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怒焰狂花》观后感
《怒焰狂花》观后感
影片讲述了恩爱夫妻牧师罗勃和他的妻子收养了一对姐弟孤儿,七岁的姐姐凯瑟琳有着又大又圆的眼睛,模样乖巧可爱。但是随着与姐弟俩相处的深入,罗勃夫妇发现凯瑟琳乖巧的面貌下却有着和同龄人甚是不同的内心。凯瑟琳的一系列暴力和攻击行为让罗勃与妻子越来越不安,妻子吉尔找到凯瑟琳的姑姑,得知凯瑟琳在十八个月大时就被亲生父亲性侵,母亲有毒瘾,对他们没有反应。夫妻俩这才得知,凯瑟琳的异常举动背后竟有如此深刻的痛苦。随即,罗勃夫妇带着凯瑟琳开始了漫长的心理、治疗。
从影片一开场,就可以看出凯瑟琳有着异于同龄小孩子的早熟和对弟弟的控制及对爸爸罗勃的防范。随后出现的若干次暴力行为,弄死窝里的小鸟,用针刺伤狗,虐待弟弟,多次破坏室内物品以发泄,甚至想杀死爸爸妈妈。这一切都显示着凯瑟琳的不正常。
3.5个月大的婴儿就有明显的立体觉,4个月大的婴儿的颜色视觉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听觉是与生俱来的,且婴儿最早在出生后几小时后几小时内便产生了记忆。所以凯瑟琳在梦里或幻象里还能看到父亲性侵她时模糊的身影和清晰的记得父亲当时说的话。并且每次凯瑟琳做完噩梦后都会有攻击行为。由此可见,凯瑟琳的亲生父亲对她的性侵是她这些异常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因。
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凯瑟琳的成长环境。罗勃夫妇已经是收养凯瑟琳姐弟的第四个家庭,遭到三次抛弃,让她感觉自己不被重视,没有存在感。并且在每个家庭的短暂相处中,没有与父母形成依恋,就是影片中心理医生所说的亲附感。当小孩没有依附感时,他们通常会变得很暴力,以及充满愤怒,尤其是凯瑟琳在婴幼儿时期遭受过极大伤害后,后果更为严重。没有是非善恶标准,没有道德观,没有能力去感受爱,这些都在影片中反应出。当她与心理医生对话时,理所当然的说出了她做了的以及想做的一切坏事,毫无罪恶感,反而语气中透露着快感,自豪。并在心理医生说出,其他的小孩不会有杀死自己父母的想法时,她表示很困惑,问到:“他们不会么?”。这时她表情疑惑,觉得不可思议。
在进行多次治疗后,可以从凯瑟琳的表现中看出,她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从最开始对父母的敌对,到后来开始渴望母亲的拥抱。说明她已经逐渐在和母亲形成依附感,随着依附感的形成,她感受爱的能力也再慢慢获得。有一个重要的突破是,凯以前每次被噩梦惊醒时都是恐惧,和发泄愤怒,可是在治疗后的一次噩梦惊醒后,她开始反抗,把一只玩具当做是她亲生父亲,并“杀”了他,然后跑去向弟弟报喜。这时可以看出,她心中的愤怒得到了最大的发泄,杀掉了自己一直以来内心深处最恐惧的人,之后她的愤怒或攻击行为都会有所减轻。
最后,在凯瑟琳的治疗过程中,罗勃夫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无条件的支持她,给她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家庭。特别是母亲吉尔,用她的母爱感化了凯瑟琳,在影片的结尾凯瑟琳甚至为母亲留下了眼泪。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和凯瑟琳相同遭遇的孩子,我希望她们也能遇到像罗勃夫妇一样善良的父母,给予他们支持、鼓励和爱。作为一名在读心理学生,我也希望社会各界的人们关注孤儿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在正常的环境下成长。影片最后有一句话“这仅仅是治疗的开始,接下来凯瑟琳还进行了隔离家人和行为训练”。但是我相信凯瑟琳在这个温暖的家庭的支持下,这会是她治疗的一个很好的开始。
第二篇:《末路狂花》观后感
《末路狂花》影评
末路狂花让我看到了两位不羁的女性。
一位是备受丈夫欺压单纯善良的家庭主妇塞尔玛,另一位是烟不离手的小混混似的单身女服务员露易丝。两人都无法忍受现实带来的无奈和压抑,制定了一个周末出游计划,塞尔玛瞒着自己一直低声下气的丈夫同露易丝一起踏上了旅途。整部作品围绕着强奸这条线索展开,先是路上塞尔玛问露易丝关于之前在德州她受侮辱的事,露易丝对此事极为反感,不愿提起。接着,在酒吧里,一直被关在家庭围栏中单纯的塞尔玛受到图谋不轨的卡伦的欺骗,企图将她强奸,幸好露易丝及时赶到,制止了卡伦拙劣的行为。露易丝对卡伦的言语是对卡伦的警告,警告他别再做这等侮辱女性的事,没有想到卡伦仍然死性不改,面对着漆黑的枪口说出“给我口交”。这彻底的激怒了露易丝,多年前她受到的侮辱和痛苦在此刻终于爆发了,为了维护好友和自己,她毫不犹豫地扣下了扳机。
从此,她们两人的愉快假期成为了逃亡之旅。露易丝和塞尔玛对男性对女性尊严漠视的仇恨更加深入。接下来,在两人的逃亡过程中,影片不断的探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问题,塞尔玛的丈夫对塞尔玛的态度,塞尔玛再次被一位长得英俊帅气的男人欺骗,骗走了她们所有的路费,露易丝砸在考虑到男友不能被牵扯进来的情况下,忍痛拒绝了男友的求婚,而当她得知一生所有的继续都消失了以后,她彻底无路可走,她崩溃了。恰好在此时,单纯柔弱的塞尔玛觉醒,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刚毅坚定,忍耐已久的野兽终于爆发,这种爆发是最为惊人的,她抱着报复天下所有男人的决心,拉着露易丝继续她们接近穷途末路的旅途。如今的塞尔玛已经今非昔比,从对丈夫的低声下气到面不改色的抢劫银行,她的个性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这股改变的力量源自于她对自由生活、对自己尊严能够受尊重的时代的向往。在此,我深深佩服这样一位敢于向整个社会体制和风气挑战的女性。塞尔玛的觉悟感染了露易丝,虽然她们的罪行不断增加,但是她们的路却越走越宽,不再受到男性社会的压制,不再受到社会传统的束缚,她们像孤独的革命者一般,向不公的男女关系发起挑战,向自由生活发起追求,伸张自己的正义,企图拷问天下所有的男性。就像他们拷问那位卡车司机一般,“若有人对你母亲或者姐妹这样做,你会感到怎样,或者是对你太太?”,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这是什么?这是公平。她们追求的只是这个世界的平等,仅此而已。
另外,在逃亡的途中,她们俩遇到了将要惩罚她们超速驾驶的男性警官,当警官面对她们的枪口也就是死亡的时候,显示出来的懦弱和向她们求饶,这是有意安排,导演故意突出该男性角色在面对死亡时候的退缩,于最后两位女性驾车逃离的英勇举动产生明显的对比,男性的人格也有比不上女性的部分。
最后分析一下影片的结尾两位主角驾车飞下悬崖的时刻,当时她们的脸上是挂着笑容的。在经历了许久的逃亡生涯之后,被警方军队包围穷途末路的两位女性终于找到了最后的道路,通向天堂的道路。这个结局虽然像大部分的犯罪类型电影一样以主角的死亡来作为故事的结束,并不出人意料,但两位女性最后时刻做出这个走向死亡的决定的方式让我相当震撼。没有路可以走了,那就抬起头往前走吧,就算前方有千辛万苦刀山火海,也不会回头,也不会向违背自己心中平等杠杆的世界低头。这一举动着实让我感动。仿佛革命烈士一般的执着和坚定,视死如归,可谓维护女性尊严和权力的先驱。
她们最后的这个飞跃,越过了男女不平等的现在,抵达公平的未来;越过了
残酷束缚的现实,抵达安然自由的理想;越过了腐朽糟粕的旧社会风气,抵达先进平等的社会氛围。这极具意义的一跃可谓是现代年轻人,特别是我们大学生的表率,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具有更多先进的思想,更能看透社会的腐朽过去,像两位女性一样勇敢的站出来挑战这个社会吧!不要再沉默,沉默并不是一种成熟,它只是一种畏缩的逃避。
第三篇:赤焰战场观后感
《赤焰战场》观后感
看到战场两个字,情不自禁的就会想到古人笔下的那种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情形或者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这种剑拔弩张的氛围。整场电影的确不乏硝烟弥漫的战场,但是给我的印象与感受却不仅仅只有这些……
长江后浪推前浪。为了不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弗兰克、乔、马文和维多利亚这个多年前曾经亲密无间的小团队,早已“散伙收场”。退休之后,这几个就快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家”度假的度假、好色的好色、神经的神经、插花的插花。瞧几人眼观鼻鼻观心、与世无争的样儿,降世神通都猜不出他几个以前曾是中情局的当家小生和花旦。习惯了CIA特工生涯的南征北战之后,要蜗居于宁静舒适的生活,自然会闲得发慌。他们就差没在某天突然警觉自己已经从英姿飒爽“雌雄四煞”沦落到开始纠结早餐咖啡里放几颗糖了。在这样下去,还没等他们被自然规律淘汰,哥儿姐儿几个就该自个儿抹脖子结束行尸走肉的生活。幸好!老天开眼!弗兰克比死还平静的退休生活,因为几个不速之客的“造访”,突然有了波澜。
那是一个万物复苏风和日丽的日子,弗兰克正在家翻过来覆过去地考虑人生“大”事——是吃了睡好,还是睡了吃强?照说清风暖意该让人正好休眠,可几个吃饱了撑的黑衣小青年居然荷枪实弹来闯空门!噼里啪啦一阵响,弗兰克家那幢漂亮优雅的湖边小屋就差点没被
扫射成马蜂窝。饭可以多吃,门不能走错!谁家小儿那么不知死活,竟然动土到了太岁头上?缘由很简单!
死人才不会泄露秘密。当前任特工对中情局的“小”秘密如数家珍时,退休金可不是光吃喝拉撒睡就能拿到手的。中情局你这杀千刀的,你不仁我不义!要整暗杀是吧?要玩阴谋是吧?要论资历是吧?要比协作是吧?老头儿老太太不发威,你真当咱是病猫?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一次,甭管是龙潭还是虎穴,再度精诚合作的“夕阳红特工队”都要闯它一闯,直接杀到CIA总部去!他们将揭开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大阴谋…… 貌似血腥的战场却在几位老戏骨的演绎下,多了那么点喜剧色彩。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夕阳无限好这句话,很多人可能会想着再好也已经近黄昏啦,我想可能这是这种近黄昏的夕阳才给我们演绎出了这种姜还是老的辣的韵味。特别喜欢电影中几位老将的生活态度,看似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却那么的随心所欲,就像我们现代人一直追求的那种生活境界,宠辱不惊,任厅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这种惬意的生活态度真的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可能对生活中的一些事儿一些活动都会采取一些消极或者事不作为我们大学生,特别是已经大二的学生,俗称老油条的我们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时间长了就没有了青春的朝气与关心时事的精力与心情,好多事儿都感觉有点司空见惯,所以都没有那份儿新奇与探索的精神,我们真的应该向影片儿中那些耄耋的老人学习,学习他们时刻
年轻的心态。时刻准备战斗者!
时刻保持着一颗新奇的心,生命不息,探索与追求的心永远不止!
第四篇:以怒及怒观后感
以怒及怒——观后感
《以怒及怒》可以说是一部情节设计精巧的富有幽默感的电影,对于我而言在看《以怒及怒》时,刚开始感觉电影的内容过于巧合,有点过于做作,当然也正是如此,使得我对于这个看似“一团糟”的故事情节的结尾十分期待,影片的结尾是让我大吃一惊的,一切都是心理医生巴迪的精心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主人公大卫恢复自己的自信心,并且改掉容易发怒的毛病。对于这个精心设计的结尾,除了震撼之外,剩下的就是个人对于发怒的理解了。
首先,面对别人的不雅行为,如何抵制自己的发怒?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平静的心态,海大百川有容乃大,发怒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平静下来,小不忍则乱大谋。
其次,在自己发怒了,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得因一不小心失控发怒造成的伤害最小。在发怒的瞬间,应该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这样才能悬崖勒马,在自己的大脑中应该存在两个小人,一个火冒三丈,这时候需要另一个小人对他说:“千万不要一拳打过去,否则只有一时痛快,剩下的就是无尽烦恼。”如此一来在权衡下就必定能让头脑平静。
最后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该如何对待自己内心的压抑之感,电影中主人公在开始时都采取自我压抑,有什么怒火都采用自己忍受的方式来解决,然而这必定不是一种好办法,遇到不顺心的事难免,如果采用自我压抑的方式,那么就如同治水,一味的去拥堵,去堵住洪水的爆发,这始终不会是治理的好办法,真正的办法就是采用疏导的方法,找一个对象去合理的发泄,对自己要具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处理好烦心事,如此一来就能解决好身边的不顺心的事,也就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安详的状态,自然就避免了发怒。
当然啦,始终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笑看人生,这自然是有一个好心境的最佳法则。静赏庭前花开花落,坐看天上云卷云舒。做到任尔密雨斜倾,我自坐拥王城。
第五篇:12怒汉观后感
12怒汉观后感
这是一部讲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的电影,12个职业不同、文化程度各异的被随机抽来的美国公民聚在一起讨论并表决一桩一级谋杀案的嫌犯罪名成立与否,虽然看样子这起案件证据确凿,犯罪事实充分,嫌疑人铁定要被送上电椅了,但正因为陪审员中有人对“充足证据”的怀疑以及对“合理怀疑”的坚持,使得这件事情最终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最终让犯罪嫌疑人洗脱了罪名。我们知道,美国的陪审团是有所谓的废弃裁定权的,就是说,“在特定案件中,当陪审团——根据它自己的公平正义观——拒绝适用某法律来判定被告有罪,即使事实显示有罪,没有作成其他结论的可能。“而这部电影,就是在向我们展示,这群行色各异的人,是如何行使他们手中的权利的。
电影一开始,就通过对话中的细节告诉了我们,这是一桩子弑父的谋杀案,不可胜数的犯罪前科,独一无二的犯罪凶器,两位证人的铁证以及被告律师苍白的辩护,几位陪审员觉得已无争议的言表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嫌疑犯被法办,似乎已是板上钉子的事情了,现在就等着看大家一致通过了。但12名陪审员中,独有一人觉得不妥,在他看来,大家不能不经一点思考的就把一个嫌犯送上刑场,哪怕他有一点点无罪的可能,我们也该籍此展开更多的追问,反过来去考虑罪名不成立的合理性。11:1,多么悬殊的差距,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样一个人的想法,完全可以被人们忽略不计,但这样一来,假如他是真理的声音,那么必然就会被扼杀在多数人的暴政之下了,情节足以延续下去的机会,当然是依靠它背后这种多数民主制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这剩下的11个陪审员必须听从那一个陪审员陈述理由并竭力说服他,而不是因为我们占绝对优势便可把你轻易略过,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向我们抛出了第一个包袱:旁敲侧击的告诉我们,一个民主的社会里,每一个个体,每一种声音都值得尊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不是二元制的,不该有独裁专制,也不该有党同伐异。
然后,那位有疑议的建筑师向大家提供了一把跟犯罪凶器一模一样的弹簧刀,而这把刀,是他在犯罪现场两个街区以外的商店里购买的,这样一来,说那把被抹掉了指纹的凶器独一无二,只有嫌犯身上才有的证词不攻自破。他的这番举动,得到了一位老伯的支持,他也赞同这样一桩尚有疑问的案子,需要有更多的讨论才行。
紧接着,更多的疑问浮出水面。一号证人仅仅是个步履蹒跚、甚至可能耳朵不太灵光的老头,他怎么可能,会在案发时有列车从窗外经过的情况下听清楼上那对父子的撕斗呢?这样一个有力的发问,说服了另一个刚刚还持“有罪“意见的人,同样使得刚刚还觉得自己的的决策无比正确的其他人,渐渐有了些动摇。当然,这也激怒了从一开始就大义凛然,摆出一副替天行道的架势,坚决要把这个孩子送上电椅的大汉,在他看来,那位建筑师的质疑与分析,无非是妖言惑众,颠倒黑白而已,不加严厉的制止和反驳,肯定要把所有人都诓骗进去,于是趁跟建筑师两句不合的时机就要动手。结果,赶紧被众人制止。到这里,我认为,电影给我们抛出了第二个包袱:言路自由市场固然可以让真理越辩越明,让相比下更合理的观点占据更多的市场,但这也可能会招致异议者的话语暴力或人身攻击,倘若一种制度设计可以让某种声音不合规则的无限放大并且吞噬掉不同的声音,那他注定就会成为所有人的灾难,没有制衡没有规则没有彼此的独立就不会有真正的言论自由。假若那位猛汉在旁人的怯弱眼光中把建筑师打倒的话,那么,这样的争论或许就难以继续进行了,而我们想要追寻的真相,也可能会在一沉一浮中悄然隐去,而其他有不同意见的人,或许也会三缄其口,不敢多说。那一句,或许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多么含义深邃,意味深长,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的品味。
一号证人曾说,自己在听到嫌犯杀死父亲后,在十五秒的时间里冲到房门,打开门正看到嫌犯夺命奔去的背影,但是,这样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真的可以在十五秒内走过50多英尺的距离吗?众人算好距离,用秒表计时,并且模仿老人的步伐来进行实际的测量,结果却发现这至少会花掉40几秒的时间。这样一个不合常理的证词,显然是不能作为定罪依据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毫无障碍的进行理性的思考,只能说所有的人都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有一个对贫民窟出身的孩子持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歧视态度的老人,并不把这样的反驳当一回事,他仍然大声的说着他曾经的不愉快的经历,但这番话却遭到了一位钟表匠的反驳,在他看来,这个国家的民主制度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自我修正的能力,这也是它
能够变得强大的原因所在,携带个人偏见进行是非评判,是不应该的,每一个陪审员都需要有中立的理性人立场。
当所有人的脑筋都开动起来,当他们的思维都变得活跃的时候,越来越多的疑点被陪审员们挖掘了出来。比如,凶手比父亲矮七寸,要他将弹簧刀从上至下的插入父亲的胸膛无疑是有点困难的,而且出生在贫民窟的一位陪审员也证实,那种使刀方式并非混混的惯用招式。看到这里,我似乎找到了一点批判精英主义观念的论据,有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位建筑师和股票商心思缜密、逻辑清晰,我们或许只能他们这种人说话的机会就够了,既便没有那些只惦记着球赛、少有个人观点、说话粗俗没有教养的人的参与我们也能讨论出东西来,但我却看到他们总是在适当的时候发挥了有力的作用。人各有其才,各有其用,我们真不能随便抛弃任何人。
当然,就当越来越多的人发出“合理的怀疑“,赞同嫌犯”无罪“的时候,那位建筑师也表达了他的忧虑,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可能会挽救一个无辜的人,但也可能放走一个真正的凶手,这也是所谓的”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矛盾,在”宁可错杀,不许漏网“与”宁可落网,不可错杀“之间,美国的司法实践显然拥抱了后者。这样的制度,显然有明显的弱点,所有的“法治”也都会有“人治”的困惑,它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只是找不到一个比它更好的制度罢了。杰斐逊甚至认为,陪审团制度在维护民主所起的作用上,比选举权还要重要。
就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那个说自己永远都不可能被说服,在一开始还嘲笑说别人是墙头草的销售员,竟然以“想要快点结束这场无休止的纷争“的理由,投下了”无罪“票,此举遭到了钟表匠的严厉谴责,他的那番话,我觉得是给真正的散发着犬儒气息的墙头草最佳的回应:你不能用事关别人生死,事关真理之辩的事情来开玩笑,来当一种游戏来玩,倘若你选择它,那么你必须坚信它,而不应该仅仅受欲望或利益的驱使,你必须把对理性对良知坚定不移的信仰放在首位。到最后,似乎还有一个牢不可破的证言,那就是二号证人对犯罪过程亲见的描述,但那位视力极佳的老者回想起了那个女人站在证人席上,鼻梁上两个清晰的印痕,这必然是长期佩戴眼镜所致,一个视力不正常的人,有可能在床上辗转难眠的时候,看清远处房间里嫌犯的一举一动?她不可能会犯错?
到这里,只剩下那位受过儿子感情伤害的大汉了,他咆哮着,说着前后不搭的话,但最后,他也被自己正常的思考能力,被理性说服了。12:0的逆转,这是理性的胜利。
最后的包袱,导演编剧把他放在了最后,12名陪审员走出地方法院,他们之间甚至还叫不出名字来,他们汇入了密集的人流之中,他们在这样的实践中变得成熟,与此同时,他们让这个国家变得坚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