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业负担偏重 七成主动补习(2014年北京翻译学院)
作为上海市示范性中学学生会主席论坛的传统项目,一年一度的上海高中生年度热点问题调查昨天发布。近5000名全市示范性高中高
一、高二年级同学填写了问卷,覆盖了全市所有的市级示范性高中和部分区级示范性高中。调查显示,大部分高中生对取消文理分科持不赞同态度。有七成多学生表示是自己主动选择进行补习的。
文理分科受支持度最低
虽然关于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仍未公布,但是对于目前已经传出的几项高考改革举措,主要是减少考试科目、英语一年多考、取消文理分科。
调查显示,高中生们对“减少考试科目”相对最为认同,以5分为非常同意,平均分是
3.41分;“英语一年多考”其次,平均分3.13分。相比之下,同学们对“取消文理分科”并不支持,得分仅为2.62分。项目组相关负责人柳成荫表示,之所不支持“文理分科”,主要是大部分同学担忧文理不分科会进一步加重学业负担。
四成学生反对复旦自招改革
根据早先复旦大学发布的消息,在该校2015年上海自主招生中,将试点引入上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取代原来的千分考笔试。2016年后,复旦在沪自主招生将全面使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考生的报考资格。
对于这项改革,有四成的高中生持反对态度,三成支持,三成无所谓。柳成荫分析,持反对态度的高中生主要是因为觉得压力增大。“改革后,高中学业考试的一门失误,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因此不少高中生从高一开始就很紧张。调查中了解到,以前极少发生的地理学科补课,也出现了学生争相补课的情形。”柳成荫说。
中学生补习七成是主动要求
从上述调查结果不难看出高中生对高考改革的反对意见主要是因为学习压力大。那么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情况究竟如何呢?测量学业负担指数(10分为最重)时,高中生平均打分为
6.76分,属于偏重。高一年级同学平均分6.71,高二年级同学平均分6.82,呈上升趋势。对课外补课的调查显示,在刚刚结束的学期中,有66.50%的同学参加了课外补习。让人震惊的是,其中,72.79%的同学表示是自己主动要求进行补习,只有22.60%的同学是父母安排进行的补习,另有4.60%认为是老师推荐。
睡眠不足十年未改善
在测量睡眠评价指数(10分为最充足)时,同学们平均打分仅为4.96分,属于不及格。而在2005年的相同调查显示,28.01%的同学表示“经常睡不醒,总想睡觉”,56.81%的同学表示“能基本保证睡眠”,仅有15.18%的同学表示“能保证充足睡眠”。可见,10年之后学生睡眠时间不足的“老大难”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调查还显示,上海高中生平均每天作业用时为:2至3小时的占33.98%,3至4小时的有38.30%。除课本和配套练习册外,学校统一使用的教辅书数量为:3至6本占49.76%,超过6本的占27.60%。这表明,传统的“刷题”学习模式仍然盛行。
第二篇:部分大学生把社会实践当负担 网购报告交差(2014年北京翻译学院)
时值暑假,“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正如火如荼进行,而开学后,几乎所有学校都会要求学生上交一份盖章证明和一份几千字的报告,用以证明参加暑假社会实践的成果。但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大学生把社会实践当作一种负担,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只是走形式,甚至已逐渐变质。
淘宝竟然在网上叫卖社会实践
在淘宝网,记者输入关键词“社会实践报告”,很快就搜到377家店铺。其中一家旺铺,6天就有149笔的成交记录,在近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一般的店铺也有10到20笔的交易量。
翻看评价,各种映入眼帘的好评很是触目:“没的说,很好,要求的都做到了,不愧是专业的!”“论文和实习报告都是在这家写的,都通过了。”“非常守时、内容也丰富、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及时修改了”„„
记者以学生身份,联系上淘宝的一位卖家,对方表示,代写流程很简单,只需填写一份约稿单,把姓名、实习地点、时间等具体要求交代清楚,付一半的定金,即可让写手进行写作。“一般3至5天就可以收到样品。”卖家表示,论文、文章、可行性报告、实习证明都可以。
问到价格,卖家声称,1000字收取50元,如果3个或3个以上一起,另有优惠。对于大学生最害怕的重复率问题,卖家称自己的文章都是原创,并不存在重复的情况。“如果审查发现不足之处,在不更换题目和增加过多字数的情况下,免费修改,直到通过。”
除此之外,也有学生直接选择在网上盖章。搜索网络,不乏“盖社会实践证明章”的卖家,价格大多在人民币10到30元不等,个别店铺的暑期成交数量已达五六百条之多。
一些大学生为啥不愿参加社会实践
暑期过后要大四的罗同学就通过淘宝买了这样的一份实践报告。小罗告诉记者,自己准备考研,暑假时间都要用来复习。但学校规定,有两个学分必须通过实习来获得,修不满学分则不能毕业,“为了完成任务又不耽误时间,在网上买一个是最方便快捷的。”小罗说。
除了复习考研、考公务员,也有大学生觉得与专业对口的实践活动不好找,还不如在家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同学小白说:“忙碌了一个学期,好不容易放假了,就想和好久没见的老同学一起玩儿。”小白认为,暑期实践活动对以后的工作也没有什么大的帮助,工资也很低。“找个兼职或许还能赚些钱。”
而今年刚毕业的苏同学也表示,自己在淘宝网上买过几次实践报告。她说,为了方便大学里的报告填写,还买过一个章轮着盖。小苏还说,她的同学也在淘宝上买过代写的实践报告,“老师都没有看出来,结果都很顺利通过。”
“去社区打扫一会儿卫生,就可以得到一个章。”“我的实践盖章一直都是父母帮忙盖的。”“没有实践过,别人出去实践,自己挂名在他们队伍里,然后跟着他们盖章就行了。”面对如何解决社会实践的盖章问题,不少同学均“实话实说”,选择“走捷径”。
小崔是其中一个。大学三年,几个暑期她都没参与过任何社会实践活动,到假期结束,就将暑期实践表拿到父亲的单位里盖个章,并让父亲写上“实习表现”。小崔说,不想出去,是觉得实践太累太苦。小崔还告诉记者,她还帮过班里的不少同学盖过章。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没有父母“庇护”的学生,则会“青睐”去街道、居委会盖章。大学生小陶告诉记者,她的社会实践只需要半天就可以完成。“到社区去打扫卫生,整理文件,就可以完成社会实践评价和盖章。”至于为什么没有参与学校的实践团队,小陶表示,学校的社会实践团队太少,自己没有被选上。
同样选择去居委会的小张则表示,因为社区里有认识的人,盖章容易。“不参加学校的实践活动就是因为想回家啊。”小张表示,并非自己不想参加社会实践,大一时她还满腔热情地参与了学院组织的了解贫苦乡村的社会实践活动,但自认为收获甚微。“也不让我们实地调查,调研问卷基本上一天搞定。事后,每人写份感想上交就行了。”在小张看来,社会实践的形式化,让这次实践失去了本应该有的意义。
近年来,为了增加社会实践的多样性,不少高校组织了学生奔赴农村或进入各行业进行社会实践。但由于都是去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进行实践,很多同学大一去过之后就不愿再去。“特别不愿意去农村,受不了那个苦。”参与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的黄同学说。
只有从中受益,学生才会真正感兴趣
针对学生这种靠盖章来应付社会实践的行为,记者采访的杭州几所高校的老师都坦承:情况确实存在。“往年也查到过,但很难真正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团委书记王林祥表示,社会实践是让大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一个机会,“网购代写的实习证明,背离了初衷,对大学生的能力增长没有任何的帮助,如果‘走过场’盖个章了事,也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团委书记赵干表示,针对这类现象,他们采取后期监督审查机制,在学生交上来的报告中,抽样进行电话回访,防止学生出现弄虚作假现象。
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团委书记赵鹏认为,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关键在于要让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受益。
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高校为调动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煞费苦心。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把社会实践作为教学计划一部分,并有学分要求。在今年,该校还首次将思政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统一纳入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范畴,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鼓励学生跨学院、跨年级、跨专业组队进行实践项目申报,对优秀团队还给予学校立项资助,以调动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浙江大学利用其自身资源优势为学生构建优良的实践平台,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开展社会认知、专业提升、海内外学习等不同方向的实践类型,让同学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浙江传媒学院结合专业,让学生带着项目、课题走向社会。如在这个暑期,该校摄影化妆专业的30多位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到天台永溪乡的24个村,为1000多位农村老人拍摄照片,同时调研农村文化以及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既服务了群众,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浙江传媒学院团委书记赵月峰认为,用盖章来应付社会实践,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和一些高校对此把关不严外,也与一些学校布置的实践活动项目存在形式化、操作性不强有关。
据了解,受制于时间、经费等因素,一些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有许多属临时性安排,缺少长期的规划,在实习选择上,形式重于内容;活动选定的对象往往偏重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山区贫困儿童等群体;也有的因为指导老师没有给予必要的深入指导,或者实践设计的项目与学生的专业没有对接,让学生失去了兴趣。
赵干认为,社会实践可以突破只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实践的局限,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实习单位,这样效果会更好。
第三篇:近七成武汉大学生月均花800至1500 恋爱开销大(2014年北京翻译学院)
我省高校今年招生录取工作落下帷幕,一大批新生即将踏进大学门槛。那么,除了学费,家长每月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才合适?
连日来,本报记者对武汉十余所高校的6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月均消费 800元—1500元,每月开销超过1500元的不到两成。
月均消费调查显示千元左右占大多数
“大学里生活费正常要多少够用?”“你们觉得一个月1000元生活费够吗?”“能不能晒一下你们的生活费?”„„近日,武汉各高校贴吧和新生交流群中,有关“大学生生活费”的话题成为热门,不少准新生或家长纷纷询问,引发围观和热议。
本报记者将每月消费分为低于800元、800元—1500元、高于1500元三档,对来自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工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长江职业学院等十余所高校的600多名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
结果显示,800元—1500元的消费群体占68.5%,低于800元的占14.8%,高于1500元的占16.7%。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13级学生黄飞帆说,他每月生活费平均1300元左右,同寝室的其他同学也都差不多。
调查发现,最低消费和最高消费差距悬殊。武汉商学院一名同学表示,他每月消费控制在600元左右,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最低。而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2013级的一名同学称,他去年入学第一个月开支超过2万元,用于购买名牌服装、iphone手机等。家境富裕的他坦言:“只要自己喜欢就会刷卡购买,没钱就管家里要,平时很少在意钱花在哪里、怎么花了,父母也很少问。”钱都用在哪些地方 应酬恋爱花费不菲
吃饭开支:平均每天18元,每月合计540元。(以30天计。包括早餐:豆浆1.5元、夹饼2.5元或热干面3.5元;午餐:6元-8元;晚餐:6元-8元)
生活杂费:牙膏+牙刷+肥皂+洗衣粉+洗发水+沐浴露+洗面奶,共200元。交通费和通讯费:100元。
同学聚会等开支:300元。
这是一名大学生给记者列出的每月开支清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结构。
记者从武汉多所高校食堂了解到,如果餐餐都在食堂吃,每月吃饭开销600元足够。有的学生之所以开销较大,除了用于购买衣物、书籍等,拉高消费水平的主要是谈恋爱和应酬聚会开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大学生吴嘉豪表示,他每月开销都在2000元左右,很少低于1500元。平时和同学一起去KTV、看电影或者吃饭,通常都是实行AA制,而他也经常先帮大家垫付,但事后有的同学忘了还钱,他也不好意思开口要。
“同学请你去餐馆吃饭,回请的时候总不能去食堂吧?”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卢中巍同学说,他平时其实很节省,但在周末或节日,老乡之间、同学之间聚会吃饭很常见,有时节省了个把月的钱,为了回请一次性花光,“一夜回到解放前”。
受访同学普遍表示,谈恋爱后,每月开销会大大提高,有时提高近一倍,包括跟情侣一起吃饭、购物、看电影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小程和女朋友是同班同学。他说,他们几乎每周都会在校门口的小餐馆吃一顿,开支100元左右;周末会一起逛街、吃饭,再买些水果和零食,开支通常超过100元;每月最少看一次电影,还要买些饮料和零食,加起来100元左右;碰上女朋友喜欢的衣服、小饰品等,如果价钱不是很离谱,他也会买下来相送,平均每月为此花费二三百元。这些消费加起来,他每月开销基本维持在2500元左右。
少了不行多了不好 家长给钱各有技巧
绝大多数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必须从家里获得“补给”。此次调查中,记者也采访了多位学生家长,发现他们在给钱方面动了不少心思。
汉口刘先生的儿子在江夏一所大学上学。刚开始,他每月给1200元生活费,但儿子总是熬不满一个月,“月初是公子,月末是花子”,常常中途回家或者打电话要钱,让他感到压力很大。后来,他把给钱周期变成一周,一次300元。从那以后,超支的情况就很少出现了。
“我们都是每学期开学时给他的卡里打1.2万元,包含学费在内。”宜昌王女士说,她的儿子在武汉大学上学,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性格独立,花钱节制,不仅能够合理分配使用这笔“巨款”,还通过兼职和勤工俭学挣些生活费,每次回家都要给家人带点武汉的特产。
建设银行理财师熊渊说,家长应该怎样给孩子生活费,不能一概而论。他建议家长利用开学前的这段时间,带孩子逛逛超市、银行,传授一些理财小诀窍,例如:购物前看看超市的特价海报,挑选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向银行理财师咨询一下转账汇款方面的优惠;掌握一些安全简便的理财方式;学习一些防诈骗、防
银行卡盗刷的方式方法等。
同时,建议家长利用主、附银行卡的特点,学会巧用银行卡。父母持主卡存款,孩子凭附卡取款或消费,这样,家长可以通过银行卡有意识地监督子女在学校的消费情况,轻松实现远程“遥控”。
专家呼吁加强引导 戒除奢侈攀比陋习
武汉高校众多,“开学经济”对商家吸引力不小。记者在武汉多家商超看到,除了针对大学生的常规促销手段,一些商家甚至推出了分期付款业务。
“交得起学费,买不起装备。”网络上,家长们对开学消费的逐年上涨吐槽不少——有的学生除了要求购买高档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三件套”外,还要购置价格过万元的单反相机。
“大学生群体的理财能力尚未成熟,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如果无限制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可能让他们养成奢侈消费、盲目攀比的陋习。”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虽然如何消费是每个家庭的自由选择,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要区分合理与否,家长和学校有责任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财富观,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不自卑、富裕家庭的孩子不炫富,让节俭成为他们的共同习惯,让自强自立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