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的减法》课后反思
新课前面我安排了两组口算题:一组旨在唤起学生对口算减法方法的记忆及相同数位才能相减。第2组旨在唤起学生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记忆想为例题打好基础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退位减法,本节课主要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中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培养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1、存在细节处理不够严密,就是每一个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总感觉联系不是很紧密。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交流时要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发言同学的观点产生的原因。
2、课后发现学生对于连续的退位减法还有一些问题,需在今后多加练习,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互帮互查的学习习惯。
3、在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方面还有待今后不断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第二篇: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为了关注学生前后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我先让学生通过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后,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但是在这里我过早地把退位减法的方法也出示,一下子就把教学目标拔高了。
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学生们喜欢的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的教学情境引入教学,并设定了在20xx年、20xx年和20xx年的信息中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了学生的尝试计算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如20xx年比20xx年多生产多少部?20xx年比20xx年少生产多少部?在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从而引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的这样的一句话,殊不知,原来如果用“求相差数”或“用大数减小数等于相差数”这样的数学语言,更能让学生明白和更容易让学生记住。在尝试计算不退位减法,也就是第一个数学问题:20xx年比20xx年多生产多少部?43 5-322=,如果改变教学策略,把尝试计算改为师生之间的共同交流来完成,把时间节约起来,放到后面的退位减法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中,就好了,这样做的话,不至于后面的练习题没有完成了。
由于知识的学习是有坡度的,而且是层层递进的的关系。在教学三位数连续退位减的之前面,如果适当地增加三位数个位上不够减的退位减法,让学生经历个位不够减的三位数减法计算方法后,再来学习连续退位减的三位数的减法,这样做的话更容易学习和更能让学生接受。
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时,我虽然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后,发现个位不够减和十位不够减,但在这里,我没有很好地去捕捉学生的信息,比如在学生试算时,我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计算时,遇到了困难了吗?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都说没有,只要一个学生说“我有”,当时我没有及时抓住这个学生的困难来展开讨论交流,而是把这个学生的问题忽略了。因为当时,我想学生都会做了,只有一个说有,应该都没有问题了,所以没有去理会那个学生,也没有去问他的困难是什么,而是自己把“个位不够减和十位不够减怎么办?”这个数学问题提出来了,让他们同桌交流后,再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完成这个教学难点。现在想想,当时这样做是很不对的,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问题不放,让他们展开积极的讨论得出计算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总结概括计算三位数减法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让他们运用多种的形式多说,多交流,反反复复地进行互动交流总结,并梳理出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明白笔算减法一般步骤与方法。这样做不是更好吗?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在这里也就很好的解决了。
一节课下来,感觉不是很理想,由于教学时间的掌控不理想,导致设计了很多的练习,都无法在课堂上一一地完成。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本节课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教学环节有点混乱
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信息。
最后感谢校长在我的教学设计上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要不在在课堂上让学生看着信息表来提出一个用减法的数学问题的话,教学时间会更少,更难掌控教学环节。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2
教学本节课我首先是引导学生复习过去学习的两位数的减法的笔算,通过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回顾两位数的减法的笔算法则:即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向十位退一当10加在个位上再减。
为三位数的减法的笔算做好知识准备。例题6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本题中的数量关系:总的本书—借出去的本数=还剩的本数,理解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用一条线段表示总的本数,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借出去的,另一个部分是剩下的,在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列式计算,发展学生的数量关系思维。列竖式计算时,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计算,留给学生充足的计算时间,安排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演,从学生板演的情况来看,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竖式书写不规范退位时“点”的写法不规范百位上退位后,计算百位上的得数没减“1”,教学中将巧妙利用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进行讲解,本题的验算要引导学生理解清楚数量关系:借出去的本数+剩下的本数=总的.本数,根据这个数量关系进行本题的验算。
从这节课的练习情况来看,学生对三位数的减法的验算方法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新课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观察清楚验算的每个数和原算式中的每个数的位置关系。如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进行表述,取得的效果一定会好一些。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3
今天执教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练习课,从同学练习反馈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作业全对的同学仅占全班人数的50%,这令我很费解,因为我觉得这两天教学还是挺不错的。作业改完之后,我并没有急于发给同学订正,我打开了存在错误的21本作业本,仔细寻找着错误的原因。最终我发现同学的错误主要集中为两类:一是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一类是积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以两位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又打开了书本重新审视起教材来,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对教材的钻研仍然不够深入,对同学的认知水平估计缺乏。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执教四年级新教材了,我自认为对教材的例题编排十分清楚,其实不然。同学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课时“新授课”的教学存在问题。教材中只布置了一道例题:144×15。我的教学是从口算训练(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以整十数)引入的。在教学中通过14×15与144×15的计算方法比较,使同学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理解了其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同时还明确了“四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需要再继续学习了,因为其方法也与今天学习的方法是一致的,仅仅数值更大一些。到此为止,我认为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就依照书本训练逐个完成。可问题就出在了训练上。教材的训练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有3道训练,有两题是“积末尾有0”的乘法,一题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在第2题“改错题”中也布置了一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课堂中训练的效果也不好,当时我想可能是第一节新课同学还没有进入状态吧,也可能是因为刚学了一道例题就训练同学还没完全理解方法吧。
其实不然,“乘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同学是第一次接触,在这之前同学只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怎么可能中间有0呢?所以像“想想做做”中的309×26这样的题目教师应该用“教学例题的心态”来进行教学,应该在同学尝试笔算的基础上,充沛出现同学的`笔算过程,尤其是出现一些错误的笔算过程,通过对错误资源的辨析、占有,真正掌握笔算的方法。
而“乘积末尾有0”的乘法同学的错误主要还是因为三位数的引入,如《补充习题》中的48×225的笔算,同学的在进行25×8的计算时没有任何问题,到再用百位上的2乘以8并加上进位的2时同学错误较多,许多同学都是加的1。面对这样的错误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一位数乘加类”两步口算习题的训练,如:2×8+2,协助同学将笔算的过程直观化分解。并要提醒同学注意进位数字,改变“进位数字通常是1”的惯性思维方式。
以上反思是否有用尚不得而知,仍需在教学中加以试验。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加减法》中第4课时的内容,在本册的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知识的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知识的教学”,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让学生明白计算和估算意义的不同,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估算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成功的地方:
首先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策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做数学”做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不足之处及对策:
首先学生对于估算意义理解不够。我在教学192+219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但有许多学生是直接计算的,算出计算结果,然后再四舍五入,得出结果,这是学生对估算意义的不理解,所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理解估算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学生对于估算方法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估算方法,但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估算意识,估算方法还是老师的教为主,没能较好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5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三位数减法》中的不连续退位减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培养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结束后,学校的数学老师就我这堂课作了点评,经过自己的消化,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本堂课的复习不够,虽然在一开始,我出了一部分口算题目,但三位数的减法一般都采用竖式,所以在引入部分涉及一些竖式计算两位的减法,这样可以更好地为今天所学知识进行铺垫,学生也更能从旧知过渡到今天将学的新知中来。
在对例题的教学中,我很好地渗透了爱护人民币的德育教育。并充分尊重教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我会让学生落实到书中,将书中的空格填上,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对所学的新知进行再一次的巩固。不过对于这一点呢,也有老师提出来会不会过于死板。对于这点我自己持保留意见,我认为教学应最后落实到教材,通过对新知的学习,然后用习题来巩固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这节课争论最大的就是对于验算的'教学,因为从三位数的加法开始就接触了验算,在例题中也涉及到了验算,对于验算的方法,我是从根据一个算式可以写出与他相关联的其他三个算式这里入手,但听课老师普遍认为对于验算可以从数量关系来入手,比如例题2,我就可以从总人数、男女生人数,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入手让孩子进行验算,并可以通过这个例题给孩子提出加减法的关系,为以后三年级讲解加减法关系做好一个铺垫。对于这点,我也觉得自己准备不够充分,在备课时也根本没有想到这点,只是通过例题而讲例题。
最后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对学生的书写还应强调。在教学中,我也注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不过在评价中还应更注重细节,比如书写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有就是学生自己在练得时候,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看到了自身教学能力与“生态课堂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根据自身不足加强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并在班级中不断实践运用,去糟取精,提高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探寻更适宜与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的方法、策略及原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6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我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告诉学生我校图书馆新增设很多图书的消息,从而激起学生去看一看的愿望,之后出现了新书情况的信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上课的状态,而这一切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能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7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小小图书馆”数学情境。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创设的情境和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有助于培养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展示的机会。
在探究计算规律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计算顺序的合理性: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开始减。
3、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计算顺序、方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请你来添添数”和“请你来玩掷骰子”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算法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8
这段时间授课内容是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加减法,我所教的两个班的一部分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究竟差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到底是怎样计算的?难道都是粗心造成的计算错误吗?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研究错误的原因迫在眉睫。
通过一段时间对学生面对面的访谈、分析、统计,发现我们班学生计算失误的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缺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如有写字潦草,结果是6、0;3、5不分,1、7互变、4、9;0、6混同等。书写时乱涂乱改,在涂改中不但卷面不整洁,而且常产生误看、误写的错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计算时常常抄错数字或计算符号,而导致计算错误。
原因二:懒字当头,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草算习惯。计算不论数的大小,能口算的全部口算,有的虽有草算,但为节约时间书写字潦草;有些学生一次练习或测验下来连草稿纸都没有,而是直接写在桌面上、卷子上,甚至写在手心手背上,……。
原因三:缺少计算后必须检验的良好习惯。其中一些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而有些学生只想尽快完成,根本就不想检验。由于上述这些不正确的心态,许多学生就养成了计算后不检验的坏习惯。
原因四: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计算错误:该进位的没有进位,该退位的没有退位,没有标注进位或退位符号;或者即使标注了进位退位符号,实际计算时没有加上进位的1或减去退位的1;或者不该进位的去进位,不该退位的打上了退位点,造成计算错误。
原因五:不理解算理。有个别的学生对于计算的算理没有理解。如:不清楚“相同数位对齐”指的是什么。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通过数学故事、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计算的淮确性的重要。
2、要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好习惯。作业、试卷和草稿纸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三对照:首先要求学生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运算符号”(包括有无括号)和每一个“数字”;其次是题抄好后要与原题目对照;竖式上的数字要与横式上的.数字对照;横式上的得数要与竖式上的得数对照。这样做既减少了笔误,又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心理品质。
3、加强计算的常规训练,持之以恒。每天坚持练一练。同座互相出题,然后互相检查,有效的训练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障。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偶尔穿插学生常错、易混淆的练习题进行听算、看算和估算训练。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要注意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以此来激发学生计算兴趣。如:用游戏、竞赛、奖星星等方式训练。
4、要培养学生自觉认真草算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数字较大的计算时,必须要在草稿本上进行草算。
5、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明白算理。
除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要教会学生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方法。计算时合理的计算方法就是提高正确率的方法之一,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根据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9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在看图观察、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分小棒和看情境图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然后我在逐步讲解竖式
书写过程,最后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并结合操作思考以下问题:
(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
(2)除得的商写在哪里?
(3)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等问题,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竖式计算的算理和写法。
本节课有两次比较。
其一:本次教学是以两位数除法笔算方法为基础的,但两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是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计算的,商都是一位数,而现在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则商是两位数,不能直接应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而要从十位开始算起。
其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与不能整除在算理、算法上也不尽相同,找出他们的共同点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找出他们的不同点,讲清竖式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没有让学生进行及时知识的对比,导致很多学生在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和以前的知识产生混淆,没有突破竖式计算这个难点。尤其是在计算个位除法时,如果个位上有余数,学生在
写商时很容易卡在那里或理解不清瞎写,在以后教学中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多说多讲,加强竖式写法的指导。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10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课一开始,我就安排了二个练习导入新课。第一个练习是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第二个练习是竖式练习三位数相加连续加,第三个练习是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并让学生说一说算理,通过这些练习,既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做了铺垫,又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这节课的中间有0的减法是十位的特殊性,学生很容易忘记将十位减掉。
2、要注重算理的讲解。在课堂上,我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到黑板上练竖式,当学生计算好后,让学生把自己的各种算法板演在黑板上,并让板演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当学生说到自己错误的计算过程时,让其余学生帮他一起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大家都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对于正确的算理,则让学生多说说,特别要关注差生,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教师进行归纳升华并板书出“十位”的思考过程。因为,一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两次连续向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容易出错。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这里的十位,十位本身是0,当碰到特殊情况,减数的十位也是0,如307-109,学生很习惯的十位就是0-0=0,其实十位上0被借了1,本身是0不够,只有向百位借1,这样十位上就是10-1-0=9,这样就是连续减法了。这里一定要让学生理解而且会说过程。
3、注重估算。在笔算205-116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结果出现了200-100=100,在笔算完后,让学生把笔算结果和自己的估算进行比较,估算今后将会在实际情境中,像这样单单的估算实际意义没有,所以肯定会放到实际题目中,那么学生应该更加好处理了。不过本节课的估算还是就比较简单,毕竟被减数十位是0,那么学生都会估成整百,而减数也是一样的。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11
上海市二期课程小学数学新教材二年级 《三位数减法》分横式计算和竖式计算。横式计算中提倡算法的多样性。其实竖式计算也是其中一种方法。平时老师都是把横式计算和竖式计算分开教学。掌握了横式计算中的至少两种方法后,再教学竖式计算。我在教学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和竖式计算时就有这样的想法:能不能把横式计算和竖式计算结合起来,做好两者之间的沟通呢。因为横式计算中方法是多样了,思维是拓展了。可是计算起来不方便,碰到进位或退位时就更不方便了。能不能在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又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减法呢。于是我重新设计了这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解决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因为学生有了三位数加法算法多样性的基础,学生能够迁移到减法。学生们用了很多种方法来解决这道题,包括用到了竖式。其中有一种算法是个减个,十减十,百减百的方法。这种方法和竖式计算式的计算过程是一致的。也就是竖式计算的算理,我把这两种计算过程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这两种方法之间的一致性。果然学生从中发现这两种方法的思维过程是一致的。只是书写的形式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比较,把三位数减法的横式计算和竖式计算之间的关系联系了起来。同时解决了竖式的算理。然后优化算法。学生大多数都喜欢用竖式来计算,那就重点学习竖式计算,在这后半节课中,就重点学习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个位不够向十位退一作十再减,十位不够向百位退一作十再减。退两次的`和连续退位以及0被退一的题目放在后面的课中再解决。
本节课既让学生体会到了算法的多样化,又优化了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在新教材中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用自己的方法解题。本节课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算法,而是要通过反馈交流、评价沟通,让学生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的成果,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算法。这样才能呵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12
青岛版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把知识融于一个个有趣的情境串中,使学生在情境串中解决问题。本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采花粉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情境图,通过学生讲故事——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知识学习与解决问题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了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知识链,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的算理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独立解答自己喜欢的问题,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笔算减法中比较难的,因为它涉及到了连续退位。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笔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让他们尝试说完整的计算过程,从而发现他们存在的错误。
上完这节课后,我想了很多,也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
一、每一个环节的连接词该如何简明的表达出来
每一次上课,我总有如此的感觉,就是每一个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总感觉联系不是很紧密,就像脱节了似的,可是在听很多特级教师的.课时就感觉很舒服,总实在爱不知不觉中就切入了正题。我想这一点是我必须要努力达到的。
二、该如何让学生进行正确的估算
在学生计算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估算,至于为什么要安排估算,其实我自己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可能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教材安排了这一环节。在评课时,有老师提出了估算到底是该放在计算前还是计算后,以我个人的意见,我觉得应该是放在计算前,如果放在后面,学生可能会问:正确答案都已经算出来了,估算还有意义吗?
可是在让学生估算的时候,我却犯了一个大错误,我把估算看成了一个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实处:我只是在例题时让学生进行了估算,而后面就完全抛弃了估算,没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
另外对与我的估算,评课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在让学生估算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该如何回答:我把517看成500,把348看成300,但48比17,所以我觉得答案大约是173。确实这个问题我觉得有点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一个估算的过程,我觉得这应该是可以的,虽然他的最后答案是是错误的,但毕竟这只是一个估算的过程,结果只是一个对正确参考的数字。所以说估算有时候把握不好,也会误导,迷惑我们的学生。
三、应该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
在让学生计算时,我强调了让学生说过程,让多个学生重复,互相说,可是在后面的检验的环节时,学生的正确率却不尽人意,我有点迷惑了。可是听了评课之后,我顿时茅塞顿开,原来,我在让学生说时,没抓住重点,我只是让学生说整个算式的计算过程,没有把十位的计算过程单独拎出来讲,学生不明白哪个是计算的重难点。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是十位的计算方法就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让学生多次说十位的计算过程,果然效果大不相同。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14
本节课,基于教材直接教学“连续退位”这个内容,所以学生要建立这样的数学模型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的特点和差异,我先带孩子们一起回忆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些回顾性的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回忆,更是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同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里面渗透了知识迁移的要素和环节。
由于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无味,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时我尽量做到生活化、童趣化。例如:把课本中的主题图用一种旅游的形式揭示出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欣赏了我国美丽云南的几个著名景点,同时又恰倒好处的进入到新知的学习。
在本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线段图,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题意在让学生汇报所找到的数学信息的同时,画出相应的'线段图的,使学生初步理解了线段图的意思,然后,反问学生,这幅线段图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表述中进一步理解了线段图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再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线段图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因为新教材没有专门的应用题教学,一些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式都隐藏在计算教学中,所以当全体学生列出517—348算式后,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强化了已知总数—部分书=另一部分数这个数量关系数。
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尽人意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虽然总体设计而言,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但是练习设计层次不是很清楚,没有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学而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三位数减法教学反思15
记得小时候,我们的数学老师只是强调运算法则的教学,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算法思维等综合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只要记牢并按法则的程序进行操作,就是掌握了计算技能。因而我们这一代人只局限于掌握一种运算方法——竖式计算。思考一下,这样的计算教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僵化,不善于运用数概念作灵活运算,更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在重视算法思维的今天,对算法思维的强调已形成共识。对小学生来讲,算法的个性化比机械的竖式计算更为重要,这让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教材编排横式计算的目的。
在横式计算的教材编排中,采用了正方体积木块组成的板、条、块摆一摆,画简图或者画算线帮忙,来探究三位数减法横式计算多种算法,同时进行分析、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多次的试教和教案的修改,我也渐渐领悟到教研员顾老师对计算教学的要求。顾老师对我初稿的教案提出了一些非常宝贵的建议,在处理第一题245-223时就让学生借助不同的辅助材料探究出四种算法,再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第二题245-127,这时创造冲突、设置悬念,“为什么计算这一题时没有运用第一种计算方法呢?”顺势优化算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使学生感受优化,理解方法。当时我逐字逐句地研读了这些教学建议,用心去理解和体会,使我一下子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修改后的教案的确更为自然和顺畅,少了之前的知识脱节和重复。而且我还知道了计算教学中要重视算理和算法的教学。什么是算理?即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什么是算法?即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那么怎样才是一堂成功的计算课呢?我想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这样他们才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用自己的方法解题。本节课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算法,而是要通过反馈交流、评价沟通,让学生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的成果,掌
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算法。这样才能呵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篇:三位数减法笔算教学反思
三位数减法笔算教学反思
三位数减法笔算教学反思1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培养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我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告诉学生我校图书馆新增设很多图书的消息,从而激起学生去看一看的愿望,之后出现了新书情况的信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上课的状态,而这一切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使习题形式新颖而又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巩固时我设计了买电饭锅,钓鱼等活动,学生兴趣很浓。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能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三位数减法笔算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加减法》中第4课时的内容,在本册的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知识的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知识的教学”,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让学生明白计算和估算意义的不同,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估算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成功的地方:
首先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策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做数学”做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不足之处及对策:
首先学生对于估算意义理解不够。我在教学192+219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但有许多学生是直接计算的,算出计算结果,然后再四舍五入,得出结果,这是学生对估算意义的不理解,所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理解估算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学生对于估算方法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估算方法,但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估算意识,估算方法还是老师的教为主,没能较好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
三位数减法笔算教学反思3
主要目标:
学习估算方法,并会应用于适当的题型中。培养估算意识。
授课优点:
1、本次设计的每日口算训练与新授课内容有衔接作用。
2、前置性作业循序渐进培养同学们对估算的的概念的认识。
授课缺点:
1、本次授课准备不够充分,对教材研读解析不透彻,教材应用不到位。
2、流程安排过于冗长,部分过程了简化处理。过分依赖课件脱离课本。
3、学生活动较少,小组合作没有达到预想目的`。
4、课堂效率低,练习不够,练习题设计不丰富,层次性不足。
5、教师用语不够严谨,学生回答问题的表达上仍需训练。
自我改进:
课堂不流于形式,真正从学生角度,认真研读整合课本,做好最适合的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更应丰富,并训练学生活动秩序和活动意识的培养。
三位数减法笔算教学反思4
教学本节课我首先是引导学生复习过去学习的两位数的减法的笔算,通过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回顾两位数的减法的笔算法则:即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向十位退一当10加在个位上再减。
为三位数的减法的笔算做好知识准备。例题6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本题中的数量关系:总的本书—借出去的本数=还剩的本数,理解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用一条线段表示总的本数,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借出去的,另一个部分是剩下的,在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列式计算,发展学生的数量关系思维。列竖式计算时,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计算,留给学生充足的计算时间,安排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板演,从学生板演的情况来看,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竖式书写不规范退位时“点”的写法不规范百位上退位后,计算百位上的得数没减“1”,教学中将巧妙利用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进行讲解,本题的验算要引导学生理解清楚数量关系:借出去的本数+剩下的本数=总的本数,根据这个数量关系进行本题的验算。
从这节课的练习情况来看,学生对三位数的减法的验算方法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新课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观察清楚验算的每个数和原算式中的每个数的位置关系。如果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进行表述,取得的效果一定会好一些。
三位数减法笔算教学反思5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学校估计有2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1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西红柿,18+23经估算知结果应是4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第31页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P32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想如果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会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创设一个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要用到估算的情景,知道生活中有时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不需要了解准确数时,我们就需要估算。在平时计算时判断结果是否正确也可以用估算来判断,如43+18=51对吗?
(2)让学生学会估数,因为在估算中,估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一定要明确在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应选用整十数相加减的方法来估算。
三位数减法笔算教学反思6
青岛版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把知识融于一个个有趣的情境串中,使学生在情境串中解决问题。本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采花粉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情境图,通过学生讲故事——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知识学习与解决问题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了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知识链,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的算理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独立解答自己喜欢的问题,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四篇: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
新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中,在万以内加减法中穿插了估算的应用,让学生对计算又有了新的认识。
教材安排了两个问题:“收银员收多少钱?”和“爸爸要带多少钱?”这就考查学生对估算与精算的理解与应用。这个也让我想起吴正宪老师的《估算》,在课尾处,她设计了一个问题:“我们大约带50元钱,那我们就付50元钱吗?”产生分歧后明确:付多少钱要准确算,这与我们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而新教材正式建立与这样的生活经验之上,对估算进行了改编,让学生结合题意,在方法上进行取舍。
基于这样的教材背景,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①5元②18元③54元④128元
(1)买②和④,要带多少钱?要付多少钱?
(2)满100元送购物袋,你打算买那几样?
(3)满150元送布娃娃,你打算买哪两样?
(4)如果满200元才送布娃娃,你又会选择哪两样?
追问:增加⑤号,它最小是几元?
【意图】
第一题只是起到巩固精算和估算的作用;第二题渗透了“精打细算”的生活经验,对于这种“满多少送东西”的问题,独辟蹊径,选择最优解;第三题是对估算的合理利用;第四题增加了区间问题,让⑤号最小,那我选择的另一件商品应该是最贵的,然后让两件总价格等于200。
【反思】
课堂上我让学生角色扮演,一个当买家,一个当收银员,其余学生提供策略。学生积极性很强,尤其是第(2)题,当大部分学生在两件商品间徘徊时,有几个同学说只用买④号就行,于是立即评价学生:“你真会精打细算!”而第(4)题对于⑤号的估价,学生反应也非常快,理由充足。通过这几题的训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数学并不是毫无用处,而是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学会精打细算,做生活的小能手!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
主要目标:
学习估算方法,并会应用于适当的题型中。培养估算意识。
授课优点:
1、本次设计的每日口算训练与新授课内容有衔接作用。
2、前置性作业循序渐进培养同学们对估算的的概念的认识。
授课缺点:
1、本次授课准备不够充分,对教材研读解析不透彻,教材应用不到位。
2、流程安排过于冗长,部分过程了简化处理。过分依赖课件脱离课本。
3、学生活动较少,小组合作没有达到预想目的。
4、课堂效率低,练习不够,练习题设计不丰富,层次性不足。
5、教师用语不够严谨,学生回答问题的表达上仍需训练。
自我改进:
课堂不流于形式,真正从学生角度,认真研读整合课本,做好最适合的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更应丰富,并训练学生活动秩序和活动意识的培养。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3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新课标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我以“估算”为线索,展开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我在教192加219的和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许多学生都是算出准确数。我就引导学生说192和219接近哪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有一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快地说出来。因此,我觉得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2、学生估算的方法掌握不够好。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探索估算的方法,但大部分学生没有一点的估算意识,我只好把估算的方法教给学生,没有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加减法》中第4课时的内容,在本册的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知识的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知识的教学”,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让学生明白计算和估算意义的不同,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估算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成功的地方:
首先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策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做数学”做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不足之处及对策:
首先学生对于估算意义理解不够。我在教学192+219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但有许多学生是直接计算的,算出计算结果,然后再四舍五入,得出结果,这是学生对估算意义的不理解,所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理解估算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学生对于估算方法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估算方法,但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估算意识,估算方法还是老师的教为主,没能较好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5
马上就要教学100以内加减法估算这个内容了,因为去年也担任二年级数学,这堂课时还真是遇到了一些尴尬,所以对这堂课的教学还是记忆犹新。为了更有效地教学,现在就作一些反思。
估算是数学学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有重要意义,在数学计算的检验中很有用,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三册的教材出现的是100以内的加减法估算,也是第一次出现估算这个内容。
课堂基本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题解体会认识近似数。
(二)引导学生联系在商店买东西的情景理解其估算意义,让学生根据买商品的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通过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加减法估算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个环节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最关键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引入的情景是教科书中购买物品,提出问题:老师有100元钱,准备买下列生活用品,你能估计一下够吗?(三件物品)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想法。
学生所用的时间也不是很多,让我尴尬的是很多学生就是算出了精确的得数来汇报说明是不是够了,我急了,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学生可没有领会我的意图不过把计算的顺序换了一下而已。我只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你能不能用上近似数来估计一下呢?总算有学生开窍了,说出了估算的方法,谁知说了几个后却又有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估算还是计算更好,这样才能真正知道100元够不够。我一楞,这也真是学生真实的想法啊。我就引导他:那你认为估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有的说:大约是多少元可以知道。有的说:算起来比较快。
虽然是引导出来了,但是我发现还有很多的学生还是没有真正领会到估算的作用,所以接下去的应用也是上得如梗在喉,学生总是不太自觉地能去运用估算解决问题,好象都是老师或题目叫他们去估算。
仔细思考失败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和教材的情况。1、估算的作用在大的数量时优势比较明显,相对于一百以内的数,学生口算都能很快得出来,所以也难体会到它的好处,相反还会认为估算有不精确的缺点。2、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现实中还真的很少接触到估算,所以在理解估算的意义上就出现了问题。变成了为估算而估算。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想创设必要的有效的情景很重要。前面所用的情景,给学生提供3个数据学生是比较快得可以计算出来,所以不能突出估算的作用。所以想到了这样一个情境:国庆节快到了,姑姑想送小东100元左右的礼物,下面的东西都是小东喜欢的,请我们小组合作帮姑姑设计出购物的方案。看看你们能设计出多少种。(出示六七种标上号码的商品以及价格,有单件接近100元的,有两件接近100元的,有三件接近100元的)
我的想法是:学生在较多信息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必然要用到估算,比如他看到单价是42元的商品,再选择的必然要想到60元左右的商品,或者说看到另一个78元的商品必然马上意识到不可能,这种思维的过程不管学生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他都是应用了估算,这样我想应该是顺势而成了吧。
不过还没有实践,不知会不会有改观。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6
《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在确定上课内容时,原本想上角的认识或者是统计的,但是考虑到这些内容在公开课中上的实在太多了,所以就很想尝试上一节计算教学的家常课,对自己来说也算是一个挑战。
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不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教学时我先呈现了例题中图书室的三个书架上分别摆放着三种图书的场景,其中每个书架旁还分别标注了相应图书的本数。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我让学生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不退位的二位数减二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也会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所以我在这里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进行计算。在反馈时,我让三个学生将三道题的计算过程板演在了黑板上,让学生来评价做得对与否,并跟自己的结果作个比较。在这个过程之后,我又紧接着让学生对三道题进行比较,思考它们之间的不同,从而得出减法有退位减和不退位减之分,而退位减中又有退一次位和连续退位之分。在练习中,我选择了想想做做的第2题,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减法中的退位方法,提高正确笔算相关减法式题的能力。接下来我安排的是错题医院,呈现了学生在实际计算方法中容易出现的几种典型错误,让学生在找错和改错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计算方法,并启示学生计算时尽可能避免类似的错误。
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得还算扎实,虽然各个环节都出现了一些错误,但是我并不回避,我反而认为这是绝好的教学资源,让作为老师的我知道了这个阶段需要进行哪些专项练习,也让学生感到学习并非那么的一帆风顺,但是通过对比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最终能突破学习上的难点。通过上这节课以及教研组老师的评课,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在整个课堂节奏控制上、在教材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收获甚多。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7
本课教学设计时,我为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做出角,最后自主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做合一,真正达到了口手脑协调发展的学习境界。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同时,教学中还应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8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学校估计有2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1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西红柿,18+23经估算知结果应是4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第31页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P32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想如果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会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创设一个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要用到估算的情景,知道生活中有时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不需要了解准确数时,我们就需要估算。在平时计算时判断结果是否正确也可以用估算来判断,如43+18=51对吗?
(2)让学生学会估数,因为在估算中,估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一定要明确在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应选用整十数相加减的方法来估算。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9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有目的地进行创设的,我在“加减法的估算”这节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多次设计,尤其是在导入环节的设计处理上,收获较大。
加减法的估算这节课,从课的设计开始,我力求体现课改精神,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方面强调的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方案,从学生喜欢生活情境入手。第一个方案,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创设了学校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三年级的学生了解到矿泉水瓶可以回收利用,就收集矿泉水瓶,出示了书上的例题,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感到我的教学组织费劲,课下询问了几个学生,发现,接受能力强的孩子学会了,但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问题出现在哪呢?我仔细看了教学设计,回想了课堂的整个过程,是不是问题出现在这——我重视了情景的创设,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情景,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过于单一,整节课学生都是一种学习方式,孩子会厌倦的。刚开始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很高,但课进行了20分钟后,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集中了。
再者,创设情景,这种情景是孩子喜欢的吗?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评价也非常的少,评价的适时、到位是非常必要的。想到了这种情况,我改进了教学设计,在另一个班上了这节课,这次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考虑到学生对书上的主题图形创设的情景不感兴趣,课一开始,估数游戏导入,游戏的形式开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被调动了起来,估数游戏也不是单纯的做游戏,游戏内容为新课引入做了良好的铺垫。接下来,以谈话的形式询问学生是怎样来上学的,学生一听和自己有关,发言积极性异常高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兴趣很浓,下面环节看书——收集矿泉水瓶——植树,几个不同的形式学生很高兴的在学习、活动,对于植树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自选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选题,解决。这种方式学生是非常喜欢的,但是在课后小结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知道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估算,学生说不出,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并用于生活中,如果只会做题,不会运用于生活,那么这部分的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是和课改倡导的相违背的。这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都比第一次好,解决问题也比较熟练,问题出现在哪呢?我又一次回忆了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原因是不是出现在这儿——整节课我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素材有关生活中的就很少。
我尝试设计了第三种方案,结合情景估算,以植树活动为主线,设计了相关内容,乘车——植树——浇水——水果——农民种菜,将活动串成串,给学生自己选择的权利,引出以拍皮球等一系列生活中有关估算的知识,增加了趣味性,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外的情景联系起来,充分挖掘了学生想象。同时一节课三种不同的设计,三种不同的效果,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可以说,考虑到学生的越来越多了。通过不断的反思,一次又一次的深切体会了课改的含义,体会到了什么样的课是让我满意、让学生满意的课。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0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重视估算教学
在上“加法估算”这节课前,我查阅了不少资料,估算对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也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二年级学生虽有近似意识,能把一个两位数,三位数估成跟它近似的整百,整十数,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对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简单的估算,但还未形成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不理解估算的多种策略和方法。所以我大胆的挖掘、开发教材资源,设计了一节典型的“加法估算课”,整个设计流程科学,结构安排合理,学习思维灵活,积极性高,兴趣浓。
(二)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意识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住“估算来自于生活”这一认知目标,设计了“笑笑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小鬼当家”等情景,将估算教学置于解决问题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理解为什么要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从而感受估算的意义,培养估算意识。
(三)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估算过程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在课堂上,我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四)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
把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促进精算的正确率。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在运用估算时体会到估算的数学价值,相信估算是有用的,如果长时间坚持在计算前估算,学生肯定会偿到估算的“甜头”,就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五)估算是一节很难上的内容,灵活度强,学生思维开阔,从本节课的学生表现也可以看出,学生的表现不是太好把握,教师点拨、总结不到位。
1、例题的数字给得较多,较难,让学生算起来不太容易,不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方法。
2、在设计的“二次反思,提升认识”,你对刚才自己的估算结果做一点评价和思考吗?你比较欣赏哪种估算方法?我点拨和总结的不到位,就草草收场。没能让学生在对自己估算方法的自我剖析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体验中把方法优化。
3、四舍五入到哪一位等细节性的问题?讲的不够明晰,清楚。
总之,通过这节估算课教学,给自己、给学生,都很多的收获、很大的启发,是个大胆的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重视估算教学,以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培养数学涵养。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中第4课时的内容,在本册的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知识的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知识的教学”,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让学生明白计算和估算意义的不同,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估算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教学时,首先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策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做数学”做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但是,我感觉学生对于估算意义理解不够。我在教学221+239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但有许多学生是直接计算的,算出计算结果,然后再四舍五入,得出结果,这是学生对估算意义的不理解,所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理解估算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学生对于估算方法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估算方法,但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估算意识,估算方法还是老师的教为主,没能较好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2
《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培养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的。
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我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告诉学生我校图书馆新增设很多图书的消息,从而激起学生去看一看的愿望,之后出现了新书情况的信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上课的状态,而这一切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使习题形式新颖而又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巩固时我设计了买电饭锅,钓鱼等 活动,学生兴趣很浓。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能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3
目标预设:
1.经历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的竖式减法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用差加减数验算减法的方法。
2.通过学习,能够归纳出三位数减法的笔算法则,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3.感受三位数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会算三位数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连续退位减法中十位是多少减多少。
教学工具:
小黑板、计数器图片
教学内容: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喜欢看书吧!前两天,老师作了一项调查,知道咱们班有很多同学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我们班谁读得书最多?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班***读了85本书,xxx读了64本书。根据这两个信息,你们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一般会提出这样四种问题:(1)两人一共读了多少本书?(2)***比xxx多读了多少本书?(3)xxx比***少读了多少本书?(4)xxx再读几本书就和***一样多了?
[由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进入一个有趣的氛围。]
师:刚才我们有三个问题都是用减法做的,你会列式吗?
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
独立演算,集体核对。
[这样有利于突出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迁移,又为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退位做好准备。]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例1。
(1) 调查中,老师从图书馆的老师那里了解到:咱们班去年借书185本,今年借书335本。根据这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一个作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板书: 335-185=)
[再次活用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他们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2) 学生们列竖式尝试笔算。(学生汇报)
(3) 用计数器演示,讲解算理。
个位上5减5得几?十位上3减8不够怎么办呢?(指名说说。)
引导学生明白:十位上3减8不够减,从百位上退l,十位上拨10是13,13减8得5,百位退l后是2减1得1)并说明:退1可以在上面点一点退位点。
追问:十位上不够减怎样算?为什么百位上是2减l,而不是3减 l?
(4)我们算对了吗?怎么验算?
[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
2.教学例(连续退位)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1) 通过调查,老师还知道:咱们二年级借书最多的是二(1)班,今年借书410本。
结合这条信息,你又知道了什么?二(1)班比咱们班多借多少本书,可以怎样列式?先由学生们尝试计算
(2)指名依次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算法。
提问:十位上是( )8,为什么?
用计数器来验证
3.归纳总结。
(1)例题的两个竖式用竖式怎样算的?与上节课学习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揭示: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笔算退位减法。
(2)谁来说一说,我们该如何笔算三位数的减法?
三、巩固训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们练习,指名三人板演。可以在原来的竖式再算一遍的方法来检查。
(2)讲评:第一题十位上是怎样减的?百位上呢?百位上为什么一个也没有?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用小黑板出示。
(2)分析错误原因
第一题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指出:一般在退位时要点退位点,计算到这一位时,不要忘记已经退去的l,被减去要比原来少1。
第二题错在哪儿?怎样算错的? 指出:算到哪一位不够减时,一定要从前一位退1,而不能用这一位上的减数被减减数。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1组。
学生们独立解答、交流。
[练习设计,紧紧围绕本课重点,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开放性,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课上自己表现如何?哪位同学表现较好,好在哪儿?[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能够肯定自己,学习他人,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作业
反思:
本课教案时,我为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巩固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4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这节内容,这是小学生估算学习的开始。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归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市场估计有1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2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白菜19+32经估算知结果应是5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我思考这个内容时,是反复考虑要不要讲“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讲“约等号”;估算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因为人教版二上首次出现估算专项学习内容“加减法的估算”,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这块知识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后来我反复学习了教参,又请教了几位老师,老师们说在考试中会涉及估算并且要写过程,所以我教给学生书写格式和“约等于号”的写法,“四舍五入”法没有讲,因为只要学生会把题中的数转化成与之接近的整十数就可以啦,出现个别问题再个别解决。
在进行练习时又碰到了一个难题。练习六第一题“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这里有两个指令,先估算,再比较。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让学生写出估算的过程,来巩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结果,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只能让学生把精确计算的过程也写出来,来帮助解决第二个问题。
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5
二年级数学《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估算》的教学反思
青岛版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把知识融于一个个有趣的情境串中,使学生在情境串中解决问题。本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采花粉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情境图,通过学生讲故事——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知识学习与解决问题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了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知识链,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的算理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独立解答自己喜欢的.问题,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五篇: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
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1
这段时间授课内容是二年级下册三位数的加减法,我所教的两个班的一部分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究竟差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到底是怎样计算的?难道都是粗心造成的计算错误吗?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研究错误的原因迫在眉睫。
通过一段时间对学生面对面的访谈、分析、统计,发现我们班学生计算失误的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缺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如有写字潦草,结果是6、0;3、5不分,1、7互变、4、9;0、6混同等。书写时乱涂乱改,在涂改中不但卷面不整洁,而且常产生误看、误写的错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计算时常常抄错数字或计算符号,而导致计算错误。
原因二:懒字当头,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草算习惯。计算不论数的大小,能口算的全部口算,有的虽有草算,但为节约时间书写字潦草;有些学生一次练习或测验下来连草稿纸都没有,而是直接写在桌面上、卷子上,甚至写在手心手背上,……。
原因三:缺少计算后必须检验的良好习惯。其中一些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而有些学生只想尽快完成,根本就不想检验。由于上述这些不正确的心态,许多学生就养成了计算后不检验的坏习惯。
原因四: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计算错误:该进位的没有进位,该退位的没有退位,没有标注进位或退位符号;或者即使标注了进位退位符号,实际计算时没有加上进位的1或减去退位的1;或者不该进位的去进位,不该退位的打上了退位点,造成计算错误。
原因五:不理解算理。有个别的学生对于计算的算理没有理解。如:不清楚“相同数位对齐”指的是什么。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通过数学故事、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计算的淮确性的重要。
2、要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好习惯。作业、试卷和草稿纸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三对照:首先要求学生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运算符号”(包括有无括号)和每一个“数字”;其次是题抄好后要与原题目对照;竖式上的数字要与横式上的.数字对照;横式上的得数要与竖式上的得数对照。这样做既减少了笔误,又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心理品质。
3、加强计算的常规训练,持之以恒。每天坚持练一练。同座互相出题,然后互相检查,有效的训练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障。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偶尔穿插学生常错、易混淆的练习题进行听算、看算和估算训练。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要注意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以此来激发学生计算兴趣。如:用游戏、竞赛、奖星星等方式训练。
4、要培养学生自觉认真草算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数字较大的计算时,必须要在草稿本上进行草算。
5、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方法,明白算理。
除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要教会学生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方法。计算时合理的计算方法就是提高正确率的方法之一,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根据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2
本课教学设计时,我为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做出角,最后自主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做合一,真正达到了口手脑协调发展的学习境界。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同时,教学中还应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
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3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为了关注学生前后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我先让学生通过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后,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但是在这里我过早地把退位减法的方法也出示,一下子就把教学目标拔高了。
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学生们喜欢的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的教学情境引入教学,并设定了在20xx年、20xx年和20xx年的信息中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了学生的尝试计算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如20xx年比20xx年多生产多少部?20xx年比20xx年少生产多少部?在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从而引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的这样的一句话,殊不知,原来如果用“求相差数”或“用大数减小数等于相差数”这样的数学语言,更能让学生明白和更容易让学生记住。在尝试计算不退位减法,也就是第一个数学问题:20xx年比20xx年多生产多少部?43 5-322=,如果改变教学策略,把尝试计算改为师生之间的共同交流来完成,把时间节约起来,放到后面的退位减法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中,就好了,这样做的话,不至于后面的练习题没有完成了。
由于知识的学习是有坡度的,而且是层层递进的的关系。在教学三位数连续退位减的之前面,如果适当地增加三位数个位上不够减的退位减法,让学生经历个位不够减的三位数减法计算方法后,再来学习连续退位减的三位数的减法,这样做的话更容易学习和更能让学生接受。
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时,我虽然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后,发现个位不够减和十位不够减,但在这里,我没有很好地去捕捉学生的信息,比如在学生试算时,我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计算时,遇到了困难了吗?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都说没有,只要一个学生说“我有”,当时我没有及时抓住这个学生的困难来展开讨论交流,而是把这个学生的问题忽略了。因为当时,我想学生都会做了,只有一个说有,应该都没有问题了,所以没有去理会那个学生,也没有去问他的困难是什么,而是自己把“个位不够减和十位不够减怎么办?”这个数学问题提出来了,让他们同桌交流后,再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完成这个教学难点。现在想想,当时这样做是很不对的,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问题不放,让他们展开积极的讨论得出计算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总结概括计算三位数减法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让他们运用多种的形式多说,多交流,反反复复地进行互动交流总结,并梳理出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明白笔算减法一般步骤与方法。这样做不是更好吗?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在这里也就很好的解决了。
一节课下来,感觉不是很理想,由于教学时间的掌控不理想,导致设计了很多的练习,都无法在课堂上一一地完成。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本节课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教学环节有点混乱
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信息。
最后感谢校长在我的教学设计上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要不在在课堂上让学生看着信息表来提出一个用减法的数学问题的话,教学时间会更少,更难掌控教学环节。
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4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三位数减法》中的不连续退位减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培养并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结束后,学校的'数学老师就我这堂课作了点评,经过自己的消化,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本堂课的复习不够,虽然在一开始,我出了一部分口算题目,但三位数的减法一般都采用竖式,所以在引入部分涉及一些竖式计算两位的减法,这样可以更好地为今天所学知识进行铺垫,学生也更能从旧知过渡到今天将学的新知中来。
在对例题的教学中,我很好地渗透了爱护人民币的德育教育。并充分尊重教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我会让学生落实到书中,将书中的空格填上,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对所学的新知进行再一次的巩固。不过对于这一点呢,也有老师提出来会不会过于死板。对于这点我自己持保留意见,我认为教学应最后落实到教材,通过对新知的学习,然后用习题来巩固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
这节课争论最大的就是对于验算的教学,因为从三位数的加法开始就接触了验算,在例题中也涉及到了验算,对于验算的方法,我是从根据一个算式可以写出与他相关联的其他三个算式这里入手,但听课老师普遍认为对于验算可以从数量关系来入手,比如例题2,我就可以从总人数、男女生人数,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入手让孩子进行验算,并可以通过这个例题给孩子提出加减法的关系,为以后三年级讲解加减法关系做好一个铺垫。对于这点,我也觉得自己准备不够充分,在备课时也根本没有想到这点,只是通过例题而讲例题。
最后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对学生的书写还应强调。在教学中,我也注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不过在评价中还应更注重细节,比如书写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有就是学生自己在练得时候,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看到了自身教学能力与“生态课堂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根据自身不足加强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并在班级中不断实践运用,去糟取精,提高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探寻更适宜与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的方法、策略及原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加减法》中第4课时的内容,在本册的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知识的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知识的教学”,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让学生明白计算和估算意义的不同,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估算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成功的地方:
首先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策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做数学”做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不足之处及对策:
首先学生对于估算意义理解不够。我在教学192+219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但有许多学生是直接计算的,算出计算结果,然后再四舍五入,得出结果,这是学生对估算意义的不理解,所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理解估算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学生对于估算方法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估算方法,但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估算意识,估算方法还是老师的教为主,没能较好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
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6
本节课,基于教材直接教学“连续退位”这个内容,所以学生要建立这样的数学模型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的特点和差异,我先带孩子们一起回忆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些回顾性的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回忆,更是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同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里面渗透了知识迁移的要素和环节。
由于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无味,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时我尽量做到生活化、童趣化。例如:把课本中的主题图用一种旅游的形式揭示出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欣赏了我国美丽云南的几个著名景点,同时又恰倒好处的进入到新知的学习。
在本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线段图,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题意在让学生汇报所找到的数学信息的同时,画出相应的线段图的,使学生初步理解了线段图的意思,然后,反问学生,这幅线段图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表述中进一步理解了线段图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再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线段图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因为新教材没有专门的应用题教学,一些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式都隐藏在计算教学中,所以当全体学生列出517—348算式后,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强化了已知总数—部分书=另一部分数这个数量关系数。
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尽人意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虽然总体设计而言,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但是练习设计层次不是很清楚,没有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学而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7
青岛版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把知识融于一个个有趣的情境串中,使学生在情境串中解决问题。本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采花粉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情境图,通过学生讲故事——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知识学习与解决问题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了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知识链,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的算理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独立解答自己喜欢的问题,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8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我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告诉学生我校图书馆新增设很多图书的消息,从而激起学生去看一看的愿望,之后出现了新书情况的信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上课的`状态,而这一切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能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9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新课标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我以“估算”为线索,展开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我在教192加219的和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许多学生都是算出准确数。我就引导学生说192和219接近哪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有一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快地说出来。因此,我觉得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2、学生估算的`方法掌握不够好。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探索估算的方法,但大部分学生没有一点的估算意识,我只好把估算的方法教给学生,没有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笔算减法中比较难的,因为它涉及到了连续退位。学生学习新课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笔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让他们尝试说完整的计算过程,从而发现他们存在的错误。
上完这节课后,我想了很多,也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
一、每一个环节的连接词该如何简明的表达出来
每一次上课,我总有如此的感觉,就是每一个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总感觉联系不是很紧密,就像脱节了似的,可是在听很多特级教师的课时就感觉很舒服,总实在爱不知不觉中就切入了正题。我想这一点是我必须要努力达到的。
二、该如何让学生进行正确的估算
在学生计算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估算,至于为什么要安排估算,其实我自己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可能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教材安排了这一环节。在评课时,有老师提出了估算到底是该放在计算前还是计算后,以我个人的`意见,我觉得应该是放在计算前,如果放在后面,学生可能会问:正确答案都已经算出来了,估算还有意义吗?
可是在让学生估算的时候,我却犯了一个大错误,我把估算看成了一个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实处:我只是在例题时让学生进行了估算,而后面就完全抛弃了估算,没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
另外对与我的估算,评课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在让学生估算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该如何回答:我把517看成500,把348看成300,但48比17,所以我觉得答案大约是173。确实这个问题我觉得有点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一个估算的过程,我觉得这应该是可以的,虽然他的最后答案是是错误的,但毕竟这只是一个估算的过程,结果只是一个对正确参考的数字。所以说估算有时候把握不好,也会误导,迷惑我们的学生。
三、应该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
在让学生计算时,我强调了让学生说过程,让多个学生重复,互相说,可是在后面的检验的环节时,学生的正确率却不尽人意,我有点迷惑了。可是听了评课之后,我顿时茅塞顿开,原来,我在让学生说时,没抓住重点,我只是让学生说整个算式的计算过程,没有把十位的计算过程单独拎出来讲,学生不明白哪个是计算的重难点。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是十位的计算方法就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让学生多次说十位的计算过程,果然效果大不相同。
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11
目标预设:
1.经历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的竖式减法计算方法,进一步巩固用差加减数验算减法的方法。
2.通过学习,能够归纳出三位数减法的笔算法则,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3.感受三位数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会算三位数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连续退位减法中十位是多少减多少。
教学工具:
小黑板、计数器图片
教学内容: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喜欢看书吧!前两天,老师作了一项调查,知道咱们班有很多同学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我们班谁读得书最多?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班***读了85本书,xxx读了64本书。根据这两个信息,你们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一般会提出这样四种问题:(1)两人一共读了多少本书?(2)***比xxx多读了多少本书?(3)xxx比***少读了多少本书?(4)xxx再读几本书就和***一样多了?
[由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进入一个有趣的氛围。]
师:刚才我们有三个问题都是用减法做的,你会列式吗?
学生口头列式,老师板书。
独立演算,集体核对。
[这样有利于突出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迁移,又为三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退位做好准备。]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例1。
(1) 调查中,老师从图书馆的老师那里了解到:咱们班去年借书185本,今年借书335本。根据这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一个作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板书: 335-185=)
[再次活用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他们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2) 学生们列竖式尝试笔算。(学生汇报)
(3) 用计数器演示,讲解算理。
个位上5减5得几?十位上3减8不够怎么办呢?(指名说说。)
引导学生明白:十位上3减8不够减,从百位上退l,十位上拨10是13,13减8得5,百位退l后是2减1得1)并说明:退1可以在上面点一点退位点。
追问:十位上不够减怎样算?为什么百位上是2减l,而不是3减 l?
(4)我们算对了吗?怎么验算?
[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
2.教学例(连续退位)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1) 通过调查,老师还知道:咱们二年级借书最多的是二(1)班,今年借书410本。
结合这条信息,你又知道了什么?二(1)班比咱们班多借多少本书,可以怎样列式?先由学生们尝试计算
(2)指名依次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算法。
提问:十位上是( )8,为什么?
用计数器来验证
3.归纳总结。
(1)例题的两个竖式用竖式怎样算的?与上节课学习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揭示: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笔算退位减法。
(2)谁来说一说,我们该如何笔算三位数的减法?
三、巩固训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们练习,指名三人板演。可以在原来的竖式再算一遍的方法来检查。
(2)讲评:第一题十位上是怎样减的?百位上呢?百位上为什么一个也没有?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用小黑板出示。
(2)分析错误原因
第一题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指出:一般在退位时要点退位点,计算到这一位时,不要忘记已经退去的l,被减去要比原来少1。
第二题错在哪儿?怎样算错的? 指出:算到哪一位不够减时,一定要从前一位退1,而不能用这一位上的减数被减减数。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1组。
学生们独立解答、交流。
[练习设计,紧紧围绕本课重点,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开放性,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课上自己表现如何?哪位同学表现较好,好在哪儿?[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能够肯定自己,学习他人,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作业
反思:
本课教案时,我为了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突出算理,重视方法。通过尝试计算、计数器演示、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巩固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12
本认为无论是退位减还是不退位减,都有二位数减法为基础,让孩子们类比推理进行自主尝试,然后再进行归纳三位数计算方法与二位数计算方法一样: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一当十。然后再复习一下数量关系式如:一共—借出=还剩,还剩+借出=一共,一共—还剩=借出;还有大数—小数=相差数,大数—相差数=小数,小数+相差数=大数。
增加每日一题,让孩子们学会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有序思考。
谁知,结果竟然出乎想象。孩子们错误是五花八门:横式上的数抄到竖式上抄错、基本的减法口算9—6=5的也有、梨比苹果少50个竟然用菠萝减50的有、用苹果加50的也有……一个字,晕!
口算天天练,是因为有练的必要。因为所有的计算都要以口算为地基,只有地基牢固才能保证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三位数减法计算如此,加法也是如此。
如此看来,我的预设太高,孩子们的.起点太低,理想和现实之间有距离。我应该重新审视我的教学高度,蹲下身下,带着小蜗牛们再出发!
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13
记得小时候,我们的数学老师只是强调运算法则的教学,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算法思维等综合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只要记牢并按法则的程序进行操作,就是掌握了计算技能。因而我们这一代人只局限于掌握一种运算方法——竖式计算。思考一下,这样的计算教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僵化,不善于运用数概念作灵活运算,更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在重视算法思维的今天,对算法思维的强调已形成共识。对小学生来讲,算法的个性化比机械的竖式计算更为重要,这让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教材编排横式计算的目的。
在横式计算的教材编排中,采用了正方体积木块组成的板、条、块摆一摆,画简图或者画算线帮忙,来探究三位数减法横式计算多种算法,同时进行分析、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多次的试教和教案的修改,我也渐渐领悟到教研员顾老师对计算教学的要求。顾老师对我初稿的教案提出了一些非常宝贵的建议,在处理第一题245-223时就让学生借助不同的辅助材料探究出四种算法,再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第二题245-127,这时创造冲突、设置悬念,“为什么计算这一题时没有运用第一种计算方法呢?”顺势优化算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使学生感受优化,理解方法。当时我逐字逐句地研读了这些教学建议,用心去理解和体会,使我一下子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修改后的教案的确更为自然和顺畅,少了之前的知识脱节和重复。而且我还知道了计算教学中要重视算理和算法的教学。什么是算理?即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什么是算法?即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那么怎样才是一堂成功的计算课呢?我想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这样他们才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用自己的方法解题。本节课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算法,而是要通过反馈交流、评价沟通,让学生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的成果,掌
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算法。这样才能呵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14
《三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在确定上课内容时,原本想上角的认识或者是统计的,但是考虑到这些内容在公开课中上的实在太多了,所以就很想尝试上一节计算教学的家常课,对自己来说也算是一个挑战。
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不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教学时我先呈现了例题中图书室的三个书架上分别摆放着三种图书的场景,其中每个书架旁还分别标注了相应图书的本数。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我让学生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不退位的二位数减二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也会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所以我在这里鼓励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进行计算。在反馈时,我让三个学生将三道题的计算过程板演在了黑板上,让学生来评价做得对与否,并跟自己的结果作个比较。在这个过程之后,我又紧接着让学生对三道题进行比较,思考它们之间的不同,从而得出减法有退位减和不退位减之分,而退位减中又有退一次位和连续退位之分。在练习中,我选择了想想做做的第2题,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减法中的退位方法,提高正确笔算相关减法式题的能力。接下来我安排的是错题医院,呈现了学生在实际计算方法中容易出现的几种典型错误,让学生在找错和改错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计算方法,并启示学生计算时尽可能避免类似的`错误。
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得还算扎实,虽然各个环节都出现了一些错误,但是我并不回避,我反而认为这是绝好的教学资源,让作为老师的我知道了这个阶段需要进行哪些专项练习,也让学生感到学习并非那么的一帆风顺,但是通过对比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最终能突破学习上的难点。通过上这节课以及教研组老师的评课,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在整个课堂节奏控制上、在教材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收获甚多。
三位数的减法教学反思15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课一开始,我就安排了二个练习导入新课。第一个练习是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第二个练习是竖式练习三位数相加连续加,第三个练习是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并让学生说一说算理,通过这些练习,既为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做了铺垫,又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这节课的中间有0的减法是十位的特殊性,学生很容易忘记将十位减掉。
2、要注重算理的讲解。在课堂上,我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到黑板上练竖式,当学生计算好后,让学生把自己的各种算法板演在黑板上,并让板演的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当学生说到自己错误的'计算过程时,让其余学生帮他一起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大家都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对于正确的算理,则让学生多说说,特别要关注差生,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教师进行归纳升华并板书出“十位”的思考过程。因为,一是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两次连续向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容易出错。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这里的十位,十位本身是0,当碰到特殊情况,减数的十位也是0,如307-109,学生很习惯的十位就是0-0=0,其实十位上0被借了1,本身是0不够,只有向百位借1,这样十位上就是10-1-0=9,这样就是连续减法了。这里一定要让学生理解而且会说过程。
3、注重估算。在笔算205-116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结果出现了200-100=100,在笔算完后,让学生把笔算结果和自己的估算进行比较,估算今后将会在实际情境中,像这样单单的估算实际意义没有,所以肯定会放到实际题目中,那么学生应该更加好处理了。不过本节课的估算还是就比较简单,毕竟被减数十位是0,那么学生都会估成整百,而减数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