙权讨荆州”、“吕蒙袭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经典传奇故事。三国名将关羽驻守荆州长达10年,成就了他“水淹七军”、“单刀赴会”等威震华夏的辉煌业绩。四是名人文化彪炳青史,历史遗迹以孙叔敖墓、屈原天问阁、关帝庙、张居正故居及其墓园为代表。荆州自古就是乐舞之邦、文学之乡,曾经孕育出“问鼎中原”、“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辞赋之祖”宋玉,戏剧鼻祖优孟,“第一循吏”孙叔敖,“忠义仁勇”之化身关羽,“唐代一门三相”岑文本、岑长倩、岑義,“宰相之杰”张居正,以及公安派文学创始人“公安三袁”等,可谓群星灿烂、名垂千古。

2、资源丰富,品种多样。在荆州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不仅孕育了江汉原始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名人文化,还孕育出了以荆州三观、章华寺、文庙、南门天主教堂为载体的宗教文化,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为载体的红色文化,以江河湖泊及万寿宝塔、荆江大堤、荆江分洪工程及98’抗洪纪念亭等为载体的长江水文化,以“鼓盆歌”、“荆河戏”、“说鼓子”、“马山民歌”、“啰啰咚”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等。一是宗教文化圣迹众多。我市现有的批准开放的各类宗教场所近300处,其中佛教寺庙190处,道教宫观53处,天主教堂8处,基督教堂25处,伊斯兰清真寺8处。以章华寺、太晖观最为有名。荆州章华寺因地处古章华台而得名,是春秋时期楚灵王于公元前537年修建的行宫,是湖北著名十方丛林之一。寺藏佛经颇多,文物荟萃,如《龙藏》、《频枷藏》等;还有楚梅、唐杏、古井等历史遗迹。太晖观为明朱元璋之子朱柏在此营造的王宫改名得来,曾有“遍数琳宫,独此雄甲荆楚”之誉,有“小武当”的美誉。二是红色文化可歌可泣。荆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弼时、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洪湖瞿家湾镇,监利周老嘴镇、程集镇等历史文化名镇,都留有深厚的红色记忆。三是水文化凸显治水韬略。荆州地处江汉平原,是荆江水文化的中心。境内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有483公里的长江过境岸线,九曲回肠,河道蜿蜒,是全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荆州治水历史悠久,从上古大禹治水传说到有文字记载历史,都叙说了这个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名的过程。如凝聚着荆江人民智慧、汗水和精神的沙市万寿宝塔、观音矶、抗洪纪念碑、镇江铁牛、荆江大堤、荆江分洪工程、洈水水库亚洲第一人工土坝等。四是非物质文化异彩纷呈。荆州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它成为一座琳琅满目的巨型民俗文化宝库。闻名中外的老庄哲学、楚辞歌赋、巫歌楚舞;享誉四方的楚剧、汉剧、马山民歌、木偶皮影等艺曲戏剧;匠心独运的髹漆、汉绣、竹简、青铜器、根雕、木艺;名扬天下的宫廷八宝美食、三国名菜以及兴盛的龙舟竞渡和崇凤情节等,均为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市已有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挑担围鼓”、“荆河戏”、“跳三鼓”、“滚灯舞”、“说鼓子”、“马山民歌”、“啰啰咚”),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鼓盆歌”、“荆河戏”、“说鼓子”、“马山民歌”、“啰啰咚”)。

3、多点分布,层次分明。从文化层面看,荆州基本形成了以古城为重点,以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为核心,以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为烘托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从地域分布看,荆州城区以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主,县市以优美的生态森林、湿地文化为主,如两个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中国第六大湖泊洪湖湿地和长江故道天鹅洲湿地,分别位于监利、洪湖和石首市境内。松滋洈水风景区,景区山水相依,波涟岛摇,洞险景奇,是全国少有的临水山地森林。此外,全市还有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松滋洈水国家森林公园、石首笔架山森林公园、公安黄山头森林公园等4处森林景观,进一步开发前景巨大。

二、开发、利用、整合我市文化旅游资源所做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荆州实际,提出了“狠抓旅游”的发展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首先,领导重视,积极推动。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作为战略产业来扶持。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实现“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的战略目标,确立了“狠抓旅游”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应代明同志为主任,26个市委、政府职能部门参与的荆州市旅游管理委员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荆州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荆州市旅游销售奖励办法》等,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更好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王祥喜市长为组长的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就全市融入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社会热点,氛围初步形成。

第二,制立规划,明确重点。围绕古城的保护、利用、开发,我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和“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保护为主”的原则,投入一千多万元对市区主要功能区、景区进行科学规划。先后委托美国灯塔公司和华中师范大学编制了市区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委托英国MCI公司和清华大学策划了海子湖旅游目的地项目。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景点的特点编制了有关专题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具体规划,做到了总体规划和具体景点规划的有机结合。同时,市委、市政府依据规划量力而行,在资源的保护利用上,坚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重点打造与一般治理相结合,短期加快建设了一批具备基础条件又影响大、见效快的项目,如荆州古城水域治理,熊家冢大型古墓开发与保护,海子湖旅游目的地建设等。

第三,强化配套,筹备项目。按照全面布局、重点突破的思路,打造精品龙头旅游产品,精心策划包装优势旅游项目,多方引进资金,加快开发建设力度。在突出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基础上,围绕“城、区、村、园、馆、墓”等方面景点建设,储备项目30个,计划投入建设资金237亿元。其中,以荆州古城的恢复、整合、开发为重点,计划投资160亿元。这些项目的建成,必将极大丰富荆州的旅游资源,提升荆州旅游的地位。为有力促进荆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围绕“路”、“港”、“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规划建设高速公路314公里,一级公路453公里,旅游公路515公里;航道新建、整治项目10个,共333公里,货运码头16个,旅游客运码头9个;客运站点15个,货运物流设施14处。目前,经过争取,重要的公路、铁路线路已经得到国家批准并开工建设。市文化局在深挖荆楚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打造了《楚韵荆风》和《呀吙咿嗬》两个精品文化旅游节目,策划编制了《荆风楚韵·水上民众乐园》项目并积极进行了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

第四,加大宣传,改善环境。为进一步宣传荆州、推介荆州,我市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主办的一系列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通过中央电视台、部分地方台及美、德、法、日、韩等国家和港澳地区媒体推介荆州的文化旅游,加强与周边地市合作,开展联合促销。同时,举办旅游项目推介会、专场推介会等活动,进一步宣传荆州,扩大影响。2008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564.02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31亿元;接待入境游客2.89万人,实现旅游创汇1083.14万美元。市委、市政府加大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治理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改善服务,旅游形象得到提升。

虽然我市文化旅游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荆州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力相比仍然是滞后缓慢的,与荆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定位不明,特色不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荆州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形成了原始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每个文化都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累,各成体系,独自成章。但如何推介荆州,宣传荆州,让世界了解荆州,至今仍没有形成一张体现荆州历史文化特色,唱响世界的名片。如何定位荆州文化,彰显荆州文化特色,是荆州文化旅游发展之首要。为推动荆州文化旅游的发展,在坚持百花齐放,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必须重点突出荆州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形成荆州的特色和唱响世界的品牌。

2、有规不依,执行不力。1999年,国务院审批《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时,将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三大城市性质之首确定下来。荆州的发展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都应当围绕这一定位展开。但这些年来,荆州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景区、景点发展规划起步较晚,执行偏弱,严重影响了荆州文化旅游的发展。如古城内的保护与开发就与当时的规划缺失分不开。我市文化、文物、旅游、城建等职能部门根据工作职能都做了一些旅游发展规划,但由于时空差异,起点不高,且部门气息浓厚,实施起来难度较大,缺乏全方位统筹,权威性不足。而且,还存在着执行不力,有规不依,违章乱建的情况,这与古城建设与保护的要求相违悖。古城内机构的搬迁、人口的转移也长期停滞。十年来,古城内机构人口不仅未迁出,反而净增三万多人。目前的规划基本上满足荆州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但在执行过程中,人为干扰太多,造成有规不依、有规难依的情况。如不加以控制必将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包袱,荆州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将成为空谈。

3、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普遍存在资源分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在景点的建设和开发上单兵作战,小打小闹,重眼前轻长远,缺乏整体认识和全盘考虑,有些开发建设甚至对于荆州未来文化旅游发展造成障碍。如新南门关羽祠的建设,在选址、设计、包装、建设等方面都值得商榷。如东门景区的古城墙、护城河、广场、环道等分属文物部门、马河渔场、建委等部门管理,还有市、区两级相互争利,互推责任,彼此掣肘等。同时,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体制未得到创新,景区、景点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不清晰,未能按照市场要求实行有效分离,这些都制约了资源效能的发挥,影响了项目的招商,阻碍了景区景点的建设和发展。

4、政策缺失,龙头不强。我市尚未真正出台保护、利用、整合与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系列政策,加上有关职能部门各自解释,使已有的政策更具有不可操作性,加大了资源开发、整合的难度,使得有些项目虽有规划,但就是引不来“凤凰”,难以投产见效。由于无政策支持,投入不够,荆州景点小而分散,没有形成核心景区。荆州古城本应成为荆州文化旅游的核心景区,但一直有名气无实景,有故事无载体。游人总是满怀热情而来,灰心失望而归。

三、整合开发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思考与建议

荆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影响大,应该系统整合,有效开发。

1、突出特色,科学定位。荆州文化融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于一体,集原始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于一域,其文化是多元组合的。在诸元文化中,荆州文化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主体定位,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打造文化旅游的精品名牌。这个“一主”必须既能体现荆州文化的地域和时代特色,又能包容荆州的诸元文化,更能叫响全国甚至全世界。荆州文化的主体,宜定位于“古城荆州”,它承载了二千多年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国内外影响深远,是荆州唱响世界的名片。荆州文化旅游应以这个主体定位为核心,综合利用荆州的多元文化,推动荆州文化旅游的科学发展。承载“古城荆州”文化内涵的是荆州楚文化和三国文化,而承载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的视觉景观,则是“楚国故都”和“三国名城”。发展荆州的文化旅游,打造荆州的旅游精品,又必然要推出“楚国故都”、“三国名城”的文化旅游品牌。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以古城荆州为核心,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旅游格局,打造“楚国故都、三国名城”的旅游品牌,让荆州的文化旅游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立足资源优势,高起点规划、建设旅游城市。发展荆州的文化旅游,必须精心制定荆州市旅游整体规划,突出古城特色,彰显不同文化内涵。建议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荆州古城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荆州古城保护为核心,荆州古城内恢复建设两汉古建筑,打造三国名城特色,建设三国文化风情街。坚决控制古城内人口增长,搬迁古城内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军事设施和部分学校、医院,恢复重(扩)建古城内部分建筑,如承天寺、关公府、湘东苑(现盆景园)、文庙、张居正故居等。古城内现有建筑和设施根据旅游功能进行改造,逐街逐巷逐屋进行包装、改造,使其与周围的景观相协调,与古城的文化相一致。对建筑风格实在难以改造、利用且影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应坚决予以拆除。加快推进熊家冢楚墓开发、纪南城遗址公园和海子湖仿楚城休闲度假区、长江水文化园、章华寺及周边景观、张居正故居及墓地改扩建等大型旅游项目建设,同时逐步完善洪湖、天鹅洲、洈水等现有的景区产品。

3、整合资源,打造核心龙头产品。荆州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交通条件都是吸引客商投资的重要条件。政府应在科学规划、统筹项目、改善环境、制定政策上下功夫出实招。按照“龙头带动、核心支撑、线路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成立市旅游开发公司和市旅游发展投资公司,整合城市旅游资源,创新开发利用文化旅游的体制机制,精心设计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选择有品牌、有实力、有优势、有意愿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建设好重点规划项目。当前要重点开发和整合以下三大文化旅游景区的资源:

一是以三国文化为主题,开发整合荆州古城景区资源。荆州古城实际上是三国城,素有“南国完璧”美誉的荆州城墙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的重要载体。在逐步恢复古城景观之前,重点整合现有景观,整合相关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按国家5A级景区标准打造荆州东门及环城景区。规划荆州古城旅游线路,内环线通过修复一些经典串连起碑苑、玄妙观、盆景园、关公刮骨疗毒处、开元观、博物馆、三国公园、得胜街、三义街、卸甲山、关羽祠、张飞一担土、跑马泉、关公帅府、关帝庙、关公文化广场、古城墙博物馆、藏兵洞等景点,增设电瓶车游览。城墙线可供游客步行。建议在对整个城墙进行全面整治、维修、贯通的同时,修复和重建拱极门(北门)之景龙楼、公安门(小东门)之望江楼、安澜门(西门)之九阳楼、南纪门(南门)之曲江楼、远安门(小北门)之朝宗楼以及雄楚楼、仲宣楼、明月楼等堞楼和角楼。以城墙、城门(瓮城)、城楼、敌台、堞垛等为载体,建设环古城墙三国故事蜡像区和三国故事浏览区,增设文艺表演和观众参与互动项目。外环线建设护城河景观带,可采取乘坐马车游览。护城河改善水质,增设景点及仿古游船,将护城河打造成荆州的“秦淮河”。在护城河外修建外环线路,乘坐旅游车可远观荆州古城。整体搬迁荆州市轴承厂、市交警四大队,建设较大规模停车场和游客接待中心,护城河上架设水上吊桥,增加可看点。加快荆州三监狱旧址的拆迁、搬迁速度,打造新的旅游景点。金凤广场更名为关公广场,在此建立全国最大的关公雕像。九龙渊公园设置三国故事长廊,白天增设水上游乐项目,晚间进行大型实景文艺演出(请国内著名导演按照荆州文化特点策划、包装、导演)。关公文化是三国文化的核心。建议在荆州建立关公府,在府内前殿增设关公雕塑、生平事迹展等实物,再现关羽镇守荆州十年的情景。打造荆州东门至关公府的关公大道,改造建设关公广场,打通至关羽祠的道路,增添三国故事街,供游客观赏表演和购物。

二是以楚文化为主题,开发整合海子湖、纪南城、熊家冢及八岭山古墓群等景区资源。积极准备,创造条件,开发展示楚故都纪南城原址,兴建楚纪南故城遗址公园,包括整修楚纪南城城墙、烽火台、水门、重要宫殿基址展示点;修建展示楚纪南故城历史风貌和历次发掘出土的相关文物的遗址博物馆;并在纪南城旁,海子湖附近按一定比例复制建设仿古楚人街及楚王城。海子湖目的地也可建设成为一座仿楚城,融休闲度假于一体。加快熊家冢大型古墓的开发建设速度,打造楚文化核心景区。保护八岭山现有古墓群,结合国家森林公园和生态景观,彰显楚文化内涵。如为楚王爱妃樊姬冢树碑,布置一些她的肖像宣传画及其故事等。最后形成海子湖──纪南城──熊家冢──八岭山──荆州博物馆的楚文化旅游线。

三是以水文化为主题,开发整合荆江大堤沿江景观带资源。整体规划建设沿江景观带,建立荆江大堤、盐卡口岸、涉外旅游码头、沿江十里画廊、荆江分洪纪念亭、观音矶、万寿园、98’抗洪纪念亭、长江文化园、水文化博物馆的水文化旅游线。开辟万寿园至公安北闸的水上旅游航线,串连起万寿园至公安北闸间相关景点,结合新颖壮观的荆州长江大桥和三八洲绿岛形成江心特色景观。

此外,还应根据条件逐步开发整合以下文化旅游资源:

一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文化的综合开发利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这样既能有效保护普查工作中收集、整理的非遗珍贵实物资料,又能将非遗资源加以集中保护、展示和传播,突出文化旅游的“人文核心”作用。深入挖掘、整理、开发我市特有的民俗歌舞、技艺制作、礼仪宗教、饮食文化等,在关公广场旁民俗文化村建立展示区,使外地游客除了浏览和观赏自然历史景观外,还能融入到现实的、具体的民俗风情文化活动中。

二是整合开发我市宗教旅游资源。按4A级标准提升打造章华寺旅游景区。整合章华寺、烈士陵园、太师渊的水土资源,对章华寺周围空置厂房及与章华寺景观不适应的建筑予以补偿拆迁,以发挥章华寺在荆州文化旅游中的作用;整体包装打造太晖观景区。将湘献王墓、辽王墓和太晖观整体设计建设,搬迁周围学校和民居,按原有图纸复修太晖观,增加荆州旅游的可看点。

三是博物馆的改扩建。荆州博物馆是一座融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物收藏与考古发掘研究、文化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国地市级博物馆之首,是展示荆州形象的重要窗口。目前博物馆展厅面积狭小、陈列手段落后,极大地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尤其是该馆在古代漆木器、古代丝织品、古代玉石器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建议市政府加快博物馆扩建步伐,扩建古代丝绸、古代漆木器、古代玉器三个陈列专馆,增加漆器、织造等原始工艺制作过程的展厅,完善展示方式;改造装修楚乐宫,策划包装节目内容,变单一表演为游客参与互动、适合游客参与的旅游商业性节目。

4、强化服务,改善环境。市委、市政府要将发展文化旅游作为荆州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来抓,制定具体可实施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树立“大旅游、大市场”的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市场服务功能,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局面。发挥市旅游管理委员会的作用,解决事关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市旅游景区业协会、旅行社业协会、旅游星级饭店业协会、旅游车(船)业协会、旅游商品业协会的建设,真正发挥协会的行业自律和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建设旅客接待中心,增加高速公路及城市入口道路附近旅游标识(标牌指引),加大沿线的环境整治力度。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公路及航运建设,推进荆州文化旅游发展。设计、建设围绕荆州主要景区的旅游线路,方便游客出行。如熊家冢旅游公路、松滋洈水至江南高速连接线,松滋洈水水库旅游码头、洪湖市乌林旅游码头等,连接洪湖、天鹅洲、洈水等景点,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线路。建设荆州旅游码头、荆州拖船埠旅游码头等,打造长江旅游黄金线。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要强化城市管理,树立建设旅游城市的理念。根据城市功能和文化特点,强规划、强管理,体现文化统一性。要根据荆州气侯温暖、雨水充沛的特点,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打造园林城市。要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契机,大力整治城市环境,规范经营秩序,严厉查处乱搭乱盖、乱贴乱画等破环城市环境的行为,尤其对旅游景区景点及周边环境卫生要加大查处和处罚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爱我荆州,建设荆州,从我做起”的良好风尚。

第四篇:当调研报告当前团场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调 研 报 告

--当前团场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林桂华 2012年6月10日

当前团场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近年来,在兵团党委和团党委高度重视下,团场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不断改善。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相比,与职工群众和文化生活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团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团场文化设施落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经济支持,对基础薄弱的团场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此,而文化资金投入不足与文化设施滞后已经成为团场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团场文化设施是职工群众就近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的基础。虽然这几年民生工程大力实施解决了团场文化宫和少数连队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问题,但是连队的图书室、文化活动室之类场所图书少,活动器械缺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有的连队文化活动室还是一室多用,职工群众对文化阵地不足的呼声和意见仍然十分强烈,尤其是离退休职工群众反映更为强烈,因此团场和连队文化阵地很难满足科教兴农的需求。

2、团党委、基层连队支部“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 在执政为民的理念中,团党委和基层党支部对职工物质生活质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对职工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方面的关注则相对不够。一些基层领导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让职工增收、生活富裕就行了,至于文化发展好坏关系不大,认为这即不影响职工致富奔小康,又不影响干部政绩的考核,于是就把精力放在了经济工作上了,而对文化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团场文化建设严重“贫血”,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3、团场文化活动形式单一,难以满足职工文化需求

团场尤其是连队可供职工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途径和渠道都非常有限,形式单一,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在连队职工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团场连队文化阵地和文艺人才的缺失,文化宣传、辅导、娱乐和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没有很好的利用,文化设施随意挤占、挪用。即使搞一些文化活动,主要以唱歌、跳舞等传统形式为主,受众则以老年和妇女为主。所以对广大职工群众没有吸引力,因此有的地方赌博迷信活动有报抬头,值得我们每个兵团干部深思。

4、文化人才奇缺

基层团场连队没有专人负责,只是在搞文化活动时到处请人或临时应付,近几年团场在引进专业人才方面没有引进过专业性强的文化教育人才,连队文化发展处于“顺其自然”,供不足需的状态。基层连队的文化活动只能是简单的应付。

二、加强团场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化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

加强团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和保障职工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举措。要把团场和连队文化建设规划纳入团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中,加大对团场和连队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团场应抓好团职工文化站的管理,充分发挥其文化阵地作用,同时应抓好基层连队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娱乐室的建设。巩固和管理好现有的文化娱乐设施,使其充分发挥功能。充分利用近几年兵团对团场基础设施投入的契机,争取项目资金新建基层连队文化站,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全团所有的单位都有较好的文化站所。

2、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 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占领团场连队文化阵地,这是团场文化工作的重上之重,文化活动要针对团场连队的特点,贴近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农闲和重大节日开展文化活动。要大力宣传兵、师、团党委的方针政策,以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政策方针通过广播、阅览栏、印发宣传册等形式,及时送到千家万户。要依托团、连工会、青年、妇联、老年协会等群团组织,组织职工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让职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职工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以达到自娱自乐、寭教于乐的效果。

3、团场文化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多样代模式

坚持文化创新是团场文化建设的生命,要着眼于群众文化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变化的实际,与时俱进,创新多样式模式。充分发挥团场文化活动中心的阵地作用,力争每个基层连队都有图书室、阅报室、棋牌室、黑板报和老年活动中心以及群众性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中心日常活动除了读书看报外,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成立舞蹈、音乐、书法、棋艺协会,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在新形式下团场文化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创新上下功夫,把团场文化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多组织一些贴近团场职工群众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的文化下连活动,为职工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营造出团场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职工文化生活质量。在新型团场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4、提高文化工作队伍素质,稳定基层文化队伍

团场党委应经常聘请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专家和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基层团场和连队,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帮助基层连队文化工作者掌握文化知识,增强业务技能,要充分挖掘基层文艺骨干、民间艺人,同时要引导基层文化工作者坚持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与职工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向实践学习、向职工学习,争取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同时有计划的引进一批文艺人才充实到团场连队,加强连队人才队伍,还要注重将文化高、热情高的从事文化事业的年轻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团场职工文化生活红红火火,到处洋溢着深厚的文化氛围,职工群众能不拍手叫好吗?

综上所述,我们深知团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常抓不懈才能出成果,持之以恒才能出成效。作为一名团场的普通干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团场文化工作,使团场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同步推进。

2012-6-10

第五篇:2020年x区安全生产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存在问题建议

6595

2020年x区安全生产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存在问题建议

内容提要: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x区人大常委会对该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x市安全生产条例》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深入学习宣传法律法规,激发全民参与热情;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发挥企业能动作用;理顺工作部门间的关系,明确安全监管职责;健全安全监管相关制度,规范安全执法行为;全力推进隐患排查治理,确保生命财产安全;筑牢安全监管基层基础,强化安监工作保障等建议。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区,x区人大常委会结合该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实际,深入区级有关部门、镇街以及部分企业和社区,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x市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贯彻实施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区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高度重视“一法一条例”的贯彻实施,认真执行相关法律制度和法律规定,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x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完善配套措施,积极推进法律法规实施。自安全生产法xxxx年x月xx日修正以来,结合x市xxxx年x月x日起施行的《x市安全生产条例》,区政府高度重视“一法一条例”的宣传学习,围绕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制定了《x区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施意见》《x区安全生产监管动态评估管理办法》等系列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属地监管责任,细化监管措施,为正确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健全监管机制,着力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建立了日报告、月通报、季核查制度,实行动态评估考核办法,形成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合力,提高了监管效能。二是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逐步落实,强力推进安全生产“三色”台账管理,实行“三清三进”推进生产安全隐患治理,取得较好效果。三是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了以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办法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评估体系,定期召开安委会例会调度工作,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严格部门监管责任,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

(三)依法履行职责,切实改善安全生产状况。区政府及其安全监管部门把安全生产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底线”“红线”思维和意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排查整治隐患为重点,加强安全生产事故防控工作,协调各方力量,对事故高发、人员密集的行业或领域实施综合监管。建立了区领导挂牌督办重大安全隐患和班子成员在重大节假日带队督查安全生产工作的机制,坚持每年开展不同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定期分析研究,统筹协调,最大限度防范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从统计数据看,xxxx年全区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xx起、死亡xx人,同比下降xx.x%、xx.x%,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指标xx%。

(四)严格行政执法,充分发挥法律震慑作用。规范执法程序和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前提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执法,将生产安全教育与行政处罚相结合,积极开展说理式执法,确保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的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正确适用法律法规。加强了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依法严肃处理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有效发挥了法律的震慑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法一条例”宣传不够深入。在调研访谈中,部分中小微企业和群众表示对安全生产法和《x市安全生产条例》的主要内容不知晓或略知一二,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总体上仍较淡薄,参与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普遍缺乏风险辨识防范和避险逃生能力。个别经济部门和部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仍然存在,安全生产“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未得到彻底根治。

(二)部分监管职责不够具体明确。一是某些领域尤其涉及多头管理、多头执法领域的部分职能职责不够具体明确,有的没有很好解决“谁来负责、负什么责、怎么负责”等问题,导致个别监管部门和人员缺乏责任心,要么相互推诿、扯皮,要么互不配合,或者相互拆台,未形成监管合力,在调研座谈中有较多基层单位反映在发现安全隐患问题后不清楚该找哪个部门报告或反映,导致一些被监管对象违法违规违章行为时常发生。二是部分行业监管部门只重视本部门直接监管的某个领域,忽略了对整个行业监管职能作用的发挥,导致部门间工作不平衡,在日常监管中各自为政,如调研中反映辖区内水上作业的各种船舶(包括采砂船、渔船、游船、竹筏等)的安全监管问题,是按船只的长短、用途等划分不同的部门进行监管,存在部门间职能交叉、政出多门、信息不通、被动监管、责任互推等情况。三是个别行业监管部门在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情况下,以文件形式随意委托镇街或其他组织实施安全执法活动,擅自下放权力将责任转移到镇街,不指导、不督促、不担责,一委了之,有的不办理任何书面委托手续或以考核的方式强制签订委托协议,且内容简略,对委托执法的依据、事项、权限、范围、期限、法律责任等规定不明确不具体,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有的被委托单位无专业技术人员、无专业技术设施设备、无执法资格人员,不能依法实施委托执法。四是个别行业主管部门片面认为安全生产监管是安监局的事情,按“属地管理”原则又是镇街的事情,把自己摆在协助配合位置,处于从属地位,逃避责任担当。

(三)重大安全隐患挂牌整治率不高。xxxx年纳入“三色”管理的安全隐患xxxxx条,虽然完成整改xxxxx条,整改率为xx.x%,但区级挂牌督办的xx个重大安全隐患,仍有x个未完成整改,加上xxxx年一季度新增的区级挂牌督办的重大安全隐患x个,共计x个重大安全隐患,至今未完成整改仍在推进中,其中涉及房屋安全x个,建筑安全x个,矿石渣场边坡安全x个,消防安全x个,交通安全x个。

(四)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仍较突出。一是建筑安全事故多发,围标串标、违规挂靠、违法分包、层层转包、项目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不到岗、以及“三违”现象等屡禁不止,如xxxx年x月至xx月,全区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亡人事故xx起、死亡xx人,其中建设施工领域占xx起、xx人,同比增加x起、x人,应引起高度重视。二是石油天然气管道、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电梯扶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监管维护难度较大,尤其中小微企业较为普遍,存在管理层级不清楚、责任不明确,致使部分特种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安全附件被毁损或失效,安全得不到保障,甚至有的企业非法制造、安装、使用特种设备。三是交通运输安全不可放松,在道路方面,摩托车、三轮车、农用车非法营运、客货运车辆超限超速现象严重,极易引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如xxxx年x—x月辖区企业客货运车辆超限超速共计xx次,其中x五分公司x次,整改效果不明显;在水域方面,各类船舶水上作业的安全堪忧,如御临河水域存在自建采砂船无证采砂行为,且大部分采砂船达不到船检要求;在航空方面,x机场净空压力大,如市民违规放飞无人机,给航空带来潜在安全隐患。四是城区老旧单体楼安全隐患多,大多数是上世纪xx、xx年代修建,设计建造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出现外墙砖驳离脱落、公共设施设备破旧不堪、楼梯过道钢筋锈蚀爆裂、电线电路老化、化粪池及地下排水管网堵塞、消防设施设备损坏严重、空调外机架掉落等,有的老旧单体楼无房屋设计、建设等责任主体、无大修基金、无物业管理,安全隐患多,功能不完善,群众投诉多,社会关注高。五是“九小场所”和“三合一”“多合一”场所(集加工、生产、仓储、经营与住宿于一室)的安全隐患突出,安全措施不到位,一旦发生火灾等事故,极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

(五)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一些企业尤其中小微企业流动性大,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减少安全投入,生产条件简陋,作业环境差,标准化程度底,安全生产管理秩序混乱,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严重,对生产安全隐患持侥幸心理,未能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如有的企业没有按照“一法一条例”的要求,依法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职工安全教育培训、改善安全条件、安全设施投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处置等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有的没有依法按要求为职工办理工伤社会保险,有的带病使用老化陈旧的生产设施设备,有的消防栓和灭火器材不能使用成为摆设,有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未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有的存在“三违”现象,甚至有的直接抵触安全检查等。

(六)安全监管基层基础较为薄弱。调研座谈中,几乎所有镇街对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问题反映强烈,镇街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在设置上未单列,不属编内机构,仅挂靠镇街综治办公室开展工作,在人员配备上几乎为兼职,又因受编制限制不能享有安监特殊岗位津贴,政治待遇缺失,无安监经费,无安全检查设备装备,职业认同度不高,导致镇街安监队伍稳定性差,不愿干、不想干的现象十分突出,存在安监力量与安监任务之间的矛盾。村(社区)级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仍不完善,其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村(社区)主任或书记承担,工资待遇不与安监工作挂钩,也无安监特殊岗位津贴,实际安全监管效果并不理想。

三、工作建议

(一)深入学习宣传法律法规,激发全民参与热情。一要扩大安全生产法和《x市安全生产条例》的宣传面,做到全覆盖,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月”等主题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增强全民参与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风险辨识防范和避险逃生的能力,增强对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二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企业负责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强化安全知识的普及,积极营造人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强化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责任意识。三要加强法律政策引导,依据安全生产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和《x市安全生产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认真研究对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参加抢险救护、研究和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的措施办法。

(二)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发挥企业能动作用。一要督促企业加强自身管理,自觉推进标准化建设,改善生产条件,规范工作操作流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设施及标志标识,加大安全投入,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旧工艺、旧设备,从源头预防安全事故发生。二要督促企业依照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结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一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一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强化内部管理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杜绝“三违”现象,把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三要加强安全措施保障,提高安全科技含量,力求做深、做细、做精。四要强化员工的教育培训和职业病防治,丰富企业员工具备必要的生产安全知识,熟悉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提高企业员工安全事故预防、应急救援和自我保护能力。五是严格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行为和直接责任人要依法严肃处理,倒逼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零容忍”,确保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三)理顺工作部门间的关系,明确安全监管职责。一要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理清涉及多头管理、多头执法领域各级各部门安全监管的职能职责,处理好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属地监管之间的关系,敢于担当,依法对本系统、本行业、本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实施监管,切实解决职能交叉、推诿扯皮、消极履职、责任不明等问题。二要建立健全责任清单管理机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细化安全监管职能职责,便于实际工作中照单督促检查和考核,实行照单尽职免责、照单失职追责,防止安全监管不作为。三要加强政府统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安全监管死角和盲区,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四要加强联合检查执法,整合力量资源,互通互享执法信息,形成监管合力,严格规范委托执法行为,凡无法律依据的,各行业监管部门不得将自身的法定执法权擅自委托给基层执法部门或单位行使。

(四)健全安全监管相关制度,规范安全执法行为。结合x区工作实际,研究制定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的有关配套规范性文件,加强相关安全监管制度建设,尤其要健全规范性文件评估机制,对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清理,做好立、改、废工作;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做到有目标、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有评比,防止安全监管工作走过场、不落实、不过硬等情况发生;健全行政审批发证工作制度,做到谁审批、谁把关、谁负责,确保审查到位、责任到位、监管到位;健全重大安全隐患治理督办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总结、分析、研判,提高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健全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信箱邮件地址,依据安全生产法第七十三条和《x市安全生产条例》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对报告重大安全隐患或者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五)全力推进隐患排查治理,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加强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已排查发现的安全事故隐患,要坚决、及时、彻底消除,防止“隐患”向“事故”质变。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尤其要加强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石油天然气管道、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电梯扶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器材、油气站、危旧房、道路交通运输、水上船舶作业、食药品生产加工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

(六)筑牢安全监管基层基础,强化安监工作保障。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xxxx〕xx号)第十一条“进一步完善地方监管执法体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作为政府工作部门和行政执法机构,加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设,强化行政执法职能。统筹加强安全监管力量,重点充实市、县两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人员,强化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建设。完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等功能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明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构,以及港区安全生产地方监管和部门监管责任。”和《中共x市委、x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x委发〔xxxx〕xx号)第十三条“加强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执法机构建设。结合乡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落实监管责任,配齐配强与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力量,切实保持基层安全监管队伍的稳定。”的规定精神,结合镇街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强镇街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落实监管责任,配齐配强与任务相适应的懂技术懂专业懂法律的专职安监人员力量,强化行政执法职能。二要建立完善工作激励机制,按政策要求和标准落实相关待遇和特殊岗位津贴,确保基层安全监管队伍的稳定性,按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安监要求,严格落实行业监管和属地监管责任,确保一方平安。三要改善办公条件,配齐安监执法专业技术设施设备,保障依法对辖区内的安全生产状况开展监督检查。四要加强安监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和考核,鼓励安监人员参加多领域知识学习,精通电气、建筑、机械设备、危化品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技术和安防技能,分析研判事故发生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知识和专业水平,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对失职渎职,要严格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下载同居相隐不为罪刑法文化问题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同居相隐不为罪刑法文化问题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