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卷分析

时间:2019-05-12 20:4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诗歌阅卷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诗歌阅卷分析》。

第一篇:古代诗歌阅卷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阅卷分析:

本次月考所考的这首徐渭的《龛山凯歌》,从内容上讲不难理解,诗后所给的注释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在阅卷过程中,总结学生的答题情况大体如下:

1.第一小题:题目要求回答第一、二句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并简要

分析,学生在作答时出现较多的问题为:(1).答案不够条理,整道题的回答全部写成了一段话,没有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条理化。(2)描

绘场面的词语不够准确,说明平时的训练少,积累的词语不够,(3).对这两句的意思理解有偏差,根据注释对这两句的内容产生误解,认为

所描绘是战后萧条的场面,忽略了诗句中的“暮合围”。(4).在对场面

进行简要分析时语言不够优美,甚至只是摘录了诗句中的几个关键词。

2.第二小题:主要问题如下:(1)答题思路不清晰,不规范,没有在总体

分析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的解析。(2)对细节“红”“冷”的分析不

够深入,很少有同学能抓住视觉和触觉的关键点作答。(3)“诗言志”,关于诗人的情感解读很多情况是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没有具体到对辛

苦作战的战士的赞美上来。

第二篇:阅卷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

第1题:完全按照参考答案评分。得分率较高,绝大部分考卷都得2分。

第2题:均分1分左右。评分标准为答出“日本科学家频频获奖”这层意思可得1分;答出“日本能够清醒自省”这层意思可得1分,表达上不强求完全符合参考答案,但必须有逻辑性、表意清楚。

[答案样例](2分):在日本人接二连三地得到诺贝尔奖后,日本人并没有过于兴奋,而是反省国家的培养科研人员的体系,提出改革想法。

(1分):日本公众媒体指出日本的科学技术政策偏重经济效益的弊病,同时提醒改善年轻科研人员的待遇,不要让获奖喜讯掩盖存在问题。

(0分):日本人沉得住气,近年来年轻人对物理学等理工科敬而远之。

第3题:平均得分在3分左右。评分标准是:“痛”是因为:答出“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得1分;答出“诺贝尔奖是权威奖项”这层意思的得1分;大部分考生能够得前1分,而得不到后1分。

“快乐”是因为:只需答出关键词“置之度外”、“自我安慰”、“自我满足”即可得2分。值得指出的是,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快乐是因为有华裔拿了诺贝尔奖”。

第4题:平均得分在1分左右。

参考答案是:钱永健得奖完全是钱家的骄傲(1分),是中国人的骄傲(1分)。但实际情况是,没有学生答出第一点,故而实际批改时,只需答出第二点即可得2分。尽管如此,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文本解读不够清晰,回答“报道暗示了中国人的了诺贝尔奖。”

第5题:评分标准为符合发言稿提纲形式有求(有发言主旨,分条概括)得2分,内容上符合文章所要求的“反思科研的环境因素”,且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再得3分。此题得分率较低,平均在2——3分。

[答案样例](5分)发言题目:为什么中国本土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

发言主题: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即教育环境)所引起的。主要内容:(1)学校总关心学生成绩,只会死读书。

(2)某方面突出的学生会被视为怪才,不予理会。(3)应试教育培养出的科研人员很难有创新意识与能力

(4分)第一、中国与其他先进国家的科研能力是有一定差距的;第二、中国对科学家的待遇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劣势,造成一部分顶尖科学家流失;第三、中国与他国对科学的取向不同,导致中国科学家少拿诺贝尔奖;第四、中国科研环境和媒体大众的压力使科学家鲜于拿奖。

(3分)题目:反思中国对诺贝尔奖

内容:(1)现状:国人对诺贝尔奖渴望却难求

(2)原因:通过中国与外国的人才及科研环境对比举例说明并分析。

(3)展望:鼓励大家好好学习成为明日诺贝尔之星。

(2分)首先我认为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元的,从教育到科研体制,社会导向,我们中国人给别人的印象总是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但不善发明创造理论。得不得诺将并不重要,而是要使人们真正了解科学的真谛为何,并根据国情采取相应措施,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1分)我们要学会反思(1)我们要反思我们所采取的措施,为何中国至今未有一名本土科学家多的诺贝尔奖(2)钱永健并不时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只是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所以钱永健的得奖不能令我们能在鼓里,我,我们要从自欺欺人的愚昧意识上觉醒。

(0分)钱永健身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民族自豪感,虽然更改了国籍,孕育他、创造它的人染是中国,他的祖国永远应是中国,如果连这一点都忽视,他便失去了一个作为顶级人才的基本道德品质,承认自己的祖国并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份自豪。

第6题:均分在1以上,评分标准是提问内容既与其获诺贝尔奖有关,又与其华裔身份有关得1分;措辞得体(表现出应有的尊敬)得1分。

[答案样例](2分)钱先生,作为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您认为中国的科研环境与您所在的美国相比有何不足之处?

常见错误类型:(1)提问内容只涉及到获奖或华裔一方面。

(2)措辞不礼貌。(如许多学生用“你”而不用“您”;甚至有学生直接问“你还是个中国人吗?”)

(3)提问完全与题干要求不合。(如“您与两位日本科学家同时获奖,您对目前的中日关系有何看法?)

(4)常识性错误。(如:您会向您已故的堂叔钱学森一样选择回国吗?)

(5)不是提问形式。(如:我将向他提问他的中国文化背景是否对他获奖有帮助)

第二大题

本题选文属文化散文,内容涉及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共七小题,涉及到了现代文阅读的各种典型题型,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认读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对今后的训练复习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满分21分,平均得14分。

第7题:(考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得分要点:①“神交”的对象: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抽象概念(1分)。如只体验感悟博物馆内的古物,无精神层面的具体分析,不给分。

②“交”(动词):接触、了解(喜爱、共鸣、交融、感受)(1分)。

“交流”一词指双向的,与文意不合,不给分。

第8题:(考点:文中的信息筛选与整合)得分要点:①体现艺术美(1分):扣答案①中的“生动传神”、“激发对英雄形象的想象”。②体现历史美(2分)扣答案②中的“让人遐想(体会、感受)它背后的广阔的历史风景”。

主要失分点:①信息要点不全 ②不经过提炼与语言整合,过多地照抄原文。第9题:(考点: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得分要点:①陈述对象要明确:“细节”一词在文中的语境义为“石头的形态”或“石头上的残痕”(1分)②“时间隧道”的含义:比喻为对历史的记录(1分)③“洞口”的含义:比喻为切入口、平台、钥匙。可以具体表述为“从而发现”、“从而感受”、“从而置身于”等(1分)

主要失分点:①陈述对象错误。如“每一块石头„„”②要点缺失。第10题:(考点:对文意的理解)

解题思路:D错在“无人管理”,与文章的主题相悖。得分率:80% 第11题:(考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拓展推测)得分率:90%以上

第12题:(考点: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解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的作用 ②表情达意的作用(主旨、情感)③结构的作用

得分要点:3个要点任取其中两点组合。

① 表情达意的作用(2分):体现旷渺的历史感(1分);体现对文明的保护(1分)。

② 艺术手法上(2分):营造了广袤静谧的氛围(要具体落实形容词)。

③结构上(2分):为下文在隐蔽处发现旅游服务商店作铺垫,体现了尊重历史、保护历史的意识。

主要失分点:①表情达意的作用中2个要点缺失其一;②两点作用的角度重复。第13题:(考点:理解性拓展)

解题思路:从“保护历史的情感”和“保护历史的方法”两个角度拓展。

得分要点:

A、内容:①出现情感类词语:“理解”、“热爱”、“珍惜”、“呵护”、“尊重”(2分);

②保护古代文明“方法”得当(2分)。上述两点均达到,得3分

B、语言:①议论性的表述,与问题匹配。文字优美,再加1分。

②80字左右得1分,字数多余95字,扣1分。

现代文复习建议

一、建议指导学生调整好心态,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上来,把握文本思路、挖掘文本细节。

二、注意审题,圈画题干中的关键词,严格按照题干指令答题。

三、答题时,先在文章中圈画出与答案相关的词句,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最后组织好语句,以正面回答的形式答题。

四、应用文写作是今年考纲中新加入的内容,建议指导学生关注常用的应用文,注重语文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四大题

所选诗歌是一首元代散曲,描写夏日西湖迷人景色,表达对西湖无限喜爱、赞美之情。“扶疏”是形容柳树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的样子;“玻璃万顷”是形容湖面平静、清澈、宽广;“士女”泛指男女。本题满分8分,抽查5本试卷,均分最高3.8,最低3.0,平均分3.2分,得分率40%。第15题:考察有关散曲的文学常识。均分0.83,得分率83% 补充评分标准:题干中 “宋词”的错误,会让发现了问题的学生左右为难,有一个学生既写了词牌名,又写了曲牌名,是给分的;回答词牌名不给分,毕竟题目中【双调】和注释中的“元代散曲家”是明确的提示。

学生的错误答案有:标题、题目、曲调、宫调、词牌等 第16题:考察对诗歌词句的理解。均分1.65,得分率55% 补充评分标准:参考答案中的第②点已经包含了第①点的意思,只写出 ②,可得3分。将3分分解为:回答出西湖景色美丽,难以描画的意思,得2分;能将诗中“杨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的画面作适当描述,并点出“有动有静”或“有声有色”或“气氛热闹欢快”中的任一点,再得1分。

学生失分情况:得零分的多是因为答非所问,回答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并且多理解为孤寂、忧伤。扣1——2分的多是因为回答笼统,没有具体展开、描述,毕竟这是一道3分题。

第17题:考察比较鉴赏两个诗歌片断在情感和写法上的异同。均分0.97,得分率24.3% 补充评分标准:回答出情感方面的共同点——快乐沉醉、流连忘返意思的,得2分;写法方面,由于比拟手法是出现在“西湖恋我”句中,所以不作为一个得分点。写法的共同之处是都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薛曲的“迷归途,又撑入荷深处”似是化用李词),“迷”“撑”“入”“争渡”等,表现或沉醉、或急切、惊喜之情;不同之处有李词用了反复手法(表述见参考答案);不同之处还有李词有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惊起一滩鸥鹭”,以动衬静,表现环境的幽静与生气,表达词人的惊喜之情。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再得2分。

学生主要失分情况:(1)分不清什么是情感、什么是手法,表述没有条理。如:情感的共同点是都因为忘了回去的路而误入荷花深处;不同点为一是醉酒而入,一是迷路撑入。(2)情感理解错误。认为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一喜一忧,其中有一首是表达忧愁或迷茫或思乡、思亲之情,这类答案不少。(3)回答手法时,胡乱堆砌术语,如:先抑后扬、虚写、直抒胸臆等等。(4)将反复手法写成重复、叠词。(5)回答手法时,孤零零地写一个以动衬静,或者反复,没有将写法与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表述。

诗词鉴赏复习建议

一、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得分不理想的症结是学生没有真正走进诗歌,读懂诗歌,只是从我们老师这里学了一些名词术语,碰到一首诗歌就胡乱地贴标签。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真正读懂一首诗的字面意义,关注意象及其特征,在头脑中想象再现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境氛围,进而把握情感主旨并鉴赏表现手法、鉴赏语言,是值得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关注的。教给学生名词术语、答题要领是必需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二、文学常识的识记要落实。

第五大题

此题得分比较高。因为是课内语段,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复习认真,基本得分在11——12分之间,各包之间差距不大。

第18题和第20题都是选择题,准确率较高,尤其是第20题,几乎没什么人错。第19题:句子翻译,标准答案中列举的得分点在批改时有所变动。“劳”要翻成使动用法,“以”不作为得分点,“远”的翻译要体现出词性的活用,即形容词做名词,如“远方的国家”“远方的敌人”等。后半句没有强调一定要翻成否定判断,如:“我从未听到”也认可。所以,这句翻译大多数同学是可以得满分的,但也有少数同学会把句子的顺序打乱来翻,如:“攻打远方国家使军队疲劳”,这样不得分。

第21题:3个得分点,学生普遍能答到两点,因为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就可得满分,所以得满分的学生还是比较多。其中第三个得分点比较难一点,但是只要写出“穆公不听劝告、一意孤行”这些意思都可得分。

第22题:学生一般写不全三个方面的作用。表现出秦兵特点,写出娇纵轻狂、骄傲自大、松散无纪律都认可,但如果只写“暴露了秦兵的缺点、不足”,而没有具体内容不得分;揭示秦兵必败这点都能写出;但“强化蹇叔论断的正确性”,写出的学生不多,写出“看出蹇叔的深谋远虑、与蹇叔的判断相呼应、相承接”等答案,都可得分。如果只写“为下文铺垫”,没有具体内容,则不得分。

第21题和第22两题是分析概括题,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如果照抄原文的话,不得分。

第六大题

第23题:平均分约2.5分。补充答案:“谒”,拜见;“却”,倒退,退却;“然”,对的,正确的;“矜”,自夸,骄傲。

答题情况:总体上,“谒”做得最好,“矜”最差。其中,“谒”解释成了“拜谒”,“见”,或生造词“拜往”,“拜”右边少一横;“却”解释成了“推却”;“然”解释成了“认为„„对的”,“„„的样子”;“矜”解释成了“怜悯”。上述解释均不给分。

第24题:平均分约4分。补充答案:(1)句,“故”可译成“原因”;(2)句,“穷”译为“困窘,窘迫,困苦”,“悉”可译成“都”。

答题情况:总体(1)句好于(2)句。其中,(1)句中“缘故”写成“原故”较多,“退之”理解成“归隐”;(2)句中“穷”理解成了“贫穷,变穷”,“足”译成了“脚”,“女”理解成“女人,女儿”。上述翻译要扣分。此外,尽管句子的关键词译对了,但句意有明显错误,同样扣分。

第25题:平均分约1.5分,总体较好。第26题:平均分约2分。

补充答案:可以借助原文倒数第二段里的句子,将他做大致的翻译。共3层意思,每层1分。从“吾能”到“使先生愤”为第1层,到“无穷”为第2层,到“不朽者”为第3层。

答题情况:大多数为解释原文,答到前两层的较多。

文言文复习建议

文言文部分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

1、错别字多,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2、不能结合语境来理解词义和句义。

建议对于常见的重要实词,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其各个义项,而且要教会他们能根据具体语境作出恰当的解释。

作文

一、材料解读

从试卷所提供的材料看,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段,介绍画家莫迪里阿尼代表作的共性特征,即“画中人只有一只眼睛”;第二段,对此现象用画家自己的话作出解释,抓住“人的最大劣根性”“难以自检”“观察周围的世界”“审视自己”这些关键词句。将这两段结合着看,不难发现此则材料作文的写作提示很明确,导向也很清楚,探讨的是观察世界与审视自我的两者关系。立意可以是:人不但要观察世界,更要审视自身;或者是:在兼顾观察世界的同时,侧重于强调反省自己的必要性。两种立意,前者强调的是外部世界与内在自我间的互为关系,后者强调的是个体的自省意识。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材料中的“我们”所指可以是个体的自己、也可以指集体、社会、国家甚至民族。另外,所谓的“自检”不仅是单一的自我反思,也可以是客观完整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甚至欣赏、悦纳自己。

应该说这是一则好材料,它在不设置审题障碍的前提下,又能起到“试金石”的作用,能测出考生的阅读、认知及表达等多种能力的高低,显示一定的区分度,同时内容又与东西方文化相结合,宗教、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所涉及,所以材料之后的“选择一个角度”写作要求可能就是基于这一考虑。

二、评分标准

参照08年秋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鉴于学生的文体选择有议论、记叙抒情两大类型,我们作了分类标准的设定,达成共识:评分要有严格的区分度;鼓励内容充实、文字流畅、结构清晰的作文,基本将此类作文定在二类卷;35分以下慎重出手(个别未完卷、思想倾向有问题的另当别论)。拟题上,无标题扣2分,恰当与否放在语言等因素作出综合评定,不显示扣分;特别说明一点,材料作文是否要在写作中引材料,对此历来有争议,为了稳妥起见,也考虑到写议论文的同学本来就要在引论中举例推导出论点,那又何必绞尽脑汁舍近求远?直接就可以借用原材料。所以我们明确本次写作要用到材料,至于用在篇首、段中、文末皆可。如不用,基本上好作文就不考虑放在一类卷,其他要酌情扣分。我们预定均分约为50分,从实际抽样分析看,最高均分达55.92分,低的46.76分,估计总体在47、48分左右。

三、写作情况

值得肯定的方面:

1、基本做到审题明确,部分达到立意深刻。能兼顾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唯有阅己,才能更好地阅世,阅世使人领悟到自身的缺憾与过失,而后阅世便能使人在世间得到更大的提升”。);或者对“自省”的内涵认识较深刻,有了解自己、欣赏自己的非同一般感受;或者另辟蹊径,思考审视自我的方式(应透彻、用平等的眼光)、审视自我的内容(形象、精神等)。

2、行文结构清晰,不失为明智之举。形式为内容服务,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绝大部分学生对写作结构的掌握与运用较熟练,如有考生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分论点是:自检是为人处事的良方;自检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自检是国家发展的原动力。

3、选材丰富,视野开阔,充分挖掘现有的教材“富矿”,鲁迅、巴金、托尔斯泰、梭罗、东山魁夷等一批中外文化名人的自省精神被发现;引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名言;对比二战后日本人与德国人的不同态度,探讨民族反思精神;聚焦“三鹿奶粉”、金融风暴、中国足球等新闻话题,反思自省意识的重要性。

4、语言出彩、思维活跃不乏其人,部分学生敢于尝试记叙抒情类文章写作,且效果不错。部分标题夺人眼球,如“另眼相待”、“一目了然”“省心”等,相对绝大部分的“自检”“审视自己”“留一只眼睛给自己”“学会审视自己”等题目,那些标题显然是用了点心思的。

暴露出的问题:

1、审题不得要领。关注材料中眼睛问题,派生出用第三只眼看自己、只用一只眼看世界、睁一眼闭一眼等观点,忽略了写作重点不在于眼睛,自省的方式可以有很多。

2、审题不当,偷换概念,写成如呼唤宽容、换个角度想问题、残缺美、寻找外部世界、人类需要如莫迪里阿尼般的先知者等主题。

3、切入角度错误,由材料启发后通篇写成我的检讨书、我这个人等内容。

4、无视材料,全文套用曾写过的作文,牵强附会,如写环保的,个别甚至无视考试,行文中触及敏感话题。

5、取材“小儿科”,谈自省往往都是由同学好友间的矛盾、公交车上的一次没让座、大街上的一次随地吐痰所引起的,如有考生开头写到:“当代社会,人们见面总会问‘你吃了吗?’-----但有又多少人问‘今天我自检了吗?’。类似表达、取材显示学生的认知水平低。

6、例子堆砌全文,缺乏必要的分析,挖掘深度不够,似是而非论证太多,比尔盖茨、袁隆平、司马迁等,只要是名人,一概贴上“自检”的标签,不作具体分析,判断是否合适。

7、照搬曾做过的阅读分析文章,缺乏选择性合理借用的意识。

作文教学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审题训练,明确各种类型作文的基本写作规范,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鉴;

2、鼓励学生写作个性的积极呈现,在观点、立意、构思、取材、语言等环节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力求写出有思想深度、构思新颖、文采出众的佳作。

(西南位育)顾雪华;(徐汇)刘侠;(上师大附中)谭荣生;(中国)罗继瑛

(南洋)孙庆虹;(市二)王玉新;(市四)李之音;(南模)熊梅玲;(位育)郝景鹏

第三篇:古代诗歌意象

古代诗歌意象

一、草木类

1、柳:

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例: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2)凌寒不屈的顽强

例: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例: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例1:方岳《梦寻梅》:“野经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诗一开始就推出一个幽雅僻静的背景,曲径通阴者之家,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所谓“寻梅”,亦莫不是寻隐逸。

(5)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例1: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折梅花寄赠友人,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

从此,“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

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3、菊花

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例: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4、松柏

孤直、顽强、高洁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例: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5、莲

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例: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6、梧桐

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所以,用梧桐来写悲秋,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例1: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例2: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7、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1)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例1:《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例2: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2)草木繁盛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例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例3:“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

8、芭蕉

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10、豆蔻

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例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1、竹

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

例: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12、黍离

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13、丁香:

愁思或情结

例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14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15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16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17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18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19桃花:象征美人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兰:高洁

21牡丹:富贵 美好

二、动物类

1、蝉 :

(1)品行高洁。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2)悲凉凄切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例: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3)人生短暂,怜惜生命

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2、杜鹃

悲苦、哀怨、凄凉、乡愁乡思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例1: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例2: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3、鹧鸪

乡思、羁旅行役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例1:“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例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鸿雁

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孤独、书信、消息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例1: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例2: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5、乌鸦

衰败、荒凉、小人、俗客庸夫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例1: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6、蟋蟀

思乡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8、精卫

复仇、奋斗、不畏艰难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9、青鸟

信使

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例1: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例2: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10、燕子: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例:“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

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

例1:刘禹锡的《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例2:晏殊的《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4)书信,幽诉离情之苦。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例1: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

例2: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例3: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

例4: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11、猿啼

14、鱼:

自由 惬意

15、鹰:

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16、狗、鸡:

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17、(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三、地理气象类

1、月亮:

思乡、思亲,人生的圆满、缺憾,边愁,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1)思乡、思亲、思人、乡愁、无奈

例1:唐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例2:“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例3: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例4: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例5: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希冀和渴盼。

(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例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悲亢幽怨;

例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悲壮雄浑。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例1:“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斜阳(夕阳、落日)

(1)失落 消沉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例1: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例2: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2)雄浑、苍莽

例1: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例2: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

(3)思古幽情

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以抒发思古之幽情。

例1:“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3、水

爱情、友情、漂泊、时光易逝、愁情

(1)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例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临流感叹的,是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

例2: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例3: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例4: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尤其是愁情无尽。

例1: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例2:秦观《江城子》:“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例3: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例4:宋•黄庭坚《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这是一首浓情厚意的诗文,作者从友人和自己所处的两地间距入手,通过回顾二人的交往,叙述当下的处境,展现友人的品质,表达作者对他的关切和怀念。“江湖夜雨十年灯”摹写知己天各一方、秋夜苦雨相伴的凄凉境况,其基调是悲的。写江湖、夜雨、孤灯,在于感慨自己十年来的江湖飘泊,夜雨中只有孤灯一盏和自己作伴的凄苦不平之情。

4、冰雪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例1: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5、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6、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7、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8、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9、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12、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13、东风:春天 美好

14、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15、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16、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7、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18、云:游子 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9、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20、天晴:欢愉 光明

21、金风:秋风

22、雨

喜乐、安静、祥和、幸福、希望(甘霖、甘露、甘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

例: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喜雨诗歌的一般特征:

A、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B、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C、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愁苦、幻灭与绝望

(1)历时弥久,阴云不开,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常表现诗人的孤独、幻灭和愁苦。

例1:唐•戒昱:“日长巴峡雨蒙蒙,又说归舟路未通”。

例2: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例3:陆游:“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

(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

例1:文天祥:“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

例2:宋•汪元量:“万叶秋心孤馆梦,一灯夜故乡心”。

例3:明•袁凯:“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23、秋

悲愁、悲戚、悲郁、离愁、思乡、迟暮之感(万物凋零)

(1)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例:汉•刘彻(武帝):“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2)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例1: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例2:李清照:《声声慢》

例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例4:杜甫:《登高》

(3)豪迈、豪放、开朗、豁达、喜悦(天高、气爽、云淡)

例: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四、器物类

1酒

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酒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幻想丰富。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更多的酒是和愁绪连在一起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这是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压抑,壮志难酬的要数南宋时期的主战士人群体,山河破碎,强敌虎视,欲挥戈杀敌却报国无门,愤恨忧愁郁积在心,时代的“大愁”既然无法用剑刺破,就只能用一樽浊酒化解心中的“小愁”。“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张孝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这就是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中国传统文人,与民族、国家的沧桑巨变同呼吸共命运,即便以酒浇愁也不甘沉沦,在一杯杯或浓或淡或清或浊的琼浆玉液里映照出的依旧是慷慨悲壮、豪迈强健的身影!

(1)悲

例:“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表达历经世事回首往昔的独酌,凄凉感慨,恍然如梦。

(2)欢

例:“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写出了少年游侠的昂扬意气,富有浪漫主义气息。

(3)离

例1:“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

例2: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饯别之作,其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面上是在写离人酒醒之后,看到岸边萧疏的杨柳,残月在天,清光如水,更加触发了离别的伤感。而其中的意蕴却不止于此,它甚至使人联想到,人生的许多痛苦在人的清醒之时,将会愈发感到痛苦,所以不如不醒。

(4)合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相聚总是一种欢乐,人生喜相逢。酒在这时充分展现了相聚的心境。

(5)喜

例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例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这是盛唐的美酒,酒香浓烈,洋溢着唐帝国雄健开朗、自信乐观的民族豪情。

(6)乐

例1:“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杜甫《客至》)。例2:“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闲暇无事与朋友对饮,其乐也融融。

(7)哀

例:“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酒御寒,而酒敌不过寒,借酒消愁,酒又不能解愁。此时的菊花满地堆积,虽言其盛,却已憔悴凋零,它隐含着生命将逝的悲哀。这种悲哀来自于作者所经历的国破、家忘、夫死、独守的苦难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一种久经忧患的绝望之情。

(8)愁

例:“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赵一度“负笈远游”,重九饮酒赏菊,本是诗人雅兴。如今,美酒无人共饮,好菊只能独赏。不言其愁,但愁在其中,但这只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虽然,“人比黄花瘦”,但却是既有对菊花的赏识,也有孤芳自赏的味道。因为她与丈夫的离别只是暂时的缺憾。

2、舟:

漂泊、自由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笛声

(1)游子思乡,归心似箭。

例: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借满城飘荡、无处不在的笛声传万千游子飘泊天涯、思念故园的殷殷情怀。

(2)征人思乡,嗟怨连连。

例1:王之涣千古名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借羌管悠悠,抒万千感慨。

例2:边塞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更是将戍边将士的荒寒苦怨、思家念亲之情渲染得格外悲壮动人。

附:羌笛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4、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5、琴瑟:

(1)

比喻夫妇感情和谐。《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6灯:

(1)温暖、美好、团圆、希望、向上、亲切

例1:“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辛弃疾《木兰花慢》)

例2: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孤独、凄凉、愁苦、哀伤、凄婉、惨淡

例1:“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腔长叹。”(李白《长相思》)

例2:“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眼。”(杜牧《旅宿》)

例3:“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7珍珠:美丽 无瑕

8簪缨(冠):官位 名望

9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五、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凄凉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六、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类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七、地点类

1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例: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2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例1: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例2: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3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4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5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6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7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8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9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10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11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12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八、其他类

1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例1:杜甫《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2破晓:初现希望

3深夜:愁思怀旧

4鸿雁、尺牍、尺素: 信

5后庭花:亡国。

6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7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8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9白发: 愁苦、迟暮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附录:诗歌意象简述(两分法)

A、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1)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例1: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例2: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例3: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例4: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例5: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例1: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例2:《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例1: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例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4)风、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例1: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例2: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例3: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1)杨柳(垂柳、柳枝、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2)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3)松、菊、梅。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梧桐、萍、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1)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白居易《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雍陶《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2)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阳修《渔家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金志章《鹧鸪塘》:“忽听一声行不得,鹧鸪塘外鹧鸪啼。”

B、人或事意象

1.人造物象类: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

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杜甫《夔州歌》:“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心若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镜》:“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1)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2)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3)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例1:例2:

(4)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5)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第四篇: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答案】

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解析】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子进行分析。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悲愤的情怀以及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此题的解答方法与前面第9题相同。诗人“开颜”原因诗中一再提到,要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再作适当的联想、引申、整合,如题目中的“新居”可联想到朋人新居刚刚落成;颔联与颈联描绘的景色很迷人;首联中点出的风景之“闲”可衬托诗人心境的“悠闲”;颔联与颈联新居环境描写中选取的典型物象——山、水、松、红药,可暗示主人的品味高雅;尾联“认得”一词,此处意思为“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相当于说“只有老朋友你能长处此间”,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仰慕、认同,说明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再对上面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即可。【点评】此题表面看是考查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实质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如同2014年的第⑵小题,鉴赏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这江苏诗歌鉴赏题一贯的命题风格。

(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赏析写景艺术”换一种问法就是:“写景手法是什么?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描写景物的手法通常有:(1)描写景物的角度(空间、色彩、感觉器官等);(2)表现手法的角度(抒情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等;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铺陈描摹等);(3)结构特点的角度(一句一景、句句写景、景语作结等);(4)锤炼字词的角度(一字传神,惟妙惟肖再现景物特点等);(5)修辞手法的角度(考纲列出的七种)。“赏析题”答题时要具备三方面内容:一是“用了什么手法”、二是“如何用这种手法”、三是“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或表达什么样情感”。具备以上的知识储备,解答此题就一定思路。困难的是点难以找全,特别是第一点——“选取景物,铺陈描摹”,考生难以想到。

【点评】赏析题是传统考题,每年都考,但每年选择的文本与赏析的角度并不一样,今年这道考题贴近考生生活,贴近考生实际,是一道不错的考题。但提供的答案如“选取景物,铺陈描摹”值得商榷,篇幅所限,不再展开论述。(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解答此题的难点在对“认得”一词的理解(见第1小题解析),再联系首联中的“暂”字,可以看出诗人十分羡慕窦员外闹中有静、忙中有闲、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注意这其中既有赞美、羡慕之意,又有认同之感。【点评】该题设置与第(1)小题有交叉之嫌。

【总评】今年的选材与去年赏析两首诗相比有一定变化,但仍属“唐宋诗词”范畴,且三个题目依然是平时训练比较多的题目,属常规题型。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再到为什么写,题目层次清晰,有区分度。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2分)

(2)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答:

【答案】(1)春江花月夜

(2)“城郭为墟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张说的《鄴都引》是借凭吊古迹而抒发胸臆的怀古之作,诗分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主要是缅怀和描述曹操生前的非凡业绩,以寄托自己的凌云壮志。诗的后六句为第二层,主要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蔽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城郭”和“西园”沦为废墟,标志着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更衬托出今日邺都的凄凉冷落。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试题分析:本题选材又有新突破,考的是唐代的歌行体——盛唐七古。第一空文学常识比较简单,第二问是赏析两首诗句的理趣与人生感悟,回到了诗歌内容的考查。抓住“人生感悟的差异”这一命题暗示,结合诗句分析作答即可。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眀河:银 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

(2)

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

【答案】

(1)(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诗歌技巧中的写景技巧。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问的是“第三、四两联”,就要奔向诗歌的最后两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1)

(2)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答案】

2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2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 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解析】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熟悉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语句,从中找出和“浔阳”“月”相关的诗句。

【考点定位】理解识记诗句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2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根据词的上下阙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13.这首词的词牌应是()。(1分)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14.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15.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4分)

13.(1分)B 14.(3分)B

15.(4分)答案示例:画线句借雨写怀,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评分说明:雨景的特点1分,情怀2分,效果的分析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诗人简介: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诗歌分析:此意境深邃,内蕴丰厚,为唐诗优秀之作。属于借景抒情的诗歌。诗歌描绘夏日山中幽静空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首联点明题旨,月夜下游山,颔联写山里山路、花木的幽香,颈联写山中的寂静幽深,这三联描绘游山所见所闻,成一幅幽静深远的夏夜山景;尾联卒章显志,“樊笼累”(陶渊明“久在樊笼里”)表明对官场、俗世的厌倦,“松桂心”(陶渊明“复得返自然”)表明对自然的喜好,对归隐生活的向往。(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解析:【参考答案】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此题考查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虽然仅仅是对颔联的赏析。注意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甚至语言的精妙。即抓住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做分析。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

技巧点拨:唐人写静,常以动相制,譬如贾岛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可谓是这方面的著名典故了。骆宾王的“谷静风声彻”亦是以动制静。而后半句“山空月色深”,“深”字用得尤其高妙,反复吟咏,想着若身临其境,必将有恍若隔世之觉了。

(2)解析:【参考答案】作者通过记叙夏日游山的所见所闻,描绘出山中幽寂空明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厌倦世俗,向往宁静,喜好山水,渴望归隐的心情志向。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志向——主题,并要求简要分析。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明了内容(画面及其特点)和主题;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难度较高。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旨,如尾联是卒章显志。

技巧点拨:理解诗歌主题在于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在于能够从意象出发理解诗歌描绘的画面,并结合诗歌的情思语(关键词)来理解。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清 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答案】(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雨过至城中苏家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 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

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劳 停 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分)(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

【答案】

(1)(4分)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2)(4分)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炼字型诗歌鉴赏题型的把握。考生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月圆(1)【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答: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

8.【答案】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六幅画面。天上月,门上波光闪动,江上月,室内月,月下幽深的山林,群星稀廖的夜空。【解析】

前六句是一句一景。抓住描写的对象,和描写的角度来思考。

9.【答案】最后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表达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解析】

题干中明确说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实是眼前月景,需是联想家乡亲人,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五篇: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 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1、寻读诗歌意象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

景物:月、松、泉、石

人事:浣女归、渔舟下

2、意象解读

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能答多少是多少,不必强求。

教师总结归纳。

明月:皎洁、静谧、安宁 —— 内心平和,情操高尚。

松柏:坚挺、傲岸、耐寒 ——正直,高洁,坚强。

清泉:清灵、洁净——生命,活力,高洁。

翠竹:本固性直,宁折不弯,心空节贞 ——积极向上,正直谦虚,气节坚贞,品质高洁。

3、融入体验,再现诗境:

欣赏意象的美需要巧妙地组合意象,而意象间的组合连接要依据诗歌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及特定的环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学生分四个组,每组描绘一句诗。然后全班交流。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雨后初晴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明月松林图 明月清泉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阵阵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在嬉戏着、追逐着,银铃般的笑声飞出竹林,打破了夜空的宁静;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蓬移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舟穿过荷丛,顺流而下,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跳荡起来。(浣女晚归图 月夜归舟图)

小结: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1、找出诗句中蕴含的几组对比:

学生列举,归纳。

可从这几个方面谈: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2、以“竹喧归浣女,渔舟下莲动”为例深入研讨动静结合的写法:

问题探究: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喧”来反衬“静”:

学生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小结:熟悉诗歌的常用技法,如情景交融,对比映衬等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情境和要旨有很大的帮助。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1、教师补充资料:秋的一般意象。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探求本诗秋的诗意。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内心世界)?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喜爱隐居山中,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教师补充: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从他的其他诗句中也可看出: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3、尝试给此诗加一个副标题:

如:隐居者的恋歌

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山间月夜图

小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一定意义上说,古诗词乃是前代文化精英们用诗语的形式集体写成的一部大型“人生百科全书”。它所积淀的某些人生意蕴仍可对当代读者的修身养性提供一定的帮助。就像这首《山居秋暝》,读它,让我们安于平淡,诗意栖居。

五、鉴赏方法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鉴赏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六、拓展训练:欣赏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画面有何特点?人物的心情如何?

3、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下载古代诗歌阅卷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诗歌阅卷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古代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1.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野渡 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

    古代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古代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一、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野渡 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

    古代诗歌(推荐五篇)

    古代诗歌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

    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诗歌五首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zhì()()jié()石澹澹()() 萧瑟()()没马蹄()白沙堤()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

    古代诗歌鉴赏(整理)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 古代诗词鉴赏整体阅读技巧 整体阅读,就是从诗词的几个方面入手整体理解诗词的内容,明白诗词的主旨(所抒发的感情)。 一、解读诗词......

    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高考试卷专题综合评估(三) 【测试内容】 1、(2014)元曲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 2.(2013)五言律诗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3.(2012)宋词望江南【宋·......

    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诗歌五首 二、教学目的: 1. 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

    古代诗歌文体

    古体诗——四言诗、无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楚辞;乐府诗、歌行体 一、四言诗:四言诗是诗体的一种。“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