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粥制度”读后感
永远矛盾的人类社会——“分粥制度”读后感
权利与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必然产物,“分粥制度”读后感。
作为高级智能动物,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意识到,和平的享用资源才是继续生存的最佳方式,于是诞生了一种维持该状态的一种方式:制度。然而庞大的人类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完全一部分思想,如文中所说“不免自私自利”,于是靠自觉,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管理着,而他掌握的东西,就是“权利”。
原文讲的是“权力制约的制度问题”,读过之后,除了发表一些毫无用处的感叹之外,我心里只剩下两种东西:无奈与坦然,读后感《“分粥制度”读后感》。
就我认为,原文最后一段说的笼统却又准确:
“制度是人选择的……好的制度浑然天成”。这句话也可以这么说:人类社会永远不可能有完美无缺的制度。
完美的制度不需要权利的制约。而这种制度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人类私欲的平复,只有消除一切欲望,才能使人类走向“大同世界”,才能永久的实现“等量分粥”。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社会之所以能不断向前发展,所依靠的便是微观到每一个人的那一丝丝最原始的欲望。有人觉得天太冷,他想要温暖一点,于是便有了“衣服”;有人觉得夜太黑,他想要多一点光亮,于是便有了“电灯”;有人觉得生活太枯燥乏味,他想要一点新的东西,于是人类社会的科技得到了发展。我们叫那些人做“科学家”或“发明家”。其实,他们创新的初衷,不就是因为自己的“求知欲”与“发现欲”么?
所以说,所谓权利对制度的制约,只是可以让“社会状况不至于太糟糕”的一种非常无力的维持方式。
欲望不能消除,于是制度永远不会完美,于是只能以权利加以管理与完善,于是滋生了种种的社会问题……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永远不可能避免。
所以说人类社会是一个永远处于矛盾之中的社会(或许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平衡状态)。而我们最需要做的,便是自我完善,只有如此,才能使人类社会得到最终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从分粥制度分析管理现状
从分粥制度分析管理现状
分粥制度
对权力制约的制度问题一直是人类头疼的难题。请看下边的这个小故事。
有7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没有什么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好范文版权所有!好范文版
权所有!没有称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阿克顿勋爵作的结论是: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认为这种方式导致了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好范文版权所有!。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评语:现代经济学是这么表述的:制度至关紧要,制度是人选择的,是交易的结果。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
第三篇:关于分粥的故事
关于分粥的故事
老毛对分粥不公忿忿不平。革命之初,就想到掌“匙”之日,他一定“平均”分粥。
大权到手,忽感平均分粥有问题。平均了谁听他指挥呢?于是以他为核心,离他越近分粥越多。老毛对产粥一窍不通,真懂如何产粥的也只顾讨好他,迎合他,争取老毛把他拉得更近一些,没有产粥的积极性。人人都练拍马之功去了,粥越产越少。老百姓没粥吃,饿死不少,高官们却有“特供”。老毛倒好,想当接班人的人把他被捧成“神”了。老毛这种分粥法分去分来已无粥可分,最后大伙还是不让他掌匙了。老毛的误区在于只考虑了分粥,没有与产粥相结合。所以粥越分越少。
后来者一定要牢记,分粥有学问。多产粥的人不多分粥,谁愿意去卖力多产粥呢?分粥一定要促成多产粥,才会永远有粥分。人们分到的粥越分越多,你才能永远掌住匙把子。
最好的办法还是大家推选公正的人掌匙,不要象老毛那样自以为他最“公正”,抓住匙把子至死不放,实际大家心里在骂他的娘。
实际上帝早就派了一个最公正的掌匙人,他叫“市场”。但总有人认为他比“市场”更聪明,实际这些聪明人无一不是碰得头破血流。
第四篇:和尚分粥实践报告
《和尚分粥》实验报告
所谓实体公正,是指国家司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行政民事和刑事等实体法的规定处理各种类型的案件。狭义的程序公正指的是司法过程中的程序公正。而广义的程序公正是指所有的国家公权力部门严格按既定的工作程序办事,也包括国有的(属于中国的)经济实体以及社会团体严格按既定的工作程序办事,凡面对全体公民服务的组织,都应该有既定的工作程序,都应该严格按既定的工作程序办事,按既定的工作程序办事。《和尚分粥》实验中,实体公正指分粥平等原则;程序公正指和尚按照平等原则分粥。
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均是为了实现实质上的正义。但是二者的侧重点则略有不同,程序应当具有公正性和合理性,因为公正的法治秩序是正义的基本要求,而法治取决于一定形式的正当过程,正当过程又主要通过程序来体现。
由实验可以看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是统一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程序公正是为了确保实体公正的实现,实体公正应当以程序公正为前提;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目标趋向,程序公正应当以实体公正为结果。它们的合力构成了司法公正。如同只有有平等原则的时候,和尚才能有目的地分粥。第二,两者是相互补充的。一方面程序公正可以弥补实体公正的不足。实体公正具有模糊性和局限性的弱点,通过一整套正当程序的行使,赋予结果的正当性。另外,程序具有创设实体的功能。因此和尚可以根据平等原则把平分粥付诸实践。第三,两者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程序公正对实体公正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程序是不公正的,即使实体是公正的,其结果也难为当事人欣然接受。因此实验中虽然提出平等原则,但各和尚分粥时的不平等引起了大家的不满,最后换了许多方案以达到公平。第四,两者是相互渗透的。没有纯粹的实体法,也没有纯粹的程序法。在实体法中渗透着程序法的规定,适当的实体规范是通过公正有效的程序形成的。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平等原则与分粥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达到目标做贡献。
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它们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两者的内涵不同。实体公正是指司法活动就诉讼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关系所做出的裁决是公正的;程序公正是指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中所受到的对待是公正的。两者是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程序公正不等于实体公正,实体公正也不等于程序公正。正如实验当中,在有平等分粥的前提下,每个和尚分粥时都参杂了私人因素,导致分粥不均,引起内部不满。第二,两者的特点不同。程序公正具有确定性,可操作性的优点,实体公正具有模糊性和局限性的弱点;程序公正的适用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实体公正的适用具有个案性的特点;程序公正是易于判断的,实体公正是不易判断的。正因为两者是如此的不同,它们的相互补充显得尤为必要。第三,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是相互冲突的,这种冲突表现在:虽然程序过程是公正的,但有时并不必然导致实体公正的结果。因为程序设计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再加上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难免出现偏差。其实实验设计有个不合理的地方便是当平均分粥时如何能保证每个人分到的都是0.5升呢?这在实际情况下是无法如此精确的分配的,因此程序设计无法尽善尽美。
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司法公正的精神实质,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是不可偏废的。对两者关系的处理必须统筹兼顾。只有找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契合点,才能体现司法公正的精神实质。因此实验中不但需要实体公正即平等原则外还须程序公正即个人平等分粥,才能达到最终的公平效果,使所有人满意。
而从人类社会制度的演进过程谈来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必然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时期,社员劳动与分配是平等的。但此时的平等却并不意味着就是公平。奴隶社会是第一个私有制社会,即它是由(奴隶主)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人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公平缺失。封建社会是(地主)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
不完全占有(农民)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地主不付出便有收获而农民付出也不一定能得到应得的。资本社会是(资本家)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而并不占有(工人)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资本社会时期虽然工人付出与收获成正比,但资本家仍处于食物链上端掌控着工人的收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公有制社会,即由整个社会共同占有(支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因此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必然的。此条件下人人平等,并且有法律规定约束个人的行为,而领导者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国。而实验中和尚分粥只有做到民主与法治兼顾,才能得到最后的平等公平局面。
第五篇:管理类小故事 分粥的故事
分粥的故事
分粥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故事说,有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争先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于是,他们想办法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他们试验了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第三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人来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大家也很不满意;
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办法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即便偶有不均,各人也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分粥,本来是一项简单的小事。但是,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分粥关系到7个人的切身利益,对管理者来说,又是一项大事。分粥的故事给今天的科研管理带来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中,最基本的是决策层和执行层。故事中,分粥者是谋划决策者,取粥者是执行者。把分粥与取粥分开,就是将职责与权利分离。这样才能让谋划者尽心谋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降低决策风险;让执行者全力执行,将决策落到实处;用通俗的话说,叫“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启示之二,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分粥者是“指定”、“轮流”,还是“推选”,对分好的粥是分者“先取”还是“后取”,是管理方法问题,也是管理机制问题。管理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管理效率。分粥的5种方法中,显然是“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机制最为合理,因而效果也最好。如果只是“轮流分粥”,而没有“分者后取”,就会出现第二种方法的不良效果;如果只是“分者后取”,而没有“轮流分粥”,分者即便分得再平均,他也只能天天吃那最少最凉的一份,就显得有失公平。
启示之三,就是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度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一个团队里,制订出一套好的制度,是有效管理的关键。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好制度的标准就是责任与权利平衡、公平与效率兼顾。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各自的责任与权利。分粥者必须尽平均分配的责任,而没有为自己或他人多分或少分的特权。唯有责任与权利的平衡,才能真正体现公平和提高效率。毫无疑问,第五种分粥制度优于有效率而无公平的第一、三种制度,也胜于有公平而无效率的第四种制度,更强于既无公平也无效率的第二种制度。它既方便快捷地实现分粥目的,又有效地解决吃饭问题,还增强了内部团结。科研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规则,让每个人按照规则进行自我管理。这对管理者来说,比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有效得多。以严格、正规著称的军队管理,就是以整套的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作为管理的依据和标准,实现管理目的的。这些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是古今中外军队管理经验的结晶。每一个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应该自觉执行,落到实处,并与时俱进,针对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补充、完善,以提升科研管理的水平。