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析柳青以及《创业史》第一部
解析柳青以及《创业史》第一部
摘要:这篇论文我主要是阐述一下自己对柳青先生的认识以及对他作品的理解,然后分析一下《创业史》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柳青先生的一生经历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坎坷,他出生于1916年,正式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启蒙时期。他先后经历了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期。柳青的主要作品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完成的,《创业史》就是柳青的一部代表作品。但它的创作确实历经坎坷,最终这部作品的四部曲只完成了两部,成为文学史上一大遗憾。《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柳青同志生前计划写四部,仅完成了两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它们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各自独立的。关键词:柳青 创业史梁三老汉 梁生宝
柳青,一位著名作家。对于他的认识我除了从小说中看出他的创作水平以及对于他对于他所处那个年代的认识,其他的更多的是他的生平中去了解。他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方向打下了基础。他还参加了1936年西安事变后的学生运动并在那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他随八路军到前方打仗,由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道路。他于1953年正式开始撰写《创业史》第一部,中间经历了文革时期,最终在1978奶奶临终前该玩的《创业史》第二部,但最终也没能完成四部曲。柳青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1952年,他把全家从北京迁到陕西省长安县的皇甫村,时任长安县委副书记。也就是在那里,他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各个阶段。并且在他以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创史业》见证了那时代。
作家陈忠实认为:“《创业史》是陕西作家柳青在长安的秦岭山下完成的,它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意义,而是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
高度的标志。所以,研究这个作家,不仅仅是对柳青研究有意义,也不仅仅是对陕西今天和未来的文学发展有意义,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我们起码可以看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思想和文艺政策受极左思潮影响那种艰难的环境里,柳青如何以超凡出众之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完成了一次艺术高峰的创造。这是同代人努力在做而没有做到的,柳青做到了。我们研究他,就是研究十七年小说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伟大的作家,处在不像今天改革开放时期的文艺政策和创作环境下,进行了怎样艰难而勇敢的艺术突围,完成一个文学高峰的创造,我们从中学习和汲取对今天和未来有益的东西。”柳青是以作品魅力和人格魅力共同作用,在陕西人心中建起一座雕像,陕西省现代多位作家都受他作品影响,陈忠实、贾平凹、邹志安、京夫等作家曾经都将柳青作为文学膜拜的对象,很多人的创作都是从模仿柳青开始,从对柳青的亦步亦趋寻找自己的定位,然后在“柳青体”的基础上慢慢找到自己的创作之路,可以说,柳青为现在的陕西文学打下了基础。的确看完这部小说的人才知道那个年代的人创业的艰难,当然在和还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他的很多作为不被别人理解。柳青先生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几十年历次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
柳青先生对农民生活的关心造就了这么一部小说,所以我们就有必要分析一下小说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创业史》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郭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特别是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人物,已排进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梁生宝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是社会主义农村中的英雄典型。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
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他身为共产党员,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冷眼旁观,极力打击它的威信,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一块绊脚石。他虽然精明强干,头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一条错误道路,却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划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小说通过他自己的言与行、他的言行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把他的这种思想性格揭示得十分深刻、鲜明。这个形象告诉人们:抱着个人主义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要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这样的共产党员如下认真改造思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郭士富和姚世杰是作者描写的两个既有共同点又彼此区别得很清楚的反面人物。在抗拒合作化潮流上,他们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地位的不同,又使他们在动机和行为上带有各自的特点。富裕中农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他出于个人的发家狂,处处跟党的号召相对抗,但搞的是“合法斗争”,姚士杰这个富农分子则跟新社会有深刻的阶级仇恨,他表面“老实”、“积极”,内心阴险狠毒,诡计多端,暗地进行破坏活动,表现了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
柳青先生的一生虽然坎坷,却过得充实和精彩。他的《创业史》反映了那个年代积极向上年轻人的思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十七年时期的小说。
第二篇:创业史 柳青 读书笔记
然后欣赏文学,当我们总是想看到一些故事,大部分是爱的渴望,这部小说也有爱,但这里的爱情会让我们感到难以置信,梁胜宝和徐江夏是新农村人,他们没有老农村的落后思想,两个人真的彼此相爱,但也知道如何抵抗旧社会的婚姻安排,因为我们认为他们应该在一起,但梁胜宝在这个时候还要显示共产党的英雄主义,为了建设祖国,我可以牺牲爱情,特别是在决定改变夏天的时候问他,因为我不知道什么第一个想进入工厂说出来的东西。我想去工厂,你看看什么?她说,仍然朝下,面对她的辫子微笑。她等待她的孩子猛烈反对。她一直在思考,只要一个宝藏反对,谁鼓励,她没有去工厂。但当她抬起头,她惊呆了。婴儿的态度彻底改变了脸上的灰色,带着讽刺的微笑。当有百万人说服宝藏找到另一个对象时,宝宝也是一个百万字也显示这个。害怕分心,延迟互助组的事情,没有麻烦,我们失去脸小,党 破碎的影响,别人以后也麻烦。梁胜宝这里已经成为党的一个考虑,没有完美形象的缺陷。
文字中另一个明亮的人物是梁三老人,梁三老人从祖父母那里看到了两代人的悲剧,所以在他心里有一个庭院是生活的最大的满足,企业家精神是他的追求原因和他,而且为了这个目标一直努力奋斗,他有一个勤奋,简单和善良的品质,但也有一个小农民自私和保守,他面对建立互助小组是困惑和无奈,这是中国农民心理学,接受同样的新事物不是一夜之间,他们不会信任党,党有怀疑,毕竟一个人从他以前的几十年的生活习惯习惯这种会让人感到害怕和焦虑,但他却对秘密活动的后继者很担心,担心他会出错,他对梁生宝和儿媳的态度正在触动,没有儿子的血,一个被认为是女儿的女儿,这更是农民的乡土和诚实,他最后一篇文章他去了石油时庄严地通过作物的人群,生活的奴隶,现在的结束 在空中与生活的主人。
这个场景不难让我们想到农业转型的农民正式有自己的未来生活,有了新的生活规律,他们可以坚持在路上,证明他已经是主人了。我认为这是移动,它也更接近人的现实生活,这是人性的真正美的体现,在中国的农业改革中,我们不是都是梁胜宝这个数字,更是梁三老人不是开始的苦难,而不是农民的早期采纳者,所以党更多的是从普通平民开始,虽然在这部小说中是由梁胜宝这样的转变这些农民,但是我们是否应该反思真实生活是农民真的这样的情况吗?不要在这里做太多的评价。
总之,在我看来,虽然这些人物和梁生宝人物完美的理想,但他们是一个新鲜的形象,在这本小说中闪亮,使这本小说大为。人性应该是从小人探索,这是最自然,最纯净的美。
第三篇:读柳青《创业史》有感
读《创业史》有感
上学期的思想实践课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读一读红色书籍,寒假我跟我朋友一起玩得时候,她们推荐了一本觉得还不错的书,柳青的《创业史》。其实我心中也有自己创业的打算,这种情怀和朋友们的推荐让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这本书。之后这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受益匪浅。
《创业史》这部长篇小说主要是描写了陕西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塑造了一大批源于现实的优秀基层党团员干部形象。小说虽然只讲述了一些平凡人生活中的一些平凡故事,但却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其各种人物在农村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变化过程和错综复杂的斗争和矛盾,反映了中国当时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历史风貌与农民思想情感上转变。世代遭受人欺侮的农民们,终于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感受到人们的尊严。作品中梁三老汉的命运给主题以最合乎人性化的证明与体现。
柳青的《创业史》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14年的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以梁三老汉父辈创业的故事为本书的开篇,又以梁三老汉解放后经历互助合作的风风雨雨,然后终于走上集体化道路结束,秉承起承转合的路数,作者把新的生活内容和新的主题意向都安排在了比较圆熟的叙述格局中。
故事的主人公梁生宝,是中国50年代时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他的自强不息、勇于奋进和坚持不懈。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就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着母亲流浪到了渭河南侧的一个叫做下堡村的地方。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创业史》这本书描写的是1953年春秋之间,陕西农村下堡乡蛤蟆滩农民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经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正是农村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贫苦的农民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农村出现新的贫富分化的苗头,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互助的互助组形式。实际上,作为一种农村生产组织形式,互助组并不是解放后才有,历史上农民就有自发的互耕、共耕和犁牛互助等生产合作形式,共产党在根据地吸取这种来自民间的互助生产方式或经济组织形式,建国后又在一些地区推广这种互助生产方式,这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最初阶段。《创业史》的叙述从这里开始,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早期故事,还揭示了合作化的未来——将土地转向公有的集体化趋势,并由此构成作品矛盾的聚焦点。正如作品开篇的“题叙”所言:“梁三老汉草棚院里的矛盾和统一,与下堡乡第五村(即蛤蟆滩)的矛盾和统一,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头几年里纠缠在一起,就构成了这部‘生活故事’的内容”。将“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写进小说,这便不仅是一幕农家院的悲喜剧了。
人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说:“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想法,今辈子也创不起业„„”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但真正让生宝站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互助组、合作社那时候在广大刚刚解放的新农村是灯塔一样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认同,可是结果告诉大家是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生宝才能领导一大群农民进山砍竹子,才能推广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柳青曾说:“要知道,好多历史事件,都是逼出来的,譬如,不搞五年计划,不一定会有粮食市场紧张;粮食商人不捣我们的乱,不一定在一九五三年实行统购统销;不实行统购统销,互助合作不一定会一下子结束逆水行舟的阶段而快马加鞭。历史巨人的脚步并不乱。没有上帝!是辩证法同志决定:旧势力在灭亡以前嚣张和疯狂,让它刺激我们,逼使我们很快地发动消灭旧势力的斗争,义无反顾!”就因为在困难无路可走时还相信前方有路,所以才会激起群众的愤怒,开辟新的道路。我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辈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记前方的路。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处仅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
梁三老汉那些发家有望的农民,单门独院地做着发家梦,毕竟底子太薄,很难逃脱破产的命运。这就为小说中的合作化运动何以得到农民的支持埋下伏笔。由这些生活化的情景连缀下来,作品结局便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而不像宣传手册一般枯燥无味。小说的描写与故事情节同时展开,梁生宝的互助组与农村各种自发势力的矛盾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这条线索连带出对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比如他的互助组受到富农姚士杰暗中破坏,党内又遇到郭振山的消极对抗,其间还穿插梁三老汉一家人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种种矛盾,等等,作品将这些情节编织成下堡乡农民生活的一幅长卷。像传统小说那样,作品的结局也是邪不压正、大团圆式的,无论姚士杰的美人计,还是郭世富与互助组的公开竞争,他们在与梁生宝、欢喜等农村积极分子的较量中终于败北。经过将近一年的奋斗,梁生宝的互助组成功了,粮食平均亩产是单干户产量的一倍,除留足口粮和饲料粮外,还向国家出售余粮五十石,这是单干时人们无法想象的。在事实面前,梁三老汉也不得不承认儿子的事业,积极支持他的工作。这时,梁生宝已成为全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灯塔农业社的社长。作品结尾写道:
“梁三老汉提了一斤豆油,庄严地走过庄稼人群。一辈子生活的奴隶,现在终于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他知道蛤蟆滩以后的事儿不会少的,但最替儿子担心骇怕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梁三老汉是小说中塑造最为精彩的形象。这是一个勤劳、倔强、保守的老一辈农民,他由衷地感谢为农民带来土地、带来希望的共产党,但他又不能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的新事物,在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纠结矛盾。最后他心悦诚服地走上了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农民在告别封建私有制时在思想和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梁三老汉虽然不属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特有的艺术价值。作品对土改后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形象的完成。而从艺术上来说,梁三老汉也正是第一部中充分地完成了的、具有完整独立意义的形象.最让我感动的是主人公自强不息、勇于奋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与无奈,但是他信念坚定,勇敢面对,从容应对,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
一直以为以自己这个年龄还不足以评价中国共产党,但是阅读了柳青的《创业史》以后才明白,虽然每个的文化水平不同,但是只要相信路在前方,每个人都是主角。作者柳青是一个真正了解农民、热爱农民的人。为什么会提到作者?因为我相信只有真正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并且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的小说。
阅读《创业史》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不能时时逃避,而应该勇敢面对。我们是新时期的年轻人,要经历过风吹雨打,经得起暴风骤雨,才会成长成熟,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有所作为。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平凡的我们也许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是我们也应当拥有梁生宝那样执着追求的品格,在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第三篇
第二篇路就在前方
——读《创业史》有感
第一篇追求执着——小说《创业史》读后感1929年,陕西大旱,饿殍遍野的关中地区依然不断地有灾民涌来。这些灾民何去何从?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创业史》将告诉我们答案„„——题记 他——小说的主人公梁生宝,是一个英雄,是中国5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我之所以这么开门见山地说是因为他那自强不息、勇于奋进的精神的确震撼人心。梁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人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说:“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想法,今辈子也创不起业„„”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又过了两年,动荡的社会使生宝没福气安心种庄稼,不幸被拉去当了壮丁。梁三老汉用卖了牛犊的钱把他赎回来后,生宝又一头钻进了终南山——一干就是二十年,伐薪、烧炭,还要忍受着不能与家人家团聚的苦难,苦苦地熬着。尽管如此,可他没有被穷苦的命运压倒,而是从父辈创业失败的事实和自己穷苦的生活经历中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路。有执着的信念在心,梁生宝一路走来,自然的也好,社会的也罢,他都能从容应对。姚士杰可谓是蛤蟆滩最刁钻的一个人了,在那个灾荒的年头,富得流油的他偏偏希望那些困难户来找他,因为他把缺粮人的愁苦当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梁生宝依然没有向姚士杰低头,仍然把他的创业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有执着的信念在胸,梁生宝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能使村民们早日过上好日子,他主动外出去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山砍竹子„„所有的这一切他从来都不在众人面前显功。执着的信念使他变得更热情:吸收白占魁加入农业社组,耐心帮助梁三老汉,正确处理与郭正山的矛盾„„这份追求执着的精神造就了梁生宝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品质。听党的话、跟着党走,他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农业社的成功创办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时代并不要求我们非得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虽然我们平凡,可也应当拥有像梁生宝那样执着追求的品格,因为我们拥有年轻这笔人生最大的财富!追求执着——只为心中那个最圣洁的目标。
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讨饭娃出身的梁生宝,尽管物质生活贫困,但“精神总像汤河岸上的白杨树一样正直、白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组织贫雇农成立了互助组和灯塔社,带领群众进终南山割竹子,运扫把、邀请省上专家培育“扁浦秧”、把带领贫农渡春荒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实现了让梁三老汉那样的贫苦人“第一次把大米当主饭吃”的一系列巨大变化。作为党的最基层干部,他谦逊、处事公道、有胆有识、敢想敢为,有着为集体事业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善于思考。这些品格从侧面展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世界,使得“庄稼人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特有气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然而,梁生宝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他坚定的信念、准确的判断都来自于各级党员干部对他的正确引导。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得到乡支书卢明昌等党员的鼓励和帮助,这给了他莫大的鼓舞,竟使他为了集体的事忘了自己的婚事!正如他所感慨的“就有这样一些干部,穿上了制服、毛呢料子衣服,还是那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会装腔作势。他们联系着不知其数的群众”。正是这些密切联系群众的党的好干部,才使得像梁生宝这样觉悟高、品德好的“苗苗”茁壮成长,党的政策才能够得到认真全面的贯彻执行。
一名党员一面旗,每到关键时刻,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心和带动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农技员韩培生在少数人欢迎、部分人观望、一些人等着看热闹的氛围中稳步推广实施新技术,就连固执的梁三老汉也竖起拇指连呼“共产党员!共产党员”以表达他质朴的赞扬;王亚梅作为县委书记的爱人,不搞任何特殊,她不嫌弃有着非议的素芳,手拉着手,用宽心的话语安慰她,使素芳动容,使我们感慨!正因为这种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才使百姓把心交给了党,愿意跟着党走。
伟大的著作总会跳过时代的束缚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读完《创业史》使我深受启发: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有执着的信念。梁生宝为了让乡亲们度过春荒,他主动外出购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所做的这一切他从来都不在众人面前摆功劳。正是这份执着的精神追求造就了梁生宝坚韧不拔、披荆斩棘的品质。“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他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农业社的成功创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难,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前,只有坚守着内心的信念,自力更生、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创业史》读后感
《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
感的转
变。
(转
载
请
保
留
此
链
接
http://)
小说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小说一开始叙述了梁家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其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上毕生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
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梁生宝互助组的建立,完整的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反抗;反动富农姚世杰,这个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得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还有党内的自发势力郭振山,作为土地改革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他们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结成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教育和团结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
„„书中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上世纪50年代农村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贫农的儿子叫梁生宝,他小时丧父,后来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叫下堡村的地方。缘分使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之后的继父,后来,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自己艰苦的创业。
《创业史》增强了我创业的信心。
”
第四篇:作家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读后感
作家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读后感
导语:《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创业史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作家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读后感
1929年,陕西大旱,饿殍遍野的关中地区依然不断地有灾民涌来。这些灾民何去何从?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创业史》将告诉我们答案……
——题记
他——小说的主人公梁生宝,是一个英雄,是中国5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我之所以这么开门见山地说是因为他那自强不息、勇于奋进的精神的确震撼人心。
梁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人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说:“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想法,今辈子也创不起业……”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又过了两年,动荡的社会使生宝没福气安心种庄稼,不幸被拉去当了壮叮梁三老汉用卖了牛犊的钱把他赎回来后,生宝又一头钻进了终南山——一干就是二十年,伐薪、烧炭,还要忍受着不能与家人家团聚的苦难,苦苦地熬着。尽管如此,可他没有被穷苦的命运压倒,而是从父辈创业失败的事实和自己穷苦的生活经历中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路。
有执着的信念在心,梁生宝一路走来,自然的也好,社会的也罢,他都能从容应对。姚士杰可谓是蛤-蟆滩最刁钻的一个人了,在那个灾荒的年头,富得流油的他偏偏希望那些困难户来找他,因为他把缺粮人的愁苦当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梁生宝依然没有向姚士杰低头,仍然把他的创业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有执着的信念在胸,梁生宝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能使村民们早日过上好日子,他主动外出去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山砍竹子……所有的这一切他从来都不在众人面前显功。执着的信念使他变得更热情:吸收白占魁加入农业社组,耐心帮助梁三老汉,正确处理与郭正山的矛盾……这份追求执着的精神造就了梁生宝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品质。听党的话、跟着党走,他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农业社的成功创办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时代并不要求我们非得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虽然我们平凡,可也应当拥有像梁生宝那样执着追求的品格,因为我们拥有年轻这笔人生最大的财富!
追求执着——只为心中那个最圣洁的目标。
作家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读后感
说不清楚为什么,最近读书颇杂,这几天又读了柳青名著《创业史》,受益不校
小说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描写了两代人的创业历史:小说第一部是描写梁三老汉的一生,旧社会给地主耕地,苦苦打熬养活一家三口,一辈子的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能够住上三间瓦房。但是这个梦一直都没有实现。儿子梁生宝长大后终于碰上了新中国成立,农民斗倒了地主富农,分得了自己的土地,梁生宝也实现了老人的愿望。并且组织贫雇农成立了互助组和灯塔社,当上了社主任。
读过《创业史》后我深受鼓舞,伟大的著作会跳过时代的束缚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这部书中的两点对我震动最大,我想细致的讲讲。
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无畏精神。
梁生宝组建了互助组,富农和一些党员都在看笑话,他们不相信一个老贫农捡来的儿子会办成这样的大事。梁生宝没有被困难吓倒,也没有去找这些富农借贷,甚至最后这些富农出组他都没有阻挡。他走了另外一条路,他组织这些贫雇农一起去终南山割竹子,虽然出了一点意外,一个人的脚被扎伤了,但是他们依然按期完成任务,挣了一大笔钱,最后办好了互助组,退组的人又都回来了。
我们工作中、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就是当我们去干一件事的时候,旁边总是有很多人说长道短,更有一些人在看我们的笑话,他们希望我们干不成,希望我们失败、倒霉,最后的结果是不如他们。
其实,读完《创业史》我们就会受到启发:为什么不学学梁生宝呢?生活中、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要买房钱不够,职务提升后担心自己干不好等等。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前正确的态度是迎难而上,不要指靠任何人,所有问题都要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干事的时候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嘲笑,当然还要像梁生宝一样时刻警惕别人恶意的破坏。任何成功都得来不易,都是在小心谨慎和刻苦自励中完成的。当然,还要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梁生宝就是把生命都交给了集体,交给了事业后才什么事都向前冲,无所畏惧,最终终于用事实说服了观望者和破坏者,给了大家一个交代。
二、胸怀宽大,态度诚恳的去处理人际关系。
我身边有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性格鲜明,爱憎都表现在脸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的朋友圈子很狭窄,因此他们获取的资源和信息都有限,这些东西都把他们囿于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无法长大。其实,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可以学学梁生宝。
梁生宝给人的印象是实在,这个印象使得很多人相信他,愿意跟着他干。他对人的态度一是不发生正面冲突,二是不排斥有性格缺陷的人,三是敢用一般人眼中的“坏人”。第一条我们经过锻炼可以达到;第二条就有点难度,因为这样的人相处起来或者用起来很费劲、很操心;最难的就是第三条,梁生宝把国民党炮兵队长白占魁吸收入组后组员、群众、家人一片反对声,而且白占魁还在组里犯了一点错误,但是梁生宝没有舍弃他,依然帮助他,直到把他也变成先进分子。
我在一次培训课上听到一个小企业老板给老师提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留不住大学生?”老师让他详细说明时他解释了一大堆大学生的问题,总的意思是现在的大学生不好伺候。老师说,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你们企业,如果公司有前途,有丰厚的薪水谁会辞职?是啊,现在的小企业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给企业中的外来人员制造困难,下逐客令;二是根本招收不到空降兵,吸引不来外来人才。读读李斯的《谏逐客书》你就知道这样的企业做不大。所以,与人相处的方法第一个要有诚恳的态度,第二个要有宽大的胸怀,这两点,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适用。
可惜,《创业史》还有两部没有完成,柳青就去世了。不过,我觉得《创业史》就像维拉斯的雕塑一样完美,虽然她是残缺的,但是给我们大脑中的印象却是完美的。
感谢《创业史》,感谢柳青,永远怀念他。
作家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读后感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三老汉父辈创业的故事开篇,又以梁三老汉解放后经历互助合作的风风雨雨,终于走上集体化道路收束,遵循起承转合的路数,小说家把新的生活内容和新的主题意向都安排在比较圆熟的叙述格局中。
《创业史》(第一部)描写的是1953年春秋之间,陕西农村下堡乡蛤-蟆滩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经历。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农村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贫苦的农民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农村出现新的贫富分化的苗头,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互助的互助组形式。实际上,作为一种农村生产组织形式,互助组并不是解放后才有,历史上农民就有自发的互耕、共耕和犁牛互助等生产合作形式,共-产-党在根据地吸取这种来自民间的互助生产方式或经济组织形式,建国后又在一些地区推广这种互助生产方式,这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最初阶段。《创业史》的叙述从这里开始,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早期故事,还揭示了合作化的未来——将土地转向公有的集体化趋势,并由此构成作品矛盾的聚焦点。正如作品开篇的“题叙”所言:“梁三老汉草棚院里的矛盾和统一,与下堡乡第五村(即蛤-蟆滩)的矛盾和统一,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头几年里纠缠在一起,就构成了这部‘生活故事’的内容”。将“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写进小说,这便不仅是一幕农家院的悲喜剧了。
梁三老汉一家三代人的创业经历,发生在20世纪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渭河流域。梁三老汉的父亲是地主“最讲‘信用’”的佃户,他凭着力气,“居然在他们落脚的草棚屋旁盖起了三间正房,给梁三娶了媳妇”。父亲把创业的希望留给了儿子,但时运不济,梁三竟几番创业不成。解放后,梁三老汉分得土地,创业的目标有可能实现了,但他也老了,只好像父亲那样,把创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梁生宝身上,一心要有属于自己的“三合头瓦房院”和这院里“猪、鸡、马,加上孩子们的吵闹声”……然而,在依旧生活在原有方寸之间的老农看来,生活的现实如此差强人意,创业的梦想在不断地加剧他与儿子的矛盾。让梁三老汉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儿子为什么不和他一条心?难道这就是当年收养梁生宝母-子的结果吗?
梁三老汉虽然不属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特有的艺术价值。作品对土改后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形象的完成。而从艺术上来说,梁三老汉也正是第一部中充分地完成了的、具有完整独立意义的形象.梁三老汉那些发家有望的农民,单门独院地做着发家梦,毕竟底子太薄,很难逃脱破产的命运。这就为小说中的合作化运动何以得到农民的支持埋下伏笔。由这些生活化的情景连缀下来,作品结局便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而不像宣传手册一般枯燥无味。小说的描写与故事情节同时展开,梁生宝的互助组与农村各种自发势力的矛盾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这条线索连带出对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比如他的互助组受到富农姚士杰暗中破坏,党内又遇到郭振山的消极对抗,其间还穿插梁三老汉一家人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种种矛盾,等等,作品将这些情节编织成下堡乡农民生活的一幅长卷。像传统小说那样,作品的结局也是邪不压正、大团圆式的,无论姚士杰的美人计,还是郭世富与互助组的公开竞争,他们在与梁生宝、欢喜等农村积极分子的较量中终于败北。经过将近一年的奋斗,梁生宝的互助组成功了,粮食平均亩产是单干户产量的一倍,除留足口粮和饲料粮外,还向国家出售余粮五十石,这是单干时人们无法想象的。在事实面前,梁三老汉也不得不承认儿子的事业,积极支持他的工作。这时,梁生宝已成为全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灯塔农业社的社长。作品结尾写道:
“梁三老汉提了一斤豆油,庄严地走过庄稼人群。一辈子生活的奴隶,现在终于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他知道蛤-蟆滩以后的事儿不会少的,但最替儿子担心骇怕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世代受人欺侮的农民,终于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感受到人的尊严。梁三老汉的命运给作品主题以最合乎人性化的证明。
作家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读后感
一直以为以自己这个年龄还不足以评价中国共-产-党,但是阅读了柳青的《创业史》以后才明白,虽然每个的文化水平不同,但是只要相信路在前方,每个人都是主角。
作者柳青是一个真正了解农民、热爱农民的人。为什么会提到作者?因为我相信只有真正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并且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的小说。
主人公梁生宝,是中国5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会这样说是因为他的自强不息、勇于奋进和坚持不懈。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人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说:“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想法,今辈子也创不起业……”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但真正让生宝站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互助组、合作社那时候在广大刚刚解放的新农村是灯塔一样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认同,可是结果告诉大家是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生宝才能领导一大群农民进山砍竹子,才能推广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柳青曾说:“要知道,好多历史事件,都是逼出来的,譬如,不搞五年计划,不一定会有粮食市场紧张;粮食商人不捣我们的乱,不一定在一九五三年实行统购统销;不实行统购统销,互助合作不一定会一下子结束逆水行舟的阶段而快马加鞭。历史巨人的脚步并不乱。没有上帝!是辩证法同志决定:旧势力在灭亡以前嚣张和疯狂,让它刺激我们,逼使我们很快地发动消灭旧势力的斗争,义无反顾!”就因为在困难无路可走时还相信前方有路,所以才会激起群众的愤怒,开辟新的道路。
我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辈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记前方的路。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处仅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
以上内容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希望本文可以帮到你哦!更多优质内容,请关注品才网!
第五篇:读柳青的《创业史》有感
读柳青的《创业史》有感
通过学习当代中国文学史的农村小说这一节,不仅了解了当时的整个创作风格: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也对当时的一些著名作家有了一些了解。其中就重点学习了一下柳青及其他的作品——《创业史》。
研究学习柳青这个作家,不仅仅是对柳青研究有意义,也不仅仅是对陕西今天和未来的文学发展有意义,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其中,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思想和文艺政策受极左思潮影响那种艰难的环境里,柳青如何以超凡出众之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完成了一次艺术高峰的创造。这是同代人努力在做而没有做到的,柳青做到了。我们研究他,就是研究十七年文学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伟大的作家,处在不像今天改革开放时期的文艺政策和创作环境下,进行了怎样艰难而勇敢的艺术突围,完成一个文学高峰的创造,我们从中学习和汲取对今天和未来有益的东西。从中让我很钦佩这位伟大的作家,做到了人家所不能做到的,我们真的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这种毅力。但这也让我有所反思:在形势造英雄这个影响因素外,是什么影响我们这一代的专业学子的创作热情那么低,创作成效那么低?难道是当时的社会心态?此时的就业心态?也许可以这么说:是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变化。
柳青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我之所以对柳青的作品特别欣赏,也许就是源于这个原因。在还小开始,就经常听爷爷奶奶那些老一辈的长辈讲述他们那时候的故事,所以读起柳青的作品就特别有感觉,就好像是回到了爷爷奶奶年轻生活时的那个时代,知道了那时候生活的艰辛,生存环境的落后。也感触很深,毕竟那个时代的生活对比我们现在拥有的生活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太远了。假想了一下,如果自
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不愿意,所以,对现在的生活会多几分珍惜,多几分爱意。
柳青的著作很多,不仅有短篇小说集《地雷》、《牺牲者》、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二部)和中篇小说《狠透铁》,还有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柳青小说散文集》等。在其的诸多作品中,我读了其的《创业史》。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我所读的《创业史》吧。
柳青的《创业史》是“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红色经典”之一。柳青是1954年开始写《创业史》的,原准备写4部,1959年发表第一部,77年开始修改发表了第二部上卷,78年修改第二部下卷,未及改完就逝世了。因此现在能看到的只有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上卷。这部小说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品内容主要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在作品中,我对其中的两个现象很有感触。
其一: 就是土改以后,农村形势稳定下来。大地主(杨大剥皮,吕二细鬼)或者死了,或者关起来了。过去的贫农和雇农分得了土地。但是在蛤蟆滩很快就出现了新一轮的两极分化。这个是对当时形势的真实写照。两极分化的问题不仅出现在当时社会,在现在也存在,甚至将来也还会存在。不管是在经济落后的时代,也还是在经济稍发展的今天,两极分化的现象还是萦绕在我们身边。两极分化虽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它的存在确实也是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富人挥金如土,贫困家庭则饥肠辘辘,这样的现实看起来会让人心酸,更让
人反思:我们的社会什么时候才会把贫困两极分化的差距缩小一点,由此种两家分化引发的社会危机会降低一点?
其二:就是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梁生宝的形象。他的形象可以概括为:在家庭中:梁生宝孝顺、勤俭节约、巧妙的处理着家庭内部的矛盾和统一;在事业上: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战士,他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力排万难,带领群众赢得可互助合作运动的成功;在爱情故事中:他麻木、迟钝,一切以党的工作为中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值得注意的就是在爱情故事中的梁生宝合乎理念不合乎人情,是个失败大于成功的形象。在那个事业与爱情不能两全,尤其是革命利益高于个人情感的时代,他把为党的工作看得高于一切,挤不出时间来谈情说爱。在整个爱情故事中,他几乎没有关于爱情或甜蜜或痛苦的感觉,他是麻木的、迟钝的,他只不过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爱情符号。这个描写,不仅写出了当时社会的无奈,也写出了当时社会广大年轻人的心声。可以说这是当时人们的一个“伤疤”。同时,也有一个是值得我们去努力学习效仿的:在梁生宝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崭新的性格,一种完全是建立在新的社会制度和生活土壤上面的共产主义性格正在生长和发展。像梁生宝这样的人,在当代现实社会中也是凤毛麟角,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正缺少梁生宝身上那种矜矜业业、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目光远大、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和以集体事业为重的社会责任感。他身上所具有的这些优秀精神品质对当代青年行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深刻地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