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实现新旧准则完美过渡
如何实现新旧准则完美过渡
做好新旧会计制度转换的前期准备工作,是保证新旧会计制度过渡的基本条件,小企业在首次执行新准则前,要修订好内部会计核算办法,搞好资产和负债清查,编制好科目转换调整表,搞好会计信息系统改造工作。
夯实财务基础
根据新准则的要求,修订好内部会计核算办法。新准则的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和会计政策均有些变化,小企业应根据新准则的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修订内部会计核算办法,细化会计核算内容,确保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制度化、规范化。
全面做好资产、负债清查工作。由于新准则设置的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和规定的会计政策有所变化,小企业要在执行新准则前,全面清查各项资产和负债,如实反映其状况及潜在风险,以便于准确调账、结转损益。对于清查出的损益,应先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报经批准后调整相关所有者权益。
认真做好新旧会计账务衔接工作。小企业应当根据新准则的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置会计科目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对于总账科目,在不违反新准则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与合并;对于明细科目,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行设置。
首次执行新准则时,应当对原制度有关科目按新准则要求进行余额转换,确保新旧会计科目顺利衔接。
及时调整更新会计信息系统。对于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小企业,要对原有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及时更新和调试,正确实现数据转换,确保新旧账套的有序衔接。
调整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小企业在执行新准则在当年年末时,资产负债表的年初余额栏内各项目数字,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栏内所列数字应按照新准则的规定进行调整后填列,调整方法就是本文前述方法;年末数栏各项目数字按新准则的规定填报。
利润表的调整。小企业执行新准则当年利润表的上年金额栏内各项目数字,应根据上年利润表的本年累计数栏内各项目数字经调整后填列,即将原制度下利润表各项目数字按照新准则规定的项目进行调整后填列;“利润表”的“本年累计数”应按新准则的规定填报。现金流量表的调整。小企业执行新准则当年“现金流量表”的“上年金额”栏内各项目数字,应根据上年“现金流量表”的“本年数”栏内各项目数字经调整后填列,即将原制度下“现金流量表”各项目数字按照新准则规定的项目进行调整后填列;“现金流量表”的“本年数”各项目金额按新准则的规定编制。
第二篇:学厨师实现完美少年进化论
学厨师实现完美少年进化论
安徽新东方学子毕业宴席展示
初中毕业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时候的学生正是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大部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这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因此当一个正处于这样重要时刻的初中毕业生离开了学校,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今后的成长环境和未来的发展道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达到完美的从青少年到成人的少年进化论。
当前正处于初中毕业时期,对于一些不愿意继续升学的学生,家长应该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和意愿,为他们找出一条合适的发展方向。安徽新东方烹饪专修学院的专家建议各位家长,初中毕业的学生年龄尚小不适合进入社会,应该为孩子选择
一所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为孩子提供一个既能学习技能,又能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的环境。尽量避免在这个敏感的年龄段让孩子过早的接触复杂的社会,对孩子造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思想上的影响。厨师作为21世纪全球十大高薪职业之一,据国家餐饮行业调查统计,未来5年,中国厨师需求总量将达到400多万,《大洋新闻》报道,广州、深圳年薪80万难聘高级厨师。厨师作为一个拥有良好发展前途的行业,不需要太高的学历要求,不需要你有多丰厚的知识底蕴,只需要你对烹饪有浓厚的兴趣和不断钻研的精神就可以在厨师行业发光发热,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
安徽新东方烹饪专修学院,以培养专业的烹饪技能人才和实用性人才为办学目的,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操作器材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爱护集体,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可以学习到烹饪知识和烹饪技能,更有班主任老师兢兢业业的为学生处理各种生活学习方面的琐事,在老师带领和指导下学习待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正如安徽新东方经常教导学生的“认真做人,用心做事”,只有做好自己,做好一个人,才能在自己所处的领域中出类拔萃。
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子在安徽新东方烹饪专修学院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学校老师的教导,在拥有熟练的烹饪技能的同时,由一个青涩的少年一步步蜕变成能独立思考拥有自己见解的成人,再现完美的少年进化论。
第三篇:农业规划该如何实现与旅游的完美融合[模版]
农业规划该如何实现与旅游的完美融合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因为休闲农业更加亲民所以有着比较大的市场,目前我国的农业规划也是比较火热,如何将农业规划与旅游形成完美融合是一个难题,两者的融合将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农业项目植入休闲旅游—— 从农业的角度看
江苏省兰德土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解析单纯从农业的角度来讲,农业项目的建设能够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传播现代农业理念,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农业项目从本质上而言,还是一个以农业产业为基底的项目,农业作为景观、作为产业是项目的大底盘。而农业如何在项目中做出亮点,做出特色,并做出效益,是项目的重中之重。
针对农业,重点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做农业如何赚钱?
纯做农业是很难赚钱的,需要长期持续投入,且产出有限。不论是本地农业旅游,还是国内高端的农业观光项目,亦或是国家农业示范基地,只做纯农业项目,都没有带来适合的经济效益,现在的经营都举步维艰。因此如何在农业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的产品构架,进而带来经济效益,是本项目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庄项目如何提升吸引力?
农庄项目,虽然看上去产品比较丰富,但是仍然缺乏核心吸引力。江苏省兰德土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解析以自然生态和农业资源为依托的养生农庄,在欧美国家流行已十分普遍。例如法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人前往乡村别墅休养和短期居住,占法国全国旅游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多。在国内,高端“假日农庄”还刚刚起步,属于较稀缺的旅游项目,所以,对于农业项目,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和准确定位,通过对全国的旅游市场,区域的旅游环境及项目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研究,从而得出真正适合本项目的开发模式,将项目打造成为独一无二的特色休闲农业项目,弥补市场缺口,才是项目长远发展之计。
3、农业项目如何提升品质?
如何突破传统的乡村休闲项目,跳出农业生产的原始模样,转变为田园生活方式,让高端消费群体留下来?如何形成自己的软实力,形成看不见的经营模式,形成“可复制战略”与“品牌化整合战略”?这都需要一套成型的经营理念与配套产品构架模式。
农业项目植入休闲旅游—— 从旅游的角度看 对于农业项目而言,应该是通过农业来做旅游,通过旅游来炒热地块,做活项目,最终达到项目扩大盈利的目标,帮助农民增收、保证企业盈利,树立政府形象,促进区域发展。
1、促进农业项目功能升级
农业种植到“田园化”的生活方式——这种升级更多的是从一个田园化景区的角度出发,在兼顾到种植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生活方式,融入更多的体验类项目。如“农业科普园、DIY工坊、有机蔬菜基地、田园生态餐厅”等等,让人们来此除了购买蔬菜外,有更多种类的功能可以体验。
2、促进农业交易市场升级
江苏省兰德土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解析从农业需求者到“休闲”爱好者——农业项目植入休闲旅游后,未来的消费客群除了农业观光、田园度假外,还包含了生态产品供应者、定向会员配送,及包含了项目地附近的自驾游客、休闲会议游客、养生养老度假游客、科普观光游客等等。扩大项目本身的市场潜力。
农业项目规划植入休闲旅游—— 如何“打包销售”?
1、通过视觉效果强的主题景观引爆市场
作为多年专注于休闲农业、旅游园区项目的打造经验,可以通过主题花卉、香草的种植,对于市场的吸引力大,效果明显,模式成熟,文化延展性强。
2、通过主题节庆活动短时间内打开区域市场
节庆活动策划是一项以节日为载体,通过对节庆活动的安排和节庆内容的设置,来达到对当地优势资源的宣传或者获得经济资源收入目的的一种策划方案。通过节庆活动的举办,达到短时间内宣传项目、打开市场的效果。
3、通过水系打造亲水休闲度假项目
充分利用水资源打造环境,提升项目的品质。
4、通过健康安全的生态餐食供应、配送,准确定位会员市场,形成固定客源 通过绿色农产品的的订单供应、会员配送,打健康品牌,与当地各大企业形成会员定制产品,为园区巩固固定客源,并推介园区相应配套项目,如会所、拓展基地等。
5、通过发展木屋产业、营地度假等项目,打造田园生活的标杆基地
生态木屋的生态在于与环境的亲和性,只要是绿植区都可安置,从用材上除了少数金属构件外百分之九十使用的都是自然材料,建筑界称之为会呼吸的房子。在园区一隅,绿植、小岗、清溪、游鱼共同构成一个环境和谐型园区。农业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他对农村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又势必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刺激性作用,因而将两者互相结合不仅能够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还能够产生各类社会效益。
第四篇:完美利用word实现毕业论文的文献插入
完美利用word实现毕业论文的文献插入
标签: 格式
样式
文献
脚注
方括号
相信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为很多文献的插入发愁,比如文献的编号,重复引用等等问题,当然聪明的人也会利用Endnote来完成,但是对于一开始就没有使用Endnote的人来说,就是大麻烦了,需要重新导入很多的文献,且发现中文在Endnote中完全不适用,还有早期的文献是以图片形式展示的也不太好用。那么这里我要给大家带来福利了,那就是完美利用word实现毕业论文的文献插入,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Word中利用尾注插入参考文献
1、将鼠标光标在需要插入参考文献的位置,点击“插入”菜单,选择“引用”,接着选择“脚注和尾注”,弹出“脚注和尾注”窗口;
2、点击“尾注”,选择“文档结尾”,编号格式选择1,2,3,接着出现下面的画面;接着编辑出现文档结尾的尾注,编辑完成后如图;
3、交叉引用:“插入”→“引用”→“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只能选“尾注编号”而不能选“尾注编号带格式”,否则后来交叉引用加上的方括号不是上标格式),选中需要的文献1。(注:若你后来又在前面的文档中插入新的尾注,这时后继的尾注会自动更新编号,但“交叉引用”不会自动更新(只是个链接而已)。为此可以按“ctrl+A”选择所有内容后,按“F9”键就可以完成手动更新)
4、将文中和尾注编号加上方括号:
(1)用鼠标或者“Ctrl+Home”回到文档的起始位置;
(2)菜单“编辑”,“替换”或者直接用“Ctrl+H”打开“查找和替换”对话框;(3)在“查找内容”文本框里面输入“^e”(若是脚注时为f),在“替换为”文本框中输入“[^&]”(尾注、脚注都是它,当然也可),然后点击“全部替换”效果如下:(一定要区分中英文全半角,另外建议最好都引用完成之后再加方括号,否则会出现一层层方括号)
5、文中和尾注的标号都已经加上了方括号,但是交叉引用部分还没有加上。对交叉引用的序号进行处理:
(1)菜单“工具”,“选项”,“视图”选项卡,在“显示”部分点选“域代码”,或者直接使用快捷键“Alt F9”显示域代码,可以看见交叉引用的部分已经变成了代码; 分类: 学习基地(2)菜单“编辑”,“替换”或者直接用“Ctrl+H”打开“查找和替换”对话框;
(3)在“查找内容”文本框里面输入“^dNOTEREF”,在“替换为”文本框中输入“[^&]”并将光标置于该文本框中,然后点击“高级”按钮,再点击“格式”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样式”,接着会打开“查找样式”对话框,选择“尾注引用”样式;(用后需取消才能再次用)
(4)完成上述工作后,“查找和替换”对话框的内容变为下图,注意“替换为”文本框下面的“格式”一行;
(5)点击“全部替换”,在菜单“工具”,“选项”,“视图”选项卡,在“显示”部分取消选择“域代码”,或者直接使用快捷键“Alt F9”取消显示域代码,效果如下:
6、工作还没有完成,不难发现在文档的结尾的尾注上面有一个横线,这是尾注分隔符,去除办法如下:
(1)将文档视图切换为“普通视图”,方法是点击屏幕左下角的第一个按钮;
(2)菜单“视图”,“脚注”(或双击文中引用处数字),效果如下;
(3)在“尾注”下拉列表框里面选择“尾注分隔符”,然后选中分隔符横线,删除它;
(4)在“尾注”下拉列表框里面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删除(当尾注出现跨页的情况是会用到“延续分隔符”的);
10、再回到“页面视图”,效果如下:
11、下面的工作是如何对尾注的格式进行修改,默认情况下“尾注文本”样式是不出现在“样式和格式”任务窗格的,这时候要修改其格式:
(1)将尾注文本选上,在“格式”,“样式和格式”或文档的右面的“样式和格式”任务窗格里面的“所选文字的格式”里面会出现“尾注引用”,点击右面的向下按钮,选择“修改”,这样就可以修改“尾注引用”的格式了;
(2)如何让“尾注引用”样式出现在“样式和格式”任务窗格“请选择要应用的格式”里面呢?在“样式和格式”任务窗格右下角的“显示”下拉列表框里面选择“自定义”,出现“格式设置”对话框;
(3)在“可见样式”里面选择“尾注引用”,或者点击“全部显示”按钮,然后确定。这样“尾注文本”样式就出现在了“请选择要应用的格式”里面,修改其格式的方法和修改其他样式的方法相同;(如果感觉尾注数字符号偏小,可将之改为正文样式或直接清除格式)
12、有时候在文的一个位置需要引用多个文献,形如“文献[1-5]”,这样的格式该如何实现呢?用尾注在文章同一处插入多个参考文献,例如[1][2][3][4](加方括号方法同前),要把它变为[1-4],并且不改变后面尾注的顺序。方法是用尾注插入四个参考文献后, 手动选中不要的中间部分并将字体格式选为隐藏文字,然后输入“-”即可。(逗号或其它符号分隔的类似)
第五篇:BBC中文总监解读新旧媒体平台如何实现1+1大于2
BBC中文总监解读新旧媒体平台如何实现1+1>
2操作
国际在线 [AUTO.CRI.CN]
2013-10-17
摘要
CN EN
王菊芳:在新媒体领域,传统主流媒体的一个最主要的挑战是,随着商业网站、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像中国的微信和微博用户都高达数亿人,传统媒体在未来可能不再是“主流”媒体。那BBC也有这种危机吗?李文:这是所有媒体都面临的第一大课题。你必须把握媒体发展的方向。比如说,BBC目前提出,“移动为先”,或者说“移动第一”。我们很多内容都是将移动平台作为首先考虑的重点,把移动平台的内容做好之后,再将这个作为模板,在其他平台上再来做。
正文
《BBC之道》一书作者王菊芳对话BBC中文网总监李文
《BBC之道》作者对话BBC中文总监(之五)对话人:李文(BBC中文总监)、王菊芳(《BBC之道:BBC的价值观与全球化战略》一书作者、国际在线新闻中心副总监兼采编部主任)
对话时间:2013年10月12日上午
对话地点:北京 国际在线演播室
导读:
王菊芳:在新媒体领域,传统主流媒体的一个最主要的挑战是,随着商业网站、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像中国的微信和微博用户都高达数亿人,传统媒体在未来可能不再是“主流”媒体。那BBC也有这种危机吗?
李文:这是所有媒体都面临的第一大课题。你必须把握媒体发展的方向。比如说,BBC目前提出,“移动为先”,或者说“移动第一”。我们很多内容都是将移动平台作为首先考虑的重点,把移动平台的内容做好之后,再将这个作为模板,在其他平台上再来做。
对话
王菊芳:好的,让我们翻过BBC丑闻这一页,而更多地着眼于未来。我们都知道,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媒体间的竞争可以说更加白热化,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运作模式。在这种大背景和环境下,我相信,无论是中国传统上的主流媒体,还是BBC都必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然也会有机遇。
我所在的国际在线网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官方网站。对国际台这样传统上以国际广播为主的媒体来说,变革传统的传播方式和业务模式就变得非常急迫。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台提出,要由传统媒体为主向多媒体融合、全媒体发展的方向转变。国际台台长王庚年在多年前就强调,国际台要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由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由对外广播向国际传播转变。这些年,国际台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现在,国际台大部分语言组都已经由过去的以短波广播为主变成了以网站为主,因为网站这个平台与短波相比有巨大的优势;而且,国际台目前已在海外建立了90多家整频率落地电台,把对外广播的主阵地直接转到了海外。
不仅仅是国际台,就像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这样的中国主流媒体,我相信也面临和在应对类似的挑战。在新媒体领域,一个最主要的挑战是,随着商业网站、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像中国的微信和微博用户,都高达数亿人,我觉得这对任何一家传统主流媒体来说,都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因为未来你可能不再是“主流”媒体。那BBC也有这种危机吗?在新媒体领域,BBC有什么具体的应对战略和举措?
李文:就像你说的,这实际上是每一个媒体面临的第一大课题。两天前,我在中国杭州参加世界媒体峰会第二届主席团会议。与会的世界各地媒体,既包括主流的、传统的媒体,也有新兴媒体。会上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这些媒体该怎么去应对。对BBC来说,自然毫不例外。
最近,我在参加中国一些新媒体的峰会时,也介绍过BBC在新媒体方面的一些应对之道。第一,BBC在迎接新媒体方面,采取的是“拥抱”、积极主动的态度,即不是守株待兔,而是主动出击。我发现有一些中国报业同行仍然觉得,“我们不怕”、“我们有特殊的环境”,我觉得还是应该积极主动去拥抱。
第二,我们在传统媒体可能是老大,但你不能假设,你在新媒体平台还是老大,或者说,在新的媒体平台,你可能不过是个“新丁”。原来一些你根本看不起的媒体,它的影响力可能就比你明显。BBC在若干年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从 YouTube上看BBC视频的人,竟然非常接近去BBC官网上看视频的人。BBC高层为此很震惊,但冷静下来后决定,我们要向现实低头,还是要放下身段,去跟YouTube谈合作,在YouTube上设了一个BBC的视频专区,这个专区现在非常成功。
还有一点,如何平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存的情况。有时候,你可能需要主动放弃。我可以举个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例子。2011年时,我们决定停止BBC的中文短波广播。其实,听起来挺伤感的,我们当时很接近短波广播的70周年。有时候你需要忍痛割爱,一些铁杆的听众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你怎么能主动放弃阵地?现在回头看,应该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短波作为一个对外传播的平台,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影响力,迟早我们也要放弃这个阵地。那还不如早点趁着有这个需要,然后你可以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去做新媒体。在媒体变革的过程中,你需要去做出痛苦的决定。
此外,你必须把握媒体发展的方向。比如说,BBC目前提出,“移动为先”,或者说“移动第一”。我们很多内容都是将移动平台作为首先考虑的重点,把移动平台的内容做好之后,再将这个作为模板,在其他平台上再来做。
王菊芳:那对于突发性新闻,你们最先满足哪个平台的需要?
李文:现在,如果有突发性新闻的话,我们会要求记者先写一段文字,放在BBC的Quickfile平台上,这样所有的内容平台都能使用。然后,记者再去做视频,而做视频的同时,也就有了音频。然后再有其他方面的延伸,像图片、分析和背景等。
其实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战略,背后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的因素。对于一个媒体机构来说,必须让员工改变心态,要去拥抱新媒体,并提供应有的技能培训。BBC对培训一直很重视,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培训。比如,像我这样原来主要做广播的人,因为现在也要做视频,我们就有电视方面的培训。更进一步,我们原来只做中文的内容,但现在要共享资源,我本人也经常要上英语的广播、电视去做一些点评和分析,特别是有关中国的事件或报道,我们也要提供英语新闻的培训。所以,要看发展的需要,来提供相应的培训。
王菊芳:资源共享的确是媒介融合的一个必然的要求和结果。关于BBC的新媒体方面,我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我之前一直在研究BBC的各种报告。根据BBC的报告,在BBC每年的电视执照费支出中,新媒体(包括网站和互动平台)大约只占5-6%,电视占60%以上,广播大约是17%左右。如果仅从这个分配比例来看,网站在BBC 似乎仍然是相对次要一点的平台? 李文:我认为不能这样理解。新媒体经营成本还是相对低,而电视的经营成本还是要高得多。实际上,新媒体的预算跟过去相比已经在增加。另外,预算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情况。比如,我们相当多的语言组已基本不做传统的媒体平台,比如我们中文部,我们主要就做两个网站和手机平台,但我们的预算没有归入全BBC新媒体这一块,而是在我们国际台的预算里。另外,许多提供给新媒体平台的视频素材,一般也未计入新媒体的预算。
王菊芳:我在BBC新闻网站实践时观察到,BBC网站上绝大部分内容,并不是从其他平台简单地粘贴过来,而是要进行“深加工”,这样做的人力成本其实也挺高的。可能就像您说的,有些成本没有统计进来。我感觉BBC的新媒体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运作方式。
李文:你说得很对。比如说,网站对视频的使用就需要考虑这个平台的用户对观看视频有什么习惯、有什么需要,你不能把半个小时的时事电视节目内容直接往网上一搁,你可能需要做剪辑,把一些精彩的内容做成点播。通过这些点播内容,将一部分网民吸引到BBC iPlayer视频点播平台或者是电视平台上来看全貌。这实际就是如何把新、旧媒体各自的特长发挥出来,然后怎么互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本文并非对话的逐字实录)获得更多新媒体资讯,请关注微信“梅花网 Media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